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说课教案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说课教案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说课教案一、学生情形分析高中学生在生理上属于青年早期时期,关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以及物理世界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还未达到全面深入的认识程度。

他们的思维也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某些观念,多数情形下是片面的,因而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把握会产生干扰作用,如本节课所研究的“阻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当中,他们认为:重的物体总是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即重力是阻碍物体下落快慢的缘故,事实上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阻碍物体下落快慢的缘故是空气阻力。

要让同学们深刻明白得这一点,我们采纳实验来证实它的错误性。

二、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我使用的教材是全日制一般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

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特例。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连续和拓展;另一方面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差不多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 知识目标A. 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科学方法;B. 明白得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C. 了解重力加速度D. 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② 能力目标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观看实验能力,收集处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 过程目标通过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实验的研究,让学生明白得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只与空气阻力有关,通过对频闪照片上数据的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特点。

②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把握观看实验法,分析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使学生认识到:从日常生活体会中得到的知识,有些是不正确的,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理解质点的惯性概念3.能够简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质点的惯性概念难点1.理解惯性的概念2.能够简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质点的惯性概念3.牛顿第一定律相关例题教学方法1.上课讲解:讲师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2.思维导图:教师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3.案例演练:教师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处理解题思路。

四、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说明物理学中的惯性。

步骤二: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15分钟)1.讲师从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入手,详细介绍概念和含义。

2.讲师通过生活实例说明惯性的作用。

步骤三:思维导图(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2.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配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相关内容。

步骤四:案例演练(20分钟)1.讲师选取一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和解答问题。

2.引导学生确定解题思路并进行理性推敲。

步骤五:总结(5分钟)1.教师提醒学生掌握课堂所讲内容,保持练习和思考,千万不要把知识点列举为死记硬背的公式。

2.教师强调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所体现的现象。

五、教学资源1.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材2.PPT课件3.丰富的实例问题六、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学生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简单应用。

2.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教师评价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和特点,灵活讲解教材内容。

A.生活中常见的力-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生活中常见的力-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生活中常见的力-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的概念;2.掌握常见的力的分类及其特点;3.能够应用常见的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引起学生对力的注意,比如:•打开门需要推拉力;•球在空中停留需要重力;•骑自行车上坡需要踩踏力等。

引领学生思考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力2.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它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力量。

用N(牛顿)来表示力的大小。

2.2 常见的力生活中常见的力有很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力:•重力:又叫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方向向下,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弹力:物体的形变所产生的改变状态的力,大小方向都随形变的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摩擦力:由于不平滑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方向垂直于连体法线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重力的一部分,大小等于被液体排开的物体体积的大小,方向竖直向上。

3. 练习老师出示一些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解释,例如:•为什么人站在地上会感觉到身体沉重?•为什么小鱼儿在水里游动都轻巧自如,但是一旦被捞出水面,就变得很沉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巩固知识点。

4. 讲解如何应用常见的力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使用力的知识解决,例如:•如何拉开沉重的门?需要用到推拉力及摩擦力;•如何加速自行车?需要用到踩踏力及空气摩擦力。

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力的运用。

三、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力及其应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F《匀加速直线运动》教案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F《匀加速直线运动》教案

第一章F 匀加快直线运动一、教课任务剖析本节内容是继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后,对直线运动规律的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还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以及一些更复杂运动的研究确立了基础。

本节内容与人们的平时生活密切联系,有着宽泛的现实意义。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位移、刹时速度、加快度、位移图像、速度图像等观点为基础。

联合加快度的观点,经过演绎推理获得初速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类比利用速度图像的“面积”表示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最后,经过实质问题的应用,使学生知道公式的应用思路。

二、教课目的(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和特色。

( 2)初步学会利用图像剖析、概括匀加快直线运动的特色及推导速度公式与位移公式。

( 3)在经过研究发现匀加快直线运动的特色和规律的过程中,感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

三、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初速度为零匀加快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v t at , s 1 at 2 。

2难点:如何由图像推出初速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的有关公式v at , s1at 2, v1v t , v t 2 2as 。

t22四、教课思路本设计包含匀变速运动的观点和初速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的规律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复习上节内容——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快度。

经过复习加快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配合图形)联合数学知识(斜率一准时均匀变化)来引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及特征,再依据 v-t 图引出匀加快直线运动推导出初速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本设计要突出的要点是:初速度为零匀加快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v tat , s 1 at 2 ,经过2对 v- t 图像认识的议论、沟通,理解匀加快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特色,概括出初速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本设计要打破的难点是:由速度图像研究初速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方法是:类比利用速度图像的“面积”表示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经过剖析、议论,得出可用速度图像“面积”表示位移的结论,而后经过演绎推理,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A《质点位移和时间》教案1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A《质点位移和时间》教案1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A《质点位移和时间》教案1第一章 A 质点、位移和时刻执教:上海市松江二中金媛一、教学任务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物理概念,并学习过一些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差不多知识,这些差不多上学习本节内容所必需的。

依照对实例的分析、比较,当实际物体与其运动之间满足一定条件时,可将实际物体简化为一个点,且不阻碍对问题的研究,从而建立质点模型。

依照实例分析,引人位移的概念。

介绍标量和矢量,并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明白得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依照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得出速度定义及运算公式。

依照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公式,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差不多规律,专门是其中所应用的一些科学方法,为后续的匀变速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乃至整个高中时期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白得质点的概念,明白在什么情形下物体能够看作质点。

(2)明白矢量和标量,明白得位移和路程、时刻和时刻。

(3)明白匀速直线运动的差不多特点。

(4)明白应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明白得速度的概念。

(5)明白得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的分析和讨论过程,感受比较和分析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质点概念的引入过程,感受物理学中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机械运动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广泛联,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2)通过导学部分交通安全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感悟生活中不能违反科学规律,提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质点、位移、时刻和速度概念的建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和位移公式。

难点:(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2)速度的概念。

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5篇

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5篇

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5篇物理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篇11、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时一直变速运动。

(2)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

(3)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会用作图法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粗略到精细,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3)尝试用数学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结论不能主观而要有科学依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初步养成小心翼翼做实验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

会标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难点:如何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

如何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教学活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

在教学媒体设计上:强调以试验教学为主,以多媒体为辅助(投影问题与习题)。

在教学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性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帮助──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通过问题链把教、学、练、评有机整合。

在学习过程上: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

沪科版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篇第一章A质点-位移和时间-第一周教案

沪科版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篇第一章A质点-位移和时间-第一周教案

第一章 A 质点位移和时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2)知道矢量和标量。

(3)理解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机械运动的分析和讨论过程,感受比较和分析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质点概念的引入过程,感受物理学中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机械运动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广泛联系,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型(2)通过导学部分交通安全热点问题的讨论,感悟生活中不能违反科学规律,提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点、位移、时间和速度概念的建立(2)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的理解难点(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2)对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条件的判断三、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导入先向学生展示几幅交通事故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如何才能避免交通事故,让给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交通事故给我们的人生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请你谈谈你认为该如何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呢?生1: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法规。

生2:我们走在路上,开车在路上,都要专心,不做其他事情,如不玩手机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大家一定要遵守交规,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接下来我们来模拟下一起交通事故,追尾撞车!那我请同学上来控制后面的这辆汽车,要保证不撞上前面的汽车,同时又要能够离前面的小汽车最近,该怎么办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的?师: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知道要想不追尾,就必须控制好启动和制动的时机。

刚才的几位同学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多次的试验,能保证不追尾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不凭借经验,而是通过计算得出我们该何时制动,就能保证小汽车恰好不追尾了呢?通过对我们这一章的学习,你就能够通过计算精确的控制小汽车,使得他能恰好不追尾了!那我们就开始我们这一章的学习之旅吧!2、新课教学(重难点突破)师: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1-4图,说说看:1、其中蕴含哪些有关机械运动的信息?2、能否判断他们的运动方向呢?3、为什么大多数汽车看不到呢?4、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提出自己的问题?好大家讨论下。

沪科版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篇第一章-E-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教案设计

沪科版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篇第一章-E-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教案设计

第一章 E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改变的方向一致。

(3)学会在DIS实验中得出v - t图像,理解用v - t图像斜率求得加速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义加速度的过程,认识类比的方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感受到分析、比较、推理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运用DIS实验测定加速度,感悟观察、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通过介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概况和飞速发展的交通事业,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

三、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导入播放视屏,同在等红灯的汽车和电动车,他们在在红灯变绿时的运动情况。

师:同学们看完后你们能提出一些关于运动方面的问题,或者疑问吗?生1:他们的运动快慢不一样。

也就是速度不一样。

生2:他们呢经过一段时间都发生了一段位移,开始的时候电动车的位移大,,后来汽车追上了电动车,说明汽车的速度又大于了电动车。

生3:……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两个速度不一样,说明速度变化了,那么速度的变化我们怎么样表示呢?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加速度,他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新课教学(重难点突破)师:我们前面学的速度是怎样定义,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又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的?生1:我们可以用位移除以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这是我们用比值法定义的速度。

生2:我们前面学习了图像法,从图像中我们知道可以用s-t图线的斜率求出速度,即v = S2 - S1t2 - t1=ΔSΔt。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那么我们类比一下,刚才的比值法定义,用位移的变化量除以时间得到速度——表示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我们的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类比速度的定义,位置的变化用位移变化量来表示,那么速度的变化量我们可以用来表示,那么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是不是可以用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来表示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4页的相关内容。

3、学物理——探究求真-沪科教版必修一教案

3、学物理——探究求真-沪科教版必修一教案

学物理——探究求真-沪科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学科的概念,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建立正确的学科观念。

3.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物理量、单位及其测量方法。

4.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

5.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探究中体会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教案以沪科教版必修一为教材,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物理基本概念、运动学、力学和能量,共30个章节。

在内容上,本教材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有一些适合学生实践探究的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物理学最基本的物理量、单位及其测量方法。

2.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

3.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探究中体会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

教师给出一个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观察、实验、探究,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出结论,并将结论运用到新的问题或现象中去验证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物理学科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展示不同物理现象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力、光、声、电、热、机械的奥秘,突出物理学对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2. 讲解物理学基本概念•物理量、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实验探究与物理学的关系•物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分类3. 实践探究以「小汽车运动轨迹」为例,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研究小汽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学生在实验中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归纳总结,再将结论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验证和探究,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

4. 总结课堂内容重点概括本节课学习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要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理学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丰富了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采用研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资源信息表第一章G 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执教: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蔡钢一、教学任务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重点放在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践、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上,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本节内容所需准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会用DIS实验测量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将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学生分组,并认领探究的课题。

通过子课题1,引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通过子课题2和专题3,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重力加速度。

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自由落体的规律,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

本节内容采用学习包的形式编写,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做到“资料自己找,实验自己做,问题自己答,小结自己写,效果自己评”,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感悟科学方法的应用和科学态度对探究的成功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际意义。

(4)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单位以及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

(5)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规律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获取、搜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在运用网络、多媒体和DIS等手段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探究活动的支撑作用。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实际意义的分析,认识理想模型这一科学方法。

(4)通过用频闪照片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实验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以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的比较等过程,经历动手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分析等研究过程。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教案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

2、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

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伟大的预言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

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

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

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说明:麦克斯韦学习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

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

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既然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呢?麦克斯韦大胆地假设,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

D.共点力的平衡-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D.共点力的平衡-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D.共点力的平衡-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理解质点概念,掌握质点平衡的条件。

2.理解力的合成、分解,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了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掌握联立平衡方程的方法。

2. 教学过程A. 质点的平衡条件1.质点的概念–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不占据空间,可以近似为质点。

2.质点平衡的条件–质点的受力合力为零,即 $\\sum F = 0$。

–质点的受力矩为零,即 $\\sum \\tau = 0$。

B.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力,即合力。

–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即分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即 $\\sum F = 0$。

–共点力的合力矩为零,即 $\\sum \\tau = 0$。

C. 物体的平衡条件1.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物体的受力合力为零,即 $\\sum F = 0$。

–物体的受力矩为零,即 $\\sum \\tau = 0$。

2.联立平衡方程的方法–根据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组。

–解方程组,求解未知量。

D. 教学案例1.一根细杆平放在两个支点上,支点距离为0.3m,杆长为0.6m,质量为2kg。

在距离右侧支点0.1m处施加一个力F1=10N,在距离左侧支点0.3m处施加一个力F2=5N。

求杆的受力状况以及右侧支点对杆的支持力。

2.一根重量为20N的杆底部与地面摩擦系数为 $\\mu=0.3$,顶端斜靠在一堵墙上,与墙壁夹角为$60^{\\circ}$。

求杆的最小斜长以及在此时杆受到的最大力。

E. 实验演示1.利用两个弹簧挂在挂钩上,分别加上两个重力相等的铅球,使得弹簧拉力相等,此时挂钩处于平衡状态。

2.利用一个静力学平衡分析仪,测量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3.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质点平衡、共点力平衡和物体平衡的条件,以及联立平衡方程的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沪教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沪教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沪教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沪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教版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

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

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

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A.生活中常见的力-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生活中常见的力-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生活中常见的力-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一、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概念;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及其作用;3.了解力的三要素:作用点、方向、大小。

二、教学重点1.生活中常见的力及其作用;2.力的三要素。

三、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点、方向、大小的确定;2.如何利用力的三要素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2.举例法;3.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力》主题图片并引导学生就图片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转入本课内容。

2. 新知概念解释1.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种量度,用符号F表示;2.常见的力:–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所产生的力,用符号G表示;–弹性力:是弹性体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力,用符号Fe表示;–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用符号f表示;–牵引力:是一种拉扯物体的力,用符号T表示。

3.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力作用的位置;–方向:力的指向;–大小:力的强弱程度。

3.力的作用点、方向、大小的分析1.动态学习生活中力的作用,通过开展实验建立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实验对象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进而掌握力的三个要素。

4. 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三个要素,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五、课堂练习针对课堂内容,开展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实践生活中力的三要素分析方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掌握力的概念、生活中的常见力及其作用、力的作用点、方向、大小三个要素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采用整体感官引入,结合实际事例进行归纳概念,开展实验以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力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本节课注重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执教:上海南汇中学叶立民一、教学任务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重点放在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践、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上,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本节内容所需预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紧有:(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会用DIS实验测量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将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学生分组,并认领探究的课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白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明白得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3)明白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际意义。

(4)明白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单位以及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猎取、搜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样过程和方法。

(2)在运用网络、多媒体和DIS等手段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探究活动的支撑作用。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实际意义的分析,认识理想模型这一科学方法。

(4)通过用频闪照片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实验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以及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大小的比较等过程,经历动手实验、观看、数据处理分析等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落体运动快慢争辩的物理学史介绍,领会伽利略对科学严谨执著的态度和敢于对前人,专门是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激发探究的爱好和欲望。

(2)通过对伽利略落体运动研究过程的物理学史介绍,体验和学习“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感悟科学方法在人类认识自然和应用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g。

难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1、器材:五分硬币和纸片,毛钱管和抽气机,频闪照片,DIS多种传感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

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

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

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

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方法是: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前,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解释的手段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