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哲学第七课复习

合集下载

哲学第七课复习(师用)

哲学第七课复习(师用)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前课准备】1.用10分钟时间将第七课内容快速复习回顾一遍。

填好【生本对话】2.晚读或晨读用15分钟时间背诵【考点扫描】中内容。

【考点扫描】1.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3. 系统优化方法【生本对话】填一填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注:联系的观点是的一个总特征(2)联系的普遍性:①原理内容: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中把握事物,切忌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①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②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和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①相互区别:a内涵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和发展的;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

b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地位,整体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a整体是由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的功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作用。

b部分是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方法论要求):①树立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从而达到整体功能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重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 系统优化方法(1)系统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的诸构成的统一。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1.3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1.3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1.3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难点】如何看待精神贡献【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识记:人生价值的概念;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⑵能力方面:①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去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解酤观点;②判断是非能力:运用所学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去理解人生价值问题的能力;通过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互关系的分析,提高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是非理解和判断能力;⑶觉悟方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基础,使学生努力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向先进人物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道思考题,现在请同学们讲一讲,自我设计和社会需要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一是检查学生对此问题思考的情况如何;二是进一步深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三是引出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教师归纳: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自我设计是指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职业和奋斗目标等;社会需要是根据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成员的发展在总体上提出要求和规划。

联系:①国家、社会尊重一切从社会利益出发的自我设计。

例如我国大学招生尊重个人志愿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②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相互促进:自我设计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要服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需要要考虑个人的要求与可能。

离开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是没有意义的;而离开个人的努力,片面强调社会需要的做法也是会落空的。

根据这二者的关系,我们在设计自己未来的蓝图,进行自我设计时①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服从社会的总体要求;②要科学地分析自己,充分估量自身的潜力和实力,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事业的成功。

导入新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人们把“自我”放到“社会”中去设计;同样,依照设计蓝图,对人生工程的实施,也要求不能脱离社会。

哲学 第七课

哲学 第七课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创设情境启迪智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运用知识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D 2.A 3.D 4.A 5.C二、非选择题6.(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具有客观性。

循环经济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存在和客观性。

(2)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利用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学以致用拓展提升】一、选择题1.C 2.A 3.A 4.D 5.C二、非选择题6.(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

(2)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是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

(3)人为世界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创设情境启迪智慧】(1)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理(2)从玉米深加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统筹考虑相关政策,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知识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D2.B3.A4.B二、非选择题5.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辨证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改善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才能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学以致用拓展提升】一、选择题1.B2.C3.D4.D二、非选择题5.(1)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同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的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2016届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搜捕-生活与哲学: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搜捕

2016届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搜捕-生活与哲学: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易混易错知识点大搜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提醒:联系的普遍性表明,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至于到底和什么事物相联系、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则要从其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出发去具体分析。

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不能将“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这两个根本不同的观点混为一谈。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3.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4.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提醒: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5.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6.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提醒: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7.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8.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9.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提醒:“一定意义上”才是)10.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典题剖析1】麦肯锡是美国有名的富翁,他坐飞机只坐头等舱,他解释说:“我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比尔·盖茨比麦肯锡更富有,有人在经济舱看到他,就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他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麦肯锡的“机会战略"值得人们学习,比尔·盖茨的节俭精神也让人崇敬。

这就告诉我们()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③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有些联系带有主观色彩A。

(推荐)高中政治哲学第七课

(推荐)高中政治哲学第七课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每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要求: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联系的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基本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的多样性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有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认识事物的不利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是多;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复习精品文档39页

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复习精品文档39页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变事物固有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
的具体联系
D
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
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
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D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
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总特征) 第八课 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总特征) 第九课 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实质与核心)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根本要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对联系概念的理解 首先,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
事物内部的联系;其次,联系不是单向的, 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 互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
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
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
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
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
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
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
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考第点二三框:用用联联系系的的观观点点看看问问题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优化方法
1、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关系 (1)原理内容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A.含义不同: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 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 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主导地 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 ----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七课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七课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七课第七课: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三大分支之一,它研究的不是物质世界的表象,而是物质世界背后的本质、原因和本质规律。

这一课程主要探讨了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内容以及历史发展。

一、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1. 形而上学的概念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意思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学问”。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的根本原理和本质规律,它不是对经验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和现象做出描述,而是探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2.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的本质、世界的本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宇宙的结构和发展规律等。

它试图回答人类对宇宙和存在的根本问题,探讨存在的本原和真理。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

二、形而上学的思想内容1. 实体和属性形而上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实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特征。

形而上学关注的不是实体的表象,而是实体的本质和属性之间的关系。

实体和属性是存在的基本要素,是宇宙中万物的内在本质。

2. 本体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它研究存在的根源和本质。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本原和真理。

传统的本体论主要包括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和唯心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主张物质是存在的根源,精神本体论主张精神是存在的根源,唯心本体论主张意识是存在的根源。

3. 宇宙论宇宙论是形而上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整个宇宙的结构、发展规律和本质。

宇宙论试图回答宇宙的起源、构成和结局等问题,探讨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宇宙论主要包括宇宙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宇宙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宇宙的进化规律和宇宙的终极命运等问题。

三、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1. 古希腊形而上学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主要由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两大哲学家贡献。

柏拉图主张理念的现实本质优于物质的表象,认为真实存在的是理念世界,而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的理念观提出了批评,主张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哲学第七课复习

哲学第七课复习
9
第三部分 高考试题回顾
【例】(2012· 高考广东卷)“苹果之父”乔布
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 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 美无瑕。这体现了( )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10
第三部分 高考试题回顾
12
第三部分 高考试题回顾
[答案] (1)人为事物的联系。 (2)这种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 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的固有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13
第三部分 高考试题回顾
例:(全国卷2)39.阅读分析材料 材料三: 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为统筹区域经 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 开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 使该地区面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同时,东 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 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 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 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 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不同。(10分)
3
第二部分 知识结构
孤立
静止
片面
唯 形 而 对 物 辩 上 学 立 证 法
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 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 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世界是怎么样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高二政治哲学第七课知识点.doc

高二政治哲学第七课知识点.doc

高二政治哲学第七课知识点高二政治哲学第七课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二政治哲学第四课知识点※1、理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

在此,我也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读书是为什么呢?每个人心中肯定对未来都有一幅美好的蓝图,请你用三、两句话,写在一张纸上,题目就叫“我的理想”,署不署名随你意,唯一的要求便是要真实。
(设计此问题和活动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理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边有的放矢地讲理想有关内容收集资料)
(学生写完后,教师当时收上来)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
7.3.1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重点】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难点】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理想的概念;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理想的概念、理想的类型;
理解: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的指举了理想的分类,不同时代的不同理想等事实,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基本观点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
⑶觉悟方面:
①本课是集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并要落实到行动上。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板书)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板书)
1,理想的含义(板书)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理想的方向是指向未来的,因而它排斥过去和现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理想既不是回忆,也区别于现实。
②既然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所以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因而它排斥幻想、空想。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认真思考。
导入新课:
1911年,周恩来进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有一次,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在课堂上严肃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学生中有的回答:“为光耀门媚而读书,” 有的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答:“为家父而读书。”12岁的周恩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倔起而读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已有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基本概念】(P)人生价值(P80)个人素质(P86)拜金主义(P89)享乐主义(P91)理想(P94)艰苦奋斗(P105)【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1、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世界观:个人和社会相互区别,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活动又能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方法论意义: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正常的个人活动,反对把个人和社会对立。

热点应用:(1)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2)说明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如毛泽东、邓小平、爱迪生、徐虎等英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造时势。

青年应当向先进人物学习;(3)说明当前贪污腐败者的行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世界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为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热点应用:(1)说明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既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2)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而雷锋、焦裕禄、袁隆平、孔繁森、李素丽、徐虎、叶欣、钟南山、杨利伟等人的行为就是体现人生真正价值的有力证明;(3)说明我们必须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4)说明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5)热点联系:正面:叶欣、杨利伟等实现人生价值等。

反面:陈水扁逆历史潮流而动、腐败分子等。

【基本观点】1、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三点(P72)2、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第一;第二;第三(P73)3、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3.3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3.3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3.3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重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难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艰苦奋斗过时论”是错误的;【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识记:理想与现实关系原理;艰苦奋斗含义;理解:理解理想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为现实;运用:运用理想与现实关系,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完成十五计划理想,要艰苦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想变成现实;⑵能力方面:通过学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源于现实,但又比现实高远,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可以在一定条件转化为现实。

通过学习比较,可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⑶觉悟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即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区别和联系,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归纳得怎么样了,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归纳的说给大家听一听呢?(设计此问题的目的一为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主要还是通过复习引出无论哪种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艰苦奋斗)导入新课理想——无论是最高理想还是共同理想,都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为了实现共同理想并为最终实现最高理想打下基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懂得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

三、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板书)1.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板书)首先,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板书)提问: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根据这一点,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它也是对现实的反映。

无论是原始人求温饱,还是奴隶要争取人身解放、农民向往自给自足的太平盛世,以至无产阶级渴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都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

因此我们在树立自己的社会理想、职业理想……时,也要从现实出发,要符合现实的需要。

那么,到了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现实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请同学们看投影片,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在21世纪取得成功,学生们必须知道什么?”(出示投影片)下个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

哲学第七课

哲学第七课
5.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系统优化方法
3
第二部分 知识结构
孤立
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
静止
形 而

唯 物
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
上 学

辩 证
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
片面
法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世界是怎么样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9
第三部分 高考试题回顾
【例】(2012·高考广东卷)“苹果之父”乔布 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 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 美无瑕。这体现了( )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10
第三部分 高考试题回顾
8
第二部分 重难点分析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定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吗?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优化方法
实践方面
认识方面
整体 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 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 具有的功能
有序 性
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 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 是杂乱无章的,系统的各 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和方向发生作用
内部 结构 的优 化趋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 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 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7)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 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不同。(10分)
14
第三部分 高考试题回顾

哲学第7课

哲学第7课

12题
• 参考答案 •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 看问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 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 •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 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得活 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 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 粮食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鱼 自然地关系,才能促进领事生产与社会发展问 题的解决。
14.
•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 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的,不是鼓励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
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地关 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 夺、破坏自然。 •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 存在额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生 态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 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地、 本质得喝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唯物辩证法
(根本观点) 3、矛盾的观点 (实质、核心) 4、辩证否定观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
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 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己无关。 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 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为给住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 邻居和朋友听说了此事,纷纷轮流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 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 后来,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于是农夫 又杀了牛款待。 一个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鸡、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精讲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精讲
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 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揭示出事物 本质的认识形式。
水果
2021/4/12
8
• 判断: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 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2021/4/12
27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1.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蒲松龄—落第—聊斋志异
爱迪生—8000次的失败—电灯的发明 袁隆平—无数次的失败—杂交水稻之父
2021/4/12
28
歌曲《从头再来》
2021/4/12
29
《从头再来》歌词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2021/4/12
14
题 是实践 号 吗?
原因
归纳
1、
主体是物体、动物。
2、 不是 实践应是人类特有的 实践的主体──人们
6
活动
3
不是
认识活动,只是“想” 实践的结果──做
还没有到“做”
(改造)
4、 5
不是
构想、目标、规划等 是主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对象──客观 世界(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
2021/4/12
15
这是什么?
•你知道显微镜是由谁发明的吗?
•他是怎样发明的吗?
2021/4/12
16
列 文 虎 克
光学显微镜 虎克2021发/4/12明的显微镜

2016届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2016届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C
2011重庆卷.画家通过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 创作出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 品的创作是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 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 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 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 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考点2
联系的客观性
不是外界 强加的 不会随人的 意志改变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 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 判断: 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 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 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联系一旦建立便独 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课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知识框架: 唯物辩证法
根本观点 总 特 征
要 求 创新意识 总 特 征
联系是 客观的
不矛盾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 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性。
联系是客观 的,是否意 味着人对事 物的联系无 能为力呢?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
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考点3
联系的多样性
鱼儿离不开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太阳东升西落 守株待兔 牵一发而动全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方法。
(一)联系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这种影响、制约和作用不是单向的,是 相互的。
2.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事物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决定 。
3.哲学上所讲的联系与 具体联系 的关系? ①哲学上所讲的联系 是对具体联系的 抽象和概括; ②二者是 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 特殊性 的关系。
★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 :(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 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 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总)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
3.联系的 多样性
(1)原因: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多种多样的 。
(2)表现: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
然联系等 。 (3)意义: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
物具有重要意义 。 (4)方法论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表现(比如,联系形式多样): 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 联系;横向(纵向)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 联系等。
【方法论】(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 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 否认 联系的多样性。
2019 年 4月20日星期 W
高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考点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系统优化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力(,3人)们反可对以:根据反事对物否固定有事的物联的系联,系改,变或事主物观的臆状造态联,系调,
整把原本有来的不联存系在,的建联立系新强的加具给体事的物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运用说明】 :
1、材料语言特征:如果考题材料中出现 “关系 到……,关系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 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正确处理 XX、 XX和XX的关系”、“统筹……”之类的语言,大都能体现 联系的观点。
唯物 主张用联
辩证
系、发展、 全面的观
承认矛盾
法 点看问题
形而 主张用孤
上学
立、静止、 否认矛盾 片面的观
点看问题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 立的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的观点与静 止的观点的对立;
③全面的观点与片 面的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 矛盾,是 否承认矛 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
连连 看:
只见其一、不见其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பைடு நூலகம்只见眼前、 不见过去和将来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2、唯物 辩证法 的实质 与核心
(1)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矛盾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矛盾分析法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提示:①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与周
围的一些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
事物相否互认联系联着系的普事遍物性。但是不形能而把上联学系的的普观遍点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
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应明确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
(1)联系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1、唯 物辩证 法的总 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 科学的世界观 , 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 (2)联系的观点 和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 征和基本观点。
(3)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维拓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观点 根本观点 分歧的三个方面 根本分歧
(具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 客 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 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 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只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
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都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可变的,会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联系的形 式是多样的、具体的、可变的,这就是联系的辩证法。
★ 联系的多样性、 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多种多样的。有条件地联系着。

(二)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1.联系的 普遍性
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
(2)联系具有 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普遍性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
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
2.联系的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2)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
的联系 。
【提示】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 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 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这 说明联系具有可变性)
提个示部:分、1、要联素系之既间包的括联事系物。用与即事普我物们遍之所间联说的的系联内系的部,联观也系包点和括外看事部物问联内系题部。的和从各内 容上方讲法,论联系包括相互影响处、理相互问制题约和,相反互作对用用,这孤种立作用的不观是单 向的要,求而是相互的。 2、联点系看是事问物题存在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