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参考word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
教案主题: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 掌握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
4.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 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教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4. 教师备课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特点。
2. 介绍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2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
四、总结(10分钟)
1. 归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初中化学新版教案全册
初中化学新版教案全册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4.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分类
2.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4.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记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记录是本章的难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示意图、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2.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总结:总结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
1. 阶段性检测:通过小测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初中化学》
2.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夹、试剂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化学教学案例(通用3篇)
化学教学案例(通用3篇)化学教学的案例篇一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
逐步构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学生已经掌握了必须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包含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
如何经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包含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离子试剂现象实验1NH4+实验2Cl—实验3SO42—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教材改版初中化学教案模板
教材改版初中化学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初中化学
章节:化学基础知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原子结构、化学元素及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化学元素及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理解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知道原子是什么吗?化学元素又是什么?周期表的作用是什么?
二、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 原子的构成和性质
2. 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
3. 原子量、原子序数的概念
三、讲解化学元素及周期表(20分钟)
1. 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
3. 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的意义
四、小结及作业布置(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化学基础知识展开,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原子结构、化学元素及周期表的基本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080-01一、教学背景与定位:课型:第二单元第二节( 2 课时)学生信息:一个班 52 人,分成 14 个学习实验小组,其中每个组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是优秀一名,良好一名,一般一名,差一名。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课时数: 2 课时。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4 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的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学生自备: 2 张直径 5 厘米的圆纸片(模拟氢原子)一张 10 厘米的圆纸片(模拟氧原子)多媒体材料:课件:( 1 )水的电解示意图( 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3 )氢气的燃烧网上资源:氢能的开发和应用文字资源:《初中伴你学习新课程从书》中的“课外探究”;氢气的燃烧有污染吗三、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水的分解(一)提出问题导入(二)解决方法:用实验验证(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4 个小组,每组 3-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四)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实验(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学变化实质(六)介绍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师)我们知道水,氢气,氧气都是有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实际上,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质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构成的,而中间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还有惰性气体氦气也是有氦原子构成的。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内容: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能够准确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分方法
难点: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对比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并引出区分方法;
2. 学习: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介绍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方法,让学生理解。
3. 实验: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操作,观察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金属和非金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学习;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和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复习:总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分方法,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2. 实验设备
3. 课件展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实验操作情况
3. 学生对金属和非金属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
1. 思考金属和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整理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分方法。
八、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对金属和非金属的理解程度;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注:本教案仅作为参考范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化学教案doc
初中化学教案doc主题:水的性质及应用一、知识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与结构。
2. 掌握水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了解水的各种用途。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并描绘水的实验现象。
2. 能够应用水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正确使用水的各种用途。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意识。
2. 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水的重要性以及探讨水资源稀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水的性质与结构(1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凝固、蒸发和溶解等现象,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与结构。
3. 探究水的用途(15分钟)讨论并总结出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并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
4. 应用水的性质(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水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5分钟)让学生展示或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水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节约水资源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主题:水的性质及应用1. 水的性质:凝固、蒸发、溶解等2. 水的结构:H₂O3. 水的用途:饮用、洗涤、冷却等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笔记。
2. 思考并收集家庭中的水的应用案例。
3. 撰写一篇关于节约水资源的小议论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的性质与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水资源,合理使用水,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酸碱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消除肚子里的酸味?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自己的答案,为引入酸碱中和反应打下基础。
2. 导入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可使用以下实例:(1)让学生观察石灰水和盐酸混合后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盐酸属于酸,而石灰水属于碱。
(2)通过观察中性溶液酸碱指示剂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与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实验材料:盐酸、石灰水、试管、酸碱指示剂、滴管。
实验步骤:(1)取两根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和石灰水。
(2)放置试管,观察现象并写下观察结果。
(3)向其中一根试管中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观察变化。
(4)总结观察结果,揭示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
4. 实验结果讨论: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胃药如何中和胃酸等实例。
6.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酸碱中和反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案例(5篇)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案例(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
你知道什么样的主题班会才是好的主题班会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整编的最新初三化学教学案例(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1.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2.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5.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外)。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化学《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原子、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会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关爱生命,关注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离子、分子的概念及物质构成的奥秘。
2.教学难点: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及物质性质的解释。
四、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提高表达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现象导入,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离子、分子的概念。
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性质。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质构成的奥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新课改初中化学教案
新课改初中化学教案
课时安排:每周3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4.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
第一课:化学基本概念
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区分不同物质的性质。
第二课:化学反应
1. 讲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方程式;
3.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反应的现象和特点。
第三课:溶液与浓度
1. 介绍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溶液的浓度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3. 进行实验验证浓度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倡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实验和发现规律。
教学手段:
1.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
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评分;
2. 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评定;
3. 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发展情况。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课题: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课题: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三个月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这是继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知识后,需要掌握的另一种重要的气体。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碳酸饮料,石灰乳刷墙等,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2 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酒精灯,试管夹,导气管,单孔橡胶塞,集气瓶,试管;药品:石灰水,紫色的石蕊溶液,碳酸饮料,水。
3 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程序实录学生探究活动1:出示课前收集的两瓶气体,瓶口向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师:淤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请对这两瓶气体作出猜想?生: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氮气。
师:于猜想不是胡乱猜测,请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生:装氧气的集气瓶的就是这样放置的。
又因为瓶子是透明的,猜想可能是这几种气体。
师:盂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很激烈,选出代表回答)生:先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师:燃着的木条行不行?生:行,它会燃烧的更旺。
(学生走上讲台动手做实验,下面的学生喊到,一瓶是氧气;火柴灭了,是二氧化碳。
)师:能使火柴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学生交头接耳,一会儿又有学生回答)生:它还可能是空气。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区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学生走上讲台动手做实验,下面的学生喊到,变浑浊了,是二氧化碳)师:这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一系列实验你获得了关于二氧化碳的那些信息?板书: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密度不小于空气,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初中新授课教案范文
化学初中新授课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3.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4.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5. 化学中的常见现象和现象解释。
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知识;
2. 视频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化学反应过程;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讨论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通过实验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讲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
3. 进行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4.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化学中的常见现象和现象解释。
教学评价:
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鼓励学生参与化学竞赛或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多与家长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解决问题;
3. 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以上是化学初中新授课的教案范本,希朋姓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化学九年《制取氧气》word教案二
人教版化学九年《制取氧气》word教案二教学设计案例:§2.3氧气生产葫芦岛市世纪中学谷铁山一、设计思路:这门课是学生学习如何制造气体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总结实验室气体制备的原理和反应条件,总结实验室可用于制备药物的内容;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的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装置;3.需要进行哪些实验来验证制备的气体是否为待制备的气体,以及如何验证和验证。
4.实验室制备的一般操作步骤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明确实验室气体生产的一般顺序,对今后继续探索其他气体的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2、案例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
了解实验室制氧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通过化学实验初步了解制备新物质的方法。
2.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初步了解。
3.了解分解反应。
4.练习连接仪器和手动制氧的基本操作。
过程和方法:1。
通过实验探索、思考和分析,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 2. 阅读材料,了解如何在工业中制造大量氧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重点教学实验室的制氧方法和实验操作是关键。
催化剂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索仪器、药物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勺子、铁架台(带铁钳)、导管(带单孔塞)、水箱、集气瓶、玻璃片、干燥管、30%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干燥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实验室制备方法:1。
不要加热过氧化氢溶液;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3.向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引入]氧气有很多用途。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黑板书写】§13制氧【演示】实验2-5(改进,见下文)【黑板书写】过氧化氢→ 水+氧+过氧化氢→ 听录音,观察并得出结论:1。
木条不会再燃烧,也没有氧气;2.木条再燃可产生氧气。
3.木条的再燃表明,在室温下,在有二氧化锰存在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可以产生氧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本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方法,分析物质间的反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强化环保意识,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基本书写方法。
3.典型物质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原理。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阐述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基本书写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物质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某一化学反应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初中化学创意课程教学案例——以“自嗨锅”主题为例
教学案例初中化学创意课程是我们团队研发的本阶段的重点课程类型,以主题式教学方式和项目化学习方式为主要形式。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本节课基于课标要求和学情,以“自嗨锅”为创意课程主题,通过合理的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再拓展和联系生活,旨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笔者之所以选择“自嗨锅”作为本节课的主题,是因为:有机化合物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机化合物的介绍很少;很多教师只花15分钟简单介绍一下概念,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
因此,笔者决定用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设计本堂课。
一、课程实施1.分析文字信息,形成科学概念。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你们最熟悉的“自嗨锅”。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包材料。
学生选的有牛肉、粉丝等。
师:老师也对这包粉丝很感兴趣。
请打开包装袋,取出少许粉丝,用坩埚钳夹持并放在石棉网上,将酒精灯点燃,观察现象。
生1:粉丝烧焦变黑了……师:之前我们烧过面粉、葡萄糖、蔗糖等,发现它们都变黑了。
那么,既然它们燃烧的现象一样,它们是一种物质吗?生2:不是,这只能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师:一种物质点燃或加热后变黑,说明这种物质中含有碳元素。
刚刚燃烧的粉丝变黑了,则说明其中也含有碳元素。
资料:地球上含碳的化合物非常多,在已经发现的众多物质中,含碳的化合物占绝大多数。
人们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般叫作无机化合物。
师:请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资料,学生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
初中化学学历案范例
初中化学学历案范例史密斯中学化学教师:经核实,根据学校教学进程规定,本校初中化学教师史密斯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至6月4日期间,设计并完成了一份名为“化学学历案”的教学案例。
现将该案例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总结,供学校参考并评估。
一、案例概述本案例主要围绕着初中化学学科内容展开,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二、案例内容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个装有未知固体物质的容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阐述两者的不同。
重点讲解物质的熔点、沸点和导电性等物理性质,以及物质的可燃性和化学反应等化学性质。
3. 实验环节:设计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例如:测量物质的熔点和沸点、通过电流判断物质的导电性、燃烧实验等。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增强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问题。
史密斯老师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和实验数据中结合分析,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判断能力。
5. 应用扩展:对学生进行拓展性练习,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例如,通过设计一道物质鉴别题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评估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案例效果评估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学历案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通过案例的引导,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实验和思考的方法也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效果明显。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史密斯老师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使学生在案例中能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课题:酸和碱的性质(第一课时)
平邑镇一中张鹏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实录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多头痛的问题,如: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很难用常规的方法除去。
你有什么好的做法吗?
生:用砂纸打磨
看见家长用过醋,可能是利用了其中的醋酸……
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
这些问题的确利用酸就可以迎刃而解,前两节我们对酸有了一些认识,酸还有哪些性质?
多媒体展台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
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看标签、思考、做简单的记录。
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结果。
将结果填写在课本表格中。
师:(打开浓盐酸瓶盖)你看到什么?
生:有白雾产生。
师:为什么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生:(思考、交流)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它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师:下面看一个小魔术。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涂到一块棉布中间。
你看到了什么?生:玻璃棒穿过来啦!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浓硫酸有腐蚀性。
师:对,并且是强烈的腐蚀性。
所以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粘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啊!
生:老师,那用硫酸做实验的时候岂不是很危险?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意识很好,但如果我们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进行就能避免危险。
比如我们实验室经常要将买回来的浓硫酸进行稀释,你们知道应该如何操作吗?
生:思考。
师:(小实验)用温度计蘸浓硫酸在空气中静置。
请两个学生上来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生:温度在升高!
师: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
生:(讨论)可能是浓硫酸在空气中吸水会放出热量。
师:这对稀释浓硫酸有何启示?你能试着设计浓硫酸稀释的方法吗?
(提示:水的密度——1.0g/mL ;浓硫酸的密度——1.84g/mL)
生:(思考、交流、阅读后回答)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师:如果倒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热烈交流、讨论、并大胆猜测)
师:(实验)在锥形瓶里倒入少量浓硫酸,塞上双孔塞,分别插上分液漏斗和导管,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的水,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生:啊,液体往外飞溅,倒反了真的有危险!!
师:所以说实验操作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
我们可以用稀释后的硫酸和盐酸进行下面的实验。
左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药品: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若干。
)
右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药品:稀硫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钠、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试管若干。
)
生:(小组合作,建立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后进行实验操作。
)
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学们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正确操作,注意记录实验现象。
(约十分钟后)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
其它同学要认真听,与你们的结果做对比,看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生:(充分交流,大胆发言)
生1:稀盐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钙反应也有气泡,与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
没有现象。
生2:稀硫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钠反应也有气泡,与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
师:(对个别有不同情况的小组予以分析、解释,对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精神予以肯定)
请同学们试着把刚才我们做的实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让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生:(对照实验记录,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写化学方程式)
(五分钟后)
师:对照黑板上两位同学写的,我们一起来订正一下。
生:(留出时间让方程式有错误的学生改正。
)
师:回顾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盐酸和硫酸都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变化?
生1: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等
生2:不对。
应该是它们中的一部分能与酸发生反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加上前面一节学过的中和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酸的几条化学性质?
(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然后大屏幕展示酸的四条化学性质)同学们是否想过,不同的酸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因为它们都是酸;
因为它们的组成有相似的地方!
师:(引导)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地方是我们是从微观角度来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
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微观的flash动画)
生:(讨论、交流、回答)
因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因为这些反应都是氢离子决定的;
如果别的溶液中有氢离子也会发生这样的反应!
师:同学们肯动脑,总结得很好,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从认识个体到认识一般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同学们只要细观察、勤思考、敢实践,化学就一定可以学得最棒!酸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了解吗?你们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到图书馆查阅化学书籍报刊,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收获!师:(板书)介绍几种常见酸的化学式:硝酸、碳酸、磷酸、醋酸。
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生:(讨论后自己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1、碳酸饮料用瓶装还是罐装更合理?
2、手工艺者将失去光泽的银首饰高温加热使其表面被氧化,投入硝
酸溶液中,取出后首饰恢复光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原因。
【作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酸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查阅资料举例说明酸对人类不利的方面。
(能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的请写出方程式)
六、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如:在讲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时,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这些情景小实验,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如此积极,对其性质和方法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
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没有刻意地加以修饰,华而不实、多而无用的课件不会对教学有任何的帮助。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看似简单的flash动画,却能让学生不再凭空想象,很容易看出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有很多实验可以在井穴板中进行,这样可能节约更多的药品。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