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1)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P97-99)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侧重心理学:【美】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艾尔乌德,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德】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 (P,E)中,( B-行为, f-函数关系,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勒温)的观点。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P99-104)★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美】F.奥尔波特)。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04-107)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伦理原则(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3.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之外的其他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应用最广泛)、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P108-113)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为代表)1.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BCD)。

(A)虚拟的存在 (B)现实的存在(C)想象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C)。

(08-05二级)(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2、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AC).(08—5三级)(A)社会行为(B)社会影响(C)社会意识(D)本能行为3、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

(08-11二级)(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情感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D)。

(08-11二级)(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5、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C )。

(09—5 三级)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6、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09—5 三级)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7、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D)。

(09—11 二级)(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8、社会行为是由(A)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09—11 三级)(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9、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D)。

(09—11 三级)(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10、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的存在,也就是他人的存在方式包括(ABC)。

(09-11 三级)(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C)隐含的存在(D)虚拟的存在麦孤独(W.McDougall)用(D)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11—05二级)(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 本能11、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B).(11-5 三级)(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12、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D)。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

6
社会心理学简史
哲学思辨阶段(启蒙)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行为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特点:对人性和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定性的经验描述和 分析。 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 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7
实证分析阶段(确立阶段)
20世纪20年代开始 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许多“小理论” 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特里普立特(1897),奥尔波特(1924) 瑟斯顿(1928),李科特(1932) 谢里夫(1935),莫里诺(1934)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二战后的社会心理学特点
29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30
社会知觉
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 对自己的知觉。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的范围 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31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图式的作用: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28
自尊
自尊的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 果。 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 1、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的欲望; 2、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 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的测量
56
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 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三、服从
1 含义:迫于外界社会要求、命令、 规范而作出的行为。 2 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和联系 3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1963)
4 服从的社会心理基础
米尔格拉姆在进一步的实验中(1965,1974) 发现,即使改变一些条件,被试仍然表现出 很大的服从。 当实验从耶鲁大学变换到了办公楼,服从水平
并没有大幅度降低; 改变电击方式,要求“老师”抓着“学生”的 手放在一块金属板上实施电击,居然还有将近 30%的人服从。
实 验 ( Santos,Leve,Pratkanis,1994 )
请女性助手装扮成乞丐,向路人讨钱。 不激发兴趣的常规刺激:她们请求地说:
“你能给些零钱吗?”,“你能给个硬币 吗?” 非常规刺激:阻止路人习惯性的拒绝,激 发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请求的话语是: “你能给我一毛七分吗?”;“你能给我 三毛七分吗?” 结果表明,采用非常规刺激的方法很有效, 有 75% 的路人接受了请求,给了钱;在前 两种条件下,只有一半的人给了钱。
第八讲
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
社会影响涵义: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 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他人在场) 1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含义 社会促进: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 这种刺激会促使它的活动的完成,称为社会 促进 社会抑制: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 这种刺激会抑制它的活动的完成,称为社会 抑制。

1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精讲通关房兴达第七、八节

1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精讲通关房兴达第七、八节

第七节社会影响主要内容:一、从众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与功能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从众的特点是:●群体压力可以存在,也可以是想像的;●个体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无意识;●虽然不符合个体本意,但是是自愿的。

●从众的功能:利于形成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体系。

二、从众的类型、原因及影响因素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和反从众。

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和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和情境的明确性。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一、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的在场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与社会促进相反的是社会抑制(社会干扰)。

任务难度是决定因素二、优势反应强化说:扎荣克(1965)三、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责任意识降低,评价与否是决定因素。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特点:●模仿是自愿的,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

●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样。

模仿的意义: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率;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率。

二、暗示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暗示的分类:来源上,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目的上,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关系上,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效果上,暗示和反暗示。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考点串讲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勒温:B=f (P, E),B:行为;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 /亚里士多德-恶经验描述 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麦独孤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 20世纪初至今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反社会价值观-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鸽子-和平)强化:操作条件反射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合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1、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基本条件:(题干: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影响着,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塑造、改变和适应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是指其他人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的行为、态度或价值观上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学中频繁出现的名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我们将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探讨社会影响的概念,并解释相关名词,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社会影响的类型与原因、社会心理学中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启示。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社会心理学,并详细介绍什么是社会影响。

我们还将阐述一些常用于描述和研究社会影响的名词。

第三部分将探讨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我们将对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和执行性社会影响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实验,其中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并展示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分析现实环境中的案例和研究社交媒体中的社会影响,加深读者对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了解。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概念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社会影响相关的名词,并阐明其含义。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加深对这些概念和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探索并解释这些关键概念。

2.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2.1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些影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通过探索环境、文化和社交因素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动态、群体行为和个人决策。

社会心理学 7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 7社会影响

单选:1.“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比较 B、社会惰化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单选:2.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
A.往往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进行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C.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D.总体上女人比男人容易接受暗 多选:3.关于从众,正确的说法包括( ) A个体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容易从众 B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 C个体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从众 D依赖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最早研究的是塔尔德)
• 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
• 特点:非控制性的;相似性。 • 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 模仿的发展:无意到有意;游戏到实际;外部到内部。 • 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几何级数;先内后外 二、暗示 •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 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 式去活动影响 • 暗示的因素—暗示者、被暗示者、情境 三、社会感染 • 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 特点: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性。 • 分类:1、个体间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
定义:亦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 他人在场而 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反之是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类型:1、结伴效应;2、观众效应。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动机水平与 绩效的关系。(竞争动机、他人的评价)
三、社会惰化:
亦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 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知识点(社会心理学)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知识点(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

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⑵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科学研究来探究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被影响和塑造的。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群体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社会影响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深入探索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概念和现象。

一、攀比心理与群体效应人们常常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成就和地位,这被称为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在社会交往和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地位落后于周围的人时,他会感受到相对的贫困和不满足。

这种心理状态会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提升自己的地位。

然而,当许多人都受到攀比心理的驱使时,就会出现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是指当许多人都在追逐同一个目标时,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抢购季节销售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自己需要抢先购买,以避免错失机会,即使他们并不真正需要那些产品。

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周围人的行为和社会媒体上的热情评论的影响。

因此,了解攀比心理和群体效应对于理解社会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权威与从众心理人们天生对权威人士和专家有一种崇拜和服从的倾向,这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以确保自己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接纳。

从众心理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如购物、时尚、政治等。

人们通常会通过模仿权威人士和从事与他们一致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

权威人士和专家的影响力来自于他们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普通人也能成为权威人士,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并赢得了一大批粉丝和追随者。

然而,权威人士和专家的影响力也是双刃剑。

有些人可能会被错误的信息和偏见所误导,因为他们盲目地追随权威。

因此,在面对权威和从众心理时,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思维并寻求多元化的观点。

三、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之间有时存在不一致。

这种差异被称为前后一致性原则的违背,即个体的行为与其先前表达的态度不一致。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VIP专享】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VIP专享】

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定义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

(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一)真从众(二)权宜从众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对偏离的惩罚机制。

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偏向厌恶、拒绝和制裁。

心理咨询师培训《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课件

心理咨询师培训《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课件

三、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 情绪的传递过程。 特点:双向性、爆发性、迅速性 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第七节 习题
1、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A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有效的
2、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 )。 AC (A)观众效应 (B)从众效应 (C)结伴效应 (D)旁观者效应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定义: – 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 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 常见的包括: • 从众 •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 模仿、暗示、社会感染
第一单元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
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 数人保持一致的形象,俗称“随大流”。 群体压力可以真实存在,也可以是想
3、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
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社
会促进中的( )。A源自(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比较效应 (D)竞争效应
模仿律 (Tarde)
下降律:下层向上层模仿 几何级数律:迅速蔓延(时尚、谣言) 先内后外律:先模仿群体内的
二、暗示
暗示往往采用较间接的方式进行
影响暗示的因素
暗示者的社会地位、权力等:权威、领导 被暗示者的个性特征:缺乏独立性、年龄
较小、女性可能更容易受暗示。 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困难时容易受暗示
个体人格因素
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越不容易从众 个体的自信心
情境明确性:
情境越明确,越不容易从众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促进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科学,它深入探讨了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应用已经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力理论及其应用社会影响力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例如,著名的康福曼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从众效应,即个体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形成了集体行动的合一性。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已经应用到广告营销和舆论引导等领域,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影响群体行为。

二、群体动力学对社会的影响群体动力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力量对群体的影响。

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强烈影响,个体在权威人物的指导下,容易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以及政治社会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团队管理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群体力量。

三、认知偏差及其对决策的影响认知偏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描述了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的思维偏差和错误判断。

在社会决策和政策制定中,认知偏差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群体性思维偏差使得个体在集体决策中往往忽视不同意见,导致决策过于一致,缺乏多样性。

因此,了解认知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对于改善决策质量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群体间的社会关系与合作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及这些联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机制。

例如,小世界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网中“六度分隔”的现象,这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和社会组织架构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是一种被动承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2.从众的功能:⑴促进社会形成共同标准、共同价值观⑵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3.从众的类型:⑴真从众⑵权宜从众⑶反从众。

4.从众行为的原因:⑴寻求行为参照⑵对偏离的恐惧⑶群体凝聚力。

5.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⑵个体人格因素⑶情境的明确性。

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而进步了绩效的现象。

别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拟的压力,从而进步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是指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2.优势反响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纯熟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此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三、1.模拟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别人的影响仿照别人,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一样或相似诉现象。

2.模拟的意义:⑴模拟是学习的根底⑵适应作用⑶促进群体形成。

3.塔尔德的《模拟律》:⑴下降律⑵几何级数律⑶先内后外律。

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承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

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⑴暗示者的权利、声威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⑵被暗示者假如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程度低那么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⑶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PPT文档共57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PPT文档共57页
。——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 略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1500字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下是2023年社会心理学常考的知识点——社会影响。

1. 社会规范: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显性规范和隐性规范。

显性规范是社会明确告知个体的规范,如礼貌用语、法律法规等;隐性规范则是个体通过观察和学习形成的、无需明确告知的规范,如社会习俗、行为习惯等。

2. 社会认知:个体对他人、他们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信息处理。

社会知觉指个体如何从他人和环境中获取信息,如形象评价、人格特质推断等;社会信息处理指个体如何对获取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运用,如社会记忆、社会推理等。

3. 社会认同: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身份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可以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性别、年龄、国籍、职业等身份的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追求被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指出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4. 社会影响的类型:社会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观点或行为的观察和评价,个体会考虑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决策的参考;规范性社会影响指个体受到他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会根据他人行为和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 社会比较: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

上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强的人进行比较,可以激发个体的竞争动机和进取心;下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弱的人进行比较,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感和幸福感。

6. 社会影响的机制: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社会认知、社会压力和社会责任等机制来实现。

社会认知机制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压力机制指个体在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的压力下改变行为;社会责任机制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感,从而影响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智力等,但未发现 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 确的、确定性的关系
真题分享
1.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单选)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有效的
真题分享
1.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单选)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 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那么也会使自己失去主 动性和缺乏个性。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 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从众的类型
外在行为和内心都与群体保 持一致——面和心也和
内心与群体一致; 外在行为与群体不一致
——心和面不和
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内心怀疑群体判断
真题分享
3.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包括( )。(多选) A.模仿 B.竞争意识增加 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D.责任意识降低
答案:CD
真题分享
4.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单选) A.社会比较 B.社会懈怠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真题分享
4.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单选) A.社会比较 B.社会懈怠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真题分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多选) A.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 B.如果情境很明确,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 C.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愈高,成员越容易从众 D.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概率呈线性关系
答案:AC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社会促进
(社会助长)
2.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多选) A.寻求行为参照 B.群体凝聚力 C.遗传素质 D.对偏离的恐惧
真题分享
2.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多选) A.寻求行为参照 B.群体凝聚力 C.遗传素质 D.对偏离的恐惧
答案:ABD
真题分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多选) A.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 B.如果情境很明确,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 C.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愈高,成员越容易从众 D.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概率呈线性关系
主要原因: • 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行为的动力下降 解决办法: • 加强考核,将个体努力和成果量化。
真题分享
1.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 )。(多选) A.观众效应 B.从众效应 C.结伴效应 D.旁观者效应
真题分享
1.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 )。(多选) A.观众效应 B.从众效应 C.结伴效应 D.旁观者效应
L/O/G/O
主要考点
从众★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第一单元 从众
一、概念: 定义:在群体压力下,
个体在认知、判断、信 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 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 一致的现象。(“随大 流”)
二、从众的功能
1.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 2.让个体适应社会
——面和心不和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成员一致性
2.群体凝聚力
3.群体规模:临界值——3~4

群体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反比) 2.个体独立性(反比)
个体人格因素
情境的明确性 其他因素
情境明确,判断事物 的客观标准很清晰, 则很少从众
答案:D
答案:AC
真题分享
2. “出工不出力”是一种( )现象。(单选) A.社会抑制 B.社会干扰 C.社会懈怠 D.社会促进
真题分享
2. “出工不出力”是一种( )现象。(单选) A.社会抑制 B.社会干扰 C.社会懈怠 D.社会促进
答案:C
真题分享
3.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包括( )。(多选) A.模仿 B.竞争意识增加 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D.责任意识降低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提出者:扎荣克 目的: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观点:
优势反应易于表现 • 他人在场
弱势反应受到抑制
• 优势反应:已经学习,掌握相 当熟练的动作。
• 弱势反应:正在学习,不熟练 的或很“费脑子”的动作。
三、社会懈怠
也称社会逍遥,俗称“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 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个体完成某种任务 时,由于他人在场 而提高了绩效的现 象。
他人在场,反而 使个体的工作绩 效降低
社会干扰
(社会抑制)
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 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中,是否有观众在场, 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的效率有明显 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