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与陈氏太极拳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与陈氏太极拳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8年,享年60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倭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1567年(39岁)择当时拳法之善三十二势,创编《拳经三十二势》,在军中传习,之后拳经传入河南温县,不止陈家沟,为什么真没说呢,我们来看。
首先陈家沟《陈氏拳械谱》两仪堂抄本中发现《拳经总歌》一首,共七言二十二句,《拳经三十二势·歌诀》共三十二势,每势四句歌诀。
我们把两个歌诀放在一起对比发现其中原句不动的有十二句,拆散重组亦有不少,陈氏拳械谱歌诀中除了没有拳法和拳理意义的虚句外,剩下的大体一个意思。
大致可以判断出因该是有在戚继光标下投军的人回到河南将隔绝带回去的。
另外《陈氏拳械谱》两仪堂本和文修堂本都记有“一百单八势”这一百单八势并非单纯的拳谱,他包含了:拳,枪,棍等。
它的来源大致有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最主要的部分摘自《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共46句,基本全抄的。
第二部分,取自《纪效新书》卷第十至十二篇中器械各篇中的枪法和棍法。
第三部分,来自其他拳种,如大、小洪拳等。
最后要说的就是陈长兴之前陈王廷所创造的五路炮锤,这五路炮锤可以说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的具体练法,先在尚有戚家拳为证。
我们不难发现戚家拳和太极拳有太多的招式相同了。
唐豪所著《太极拳源流考》一文中曾这样写道:“考陈家沟长拳十三势、炮锤歌谱,其中色名与戚继光三十二势相同者,计有懒扎衣、单鞭、金鸡独立、探马势(高探马)、七星势、倒骑龙、连珠炮、悬脚二换(二起脚)、雁翅势(白鹤亮翅)、拗单鞭(斜行拗步)、旗鼓势(时底捶)、擒拿手(小擒打)、虎抱头(抱头推山)、顺鸾肘(玉女穿梭)、鬼蹴脚(跌叉)、金鸡独立、指裆捶、当头炮……”这些也构成了现在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构架。
关于戚继光和陈式太极拳的关系,大家怎么看。
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与南兵拳(宁波架)-长拳十二势
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与南兵拳(宁波架)|长拳十二势戚继光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559―1560),依据抗倭战事需要,在宁波府镇海县甬江口的沙蟹岭西南角扎营驻防,训练新兵,当时偶然结识了新科武状元杨斌(宁波人)。
杨斌是张松溪的同门师弟,在杨斌的引见下,张松溪、杨斌以及其他十一位师兄弟共同关心戚继光训练新兵,戚结合张松溪众师兄弟的特长,汇聚了简洁有用的招数,编成能使士兵“惯勤肢体”、“活动手足”的拳套,以把握“初学入艺之门”。
此拳套就是闻名的“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或称“《拳经》三十二势”,简称“戚氏长拳”,也称“戚家拳”、“南兵拳”或“浙兵拳”。
而参加编创“戚氏长拳”并关心训练新兵的内家拳名家张松溪,随后将戚氏长拳传入宁波民间,后称“南兵拳”,成为宁波(四明)松溪内家拳套路系列的重要入门拳套之一。
由于“戚氏长拳”与宁波“南兵拳”同出一源,所以两者应属“双胞胎套路”。
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是一个综合了多种拳术的优秀拳种。
它集中了长拳与短打在劲力和技法上的不同特长,结合了踢、拿、跌、打各方面的内容,使其融为一体,相互引发,既有长拳“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又有硬逼紧依、势低节短的“连珠炮”的技法,因此“势势相承,与敌制胜,变化无穷”,可以说是明、清两朝拳术的精华,整个拳术进展兴盛的缩影。
更值得留意地是,他总结了很多精辟的技击法原则,如“上惊下取”、“闪惊巧取”、“似惊高取”、“闪惊直击”、“双手逼他单手”、“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等等。
这些名言始终为后世武术家所推崇。
依据松溪内家拳第十三代传人夏宝峰祖传资料介绍:南兵拳又名雄拳或长拳,具有典型的浙东南拳风格,拳式手脚相应,长短互用,内外周全,刚柔并举,拳路无固定挨次,可先后颠倒,但前后都可势势相连,有明眼、快手、力脚、便身等特点,历来被奉为兵营拳经,明清之后曾广泛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
前清的陈贞石、夏枝溪、单思南、夏升千,到清末的阮增辉、陈泉卿、夏明土、夏土明、小雄鸡、夏全宝都擅长此拳。
以巧取胜,缠绕为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32势拳法全在这里
以巧取胜,缠绕为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32势拳法全在这里今天我们来说说山西洪洞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又名通背缠拳,它里面有着非常完整的拳术体系。
能把它全部保留下来实属不易,通背缠拳从大的方面来讲,有四大类,里面有器械套路,也有对练套路,除此之外它还有母拳,子拳。
你要从小的方面来说,那通背缠拳内容就太多太多了,单是母拳套路就有108个动作组成,子拳套路的招式种类繁多,据说通背缠拳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经过习武者的不断改革创新,从传承到现在的发展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因为它拳法众多,再加上种类各不相同,所以习练者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国外巴西等地也有不少人在练习该拳。
通背缠拳有很强的实战性,里面练习的基本功法包括:打沙袋,抓铁球,插沙子,铁砂掌等等等等。
从名字的定义来看,里面有缠,那它里面的运动多强调缠绕,不跟你硬打,以巧取胜,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32势拳法全在这里面,既然是战场杀敌之用,由此可见该拳法的杀伤力有多大了。
据说清朝的时候,有一个习练通背缠拳的高手,老前辈小的时候对武术尤为感兴趣,偶然机会他成功学习了该拳法。
当然他学武并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看不惯别人被欺负,每当街市上有小混混恶意滋事时,老前辈总是会及时出手,好打抱不平的他深得街坊邻居的喜欢。
但是后来发生一件不幸的事,在一次帮人的过程中,他不幸失手打死一人,为此他选择隐姓埋名,匆忙逃离,一身功夫不得已用,老前辈只能寄居他人屋下,原以为就这样平平淡淡过一辈子,没想到一次擂台比试让他彻底曝光,众多武林高手,没有一个人是他对手,这事吵着闹着居然传到了皇帝耳朵里,那时候皇帝也着急用人,所以就没有追究他的过错,让他在宫里当贴身保镖去了。
每个练武之人都要讲武德,当时了这里的武德并不是指马保国口中的武德,通背缠拳对习练者的要求甚高,尤其是德。
何谓通背缠拳的武德总结出来就八个大字忠、孝、义、知、勇、和、仁、谦。
自古做大事者必须要忠,朝三暮四不忠的人不能与他相处,这不仅在生活,在武术功夫的修养我们更应如此!。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原文和译文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原文和译文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今译(龚克)【说明】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绪,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曾多次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平定倭患,战功卓著,官至广东总兵官告老还乡。
生前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
本篇为《纪效新书》中的第十四篇,专论拳术,原由题解、概说、拳诀和拳法图等四部分组成,因拳诀与拳法图难于译释,故略。
【原文】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所当习。
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
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故存于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
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
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今绘之于势,注之于诀,以启后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拳经》·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解
《拳经》·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解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普世的民族文化。
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训练人的智、信、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宋太祖长拳,古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此拳据传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
宋太祖乃一代马上皇帝,一条盘龙棍打下赵氏江山300年,其文治武功之强自不待言。
然宋太祖毕竟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而非武术家,是否有此闲心造拳,我们无从考证。
但现在的宋太祖拳法,至少在明代之前便已大放异彩了,这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明代戚继光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势各异,而实大同小异……”由此可知,在明代戚继光之前,便已有宋太祖长拳流传了。
而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说:“古人制艺必立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
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阳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不传。
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
”可见宋太祖长拳在明代时极有声誉。
实际上,太祖长拳应源于宋太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
来自“武宗”公众号·宋太祖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第一式懒扎衣诀: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注:懒扎衣是古代侠客起手前把长袍别在腰带里准备作战的动作。
通常是一手藏于身后收拾好长袍,另一手护住身前准备迎敌的架子。
护住身前的手要放在中线上,可以有高中低三个不同的位置摆放。
具体摆在什么位置,要看对手准备从什么高度出手。
通臂拳: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神拳当面插下,进步火焰钻心」详解
通臂拳: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神拳当面插下,进步火焰钻心」详解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或合一通臂拳。
此拳早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论述。
在他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中记载:“神拳当面插下,进步火焰钻心。
”与二十四势中掖、挑二势吻合。
通臂拳的基本功是非常严格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没有几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方法/步骤1. 1柔韧功柔韧功是通臂拳入门的极重要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就是“抻筋拔骨,活络肌腱”。
拉长肌纤维和韧带,摇拔活骨关节,以提高肢体的伸缩弹性能力,加大活动幅度,加大肌体的舒卷、曲折、环绕功能,为技击打下良好基础。
柔韧功的训练要舒展轻灵,使原动肌和对抗肌得到合理使用,锻炼肌肉主动放松能力,使受牵制的肌肉阻力减少,从而使动作幅度加大,做到省力协调,灵活不僵,使肌肉韧带的长短和弹性得到均衡发展。
使气血通畅,加大肺活量,加速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内脏问的磨擦。
所以通臂拳的柔韧功又是养生健身的妙术。
由于柔韧功锻炼是以最大的幅度活动各关节,强有力地进行肌肉协调交替的收缩和放松运动,大量消耗体内各部位积聚的肪脂,使肌肉发育匀称而有弹性,因而它又是塑造美体的好方法。
柔韧功的训练方法(一)躯干部——腰、胸、腹的训练腰部柔韧功的训练,同时也是对胸腹背各肌群的训练,对内脏各器官的良好锻炼。
腰是肢体的枢纽,身体动作的灵敏巧妙之变化、出拳发放出整体力量等完全赖于腰之灵活,而腰之灵活性又取决于腰之柔韧性。
腰对身体之移位、调节平衡、稳固重心,也起主要的作用。
所以通臂拳必须将腰锻炼得像蛇一样,随曲就伸,盘旋蜿蜒。
1、前俯腰:两手攀足托天势、侧俯腰、虚抱头。
此势由托天势开始,并步站立,两手五指交叉,上举过顶,两臂伸直,向上撑托拉腰,然后两臂向左向右摆动几次,反复摇摆几次,上体向下前屈,以手掌贴地面为限。
要静心慢张力,连续抻拔。
静心慢张力是势停力不停,势已达到极限而力仍在进行,前屈作势,坚持的时间以三十六呼吸为限。
还原活动是重复地连续作若干次,逐渐增加次数。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第一势。
懒扎衣诀: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懒扎衣为内家拳传统架子。
双脚并立,前脚尖直指对手前脚背,前手暗指对手前架手臂外侧。
若进攻时此势则先攻下盘,待敌重心稍倾,上步单鞭可以借势跌人。
若不敢冒进,也可静待,以逸待劳,后发先至。
第二势,金鸡独立诀:金鸡独立颠起,装腿横拳相兼,抢背卧牛双倒,遭着叫苦连天当对方右拳打来,我当用左手捋其右手臂外侧引敌重心前倾,右拳右膝同时进攻对手的头和肋。
出膝时要用小腿催劲弹起,身向左转。
若对方前倾势尽,欲用劲起身,则可顺其劲崩跌对手。
若敌不起身则就势用反关节技身体右转引带跌人。
第三势,探马势诀: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至善。
探马势后重前轻,步劲前三后七。
手的高度根据对方肘的高度而变,无论进退都可近步粘沾。
以右手直拳为例,右手粘敌小手臂外侧,捋臂拿手顺势翻腕。
同时左脚顶住对方的前脚做支点,左手托击敌肘。
利用左手和左脚伸直形成的圆弧,拉长对手的拳架,使对手肋下出现空挡,迫敌重心前倾,而后可有多种攻击方法或跌或打。
而探马手还有多种连跌带打用法。
这只是其一。
第四势,拗单鞭诀:拗单鞭黄花紧进,披挑腿左右难防,抢步上拳连劈揭,沉香势推倒泰山。
拗单鞭与合气道的手法相似,对手右拳打来,我用左手接腕用手臂和肩肘形成圆弧,引带敌劲,对手重心稍倾,我则借敌旧力已过,新力未发之际,回身用劈拳挑脚直打人中线。
然后上步推跌。
是后发先至,连跌带打。
主要根据对方的出手,拗单鞭也分左右两个方向。
第五势,七星拳诀: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上下堤笼,饶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搅冲劈重。
七星拳型似截拳道警戒势,是后发先至,当对方无论拳打腿攻,我都以桥手搅腿格开对手的结构架,进步上下连攻,截劲近取,连削带打,令敌防不胜防。
第六势,倒骑龙诀:倒骑龙诈输佯走,诱追入遂我回冲,恁伊力猛硬来,怎当我连珠炮动。
此势是诱敌深入战术运用,如古之拖刀技,对方打来,自己用步法后移重心拉长战距,一手牵腕,一手托肘,使对方拳不着力,前劲打尽便是强弩之末,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及时反攻,打人措手不及。
戚继光《拳经》
戚继光《拳经》展开全文作者:马明达一“跌”是中国武术最基本的技术门类之一,简言之,“跌”是一切使对手倒地的技术的总称。
在传统武术里,“跌”字是一个古老而义蕴深长的术语。
我国拳法上包括踢、拿、跌、打四个技术分支,这一点早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十分明确,在我看来,这是古老的徒手搏斗技术臻于成熟并形成理论概念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武术史上一个意义深远的现象。
约二十多年前,我曾在《手搏初探》一文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观点是:踢、拿、跌、打的技术分类,早在先秦到汉魏间的“手搏”里就已略见端倪,这说明我国徒手搏斗技术渊源久远,早就走向成熟很早。
武术界的老前辈们——如通备武学大师马凤图,一般都称踢、拿、跌、打为拳术的“四法”,马凤图认为“四法“各有领域,甚至各成体系,但又互相依存,互为契机,不可分割。
拳家对“四法”可以有所专功,有所偏长;拳派也可以四法中的某一法为特色。
但最好的拳家还是应该“四法俱备”,只有如此,才能从容对敌,稳操胜券。
我曾经谈到,当代“竞技武术”术语体系出现了非武术化倾向,其本质是丧失武术固有的文化义蕴而趋向于浅薄化、流俗化。
在“竞技武术”的官方著作中,甚至是高校武术通用教材中,早就用“摔”字取代了“跌”字,甚而将“四法”称之为“四击”,真可谓词不达义,不知所云。
在时下的各种散手比赛里,如“散打王擂台赛”之类,基本上都不用“跌”这个术语,不断听到主持其事者大讲:这一摔如何、那一摔又如何……积久成自然,观众似乎也都听习惯了,没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个错误。
但,我总感听不大顺耳,感觉这是一个没有必要也没有道理的更改,它所反映的仍然是武术术语的浅薄化,是一个舍传统而取流俗的不高明的抉择。
无论从历史渊源上讲,还是从技术特点讲,我觉得还是用“跌”好。
戚继光曾经通过对四位民间拳家技术特长的表述,列述了踢、打、跌、拿四个技术分支。
这是《拳经》里面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段话:“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
戚继光三十二势拳之七星拳势
戚继光三十二势拳之七星拳势七星拳势,技意取于“北斗七星阵”而演衍之。
北斗七星阵之原势为:七人占据七个位置,形如北斗七星,摆成攻防阵势,随阵势的变化,七人即可联手往复,又能流转不息。
此阵讲究步法灵动、身心合一,最大特点是中枢为主,提领阵势的变化。
拳势,是将头、肩、肘、腕、胯、膝、踝七个部位喻意与北斗七星相对应,形成以身体为中枢的象形阵势,以相互密联,掎角互用,攻距击刺互用。
讲求身呈七星,长短兼施,刚柔相济,擒纵有度,趋避有法,滚漏提缠,粘拿贴靠,勾采搂叠,以达到一点受击,六点解救,一处攻击,六处相助。
正如戚继光所说的:前手打人,后手之功矣。
也是戚家拳的先师所说:手迎彼,肘以攻;手出门,肘看家。
互为照应,互为相顾,是为此意。
拳形已述:单鞭之后,右手以掌自后回收至左肩前,过左肩顺左臂擦推至左手,而后顺左臂擦回至左腋下,沉左肘而内转竖起小臂,右手外挂左肘,两臂撑圆横于胸前,右掌绕缠至左拳之上,微收再合力冲出,右掌绕切左腕,左拳内绕,右掌含着左拳背,左拳撑顶右拇指,右掌找左掌小指,两手以接触点为轴翻转至两拳扣合。
以拳架中两手的动作来看,显现了前手遇敌后手相助,即“头被制,尾相救”,以及“七星互为掎角”的技意。
所以戚家拳的先师在释析该拳形时说:“掌走握拳之臂”,臂喻以彼臂,呈掌之手为我之手,是彼握拳击来,我接其臂顺其劲找其手而拿,此为“进来手接住肘再拿手”,谓之“顺线找敌”,又为“破一阵角,看着第二阵角”。
“呈掌之手顺臂回”,则反矣!臂是我之臂,手为彼之手,是说:当我以拳进击,彼接我肘的瞬间,我随彼顺领之劲,绕肘转小臂,开其门户,再进我拳,则为:击尾首应,是触我肘而手以击。
此便为:肘腕相应、手与臂互掎的七星阵喻意。
所以戚公有大七星牌歌曰:覱牌砍刀,上步再覱牌砍刀。
宾补这个拳形。
剪和剃,在戚公“短兵长用说”中多有所述,而戚家拳的先师对此势强调了“顺滚刷”的方法,正合戚公所言:尾相遇,顺滚至他手杀他身剃;剪打急起磕,起磕复剪打,临时取之力也。
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一)
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一)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一)(2006-08-09 06:34:29)转载▼分类:整体武术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一)--缠拳(长拳)、炮捶架子、十三式、太极拳第四部分——技术招势名称典故清玄散人随着历史的前进,有许多东西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也有许多令人遗憾的、阻碍某些方面发展的趋势,甚至造成令人痛心的遗失与漫漶。
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技术知识的遗失漫漶,造成了难以统计估量的损失,便无不昭示着历史演化的这一事实。
大凡知识性、技术性越强的东西,丢失漫漶的越是严重。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系统文字的详细记载,而使之易于丢散遗失;二是传统技术方面的保守因素,使之渐传渐少而日趋衰微。
之外尚有其它的诸多因素,似乎已是其次了。
武术艺术既是技术性极强的行档,又是极关紧要的社会世情行档,当然也就难免如此这般命运的桎梏。
我之所以极尽所能地公开阐发武术中的许多深蕴内涵的东西,无非也是出于汲取传统的经验教训而已;无非是要防范以后再出现丢失漫漶的、阻碍武术事业顺利发展的障碍罢了。
虽然有不少的褒贬是非,虽然有某些恶意的评判,虽然也有恶意的阻扰行径,终难阻挡得了我的努力畅述趋势。
好在今天有着网络这一极其方便的畅发环境,否则便会陡然的增加许多的机遇难关。
中国传统武术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虽然有不时起伏的发展形势,出现过不少的损失和遗憾,但毕竟难损其深厚广褒的文化底蕴。
这从其中的技术招势的名称命名上,既尽显其光芒四射的映辉。
而武术史上的某些典故层面知识蕴涵厚度的丰韵,也无不显示出编撰设计奠定者的文化底蕴层次。
所以从澄清历史的角度出发,比照一下技术招势名称设定的文化蕴涵层次高低,也似乎是可以印证鉴别某些掩盖事实真实的不当趋势;也似乎是可以昭然揭示出某些不利于澄清太极拳历史的阴暗层面;也似乎是可以昭然揭示出某些荒唐企图的不良心机;也似乎是可以阻止某些不利于澄清太极拳历史的发展趋势;也似乎是可以促进太极拳向武术艺术的更深层提高发展的。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第一势。
懒扎衣诀: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懒扎衣为内家拳传统架子。
双脚并立,前脚尖直指对手前脚背,前手暗指对手前架手臂外侧。
若进攻时此势则先攻下盘,待敌重心稍倾,上步单鞭可以借势跌人。
若不敢冒进,也可静待,以逸待劳,后发先至。
第二势,金鸡独立诀:金鸡独立颠起,装腿横拳相兼,抢背卧牛双倒,遭着叫苦连天当对方右拳打来,我当用左手捋其右手臂外侧引敌重心前倾,右拳右膝同时进攻对手的头和肋。
出膝时要用小腿催劲弹起,身向左转。
若对方前倾势尽,欲用劲起身,则可顺其劲崩跌对手。
若敌不起身则就势用反关节技身体右转引带跌人。
第三势,探马势诀: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至善。
探马势后重前轻,步劲前三后七。
手的高度根据对方肘的高度而变,无论进退都可近步粘沾。
以右手直拳为例,右手粘敌小手臂外侧,捋臂拿手顺势翻腕。
同时左脚顶住对方的前脚做支点,左手托击敌肘。
利用左手和左脚伸直形成的圆弧,拉长对手的拳架,使对手肋下出现空挡,迫敌重心前倾,而后可有多种攻击方法或跌或打。
而探马手还有多种连跌带打用法。
这只是其一。
第四势,拗单鞭诀:拗单鞭黄花紧进,披挑腿左右难防,抢步上拳连劈揭,沉香势推倒泰山。
拗单鞭与合气道的手法相似,对手右拳打来,我用左手接腕用手臂和肩肘形成圆弧,引带敌劲,对手重心稍倾,我则借敌旧力已过,新力未发之际,回身用劈拳挑脚直打人中线。
然后上步推跌。
是后发先至,连跌带打。
主要根据对方的出手,拗单鞭也分左右两个方向。
第五势,七星拳诀: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上下堤笼,饶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搅冲劈重。
七星拳型似截拳道警戒势,是后发先至,当对方无论拳打腿攻,我都以桥手搅腿格开对手的结构架,进步上下连攻,截劲近取,连削带打,令敌防不胜防。
第六势,倒骑龙诀:倒骑龙诈输佯走,诱追入遂我回冲,恁伊力猛硬来,怎当我连珠炮动。
此势是诱敌深入战术运用,如古之拖刀技,对方打来,自己用步法后移重心拉长战距,一手牵腕,一手托肘,使对方拳不着力,前劲打尽便是强弩之末,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及时反攻,打人措手不及。
32式太极拳口令词
32式太极拳〈一〉起势〈二〉右揽雀尾〈三〉左单鞭〈四〉左琵琶势〈五〉进步搬拦捶〈六〉如封似闭〈七〉搂膝拗步〈八〉右单鞭〈九〉右云手〈十〉野马分鬃〈十一〉海底针〈十二〉闪通背〈十三〉右揽雀尾〈十四〉转身撇身捶〈十五〉捋挤式〈十六〉右拍脚〈十七〉左分脚〈十八〉右蹬脚〈十九〉进步栽捶〈二十〉左右穿梭〈二一〉肘底捶〈二二〉倒转肱〈二三〉右下势〈二四〉金鸡独立〈二五〉左下势〈二六〉上步七星〈二七〉退步跨虎〈二八〉转身摆莲〈二九〉弯弓射虎〈三十〉左揽雀尾〈三一〉十字手〈三二〉收势42式太极拳1、起势26、斜飞势2、右揽雀尾27、单鞭下势3、左单鞭28、金鸡独立(二)4、提手29、退步穿掌5、白鹤亮翅30、虚步压掌6、搂膝拗步(二)31、独立托掌7、撇身捶32、马步靠8、捋挤势(二)33、转身大捋9、进步搬拦捶34、歇步擒打10、如封似闭35、穿掌下势11、开合手36、上步七星12、右单鞭37、退步跨虎13、肘底捶38、转身摆莲14、转身推掌(二)39、弯弓射虎15、玉女穿梭(二)40、左揽雀尾16、左右蹬脚(二)41、十字手17、掩手肱捶42、收势18、野马分鬃(二)19、云手(三)20、独立打虎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身拍脚25、进步栽捶48式太极拳1. 白鹤亮翅 26,掩手撩拳2,左搂膝拗步 27,海底针3,左单鞭 28,闪通臂4,左琵琶式 29,右左分脚5,捋挤式[三] 30,搂膝拗步[二] 6,左搬拦捶 31,上步擒拿7,左棚捋挤按 32,如封似闭8,斜身靠 33,左云手9,肘底捶 34,右撇身捶10,倒卷肱[四] 35,左右穿梭[二] 11,转身推掌[四] 36,退步穿掌12,右琵琶式 37,虚步压掌13,搂膝载捶 38,独立托掌14,白蛇吐信[二] 39,马步靠15,拍脚伏虎[二] 40,转身大捋16,左撇身捶 41,撩掌下势17,穿掌下势 42,上步七星18,独立撑掌[二] 43,独立跨虎19,右单鞭 44,转身摆莲20,右云手 45,弯弓射虎21,左右分鬃 46,右搬拦捶22,高探马 47,右棚捋挤按23,右登脚 48,十字手,收势24,双峰贯耳25,左蹬脚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训练学视角下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用途及训练方法
武术研究2017年11月第2卷 第11期训练学视角下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用途及训练方法李通国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摘 要:民国以来,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许多传统武术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只能起到规范武术招式的作用,并不能直接训练格斗的本领。
传统武术没有自己的训练学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和方法,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是传统武术训练方法的集中总结。
传统武艺的训练方法分散出现在《纪效新书》各个章节,集中起来可以大体看到传统武术训练的面貌。
关键词:训练学 训练方法 拳经三十二式 纪效新书 格斗 实战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36—04按照戚继光的说法,拳术对于战争不能起到直接的作用,可是戚继光为什么又从时代的武术中吸取精华创作出《拳经三十二式》?说明拳术虽不能直接作用于战争,但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它一定对士兵的训练产生作用。
拳术能作用于军队,就看怎么去用,怎么去训练。
训练方法决定了拳术的方向,健身或实战,花法武艺或格斗的武艺。
《拳经三十二式》的作用与训练方法没有集中地出现在戚继光认为最为不重要的《拳经捷要》篇中,而是分散出现在各个章节,集中起来可以看到传统武术训练的面貌。
1 《拳经三十二式》创作背景《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
倭寇之患由来已久,明朝初年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倭寇到处抢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政府籍民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倭寇并未得到根除,到嘉靖年间,倭寇再次猖獗,与中国海盗、奸商相勾结,对闽、浙沿海地区不断侵扰。
一个英雄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倭寇之患,这个人物就是著名的军事家戚继光。
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古战场的武艺,生死场的搏击术,明戚继光《拳经》及其《拳法图》
古战场的武艺,生死场的搏击术,明戚继光《拳经》及其《拳法图》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是明世宗嘉靖中的抗倭名将,山东蓬莱人(一说定远人,或系祖籍),自幼家贫好学,通晓经史,能文善武,胸怀壮志。
少年时就曾写下了“封建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慷慨地表达了自己立志卫国和平定倭寇的抱负。
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弱冠任职,旋即被提举为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范倭寇。
嘉清三十四年(1555),改佥浙江都司,赴杭州任职。
.竖年,即被任为参将,分派他参加镇守宁波、绍兴、台州等三镇,当时他才二十多岁。
从此,他开始在浙东沿海率军抗倭。
戚部屡建奇功,至嘉端四十年(1561),讨平侵浙倭寇,继光因功进秩三等。
此后,他又奉命率淅兵驰援江西,并连年两次援闽,积功升任都督金事、副总兵官。
嘉靖四十二年(1563),侵闽倭寇被剿灭后,论战绩数继光为头功,晋为都督同知,并继宿将俞大猷之职,被任命为福建总兵官。
后两年又平定广东残寇,全部解除了东南倭患。
民族英雄戚继光迨至隆庆元年(1567),因北方蓟门多警,继光奉命北上,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等三镇练兵事宜。
在他到任之前,蓟门先后更换大将达十名之多,无不因防守不力戴罪去职。
而他初到蓟门,就严格训练士兵,整顿原有部队,修饬边备,并请准招募当时以勇饶善战著称的浙江兵三千名,北上充任先锋部队,作为全军的榜样。
从而改造了原有纪律松夸的北兵,使全军战斗力大为增强。
他镇守蓟门十六年,屡战屡败俺答等外敌侵犯,使蓟门稳如泰山,竟至无敌敢再来犯。
甚至在他卸职以后,后任的将领依他既定之法办事,也因此获得了数十年平安无事之太效。
可见戚氏的将才确属不凡。
戚继光一生南战北守,抗击外敌,功绩巍巍,是个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将军。
《明史》说:“戚继光用兵,威名震环宇。
”又说:“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
在南方战功特威,北方则专主守。
”明·王士性《广志绎》也说:“而威功在闽,其方略又出诸将之上。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一、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经》中讲,“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
“出手如飘风,收手如狡免,出手要抖,回手要勾;出手如钢锉,回手如钩竿”。
“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
“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着着不虚发”。
“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迎风拳掌云遮月,黑虎穿胸快如风,一环自有一环接,环环相连法无穷”。
二、犯了招架便有拳谚云:“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把,就是手法,对于技击的手法,中国武术确有独到的讲究。
如“一手连二手,劲脆如电击”。
“手法出于中,拳掌不落空,抓打齐运用,连环如旋风”。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也就是说,一旦用招法,就要一式三招,三招九变,环环相扣,虚实并用,阴阳有方,全力以赴。
用时又在手法上亦特别讲【崩·摔·捋·劈·挑·截·砸·拦推·托·带·砍】,使出拳“翻生不息,招招相接,发力迅猛,脆快连贯”。
仅以咏春拳为例,就讲双手同出同人,相互兼顾,一鼓作气而快攻,一手似刀,一手似剑;一手似枪,一手似盾,攻守同期。
拳法重快,攻防紧密,手法灵活,连削带打,抢占中线,毫不相让,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最短攻防,时间抢先,顺势发拳,一击不中,就随机在外面变化,让对方措手不及,目不暇接。
表明了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法是,连珠运用,讲求实效。
三、动即生法有感皆应戚继光《拳经捷要篇》曰:“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
“法”,在技击的攻防中指全身上下多个出击点(有说为十四个,如上下九节,含左右,再加一头,一身合为十四拳),是上出下进,左击右打,有直线、弧形、侧摆、抡劈等诸多打法,其劲路及打击目标交叉变化,丰富异常,奥妙无穷。
”法”,在技击的方法中有拍压、截击、磕击、阻挡、架挡、闪躲等。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图谱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图谱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蓬莱人,诞生于济宁微山县鲁桥镇的一个武官世家。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949年参加山东乡试中武举人。
1553年6月升任署都指挥佥事。
1555年被调往江浙抗倭前线。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400多年前,戚继光仅用一支100人的戚家军,靠戚家拳消灭了一千多名侵犯海门六甲的倭寇。
据《直隶通州志》和《通州志》史料记载:通州名镇六甲始建于宋朝。
明嘉靖中邑人江师周在江场(现海门港新区)筑便仓城,后塌没于大海。
该镇相继沿用吴陵、便仓、江场、六甲等地名,又经历史变迁及自然积沙成陆,至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设置海门吴陵巡检司,嘉靖年间又设州同衙门及东巡检司,以资弹压。
可百姓仍民不聊生,通东沿海屡遭倭寇及海匪的烧杀抢掠,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556年的夏末秋初,戚继光巡检来到吴陵(现海门港新区),正值数千倭寇骚扰吴陵,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吴陵布阵迎敌,凭借扑朔迷离的“戚家拳”,以一当十,迎头痛击,打得数千倭寇落花流水,未经几个回合将来犯倭寇全部歼灭。
从此以后倭寇再也不敢来犯便仓城。
便仓城的人民,为借助神力,威震倭寇,保卫海防,上奏朝廷恩准建庙,嘉靖帝准奏,恩赐便仓城建“六甲城隍庙”,尊戚继光将军为“六甲城隍庙”江海城隍尊神,永志纪念。
拳经捷要篇 剑经
拳经捷要篇剑经附:枪法要诀[明]戚继光第一篇拳经捷要篇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入艺之门也。
故存于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
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翻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着朝天,而其柔也。
知当斜闪。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
是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
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者也。
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学。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免而久试。
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
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主诬也。
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戳一法。
以上长拳三十二势,是总结当时各门派之精华。
一幅图二势,共一十六幅,三十二势。
动作名称如下。
第一势: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
对敌无胆向先,空自明手便。
第二势:金鸡独立颠起,装腿横拳相兼,抢背卧牛双倒,遭者叫苦边连天。
第三势: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
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第四势:拗单鞭黄花紧进,披挑腿左右难防,抢步上前连劈揭,沉香势推倒泰山。
第五势: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提笼。
训练学视角下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用途及训练方法
训练学视角下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用途及训练方法李通国
【期刊名称】《搏击·武术科学》
【年(卷),期】2017(002)011
【摘要】民国以来,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许多传统武术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只能起到规范武术招式的作用,并不能直接训练格斗的本领.传统武术没有自己的训练学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和方法,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是传统武术训练方法的集中总结.传统武艺的训练方法分散出现在《纪效新书》各个章节,集中起来可以大体看到传统武术训练的面貌.
【总页数】4页(P36-38,58)
【作者】李通国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 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
【相关文献】
1.系统论视角下永年杨式太极拳品牌文化构建研究 [J], 刘昆;韩志磊;马秀杰
2.系统论视角下永年杨式太极拳品牌文化构建研究 [J], 刘昆;韩志磊;马秀杰
3.训练学视角下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用途及训练方法 [J], 李通国;
4.戚继光三十二势技击法 [J], 武兵; 王宏强; 武喆彧
5.戚继光三十二势技击法 [J], 武兵; 王宏强; 武喆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拳经三十二势便是戚继光在多年的实战中,综合名家名拳之优长所创编的拳法,也是我国武术史上第一
次以图文并用的形式传记下来的拳谱,后被武术人视为武术经典。
戚继光(1527―1587),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熟读经史,潜心习武,17岁便开始了戎马生涯,后成为抗倭大英雄。
拳经三十二势便是戚继光在多年的实战中,综合名家名拳之优长所创编的拳法,也是我国武术史上第一次以图文并用的形式传记下来
的拳谱,后被武术人视为武术经典。
现将戚继光三十二势技击方法解析如下(我方为长发,对方为短发),供广大武术爱好
者学习、揣摩、应用。
1.懒扎衣
双方交手时,对方进步出左直拳打击我胸部,我拧身上右脚,用右肘屈格来拳,随即
顺手用右掌抽打其面部(图1~3)。
2.金鸡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突起左前腿蹬击我裆部,我快动左转身,使用右膝横挡来腿,随即
连发右低侧踹腿猛踢其支撑腿内膝,使之侄0地(图4、5)。
3.探马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突发左直拳抢击我面部,我即用左手向外叼抓来拳腕部,同时右掌横拨破化来招,接着借对方回拳后拉之力,顺势左掌连击其面部(图6、7)。
4.拗单鞭
双方交手时,对方突发左直拳抢击我面部,我急速向外叼抓来拳之腕,同时身体左转,右臂屈肘竖截下压其肩,摔倒对方(图8、9)。
5.七星拳
双方交手时,对方抢先用右直拳打击我头部,我应动用右手向外叼抓并后拉来拳腕部,同时出左直拳反击对方头面,接着进步连招发右拳直打其心窝要害(图10、11)。
6.倒骑龙
双方交手时,我突发左直拳猛打对方头部,对方侧闪身体,用两手搂拍并下拧我手臂,此时我随招变化,右转身发右砍掌挥击其头颈,致使对方倒地(图12~14),
7.悬脚势
双方交手时,我突发左弹腿踢击对方裆部,对方含身防化,接着我左腿不落地发连环高位弹腿踢其面部(图15、16)。
8.邱刘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上步双掌齐动猛推我胸部,我应对变招,右腿前支对方支撑脚外侧,身体左转,同时我双手抓拧其手臂,擒摔对方(图17~19)。
9.下插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垫步抢发左侧踹腿踢击我腹部,我身体后移用左手外挂来腿,接着上左步出双掌狠击其头部、侧肋,重创对方(图20、21)。
10.埋伏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抢发右摆拳狠打我头部,我急向左闪拧身体,同时用右下栽拳反击其裆、腹部,接着连用右侧踹腿狠踢其胸部(图22、23)。
11.抛架子
双方交手时,对方用左拳快打我面部,我急用左手向外叼抓来拳腕部,接着右脚上步锁制其前腿,同时右臂平摆靠击其上体,使对方倒跌在地(图24、25),
12.拈肘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左拳猛打我面部,我快上右步,用两手拍挡来拳,接着我左手擒其腕并用右前臂下压其肘部,且身体向左下方转拧拿控,擒制对方(图26、27)。
13.一霎步
双方交手时,我直拳攻打对方头部,对方潜身进步用右顶肘猛击我侧肋,我随机变化,顺势左脚回跳跨步,身体后移,同时出右推掌猛击对方面部(图28、29)。
14.擒拿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发左侧踹腿踢击我胸部,我急速向左闪转身体,同时用两手接抱来腿,右脚前上
支别对方右腿,双手拉拧,将其摔倒在地(图30、31)。
15.中四平
双方交手时,对方左拳击打我胸部,我快速上右步用左手搂抓来拳腕部,同时右臂屈肘竖撞其肘关节(图32、33)。
16.伏虎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进身起高鞭腿踢击我头部,我应动俯身闪化,双手扶地,同时用右后扫腿扫踢其支撑脚,致其摔倒(图34、35)。
17.高四平
双方交手时,我快出右直拳抢打对方面部,对方后闪避化,接着我连起右弹腿踢击其裆部;对手遂用双手压拍阻化,我顺势落右步复用右直拳打其面部(图36~38)。
18.倒插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出左拳抢打我头部,我应动上右步双臂屈肘格档来招,接着双臂下绕横扫其胸、肋,致其远跌(图39、40)。
19.拦四平
双方交手时,对方出左掌穿插我眼部,我快用左臂挑挡破化来招,接着身体左转发右勾腿踢其左脚跟,同时右平砍掌攻击其颈部,致对方后跌(图41、42)。
20.鬼蹴脚
双方交手时,对方快用右踹腿踢击我胸部,我变势侧闪倒地,同时发右蹬腿狠踢对方支撑腿膝窝处,接着连招发左弹腿再蹋其裆部要害,重创对方(图43、44)。
21.指裆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发左拳打击我头部,我下闪同时出左直拳打击其腹部,接着连用右踩腿、左踹腿依次踢击其左膝和胸部,制胜对方(图45~47)。
22.兽头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抢发右弹腿猛踢我裆、腹,我身体下沉成马步,同时用右肘向下砸击来腿,破化对手进攻(图48)。
23.神拳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用左摆拳打击我头部,我急用右手挡抓来拳腕部,同时沉身蹲步,出左直拳反击其肋,接着左脚支别对方前支撑腿,左手切按其右肩部,将其摔倒(图49、50)。
24.一条鞭
双方交手时,对方进步用左勾拳抄打我下颌,我应动变招,用左掌下拍拦截来拳,同时右臂翻肘用拳背打其面部(图51)。
25.雀地龙
双方交手时,对方用两手锁拿擒制我左手臂,我沉身蹲步屈肘,回旋手臂下卸其力,接着我左脚管套对方前脚,身体重心前移,同时外展左臂靠挤,摔倒对方(图52~54)。
26.朝阳手
双方交手时,对方抢发左侧踹腿踢击我中盘,我后移身体,用左手反挂来腿,接着进步用左手抱切其头颈,别摔对方(图55、56)。
27.雁翅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快打左拳直击我面部,我随动用左手叼抓来拳腕部,接着上右步锁管其脚,同时潜身斜靠,右手臂向外挤撞其上体,将对方击倒(图57、58)。
28.跨虎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猛出右鞭腿狠踢我侧腰,我快动右闪转身,左手外拨来腿,同时发左撩腿踢击其裆、腹,接着左脚落步,连用右里合腿踢击其头面,重创对方(图59、60)。
29.拗鸾肘
双方交手时,对方连发直拳打击我头面,我应动用右臂外挡来招,左手叼抓来拳,同时右臂屈肘格击其肘关节,随后进步右顶肘、右翻拳连击其胸、面(图61~64)。
30.当头炮
双方交手时,对方用右直拳打我头部,我用左臂外磕挡阻来拳,同时右直拳打其面,接着连用左、右摆拳及右蹬腿多点位攻击对方头部、腹部等(图65~68)。
31.顺鸾肘
双方交手时,对方快出左拳狠打我胸部,我急用左手旋腕叼抓来拳腕部,同时进步用右肘前顶其胸部,接着连发右勾腿踢其脚跟,使之倒地(图69、70)。
32.旗鼓势
双方交手时,对方进步发左拳打我胸部,我快动用左手抓拉来拳腕部,同时右肘向下盘压其肘、臂,
接着连发左拳抄打其下颌(图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