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传统乐器、传统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中国传统乐器:古筝、二胡等。
3.中国传统戏剧:京剧、评剧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和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学习和演奏传统乐器。
四、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教学PPT。
2.传统乐器示范视频或录音。
3.相关传统戏剧的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中国传统节日1.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
2.分别介绍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重要活动。
3.带领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4.布置作业: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作文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中国传统乐器1.向学生展示古筝和二胡的图片,并简要介绍这两种传统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2.播放传统乐器的演奏示范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感受传统乐器的美妙音色。
3.分组演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给定时间内自由使用一些简单乐器或众声合唱,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传统乐器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尝试学习和演奏其中一种传统乐器。
第三课时:探索中国传统戏剧1.以京剧和评剧为例,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播放相关传统戏剧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
3.分组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戏剧中的经典场景进行表演,并进行同学评议。
4.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学生课后提交的作业和小组表演的评议意见。
3.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小学五年级社会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五年级社会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包含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2.教学工具:黑板、彩笔、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概念与重要性(40分钟)1.导入(5分钟)黑板上写出“传统文化”的定义,并请学生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呈现与讨论(2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汉字、中国结、中秋节等。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讨论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3.小结(5分钟)总结学生的意见,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并解释为什么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和弘扬。
4.作业布置(10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调查自己家庭的传统文化,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节日(40分钟)1.复习与导入(10分钟)请学生报告他们在家中调查到的传统文化,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感受。
2.介绍节日(15分钟)以春节为例,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春节的传统习俗。
3.小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其他传统节日,并在卡片上绘制节日的图案,并写下节日的名称、起源和庆祝方式。
4.展示与分享(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制作的卡片,并向全班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节日知识。
5.课堂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传统节日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40分钟)1.复习(10分钟)通过回顾前两堂课的内容,复习传统文化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
2.讲解与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讲解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和传统手艺的案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书法家等,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重新分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1)《诗经》:《关雎》、《卫风·淇奥》等。
(2)唐诗:《春晓》、《静夜思》等。
(3)宋词:《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 第二单元:历史故事(1)三顾茅庐(2)草船借箭(3)岳飞精忠报国3. 第三单元:成语典故(1)成语的起源与发展(2)成语故事讲解: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3)成语运用练习4. 第四单元:名言警句(1)古代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现代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3)名言警句的运用与鉴赏5. 第五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习俗、食物、民间故事等。
(2)端午节:起源、习俗、龙舟赛等。
(3)中秋节:传说、习俗、赏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传统文化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新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三。
四.五传统文化教案2009-12-17 15:58:03 阅读16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硕鼠·魏风《硕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二、新授:(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案一: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2.学习传统的春晚节目。
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春节的风俗和传统节目。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春节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兴趣。
2.学习春节的由来和习俗(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介绍中国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包括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等。
3.学习传统的春晚节目(3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春节晚会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传统的音乐、舞蹈、相声等节目。
4.学习春节的风俗和传统节目(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春节传统节目进行学习,包括龙舞、舞狮、变脸等。
5.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
四、教学资源:1.春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2.课件和投影仪。
3.学生分组后准备的春节传统节目。
五、教学评价:1.视频观看时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评价。
2.学生对春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理解程度评价。
3.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的传统节目评价。
教案二: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习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3.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京剧片段,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学习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3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介绍京剧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特点,包括四大名旦、四大名角等。
3.学习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40分钟)教师示范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让学生跟随练习。
4.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
四、教学资源:1.京剧片段的视频和音频。
2.课件和投影仪。
3.学生分组后准备的京剧动作和唱腔。
五、教学评价:1.视频观看时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评价。
2.学生对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的理解程度评价。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5篇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
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
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
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使学生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让学生通过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典故、绘本启智等,重在对学生传统礼义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训练学生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德育目标1.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理解他人,懂得感恩。
2.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四、教学内容一年级传统文化主要以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诵读为主,着眼于培养学生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
一年级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知礼守规、“尊师敬长”、“入则孝亲”、“亲和友善”。
本学年主要完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
五、教学措施1.以诵读为主,教学形式多样化。
穿插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经验。
通过绘本启智,让学生读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受到启发。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的背景,解释为什么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标明确本章课程的目标,包括学生能够了解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能够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
第二章: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1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定义解释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概念,包括传统文化的定义以及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
2.2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特点介绍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特点,包括地域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等。
2.3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价值阐述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社会认同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第三章: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1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介绍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等。
3.2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保护讨论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包括政策支持、文化遗址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3.3 学生的角色与责任强调学生作为传承者的角色和责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第四章: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4.1 实地考察法介绍实地考察法在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应用,包括参观文化遗址、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4.2 采访调查法讲解采访调查法在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应用,包括采访当地居民、传承人等。
4.3 比较研究法介绍比较研究法在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应用,包括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特点。
第五章: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设计5.1 学习活动设计原则阐述设计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
5.2 学习活动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案例,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艺术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与等。
5.3 学生评价与反思讨论学生参与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和反思过程,鼓励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成语接龙、成语典故讲解、成语游戏等。
2.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基本知识,经典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3.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内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品质精神、名言警句等。
4.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诗词等。
5.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形式,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艺术等的基本知识,经典艺术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游戏法:通过成语接龙、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一、教案名称: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二、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匡助小学五年级学生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
- 掌握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制作。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1. 传统节日- 内容:介绍本地区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五节、中秋节等。
- 活动:a. 学生观看相关节日的视频或者图片,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活动。
b. 分组讨论,了解各自家庭在节日中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c. 学生自行准备一份有关传统节日的介绍材料,进行口头报告。
2. 传统习俗- 内容:介绍本地区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习俗、过年习俗等。
- 活动:a. 学生观看相关习俗的视频或者图片,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b. 分组讨论,了解各自家庭中存在的传统习俗。
c. 学生选择一个传统习俗,进行口头报告,分享给全班同学。
3. 传统手工艺- 内容:介绍本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
- 活动:a. 学生观看相关手工艺的视频或者图片,了解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b. 学生进行简单的手工艺制作,如剪纸、刺绣等。
c. 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味。
五、教学评估:1. 自我评估:学生根据自己的参预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估,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手工艺制作的质量、参预讨论和报告的表现等。
2. 同伴评估:学生互相评估,赋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匡助彼此提高。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主题: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学习相关诗词。
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学习相关诗词。
2. 第二单元:传统故事《孟母三迁》:学习孟母教子的故事,感悟母爱的伟大。
《愚公移山》: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毅力。
3. 第三单元:传统美德孝道:学习孝道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
诚信:学习诚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
3.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表现。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清明节:1课时端午节:1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故事(3课时)《孟母三迁》:1课时《愚公移山》:1课时《夸父追日》:1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美德(4课时)孝道:1课时诚信:1课时勤奋:1课时宽容:1课时七、教学资源:1. 相关书籍:传统文化故事集、诗词精选等。
2.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视频、图片等。
3. 实物道具:如剪纸、灯笼等传统手工艺品。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单元的传统节日、故事和美德。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 总结:对每个单元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九、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传统文化的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民俗文化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民俗文化教案
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研究民俗文化,帮助小学五年级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的民俗文化,并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民俗文化?
2. 春节俗
3. 端午节俗
4. 中秋节俗
5. 寒衣节俗
6. 清明节俗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寒衣节和清明节这几个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俗。
3. 研究民族舞蹈和民俗音乐。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5.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探索不同节日的俗和传统活动。
3. 反思:学生回顾并讨论他们的发现和观察。
4. 研究:教授学生民族舞蹈和民俗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5. 实践:组织学生编排和表演一段民族舞蹈,并合唱一首民俗歌曲。
6. 总结:让学生总结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7. 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
1. 图片和视频展示民俗文化形象。
2. 有关民族舞蹈和民俗音乐的教学材料和乐器。
3. 学生的作品和表演视频。
注意事项
1. 考虑学生不同的研究特点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友好的研究氛围。
3. 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避免对文化的歧视和偏见。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介绍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章:地方文化的定义与分类2.1 地方文化的定义解释地方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强调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2.2 地方文化的分类介绍地方文化的主要分类,如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历史遗产等举例说明各类地方文化的代表事物和特点第三章: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1 地方文化的传承探讨地方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强调传承人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责任3.2 地方文化的保护介绍地方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地方文化保护的措施和策略,如法律法规、保护机构等第四章: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创新4.1 地方文化的挖掘介绍地方文化挖掘的方法和技巧,如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强调地方文化挖掘的重要性和价值4.2 地方文化的创新探讨地方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如创意产业、文化交流等强调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五章: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5.1 地方文化的传播介绍地方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如媒体、网络等强调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5.2 地方文化的交流探讨地方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途径,如文化节、交流活动等强调地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第六章:地方文化的案例分析6.1 案例选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可以包括地方特色节日、传统手工艺、地方方言等6.2 案例分析对选定的地方文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案例中的文化元素、历史背景、社会价值等第七章:地方文化走进课堂7.1 教学设计设计地方文化走进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创意实践等7.2 教学实施实施地方文化走进课堂的教学活动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第八章:地方文化实践体验8.1 实践体验设计设计地方文化实践体验活动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传统手工艺制作、文化节庆参与等8.2 实践体验实施实施地方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记录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和认识第九章:地方文化项目研究9.1 项目研究设计设计地方文化研究项目项目可以包括地方文化历史研究、传统艺术分析、文化资源调查等9.2 项目研究实施实施地方文化研究项目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反思教案的实施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10.2 教案反思反思地方文化教案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教案的建议和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介绍与目标:明确课程背景和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保护意识。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篇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传统文化概述:介绍各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地方传统艺术:包括戏曲、舞蹈、绘画等,以实例解析其艺术特色。
3. 地方传统习俗: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感受民间风情。
4. 地方传统建筑:介绍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5. 地方文化遗产:介绍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提高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方传统艺术、习俗、建筑等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地方文化的话题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传统建筑等,感受地方文化。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地方传统文化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3. 实地考察:联系相关部门,安排学生实地考察活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作业等表现。
2.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测试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方传统文化概述2. 第二课时:地方传统艺术3. 第三课时:地方传统习俗4. 第四课时:地方传统建筑5. 第五课时:地方文化遗产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实例,分析其特点和内涵。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地方文化课题研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四、成长阶梯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课题
3.淮南子-后羿射日
课时
1
备课时间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
3、感受远古人们的勤劳与勇敢,对学生进行“人定胜天”的教育。
教
学
过
程
授课时间
一、经典回放
1、学生自读原文,对照拼音来把文章读通顺。
2、对照注释朗读译文,了解其文章的意思。
3、教师讲解。
4、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二、温馨点击
通过教师讲解神话故事是远古时期的科学不发达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情。
三、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联系把这个小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自己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四、成长阶梯‘
1、通过学习,我的收获是什么?
2、今后面对灾难,我会怎样做?
课题
4.战国策-千金求马
课时
1
备课时间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并能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3、教育学生凡事必须要有诚心和毅力。
教
学
过
程
授课时间
四、成长阶梯
1、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什么?
2、如果我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会怎么做?
课题
4.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课时
1
备课时间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2)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传统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分类。
第二单元:汉字与书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书法的基本技法。
2. 教学内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书法的分类、书法的基本技法。
第三单元:诗词与歌赋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和歌赋的特点,欣赏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
2. 教学内容:诗词的起源、特点、分类;歌赋的起源、特点、分类。
第四单元:古代文学名著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名著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内容:《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种类和特点,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2. 教学内容:传统艺术的分类、特点和代表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2.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传统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和传承意识。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探究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各地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地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
3. 各地传统艺术:如京剧、昆曲、地方戏剧等。
4. 各地古建筑:如故宫、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等。
5. 各地民间传说和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方文化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探讨各地文化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的文化遗址和景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地方文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地方文化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各地文化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节日习俗体验: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传统节日的活动,如包饺子、做月饼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相关习俗。
2. 美食制作比赛:分组让学生尝试制作各地传统美食,如四川火锅、北京烤鸭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艺术欣赏晚会:组织学生观看京剧、昆曲等地方戏剧表演,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4. 古建筑探索: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如故宫、丽江古城等,让学生了解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 民间故事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分类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
2. 讲解概念: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影响。
4. 总结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2.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价值3.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和作者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和作者。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有哪些形式。
2. 讲解形式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和特点。
3. 分析代表作品和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和作者。
4. 总结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三。
四.五传统文化教案2009-12-1715:58:03阅读1683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硕鼠·魏风《硕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二、新授:(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
《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教学后记:黄鸟(《秦风》)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教学后记:《买椟还珠》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一. 引入: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点是什么?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二. 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 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
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五. 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六. 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
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
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
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后札记:这是一堂气氛较活跃的公开课,但也是一堂缺点和问题多多的公开课。
主要问题有如下一些:1.学生朗读的部分太少,自始至终我算了一下只有一遍。
2.重要的文言实词强调的还太少。
因为我们是借在小学里,所以这里一节课是40分钟,我担心字词强调的太多加上讨论也许会来不及。
从实际来看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3. 学生对寓意的探究花的时间太多了。
而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讲的还太少了。
字词句还是要落在实处的。
其实我也很冤枉,因为平时我的文言文的教学里,对字此的强调是很到位的,因为是公开课才决定少讲一点的。
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4.我一直想公开课应该是最真实的体现,所以这次我也没有在另一个班级试上,因为两个班级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这也导致了心里没底,但绝对是真实的!我2001毕业后就开始任教语文,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次的公开课是第七次,但也是比较失败的一次,尽管同事说挺好的。
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力求让语文课上得更实在、更到位,也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
曾子杀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
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后记:《塞翁失马》教案设计导入1.抢答成语: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
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
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
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简要板书,见上)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
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黑体字板书)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讨论、小结: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