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语言赏析正式
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
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
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
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
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
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
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
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
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
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
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
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
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
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
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种讽刺语言风格,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挖苦讥讽:《拿来主义》作品常通过嘲笑、挖苦或讽刺的叙述方式,暗示或直接指责某些人、事件或现象的荒谬之处。
这种语言风格往往
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以达到表达批评、讽刺或嘲弄的目的。
2. 借代含义:《拿来主义》常借用其他作品、成语、谚语等,通过转
换和改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语言手法常常使用讽刺或夸张的修
辞手法,使得原本普通或庄重的句子在新语境下显得滑稽可笑。
3. 用词讽刺:《拿来主义》作品中常常运用讽刺的用词来夸大或暗示
所批评的对象。
这些用词可能是对该对象的贬低、夸张或歪曲,以达
到对其进行讽刺的目的。
同时,此类作品可能使用变形词语、造词等
方式来增强讽刺效果。
4. 反讽对比:《拿来主义》作品往往通过对比手法来讽刺某一现象的
荒谬之处。
通过将现实与虚构、对立或反义的事物对比,通过差异的
突出来传达批评的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拿来主义》的讽刺性质使得作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
观观点和情绪导向,读者在阅读时应保持客观理性,理解其中的反讽
和讽刺目的。
这种语言特点的使用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有趣,但也需
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过度讽刺或侮辱他人。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张云(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山东济宁 272100;济宁海达行知学校,于雷 272100)摘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杂文经典之作,篇幅短小,却不失风雅之气,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着实不少:清晰严谨的结构布局,灵活恰当的说理方法,深刻警醒的思想内容等。
在语言特点上的诸多亮点也可以“拿来”。
关键词:拿来主义语言特点借鉴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杂文经典之作,篇幅短小,却不失风雅之气,但于阅读或写作来说,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着实不少:清晰严谨的结构布局,灵活恰当的说理方法,深刻警醒的思想内容等。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精华之外,《拿来主义》在语言特点上的诸多亮点也可以“拿来”,为我学习,为我所用。
一、恰当的修辞运用作为一篇说理性杂文,《拿来主义》读来明白晓畅并无生涩之感,这得益于文章恰当的修辞运用。
1.比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5页指出:“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
”由于偏重说理,所以杂文读起来常常会使人感到乏味。
鲁迅先生的杂文善于比喻的手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便于读者接受。
“鲁迅在他的杂文中,创造了大量的新鲜贴切、生动形象、尖锐泼辣、深刻有力的比喻。
这些比喻,体现着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①和研究。
”对于如何对待外来文艺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文章以“大宅子”为喻,用了两个自然段阐释拿来主义的精髓和具体做法,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用“鱼翅”比喻文化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属于糟粕却又有益处的东西,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一场中的糟粕等等。
巧妙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极大地增强了鲁迅杂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对比。
作者通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开头先提“闭关主义”,然后阐述“送去主义”,在批判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文章层层铺垫,于对比中明理,欲立先破,顺理成章,思维缜密。
鲁迅拿来主义经典句子
鲁迅拿来主义经典句子摘要:一、前言二、鲁迅的拿来主义简介三、鲁迅拿来主义经典句子解读1.文学要为时代和人民服务2.借鉴和创新并重3.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四、鲁迅拿来主义的影响和启示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2.对文化创新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提倡的一种文学观念,主张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以推动文学的发展。
本文将对鲁迅的拿来主义进行简要介绍,并解读其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二、鲁迅的拿来主义简介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放眼世界,积极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提倡文学为时代和人民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借鉴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借鉴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借三、鲁迅拿来主义经典句子解读1.文学要为时代和人民服务鲁迅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现实,反映时代,为人民服务。
这一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呐喊》、《彷徨》等作品,都是立足于现实,关注民族命运,为人民发出呼声的。
2.借鉴和创新并重鲁迅主张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
他认为,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充分借鉴,才能有所创新。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和借鉴,如《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3.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鲁迅强调,拿来主义不是盲目抄袭,而是要有选择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主张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文学创作,避免因循守旧和崇洋媚外。
四、鲁迅拿来主义的影响和启示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从而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2.对文化创新的启示鲁迅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创新的启示,即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五、结论总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种积极、开放、创新的文学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愈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祟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粉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家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仿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
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翅,他怀粉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羞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它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间翅的一篇最且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粉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摘战斗.文里指贵为“屏头”,怒骂为“昏蛋”,娜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声称要“彻底扫荡”掉古今中外一切文学遗产的“四人帮”文痞,就是一批最坏的“昏蛋”。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贵为“屏头”。
他把全t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气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侧下的鸦片者娜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章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E,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粉,勇纽,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作者:张焕金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2期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
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发出由衷地赞叹。
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几位”和“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愈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祟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粉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家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仿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
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翅,他怀粉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羞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它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间翅的一篇最且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粉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摘战斗.文里指贵为“屏头”,怒骂为“昏蛋”,娜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声称要“彻底扫荡”掉古今中外一切文学遗产的“四人帮”文痞,就是一批最坏的“昏蛋”。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贵为“屏头”。
他把全t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气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侧下的鸦片者娜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章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E,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粉,勇纽,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语言鉴赏
拿来主义语言鉴赏《且谈拿来主义语言鉴赏》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这拿来主义的语言。
你说这拿来主义啊,就像是在一个大宝藏里淘宝。
别人有好东西,咱不嫌弃,大大方方地拿过来,为我所用。
就说那文学作品里的语言吧,有的真是精妙绝伦。
咱就像个好奇的孩子,在那文字的花园里东瞧瞧西看看,看到喜欢的就摘下来。
比如那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能让咱一下子就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幅场景活生生地摆在咱眼前了,多妙啊!咱把这样的语言拿来,用在自己的表达里,那不就给自己的话也增添了几分韵味嘛。
还有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听着就觉着有道理。
像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咱把这道理记住了,在生活中也能少走些弯路,多和人处好关系呀。
这就好比是拿到了一把打开人心门的钥匙,多有用。
当然啦,拿来也不是瞎拿。
就像去市场买菜,咱也得挑挑拣拣不是。
不能啥都往回抱,得看看是不是适合自己。
要是生搬硬套,那可就闹笑话啦。
就好比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怎么看怎么别扭。
咱中国人讲究个恰到好处。
拿来的语言要能融入咱自己的风格,就像做菜加调料,得适量,多了少了都不行。
得让那语言在咱这儿生根发芽,开出属于咱自己的花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写文章的时候想用个特别点的词,可自己又想不出来。
这时候我就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书里有个很合适的词,我就给拿来用了。
嘿,你还别说,加上那个词,整篇文章都感觉不一样了,变得更生动有趣了。
不过啊,咱也不能光靠拿来。
自己也得有点创造力,不然老是拿别人的,那不就成了“啃老族”啦。
咱得在拿来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那语言变得独一无二。
总的来说呢,拿来主义的语言鉴赏就像是一场有趣的冒险。
咱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发现那些闪亮的宝贝,然后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财富。
让我们大胆地去拿,用心地去用,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语言世界吧!。
拿来主义生动形象的语言
拿来主义生动形象的语言《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文学赏析主题思想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
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
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
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
“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艺术特色《拿来主义》虽然涉及到文化问题上一个很大、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而是一篇杂文。
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
批判的矛头主要就是指向当时统治当局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
作为一篇杂文,它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就是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鲁迅是最善于运用这一手法的,在这篇杂文中,“拿来主义”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化成了具体;“拿来”,是很形象和通俗的。
他用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把这个在文艺理论上颇要费一些力气才能说清的道理几句话就论述得透彻分明。
本来,真正的理论问题并不一定都很艰深,只要论者对问题吃得透,加之语言生动,就能够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说清。
鲁迅用大宅子来作譬,并进而以“鱼翅”、“鸦片”、“姨太太”等来比需加选择的对象,不但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而且道理也再明白不过。
鲁迅之所以能这样形象取譬,是因为他对要论证的道理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作了细致的观察和揣摩,作了大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看起来似乎随手拈来,实际上经过了艰苦的劳动。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正式
2.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 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泠炙做 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 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 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 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 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 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 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 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反语, 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 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宗、 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yé yú] 。
这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 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3.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 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 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
“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 喜之态。 “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 “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 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 “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 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 “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
◆提示:认识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含有否定、 讽刺以文艺性之二:妙用反语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 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 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 “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 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 屑不齿。
拿来主义佳句赏析
拿来主义佳句赏析1. 拿来主义的赏析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2. 拿来主义的赏析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拿来主义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拿来主义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拿来主义》中,作者表明观点的句子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其含义是独立思考,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扩展资料: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拿来主义分析句子表达的效果
拿来主义分析句子表达的效果1. 拿来主义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拿来主义中全部的论证方法有: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文中的八、九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作者在第八段的开头,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点明了要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接着,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用“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不用它来宴大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用“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
而这“烟枪和烟灯”与“一群姨太太”,显然都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2. 拿来主义中讽刺性的句子1。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碰了一串钉子”。
比喻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连串失败.蕴含着一部令人痛心疾首的百年国耻史。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看见鸦片,也不当场浮摆簧肢毫扮桐堡昆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委婉地说明有去无回,抨击了媚外的可耻行径)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 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3.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 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 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
“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 喜之态。 “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 “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 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 “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 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 “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 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 媚相。
2.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 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泠炙做 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 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 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 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 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形象描绘 文艺性表现? 妙用反语 巧用比喻
文艺性之一:形象描绘
试分析下列句子在语言上形象性的特点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 光”。 2.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 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泠炙做 奖赏. 3.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 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 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蹩”能换成 “走”或“踱”吗?为什往( ) )
再见
◆提示:认识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含有否定、 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 色彩的修辞方法。
文艺性之二:妙用反语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 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 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 “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 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 屑不齿。
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 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 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 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反语, 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 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宗、 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yé yú] 。
《拿来主义》的语言特色
1、学习杂文语文的文艺性特点 2、分析语言的含义及情感态度
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杂 文是匕首,是投枪,是和读者一同杀出 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俯横 首眉 甘冷 为对 孺千 子夫 牛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 向的文艺性论文。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 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 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 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 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 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 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文艺性之二:妙用反语
◆小结:用好反语,情感态度鲜明, 有较好的讽刺或嘲讽效果。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 光”。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 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 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 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 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 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文艺性之一:形象描绘
◆小结:用好动词、各类修饰语,可以 使所要列举的现象更形象,特征更鲜明。
文艺性之二:妙用反语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 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 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用”)
“鸦片” 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精
华、弃其糟粕)
“烟枪”、“烟灯”、“姨太太”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文艺性之三:巧用比喻
◆小结:比喻可以使抽象的说理形 象化。
通过这些文艺性的语言,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 情感态度,增加的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学以致用,练练身手 根据下面句子开头,完成下边练习,试给两类人 的表现画画像,以达到形象说理的目的。
文艺性之三:巧用比喻
思考:下面几种事物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种态度的实质是什么?
祖上的大宅子: 三种态度 1、孱头:
2、昏蛋:
3、废物:
——中华文化遗产 三种态度 1、逃避主义者 (拒绝借鉴,害怕污 染,不敢选择) 2、虚无主义者 (割断历史,盲目排斥) 3、投降主义者 (全盘继承、顶礼膜拜)
2.理解局部比喻 “鱼翅” 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的东西(要“拿来”而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