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 动与静教学设计
2.1动与静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1 动与静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我设计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动与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让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让学生能够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对性原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滑轮组、小车、木块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我会让学生站在教室的窗前,观察远处的景物,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远的景物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学生会发现,远的景物看起来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我们自己在移动。
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我会问他们:"如果你们坐在车里,看着车外的景物,你们觉得车外的景物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学生会发现,车外的景物看起来也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车在移动。
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远的景物看起来在运动?""为什么车外的景物看起来也在运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对性原理。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对性原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会通过实践活动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对性原理。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想一想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对性原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对性原理。
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对性原理。
1.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一章运动的世界课题第一节动与静授课人素养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机械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3.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4.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 000 m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令他吃惊的是,当他抓到这个小东西时发现它竟是一颗子弹.(可配合播放模拟动画——“神手抓子弹”)导入语:要想解开谜底,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运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教学教师板书课题并展示教学目标一、运动的描述【教师提问】阅读课本P10的内容,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切物体都在运动1.机械运动【过渡设问】阅读课本P10-P11“运动的描述”下的内容,尝试回答诗人、画家、音乐家是如何赞美运动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写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过渡设问】那么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描述运动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举例:人群移动、江河奔流、天体运动、地壳运动.二.参照物与物体运动1.参照物【过渡设问】路边看驶过的汽车.司机认为乘客没动,而路人认为乘客运动了.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课本P12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①任意性: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定,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②方便性:若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不必说明.若选取其他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必须作出说明.③假定不动: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要假定是静止不动的.及时回顾、应用,落实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C)A.河岸B.山C.船D.岸边树木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小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1.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运动 2.静止【教师总结】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2.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出结论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师总结】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确定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这时一般不说明其参照物是什么.【例2】如图所示是空中加油机模拟展示给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C.以战斗机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课堂小结见PPT课件课堂检测见PPT课件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动”和“静”的概念及其区别;2.能够解释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运动的轨迹、速度、加速度;3.能够解释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辨别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2.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一、二定律。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设备;2.多种教学辅助材料:PPT、视频片段、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有关运动的知识,如运动的性质、速度、加速度等。
2. 学习“动”的概念和特征(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物体的三种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并进行笔记记录,同时还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于“动”的理解。
3. 学习“静”的概念和特征(3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和归纳静止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实验找出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以此得到静止的判断标准。
2.学习“静”和“动”的概念和区别,以及他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4. 学习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6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物体运动的三要素: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并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运动物体的轨迹。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实验,例如:通过测量物体下滑的时间和下滑距离,计算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加速度。
5. 学习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应用(6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2.学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自由落体实验等。
五、教学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笔记、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反思教学过程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
六、教学后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调整教学步骤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达到最佳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1动与静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孩子们的认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园课程,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与静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体验、互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难点: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小车、玩具等。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动与静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与体验(10分钟)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小车和一些玩具,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3. 互动游戏(10分钟)通过卡片游戏,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动与静的概念。
4. 创作与表达(10分钟)让孩子们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一幅动与静的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教师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难点: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法,让孩子们生动有趣地了解了动与静的概念,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同时,孩子们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在课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增强家校互动。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教案:2.1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讲解:讲解动与静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动与静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与静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否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尝试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我选择的实例都是贴近生活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2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1动与静2教案: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观察、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板、滑轮、尺子。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小车、木板和滑轮搭建一个简单的滑轮组,然后测量不同高度下滑轮组的速度,观察速度与高度的关系。
3. 实验二: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尺子测量自己与教室墙壁的距离,然后墙壁作为参照物,观察自己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变化,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实验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观察公交车上的乘客在启动、刹车和转弯时的身体动态,分析其原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
4.结束语: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动与静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标准。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7.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但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深层次理解尚有不足。他们对生活中的动与静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对力的作用效果及其与运动状态的关系认识模糊。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思维定势,难以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5.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标准,能运用参照物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的感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所学的物理知识,讨论生活中的动与静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2.1 《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的第1节。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3. 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包括直接比较和相对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认识到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2. 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参照物的能力,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难点:理解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视频播放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选择参照物,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挂钟(3)行驶的汽车答案:(1)静止,因为书本相对于桌子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2)静止,因为挂钟相对于教室的墙壁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3)运动,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置的改变。
(1)公交车和自行车(2)跑步者和走路者答案:(1)公交车运动得快,因为公交车相对于自行车发生了更多的位置改变。
(2)跑步者运动得快,因为跑步者相对于走路者发生了更多的位置改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 动与静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2. 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坐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景物不断后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行驶的汽车、旋转的地球等,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判断方法讲解:讲解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如选择参照物、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等。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动与静2. 板书内容: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选择参照物、观察位置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会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答案:太阳:运动月亮:运动地球:运动教室里的桌子: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因为我们观察物体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也会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但在教学中,可能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强化。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交通运输等。
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2024)

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学业要求】1.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2.科学思维: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并会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习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器材准备】和动与静相关的视频、图片、课件;文具袋、课本等。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都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吧:“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但他却并不急着下船寻找,而是赶忙在船舷上剑掉落的位置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他能寻到剑吗?为什么?二、自主学习:任务清单(一)机械运动(时间:5分钟;要求:用红笔圈画重点语句。
)1.阅读教材P10-11的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我们生活在的世界里。
(2)为了描述和研究运动,科学家用到、和。
(3)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叫作机械运动。
(4)宇宙中所有物体都是(填“运动”或“静止”)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填“存在”或“不存在”)的。
【答案】(1)运动;(2)特定概念、数学工具、实验方法;(3)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4)运动;不存在。
【解析】略。
2.小组内互相批改,找出正确答案。
然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观察下列图片,说说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这些物体在不断变化。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
教学过程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时间相等,卫星在轨道上绕行速度约为,人们用天文望远镜仰望卫星,看到他仿佛挂在太空静止不动,卫星虽然绕地心运动,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觉得他静止不动。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底动没动?一、运动的世界PPT展示运动的飞机,候鸟、豹子、运动员图片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一切物体都在不停运动......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物体运动有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只研究与物体位置变化有关的问题。
参照物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观看PPT(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一、判断物体运动的标准研究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二、参照物的选择原则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3.一旦被选定的参照物假定是静止的。
4.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观看PPT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 掌握参照物的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并能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方法,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这辆汽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与静。
2. 知识讲解:(1) 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重要性,并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讲解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路程÷时间。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来。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动与静、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七、作业设计(1) 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
(2) 一架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3) 一块在桌面上静止的橡皮。
2. 选择题: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研究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标准;2.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掌握参照物的选择方法;4. 运用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小车、木板、滑轮等);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和静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7. 作业布置:布置教材中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判断下列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说明理由:a. 行驶的汽车;b. 停在路边的汽车;c. 飞翔的鸟儿;d. 静止的树木。
答案:a. 运动;b. 静止;c. 运动;d. 静止。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是:a. 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b. 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地球绕太阳运动;c. 把太阳看作一个整体,地球绕太阳运动;d. 站在地球上,看到天空中的星星闪烁。
答案:a、b、c。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1. 静止与运动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2. 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如何选择参照物,以及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运动的判断:教授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掌握参照物的选择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止与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2. 教学重点:运动的判断,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幻灯片、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讲解静止与运动的相对性:通过PPT展示相关实例,讲解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3.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如何选择参照物,以及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 运动的判断:教授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解释原因。
6.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静止与运动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运动的判断七、作业设计(1)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2)教室里悬挂的钟表;(3)书桌上的文具盒。
(1)坐在教室里的学生;(2)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运动。
答案:1. (1)静止;(2)静止;(3)静止。
2. (1)运动;(2)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素养。
2.1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教案:2.1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第1节,主要讲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教材内容包括: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参照物的选择;3.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4.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和静止判断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和静止判断的影响。
2.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 概念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介绍参照物的选择,解释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和静止判断的影响。
4. 方法讲解: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参照物的选择;3.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4.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七、作业设计(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挂钟;(3)行驶的汽车;(4)静止的树木。
(1)坐在教室里的学生;(2)教室外的自行车;(3)从空中落下的苹果;(4)在操场上跑步的学生。
答案:1. (1)静止;(2)静止;(3)运动;(4)静止。
2. (1)静止;(2)运动;(3)运动;(4)运动。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2.1 动与静一、教学内容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3. 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敏感度。
3.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时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3. 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
4. 练习:安排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2.1 动与静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静止: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1.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2.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七、作业设计1. 判断下列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请说明理由。
(1)坐在教室里的学生(2)停在路边的汽车(3)从天空落下的雨滴2. 请描述一下你乘坐公交车时的运动状态,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答案:1. (1)静止,因为学生的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2)静止,因为汽车的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3)运动,因为雨滴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
2. 乘坐公交车时,感觉自己在运动,是因为公交车相对于地面在运动,而乘客相对于公交车在静止。
2022年沪科版物理《动与静 》精选教案

2.1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对于这些现象, 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 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 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三、参照物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 看小明, 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 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 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 要确定一个标准, 与这个标准比拟, 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 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 课本上放一个笔盒, 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 让学生思考问题:选取课桌作标准, 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选取课本作标准, 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 课桌是运动的)选取笔盒作标准, 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 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 结论也不一样.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方便, 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让学生阅读课文, 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 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 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 让学生答复前面所提出的问题: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 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 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 是以汽车为参照物, 乘客相对于汽车, 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觉得乘客不动.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 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 相对于汽车, 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 所以, 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四、课堂小结1.机械运动.2.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怎样选择参照物?12.2 熔化与凝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能利用熔化、凝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 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拟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 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 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并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引入新课炎热的夏天, 有的同学为了凉快就在地上洒些水;有的同学喜欢吃冰棍来解热;也有的同学用扇扇子来解热;还有的同学用水洗脸来解热. 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进行新课一、熔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 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测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 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1〕分成两个小组, 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2〕介绍实验装置, 如下图, 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注意:实验时, 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不要惊慌, 立即用湿布铺盖.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 要埋在固体中.〔3〕第1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 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 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要求从50 ℃开始计时, 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 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 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 ℃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 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分别画出冰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石蜡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如何变化?处于什么状态?完成填空:(1)冰加热后, 发现;在石蜡熔化过程中, 温度 .(2)当温度低于0℃时, 可以发现冰 (有、没有)熔化;当温度到达0 ℃时, 发现;石蜡在熔化过程中, 温度 .(3)冰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放热〕.二、熔点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1.晶体: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称为晶体. 例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2.非晶体: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称为非晶体. 例如:松香、沥青、玻璃等.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4.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到达熔点;要继续吸热.三、凝固1.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需经历液态、固液共存态、固态三个状态的过程;晶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 温度降低.:晶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晶体, 其熔点与凝固点相同.5.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饮料中加冰块;在我国寒冷的北方, 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 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讨论:请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板书设计随堂练习1.晶体熔化时 ( ), 温度升高 , 温度升高, 温度不变 , 温度不变2.冰是一种制冷剂, 主要是因为 ( )过程中吸收热量3.将在熔化过程中的冰放到0℃的恒温箱后 ( ), 原来的冰熔化成的水在开始凝固, 水也不凝固, 它将继续熔化4.豆腐光滑细嫩, 经冰冻再解冻以后, 会出现许多小孔, 成为美味的“冻豆腐〞, 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原因是 ( ), 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5.下表为小英同学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以下问题: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 ℃-4 -2 0 0 0 0 1 2(1)该物质的熔点是 .(2)该物质是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3)加热1 min时, 该物质处于固 (填“固〞或“液〞)态.6.火山爆发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 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 就会按以下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教案_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参照物?2、能根据物体运动情况找出所选参照物,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重点:参照物、运动、静止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今天,我们将用运动的视角来认识世界。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
如中国十大名曲。
感受艺术的描述运动。
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例:登黄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
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已擅长的方法去描述事物。
(3)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世界的呢?
①阅读“交流与讨论”栏目,问:妈妈为什么会说下楼要站着不动?下楼和站着不动又是怎样判断的呢?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取4人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看法,最后达成一致,代表自已小组汇报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天、地、人的运动世界中感悟世界的美;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与媒体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汇报各组搜集的有关运动的诗词、绘画、歌曲等。
③教师: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也不是音乐家,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已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目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物体位置的改变就成为运动。从而引发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特定的描述运动的物理概念。
学生讨论并完成课本中作业第1、2、3、4题。
目的:了解学生对以上物理概念的理解。
②思考:一列火车正在高速行驶,一位乘客在火车上打瞌睡。问:车内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取4人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看法,最后达成一致,代表自已小组汇报结论。
参照物的选参取是任意的。静止的物体可选作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也可选作参照物。但不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物体,一旦被选作参照物后,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不动的。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常选地面上物体作为参照物。
同一个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课题
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课型
新授
崔长红
课标与教材
内容标准
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活动建议
(1)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这些现象表现出的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第一节动与静,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世界、运动的描述。它一改传统教材开始讲参照物的方式,而是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衬托出一幅幅运动的画图;关于运动的描述,教材采取如下方式切入:"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而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物理学认识自然的深刻性有较深的印象,会极大地促进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与静止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物理上所说的机械运动却非常陌生。根据原有的知识顺利总结出本节的重点:动与静。再让学生也能够利用总结出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运动与静止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运动、认识运动、描述运动、探究运动,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去认识运动,然后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古筝曲:高山流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及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经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物理世界的新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③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的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看课本中图片:
a、“同步卫星”转播电视节目。
b、运动的电梯。
学生讨论回答:说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是以______为参照物.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__________的。
3、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的、方法的、情感的。
4、作业
目的:引导学生发现,在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选择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也会不同。从而引发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举例:生活中同一物体,因参照物选择不同,有时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有时我们说它是“运动”的这样的实例。
目的:加深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从而引发:我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教后反思
2、新课教学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①实验
a、将糖放在水中,观察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b、用酒精灯烧水,观察水的汽化和液化过程。
②简单介绍植物的生长、大脑的思维过程、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③请学生讨论对运动的认识。
师生达成共识: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并且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1)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图文并茂、充满幻想的画页。
(2)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关于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还有哪些疑问。表述出来,写在“请提问”栏目内。
5、板书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2、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