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即实践

合集下载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以《浮生六记》为例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以《浮生六记》为例

地把握 了原 文作者 的心境 , 很好地促进 了中西方不 同的文化间更好 的交流与沟通。本文试图以 《 浮生六记》为
例 ,探 讨 此部 译 作 中 所展 现 的林 语 堂 先 生 的 翻 译 思 想 ,望 给 英 语 学 习者 以借 鉴 与 参 考 。
【 关键 词】 《 浮生六记 》林语堂 ;翻译思想


引 言
林语堂是我 国著名 的学者、作家 和翻译家 ,早年在教会 小学读书 ,随 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哈佛 大学 、 莱 比锡大 学,深受西方 文化的耳濡 目 染,学贯 中西。译作 《 浮生六记》 ,在 英 国杂 志上发表后颇 受推许 。他 自称 前后 易稿 不下十余 次,由此可窥见 他 对此书 的喜爱程度和 重视程度 。这 部 作 品很好 地体现 了他 的翻译思想 :坚 持忠实 、通顺 、美 的原则 ,追求译 文 传神的精神, 努 力保 留原文的音 韵美, 致 力于中西方不 同文化的理解与 沟通 及入微 地把握原 文作者的心理 。认真 研读他 的这部作 品会 给英语学 习者带 来很多启示 。 二 翻译思想 l 、译 文力求 ‘ ‘ 传神”之效 果 林语堂先生 在谈及翻译 思想时指 出 “ 译者不但 需求达意 ,并且须 以传 神为 目的” 。他还强调译作要 “ 传神” , “ 字神 ”乃 “ 一字之逻辑意义 意外所夹 带的情感上之色彩 , 即一字之暗示力 。 凡字必有神 ( 即传神达意) 。语言之用 处不止所 以表示意 象,亦所 以互通 情 感 :不但 只求一意之 明达 ,亦必求 读 者有动 于中 。 ”( 陈富康 ,2 0 0 0 :3 2 9 )
译作 应准确传达 原作的 “ 字神 句气与 言外 之意” 。他在 《 论 翻译》 中 指 出 “ 凡 译艺术 文的人,必须先把所译作家 之风度神韵预先 认 出,于 译时复极力 发挥 , 才是尽艺术文之义务” ( 罗林 国, 1 9 9 6( 2 ) ) ,在林 氏的英译本 《 浮生六 记》 中这样 的例子 不胜枚举。 少焉一轮 明月 己上林 梢,渐觉风 生袖底 , 月 到波心 , 俗虑尘杯爽然顿释 。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以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优美流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转化能力著称。

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翻译策略:
1.依托自身文化底蕴。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作家和学者,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在翻
译《京华烟云》时,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文化
元素进行了转化和调整,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他将英文中的"hansom"译为"人力车",将"Victoria"译为"瓦洛拉车"等。

2.原汁原味的传达。

林语堂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传达原著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
语言和风格。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而不是
为了改变原著的风格和语言。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保留了
英文原文中的用词和结构等。

3.细致入微的文学性处理。

林语堂是一位非常注重文学性的作家和翻译家。

在翻译《京华烟云》时,他非常细致地处理了文本中的文学性元素,如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音
韵美感等。

例如,他在翻译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典故,将原文的文
学性元素传达得非常到位。

4.翻译尽管繁琐,但不失可读性。

林语堂在翻译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认为,翻译虽然需要严谨细致的处理,但也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文本更加流畅易读。

亦写亦译,不亦快哉!—从目的论视域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

亦写亦译,不亦快哉!—从目的论视域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

亦写亦译,不亦快哉!—从目的论视域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亦写亦译,不亦快哉!—从目的论视域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翻译作为一门艺术,扮演着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翻译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翻译是文化的契约”这句话可以说是翻译的精髓所在。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更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及文化的特点,使译文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而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的翻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生活的艺术》是中国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的一本代表作。

这本书以林语堂生动的文笔和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他对艺术与生活的独特见解。

这本书在中国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国际间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而其中的翻译实践不仅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性。

首先,对于林语堂的作品来说,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语境,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林语堂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他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入思考。

翻译者需要尽力保留这种幽默感和思想内涵,使译文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风格。

因此,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是林语堂作品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

其次,对于跨文化的翻译来说,考虑到目标语言及文化的特点也至关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转换语言,更是将一种文化意识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语言展现出来。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将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相结合。

比如,在将林语堂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译为西方语言时,翻译者需要寻找到目标语言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避免语义和文化的疏忽。

这样,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思想。

最后,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原文的意思翻译过来,更需要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林语堂的作品时,翻译者需要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使译文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和流畅性。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龚爱华1,任芳2[关键词]林语堂的翻译观;《归去来兮辞》;美学欣赏[摘要]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5.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912(2005)04—0076—04 Lin 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his translated version of Tao Yuanming’s“Ah, homebound I go!”GONG Ai-hua1,REN Fang2(1. NanjingAuditUniversity, Nanjing210029;2. Nanjing College forPopul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Nanjing210042)Key words: Lin 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Ah, homebound I go!”byTao Yuanm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Abstract: As a language master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Yutang enjoys his fame as a world-renowned writer and translator.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 his career as a translator was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classics to the western worldin an easy and vivid way. In 1932 he published the most famous and systematic article——On Translation in which three criteria for judging translation were put forward, namel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aesthetic attractiveness, as is evidenced by LinYutang’s translated version of TaoYuan ming’s“Ah, homebound I go!”. After reviewing Lin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illustrating the spiritual affinity between Lin Yutang and Tao Yuanming,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Tao Y uanming‘s“Ah,homebound I go!” demonstrates some aesthetic attractiveness in three aspects: 1) accuracy& vividness; 2) colorful variation of sentence patterns;3) euphony in rhyme& rhythm.1林语堂的翻译成就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博学型的作家、卓越的语言学家。

林语堂翻译理论

林语堂翻译理论

汉译英: 1.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Lin Yutang 《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2. Chuangtse, 《英译庄子》 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 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晋朝陶潜等 原著



例二: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沈 复) The country was then in the heyday of peace and, moreover was born in a scholar's family……(Lin Yutang ) Mine was a full—dress family.one of scholars and gentle People……(Shirley M.Black )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林 语 堂
Life and Works


Lin Yutang (October 10, 1895 – March 26, 1976) was a Chinese writer and inventor. He was born in a small town in Zhangzhou, Fujian. His father was a Christian minister. His has shifted his faith from Christianity to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back to Christianity .He obtained his bachelor's degree from St. John's University in Shanghai , a master's degre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 and a doctorate in linguistics from Leipzig

林语堂翻译标准的实证分析

林语堂翻译标准的实证分析

林语堂翻译标准的实证分析摘要: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和翻译家。

他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遵循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美。

本文以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为案例,试图发现林语堂是如何在翻译实践中体现他的翻译标准。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浮生六记》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它不仅在文学方面造诣深厚,而且在翻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一部得意译作,它是清代文人沈复写的一部散文性自传体,深得林语堂的喜欢和赞赏。

林语堂将该书翻译并介绍给世界。

他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在英国杂志上发表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林语堂还创作了许多关于翻译理论方面的论文,其中最系统,最有分量的译论当属长篇论文《论翻译》。

他在文中提到翻译的标准问题大致分为三方面:第一个标准是忠实,第二个是通顺,第三个是美。

一、忠实的标准林语堂认为译者的首要责任是对原文和原文作者的负责。

换而言之就是译者怎样做才能忠实于原文,不违背著者的意愿。

在忠实方面他做了四个方面的阐释,第一义忠实非字字对译,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但无字字译出的责任。

例如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找不出同样的表达,只能根据意思来翻译。

林语堂把“乾隆乙末”直接翻译成“in the year 1775”。

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而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凡字必有神,所以字神也是众多翻译家所追寻的境界。

如:(1)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

(at this time the guests in the house all wore bright dress, but yun alone was clad in a dress of quiet colour.)林语堂不仅把句子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而且还表达了隐含之意。

他用“bright”和“quiet”将芸的与众不同凸现出来,虽然这两个词看似非常简单,其实不然。

句中“quiet”尤其是点睛之笔。

林语堂翻译出了“素淡”这个字的韵味。

小议林语堂的翻译观

小议林语堂的翻译观

摘要:林语堂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他的翻译观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译学的发展。

本文以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为指导,来赏析他的译作《声声慢》,揭示其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加深对其翻译观的理解。

关键词:林语堂;《声声慢》;赏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65-01一、林语堂的翻译观林语堂学贯中西,深谙东西方文化,语言学、文学造诣极深,一生致力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写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林语堂一生中发表过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然而最系统最有分量的当数《论翻译》。

该文章,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绪论,后来又收入写于1933林氏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李晓红,2007,p.82)在《论翻译》中,林语堂首先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林语堂提到,“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三条翻译标准。

他提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

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林氏认为译者所忠实的是乃零字所组者的话意,并表明译者所能达到的忠实是比较的忠实,而不是绝对的忠实。

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林氏认为译者以句为单位,详细体会其意义,将其翻译成有意义的中国话。

关于“美的标准”,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何苏明,2010,p.104) 林语堂将鲁迅的三美扩大为五美,在他看来,“文字有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音乐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他在1923 年所撰的《论翻译》一书中着重强调:“对于诗文小说之类,译者不译此书则已,此等书则与运用之外不得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林语堂翻译思想与实践解读

林语堂翻译思想与实践解读

其二,选择文本的重要性。翻译中对于 原著内容为中心,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和语 量有效援助,还感于西方强权政治的偏见,
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原著与译者价值观契 言环境,灵活地将直译、意译和加注译等方 再感于世界和平精神未立,而对战争所带来
合与否能够对翻译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林 法运用到翻译中去。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 的世界混乱、道德沦丧给予了辛辣的讽喻。
历史为主题,这些主题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中 准和美的标准。忠实主要指内容上忠于原 程中,十分注意紧紧抓住翻译的目的,即服
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曾有一位美国大学 著,通顺指形式上的变通,美则是艺术的提 务于译入语的受众和文化。例如在词汇方
校长在看过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后称赞说,林 升。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不仅包括翻译技巧 面,林语堂深知历史文化观念和文学语言传
分的。在与妻子廖翠凤领取结婚证后,林语 绅士,他的演讲应像女士们的裙子一样,越 正好诠释了林语堂自己的“两脚踏中西文
堂征得妻子的同意,烧掉了刚领回不久的结 短越好”,说罢转身下台,赢得全场一片笑 化、一心评宇宙好文”的文学境界。
婚证。他认为只有离婚时才用得上结婚证, 声和掌声。林语堂这种随时抓住众人心理
1《. 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
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 的这一译法一直被认可沿用至今。
的自传。拥有广泛文学爱好的沈复在这篇自
名学府。1966 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 年于
其三,将心理学与语言学作为翻译基 传中也采用了较为广泛的文学体裁,他用生
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 础。林语堂认为心理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起着 动简洁的文笔记述了山水游乐、闲情逸趣、
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 道、唐栩侯等人的异议,坚持选择屈原《九章 中国传奇小说》等等。以下将选取几部林语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第一篇: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 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

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

我们的看法
1. 我们在看到林语堂译学思想创新和发展的一面时, 不应忘记林语堂的译学 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例如在“通顺”标准上, 林语堂是主张译文应完 全“归化”。诚然, 译文要通顺才能使读者看懂, 但若译文完全采用“归 化”, 虽便于读者的理解, 但不能丰富译语的发展, 更不能达到翻译的最终目 的———文化的交流。 2. 我们在评价林语堂的译学思想时, 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方法— ——“扬弃”, 不能因其有不合理的方面而否定其价值的存在。
他的一生是不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的一生是不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生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试的一生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誉海内外的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走过了他漫长的人生路
走近林语堂
MTI16级李玉梅
一、先生其人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 (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 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 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 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 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 稿人之一。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但 他的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翻译》一书中。
三、林语堂的翻译观---《论翻译》
“翻译是一门艺术”
译者的基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
1. 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2. 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3. 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技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第一个提出应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

和谐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和谐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和谐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摘要]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体系。

他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比如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列入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之内,并且也认识到了译者跟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代表作《浮生六记》句群、句子层面的翻译分析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对两个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的选择运用,笔者试着证明他的实践在形式,创造性跟整体风格上都达到了和谐的程度,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关键词] 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标准和谐理论一、和谐翻译理论最先提出翻译“和谐说”的郑海凌(2000:164)教授说:和谐的审美效果概括地讲就是,译作“既要符合本国读者的欣赏习惯。

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得到美的享受,又要让读者看见原作的真面目,认识原作中所表现的一切”。

郑海凌(2006:89)进一步阐释道:文学翻译的审美标准是“和谐”。

“和谐”就是适中是就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以适中的原则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翻译中的一切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原文,译者,作者,目的语读者间的关系等等,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顺流畅,达到圆满调和的状态。

和谐翻译与中国以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及西方的翻译理论不同,它第一次超越了直译与意译,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模式,选择了一条比较折中的途径,这样翻译中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可见和谐翻译是注重整体性,协调性,不走极端,综合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和谐理论的来源和谐理论的深深扎根于儒家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莫过于“中庸之道”,它一直为历代儒家看作是道德正统。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后来《中庸》一书的出现使其内容更加完整化,更加系统化。

“中庸”的“中”是“恰当”“合适”的意思,而“庸”则是“用”,“中”与“庸”联姻,也就是“体”与“用”的结合,是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统一。

浅谈林语堂翻译观

浅谈林语堂翻译观

浅谈林语堂翻译观作者:刘颖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9期【摘要】林语堂先生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论翻译》,这篇文章不但继承了严氏信雅达三标准,对“直译”“意译”见解独到,还提出“艺术文之不可译”等看法。

此外更是首次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谈翻译观,本文将致力于探讨林语堂与严复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林语堂美的标准雅直译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教会牧师,从小便接触西方文化的熏陶。

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

林语堂的英文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羡煞旁人,张爱玲终生抱憾的就是不能像林语堂那样靠英文著作在外国领风骚。

1935年《吾国与吾民》是他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

1937年,《京华烟云》成为全美畅销书,并获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此外,林语堂也翻译过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比如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东坡诗文选》,尽管他不是因翻译成名,但是他的一些译论见解新颖独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长篇论文《论翻译》。

本文将将致力于探讨林语堂与严复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林氏与严氏翻译观的不同之处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标准三方面,即“忠实,通顺,美”,并指出这三个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笔者认为林氏的“忠实,通顺”与严氏的“信与达”是一致的,而林氏的“美的标准”与严氏的“雅”不尽相同,“美”比“雅”的含义要丰富。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针对“美的标准”提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的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处,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林语堂的翻译观及翻译赏析(1)

林语堂的翻译观及翻译赏析(1)
4
文内补偿: 即文内意译, 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不借助注释。
3) 腐不敢强, 瓜可掩鼻略尝, 入咽知其美; 此犹无盐貌丑 而德美也。
I won’t compel you to eat stinking bean- curd, but cucumber is really very nice, if you hold your breath while eating. You will see when you have tasted it yourself. It is like WuYien, an ugly but virtuous woman of old. .(Lin Yutang )
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üanming. .(Lin Yutang )
3
2) 清明日, 先生春祭扫墓, 挈余同游。 On the Ch’ingming festival, my tutor was going to visit his
“黄金”指的是微风吹落的花瓣 “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 “红袖”:女子,女人,侍女;侍读的女子子所穿之服 例中“青衫”和“红袖”是一种转喻
6
异化: 即主张译文以源语或源语作者为归宿, 放弃寻找异语中的对等 文化
5) (芸) 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 ———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makua on top.
———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 as soon as she did. (Shirley MD2Black )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美译”思想,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林语堂翻译研究的“美译”理念,探讨其发展历程、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该理念的途径。

林语堂的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他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

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有美感,即所谓的“美译”。

在不断实践中,林语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注重保持原文的神韵和美感。

“美译”理念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林语堂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通过“美译”,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内涵与美感,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然而,“美译”理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过于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可能导致对原文的扭曲或偏离。

在追求语言美感的过程中,译者可能会牺牲原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美译”具有挑战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无法完全展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完善林语堂的“美译”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调“忠实”与“美”的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同时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在“美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展现出原文所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时代印记。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以确保译文能够真实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翻译评价标准往往只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而忽略了翻译的美感和文化传递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翻译的艺术性和文化传播效果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好地体现“美译”的价值。

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界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美译”,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文化解读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文化解读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0期总第658期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文化解读摘 要:林语堂用其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和译著对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翻译思想也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巨大。

对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行概述,并从文化视角解读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体现,分析了“半半哲学”、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影响,以期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文化解读作者简介:高笑梅(1975-),女,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英语教学。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作为蜚声海外、饮誉文坛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经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翻译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除了用英文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以中国为背景和叙事题材的小说代表作外,还将许多中国古典著作编译成英文,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瑰宝展现给西方读者,如《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就是他对儒家和道家的经典之作进行整理和集结,并编译成英文。

此外,他还翻译了许多古代文人的作品,如沈复的《浮生六记》、张潮的《幽梦影》,整理编译了《板桥家书》《东坡诗文选》等,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大量翻译实践体会和领悟,林语堂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将美学思想、语言学和心理学引入了翻译理论中,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了解和学习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可以为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启发。

一、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最为系统地体现在他写于1932年的长篇论文《论翻译》(On Translation)中(收录于罗新璋《翻译论集》一书中)。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
包茹
【期刊名称】《《中国外资(下半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林语堂先生是两脚踏中西文化的大家,其一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中。

他的翻译理论独树一帜,他的翻译成就令世人称道。

本文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简要的梳理和研究。

【总页数】1页(P225)
【作者】包茹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J], 何苏明
2.从审美视角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J], 张梅
3.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其实践——浅析《幽梦影》中的增译、漏译和改译 [J], 吴梅
4.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其实践——浅析《幽梦影》中的增译、漏译和改译 [J], 吴梅
5.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 [J], 包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总第106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h耐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4.2010(Sum,106)文史教育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李孝敏(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摘要:林语堂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为忠实、通顺和美,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三项要求及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内容;影响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4—0127—02林语堂(1895--1876),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林语堂于1928m1930年主要从事英译汉,1935--1940转为汉译英。

自1930年,林氏采用英文改写或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

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以及语言、文学皆有高深造诣,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的翻泽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而且还给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很多的启发。

一、林语堂的翻译生涯林语堂的翻译始于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正处在一个东西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地位。

林语堂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之大气,从事翻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东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林语堂先后翻译过《国民革命外记》、《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卖花女》、《新俄学生日记》、《新的文评》等外国作品,直接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唐人街》、《朱门》、《远景》、《红牡丹》、《赖柏英》、《逃向自由城》、《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因为幼时特殊的教育环境,林语堂深受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遂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一事上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美译”的翻译思想。

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浅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标签: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思想;翻译策略1.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以及成因管窥林语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和标准呢?首先与林语堂深受东西两方文化之影响有关。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1919年至1923年)曾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立定脚跟,放眼中外,形成了独特的“性灵,幽默,闲适”的审美思想。

同时,西方文华中康德的“美的艺术”提倡“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著、宗白华译,1964:48 ),审美是情感活动,是快感。

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黄药眠、童庆炳,1991)也都是林语堂“美译”的翻译观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2.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体现1.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字字传神,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林语堂,1999:14)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i couldn’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and so got up myself,too,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林语堂,1999:15)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as soon as she did... (Black,1960:14)兩个译本在“余虽恋其卧”一句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林语堂译作“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而布莱克则更加直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译作“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看出林语堂译本对于忠实这一原则的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