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陕西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

合集下载

2014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2014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2014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六一、单项选择题1.说幼儿想象具有再造性,是从( )来说的。

A.想象发生B.想象过程C.想象目的D.想象内容2.在幼儿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变化规律表现为( )。

A.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是由小到大B.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小到大,语言是由大到小C.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也是由大到小D.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小到大,语言也是由小到大3.婴儿最初掌握语音是通过( )学会的。

A.辨音B.自发C.强化D.模仿4.一个小女孩看到“夏景”说:“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

”这个小女孩的想象是( )。

A.经验性想象B.情境性想象C.愿望性想象D.拟人化想象5.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和形成主要依靠( )。

A.感知觉的发展B.语言的发展C.自我意识的发展D.情绪气氛的熏陶6.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捏住,这是新生儿的( )。

A.怀抱反射B.抓握反射C.觅食反射D.吸吮反射7.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好的活动形式是( )。

A.游戏B.学习C.劳动D.交往8.3岁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 )。

A.具体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觉思维D.直观行动思维9.中国创办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

A.湖南幼稚园B.河北幼稚园C.湖北省立幼稚园D.鼓楼幼稚园10.婴儿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B.听觉C.味觉D.视觉11.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亲子关系的发展B.同伴关系的发展C.性别角色的发展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2.幼儿期的言语学习主要是( )。

A.阅读训练B.书面言语的学习C.口语的学习D.识字学习13.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顾及不到别人,只能自己单独玩,是因为( )。

A.游戏水平差B.注意分配能力差C.喜欢自己一个人玩D.与教师的教育有关14.下列哪种活动反映了儿童的形象思维( )。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准备六一儿童节全国体操表演,刘老师提前一个月组织幼儿反复训练,甚至缩短幼儿午睡及游戏时间。

刘老师的做法()。

A.错误,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B.错误,不利于儿童个性发展C.正确,有利于提高儿童素质D.正确,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该题要求考生判断老师的做法,由题干“甚至缩短幼儿午睡及游戏时间”可知,刘老师的做法是对幼儿“身体健康”的伤害。

2.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做着手工,忽然停电了,教室里光线不足,此时教师应该()。

A.继续组织幼儿手工活动B.让幼儿自行选择是否继续C.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游戏D.让幼儿在教室内自由活动【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由“教室里光线不足”可知选项A难以实施;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选项8难以实施;选项D的做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也不是好的做法。

只有选项C的做法能够比较好地继续实现教学目标。

3.常老师经常利用周末向农民请教农业知识,看科普书籍,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还印成小册子分发给同事。

这说明常老师具有()。

A.课程研发的意识B.园本教研的意识C.课程评价的意识D.园本培训的意识【答案】A【解析】常老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阅读,将实践和课外阅读的内容融人到教学中去,并分享给自己的同事,说明其有强烈的课程研发的意识。

4.课堂上杨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学生指出后,杨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该学生善于思考,具有质疑精神。

对此,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B.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C.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D.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答案】B【解析】题于中的杨老师在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之后,没有大发雷霆或故意掩饰,而是表扬学生善于思考,说学生具有质疑精神,这其中包含了对幼儿独立思考、创新求异、批判思维的鼓励。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2)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2)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托马斯·切斯根据9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即()。

A.适应型、迟缓型、分离型B.适应型、冲动型、迟缓型C.活动型、适应型、分离型D.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2、不属于幼儿期性格的典型特点是()。

A.活泼好动B.喜欢交往C.好奇好问D.很不稳定3、儿童语言形成的现实条件是()。

A.环境B.遗传素质C.语音模仿D.语音强化4、“看见”、“听到”、“想象”、“思考”是()。

A.心理过程B.心理状态C.个性特征D.能力倾向5、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根据形状来概括,如区别耙和刷;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不能概括,这属于()。

A.动作的概括B.生活情景的概括C.情绪性的概括D.功用性的概括6、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B.谈话法C.观察法D.实验法7、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在()。

A.0~1岁B.1~3岁C.4~5岁D.3~6岁8、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的成分。

A.自我评价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觉醒9、幼儿创造性测量的一般原则是()。

A.适用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与生成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开放性原则10、下列哪种说法,是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A.接受学习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导致意义学习B.接受学习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导致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导致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11、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

A.成长记录袋、评定包与作品评定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C.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终结性测验D.档案袋、业绩评定与同伴评价12、下列关于婴儿注意选择的偏好描述中正确的是()。

A.偏好细密图像B.偏好直线多于曲线C.喜欢单色的图像D.偏好中等复杂程度的图形13、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在于()。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

共30分)1.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A.组织教学的能力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C.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学生的能力D.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2.学生的说谎、偷窃和欺骗等属于()A.情绪冲动B.性格障碍C.情绪适应困难D.行为障碍3.问题解决的系列搜索策略也称()A.启发式B.搜索式C.算法式D.排列式4.奥苏贝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A.结构性、可操作性和可辨别性B.稳定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D.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5.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教育与遗传B.遗传与环境C.社会与遗传D.教育与环境6.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那么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D.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8.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A.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B.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C.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D.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等9.技能的种类有()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D.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10.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在于()A.教育心理学从横向角度研究教育条件和措施与儿童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儿童心理学从纵向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B.教育心理学从纵向角度研究教育条件和措施与儿童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儿童心理学从横向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C.教育心理学从横向角度研究儿童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而儿童心理学从纵向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D.教育心理学从纵向角度研究儿童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而儿童心理学从横向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11.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这种差异是属于()A.能力的量的差异B.能力的质的差异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12.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A.符号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学习13.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A.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B.知识理解的策略和知识记忆的策略C.通用策略和专用策略D.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14.观察法的不足是()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C.作出精确的判断相当不易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15.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C.意识到的动机和没有意识到的动机D.广泛性动机和狭隘性动机16.在问题教学的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激起以下一系列的心理活动()A.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B.对有关的知识保持相当的注意、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C.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D.回忆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认知策略、提出必要的假设17.对于体育洁动和社会公益劳动而言,随着年级的增高()A.社会阻抑作用和社会助长作用并没有明显的变化B.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不明显C.社会助长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D.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18.实验法的一般程序是()A.设计方案,没计等组,施加影响,进行复测,对比分析B.设计方案,设计等组,进行初测,进行复测,对比分析C.进行初试,选择与设计等组,施加影响,进行复测,对比分析D.进行初试,设计方案,施加影响,进行复测,对比分析19.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A.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B.从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20.应用题的解题策略一般应包括()A.提出问题、判明问题性质、选择算法、找寻条件B.提问、识别、探索、解决C.判明问题性质、选择算法、找寻条件D.提出问题、选择算法、找寻条件21.道德观念即()A.道德准则B.道德观点C.道德判断D.道德认知22.信息加工论认为,一系列问题状态和转变问题状态的算子构成了()A.算子系列B.问题空间C.问题解决D.问题情境23.关于迁移的经验泛化说是由心理学家提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14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2014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2014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五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符合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的是( )。

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B.从边缘部分动作发展到中央部分动作C.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2.儿童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期是( )。

A.1-2岁B.2-4岁C.4-5岁D.5-6岁3.儿童注意开始受到表象影响的年龄是( )。

A.1岁以前B.1.5-3岁C.3-4.5岁D.4.5-6岁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B.儿童从出生起就有触觉反应C.手的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口腔的触觉探索D.触觉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5.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 )发生的标志。

A.最初诱发性微笑B.最初社会性微笑C.最初生理性微笑D.最初自发性微笑6.看见小坦克,就要玩开坦克;听见蛙鸣,就要学青蛙跳;拿到雪花积木片,就会想到冬天的漫天风雪;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

这反映了幼儿( )。

A.想象的无意性B.相似联想较强C.直觉思维较强D.想象的有意性7.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 )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8.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B.运动记忆C.情绪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9.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

A.游戏B.交往C.活动D.游玩10.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是在( )。

A.2-3S岁B.4岁C.5岁D.7岁11.在幼儿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定的目标是( )。

A.全园教育目标B.中期目标C.近期目标D.行为目标12.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 )。

A.尊重儿童的个性B.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13.在幼儿园中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的是( )。

2014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题集

2014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题集

2014陕西招教测试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题集一、简答题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影响。

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和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当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和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4、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10.1)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

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5、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4)-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4)-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20.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是以创造想象为主的。[3分] 参考答案: 错,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
21. 幼儿掌握言语的过程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3分] 参考答案: 对,幼儿掌握言语的过程就是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也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
22. 对待攻击性强的孩子的唯一办法就是严厉的惩罚。[3分] 参考答案: 错,不当的惩罚会加剧孩子的攻击性。(适当的惩罚与说理教育相结合可以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4)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 1.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3分]
参考答案: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某一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 无意注意[3分] 参考答案: 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填空题(每格为1分,共10分)
6. 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 好学好问 、 个性初具雏形 。[每空1分]
抽象能力开始萌芽
、 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
7. 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是 问题言语 、 游戏言语 。[每空1分]
8.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分别是 动机作用 、 组织作用 、 信号作用 和 感染作用 。[每空1分]
29. 试论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5分] 参考答案: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其特点如下: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依靠成人对他的评价。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因 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 (3)自我评价受认知水平的限制。此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的局限表现在笼统性、局部性、外部性、没有评价的论据 等方面。

2014年陕西省招教考试(幼教阶段)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必看四

2014年陕西省招教考试(幼教阶段)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必看四

2014年陕西省招教考试(幼教阶段)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必看四一、概念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儿童发展2.神经元3.定向反射4.元记忆5.再造想象6.元认知7.呀呀语8.语法9.情绪理解10.能力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32分)1.简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2.简述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3.简述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

4.简述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5.简述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6.简述依恋及其特征。

7.简述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8.简述师幼关系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1.结合教学实践,试论述在培养儿童注意力时应注意哪几点原则?2.试论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概念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儿童发展: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和传导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定向反射: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4.元记忆: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指儿童关于记忆是什么,记忆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5.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6.元认知:是指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知。

7.呀呀语:听起来像语音,并常具有升降调,但是无意义,不能被理解,常常在婴儿5个月以后不自觉地发出来,第9个月起婴儿呀呀语的出现达到高峰,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发出的声音相似。

8.语法:语法由一系列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中最为抽象的基础系统。

9.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10.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32分)1.答:年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1)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1)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B.性别角色的发展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D.社交技能的发展2、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B.幼儿中期C.幼儿初期D.幼儿晚期3、两方儿童心理学的鼻祖是()。

A.巴甫洛夫B.皮亚杰C.普莱尔D.马斯洛4、在小学阶段发展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5、对黏液质的孩子,应着重()。

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B.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C.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D.防止任性、粗暴6、前运算阶段发生在()。

B.2~7岁C.7~11岁D.12~l6岁7、教幼儿掌握词,最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是()。

A.利用卡片等教学工具B.反复细心的说明和解释C.与练习相结合D.结合日常生活活动8、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9、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0、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社会文化B.电视C.冢庭D.幼儿园11、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关于恒河猴行为发展的实验,即所谓早期隔离或剥夺实验,此实验证明了对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努力12、“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哪一意志品质差的表现?()A.自觉性C.自制性D.坚持性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A.在速度上基本均衡,在同一时间片断中,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进行的B.在速度上不均衡,在同一时间片断中,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孤立进行的C.在速度上基本均衡,在同一时间片断中,发展的各个方面自始至终是成体系的D.在速度上不均衡,在同一时间片断中,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14、在幼儿判断和推理过程中,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进行推理和判断。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考点讲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考点讲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少儿教育心理学》要点考点讲义第一章少儿心理学概括一、要点掌握(一)名词1、少儿心理学 2 、少儿期 3 、环境 4 、察看法 5 、讲话法 6 、问卷法 7 、测试法(二)问题1、少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少儿心理学研究是研究少儿期(3—— 6、7 岁)小孩心剪发展规律和特色的科学。

少儿心理学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1)少儿心剪发展理论;(2)少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色;(3)少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2、少儿心剪发展的基本理论(1)少儿心剪发展的动力(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少儿心剪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遗传是少儿心剪发展的必需物质前提;第二,环境在必定条件下对少儿心剪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三,教育是少儿心剪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少儿心剪发展起主导作用。

(3)小孩心剪发展的年纪阶段性第一,小孩心理年纪特色的本质。

第二,小孩心理年纪特色的稳固性和可变性。

第三,小孩心剪发展的年纪阶段的区分。

第四,小孩心剪发展中的敏感期。

3、研究少儿心理的基来源则(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研究少儿心理的常用方法侧重掌握这些方法长处及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1)察看法。

(2)讲话法。

(3)问卷法。

(4)测试法。

(5)实验法二、掌握(一)名词1、遗传 2 、纵向研究 3 、横向研究 4 、实验法 5 、要点期(二)问题1、少儿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2、研究少儿心理的基本方式(1)纵向研究(2)横向研究第二章少儿心理学研究的概略一、要点掌握问题1、西方少儿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2、西方少儿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1)大批展开小孩初期的研究。

(2)小孩社会化的问题遇到重视。

(3)皮亚杰的理论获取新发展。

(4)本质应用方面出现了新的领域。

(5)研究技术不停现代化,生命学运动出现。

二、掌握问题前苏联少儿心理学的研究三、认识问题我国少儿心理学的研究第三章、游戏与少儿的心剪发展一、要点掌握(一)名词1、游戏 2 、角色饰演(二)问题1、游戏在少儿心剪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适应少儿心剪发展的需要。

幼教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

幼教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

幼教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 7、婴儿主要学习方式, 12、关于幼儿的学习,17、有效地班级管理的方1、自然观察法:指在日1、简述“应用行为分析”答:1、习惯化与去习惯脑科学研究的发现, 法, 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下,教学法实施的程序化;2、经典条件作用;答:首先,脑科学研究答:1、全面关注;2、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答:首先教师确定幼儿需3、操作条件作用;4、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行处理;3、过度环节的高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的观改进的行为;其次,确定模仿;5、其他方法:学在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效;4、让每一个幼儿参与察、记录,从而获得对幼这名幼儿表现出的行为周习图式、因果关系、使婴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进来;5、激发幼儿的兴趣儿学习的了解。

期;最后,教师采取矫正用工具以及理解空间。

些知识经验或形成某种与热情。

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的措施。

8、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行为。

如果错过了在较18、幼儿语言学习,影响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行2、幼儿教育活动的特点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 晚的阶段要想弥补,则语言发展的因素与策略, 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答:广域性、参与性、多答:1、情感因素对幼儿非常困难。

其次,由于答:因素:1、内在因素—判断。

元性、生成性学习迁移的影响2、幼儿幼儿期脑的发展尚未定—正常发育的大脑;2、外3、正迁移:是一种学习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型、可塑性强,如果具在因素——良好的语言环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任务务的支持3、丰富幼儿的备良好积极的教育环境。

的影响。

答:1.科学的研究与阐释幼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境,幼儿的脑具有良好策略:1、温馨、丰富、真4、内在动机:指幼儿对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中发生迁移;4、提高幼的修复性。

最后脑科学实的语言环境;2、师生共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引律2.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研究还发现,婴幼儿具同确定主题、共同计划;3、发的动机。

2014年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单选试题及答案一

2014年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单选试题及答案一

2014年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单选试题及答案一1.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性人格发展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发生的阶段是在()岁。

A.0~1.5B.1.5~3C.3~6、7D.6~122.3、4岁的幼儿看见玩具小汽车或者小凳子,就开着"车"当司机,嘴里还"嘀嘀……嘟嘟……""下车了"说个不停。

这体现了无意想象()的特点。

A.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B.主题不稳定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D.内容零散3.幼儿最初社会性发生的标志是()。

A.诱发性微笑的出现B.不出声的笑C.出声的笑D.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4.幼儿基本情绪表现不包括()。

A.恐惧B.爱C.哭D.笑5.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时期为()。

A.关键期B.转折期C.危机期D.最近发展区6.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中的()所致。

A.近远规律B.大小规律C.首尾规律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7.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现象。

A.最近发展区B.敏感期C.转折期D.关键期8.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是在()岁。

B.4C.5D.69.成人习惯于说:"你如果不多加衣服就会感冒。

"孩子则不能接受这种预见的后果,她看到裙子好看,就要穿。

这说明这个孩子的思维还处在()阶段。

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前概念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10.在口头言语基础上形成的言语是()。

A.内部言语B.独自言语C.连贯性言语D.书面言语11.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B.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其攻击性C.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D.惩罚一定是抵制儿童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12.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声带,选择适合学前儿童音域特点的歌曲或朗读材料,每句不要太长,每次练习时,发声时间最多在()分钟。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期末复习提要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期末复习提要

幼儿心理学是四川广播电视中专幼教专业开设的课程。

幼儿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完成期末复习,现将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内容作一提示。

一、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实质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发展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2.简答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第三章婴儿期心理的发展1.试述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培养婴儿心理的发展要注意些什么?第四章幼儿前期心理的发展1.影响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条件。

2.幼儿前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1.幼儿期游戏的特点。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2.幼儿期双手动作发展有什么特点?幼儿的教学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特点?3.幼教工作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第六章幼儿期注意的发展1.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特征?2.注意有什么功能?试举例说明。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注意?4.幼儿期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5.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防止?第七章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有些什么功能?2.人类有哪些感觉和知觉?3.说明幼儿观察发展情况。

4.依照感觉对比规律,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些什么?第八章幼儿期记忆的发展1.什么是记忆?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对学习活动各有什么意义?2.如何和遗忘作斗争?3.表象和感知觉有什么区别?它在记忆、思维等活动中有什么作用?4.试分析幼儿记忆的特点。

第九章幼儿期想象的发展1.什么是想象?记忆和想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2.举例说明什么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它们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3.试举例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幼儿的想象力?第十章幼儿期言语的发展1.什么是言语?言语与其它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2.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言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说明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特点。

2014年度陕西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

2014年度陕西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

2014陕西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幼儿的美术活动包括绘画、粘土造型(泥工)和纸工造型(折纸和剪纸)。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同时又需充分利用双手和脑的协同活动。

只有美术,才有那么多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地动手动脑,才有那么多有趣、新奇的刺激,激发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美术活动可帮助幼儿表达情绪及感受,及时宣泄被压抑的情绪;由于所有的美术活动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教师处理得当,幼儿就会感到自己努力的成果经常被老师和同伴接纳和欣赏,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并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起对美的感受能力。

因此,正确理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心理、能力和特征,进一步充分认识美术活动在幼儿生活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依此来大力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这对于幼儿教师和孩子的父母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1.学前儿童绘画发展可分哪几个阶段?2.各阶段的绘画心理有哪些特点?3.幼儿在粘土造型和纸工造型活动中表现出哪些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发展阶段不可能严格地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但在迅速变化的时期,儿童绘画中总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因而可以相对地划分出一定的阶段。

每一阶段均以不同的速度从前一阶段中产生出来,又预示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儿童绘画发展中有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二种是有控制的涂鸦。

2岁左右,当孩子经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使用纸、笔的经验后,他就开始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并注意手、眼之间的联系,以至能在纸上画出上、下、寿、右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并会在纸上重复地画圆圈,且能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笔。

这种控制动作的经验,显示出向更复杂动作的意志行动发展的倾向。

第三种是命名涂鸦。

2岁以后,在孩子的涂鸦中开始出现简单的命题。

这时,孩子虽不能画出简单真实的形象,但已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并常用圆形物代表所要表达的物体。

在这当中,孩子一面画着,一面喃喃自语。

2014年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4年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4年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心理健康的特征:(一)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悦纳他人(三)恰当地面对现实(四)智力正常(五)情绪适度(六)热爱生活(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一)智力发展正常(二)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三)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四)行为统一协调(五)性格特征良好。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二.(一)社会环境1.家庭2.幼儿园3.社会因素(二)自然社会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游戏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活动。

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式,争取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儿童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接受。

满足儿童好奇的求知欲,避免抽象生硬,切忌强制服从。

针对儿童情绪性强、自控力差的特点,成人一方面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强化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从而提高儿童的控制能力。

开展游戏活动,鼓励儿童与人交往,充分利用游戏中的多种成分,给儿童的心理发展以滋养。

对于儿童显现出来的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注意,教师在面向全体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一名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

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四.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

五.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六.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能力。

七.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八.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

九.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

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吮吸手指:(1):症状: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3)-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3)-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本题实质上让我们回答游戏的作用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 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受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 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与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 能力水平不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方法。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 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 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 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 要求而站立的时间。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 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 律。 因此,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2)心理过程人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于感知觉,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域感官的事物的认识,相当于信息的输入,如看到各种东西、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等。

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信息有回想起来。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

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人在认识时务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事物是什么伙食怎么样,而是还总是抱有一定的态度,对事物产生喜欢、厌恶、高兴或悲伤等情绪或情感,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或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而达到预定的目的,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活动称为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心理过程。

(3)个性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

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2.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2014年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简答试题及答案一

2014年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简答试题及答案一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3)前生殖期(3~6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性别意识,关注性别差异。

表现在男孩出现了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感兴趣;女孩出现了埃勒克特拉情结,也称恋父情结,即女孩对自己的父亲感兴趣。

(4)潜伏期(6~12岁):此阶段的时间很长,期间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

这一时期,儿童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趣,而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

(5)生殖期(12岁至成年):在这一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又称两性期。

4.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客观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器官,但并不是所有的对象都同样被知觉。

(2)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的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5.简述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答案要点】(1)注意对象的形象新颖、生动、鲜明。

如果给幼儿呈现的事物是比较普通而单调的,他们较容易转移注意。

要在活动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则尽量使注意的对象形象而生动,这样他们的注意能够相对稳定些。

(2)活动的游戏化。

游戏始终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如果把需要幼儿注意的活动合理地转变为游戏,则可以大大提高其注意水平,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也会大大加强。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在活动中,如果只是让幼儿坐着用眼看、用耳听,而且要求幼儿坐直身子,时间稍长,幼儿的注意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稳定。

如果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直接接触实物,把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注意的持久性会大大提高。

幼儿各阶段绘画心理的分析

幼儿各阶段绘画心理的分析

幼儿各阶段绘画心理的分析姓名:周静单位:花桥中心幼儿园【摘要】幼儿凭借所创造的视觉符号语言,进行思维、记忆,描绘事物,再现事物间的关系。

他们利用视觉符号表达感情,表现认识,进行交流和沟通。

可以说,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幼儿步入人生的早期精神活动。

在美术教育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情感需要,导致教师把幼儿的特点当作缺点处理,影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其实,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身心发展的依据,我们必须懂得儿童的绘画心理特征,才能真正让儿童在艺术的天地中充分展现自我。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绘画心理,身心发展,创造性绘画是儿童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

它既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又是对心灵的意象水平的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一种新形式的创造与色彩的结合。

是人们相互沟通、表情达意、交流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幼儿因为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还不能把所见、所闻、所想的用全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绘画成了幼儿表到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

好的幼儿画好似一面镜子,把幼儿天真活泼的天性表露了出来,天真烂漫才是幼儿画美的价值。

教幼儿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培养对幼儿绘画的兴趣,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本体论角度看,幼儿的美术是他们的一种生命活动;从认识角度看,幼儿的美术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情感表现角度看,幼儿的美术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从认知角度看,幼儿的美术是其整体智慧发展的一部分;当前的幼儿美术教育较之于传统的模仿式教育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重知识的传授、机械模仿的缺陷,严重的约束了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的美术也是他们个性的表现。

在生活中很多人将幼儿美术活动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会画画”,只要孩子能画出来,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但这种观念只停留在绘画的形式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陕西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幼儿的美术活动包括绘画、粘土造型(泥工)和纸工造型(折纸和剪纸)。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同时又需充分利用双手和脑的协同活动。

只有美术,才有那么多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地动手动脑,才有那么多有趣、新奇的刺激,激发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美术活动可帮助幼儿表达情绪及感受,及时宣泄被压抑的情绪;由于所有的美术活动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教师处理得当,幼儿就会感到自己努力的成果经常被老师和同伴接纳和欣赏,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并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起对美的感受能力。

因此,正确理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心理、能力和特征,进一步充分认识美术活动在幼儿生活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依此来大力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这对于幼儿教师和孩子的父母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1.学前儿童绘画发展可分哪几个阶段?2.各阶段的绘画心理有哪些特点?3.幼儿在粘土造型和纸工造型活动中表现出哪些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发展阶段不可能严格地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但在迅速变化的时期,儿童绘画中总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因而可以相对地划分出一定的阶段。

每一阶段均以不同的速度从前一阶段中产生出来,又预示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儿童绘画发展中有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二种是有控制的涂鸦。

2岁左右,当孩子经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使用纸、笔的经验后,他就开始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并注意手、眼之间的联系,以至能在纸上画出上、下、寿、右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并会在纸上重复地画圆圈,且能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笔。

这种控制动作的经验,显示出向更复杂动作的意志行动发展的倾向。

第三种是命名涂鸦。

2岁以后,在孩子的涂鸦中开始出现简单的命题。

这时,孩子虽不能画出简单真实的形象,但已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并常用圆形物代表所要表达的物体。

在这当中,孩子一面画着,一面喃喃自语。

虽然画得不像,却说:“这是小朋友”,“这是小汽车”,“这是妈妈”等等。

这是孩子对自己涂画的注释,他很欣赏自己的动作,并把自己的动作和自己想象的经验结合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以动作为中介的直观行动思维,开始向以涂画为中介的表象思维发展,至4岁,达到新的水平。

在分析儿童涂鸦作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涂鸦期儿童绘画心理的一些基本特征:(1)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是伴随语言来完成的这种现象是两种信号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表示幼儿的想象和情感最初是靠言语的帮助,以造型的形式表现的。

(2)涂鸦期儿童的绘画带有纯粹游戏的性质他们只是在随便的乱涂乱画中寻找快乐,而不在乎画出的是什么。

(3)涂鸦也是幼儿把脑、眼、手动作密切结合的一种活动孩子们从涂抹中获得动作的快感和满足,又因纸上出现的有色线条的刺激而欣喜和惊奇,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幼儿经过反复练习,手、眼更好地协调,渐渐能控制画在纸上的图形,画出一些有形状的东西。

由此产生了兴趣,反过来又成为练习和涂鸦发展的动力。

(4)涂鸦期的孩子不单单用手画画,而是用胳膊和整个身体来画画的为此,提供给孩子的画纸需要大一些,并要考虑为孩子选择与画面的大小相称的绘画工具。

一般的,在较大的纸上用铅笔不好画画,满足不了孩子想把整个纸面都画满的欲望,且铅笔在纸上的磨擦力大,阻碍孩子流畅地画画,所以铅笔不合适。

在棒状画具中,很硬的蜡笔也不理想。

虽然同是棒状,油画棒或蜡粉笔等较软的笔就好用。

就粗细而言,以较粗的笔为宜。

如用细的,孩子会时刻担心笔折断,因而影响绘画的情绪。

水彩或水粉画具,因能较容易地涂抹出大片的色彩,画起来又很顺手,所以也很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描画。

(5)涂鸦期孩子的绘画,基本上是没有空间概念的最原始的空间表达,是不断涂抹出未封闭的或封闭的图形,其形状由不规则的曲线逐渐向较规则的几何图形发展。

就色彩而言,仍属于无意识的选择。

涂鸦后期,对刺激度较强的颜色比较偏好,但还谈不上与主观的情绪表达以及绘画物体的需要联系起来。

而孩子的兴趣、情绪和梦想,多半是从各具形状的线条中表露出来。

2.象征期(约4~5岁)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了初步的语言能力,有表达自己意识并企图和成人或同伴交流思想的意图。

随着孩子接触周围事物的增多,观察、联想、想象能力在迅速增长。

但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远不能表述其思想和感情,于是,幼儿便求助于象征性的图画语言。

象征性绘画就是幼儿凭借主观的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用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

这种象征所表现的,仅是幼儿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

但它基本上能达到与成人和同伴交流思想的目的。

这一阶段大致与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同期。

从思维的发展来看,这一阶段应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水平。

这一时期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很快,从用符号式的“蝌蚪人”到具有情节与物体的部分细节特征的画面,其变化惊人。

孩子经常边画边为自己的画命名,借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初画人物时多把手臂画得平伸,与身体呈垂直。

他们对物体的大小比例、远近空间还不具备感知能力,也无意追求。

他们只关心如何用直觉创造的符号,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并往往夸大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而省略大部分细节。

事实上,象征性绘画本身仍未脱离涂鸦期的形式,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幼儿从涂鸦到形式概念画的过渡阶段。

3.概念画期(约5~7岁)象征期末,幼儿便开始了有意识的造型活动。

随着幼儿视敏度、精确度的提高,生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身体与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幼儿逐渐有了如实反映即写实的追求,但不具备写实的相应技巧。

于是,幼儿开始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图画语言,即一种相对抽象的形态符号。

在绘画中,幼儿使用的形态符号不断变化,有时用很多的形态符号表现同一事物,有时又用同一形态符号表现许多不同的物体。

在对形态符号的积极探索中,幼儿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造型,即他们自己的概念,或者图式。

在这里,“概念”或“图式”只是幼儿对具体的图画理解,不是物体的概念本身,它既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更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这时期,幼儿画出来的人、房屋、动物、太阳常常是一种模式里套出来的。

人的轮廓、模样大致相似,这种概念化的绘画,需要幼儿把握物体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而这时期正是幼儿抽象化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但此时幼儿对大小关系还不太关心,对空间关系还不很理解,综合能力、注意力等等发展得还不够,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和泛灵论的倾向,现实和非现实交织在一起。

和这些因素相关联,在幼儿概念化的绘画中我们可以见到幼儿在认识水平和表现手法上的一些基本特征。

(1)观察:采用强调式的表现手法这时期,幼儿观察的着眼点在有诱惑力、趣味感和功能显著的部位或个体,对整体和全局往往无心注视或顾及不到。

所以在画中,幼儿总喜欢以强调式的方法,描画其内心的感受,这就是强调性的表现。

如幼儿画“大象”时,最感兴趣的是“大象”的鼻子,往往把它画得又长又大,还卷着大圈圈。

为了表现咪咪叫的小猫,就特别夸张它张开的大口和翘起的胡须。

(2)形态:采用透明式和展开式的表现手法幼儿在观察上虽然很片面,但在物体的形态表现上却力求完整,即使被遮挡得无法看到的部分,他知道那些东西的存在,就要把它画出来。

物体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即使是非常不起眼的内在联系,孩子也会描绘出来,甚至将其夸大。

这种画法,称之为透明式的表现法。

如幼儿画房子时,总要把房子内陈设的立柜、桌椅、电视机和主人等等一一地画出来。

由此我们看到,孩子的确是画他所知道的,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

在表现形态上,幼儿的另一种表现手法是展开式画法。

比如画桌子,不管孩子看得到还是看不到,幼儿总要把四条腿都画出来。

又比如画公共汽车,幼儿会同时把公共汽车的侧面、正面和后面都画出来,并把马路两旁的树画在马路的两边。

这种画法在概念画期十分典型。

(3)色彩:从完全主观地使用色彩到根据需要使用色彩若此时的幼儿用颜色作画,总爱涂得浓重显眼,并力求表现自己心目中对物体固有色彩认识的先入概念,如绿叶、红花、黑发、红唇等,用色逐渐与实物相似,这是幼儿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所致。

在画中,他们对明快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极感兴趣,往往大片大片地涂,但对淡雅、调和的色彩却表现得比较淡漠。

另外,幼儿也常常夸张地使用色彩,如把他画的“父亲”的整个脸涂成大红色,并解释说成爸爸发脾气时就是这个样。

这时,幼儿对色彩的冷暖、轻重以及色相对比搭配均具有较强的识别力和美感,他们开始由暖色偏好向冷色偏好过渡,从喜欢强烈刺激的色相对比逐渐向对比调和的色彩组合发展。

同时,这时的幼儿也开始有一些色彩的情感体验,但并不十分强烈、丰富。

对色彩象征效果的感受,此时还难以达到,大多数幼儿仍局限在视觉带来的快乐水平上,而较少赋予色彩以情感和概念性含义。

(4)比例:从不协调到初步协调虽然幼儿对物体的大小、长短、宽窄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体间的差距关系,还不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幼儿所描绘的物象大都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甚至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即使给予提示或指明,他们也难以认识和接受。

但对这类作品要作具体分析,要把强调内心的感受又能很好地体现了主题的作品,和那些不能把握整体、主体颠倒的作品区别开来。

比如幼儿画长颈鹿,有时特别夸张长颈鹿的脖子,虽然比例不正确,但这样画有助于加强孩子主观感受的表达,有助于主题的展现,恰是幼儿画最可贵的地方。

(5)空间:从基底线到三维概念的表达在幼儿绘画发展中,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成人看来,一些比较复杂的空间关系难以表现,孩子们却有一套特殊的表现办法。

为了有意识地表现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幼儿在动手画物象前,总是一开始就画出一条基底线(这往往被幼儿看成是道路、土地等),然后将描画的物象并列画在这一条线上。

洛温菲尔德(V.Lowenfeld)指出,幼儿采用基底线最初并不是由视觉经验开始,而是起源于沿着线条移动的运动感觉的经验。

有关幼儿绘画心理的研究表明,基底线的发展存在四种不同的水平。

第一种水平,单一的基底线阶段。

幼儿只会使用一条总的基底线,画中各种各样的物象均排列在这条基底线上。

这时,幼儿对空间的认识仍停留在上下和左右两个维度上,这种空间概念与画纸的平面性质县一致的。

也就是说,幼儿对绘画空间的表达。

受画纸的平面性质的影响很大。

因此,这时的孩子对物体的“深度”,也即“第三维”的表达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第二种水平,边缘基底线阶段。

即幼儿将画纸的底边视为心目中的基底线,并以此在画纸上区别出“地”和“天”,这说明幼儿对绘画空间的认识开始分化,即开始不依赖于直接的基底线来作为物象存在的“支撑”,在探索以画纸的“二维空间”表现具体物象的“三维空间”方面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尽管幼儿运用基底线能够处理一般的空间关系,但对于相对复杂的空间,孩子“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采用目录式表现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