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期末复习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期末复习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毒辣(tuó)青涩(sè)谦逊(xùn)B. 沉沦(lún)璀璨(cuǐcàn)挑剔(tiāo)C. 残羹剩饭(gēng)毛骨悚然(sǒng)轻歌曼舞(màn)D. 摇曳生姿(yáo)美轮美奂(huàn)瞬息万变(shù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领先世界,成为国家的骄傲。

C. 他的演讲生动形象,语言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D. 为了提高成绩,他每天晚上熬夜学习,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3.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人间。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如同一个宝库,让人流连忘返。

C. 他的声音低沉,仿佛能够穿透灵魂。

D.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照亮了整个房间。

4. 下列词语中,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沉着与冷静B. 繁华与繁华C. 美丽与绚丽D. 欢乐与快乐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一直坚持锻炼,从不间断。

”B. “我喜欢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

”C. “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D. “我最近买了一本书,是关于历史的。

”二、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牛顿(1643-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顿小时候就表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他喜欢观察大自然,对天文现象充满好奇。

2024届常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常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常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前不久,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95个项目入选。

这一动作引发关注,“冷门绝学”这一表述更是让人不由联想到武侠小说里的“秘籍绝技”。

其实从2018年起,我国就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20年又增设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旨在抢救、整理、发掘和强化那些濒临消亡、研究薄弱,但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与重要学术意义的特色学科。

套用生物界的说法,冷门绝学相当于“珍稀濒危物种”。

从学科领域看,冷门绝学涵盖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等。

比如甲骨学,主要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

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可据以追索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

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20多年来,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4000余个,比较好认的字陆续被认出,但也只有1500个左右。

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

然而这份“悬赏令”,却鲜有人揭榜成功,其中艰难可见一斑。

有学者指出,冷门绝学之所以冷门,并不在于其学术生命力的枯竭,而是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较为疏离。

可以说,冷门绝学绝非无关紧要的“一笔”,而是“重要伏笔”。

冷门绝学也是济世之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

”保护冷门绝学就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比如,拯救了无数人的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获得的灵感,而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是典型的冷门绝学,中医古籍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研究者们在旧纸堆里苦苦寻觅,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打破学术壁垒。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神奇魔术戴玉祥程咬铁正在玩尖刀刺喉的魔术。

程咬铁手提尖刀,在人群里连转三圈后,忽的将那尖刀砰的扔到地上。

阳光碰到尖刀上,弹出晃眼的光芒来。

围观的人齐喊:“真刀——”程咬铁也不做声,左脚一点,那尖刀便被稳稳攥在右手。

程咬铁右手攥刀,后退几步,站定,右臂慢慢抬起,刀尖顶着喉结,微微闭上眼睛。

围观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

空气,似乎凝结。

突然,一声惨叫,那把刀,刀尖从后颈探出,殷红的鲜血,顺刀而流。

众人脸色大变,想喊,却喊不出声。

程咬铁忽的拔出尖刀,喉结处,丝毫无损。

众人如梦初醒,齐呼:“神奇!神奇!”程咬铁面带微笑,不响一声。

这天,程咬铁正在院内练功,院外哭喊声骤起。

程咬铁跑出院子,只见日本兵凶煞煞赶着村民,迎面走来。

程咬铁想跑,但没有跑。

程咬铁想知道这些日本兵,赶村民做什么。

原来,鬼子的运粮车在村南的戴家湾被八路抄了,鬼子怀疑村子里有八路,才来这阵势。

村口,那爿空旷地上。

叫滕狼的少佐,手按军刀,咆哮:“八路的,交出来!”没有人回答。

“不交的,”少佐抽出军刀,“统统的,死啦死啦。

”还是没有人回答。

少佐抬起军靴,咯噔跨前一步,左手拽过刘老爷爷,右手举起军刀……村民们闭上眼睛。

一声断喝:“住手!”程咬铁跳到少佐面前。

“放了他!”程咬铁手指少佐,“我知道八路在哪里。

”“你的,知道?”少佐放开刘老爷爷,跨到程咬铁面前,“你的,良民大大的。

”少佐脸挂狰狞。

村民们睥睨的目光,喷着忿怒。

“你的,快说!”少佐急了,“不说,统统的,死啦死啦。

”少佐手握军刀,泛着绿光的眼睛,扫视着村民。

突然,少佐抓过王家的小孙子,刀刃划着他的脸。

惊惧的惨嚎声,令人心悸。

“住手!”程咬铁手指人群中的一位青年,声若蚊蝇,“就是他——”那青年被拉了出来。

事后,村民的吐沫淹了程咬铁。

程咬铁再玩魔术,也都不去看了。

这天,程咬铁正玩魔术,滕狼少佐走过来。

慈溪期末试卷高三答案语文

慈溪期末试卷高三答案语文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不经心(màn jīng bù jīn)B. 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C. 鸿鹄之志(hóng hú zhī zhì)D. 妄自菲薄(wàng zì fěi bó)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增强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C.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D. 他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B. 他非常擅长演讲。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D. 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

答案:B4.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言行一致,值得信赖。

B. 这座城市的夜景美不胜收。

C. 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让人惋惜。

D. 她的歌声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答案:A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势磅礴。

B. 这位科学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

C. 她的表演技艺高超,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D. 他为人谦逊,深得大家的喜爱。

答案:C二、填空题6. 《离骚》中,“______”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7. 《出师表》中,“______”表明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

答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8. 《红楼梦》中,“______”揭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答案:木石前盟9. 《水浒传》中,“______”展现了宋江的英勇善战。

答案:三打祝家庄10. 《三国演义》中,“______”描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答案:草船借箭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024海淀高三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2024海淀高三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海淀区2023—2024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C 2.(3分)A 3.(3分)D 4.(3分)B5.(6分)答案要点:①传播方式由波动方程主导②引导光线绕过物体并按原路传播③引导背景热流避开物体④无法被声呐探测到⑤在红外探测视角中完全隐身【评分说明】②2分,其余一点1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3分)B 7.(3分)C 8.(3分)C 9.(3分)D10.(6分)参考答案:(1)(2分)【甲】吕公不动,语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

”闭门谢之。

【乙】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以束帛赆之。

(或“以他事俾去。

”)【评分说明】甲、乙各1分。

(2)(4分)品质:能包容不同的见解主张;尊重前辈;谦让,不贪功;实事求是分析:略。

【评分说明】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两种品质,2分;结合内容分析合理,2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11.(3分)C 12.(3分)B13.(6分)参考答案:①这四句诗写凉风骤起,月光皎洁,天宇空阔,江面平旷,呈现出开阔澄明的意境;②表现了诗人此刻内心与之相融为一的澄净肃穆(或:衬托了诗人因身负公务不得不夜间行路的无奈与孤独);③承接开篇四句远离尘嚣的闲静意趣;④引出后文对弃官还乡、返璞归真的情志的抒写。

【评分标准】①②各2分;③④各1分。

14.(8分)①三顾频烦天下计②两朝开济老臣心③落木千山天远大④就有道而正焉⑤而臆断其有无⑥汩余若将不及兮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⑧铁衣远戍辛勤久【评分说明】一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该句不得分。

15.(11分)(1)(2分)黛玉与宝钗两姐妹情意投合(2)(3分)A(3)(6分)略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16.(3分)A 17.(3分)B18.(6分)参考答案:这个不动的“顷刻”指,当《梁祝》全曲进入总高潮,全乐队响起天泣地恸的高潮,演员却让舞蹈动作陡然刹住,屹立不动(2分)。

2024新高考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详细答案

2024新高考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详细答案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
2.(10分)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正确(√)错误(×)…
3.(10分)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
4.(10分)简答题详细回答……
二、写作
1.(20分)作文题目题目:……
2.(10分)修改句子错误原句:…… 修改后:……
三、诗词赏析
1.(15分)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问题:……
2.(15分)鉴赏以下古文句子,理解其意义。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四、答案
1.阅读理解答案: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2.写作答案:
1.答案
2.答案
3.诗词赏析答案:
1.答案
2.答案
以上是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同学们认真答题,祝你们取得优异成绩!。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

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

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

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

“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

“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由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成为核心。

在皇家祭祖的太庙以南200米建造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现合并组建为国家博物馆),蕴含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深意;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

进入本世纪,中轴线逐渐延伸,在北延长线上集中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体育设施,“鸟巢”和“水立方”分列于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形成了对称的格局。

随着中轴线北延南伸的逐步实现,以及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渐近,历经风雨的北京中轴线,正像承载着它的这座城,焕发新的生机。

(取材于谭烈飞、张馨予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4.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

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

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

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

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

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

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

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

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

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学校:班级:姓名:考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

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

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

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

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

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

不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

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

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

丰台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丰台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C2.(3分)A3.(3分)C4.(3分)①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②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③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5.(6分)答案要点:①选贤与能。

屈原追求美政,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孔子认为选贤能、远小人,“举直错诸枉”,方可政治清明,人心安顺。

②诚信为本。

屈原主张为政以诚,不可反复无常、不守承诺;孔子认为要做到忠实诚信,方可行事通达。

③严守底线。

屈原坚守底线,被流放也毫不动摇,九死不悔;孔子赞美柳下惠能坚持“直道而事人”的原则,被“三黜”也不屈从现实。

【评分参考】6分。

每个要点2分;各两个得分点,概括1分,说明1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A(改变)7.(3分)A(A取独;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C副词,大概/代词,那些;D副词,就是/连词,表转折)8.(3分)C(孙武在兵法上用来教诲人的可称是完备的了)9.(3分)C(旨在说明兵法应灵活运用)10.(共6分)(1)(2分)核心思想:不墨守兵法,且能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生成自己的作战方略。

(2)(4分)①首先引述事例,借霍去病作战“顾方略”的精辟见解,引出话题。

②其次直接阐述自己对兵法运用的见解:用兵之道的精髓在于以法为用。

③接着运用唐太宗等人和赵括的事例,对比论证,说明兵无定法,“用之”“犯之”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不可墨守。

④最后引用孙武的话,指出作战形势千变万化,制胜法则难以先传,从而得出结论:善学兵法的人应探求自己的方略。

【评分参考】6分。

(1)两个要点,每点1分,(2)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1.(3分)B(“在京城时每天都能听到莺声”错。

)12.(3分)D13.(6分)答案要点:《闻早莺》:①用大量笔墨回忆了京城为近臣时的生活,可见诗人的留恋之意;②故作旷达语,反倒流露出了身在天涯、想要回京的愿望。

东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东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D2.C3.C4.B5.答案要点: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

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

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B7.A8.C9.B10.答案要点:勤学好问②积累善思③亲近贤者,结交益友11.(1)①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赞许善者,同情无能的人(2)答案示例:示例一: 我认同这一观点。

“择友”强调交朋友应有一定的标准,材料②中孔子认为与正直、信实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而与谄媚奉承、背后毁谤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说明朋友的品行对人的影响很大,交友应当有选择。

示例二: 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广交”是一种“泛爱众”的交友方式,材料③中子张说君子交友既要尊重贤人,又要接纳普通人,说明君子可以广泛地接纳朋友,这正是一个人道德水平高的表现。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B13.C14.答案示例:“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描绘了一幅山重水复、长路漫漫、居无定所的行旅图。

作者想象友人在羁旅途中的寂寞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体贴,以及此刻分别的不忍。

“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描绘了一幅临别之际反复嘱托的感人画面。

尽管此后相距千里,但彼此会在梦中相聚,醒后通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以及对彼此友谊的坚定信念。

15.(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或: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无边落木萧萧下但见悲鸟号古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B17.C18.答案要点:内涵:①“昏暗的甬道”和“巨大的白炽灯”喻指被浓雾笼罩下的峡谷和光芒覆盖了整个峡谷的太阳。

“峡谷醒了”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的峡谷里的山、水、崖一下子变得明亮辉煌起来。

202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要深入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我们就把建筑物与产生它的社会历史环境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一个新世界,看到建筑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其它艺术不能比拟的文化意义。

②相比于其他一些造型艺术门类而言,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显然密切、广泛得多。

大部分造型艺术作品都只与人类精神生活的某一方面发生联系,但建筑却几乎与人类的全部生活即从最初级的物质生活到最精微的精神生活都发生联系。

这只要看看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政治、宗教、教育、医疗、交通、体育……总之,生老病死的一切,没有一样能离得开建筑。

建筑既然建立在如此广阔的生活土壤之上,就必然会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最广泛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美的追求,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

③建筑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使建筑拥有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可能性。

建筑艺术本性的表现性与抽象性,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直接给人以诸如轻灵或凝重、宁静或骚动、冲和或繁丽、朴质或富丽、淡泊或威严、清丽或庄重等明晰的感受,迅速激起强烈的情感火花,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有效性。

④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关系,它是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映射。

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自浅而深,有同形、同态、同构等层级。

同形就是与生活中某一对象的表面形相上的对应,同态是与一群对象的存在势态上的对应,同构是与文化整体的深层结构上的对应。

明清北京和北京宫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意识和后期儒学一整套宗法礼制观念,皇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些观念,几乎已成了当时的一种全民式的群体心态。

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一、(18分)1.(3分)D5.(6分)2.(3分)C3.(3分)B4.(3分)A【答案示例】①时代新韵②文化的脊梁③新手段④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南北,两翼对称⑤在社稷坛南建造人民大会堂,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也可以举国旗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等例子,并阐释其内涵。

)【评分参考】①-④每点1分;第⑤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二、(28分)6.(3分)A7.(3分)C8.(3分)A9.(3分)B10.(6分)【答案要点】(1)行安民之政,使民心归服。

(2)给三个邻国的亡国之君封地,并以重礼结交各国,使齐国号令始行于天下。

(3)出兵保护宋、郑,进一步稳固了在中原的地位。

(4)讨伐四方,九次会集诸侯,扫除了称霸的最后障碍。

(5)齐国由国内而国外、从邻国到中原到四方,一步步成就霸业。

【评分参考】要点五2分,其它要点每点1分;要点五若答出“由行礼而列兵”等,言之成理亦可;没有单独答出要点五,但其意思含在前四个要点中,亦可得2分。

11. (10分)(1)①嘉:赞赏(2)②;①(3)【答案示例】②矜;怜悯①两人个性不同:子夏为人宽和,所以孔子教导他要学会拒绝;子张个性褊狭,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接纳普通人。

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②两说适用的学习阶段不同:子夏所教门人为初学者,因此要明辨是非,结交贤者;子张讨论的是君子大贤的交友之道,因此提倡博爱,无论贤愚都要结交。

这体现了儒家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蹴等的思想,【评分参考】每点3分,分析材料2分,教育思想1分。

有其它理解可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三、(20分)12 . (3分)D13.(3分) B14.(6分)【答案要点】(1)“树”代表了小园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小园景致的喜爱。

(2)“树”代表了诗人在凤翔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的留恋。

(3)“树”代表了诗人的功业,暗含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信。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揠苗助长脍灸人口B. 栩栩如生明察秋毫一鼓作气C. 一诺千金锲而不舍明察秋毫D. 心旷神怡心无旁鹜脍炙人口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提升。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很精彩,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他像一头猛虎一样冲向了敌人。

C. 月光如水,洒满了大地。

D. 她的声音如同夜莺般悦耳。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树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喜欢读书,喜欢旅游,喜欢音乐。

D. 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一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

B. 他一口气跑完了全程,累得气喘吁吁。

C. 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痛。

D. 他一天之内读完了整本书。

答案:1. B 2. C 3. D 4. B 5. 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作者是______。

2.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婵娟”指的是______。

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答案:1. 屈原 2.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3. 范仲淹 4. 月亮 5. 《诗经·卫风·淇奥》三、阅读理解(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2024北京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4北京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4北京顺义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卷2024.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纸笔学习与电子化学习孰优孰劣,人们早已争论不休。

自1980年以来,心理学、脑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就对此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调查。

在平板电脑还没称霸的时代,人们就对运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展开了一系列研究:2014年,研究者让300多名学生分别用纸笔和笔记本电脑做笔记,研究证实,做纸质笔记的人更善于处理信息,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好。

研究者建议我们从使用键盘回到传统的手写,但他们可能没有料到,人们回归手写的方式不是拿起纸笔,而是转向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似乎成为了完美工具——既能维持传统手写方式,还能实现笔记电子化,易于存储和检索。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2021年,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探索记忆检索过程的研究。

结果发现:相比于使用平板电脑,做纸质笔记的人能记忆得更加准确,大脑活动也更活跃。

研究人员招募了48名大学生志愿者,把他们分为纸笔组、电子平板组和智能手机组,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识别记忆测试,同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扫描大脑。

在实验中,三组人员都需要默读一段对话,同时将对话中提到的时间表录入日历中。

纸笔组和平板组的志愿者都采用手写的方式,手机组使用键盘。

一个小时后,研究者测试了他们对于时间点的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在填写日历时,纸笔组比其他两组快25%,并且在回忆简单时间点时,纸笔组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平板组和手机组。

同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也表明,纸笔组大脑的语言和视觉区域的活动也明显更活跃。

相比之下,平板组和手机组记忆更加琐碎,准确度不高。

同样是手写,平板到底哪里不如纸笔?在上面的研究中,纸笔组和平板组都用了手写,并且笔记的尺寸和方向都一致。

为什么平板已经模仿得这么像纸,却依旧不能代替纸张呢?手写是一个复杂的动作,需要多个关节的熟练协调。

在平板上书写时,由于屏幕的纹理和摩擦力与传统的纸张不同,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对手臂运动的控制。

2023届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语文(上)期末试卷附答案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语文(上)期末试卷附答案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语文(上)期末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一种以时间紧、游览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行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曾经火遍全网。

2023年夏天,一种叫作City Walk,即“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

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认为,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静谧和恬淡,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盲目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

与其在拥挤中潦草地感受,不如避开热门景点和热闹人群,从容地徜徉于城市中隐秘的角落。

在这样的漫步中,旅行者能够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同时,也能够融入当地人,体验当地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平静和安逸。

“城市漫步”使旅行者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常常在旅行之前不做攻略,不盲目追寻热门景点,不打卡网红地标。

他们于城市之中漫无目的、随意随性地游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种种惊喜。

别具风格的街巷和建筑,以及人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与它们发生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关联,都会给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

“城市漫步”强调松弛感,但不排斥提前做功课。

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一路徒步,领略当地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之美,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

以南京为例,古老城墙、大江大桥、桨声灯影,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向漫步者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传奇故事。

人文历史底蕴和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交融,又给漫步增添了独特的兴味。

文旅深度融合,拉近了旅行者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取材于江音、薛蓓等的文章)材料二2023年,看似与遛弯儿无异的“城市漫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行方式之一。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就自然能达到”说法绝对。

材料二第二、三段提到“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等,可见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诸多因素,并非只需要创作技巧。

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说法错误。

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没有说能够“改变命运”。

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与天地间的规律,体现了“德性之天”,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B.“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体现的是“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含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

这是对创作方法的讨论,不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D.“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故选C。

4.①作者首先从“天”的意义出发,指出孔子讲到的“天”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②其次分别分析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③再次分析了中西方对“天”的不同观念,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④最后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

①首先,作者在第一段从“天”的意义出发,如“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接着指出“孔子在讲到‘天’的时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