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有哪些著作
戚继光
戚继光
戚继光出生于1528年11月12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其六世祖戚详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戚详死后,明政府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至戚继光在蓬莱居住了六世160余载,戚继光是明朝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民族英雄一生供职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称“三朝虎臣”,征战42年,他的声威,誉满华夏,威震域外,是当朝一代名将举朝武奖无出其右者。
两张照片,一张是1565年建戚家牌坊,另一张是1628年建表功祠。
戚继光首先是功勋卓著的一代名将,同时又是文武双全的著名儒将,一生留有许多著作,比较著名的两部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词》突出了“新”和“实”,并被收入于清代的《四库全书》。
戚继光《拳经》
戚继光《拳经》展开全文作者:马明达一“跌”是中国武术最基本的技术门类之一,简言之,“跌”是一切使对手倒地的技术的总称。
在传统武术里,“跌”字是一个古老而义蕴深长的术语。
我国拳法上包括踢、拿、跌、打四个技术分支,这一点早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十分明确,在我看来,这是古老的徒手搏斗技术臻于成熟并形成理论概念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武术史上一个意义深远的现象。
约二十多年前,我曾在《手搏初探》一文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观点是:踢、拿、跌、打的技术分类,早在先秦到汉魏间的“手搏”里就已略见端倪,这说明我国徒手搏斗技术渊源久远,早就走向成熟很早。
武术界的老前辈们——如通备武学大师马凤图,一般都称踢、拿、跌、打为拳术的“四法”,马凤图认为“四法“各有领域,甚至各成体系,但又互相依存,互为契机,不可分割。
拳家对“四法”可以有所专功,有所偏长;拳派也可以四法中的某一法为特色。
但最好的拳家还是应该“四法俱备”,只有如此,才能从容对敌,稳操胜券。
我曾经谈到,当代“竞技武术”术语体系出现了非武术化倾向,其本质是丧失武术固有的文化义蕴而趋向于浅薄化、流俗化。
在“竞技武术”的官方著作中,甚至是高校武术通用教材中,早就用“摔”字取代了“跌”字,甚而将“四法”称之为“四击”,真可谓词不达义,不知所云。
在时下的各种散手比赛里,如“散打王擂台赛”之类,基本上都不用“跌”这个术语,不断听到主持其事者大讲:这一摔如何、那一摔又如何……积久成自然,观众似乎也都听习惯了,没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个错误。
但,我总感听不大顺耳,感觉这是一个没有必要也没有道理的更改,它所反映的仍然是武术术语的浅薄化,是一个舍传统而取流俗的不高明的抉择。
无论从历史渊源上讲,还是从技术特点讲,我觉得还是用“跌”好。
戚继光曾经通过对四位民间拳家技术特长的表述,列述了踢、打、跌、拿四个技术分支。
这是《拳经》里面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段话:“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及简译 风云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一生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武备新书》、《莅戎要略》等兵学著作是后代研究古代军事的重要资料,其中收辑在《纪效新书》中的《拳经》,则是实战中得出的武术心得,《拳经捷要篇》实是《拳经》的自序,介绍他所创编的“三十二势”拳路的基本原理。
现将原文录下并加以简单翻译,供朋友们探讨,如有不当,请指正。
卷十四拳经捷要篇(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
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
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故存於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
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
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
此不过偏於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
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
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古代十大军事家戚继光简介
古代十大军事家戚继光简介戚继光生平简介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非常杰出的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出生于山东蓬莱(一说其祖籍为安徽定远,出生于山东济宁),家境贫寒,但他幼时便风流倜傥,非常有个性,喜欢读书,通晓儒经与史籍。
公元1544年,戚继光继承了祖上的职位,出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
公元1546年,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了倭寇的劫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并写下了诗句“封侯非我意,但袁海波平”。
1553年,受张居正推荐,戚继光任署都指挥佥事,防御山东沿海倭寇。
两年后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防守宁波、绍兴与台州三郡。
戚继光于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倭患,确保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又于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北部疆域安全,促进汉蒙民族和谐。
而作为兵器专家与军事工程家,他改造与发明多种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的战船与战车,且在长城上修建了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还撰写了两部非常重要的兵书——《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在军事学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1582年,张居正去世,戚继光被调往广东,1585年,戚继光遭弹劾被罢免,回乡之后病死。
戚继光武器戚继光生于明朝,他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后人称他为杰出的军事家及兵器建造家。
他一生造了许许多多的兵器,可以说是有勇有谋的一个政治家。
戚继光的武器至今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比较著名的就要数戚氏军刀和狼筅了。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最引以为傲的武器。
当时倭寇作乱,明朝军队的军刀不敌倭寇的倭刀,倭刀的坚韧程度不输给坚石,以军刀劈石相当于以卵击石。
洞察了这一点的戚继光就对军刀进行改良,取长补短。
使军刀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改良后戚氏军刀的威力大大胜过寇军的倭刀,这使戚继光欣喜过望。
这样此刀就可以足够和倭寇交战而不被轻易砍断了,在后来戚继光所著作的《兵器解》里也提到过此刀。
狼筅也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的兵器之一,其厉害之处不输于戚氏军刀。
戚继光---名人故事
戚继光字号:字元敬,号南塘生卒年:1528年一1587年出生地:山东登州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马上作》戚继光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识字读书。
戚继光的父亲常向他讲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希望戚继光向祖逖学习,苦练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把戚继光叫醒,教戚继光练剑。
为锻炼戚继光的耐力,父亲每天让戚继光跑十几里路。
跑完后,戚继光常常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
为锻炼戚继光的臂力,父亲让戚继光练习举石锁。
有时练完武,戚继光累得走路都困难。
在父亲的教诲下,戚继光健康成长。
十五六岁时,他在各方面的成绩已相当突出,武艺十分了得。
他能在飞驰的马上弯弓搭箭,射中目标;他力气很大,能单手举起石锁耍着玩;刀法也相当熟练。
戚继光不仅武艺卓越,而且学业也有很大成就。
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阅读了《武经七书》和许多古代名将传记,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戚继光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品质:有强烈的进取心,能吃苦耐劳,并立志做一个报效国家、血战沙场的将领。
有一次,年幼的戚继光看到几个工匠正在修理家中门,旧的门被卸下来,换上一种雕花的新门。
戚继光走上去,摸着门上精致的雕花,特别喜欢。
工匠们逗他玩,说:“小公子啊,那门好不好看?”“好看!”“那你怎么不让你父亲多安几扇,我们去别人家,一般都安12扇,那多气派!公子家这么有钱,怎么能只安4扇呢?”戚继光听了,连忙跑去找父亲。
父亲正在书房读书,戚继光闯了进去,说:“咱们怎么不安12扇门呢?安12扇门多气派!”戚继光的父亲听了,觉得不能把此事当做一件小事,如果孩子从小就爱慕虚荣,长大后可能会贪财图利。
他严肃地对戚继光说:“孩子,我们是将门世家,应以国家事业为重。
国家危难时,咱们必须首先冲上去,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如果从小就爱慕虚荣、讲排场,会消磨斗志。
咱们戚家人都是忠臣良将,不能出势利小人。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别名戚元敬、戚少保、戚武毅,号南塘、孟诸,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沿海地区,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年,之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家卫国。
公元1588年,戚继光被罢免回乡后病死。
戚继光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
公元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公元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南征倭寇岑港之战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
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
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
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
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
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
戚继光的故事
戚继光的故事摘要:一、戚继光的简介二、抗倭经历与成就三、军事思想与著作四、后世影响及评价正文:戚继光,字元敬,明朝名将,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他不仅在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还提出了许多先进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戚继光的简介戚继光出生于明嘉靖五年(1526 年),祖籍山东蓬莱。
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通晓经史。
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戚继光通过武举考试成为了一名武将。
此后,他历经明军各级职位,逐渐崭露头角。
二、抗倭经历与成就明朝时期,倭寇问题严重困扰我国沿海地区。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戚继光被任命为蓟州总兵官,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抗倭生涯。
他组建了一支以义乌矿工为主力的“奇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使这只队伍成为明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取得了一系列抗倭战斗的胜利,最终肃清了倭寇,保卫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安宁。
三、军事思想与著作戚继光不仅是一名勇敢善战的将领,还是一位有着深刻军事思想的军事家。
他主张积极防御,提倡兵农合一,主张军队平时应参加农业生产,战时则迅速集结。
他还发明了一种名为“鸳鸯阵”的战术,以长短兵器相结合,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使明军在战斗中更具优势。
戚继光还撰写了许多军事著作,如《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后世影响及评价戚继光去世后,他的军事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承。
清朝时期,统治者对戚继光的军事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并将其运用到对内外战争中。
今天,戚继光依然被誉为“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事迹和军事思想为人们所传颂。
总之,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戚继光颁奖词100字左右
戚继光颁奖词一
军事上,戚继光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占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
戚继光初到山东备战倭寇时,发现明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跟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
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便是早期的”戚家军“。
戚继光颁奖词二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就连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这个称号。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岂不人人都是英雄?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所谓英雄就是戚继光。
《纪效新书》原文与赏析
《纪效新书》原文与赏析
《纪效新书》原文与赏析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由戚继光晚年雠校而成,是其一生治军经验的总结。
该书吸收了他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精华,又补充了新的内容,是在当时新技术条件下如何选兵、编伍、练技术、练战术以及如何培养选拔任用将领、管理部队的一部更加系统完备的兵书。
该书共14卷、计12篇,问世之后被多次刊刻、广为流传,直到清初仍受到人们关注。
但是自编修《四库全书》之后,此书就未曾刊刻、印刷过。
人们渐渐就忘掉了这部兵书,以致它成了一部至今尚未被重视的兵书。
现在的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十二年、十六年、二十年、三十二年刻本,明崇祯十七年刻本和一种不明时间的明刻本,此外还有一种手抄本。
这些版本目前存数极少,多数已为孤本。
从事古代兵法研究的范中义、余大吉、刘庆等军事科学院专家学者对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做了首次全面完整地校勘和注释工作,为我们领略该书的智慧与精华提供了便利。
它虽然是在特定历史和环境下的治军经验,但含有一般的治军原则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
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治军经验。
作者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人,后定居于山东蓬莱,是杰出抗倭将领和民族英雄,是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
他一生戎马生涯40余年,南抗倭、北御“虏”,转战南北,身经百战,为保卫海防立下了不朽功勋。
戚继光在继承中创新《孙子兵法》
戚继光在继承中创新《孙子兵法》戚继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
他之所以能够建立辉煌功业,并著《纪效新书》与《练兵纪实》传世,与其对中国古代兵学经典,尤其是《孙子兵法》的研习传承并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密切相关。
《孙子兵法》在戚继光抗倭战斗中如影随形,占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
对《孙子兵法》的学习与继承《中国社会科学报》:今人对待前贤及其理论成果,时常有两个极端,一是盲从迷信,视为一成不变的验方而照抄照搬,二是讥讽嘲弄、否认抛弃,不见它的价值和意义。
盲目照搬导致的失败往往引发对理论的怀疑和抛弃。
戚继光作为我国抗倭名将,他对先贤的理论成果持怎样的态度?曹文明:在戚继光早年的军事生涯中,就深切体会到《孙子兵法》的丰厚内涵和实用价值,戚继光曾形象地把兵法比为医方,天下没有无方之医,即用兵须通晓兵法,以此强调兵法理论的指导作用。
同时现实变化万端,戚继光认为用兵者不可能像从兵库中取器械、药铺中找药材那样在兵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必须‚因其所明而通其所弊‛。
《中国社会科学报》:《孙子兵法》所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所谓见害思利,在利思害。
即要通晓利害的辩证关系吗?曹文明:正是。
所以说,仅埋怨兵法不足以施于实用,无法成为一个善于应敌制胜的‚能兵者‛(十八卷本,《纪效新书〃总叙》)。
既然已有的理论不可能通过照搬照抄而解决瞬息万变的现实问题,那么用兵者必须像古代名将那样灵活运用兵法,做到‚善握器而妙用材‛(十八卷本,《纪效新书〃自叙》)。
《中国社会科学报》:戚继光由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样普通的卫所长官成长为统兵数十万的一方主将的过程,是否正是自觉和灵活运用经典兵法理论的过程?曹文明:这其中《孙子兵法》自觉运用确实占据了突出的位臵。
如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他受命担任宁绍台参将赴浙江抗倭,当时倭乱已持续多年,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官兵素质低,非但不能杀贼保民,反而军队要受到人民的保护,十八卷本《纪效新书〃总叙》中所谓‚保军者又民也‛。
戚继光1570年行书《送李小山归蓬莱》绢本
戚继光1570年行书《送李小山归蓬莱》绢本
戚继光(1527~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安徽定远人。
抗倭名将,谥号武毅,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传世,其行书法“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
这首送友人李小山的七言诗用笔奔放,挥洒自如,法黄庭坚。
末署“隆庆庚午夏六月孟诸子戚继光书于蓟东之运甓斋”。
戚继光遗墨传世稀少,此幅书于1570年,十分珍贵。
戚继光行书《送李小山归蓬莱》山西博物院藏
释文:送小山李先生归蓬莱
蚤(早)年结社蓬莱下,塞上重逢各二毛。
天与龙蛇开笔阵,地分貔(pí)虎愧戎韬。
郊原洒尽雨声细,岛屿人归海气高。
丛桂芳时应入越,扁舟随处任君豪。
隆庆庚午夏六月孟诸子戚继光书于蓟东之运甓斋。
止止堂集内容
止止堂集内容
《止止堂集》是明代戚继光撰写的一部文集,共5卷。
这部文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诗歌、散文、书信、序跋等。
其中,诗歌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风格多样,既有古体诗,也有律诗,长者可达1200余字,短者仅16字。
这些诗歌的主题广泛,包括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
此外,《止止堂集》中还有一些关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文章和书信,反映了戚继光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思想和见解。
同时,这些文章也展现了戚继光深厚的学养和文字功底,受到了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总的来说,《止止堂集》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集,它不仅展现了戚继光个人的才华和思想,也反映了明代中叶文学的发展水平和当时社会的思想风貌。
戚继光的三首珍贵的佚诗
戚继光的三首珍贵的佚诗曲树程蔡玉臻今传清光绪刊本戚继光诗文集《止止堂集》五卷,内《横槊稿》上、中、下三卷,上卷为诗集,共收诗211首(内《露坐观飞虫扑灯赋》一篇未计),诗集后附录了从《盘山志》和戚继光的儿子戚祚国等所纂《戚少保年谱耆编》中辑出的诗25首,总计236首。
《年谱》中还记有戚继光万历十年四月《游铁冶涌泉湖》和同年七月《游翠峰寺》诗二首被漏辑。
以戚继光的文学才华和敏捷诗思,他的诗作肯定不止此数。
据戚继光逝世前为家庙“孝思祠”修成而作的一篇祝文中追述,他晚年调任广东总兵官后无所事事,乃“复取《纪效新书》仇校,梓于军幕之中;及所撰《止止堂集》等书,亦得删拔其四五。
”这被删拔的近半数的作品中,无疑包括着诗歌。
它们当时或留传在世,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散失不存了。
个别篇章,幸得在某些史志古籍中保存下来。
笔者辑得三首,甚感珍贵,谨录示于此,以飨读者。
这三首佚诗,无论对了解戚继光的生平思想,还是对研究戚继光的诗歌艺术,都是很有价值的。
一、《部兵戍蓟》叱马过幽州,横行北海头。
朔风喧露鼓,飞电激蛇矛。
奋臂千山振,英声百战留。
天威扬万里,不必侈封侯。
此诗手稿照片,现藏蓬莱档案馆,原是从一堆废旧档籍中发现的,不知来自何处。
既是照片,可知近代曾流传过,现在经过摹写放大,悬展于蓬莱水城新修之太平楼厅壁。
原稿诗末附注:“戊申九秋奉天使巡狩过幽州道上句”,下有“戚继光”落款及印章。
诗题原无,系笔者拟加。
戚继光十七岁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一岁即奉命“部六郡良家子践更蓟门”(《年谱》)。
蓟门,与诗中所称之幽州,皆指蓟州镇。
明政府为防备蒙古族鞑靼铁骑的入侵骚扰,在北方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蓟州镇是其中之一,它直接卫护京师,位极重要。
为加强防卫,除本镇兵外,每年从山东等地选调精良士兵轮番戍守,“部六郡良家子”意即指此。
卫指挥佥事职位在卫指挥使、卫指挥同知之下,分管后方练兵屯田之事,原无资格任此重要职务,戚继光受任此职,是因为上级看中了他三年来在佥事任上表现出来的优异政绩和军事才能。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三 射法篇》
《纪效新书卷十三射法篇》明戚继光著油瓶射怪录译译者序:《纪效新书》为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所著。
本书以戚将军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为主要依据,详细阐述了戚将军一生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
本书共有十八卷,讲述治军练兵器械等各个方面。
而作为军中利器的弓箭射法,戚将军亦有其详细描述,并且有出现在之后的射学论著中,所以本次小生整理该篇全文,方便弓友们查阅典籍。
---------------------纪效新书卷十三射法篇1.《列女传》云: "怒气开弓,息气放箭。
" 盖怒气开弓,则力雄而引满。
息气放箭,则心定而虑周。
2.“量力调弓,量弓制矢。
”此为至要也。
故《荀子》曰: “弓矢不调,羿不能以必中。
”《孟子》谓: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满弓) , 学者亦必志于彀。
”3.射家要法:“持弓矢,审、固。
”审者,详审。
固者,把持坚固也。
4.凡打袖,皆因把持不定。
5.凡矢摇而弱,皆因镞(箭头) 不上指也(拉锯不固定)。
6.法曰: “镞不上指,必无中理。
指不知镞,同于无目。
”此指字乃左手中指末。
知镞者, 指末自知镞到,不假于目也。
必指末知镞,然后为满。
必箭箭皆知镞,方可言射。
7.审者:审于弓满,矢发之际。
今人多于大半矢之时审之,亦何益乎审者。
今人皆以为审的而已, 殊不知审的第,审中之一事耳。
盖弓满之际,精神已竭, 手、足已虚。
若卒然而发, 则矢直不直,中不中, 皆非由我心使之也。
必加审之,使精神和易, 手足安固,然后发矢。
其不直,不中为何?8.《射法》中,‘审’字与《大学》“虑而后能得”‘虑’字同。
君子于至善,既知所止,而定, 而静,而安矣。
又必能虑焉,而后能得所止。
君子于射箭,引满之余, 发矢之际,又必加审焉,而后中的可决。
欲知‘审’字工夫,合于‘虑’字工夫,玩味之乃得。
9.大指压中指把弓:此至妙之古法也,决不可不从之。
10.马弓。
决要开至九分满,记之! 记之! 若七八分,亦难中也。
11.马上射,把箭须以箭二枝连弓弝把定,又以一枝中弦挂,为便。
[转载]戚继光著《止止堂集》
[转载]戚继光著《⽌⽌堂集》原⽂地址:戚继光著《⽌⽌堂集》作者:msj1989825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既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留下了《⽌⽌堂集》等诗⽂篇章,当时就享有“伟负⽂武才如公者,⼀时鲜有其俪”的赞誉。
他的诗歌皆有为之作,“其在师中,凡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赠答,则因事抒恩,搦管成章。
故其⽂宏壮,可追乎古;其声慷慨,⾃合乎律也”。
(郭朝宾《⽌⽌堂集序》。
)《四库全书总⽬提要》以衡⽂严格著称,亦称赞戚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
内容特点及版本 内容及特点 万历⼗年(1582年)九⽉,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合编成五卷,即《横槊稿》三卷、《愚愚稿》⼆卷,合称《⽌⽌堂集》。
⽌⽌堂是蓟州总理署中戚继光的三间书房,也兼办公之⽤。
(堂名“⽌⽌”,取《周易》“⼤畜”卦意。
“⼤畜”之卦,上卦为⾉,下卦为乾。
⾉为⼭,为⽌;乾为天,为健。
其卦意是“健⽽⽌”,谓刚健⽽不妄⾏,可⽌则⽌。
)《⽌⽌堂集》以诗为主,也有戚继光“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赠答”等⽅⾯的⽂章。
《⽌⽌堂集》⼀书,从内容上看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是贴近现实,内容丰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戚继光之所以写诗,既不是百⽆聊赖,也不是为炫耀⾃⼰,⽽是因为⼼有所思,情有所感。
他的诗是他内⼼世界的坦露,是对他⾃⾝形象的⾃我塑造,因⽽⾔之有物,感情真挚。
如早期最有代表性的⼀⾸《振⾐台》:蓬莱有佳⼈,佩剑游南纪。
指顾⼭海间,徜徉群动⾥。
薄⾏幽径纡,乱⽯谁⼈驱?中有千丈表,乘之临⽟虚。
拂袖惊长风,浩歌空九衢。
飘摇揖王母,如闻琼 琚。
幽⼈保之命,义⼠轻其躯;雉飞不逾⾩,鹏转九万⾥。
巨翰如可挟,从此谢尘区。
作者作为蓬莱⼈,诗中⼜有“佩剑游南纪”之名,可见并⾮泛泛之作,⽽是作者挥兵浙闽、剿灭倭寇的⾃我写照。
诗⼈⽤浪漫主义的⼿法,借助于幻想的翅膀,充分抒发了作者极其强烈的报国热忱、轻⽣重义的⾼尚情怀、睥睨⼀切的博⼤⽓魄。
戚继光的军旅⽣涯,使他有较多的机会了解战争给⼈民带来的苦难。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一、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经》中讲,“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
“出手如飘风,收手如狡免,出手要抖,回手要勾;出手如钢锉,回手如钩竿”。
“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
“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着着不虚发”。
“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迎风拳掌云遮月,黑虎穿胸快如风,一环自有一环接,环环相连法无穷”。
二、犯了招架便有拳谚云:“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把,就是手法,对于技击的手法,中国武术确有独到的讲究。
如“一手连二手,劲脆如电击”。
“手法出于中,拳掌不落空,抓打齐运用,连环如旋风”。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也就是说,一旦用招法,就要一式三招,三招九变,环环相扣,虚实并用,阴阳有方,全力以赴。
用时又在手法上亦特别讲【崩·摔·捋·劈·挑·截·砸·拦推·托·带·砍】,使出拳“翻生不息,招招相接,发力迅猛,脆快连贯”。
仅以咏春拳为例,就讲双手同出同人,相互兼顾,一鼓作气而快攻,一手似刀,一手似剑;一手似枪,一手似盾,攻守同期。
拳法重快,攻防紧密,手法灵活,连削带打,抢占中线,毫不相让,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最短攻防,时间抢先,顺势发拳,一击不中,就随机在外面变化,让对方措手不及,目不暇接。
表明了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法是,连珠运用,讲求实效。
三、动即生法有感皆应戚继光《拳经捷要篇》曰:“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
“法”,在技击的攻防中指全身上下多个出击点(有说为十四个,如上下九节,含左右,再加一头,一身合为十四拳),是上出下进,左击右打,有直线、弧形、侧摆、抡劈等诸多打法,其劲路及打击目标交叉变化,丰富异常,奥妙无穷。
”法”,在技击的方法中有拍压、截击、磕击、阻挡、架挡、闪躲等。
《将苑》读后感
《将苑》读后感《将苑》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和管理的古代兵书,作者是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戚继光。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感其在军事、政治和管理领域的指导意义。
《将苑》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领导者,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至关重要。
戚继光在书中强调了将领应当具备忠诚、勇敢、智慧、仁爱、信义等品质。
这些品质不仅使将领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也能够在政治和管理领域取得成功。
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力求做到德才兼备。
而《将苑》中关于战争策略和战术的论述,使我深感战争并非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和策略的比拼。
戚继光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敌我双方实力、地形、气候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战术。
这些战术策略的运用,使我明白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问题,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智慧和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再次,《将苑》强调了团队协作和纪律的重要性。
戚继光在书中提到:“兵贵神速,不贵久战”。
这意味着,在战争中,军队的行动力和执行力至关重要。
这与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团队协作和执行力要求不谋而合。
认识到这一点,使我更加明白在团队中保持高效执行力和严密纪律的重要性。
最后,《将苑》让我认识到,领导力并不仅仅是权力和地位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戚继光在书中多次强调将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这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当如何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将苑》这部古代兵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将苑》,我对领导力、战争策略、团队协作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著作会继续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繁忙的军务中,戚继光抽空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
另外,戚继光还以“能诗”著称,喜欢延揽文士,饮酒赋诗,往来酬对,晚年将诗文编为《止止堂集》。
此外,他还著有《杂集》六卷、《将臣宝鉴》一卷、《禅家六籍》十六卷。
《纪效新书》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继光撰成《纪效新书》,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
他在序言中说:“夫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
”书中阐述了选兵、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等内容,还吸收了同时代人的可贵经验,如卷十二收录了俞大猷的《剑经》,卷十四收录了各个拳派的拳法。
为使士兵掌握临阵实用的武艺,戚继光对民间十六家拳法作了整理和总结,称作《拳经》三十二势,收入《纪效新书》中,作为训练士兵的“武艺之源”。
这种拳法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的花拳之害。
在戚继光整理的基础上,明末陈王廷推陈出新,创造了著名的太极拳。
陈王廷的套拳有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其中从《拳经》三十二势吸取的就有二十九势。
《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撰写的兵书,完成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
练兵方面,戚继光主张严节制、明恩威、正名分,训练时要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关于行军队形、行军规则、野营布置、宿营规则及作战纪律、注意事项,戚继光也作了系统阐述。
练将方面,戚继光认为将领必须德、才、识、艺四德兼备。
兵种方面,戚继光详细介绍了马营、步营、辎重营的组织,以及各兵种的挑选及操练方法。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守边经验的总结,与《纪效新书》同为中国古代兵书的经典。
《止止堂集》
戚继光创作了不少诗文,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把历年所写的诗文编为《止止堂集》,分《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
止止堂是蓟州总理署内的三间书房,堂名出自《庄子》“虚室生白,吉详止止”,有谦抑自持的含义。
其中不少诗歌体现了他的胸怀抱负,如《马上作》写道:“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辛亥年戍边有感》写道:“结束远从征,辞家已百程。
欲疲东海骑,渐老朔方兵。
并邑财应竭,藩篱势未成。
每经霜露候,报国眼常明。
”戚继光《韬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是他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写。
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每天除处理公务外,就是闭门读书。
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
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