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及简译 风云 4页
拳经捷要
拳经捷要邓京京1220104004 一、《拳经捷要》及作者简介《拳经捷要》是现存不可多得的明代拳学古籍,是后世拳家所一致公认的古代拳学经典著作之一。
而《拳经捷要》实是《拳经》的一篇自序,起篇幅不长,文字浅近易懂。
文章主题是叙述戚继光创编“三十二势”拳路的缘由。
及其所继承的渊源关系。
并简论拳学的基本道理。
全篇正文共513字。
文笔流畅,立论精辟,尤其是理论联系实践而不尚玄虚。
这确是古代的拳学佳作。
从中不难看出,戚继光在拳学方面的造诣也是十分高超的。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
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
二、《拳经捷要》部分内容及解析“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
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拳经捷要》中载道。
译:我在舟山公署时。
得与参将刘草堂一起打拳,他所说的“犯了招架,便是十下”的话。
那最精彩了,说的就是棍法中的连续攻打。
浅解“犯了招架,便是十下”的拳谚,是说不论拳械,谁犯了招架的毛病。
谁就有可能挨对方的连杀连打,但棍法最能明显地反映出这种连打动作的。
从全文的语气分析,这末段似是前文第三段中所引谚语的附注。
而犯了招架的原理,与《太极拳论》所说的“双重之病”,也有其某些相通之处。
三、《拳经捷要》内容的衍生。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愽记广学,多筭而胜。
(1)今武谚云:“拳打人不知,巧变敌莫测。
”戚氏是以快求胜,一喊打拳就到,今之武谚是以灵巧善变求胜。
(2)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技高者,不招不架见缝插针,视人如蒿草,打人如亲嘴。
《拳经捷要》之简译与浅解
Q aj gJ yoo as a Wuh oe adpt f wr pn nadsge i t h n f 0k h a u i i a fc s cl sunvl n us o adoi o n gso a teedo b 0.T em i n n e l i r i u tn n p roei t poiet f ecsf s f uni i a. ups s o r d er e ne o f aj gJ yo v h er ra o Q n n e K ywo d : uni i a ; su C ia e rs Q aj gJ yo Wuh ; h n e n
六 步 拳 、 拳 、 拳 等 等 。其 名 目于 拳 式 虽 然式 各 有 称 呼 的 , 候 囵 耳
实际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的。留传到现在 的温州 派之七 十二行 拳、 三十六合锁 、 二十四探马 、 八闪番 、 十二短等第 , 那也是好中 之好 的拳法啊 !吕红 的拳术八法虽富具 阳刚 , 却及不上绵张的
关键词 : 拳经捷要 ; 武术; 中国
Ab t a t h o g sn h t o f i rt r e iw a d i d cin, hsp p rma e i l ne p ea in o s r c :T ru h u i g t eme h d o t a u er ve n n u t le o t i a e k ssmp yi tr r tt n o
文化 ・视野l N U SI HA・ H E WE Y
《 拳经捷 要》 之简译 与浅 解
E pa ain a dA a s fQu nigJe a x ln t n n l i o a j iy o o ys n
周 勇
ZHOU n Yo g
张氏短打拳谱(完整版)
张氏短打拳谱(完整版)武术秘籍校勘记壬午岁末,予友李东来,于京都购得古传武术秘籍旧钞本,携来示予,以求校勘。
予自少年即喜武术,年至弱冠而从军塞外,尚武禀赋难改,遂欣然应之。
张氏短打拳,亦称绵张拳,为宇内名拳,渊源古老,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有载。
此拳套路简捷,技击刚劲,力多爆发,身法快如闪电,手法势如破竹,数招之内致敌于死地。
拳法至乾隆三十二年,张氏传人始辑录成篇,惜世代传钞,句读混乱,错字数千,难以卒读。
予虽苦心揣摩,恐仍有未到处,恳请海内方家指正,以期再勘。
癸未年仲春,京东何雪松谨记。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总序且夫有文士者,必有武备。
余窃疑之,诗书戎马可并习乎?然自昔迄今,用武未始不可以佐文也。
大圣人轩辕氏,作兵端肇开,历代多有之;蚩尤征而垂衣裳,有留伐而舞子羽;汤放夏而辑宁,武克商而大定;周公讨四国而洛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治;帝王、帅、相,莫不以钺斧而臻太平者,非武佐文之明验哉?慎毋以诰戎为末,习练为细也。
然肆武莫先乎习拳。
而说者曰:拳徒搏击也,何如器械之坚利。
不知弓矢戈矛之能卫乎身,不能使身善为用,何也?身与手不习也,手与器械不惯也,欲其得心应手也难矣。
唯拳有身法焉,手法焉,步法焉,实武艺之根本也。
一法不备不足以精器械者,必先练夫拳。
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或善于掌焉,有顺掌、反掌、拜掌、托掌、单掌、双掌、鸳鸯掌之不一;或善于拳焉,有顺拳、反拳、冲拳、撺拳、横拳、圈拳、披拳、填拳、牵拳、钩拳之不齐;或善于肘焉,有顺肘、反肘、直肘、横肘、冲肘、斜肘、顶肘、顿肘、挫肘之不同;有善于膝焉,有左膝、右膝、撇膝、跪膝、顶膝、迎膝、缩膝、短膝之不等;或善于腿焉,有单腿、双腿、换腿、旋腿、踹腿、跟腿、钻腿、短腿、撖腿、腿、颠腿之分;或善于身焉,有进身、退身、反身、顺身、蹲身、跃身、偏身、闪身、伸缩身之各殊;或善于步焉,有长步、短步、直步、横步、闪步、点步、顺步、反步、勾步、曲步、纵步、挺步、实步、虚步、偷步、雀步之不侔,而彼有所长,此有所短,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
拳经捷战船兵书
卷十四·拳经捷要篇(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
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
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故存於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
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
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
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缺)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此不过偏於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
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
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
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卷十五·布城诸器图说篇夫南方田水界地雨湿,不可用车,我兵卒然遇敌,缓急无家可依,贼皆洞见,知我无拒御之备,是敢尽力向我,一遇奔溃,全军退走。
其布城之法,不惟缓急可恃,且足张疑,使贼忽然举目无中生有,眼前皆是遮映造次,便不得知我立此主何意,且不得便知我布裹虚实。
外既立有拒马蒺藜以为御,而复有布城遮映,至有误为真城者,缓急之间便不敢轻易近我营垒。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原文和译文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原文和译文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今译(龚克)【说明】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绪,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曾多次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平定倭患,战功卓著,官至广东总兵官告老还乡。
生前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
本篇为《纪效新书》中的第十四篇,专论拳术,原由题解、概说、拳诀和拳法图等四部分组成,因拳诀与拳法图难于译释,故略。
【原文】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所当习。
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
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故存于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
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
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今绘之于势,注之于诀,以启后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及简译 风云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一生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武备新书》、《莅戎要略》等兵学著作是后代研究古代军事的重要资料,其中收辑在《纪效新书》中的《拳经》,则是实战中得出的武术心得,《拳经捷要篇》实是《拳经》的自序,介绍他所创编的“三十二势”拳路的基本原理。
现将原文录下并加以简单翻译,供朋友们探讨,如有不当,请指正。
卷十四拳经捷要篇(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
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
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故存於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
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
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
此不过偏於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
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
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拳经捷要》之简译与浅解
《拳经捷要》之简译与浅解
周勇
【期刊名称】《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年(卷),期】2009(017)005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法,对经典武术古籍<拳经捷要>进行了简要的直译和意译,同时在后面附上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以期对广大<拳经捷要>爱好者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总页数】2页(P118,121)
【作者】周勇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体育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
【相关文献】
1.定势为桩,动势为拳--武术桩功浅解 [J], 李冬阳;刘定一
2.分译与合译在商务合同翻译中的应用简析 [J], 刘国芳
3.定势为桩,动势为拳——武术桩功浅解 [J], 李冬阳;刘定一;
4.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浅解 [J], 陈伯先
5.《萨迦格言》外译史考察--以捷译史为例 [J], 赵春龙;李正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波武术门派源流考
人且嗜拳如命,广交拳友交流武艺。俞师爷与同为宁 波南拳传人胡公兴甫互通有无,志在更全面地学习本 门拳术,且先后和人换艺得拳架一百余套。后至杭州 开会研讨整理浙江省武术名录,人赠雅号“百套南拳 王”。俞师爷一生以武为安身立命之本,习练不辍, 时常与徒弟学员三点晨起练功,竟多年难为人知。于 改革开放后广泛授艺,于江东区大步公园、鄞州人民 大会堂、曙光电影广场、黄鹂小学等开设辅导站授艺, 将六十余套拳械名谱手稿和拳路 ( 如韦陀拳、花金枪、 黑虎拳、大四门、武松脱拷 ) 等传于弟子及武术爱好者, 使得南少林大力发展。俞师爷技艺精湛,眼光开阔, 允许门生学习他派技艺,并亲自写信将弟子荐与他人 处过堂,实难能可贵。俞师爷尤好烟酒,整日烟酒不 能断,醉时起兴醉拳,性情豪迈,然不意因病痛逝于 九十年代初,年六十五岁。俞公金祥门下弟子现今仍 练拳者无多,入门十弟子内练拳者仅三人。
1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韩莲亭先生曾撰《宁波武术界见闻》以梳理宁波 武术门派概况。图 1 为浙江武术发展概要图,细谈宁 波武术门派,以宋朝中期、清末、民国 1929 年国术游 艺大会、二十世纪 60 年代及改革开放初期几大时间节 点为准,图 2 结合年代与门派简要给出宁波武术派系 的概况。 2 宁波武术门派分详 2.1 宁波南拳门(少林林泉支派)
武术研究
2021 年 3 月 第 6 卷 第 3 期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提到武术门派传承现状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提到武术门派传承现状在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提到了很多武术门派,能被这样一个军事大家纳入书中的拳法一定具有突出特点,今天小编,将书中的拳法兵器进行收集整理,供大家学习。
《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记述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
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温家拳系戳脚翻子拳在河北和北京的一些戳脚翻子传人手中就辈辈留传着手抄本的温家拳法之经典——《温家教育术》(以下简称《温》)。
文中对温家拳法的主要内容,如地行拳、鸳鸯脚、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番等逐一作了介绍。
从中不难看出,当今流传在北京的戳脚翻子和八闪番等拳种均属温家拳系。
中间者为石建义绵张拳在石姓家族内部已经秘密流传了几百年,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只能靠口传心授的资料回顾它漫长的历史,显得支离破碎。
石家秘传武技第二十二代掌门。
石建义全面继承了石家武术和医术。
曾经有一段采访石建义的视频,其展现的绵张拳法,短促招嫉,实用性极强。
少林棍棍是少林僧兵使用最多、最常规的武器之一。
少林武僧擅长用棍,世人皆知。
以致言少林武术,必称少林棍法。
少林棍不仅被少林武僧奉为“百兵之祖”,社会上也把少林棍称为“诸艺之宗”。
在少林武术的形成及发展史上,少林棍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杨家枪杨开华,杨家将的第37代后裔。
“宋末元初的时候,杨家为了避免全家灭门,杨府上下男女老少200多人分成4路开始逃亡:一路到福建;二路到湖南、广西;三路到贵州;第四路过陕西潼关到达礼泉县,一支进入了华山脚下避难,另一支继续南下进入四川,走到了梓邑,也就是现在的梓潼。
杨开华属于梓潼。
《纪效新书》里面的拳法,有的可能尚未被挖掘出,有的则是断了传承,本文无法找全。
从戚继光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能保留到现在的拳法,非常不容易,希望传承人能将其作为一种使命完整测传承下去。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部分名称规范考证(一)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部分名称规范考证(一)许胜【摘要】The importance of Wushu culture is to use characters accurately. The names of the movements should be vivid, practical and interesting, should have the deep cultural content.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extually research the names of movements in the first form of Chen Fake's Taijiquan, follows the characters used in ancient theoretical essays and poems, and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m from the character meaning and the technique angle.%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系统考证了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的部分名称,从字义、技法、文化内涵角度深入剖析,遵循古传拳论与歌诀中的用字,并在部分技术招势结构分际上做出了明确划分,在技术招势用机施展方法方面作了有益地探讨,以期逐渐恢复陈王廷十三式拳法的原貌。
【期刊名称】《搏击·武术科学》【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48-50,54)【关键词】陈发科;太极拳;技术招势;名称规范【作者】许胜【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5陈式太极拳,原名十三式,由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
戚继光:武功盖世传千古
戚继光:武功盖世传千古2019-03-31抗倭英雄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于公元1528年,⼭东蓬莱⼈。
其祖上因功被朝廷特封为世袭登州卫(⼭东蓬莱县)指挥佥事。
其⽗戚景通为⼈正直、治军严明,精通武略。
戚继光受家庭影响,从⼩就对军事感兴趣。
稍⼤⼀些就开始随⽗习武,⽆论刮风下⾬、严寒酷暑,坚持不辍。
同时,学⽂写字、阅读兵书。
1546年,年仅17岁的戚继光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1550年,他在⼭东武举乡试后,进京会试,被兵部“纪录将才”,当为“国⼠”。
1553年夏,戚继光升为署部指挥佥事,管理⼭东海防第三营⼆⼗五卫所。
1555年,戚继光由于治军有⽅,被明政府任命为参将,调到闹倭寇最严重的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上任才⼗⼏天,以斋藤为⾸的800多名倭寇就在龙⼭所登陆,⼀路烧杀抢掠,肆⽆忌惮,直向商贸重镇⾼家楼进逼。
戚继光闻讯,带兵迎敌。
明军怯战,纷纷后退。
眼看倭寇冲杀过来,戚继光纵⾝跳到⼀块⼤⽯上,居⾼临下,张⼸搭箭,只听“嗖嗖嗖”三声,三个张⽛舞⽖的倭酋应声倒地,随后戚继光飞⾝上马,⼤喊⼀声⾝先⼠卒杀向敌阵。
众倭⽴时乱作⼀团,慌忙溃逃,明军⼩胜。
1556年,戚继光痛感明军军纪涣散,素质太差,决⼼募兵,新组军队。
他在浙江义乌和永康两县精选3 000⼈,进⾏严格训练。
戚继光亲⾃带兵练拳术、剑术并练⼸箭、练破敌阵式,⼀切从实战出发,着重提⾼⼠兵的实战本领。
1561年春,倭寇纠集上万⼈分乘数百艘⼤船⼜⼀次⼤举进犯浙江。
⼗⼏艘倭船在象⼭、奉化登岸,窜⾄海宁。
继⽽,以健如郎为⾸的倭寇进犯台州。
倭酋健如郎指挥众倭寇列成“⼀字阵”迎战明军。
戚继光亲临阵前指挥,命⽕器队齐射,瞬间击毙倭寇多⼈。
健如郎见势不好,马上挥⼑变换阵形,妄图顽抗。
两军短兵相接,混战在⼀起。
戚继光所创的“鸳鸯阵”初试锋芒,⼤显神威,只见⼀个个双⾏纵队的独⽴⼩队向倭寇⼈多处冲杀,长短武器运⽤⾃如,攻防进退配合默契,真个锐不可挡。
慌乱中倭酋健如郎被戚继光⼀剑刺死,群龙⽆⾸,倭寇顿时崩溃。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一、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经》中讲,“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
“出手如飘风,收手如狡免,出手要抖,回手要勾;出手如钢锉,回手如钩竿”。
“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
“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着着不虚发”。
“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迎风拳掌云遮月,黑虎穿胸快如风,一环自有一环接,环环相连法无穷”。
二、犯了招架便有拳谚云:“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把,就是手法,对于技击的手法,中国武术确有独到的讲究。
如“一手连二手,劲脆如电击”。
“手法出于中,拳掌不落空,抓打齐运用,连环如旋风”。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也就是说,一旦用招法,就要一式三招,三招九变,环环相扣,虚实并用,阴阳有方,全力以赴。
用时又在手法上亦特别讲【崩·摔·捋·劈·挑·截·砸·拦推·托·带·砍】,使出拳“翻生不息,招招相接,发力迅猛,脆快连贯”。
仅以咏春拳为例,就讲双手同出同人,相互兼顾,一鼓作气而快攻,一手似刀,一手似剑;一手似枪,一手似盾,攻守同期。
拳法重快,攻防紧密,手法灵活,连削带打,抢占中线,毫不相让,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最短攻防,时间抢先,顺势发拳,一击不中,就随机在外面变化,让对方措手不及,目不暇接。
表明了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法是,连珠运用,讲求实效。
三、动即生法有感皆应戚继光《拳经捷要篇》曰:“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
“法”,在技击的攻防中指全身上下多个出击点(有说为十四个,如上下九节,含左右,再加一头,一身合为十四拳),是上出下进,左击右打,有直线、弧形、侧摆、抡劈等诸多打法,其劲路及打击目标交叉变化,丰富异常,奥妙无穷。
”法”,在技击的方法中有拍压、截击、磕击、阻挡、架挡、闪躲等。
陈发科1928年太极拳与武术散手的传承和发展
立身中正行以致远浅谈1928年陈发科传太极拳散手和现代自由搏击中华武术作为国粹之一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世世代代的传承,不但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而且不断地影响着世界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以强烈的中国元素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厚重的中华文化沉淀出灿烂多姿的武术派别,在这卧虎藏龙的武术世界中我有幸遇到了我的恩师李霖先生,恩师李霖出生武术世家,其父亲李鹤年、舅舅杨益臣均为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1928年在北京的第一批亲传弟子。
李老师六岁随父亲习武,一脉秉承陈式太极拳真架功夫,严谨遵循陈式太极拳祖训练拳,不曾有丝毫差异60余载。
我在李老师的教导下克己循规终得以见陈式太极拳真架功夫之冰山一角,值陈发科公进京传拳90周年纪念之际望能与陈式太极拳诸大家共话1928年传陈式太极拳真架功夫以光大传承这一瑰宝!中华武术自原始社会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从徒手相博就开始发展起来了,由套路和散手构成,到今天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种类和派别,但是无论是哪种派别,实战散手才是武术的灵魂,而陈式太极拳真架功夫则是集中华武术文化之大成的优秀实战散手的方法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在其著名的《纪效新书》卷第十四《拳经捷要篇》中,鉴于对各家拳术分析提炼而总结出三十二势拳架,并提倡“既得艺,必试敌”的散手实战练拳思想,这三十二势拳架最终发展演变成陈式太极拳,后世经历代陈式太极拳宗师的发扬传承更加完善了陈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并在无数的实战中验证了“既得艺,必试敌”是陈式太极拳最好的训练手段。
一代宗师陈发科1928年在北京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技压群雄,从此陈发科所授陈式太极拳真架功夫威震四方!陈式太极拳自清初陈王廷创编经五代传至十四世陈长兴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至1928年陈式太极拳九代陈氏十七世陈长兴曾孙陈发科在北京将陈式太极拳带出陈家沟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发展的新时代,同时也是陈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图谱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图谱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蓬莱人,诞生于济宁微山县鲁桥镇的一个武官世家。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949年参加山东乡试中武举人。
1553年6月升任署都指挥佥事。
1555年被调往江浙抗倭前线。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400多年前,戚继光仅用一支100人的戚家军,靠戚家拳消灭了一千多名侵犯海门六甲的倭寇。
据《直隶通州志》和《通州志》史料记载:通州名镇六甲始建于宋朝。
明嘉靖中邑人江师周在江场(现海门港新区)筑便仓城,后塌没于大海。
该镇相继沿用吴陵、便仓、江场、六甲等地名,又经历史变迁及自然积沙成陆,至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设置海门吴陵巡检司,嘉靖年间又设州同衙门及东巡检司,以资弹压。
可百姓仍民不聊生,通东沿海屡遭倭寇及海匪的烧杀抢掠,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556年的夏末秋初,戚继光巡检来到吴陵(现海门港新区),正值数千倭寇骚扰吴陵,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吴陵布阵迎敌,凭借扑朔迷离的“戚家拳”,以一当十,迎头痛击,打得数千倭寇落花流水,未经几个回合将来犯倭寇全部歼灭。
从此以后倭寇再也不敢来犯便仓城。
便仓城的人民,为借助神力,威震倭寇,保卫海防,上奏朝廷恩准建庙,嘉靖帝准奏,恩赐便仓城建“六甲城隍庙”,尊戚继光将军为“六甲城隍庙”江海城隍尊神,永志纪念。
戚继光《拳经》32势拳法
(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于后,以备二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第十二势,掂肘势
诀:掂肘势防他弄腿,我截短须认高低,劈打推压要皆依,切勿手脚忙急
此势是讲对手若用左拳打来,我用右手截格来拳,同时步法移动,将自己处在我顺敌背的位置.也就是我在对方手臂外侧,靠身体左转引敌重心,同时左拳肘从右手上穿出打面.此势可以连贯披挂手,炮捶,推手挤靠等多种后招.
第十三势,一霎步
诀:一霎步随机应变,左右腿冲敌连珠,恁伊势固手风雷,怎当我闪惊巧取
第廿八势,跨虎势
诀:跨虎势挪移发脚,要退去不使他知,左右跟扫一连施,失手剪刀分易
是我顺敌背用手将敌拳架开,然后搜根踢人脚踵,上手剪刀*人后倒.在中国传统摔跤中常见.
第廿九势,拗鸾肘
诀:拗鸾肘出步颠跺,搬下掌摘心打其心,拿阴捉兔硬开弓,手脚必须相应.
此势又名背肘势,是敌若右拳打来,我蹬脚快速近黏到敌手臂外侧我顺敌背,右手捋按敌手并返拧敌手背(让敌手筋螺旋反拧),身向右转,左肘背压敌肘牵引敌劲,*敌身体前倾,则我要上打钻心拳,下用拿挡手都十分便利.关键步法和手必须连惯.背肘势大时,甚至可以将敌手臂压断.
此时有名拳种中并无太极拳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颖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戚继光《拳经》32势拳法
小太极007
第一势。懒扎衣
明代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今译与解析
作者: 沈寿
出版物刊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17-24页
主题词: 戚继光;四十年;民族英雄;浙东沿海;倭寇;总兵官;嘉靖;汉书·艺文志;都督;江西
摘要: <正>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山东蓬莱人(一说定远人,或系祖籍),自幼家贫好学,通晓经史,能文善武,胸怀壮志。
少年时就曾写下了“封建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慷慨地表达了自己立志卫国和平定倭寇的抱负。
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弱冠任职,旋即被提举为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范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改佥浙江都司,赴杭州任职。
翌年,即被任为参将,分派他参加镇守宁波、绍兴、台州等三镇,当时他才二十多岁。
从此,他开始在浙东沿海率军抗倭。
戚部屡建奇功,至嘉靖四十年(1561),讨平侵浙倭寇,继光因功进秩三等。
此后,他又奉命率浙兵驰援江西,并连年两次援闽,积功升任都督佥事、副总兵官。
嘉靖四十二年(1563),侵闽倭寇被剿灭后,论战绩数继光为头。
《戚继光兵法——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简介
《戚继光兵法——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简介
薛军
【期刊名称】《国防》
【年(卷),期】1998(000)010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41)
【作者】薛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纪效新书》看戚继光发展武术实用性思想与对策 [J], 马斌;马兰
2.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看戚继光的军事教育思想 [J], 侯阳
3.从戚继光的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看火器的发展对军事和武术发展的影响 [J], 温力
4.《纪效新书》十八卷本与十四卷本的相互关系 [J], 葛业文
5.从《纪效新书·胆气篇》看戚继光的治气思想 [J], 梁娟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戚继光卷首一、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分守浙江宁、绍、台等处地方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戚继光,呈为处练陆兵以便图报事。
窃照卑职一介武夫,叨承祖荫,驱驰北塞,艰苦数年,是以犬马衷诚,谬蒙剡荐,方面再迁,涓埃未效,尸位之惭,徒极俯仰。
再叨前职水陆兼司陆战,尤切。
但情俗异宜,只得勉奋。
至于身先士卒,临敌忘身,职虽武愚,少所素讲;又况世荷豢养之恩,正犬马效力之日,且进有荫赠之荣,退有典刑之及,岂敢偷生?但设使本职统有节制敢战之兵,经练素孚之卒,一鼓齐进,血战抵敌,我虽创艾,贼亦破胆。
如此,则设有不虞,实所甘心,愿膏草野,以图补报。
惟恐即今既无堪战练制之士,若不呈明,预处教训,必待有事,仍如目前流寄杂兵以塞燃眉之责,兵将睽违,虚声冗众,士心未附,军令不知,及或借取福广船内水兵驱之陆战,数里以前,望贼奔溃,闻风破胆,虽有武勇数人并为遮拥,而使本职孤身赴敌效死职分,更於地方何益?殊增贼势猖狂,以贻羞笑!本职承命以来,旦夕兢惕,兴思及此,无任忧惶。
况两浙数年军书警报并无一日之停,武官兵卒俱涉经年之战,纵有练兵之志,亦无可乘之时。
幸今大寇就戮,万里廓清,本职何缘,遭逢此暇微隙为备。
但去来年风汛,仅有三二月之日,尤该将官惜力分阴之际。
再照水陆之兵险易不同,战斗之间利害尤别,其水战固为不易,至於陆战,锋刃既合,身手相接,彼死则此生,势不俱存。
又况浙兵俱系赤体赴敌,身无甲胄之蔽,而当惯战必死之寇;手无素习之艺,而较精熟巧之技;行无赍裹,食无炊爨,战无号令,围无营壁;穷追远袭,必寄食於旅店;对巢拒守,必夜旋於城郭,而在今不得不然也。
为今之计,必队设火头行锅,负之以随军;身带乾粮赍裹,备之以炊爨;兵有营壁器具,立之以相持。
宿饱于野,庶为有制。
故本职意以必用先创营壁之法,退则后有可恃以更番,进则对垒可恃以无虞。
或又谓:方今寇至不时,急求目前之用,而必待从容创练营伍,缓不济事,诚似迂谈。
殊不知三年之艾不蓄不得,而杀贼练兵,可以并行不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一生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武备新书》、《莅戎要略》等兵学著作是后代研究古代军事的重要资料,其中收辑在《纪效新书》中的《拳经》,则是实战中得出的武术心得,《拳经捷要篇》实是《拳经》的自序,介绍他所创编的“三十二势”拳路的基本原理。
现将原文录下并加以简单翻译,
供朋友们探讨,如有不当,请指正。
卷十四拳经捷要篇
(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
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
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故存於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
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
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
此不过偏於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
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
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
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原文:“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故存於后,以备一家。
”
直译:拳法似乎不是直接参与大规模战争的军事技术,然而它能灵活手脚,
养成肢体勤劳耐苦的习惯,这是初学战斗技艺的入门之路啊!所以把《拳经》保存于后,以作为一家之说。
意译:拳法在战争中的意义:它能增强战斗基本活动能力,在战争中是练习基础功夫的入门之路。
原文:“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
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
直译:学习拳法,要做到身法灵活方便,手法随意伶俐,脚法轻盈稳固,进身退步能得其时宜。
腿要能飞起袭击,它的巧妙,就如颠起倒插摔跌法;它的凶猛啊,要数横拳披劈;它的快捷,可看活捉朝天一类的拿法;它的柔处,在于懂得转侧斜闪。
意译:这是初学拳法的基本要领,关键在“便、妙、猛、快、柔”五字。
原文:“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
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
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
直译:为此,选择各式拳法中较优秀的三十二个式子,使之式式相承。
在与敌夺取胜利时,其变化无穷无尽,微妙之处莫测高深。
深邃难知,别人看不透的打法,才称得上“神”!俗话说:“拳打不识”,这样在格斗中才可以做到迅雷不及掩耳。
也
就是武学中常说的:“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所以要博学广记,多算而后才能取胜。
意译:这一段着重说明,根据实战经验,戚继光选择民间拳法中的精粹,连缀编成了一套优秀套路,合计三十二式。
他强调,套路虽“势势相承”,但不可死记硬套,要随机应变,莫测高深,才有
取胜的可能。
孙子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太极拳论的“忽隐忽现”都是同样的
意思。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意思是不要消极防守。
高手迎敌,不予招架,采用“后人发,先人至”或“连消带打”等战法,,避锋抢虚,一招取胜。
如果被动招架,对方连杀连打,你手忙脚乱,容易以失败告终。
原文:“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名势各
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
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
直译:古今拳派,在宋太祖时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等等。
虽然其名目与拳式各有称呼,而实际内容却大同小异。
到今天的温州派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等等,这些都是好中之好的拳法啊!吕红的拳术八法虽刚硬,却及不上绵张的短打。
山东李半天的腿法、鹰爪王的拿法、千跌张的跌法、张伯敬的打法;少林寺的棍法兼容了青田棍法,以及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都是当今很有名的。
意译:该段介绍古今拳派。
古代拳派:列举北宋初古拳四种,其中“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一般解释为
宋太祖时有三十二势长拳。
现代拳派(明代)讲了浙江温州派(浙东派)、山东拳系和器械三部分。
这里所提“未及绵张短打”中的“绵张”,不一定是现在流传于河北保定的“绵张短打”,从文字的段落分类来看,似乎更像是指浙东张松溪的内家拳法。
另外,戚继
光《拳经三十二势》的名目及招数虽基本沿用太祖长拳三十二势,但实际内容却博采当代各家所长。
而我本人所练习的《太祖长拳》却是三十六式。
原文:“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
此不过
偏於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
”
直译:虽各有所长,但认为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的拳法就可战胜别人,这不过是偏于一方的说法。
若能选取各家拳法,综合练习,就如兵法中的“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也就是所谓“上下周旋,无有
不胜”。
意译:以上各家拳法,虽各有所长,但一技之长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拳经三十二势主张综合各门各派的特长,才能“无有不胜”。
戚继光的理论,即使放在当今,
也是值得武林同道好好学习的!
原文:“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
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
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
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
直译:大体上说,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盾牌等武艺,无不先从联习拳法活动身手开始的。
这拳法啊,是武艺的根源。
现在我把它绘制成图,加注口诀,用以启示后来的学习者。
既然练成了武艺,一定要竞技试敌,切不可因胜而骄或因败而愧。
应当思考怎么会胜的?怎么会败的?勉励自己多试验。
害怕敌人还是因为拳艺浅,骁勇善战的人肯定武艺精深。
古人说“艺高人胆大”,这话实在不假啊!
我在舟山公署时,与参将刘草堂一起打拳,他所说的“犯了招架,便是十下”,
真是精彩之极,说的就是棍法中的连续击打。
意译: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何以继承和发扬光大?还是要在实战中练习和总结、发展的,也就是说,套路的精粹,应该在散打中体现、总结和研究提高。
一家之言,欢迎同道更正。
——风云
注:本人曾参阅过沈寿老师的有关著作,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