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优秀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初中地理教案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初中地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描述地球的形状;2. 解释地球的大小;3. 理解地球的相关概念,如赤道、纬度、经度等。
过程与方法:1. 利用地球仪和地图,观察和分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的大小;3. 地球的相关概念。
难点:1. 地球的椭球形状的理解;2. 地球大小的计算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教学课件、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探究地球的形状: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椭球形状,解释赤道、纬度、经度等概念。
3. 探究地球的大小:通过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体积等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大小。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解答同伴的问题。
5.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的椭球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布置作业:绘制一幅地球的示意图,标注赤道、纬度、经度等概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和地图的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地球示意图,检查他们对赤道、纬度、经度等概念的理解。
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问卷调查,测试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科学家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研究成果。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认识模糊,有的学生可能对地球的相关数据理解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据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然后呈现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教学应充分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实例进行纠正和巩固。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对经纬度、地球仪等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地球形状与大小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理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地球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弯曲、船只的消失等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形状的关系。此作业旨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练习题包括:
-判断题: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与否?
-选择题:地球的基本参数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应用题:运用经纬度知识,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知识要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
3.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养学生熟练操作地球仪,进行地理观测和位置判断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卫星图片、动画演示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对比地球仪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球形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2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2篇【1】【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难点)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重点)【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问题导学【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两支军队正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的后面去偷袭!”学生倾听、思考,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地球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属于旧知,这样导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难点突破一、地球的形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本课的难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想象─推测─验证─目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提示学生参考《地理图册》第3页和第4页。
教师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我国古代诗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来体会那种凭直觉认识地球形状的意境。
建议同学以黑板上的圆作为月亮,用一个大些的纸板剪成比“月亮”大的圆形,逐渐盖住“月亮”,观察地球的影子的变化。
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多媒体展示图片二、地球的大小联系小学数学中圆和半径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和地球半径。
通过板图,讲清楚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明确赤道的位置。
(板图如下)活动: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四组,分角色体验这四个认识阶段。
第一组:古代人,仅凭直觉来猜测地球的形状。
第二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推测地球的形状。
第三组:麦哲伦,用实际行动来验证地球是球形。
第四组:现代人,亲眼目睹地球的形状。
四组同学分别体验后,选派代表讲述自己的感受。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略有差异。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差异约为21千米。
1.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平均海拔。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平均海拔约为8,480米。
2.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平均海拔。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四章:地球的公转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五章:地球的运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
3. 掌握测量地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形状和大小的相关图片或图表。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
4. 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并问学生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看起来是扁的或圆的。
知识讲解:1. 通过展示图片或图表,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
2. 解释地球的扁率和赤道与极点之间的差异。
3. 介绍地球的大小,包括直径和周长。
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来测量地球仪上的直径和周长。
2.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3. 学生将测量结果与已知的地球直径和周长进行比较,并讨论误差的原因。
巩固练习: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要求学生回答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问题。
2.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来进行必要的计算。
概括总结:1. 回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概念。
2. 强调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并解释形状和大小的测量方法。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了解相关的地理和天文知识。
2. 学生可以制作海报或展示板,展示他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测量准确性。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工作表的答案。
教学延伸:1. 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对地理和气候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如何影响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
注意事项:1. 确保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以加深他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的科学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平方公里。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4.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
5. 地球的卫星: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还有多颗人造卫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
4. 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讲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平方公里。
3.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4. 讲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卫星:讲解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还有多颗人造卫星。
5. 小组讨论和户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卫星。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优秀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难点)2. 能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准确描述地球的大小,逐渐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合作竞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演示观察等【教具准备】伞、纸船、日地月运行仪、地球仪、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不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月食的图片B.日食的图片C.“神九”上拍摄的地球照片D.麦哲伦环球航行2.关于地球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A.平均半径6371千米B.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C.在赤道纪念碑处,“坐地日行八万里”D.极半径比赤道半径长21千米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你在图上填出对应的数据。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_____千米,表面积是______亿平方千米。
(3)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上,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个 _____体。
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_____,赤道略_____的不规则球体。
(4)假如你从M点出发向东绕地球旅行,若每天走50千米,再回到M点时,你已经走了_______天。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优点:一是分组实验演示法运用恰到好处,通过分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
二是条理清晰,通过参观地理科技馆这条主线,将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再现出来,三是课堂小结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提炼出来,让人感到课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演示月食的形成对于七年级学生有些困难,有些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教师也可用Flash动画演示。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初中地理教案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初中地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
3. 地球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划分、经纬网、地球仪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地理意义。
2. 难点: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及地球仪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采用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椭球体形状,讲解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3. 讲解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
4. 地球的地理意义:讲解地球的划分、经纬网、地球仪等概念。
5.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3. 地球仪操作:检查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以及他们对地球地理意义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探险家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第一手经验。
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天圆地方
2、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5、地球是圆的
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能够描述地球的椭球形状,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3. 了解地球表面积、平均海拔和最大周长等基本数据。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教学难点:1. 地球椭球形状的理解。
2. 地球表面积、平均海拔和最大周长的记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有多大呢?二、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赤道略微膨胀,两极稍扁。
2. 解释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3.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三、地球的大小(10分钟)1. 介绍地球的表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 介绍地球的平均海拔:地球的平均海拔约为840米。
3. 介绍地球的最大周长: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
4. 引导学生记忆地球的大小数据,可以使用口诀或图表帮助记忆。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2. 学生分组,每组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平均海拔和最大周长。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回答学生的疑问,巩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手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平均海拔和最大周长,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实际情况,从⽣活⼊⼿,激发学⽣好奇⼼和求知欲,让学⽣们感知地理与⽣活的密切关系。
整理了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地球的形状和⼤⼩教学⽬标知识与 技 能让学⽣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道的平均半径以及⾚道周长过程与 ⽅ 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简单的⽅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 学 过 程批 注(⼀)新课引⼊课前:[欢迎画⾯]⾃制欢迎画⾯:世界地图和⼀个⼩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字和⼥孩头像使⽓氛严肃⽽不失亲切。
这对刚刚进⼊地理学习的学⽣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家进⼊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个地球⼈,你合格吗?(⽼师亲切地说,配合⿊板⽂字进⾏。
)[合格地球⼈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的同事引⼊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说明吗?4、你怎样⽤数据描述篮球的⼤⼩?地球的⼤⼩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回答,也可以⼤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交流过程,学⽣讨论过程,也是从⽣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样,实际上也是球体,⾄于为什么不⼀样,有的学⽣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成点了……问题2:实话实说,⿎励学⽣多思考,多观察。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明确地球的基本特征和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知道地球的基本特征和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判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情感目标:养成热爱地球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难点:通过课堂活动与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与大小。
1.3 教学资源•智能白板;•翻页笔;•学生教材;•电脑及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1.4 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特征;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大小。
1.师生互动;2.活动探究;3.实践操作;4.课堂讨论;5.多媒体辅助。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短视频展示地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让学生体验并感受地球之美。
1.6.2 学习环节1.地球的基本特征: 1.1 讲解地球的三个运动状态:自转、公转和岁差; 1.2 呈现地球上的大洲与海洋,让学生了解世界地图; 1.3 学生使用智能白板标注出自己所在的位置;2.地球的形状: 2.1 讲解地球的赤道和经线的概念;2.2 演示地球旋转时的扁球形状; 2.3 拓展讲解赤道、地极线以及纬度和经度; 2.4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理解的地球形状;3.地球的大小: 3.1 讲解地球的各项尺寸参数; 3.2使用多媒体辅助展示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差异; 3.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球大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1.6.3 总结反馈环节1.整合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2.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互动与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热爱。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
地球仪的使用:教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
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图片,思考地球的形状特点。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周长、表面积等基本尺寸。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培养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直径:介绍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
地球的周长:介绍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地球的表面积:介绍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计算和比较:让学生计算地球的直径、周长和表面积,并进行比较。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和影响。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3.2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一天)和影响(昼夜交替)。
地球的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周期(一年)和影响(四季变化)。
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理解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第四章: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和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经纬度的概念:介绍经纬度的定义、划分和表示方法。
经纬度的作用:介绍经纬度在地理、导航、地图等方面的应用。
地图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地图和进行实践活动,应用经纬度知识。
第五章:地球的气候和环境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气候和环境的特点和变化。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5.2 教学内容:地球的气候:介绍地球气候的分类、特点和变化。
地球的环境:介绍地球环境的保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初中地理教案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初中地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3.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轴、南北极、纬度、经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难点:地球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利用地球仪模型,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地理位置。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椭球体形状,讲解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3. 讲解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
4. 讲解地球的地理位置:介绍地轴、南北极、纬度、经度等概念。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利用地球仪模型,观察地球的地理位置。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地球仪模型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地球的地理位置这一难点,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中使用地球仪模型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地球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科学家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研究成果。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优秀教学案例
-地球形状和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你认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球形状和大小在地理现象中的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3.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同伴评价等,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分享学习经验,促进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如讨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制作地球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分享学习心得,使他们在合作中互补知识,共同提高。
3.结合时事新闻,引入与地球形状和大小相关的案例,如航天发射、地球环境保护等,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地球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逐步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1)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用具】地球仪,教学挂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
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开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奉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2、地球的性状:不规那么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1、大小:半径:周长〔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那么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
因为相差比拟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作业设置】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3: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教师小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小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拓展探究】1.太阳的东升西落能否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2.日食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大小【自主探究】读课本图1.2,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你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分别是多少吗?(1)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结合课本P4页活动2,感受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合作探究】讨论一下描述地球的半径为什么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因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天圆地方
2、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5、地球是圆的`
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