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你知道练习太极拳有哪些要求么?你知道太极“十要”是什么吗?下面跟随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是练太极拳之前放松周身以进入修炼状态。
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身上其它部位当然要放松。
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展胸、圆背、内吸肩胸窝、弛颈。
太极拳的身形十分讲究,一定要规范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体能。
身上的九大关节松开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亦应配合,相适应放松。
如松腰与溜臀、裹裆、收腹、圆背密切相联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难的。
在讲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还是从下往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论述松之拳法。
臀臀部在太极拳中主身形中正。
王宗岳拳论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教旨。
尾间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穴。
身不正而尾闾歪斜,影响身形中正;摆尾必定摇头,破坏了身形的正体中正。
太极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称溜臀,方可保持身体正直。
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背、拔脊、裹档等部位的修炼。
翻臀则破坏全身的松柔关系。
溜臀动作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裆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
练家裆的功夫以圆裆、裆开一线为佳。
裆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自然疏通任督二脉,王宗岳有“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先贤拳论,可见裆在全身之重要。
练家在身形拳法中应刻意修炼,技击中常被对方“脚踏中门裆里钻”得势使自己失败。
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变转,裆圆胯松步法自然变转,稍一用力即受人制。
练家要警惕,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
松裆的关要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动作。
背背与空胸相关联。
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
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
太极拳十要
太極拳十要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
要求头向上顶,但颈部肌肉不要僵直,头部动作应与身体位置和方向的转换协调一致。
力,用力則項強,血氣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
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於胸際,上重下輕,腳根易於浮起。
拔背者,氣貼於背也。
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力能由背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腰為一身主宰,能鬆腰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虛實變化,皆由腰動。
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
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
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用力。
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
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
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拳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
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
溝恤不塞而水行,筋絡不閉而氣通。
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屆,氣即至焉。
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長久練習,則其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
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
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
外家拳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
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八、內外相合:太極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軀使。
太极拳十段功法论
太极拳十段功法论陈正雷1.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
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要求。
初学时主要要求侧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达到熟练的地步,那么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
在求得姿势的正确以及套路熟练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发挥防病及技击上的效应。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
我们初学太极拳时,心情是过于火热的,追求欲达目的心情过于亢奋。
因此,而使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的紧张状态。
再加上内外环境及其影响从而导致情态,意识上难以清静,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晌,,所以我们从练拳开始到拳架的结束,每招每势务必做到精神上的“恬怡虚无”,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清静,一切干扰无动于衷的样子,整套拳架都要做到动寓静之中,静寓动之内,看起来象是在做意识体操。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收敛内气,便利引起鼓荡,正如《拳谱》所说:“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静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
内气充沛,神得以养,故动作矫健。
初学练拳的人,不容易做到平静,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大脑对新的事物、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不相适应,也就是不习惯。
只有我们有毅力地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么练一段时期,就会自然而然地习惯了。
〈2〉注意身法,初学拳势的练习,不得要求过高,也不可操之过急。
这就和写字一样,从思想上认识到竖、横、点、钩等笔划,能组合成方块就行。
练拳也是这样,初学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即可。
从步法上,能理解做到弓步、虚步、出步和收步,知道方位。
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象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在此段不宜究。
但必须加以说明,拳式套路的运行方位、角度及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向姿势上柔软、大方顺随的方面力争。
太极拳的十大要论与解读
太极拳的十大要论与解读展开全文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解读:从阴阳关系来看,有上才有下。
虚灵顶劲是一篇文章的开始,它是贯穿一篇文章的主线,是其他各个要领的“领袖”,是全身之构架最关键的要领,并与其他要领之间形成搭建和联系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解读:“含胸”和“拔背”也是一对阴阳关系。
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都做到了,才能使身形上下、前后保持对拉。
这一点是劲路能否贯穿、畅通,骨骼能否协调一致的关键保障。
3.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解读:所谓松,是指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和筋膜有意识地拔开和伸长。
腰是形体的枢纽,要以腰为主形成全身贯穿的整体。
松腰的前提是在领起的状态下,在左右均衡的基本情况下;松腰的目的是为了分上下,腰以下应该往下沉,腰以上应该往上领。
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解读:虚实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对方的关系保持平衡并能够转换。
分虚实就是分阴阳。
手眼身法步都要分虚实。
虚实也有参照物,不同的参照物决定了虚实的定义范畴。
内外、前后、上下、左右都是空间范畴的参照体系。
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解读:沉肩坠肘,沉和坠,搭建起了上和下的基本关系,对“手”形成了基本规范。
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之太极意论、理论
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之太极意论、理论陈氏太极拳学习者精选编辑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之太极意论:心中所思叫做意。
太极拳不同于外家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意在拳先,以意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
初学者动作不熟,演练时总是用力不用意,手脚不灵,上下不合,身体僵直。
只有多练,由招熟到懂劲,内气才开始坳荡,才可以意催形,形气结合。
此时,举手投足,招招势势,身未动而意先行,缠绵自然,不偏不倚,刚柔相济。
练拳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由理而发,一个是由气而发。
由理而发,培养先天自然之元气;由气而发,训练猛力。
理占先天之功;但硬手气如练成,也照样威猛逼人,技击高超。
尽管这样,硬手练手与太极练意两相比较,毕竟逊色,理占先天,先天占后天,一先一后,一高一低,不可同日而语。
演练太极拳还要注意知吾之意,听彼之劲,知己知彼,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自如,寻机发力,岂有不胜之理?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之太极理论:何为理?理即道理,即规律。
世间万事万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此乃众所周知的道理。
天地间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五花八门,千头万绪,虽纷纷攘攘,然各有所属,各有其源,归根结蒂统于一本。
太极拳的理亦是如此。
套路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归根到底由一而发,归于“太极”。
从头顶到脚底,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毫毛,四肢百骸互为一体。
太极拳训练,务必重视整体的协调一致。
一开一合,顺其自然;一刚一柔,绝无勉强;一动一静,全体皆然;一虚一实,恰合天然。
上中下,内外相连,以一贯之。
一旦出手,发龙威虎猛,急如闪电;如需静止,寂然归元,一动不动,固如泰山。
练好太极拳,必先明其理,循其道,才能事半功倍,硕果累累。
阴阳玄奥演虚实——从养生视角读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是将 俗 语 之 阴 间阳 界 混淆 于 太极 拳 的阴 阳理 论 , 因 而 是 错 误 的 。 二 种 认 识 将 阴 阳 浅 表 化 与 泛 化 , 为 第 出 阳 、 为 阴 并 无 大 错 , 半 出 半 收 与 半 不 出半 不 收 时 收 但
果。
才 是 真 正 的养 生 之 道 。 太 极 拳 习练 过 程 中 的 很 多 感
锄
3 3
养生
劲 、 伸 、 攻 、 白 、 放 、 露 等 属 性 , 则 具 有 隐 直 进 明 奔 袒 阴 匿 、 态 、 和 、 缩 、 守 、 晦 、 敛 、 蕴等 属性 。 静 柔 曲 防 陷 收 藏 明 确 了 阴 阳 这 些 基 本 属 性 , 有 了对 太 极 拳 的 招 术 、 就 理 法 、 法 的认 识 基 础 , 行 拳 中 身 、 、 、 与 心 、 心 对 手 足 眼 意 、 、 的 对 应 关 系 , 神 领 身 随 、 领 形 随 、 领 神 气 对 心 意 气 随 的和 谐 、协 调 、 平 衡 的 关 系 就 比较 容 易 正 确 处 理 , 作 的 僵 拙 、 硬 、 滞 则 较 易 克 服 , 心 的 轻 松 动 生 呆 身 灵 敏 较 易把 握 , 确 调 控 练 拳 中 几 十 种 矛 盾 ( 如 开 正 诸 合、 静、 扬、 敛、 降、 缩 、 歇 、 放 、 发、 动 抑 张 升 扩 展 收 蓄 沉 浮 、 入 、 退 、 复 等 ) 较 易 做 到 。 因 为对 立 面 出 进 往 则
一
柔 之 妙 , 不 以 阴 阳 为 根 、 源 、 本 、 基 。 笔 者 觉 无 为 为 为
得 只有理 清 阴阳 , 能解 悟 大师之 用 心 、 彻 太极拳 方 了 之 玄 奥 。 以 陈 式 太 极 拳 为 体 用 , 述 所 有 太 极 拳 之 其 阐 大理 , 其 经 典 拳 论 名 副 其 实 。 称
太极拳十大要论
太极拳十大要论作者:陈长兴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1期第一章理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
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
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
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
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移抽扯之形。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
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
是知事无难易,功唯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
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矣。
第二章气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故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
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
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
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于一。
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第三章三节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唯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
《太极拳十大要论》释义01:理
《太极拳十大要论》释义01:理《太极拳十大要论》流传于陈家沟,相传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所作,十大要论包含论文十篇,阐述太极拳理法,相互连贯,论述精辟,是指导太极拳实践的圭臬之作。
一理第一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
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
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
内外相连,前后相需。
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犹疑抽扯之形。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
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
是知事无难易,功唯自进,不可職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
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矣!释义本篇开宗明义,提出“观圣门一贯之传”。
何为“圣门一贯之传”?“一贯之传”的内涵是什么?一者,兼上下,会古今,联物我,统内外,是无可分别之名,所以谓之为贯。
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
《易》象则大本大用,全具无遗,天人合一之道,尽在其中。
《春秋》全显大用,天人感应之机,尽在其中。
读《易》而不达天人合一之道,读《春秋》而不达天人感应之机,如何能识“一贯'之道。
拳术之理,与圣道合而为一。
自然法则告诉我们,松散的一切,必然有其能够统一的道理;分离的一切,必然有其能够集合的机制。
所以说,天地间,四面八方多而杂乱的一切都各有其所从属,这样可便于我们认知和掌握。
太极拳内外三合之精要
太极拳内外三合之精要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
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开或合、或刚或柔、或阴或阳地舞动;其身型稳如泰山,不偏不倚,外形规矩,拳架就此形成。
因此,内外三合和拳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以陈氏传统太极拳的放松为例。
首先是心静下来,什么杂念都没有,只想太极拳,这是心的放松;心一放松,意随其心指挥全身放松:松肩沉肘,圆裆开胯,眼平视正前,头虚虚向上,五趾抓地,脚底涌泉穴虚空,呼气下沉丹田,慢慢进入无极状态。
陈氏太极拳传人马虹先生在讲放松时,说放松有“松沉、松活、松展、松静”四层意思。
而在放松的过程中,胯的放松尤为重要。
只有胯放松了,虚实重心才能轻灵转换,上下才能相随;胯放松,丹田才能转动,打拳才能以腰为主宰;胯放松,才能周身一家发整体劲;胯放松,阴阳才能对称,劲力才能八面支撑,拳架才能中正。
胯的放松有四层内容:胯的下沉、胯的缠丝转动、胯的外向展开即双腿的重心移动、呼气下沉丹田、腰转正、双胯的最后放松。
这也正是马虹老师所讲的松沉、松活、松展、松静的过程。
在这里,心为主宰,意气相随,内外三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
心想胯要松沉,在心意的指引下,内气催动臀和胯垂直下沉;心想松活,力起于脚跟、行于腿,再催动膝和胯先微向右再向后螺旋顺缠;心想松展,胯和膝的榫关节松开,内气入于骨髓之中,充于肌肤而使肩肘手、腰膝胯节节贯串,重心向左或向右移动;心想松静,呼气下沉丹田,双胯放松,眼看正前。
松胯的全过程在内外三合之中完成,外形随胯的放松必然是劲往上领、胯部松开、裆部撑圆、臀微内敛、上身中正、沉肩坠肘松腕,关节全部放松,从而形成规规矩矩的拳架。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以意行气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以意行气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
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
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呼吸的空气。
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
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漫长过程。
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巾,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
误,使意气俱蒙其害。
所以《学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冲兼务、内外兼修的效果。
可以说,太极拳所有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栩应动作,免受损害。
到了这个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陈家沟太极优品【新鲜】河南省温县正宗垆土铁棍山药小程序。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第一章理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
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
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
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
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移抽扯之形。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
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
是知事无难易,功唯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
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矣。
第二章气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故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
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
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
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于一。
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第三章三节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唯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
《太极拳十大要论》释义05:五脏
《太极拳十大要论》释义05:五脏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
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
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各为心、肝、脾、肺、肾地。
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
此乃五脏之意,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焉。
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其在于内,胸廓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
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
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节骨节为肾。
至于腰为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
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
此论五脏之部位也。
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
而见于身者,亦有专属。
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
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寓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脾。
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
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释义此段是以五行理论,论述自身内外之所以能够“散之必有其所统,分之必有其合,纷纷者各有所属,攘攘者自有其源”的道理,是继第一要所论一身以一气贯串、气形合一而用的自身生化之机制。
此段以中医学的全息理论,系统地阐明了“五行合一”而用,统一自身内外、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位能够为拳术攻防所用;以五脏、经络、身体各部位的联属关系,为拳术攻防能够修炼到自身内外统一而用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研读《黄帝内经》即可明了。
讲拳法不能不讲拳势,讲拳势不能不讲气势,讲气势之用,就不能不讲气的根源及气的生成之理,就不能不知道气的运用机制。
人靠五脏的正常生化而得以生存,靠五脏的生化机制得以生化成生命气力,这就是“气由五脏而生”的说法。
五脏,确实是生命的源头和内气生成的根本。
五脏之名为心、肝、脾、肺、肾而有炎上之象,故显轻灵;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故形有曲直之用;脾属土,其具敦厚之性,故有无所不化、无所不容之能;肺属会,其性虚灵,故有随势变革之能;肾属水,其性松沉,故有润下之功。
陈式太极拳口诀心法十大要领有哪些
陈式太极拳口诀心法十大要领有哪些推荐文章太极拳练习技巧_练太极拳十大要领热度:杨式太极拳十大腿法讲解及腿功如何训练热度: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83式口诀有哪些热度:杨氏简易24式太极拳口诀有哪些热度:陈式太极拳内功心法怎样练习热度: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口诀心法十大要领。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口诀心法十大要领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太极拳用武要言有哪些
太极拳用武要言有哪些《用武要言》是陈长兴武学生涯的实践总结,通过《用武要言》可窥测到早期太极拳的技击风格,对于指导今天的太极拳技击实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用武要言有哪些。
欢迎阅读!太极拳用武要言用武要言陈鑫要诀云:捶自心出。
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
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
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
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
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
《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
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势势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
招势相连的具体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
如上一动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
《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后。
”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留恋缱绻、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
开合,收放,寓义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招招势势,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行,源源不断。
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极其匀称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的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
拳情拳景,如层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
与人搭手,进退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太極拳十大要論~陳長興TaiChi
太極拳十大要論~陳長興TaiChi太極拳十大要論陳長興:溫縣(今屬河南)人。
陳氏十四世孫。
立身中正,形若木雞,人稱“牌位先生”。
精於陳氏世傳拳術。
繼以王宗岳《太極拳論》的理論,以益陳王廷所創長拳十三勢,使其拳路系統化、定型化。
為太極拳老架之代表。
傳授門徒眾多,有名弟子有,其子陳耕耘,宗侄陳花悔,陳懷遠,楊露禪(福魁)等。
一、理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
蓋一本可散爲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髒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爲一者也。
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爲之也。
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
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
且靜無不靜,表裏上下全無參差牽挂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
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
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
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二、氣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
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
夫主於一,何分爲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
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
呼則爲陽,吸則爲陰,上升爲陽,下降爲陰,陽氣上升而爲陽,陽氣下行而爲陰,陰氣上升即爲陽,陰氣下行仍爲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
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爲清,降而下者爲濁,清者爲陽,濁者爲陰,然分而言之爲陰陽,渾而言之統爲氣。
《太极拳十大要论》释义06:三合
《太极拳十大要论》释义06:三合五脏既明,再论三合。
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腾相合,右三与左三亦然。
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
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释义拳术的六合理论,源于上天、下地、东、南、西、北四向的“天地六合说”。
人体身形一成,便具此上之头顶、下之足底、前之胸腹、后之背臀、左之侧面、右之侧面的六合一体之形,凭此之形,不经修炼,不能用之于攻防。
此段所论,乃修炼运用的法则。
心为主,意乃心之所动,心意相合,动之先机已具备了。
气与力合,所动之气与所发方向之力相合,便有拳势之威猛。
筋与骨合,是筋所产生的劲要与骨力相合,才能保证拳势形态的正确,才能保证心意一动,气催劲势达于筋劲骨力之形态,才能“站其位拔其根”,有变化灵活、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产生。
然而还要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顺序之三合,才能有“站位拔根”之拳势的产生。
内三合的效果,要辅以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才能保证拳势攻防整体到位;还要有“背、肩、肘、手和腰、膀、膝、足”的顺序之合,才能保证自身上下整体发挥的及时性。
以上是为拳法“六合说”的基本内容。
还有十字法的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的用法。
右之亦然。
此手足、肘膝、肩膀之相合,指上下垂直虚对。
拳势攻防“三点一线”,又名“三尖相照”,是自身稳健、攻防犀利、变化灵活的方法准则。
尚有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的四体三心合一气的方法,这些皆是外合的具体内容。
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之皮毛合,肾与骨合,这些皆属内合的具体内容。
如将六合的“六”理解成为数词,就片面了。
就上面所论各种相合的说法何止六种。
拳术的六合说,乃“六合一体”之形的说法,上面所论述是为使初习拳者容易明白,容易掌握。
清代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七)
清代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七)第七论六进既知三合,犹有六进。
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与!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
六进之道,如是而已!解析:任何事物间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六进也不例外,六进是依据太极拳技击客观性而提出的。
技击交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太极技击要求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进攻取胜是武术的共性,太极拳并不例外,太极拳进攻靠的是引化对方空背而击。
进击要求:抓住机会,定准目标,速度要快,力度要大,距离要短。
因此,六进要符合以上条件,要研究人体生理结构特点。
掌握六进特点,进攻才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没有抽扯之形。
太极拳技击重六进(资料图源自网络)一、头进头为周身之主,头作为首脑,其意义在于领进为尚。
头是指挥官,也是先行官,只有头进,身才能跟随。
由于“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的要求。
若头不进,重心必歪斜。
头进身随,技击才能成功。
如:“前趟腿”、“金刚捣捶”、“掩手肱拳”等势最为明显。
头进身随、弓腿击发。
练功要保护头。
头是主要技击对象。
头部一但受害,大脑失控,眼睛闭塞,其全身必乱,战必败无疑。
因此,练太极拳要重视头部的训练,要求不低头,不仰面,不左右歪斜,不摇头晃脑。
两手划圆时要注意看护好头部。
若技击头动要慎之,护之。
要时刻注意头的顶劲、领劲训练。
陈鑫讲:“拳自始自终,顶劲绝不能失,一失顶劲,四肢者无所附攀,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领起精神,动作就能圆活自然。
眼睛活,反应快,判断准。
耳朵灵,辨音准。
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主宰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一理第一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
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必有其源。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
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
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
内外相连,前后相需。
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与!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
若火机之内功,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
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
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矣!
二气第二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
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
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
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
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之于一。
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三节第三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
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
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观于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
要之,即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着意之处。
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
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
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梢第四
试于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
夫四梢者,身之余绪也。
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
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
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
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
四梢惟何?发其一也。
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
从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离乎血以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
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囊。
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
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
至于骨梢者,齿也。
筋梢者,指甲也。
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
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
五脏第五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
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
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
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
此乃五脏之义,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焉。
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其在于内,胸廓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
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隔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
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
至于腰,为两肾之本位,而肾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
故肾气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
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
而见于身者,亦有专属。
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
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脾。
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
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三合第六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
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亦然。
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
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六进第七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
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与!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
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身法第八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
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前。
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
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
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
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
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
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
总之,观在眼,变化在心,
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
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步法第九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
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于步。
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弯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
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
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
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与!
且步分前后。
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做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有定位矣。
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
步之为用大矣哉!
刚柔第十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
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
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
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
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
刚柔相济,则沾、粘、连、随、腾、闪、摺、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