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课时-课件(1)(新人教版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4.11《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完璧归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1《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完璧归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典故:完璧归赵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

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

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课标版 语文必修4 第四单元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PPT课件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课标版 语文必修4 第四单元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PPT课件

反 衬
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在 “渑池之会”的故事中,也对秦王有 所描述。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
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
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 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
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
反 衬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归赵。
第一层(3-5段): 出使之前,初露胆识。 第二层(6-11段): 奉璧出使,智斗秦王。 三个回合: 奉璧取璧 归璧于赵 廷斥秦王 第三层(12-13段): 功成加官,秦赵缓和。
第二部分探究
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 了一场比智比勇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 格特点?
2.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形容词作意动,以……为先,以……为后) 3. 而相如廷斥之 (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廉颇)宣言曰 (古义:扬言;今义:宣告) 5. 鄙贱之人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
选材典型
艺 术 特 色
一详一略的写法 反衬手法的运用
细节与语言描写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个艺术特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 史 公 画 像
作者介绍
西汉 司马迁,字 子长 。 时 一位重要的 思想 家和 史学 家 文学 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 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 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后称 ,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 《史记 》 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 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指出下面的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1

鲁迅: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 离骚。
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2
12本纪 30世家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 物的事迹。
史 7 0 列 传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记
1 0 表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8
书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背景局势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战国中期)。 在此之前,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占领了 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 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尽管当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 楚国,但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 题。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 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 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 脆说明璧已归赵;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 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 好办法。 有理、有利、有节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 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 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 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 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 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 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 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 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详解第二课时PPT

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详解第二课时PPT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课时
目标揽胜:
1.通读课文,解决字音字 义
2.流畅的翻译课文,把握课 文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文言常用词语,能够顺畅的翻译 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
闻:听说 遗:送给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 书:信
以:用
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 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
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 做某事:请进。请坐。
而秦不予赵城,曲在 均:权衡,比较
秦。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
之:这(指示代词)
以:来 负:使动用法
于是王召见(相如),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 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 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 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 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 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 白白地受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 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 计:主意
报 秦 者 , 未 得 。 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人) 宦 者 令 缪 贤 曰 : 报:回复,答复 使:出使 “臣舍人蔺相如可 使。”王问:“何 何以知之?: 介词宾语前 以知之?”对曰: 置句式
王曰:“谁可 者:表疑问语气 使者?”相如 必:实在;如果,假如。 曰:“王必无 人,臣愿奉璧 “奉”同“捧” 往使。城入赵 而:就(承接) 而璧留秦;城 完:使…完整无损 不入,臣请完 璧归赵。”赵 归:归还 王于是遂遣相 遂:就 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 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 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 如奉璧西入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课件 (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课件 (共25张PPT)
傲慢霸道 请以赵十五城为 秦王寿
针锋相对 不畏强暴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 寿”,咸阳是秦的都城, 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提问:“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终不能加 胜于赵;二是秦 也不敢动兵。可 以说,渑池之会 是赵的胜利,秦 的失败。这一段 进一步表现了相 如大智大勇的品 质。
第四部分:负荆请罪(将相和)
廉 颇 蔺 相 如 司 列 马 传 迁
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司 通史。共130篇 马 迁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 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12本纪 30世家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 政绩。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 出人物的事迹。
史 7 0 列 传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 记 事迹。
提问: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 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回答:相如有意退让,“不肯 与会”,“常称病”,“不 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 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 (“引”,退、牵拉。)从 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 气量。
提问: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由此 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回答:“肉袒负荆”,登门谢 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 宽之至此也!” 知错能改, 坦白直率。
研读第三部分:渑池相会。
提问:渑池之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秦伐赵“杀二万人”。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 的形势下举行的。这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提问:秦王在节节获胜 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 王“为好”,举行“渑 池之会”? 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 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 降。
5、面对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怎样用他的智慧与之 针锋相对的? 秦君臣
廉 颇 者 , 赵 之 良 将 也
蔺 相 如 者 , 缪 贤 舍 人

人教新课标版本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共63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本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共63张ppt

内容提要
这个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都属于人物传 记。而且是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 的重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选文以记叙蔺 相如为主,廉颇次之。文章不仅详尽地记 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 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在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上也匠心独运, 很值得我们学习。
童鞋们,上课了,请 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这是今天最后一节课,各位很快 就要解放了,再坚持一会儿,你就可 以……
逛街……
觅 食……
睡 觉
爬树
整理
个人
卫生
发呆
OK, so we must ……
第三部分(1)
交代背景——形势危急 秦恃强欺弱、不怀好意
第三部分(2)
渑池之会——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 秦王:盛气凌人、挑衅侮辱
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 改过。
人物赏析方法 性格+例子+意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
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
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
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
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
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
文言句式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状语后置: 拜送书于廷
内容赏析
第一部分(1-2段):203.10.28. 简介廉颇与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蔺相如者,缪贤舍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第二部分(3-13段): 完璧归赵
使其从者衣褐,怀 其璧,从径道亡,归 璧于赵
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

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件(人教版必修四) (2)

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件(人教版必修四) (2)

(违 背)
(辜负,对不起) (背 着)
(引见,延请)
(牵,拉,引申为掉转)
(宠 幸) (侥 幸) (幸而,幸好,侥幸)
③ 而君幸赦臣
3、词类活用:
⑴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舍相如…
⑶使动用法 (使宾语动) ①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破,使……破碎
舍,安置住宿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②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 衣,穿 ④相如前进缶 ⑵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
指示,指给...看
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亲戚,父母兄弟等骨肉.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
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 也.
二、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 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 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 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 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 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 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 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 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 “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 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 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好” 三个故事,成功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 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 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 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 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 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的人物。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PPT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PPT课件
汤:开水 镬:大锅 孰---熟,仔细

A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B左右欲引相如去( 牵,拉 C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 )
D引而不发 ( 拉

间:本义是门缝,月光从门缝中照进来, 引申为缝隙,在引申为中间
彼节者有间
间隙
扁鹊见齐桓公,立有间 一会儿
肉食着谋之,有何间焉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不可得,徒见欺;
定语后置
欲勿予,即患秦兵 之来。计未定,求
强秦索璧,赵王求使
人可使报秦者,未
得。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也 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失的 忽略 遗留
排泄 留给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 何以:宾语前置 使。”王问:“何 尝:曾经
7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亏 )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不:fou 同“否”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许:答应 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 曲:理亏,理屈
赵弱,不可不许。”王曰: 均:衡量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之:这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 负:使什么承担
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 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 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
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
门谢 罪,曰:“鄙贱之
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也。”卒相与欢,为刎
颈之交。
什么的原因 意动 通过

四、将相结交
开端: 廉颇恃功
经过: 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 礼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
结果: 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四.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共42页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共42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廉颇 蔺相如列传》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高中语文:4.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4.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㈡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

(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排……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

(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

(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发出惊讶的声音)
9、赵王鼓.瑟。

(弹奏)
10、请以秦之某某为赵王寿.。

(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

(商量)
12、相如每朝.时。

(上朝,朝见)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13、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在)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15、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在)
16、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在)
17、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在)
18、请奉(以)盆缻(于)秦王。

(拿)
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
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把)
21、终不能加胜于赵。

五、作业
⒈背诵。

⒉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




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ppt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2_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ppt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2_1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古义:尊重;今义:严格)
3、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离开;今义:前往)
5、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动词;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
古今异义
本课发生在: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 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 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 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 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 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 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
的.
文章思路
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 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文言句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被动句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使不辱于诸侯
(被动句)
会于西河外渑池 (介词结构后置 )
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
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 )
君何以知燕王
(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二)掌握出自本文的成语。 (三)分析人物性格并积累写作素材。
第10—12段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 介宾后置
重点词句
② 引赵使者蔺相如 : 宴请
③见欺于王 : 被动句 ④间至赵矣 :名词状语,从小路
⑤孰计议之: “熟”, 仔细
⑥秦王因曰: 于是,就
⑦不如因而厚遇之:乘机,乘此
⑧卒廷见相如: 名词状语,在朝廷
⑨毕礼而归之: 使动,“使…… 完毕”“让……回去”
使不辱于诸侯: 被动句
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 8、位在廉颇之右(古义:上;今义:与左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时
一、基础知识 (16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以勇气闻于诸侯 . A. 十五城请易璧 愿以 . 设九宾礼于廷 乃 . B. 入 度我至军中,公乃 . 而厚遇之 不如因 . C.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 . 赵王寿 请以秦之咸阳为 . D. 一击缶 于是秦王不怿,为 . ( )
12.下面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3 分) A.相如则前请曰 B.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C.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 D.诈赵而胁其璧
(
D
)
解析 A 项“前”,名词用作状语。B 项“怀”,名词活 用为动词。C 项“全”,使动用法,使„„保全。
13.下面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A.卒廷见相如 B.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相如闻,不肯与会 D.设九宾于廷
解析
④中“负约”和⑧中“请罪”都不是古今异义词。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4 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3)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 人恒敬之 。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4 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 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 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 如固止之, 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 “不若也。 ”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 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0.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 之 . B.臣固 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 C.皆厚怨 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 D.一胜而相如族 . 称:称赞 固:本来 怨:怨恨 族:杀,被杀
解析
族,被灭族。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6.加点字的含义与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中“徒”含义相同 的一项是(3 分 ) A.徒 以吾两人在也 . B.徒 见欺 . C.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 D.班白者多徒 行 . (
A
)
解析
A项的“徒”解释为只,不过。
7.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 /③⑤⑥ C.①②③ /④⑤⑥ B.①③⑤ /②④⑥ D.①③④ /②⑤⑥
B
)
解析
两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前一个“而”
表转折,后一个“而”表并列。
9.翻译下面的文句。(5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分) 译文: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 的高尚品德。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 在也。(3分) 译文: 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 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解析 ①③名词用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④⑤使动用法, ⑦形容词用作动词,⑥⑧意动用法。
3.下面的句子,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C.君何以知燕王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D
)
解析 D 项都是被动句。A 项定语后置句,B 项判断句, C 项宾语前置句。
(
B
)
解析 例句与 B 句都是判断句。 A 句省略主语, C 句“与” 后省略“之”,D 句状语“于廷”后置。
14.下列各项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钦佩,可是王世贞却不这样认为。
(
E
)
A.完璧归赵一事中蔺相如表现的胆识、气度、智谋,令人 B.王世贞认为蔺相如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得不智、不信、不 堪,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 C.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这二者无是非曲直可言, 蔺相如也非英雄。 D.秦王举行隆重的礼仪,沐浴斋戒准备接受和氏璧,说明 秦王肯定会用城易璧,而蔺相如却派人偷偷送璧归赵, 这是失信天下。 E.完璧归赵后,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对秦王采取强硬态度, 对廉颇又那么温顺,表演得越来越好,实际上是处处显 示自己。
解析
“实际上是处处显示自己”不当。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3分) 按理只有这两句话,怎么会有既害怕秦人却又挑起 译文: 了他们的怒气的?
(2)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2分)
译文:所以能够让和氏璧完整地回到赵国,实在是上天袒 护保佑着他啊!
解析
D 项为:介词,替,给。A 项以:介词,凭借/介词,用;
B 项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 项因:副词,由此,趁 此/副词,经由,通过。
答案
D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①舍 相如广成传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 至赵矣 . . ③乃使其从者衣 褐 ④毕礼而归 之 ⑤宁许以负 秦曲 . . . ⑥先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⑦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 ⑧且庸人尚羞 之 . 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B.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D.①④/③⑤/⑥⑧/②/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取信息是高考考查的
重点。关键词是体现文段主要意思的词语,解答此题要重点抓 住第二、三句,找出修饰或解释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和人学的 史学观的词语。
答案 (1)冰冷
(2)慈悲 戏剧性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Βιβλιοθήκη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五、随堂练笔(30 分) 18.太史公曰:“相如一奋其气,威震敌国,退而让颇,名重 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你是怎样看待蔺相如的“智 慧”和“勇气”的?请以“进和退”为题写一篇短文。400 字左右。
【参考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地归还(赵国), 人们都称赞他, 而我却 不认为这件事值得相信。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 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 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实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 秦国的实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实情又害怕 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国,得到了秦国的实情但不害怕他们就 不将和氏璧交给秦国。按理只有这两句话,怎么会有既害怕秦 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 而赵国不给秦国, 那么双方都没 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 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 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
(
D
)
解析
①③④表原因,②⑤⑥解释为用来„„的。
8.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公之 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②强秦之 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③而 相如廷叱之 .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
①得其情而畏之则 予 ②相如则 前请曰 . . ③秦出城而 璧归 ④今奈何使舍人怀而 逃之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 ①②两句中的“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③句 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④句中的“而”是连词, 表修饰关系。
使赵国的决策阶层空前团结,力量无形中变得强大起来, 使虎视眈眈的强秦长时间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具有合作 精神的人才的力量。
17.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 以是短语)。 (5 分 )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 的历史,不是 “天” 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 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 ——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 这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 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 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 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 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 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______ ______ ______ (2)人学的史学观: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下列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 分 ) ①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 王 .. ..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不偿城 .. ④决负约 ..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 ⑥明年 复攻赵 .. ..
( B
)
⑦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 ..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10~ 15 题。 (20 分)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 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 而畏之则 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 . 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 曲在秦;秦出城而 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 . 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 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 前请曰:“ 臣 . 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