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布局之山门与钟鼓楼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
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
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
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
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
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白化文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
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
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
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
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
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
“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佛寺大门称为“山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
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
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
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
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寺庙基本布局图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z?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寺庙是蒙古草原上的主要建筑。
寺庙和寺塔的建筑,分印度式、汉式(宫殿式)、藏式、蒙古式;还有印藏、汉藏、蒙藏结合的形式等。
其中,寺庙建筑以汉式、藏式和汉藏结合式为居多;寺塔建筑则以印度式、藏式或印藏结合式居多。
规模大的寺庙,建筑宏伟壮观,富丽堂皇,造型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是印度和中国汉、藏、蒙古各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结晶。
寺庙建筑布局(大寺庙为例):(1)山门,系寺庙的大门,为三间殿,并开三门,中间为正门,两旁为便门。
殿内供奉密执金刚和那罗延金刚(即哼、哈二将),守卫佛门护法神。
山门前有二个旗杆和广场。
(2)钟、鼓楼,二层主体小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
(3)天王殿,是寺庙内第一重殿,为五间殿。
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塑像,有的寺庙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其后韦驮天神。
东西两旁为四大天王塑像。
(4)正殿,即大雄宝殿,是寺庙大殿,分别为"七七"四十九间,或"九九"八十一间的两层大殿,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迈达里佛),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遵者的,或供奉宗喀巴和达玛仁钦(贾曹杰)、格勒巴桑(克主杰)塑像的等等。
在主供佛像后面,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像。
(5)供佛楼,为二层或三层大殿。
一层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四佛、四方佛、五方佛或七佛塑像。
两旁供奉文殊、观音等诸菩萨或十八罗汉塑像;二、三层殿内供奉各类诸佛像。
(6)讲经殿,是讲演佛教经典和诵经,或举行法会的殿堂,殿堂内供奉"三世佛"塑像,佛像前正中。
设法座,法座前,排列着众喇嘛坐席。
殿堂两侧陈设《甘珠尔》、《丹珠尔》等诸多佛教经典。
(7)迈达里佛楼,这是专供迈达里佛的楼阁。
殿堂内供奉高大的木雕或泥塑迈达里佛尊像。
(8)扎仓殿,各寺庙每一扎仓都有一个专殿,既是各扎仓修习的经堂,又是佛殿。
殿堂内供奉各扎仓的本尊。
如却伊拉扎仓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卓德巴扎仓供奉那木能嘎布及主要护法神佛像;喇嘛日木扎仓供奉宗喀巴佛像;丁科尔扎仓供奉丁科尔佛像;满巴扎仓供奉敌特齐佛像。
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
什么?
中国古代寺院是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闻名。
以下是中国古代寺院主要的建筑设计特点:
1. 山门:寺院的入口通常由一座宏伟的山门所标志。
山门通常由守门的石狮子和华严菩萨像所装饰,象征着走入寺院即进入了的世界。
2. 大殿:寺院的核心是大殿,用于举行仪式和供奉神灵。
大殿通常建筑庄严,屋顶多为重檐硬山顶,正中有尖顶,四周有庑殿环绕。
大殿内部常常供奉有神像或圣人像。
3. 侧殿:大殿的两侧通常设有侧殿。
侧殿是修道者研读经书、禅修或独自祈祷的场所。
4. 龙虎殿:龙虎殿是寺院中用于祭祀龙神和虎神的殿堂。
这些神灵在中被认为是有特殊能力的,保护寺院和修道者。
5. 鼓楼和钟楼:鼓楼和钟楼通常建在寺院前院或者山门两侧。
鼓楼和钟楼被用来报时,并在特定的时刻敲响鼓和钟,通知信众参与仪式。
6. 回廊:寺院通常有一个或多个环绕大殿的回廊。
回廊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息和漫步的场所,并在寺院建筑中起到衔接的作用。
7. 寺院园林:古代寺院经常建有精美的园林,供修道者修行和休憩。
园林中通常有小桥流水、绿树花草和庭院,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包括山门、大殿、侧殿、龙虎殿、鼓楼和钟楼、回廊以及寺院园林等。
这些设计特点不仅反映了道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后者是前者的简称。竟尔一佛化成二佛。这种变化无方之事在佛教传说中极多,姑听之可也。ﻫ (2)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故名“横三世”。在殿中的安排是:ﻫ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ﻫ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ﻫ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见图三)。ﻫ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阿弥陀佛掌中有莲台。
2.供三位主尊的
供三尊佛的,叫“三佛同殿”,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安排方式。ﻫ (1)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有多种说法。供三身佛则多据天台宗的说法:一为“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佛教认为是绝对真理)体现于自身的佛身,也就是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二为“报身”,指以法身为“因”(有“基础、根据、泉源”等义),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三为“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宗教是佛教,我认为在中国,佛教是拥有其他宗教所没有的影响力的。
在今天的中国,旅游这个行业在快速的发展,而宗教作为承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在我们的旅游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
我们去的景点、去的景区,最普遍的是有一座山就有一座庙,没有听说过一山一座清真寺、一山一座天主堂的。
这就体现出佛教文化其实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当中,夸张一点说,佛教已经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里,许多我们生活中所推崇的原则和道义都来自佛教的教义。
关于佛教的来源,发展历程,佛教的汉化本土化,我认为咱们书上说的已经够多的了,我就不再为大家介绍了,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说说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的对象。
其实这部分内容书上也有,但我认为他写的不细致,我说的东西就当做是书上内容的补充。
我所介绍的寺院殿堂布局和佛像供奉情况,是一般正规的寺院采用,但也略有不同。
至于小型寺院,则可因地而异,各具风格。
布局中国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荣堂、禅堂、法堂。
通常法堂后面或藏经阁左右是方丈室。
接待四方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大寺名刹,还另辟有五百罗汉堂。
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后侧或右后侧设立戒坛,有的还有塔院。
山门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有一句话是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里面,所以将佛寺的大门命名为山门。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
这座殿堂式的建筑叫三门殿,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三门并立,样式是中间一个大门、两旁各一个小门,所以又称三门殿。
进入三门殿,两旁各有一金刚,他们是警卫佛的夜叉神,因为他们手拿金刚杵,所以又叫“执金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 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 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Hale Waihona Puke 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 “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 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 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 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 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 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 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