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重走老兵路--《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重走老兵路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鄂教版(新)教材中第六单元《乐府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乐府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诗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和鉴赏能力,此前学过《卖炭翁》这首诗歌,学生对叙事诗也有了基本的认识。近期诗歌大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生观看节目,积累了一定的诗词,但对诗词的情感和意境把握欠佳,对战争诗的了解仅停留在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主题诗中。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也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浸润国学,徜徉诗海,汲取古典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发扬好优秀的民族文化,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本着立足传统,突破创新,追求实效,发展学生的总体思路,力图采用情境式教学方式,以重走老兵路为线索,以老兵为何落泪为主问题串联本课,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再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战争,全力构建平等、尊重、合作的对话式课堂。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意境。

2.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帮助学生理解本诗表现的战争和汉代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和平生活的主题,关注战争中弱势的战士们以及他们对生命涵义的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老兵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揣摩本诗表达的情感以及战士们对生命涵义的意识。

一、名言导入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从来没有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硝烟散尽于历史的天空后,我们停下角度,关注那些久经战乱归家的人们,世人方知,活着,原来为的就是相聚,为的是骨肉不再分离。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老兵。齐读本诗。

二、巧解诗题:理解“十五从军征”

(1)学生读诗题,领悟“十五”的意蕴。(十五意味着年少,意味着青春正开始,意味着满怀壮志,可以施展抱负……)

(2)齐读诗题,进一步理解“十五从军征”的内涵。(可能满怀壮志却被征兵,可能人生从此改写,不由自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征意味着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从军征意味着背井离乡,思乡之情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鲍照《拟行路难》

从军征意味着虚度人生,战死沙场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从军征意味着生离死别,孤苦伶仃

三、研读诗歌

(一)整体感知:了解老兵年少离家年老归家的故事。

(一)诗意把握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位少小离家从军,暮年才得以解甲归田的老军人,归家见到亲人尽殁,荒坟累累,家园破败,杂草横生,渴望与家人团聚愿望落空,泪沾衣襟的故事。

(二)用诗句作答,说明老兵处于此境况的原因。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结合背景,理解本句内涵。

始,才,65年的军旅生涯,幸运的是回来了,有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不幸的是战争之久,服役之长,“始”反映了战争持续时间长,也表现了65年的人生虚度和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补充背景:按照汉朝兵役制度,男年23岁为正卒,50岁可以免兵役,可汉朝自武帝开始,直到东汉灭亡,或对外征战,或军阀混乱,一直征战不休,几乎没有停止过。东汉单是与南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的战争,先后便有40多次,长年征战,再加上天灾人祸,饿殍遍地,汉朝人口大幅度减少,兵源严重不足。所以实际上,统治者常常大大降低征兵年龄,同时也大大延迟退休的年龄。据《宋书》记载,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右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追问:文中并未描述军旅生活,你可否想象这65年他经历了什么?

65年里,他征战沙场,或出生入死,吃了许多苦;度日如年,每一天都是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人生短暂,65年,对己而言,生命虚度,对家乡无尽思念。古人云,古来征战几人回?65年了,他终于可以落叶归根了。

2.有感情地朗读本句。(指导朗读)

四、创设情境:重走老兵路,感悟老兵心境

齐读本诗,随诗歌一起沿着老人的足迹,重走老兵路,感悟最终落泪的原因。

(一)研读足迹一:归家途中(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情境:急问乡人,唯冢累累。

离别多年,风尘仆仆,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宋之问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翁却没有这样的胆怯,巧遇乡人,便直接发问:家中有阿谁?你从此句中读出了什么?重走老兵路,你看到了怎样的老兵?

(急知、盼知又怕知。只奢望有家人在,得到的却是松柏冢累累。家中原本人丁兴旺,前线从军六十余载,虽已年迈,但也许还有兄弟姊妹的子孙后代,却从未想结果竟如此,一种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之感油然而生。)点明暗示平民生活之苦。

(二)研读足迹二:家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细腻刻画情境:想象此时此刻你在家中的情境。

情境一:鸡兔出入,家园荒芜。

情境二:独做羹饭,无人可贻。

雉:野鸡。中庭:庭院中,旅谷:未经耕种而自生的谷物。葵,葵菜。家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水井旁长满了野生的葵菜,一派荒凉之景。荒凉之景,让我更添“我”悲伤。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舂: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以臼盛谷,两手持杵捣之。

2.刻画刚进入家门的心理活动并将无人可贻的动作表演出来。

满腔孤独、茫然、悲伤。

(三)足迹三:家门口

情境:出门东看,泪落沾衣。

思考东望什么?为何落泪?描写此时动作和心理活动。

(该问题是开放式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东望家人、战友、邻人等)

(四)小结:结合历史背景,沿着老人的足迹,你认为老人出门东看,为何落泪?(整体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