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醉翁亭记》拓展阅读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游记,而《醉翁亭记》则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游记,以醉翁亭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们在亭中饮酒、赏景、谈天的乐趣,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山水游记这种文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醉翁亭记》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背诵,生字词掌握,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意境描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山水游记的特点,进而引入《醉翁亭记》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讲解辅导:针对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行讲解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文背诵: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要求背诵课文。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美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结合。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醉翁亭记》景色描写——意境深远作者思想感情——与民同乐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拓展阅读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答案
学习至关重要。
【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②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喜雨亭记》(节选)
①比喻:雨麦于岐山之阳。译文:在岐山的南面空中像下雨一样落下麦子。②排比:A.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译文: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的名字。B.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译文:官吏在衙门相互庆贺,商人在市场相互歌和,农民在田野相互欢庆。③对偶: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译文:忧伤的人因此而高兴,患病的人因此而痊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课件2新人教版

醉
宋翁
欧 阳 修
亭 记
一、教师导入
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 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 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 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 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知其人,知其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 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是北宋中 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 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 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 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 《欧阳文忠公文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 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生4: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 同乐──自知其乐
段落间严谨的结构层次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 (山、水、亭、名、太守) 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 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
太守乐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意?
①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 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 在写“太守宴”之前,写“滁人游”是为了表 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 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 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 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 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 人和的欣慰。
四季变幻之美。 作者选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醉
翁亭的四季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 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 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 凋零是冬景。四幅画面变化有致,又互 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 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与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与答案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滁皆山也环:环绕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C.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
D.而乐亦无穷.也穷:穷困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见C.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D.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而林霏开.开:消散,散开B.山间之四时..也四时:四季C. 往来而不绝.者绝:消失D.觥.筹交错觥:酒杯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B.临.溪而渔临:来到,靠近C. 泉香而酒洌.洌:清澈D.负者..歌于途负者:失败的人5.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B.已而..夕阳在山已而:随后,不久C. 树林阴翳.翳:昏暗潮湿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6.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离开C.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从:自从7.下面的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B.风霜高洁C.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2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1课《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9篇)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②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⑤寓:寄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野芳发而幽香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往来而不绝者绝多生怪柏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辍耕之垄上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2. 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先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作为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参考答案: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参考答案:1.表示判断2.表示判断3.表示陈述4.表示陈述5.表示陈述6.表示陈述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参考答案:《岳阳楼记》中的成语: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醉翁亭记》中的成语: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1课《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9篇)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醉翁亭记》(原卷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1课 《醉翁亭记》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醒心亭记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②,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③《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⑥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⑦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背景资料)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当地方官。
曾巩这篇文章,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含蓄地反击当时的政客,并借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注)①涯:旁边。
②嘉:秀丽。
③韩子退之:即韩愈。
④夷狄:边远地区。
⑤宜:适当合宜。
⑥寄:寄寓。
⑦托:寄托。
1.解释加点的词。
(1)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______)(2)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______)(3)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______)(4)一山之隅.,一泉之旁(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2)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3.曾巩在文中认为“醒心亭”能够“醒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2 新人教版

11、醉翁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点拨练习巩固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宽阔豁达的胸襟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
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
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读课文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 3、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分析课文1、齐读第1自然段。
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深秀,。
山行。
峰回路转:回,。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习题新人教版word版

11 醉翁亭记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chú) 琅琊..(lánɡ)(yá)饮少辄.醉(zhé) 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 弈.者胜(yì)觥.筹交错(gōng) 树林阴翳.(yì)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3)日出而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4)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5)野芳.发而幽香芳:花(6)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7)泉香而酒洌.洌:清(8)山肴野蔌.蔌:菜蔬(9)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10)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11)弈.者胜弈:下棋(12)觥.筹交错觥:酒杯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1)秀佳木秀.而繁阴(茂盛)云归.而岩穴暝(聚拢)(2)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山水之乐.(乐趣)(3)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太守自谓.也(命名)(4)谓太守谓.谁(为,是)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5)之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5.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顺承)(3)临溪而.渔(连词,表修饰)(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6.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醉翁亭记》拓展阅读 新人教版

第11课《醉翁亭记》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短篇也使用了多种修辞。
请试着写下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①,以名其子。
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③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④。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注释】①叔孙胜狄:叔孙得臣打败狄人。
②扶风:地名,即凤翔府。
③雨麦:空中麦落如雨。
④有年:丰年。
⑤忭(biàn):欢欣。
《喜雨亭记》(节选)①比喻:雨麦于岐山之阳。
译文:在岐山的南面空中像下雨一样落下麦子。
②排比:A.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译文: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的名字。
B.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译文:官吏在衙门相互庆贺,商人在市场相互歌和,农民在田野相互欢庆。
③对偶: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译文:忧伤的人因此而高兴,患病的人因此而痊愈。
【译文】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
古人有喜事,就用喜事给事物命名,表示不忘。
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的名字。
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营建官邸。
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空中像下雨一样落下麦子,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
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
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甲子日又下雨,百姓还是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天降大雨,下了三天才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习题新人教版

11 醉翁亭记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chú)琅琊..(lánɡ)(yá)饮少辄.醉(zhé) 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 弈.者胜(yì)觥.筹交错(gōng) 树林阴翳.(yì)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3)日出而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4)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5)野芳.发而幽香芳:花(6)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7)泉香而酒洌.洌:清(8)山肴野蔌.蔌:菜蔬(9)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10)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11)弈.者胜弈:下棋(12)觥.筹交错觥:酒杯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1)秀佳木秀.而繁阴(茂盛)云归.而岩穴暝(聚拢)(2)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山水之乐.(乐趣)(3)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太守自谓.也(命名)(4)谓太守谓.谁(为,是)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5)之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5.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顺承)(3)临溪而.渔(连词,表修饰)(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6.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
九上语文人教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第10课岳阳楼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6分)【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
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天幸也。
(王士祯《焦山题名记》)【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
②杪(miǎo):树梢。
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春和景.明(2)心旷神怡.(3)悉.成明霞(4)得.踏危石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B. 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C. 不以.物喜以.刀劈狼首(《狼》)D. 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分)(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2分)4.填空和解答。
(6分)(1) 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2分)游焦山四件快事: —晚望月孝然祠外——晓起观海门日出(2)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4分)1. (1)日光(2)愉快(3)全,都(4)能够(4分,每空1分)2.C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练习(含解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醉翁亭记》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D)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
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云归而岩穴暝暝:______②临溪而渔渔:______③杂然而前陈者陈:______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______3.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
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5。
《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答案】1. (1). (A)山间之朝暮也(2)。
(B)山间之四时也 (3).(C)酿泉为酒(4)。
(D)泉香而酒冽2。
(1). ①昏暗(2)。
②捕鱼(钓鱼) (3).③摆开(陈列)(4)。
④以……为快乐3.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②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醉翁亭记》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短篇也使用了多种修辞。
请试着写下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①,以名其子。
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③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④。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注释】①叔孙胜狄:叔孙得臣打败狄人。
②扶风:地名,即凤翔府。
③雨麦:空中麦落如雨。
④有年:丰年。
⑤忭(biàn):欢欣。
《喜雨亭记》(节选)①比喻:雨麦于岐山之阳。
译文:在岐山的南面空中像下雨一样落下麦子。
②排比:A.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译文: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的名字。
B.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译文:官吏在衙门相互庆贺,商人在市场相互歌和,农民在田野相互欢庆。
③对偶: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译文:忧伤的人因此而高兴,患病的人因此而痊愈。
【译文】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
古人有喜事,就用喜事给事物命名,表示不忘。
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的名字。
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营建官邸。
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空中像下雨一样落下麦子,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
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
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甲子日又下雨,百姓还是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天降大雨,下了三天才停。
官吏在衙门相互庆贺,商人在市场相互歌和,农民在田头相互欢庆,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建成。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②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释】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
②罗纨: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
③夕舂:夕阳。
【我读我思】本文写景有何特点?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用词典雅,语言生动,给读者无限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及寄情山水的愿望。
【译文】西湖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浮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
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很多,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欧阳修的这篇小短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诲学说◎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注释】①知道:懂得道理。
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常,固定。
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
④念:思考。
答案学习至关重要。
【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且读且思】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答案与民同乐这是一篇具体记述龙门胜迹及特点的游记,描写了龙门的奇险和巧夺天工的建筑。
读完全文后,想一想贯串全文的是怎样一种气概呢。
游龙门记(节选)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①下。
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②。
大河③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④相望。
神禹⑤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⑥,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
濒⑦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
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
进谒庭下,悚肃⑧思德者久之。
庭多青松奇木,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形状毅然。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⑨。
步石蹬,登绝顶。
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⑩为之。
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触激,石峰疑若摇振。
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合晦明,倏忽万变。
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
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
盖天下之奇观也。
【注释】①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
黄河由北向南流到这里,两岸峭壁对峙如门。
②天汉:这里指天空。
③大河:黄河。
④俨立:齐齐整整地立着。
⑤神禹:大禹。
⑥穴岩构木: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
⑦濒:靠近。
⑧悚肃:恭敬。
⑨半流:河流中间。
⑩甃甓:砖壁。
答案贯串全文的是一种敬畏赞叹参考译文:出河津县西门,往西北走三十里,就到达龙门山山脚下。
东西两边都是重叠的山冈和高峻的山峰,横排着直插云霄。
黄河从西北方的山峡里流过来,到了这儿,山峰断裂,河水流出,两岸的陡壁齐齐整整地立着。
伟大的夏禹(大禹)疏导开凿的功劳,在这儿显得最大。
从东南山脚起,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在河水上面凌空修建了一条栈道,弯弯曲曲盘山而上。
(到了上面)靠黄河边有块开阔平坦的地面,大约两三亩,石头多泥土少。
上面建有禹庙,宫名叫“明德”,它的规模十分壮丽。
到院子里拜见禹帝,恭敬地(站在那里)追思(大禹的)功德,站了很久很久。
院子里种了很多青松奇树,枝叶或疏或密,相互交结成荫,树皮、树干苍老挺直,形象很坚毅的样子。
明德宫西南面有一座石头山峰,高高地突出在黄河水流中间。
踏着石头台阶,登上了顶峰。
顶峰上有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不能架设木材,全部用砖头砌成。
从阁门口向下看,黄河激流翻滚,向三面冲击振荡,石峰仿佛摇动振荡。
向北看,巨大的峡谷,有的山崖朱红,有的岸壁青翠,云水翻腾,雾气飞动,云雾分开时明朗,闭合时阴暗,瞬息万变(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
向西看,连绵不断的山峰蜿蜒着延伸开去。
向东看,大山巍峨,浮在半空。
向南看,巨浪洪涛,漫漫浊流,石头岛屿和沙滩地,高高的平原,断缺的河岸,烟雾笼罩的村庄和树林,风浪里的帆船,或隐或现,渺渺茫茫。
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观啊!游小盘谷记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
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
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
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
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
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
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
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
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
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
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释】①謦欬:咳嗽。
轻曰謦,重曰欬。
②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
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
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读后思考】1.从全文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2.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为什么“謦欬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2)找出文中描写竹子的比喻句。
答案1.时间顺序。
2.(1)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
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
(2)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参考译文】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
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
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
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
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
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到大谷。
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
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
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
这时暮色低垂,月光遍布其上。
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
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
所谓小盘谷,大概快到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