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复习

环境微生物复习
环境微生物复习

环境微生物复习

第二章(原核)

-什么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为都具有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

胞为某些细菌才具有的特殊结构。

-细菌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

-革兰氏染色的主要过程和机理。

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用酒精脱色,最后以沙黄或蕃红复染。由于不同种类细菌的细胞壁组成和结构不同,而被染成紫色或红色。

凡是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者,仍呈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G+)细菌;凡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G-)细菌。

革兰氏染色机:与细菌等电点的关系。G+细菌等电点(pH 2-3)比G-细菌(4-5)低,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更牢固,形成的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不容易被乙醇提取,菌体呈紫色。

与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的关系。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

-什么是菌胶团?其功能有哪些?

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中,即成为菌胶团。

作用: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这是利用菌胶团细菌净化废水的重要因素;

防止被吞噬,自我保护。

菌胶团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它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生化特性表现为:以细菌和真菌为主,兼有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前者是降解有机物的主体,后者是活性污泥中食物链的重要组成,对改善出水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是系统运行状

态的生物指示剂。

新生胶团(即新形成的菌胶团)颜色较浅,甚至无色透明,但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老化了的菌胶团,由于吸附了许多杂质,颜色较

深,看不到细菌单体,而像一团烂泥似的,生命力较差。为了使水处理达到较

好的效果,要求菌胶团结构紧密,吸附、沉降性能良好。

-为什么细菌表面带负电荷?

细菌的带电性与其主要组成蛋白质有关。

由氨基酸聚合而成的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在大于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的碱性环境中带负电核,在小于pI的酸性环境中带正电核。细菌的pI在1~5,在一般环境中pH﹥pI,所以一般带负电。

-放线菌由哪几种菌丝构成?各种菌丝的功能?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主要是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菌丝长到一定程度,一部分基外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成熟后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称为分生孢子(conidia)。或者以一段营养菌丝繁殖。

-蓝细菌的形态及营养方式。

形态:单细胞生物,呈杆状和球状,个体比细菌大,一般直径为1-10μm,长度不等。蓝细菌很少以单一个体生活,通常是在分裂后仍集合在一起,形成丝状或单细胞的群体(球状和块状)。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可形成很大的群体,肉眼可见。

专性光能无机营养型

-水华(赤潮)是怎样形成的?

当水体中排入大量含氮和磷的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则使蓝细菌过度繁殖,将水面覆盖并使水体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现象,在淡水域称为“水华”,在海水域称为“赤潮”。

-什么是菌落?细菌、放线菌的菌落有什么区别?

由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的菌落介于细菌和霉菌菌落之间,以菌落形状就容易区别开。一般来说,放线菌在基质上生长牢固,不易被接种针挑起,这是由于放线菌能产生大量的基内菌丝伸入培养基内,而基外菌丝又紧贴在培养基的表面交织成网状。形成的菌

落较小而不致扩散,质地较密,表面呈紧密、絮状、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典型菌落;菌落正、反面往往具有不同颜色;菌落有特殊气味。

?第三章(真核)

–比较霉菌和放线菌的异同。

–霉菌菌丝体比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真核(放线菌原核);

–多核系统(有隔霉菌菌丝体,放线菌?)

–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放线菌:肽聚糖)。

–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温度:海藻根据生长地点温度的差异可分为3种类型:①冷水性种。②温水性种。③暖水性种。

光照:决定藻类垂直分布(绿藻一般生活于水表层,红藻、褐藻则能利用绿、黄、橙等短波光线,可在深水中生活)

水体化学性质:如蓝藻、裸藻容易在富营养水体中大量出现,并时常形成水华;硅藻和金藻常大量存在于山区贫营养的湖泊中;绿球藻类和隐藻类在小型池塘中常大量出现。

藻类相互影响:某些藻类能分泌物质抑制其他藻类的形成和发展

–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哪些?水处理中有哪些常见的种类?

–全动性营养:吞噬其他如细菌、放线菌等生物,也可吞噬有机颗粒为食物(异养)。大多数原生动物为全动性营养。

–植物性营养:具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如绿眼虫、衣滴虫在阳光条件下,可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营养物质供自身所需(自养)。

–腐生性营养:吸收环境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为生。

–梨波豆虫、滴虫等动物性鞭毛虫的大量出现,是系统处理效果欠佳的表征;–钟虫等原生动物的出现,是系统处理效果良好的表现。

–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

酵母菌:

具有良好的耐酸、耐渗透压等特点美因茨广泛地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包括有毒、含难降解污染物废水的处理,其处理能力优于驯化后的活性污泥系统,同时具有吸附重金属的作用;酵母菌能将大部分有机物转化成无毒且营养丰富的细胞蛋白供人类利用。

霉菌:

–污水处理,如含氰(CN-)、含硝基(-NO2-)废水。

–尽管霉菌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是引起污泥膨胀的潜在因素,一般应控制霉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

发展;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霉菌在营养竞争上受细菌的限制,一般不会大量增殖。 藻类:

?危害

–过量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使水质恶化变质,应加以控制。

?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氧化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好氧活性污泥系统中起积极作用;

–利用具有光合特性的藻类进行污水生物处理。

原生动物:指示性见上题

后生动物:

轮虫:

–水生动物的食饵

–指示性生物:轮虫要求较高的溶解氧环境,是河流寡污带及污水处理效果好的指示性生物。

线虫:有好氧和兼性厌氧两种,后者在污水处理中缺氧状态大量繁殖,是污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性生物。

水蚤:

若水体被污染了,水体中的DO就会降低,那么水蚤中的血红素就会升高,那么其颜色就会比清洁水体中的颜色要深。

第四章(病毒)

–什么是病毒?病毒有什么特点?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它们在体外具有生物大分子的特征,只有在宿主体内才表现出生命特征。

?病毒的主要特征

–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专性寄生,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增殖;

–无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只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大分子,且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繁殖方式是依靠宿主的代谢体系进行“复制”;

–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大多数病毒的化学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

–含有RNA的病毒称为RNA病毒;

–含有DNA的病毒称为DNA病毒。

–少数较大的病毒还含有脂类和多糖类等。

?脂类中磷脂占50%~60%,其余为胆固醇;

?多糖常以糖脂、糖蛋白形式存在。

–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利用寄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机制,在病毒核酸的控制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然后装配为病毒颗粒,再以各种方式从细胞中释放出病毒粒子。

吸附—渗透(注射)—病毒核酸/蛋白合成—成熟组装—裂解释放

–什么是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溶原性(Lysogeny)

–指当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不发生裂解而能继续生长繁殖。相应的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其一起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烈(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细胞破裂。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实验设计依据:1个菌体被1个噬菌体感染,避免二次吸附;细菌群体被噬菌体同步感染。

–一步生长曲线的研究不仅能了解噬菌体的潜伏期时间和裂解量,而且可了解理化因素的变化对噬菌体感染细菌能力的影响。

–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latent period)、突破期(rise phase)和平稳期(Plateau phase)。

–影响病毒存活的因素有哪些?

?物理因素

–温度、光线、干燥、渗透压

?化学因素

–酸碱度、化学药剂

?生物因素

–少数细菌如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等能够灭活病毒,一般认为是由于这些细菌具有能分解病毒蛋白外壳的酶而引起的。部分藻类产生的代谢产物亦可使病毒失活。

?第五章(营养与代谢)

–什么是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性?

活细胞的成分,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细胞内或细胞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类酶和核酸类酶,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分为哪几类?什么是全酶、辅酶?

按化学组成,酶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种。

–单纯酶(单成分酶):完全由蛋白质组成,酶蛋白本身就具有催化活性。这类酶大多可以分泌到细胞外,作为胞外酶,催化水解作用。

–结合酶(双成分酶、全酶):由酶蛋白和非蛋白两部分构成。非蛋白部分又称为酶的辅因子。酶蛋白必须与酶的辅因子结合才具有催化活性。

?全酶(结合酶)= 酶蛋白+辅因子(辅酶或辅基)

?辅因子通常是对热稳定的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如维生素)。与酶蛋白结合较疏松的称为辅酶,结合较紧密的称为辅基。

–转移氢的辅酶有哪几类?

? NAD(辅酶I)和NADP(辅酶II):NAD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为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存在于几乎一切细胞中,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可直接与底物脱氢过程相耦联,参与各种底物脱氢作用。

?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和FMN(黄素单核苷酸):FAD与NAD类似,能直接参与底物脱氢,但仅作为琥珀酸脱氢酶等少数酶的辅酶,参与琥珀酸等脱氢过程。FAD和FMN均是电子传递体系(包括呼吸链)的组成部分。

?辅酶Q(CoQ):又称泛醌,在电子传递系统中作为氢的中间传递体。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酶的浓度[E]、底物的浓度[S] 、pH值、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

–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对废水的生化处理有什么指导意义?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对其应用有何指导意义?

培养微生物时,培养基须按所培养微生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进行配制。–在废水生物处理中,需满足废水中C、N、P等营养元素的平衡。对于好氧生物处理,C(BOD5):N:P=100:5:1,对于厌氧生物处理,C(CODCr):N:P=200~300:5:1较为适宜。

–物质的运输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单纯扩散

由高浓度的胞外环境向低浓度的胞内进行扩散。(单纯扩散不是细胞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促进扩散

–在渗透酶(载体蛋白)的作用下,载体蛋白在膜外和被运输物质形成复合体,向低浓度区域扩散或越膜,由于膜内被运输物质浓度低,复合体发生解离,被运输物质留在膜内,载体回到膜外表面。

–运输动力是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多见于真核生物。

–以促进扩散方式运输的养分主要是糖类。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其重要特点是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而且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运输过程需要三种渗透酶的作用,即:单向转运载体、同向转运载体、反向转运载体。

–主动运输的作用机理有3种:分别为钠钾泵主动运输、离子浓度梯度主动运输、H+浓度梯度主动运输(质子驱动势)。

–以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养分主要有糖类、氨基酸、有机酸以及多种无机盐(如硫酸盐、磷酸盐、钾盐、钙盐)。

基团移位(磷酸转移酶系统)

–基团转位一般存在与原核生物中,主要用于糖的输送,可以逆浓度梯度将营养物质转移到细胞内。

–主要特征是被运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结果是细胞内结构发生变化的物质浓度大大超过未改变结构的同类物质的浓度。这种方式需要能量和载体。

–基团转移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胞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运输。

–在细菌中广泛存在的一个例子是磷酸转移酶系统,包括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非特异的酶I、与糖特异性结合的酶II和一种能起高能磷酸载体作用的热稳定蛋白质(HPr)。

–根据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划分为几种类型,特点分别是什么?

1、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

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种。

2、所需要的碳源物质的性质,可将微生物分成自养型与异养型两大类。

3、所需能量来源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成化能营养型与光能营养型。

–配置培养基应遵循哪些原则?常见培养基有哪些?各有什么用途?

无菌

目的明确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营养要求配制针对强的培养基。

营养协调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营养物质浓度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培养基中各营养物质之间的浓度配比也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其中碳氮比(C/N)的影响较大

理化条件适宜

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通常情况下,培养细菌与放线菌的pH 为7~7.5,而酵母菌和霉菌在pH4.5~6范围内生长。

为了维持培养基pH的相对恒定,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pH缓冲剂,K2HPO4、(NH4)2SO4或在进行工业发酵时补加酸、碱。有些缓冲剂既可调节pH也是营养物质。

经济节约

–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类型有哪些?

根据最终电子受体(或最终受氢体)的不同,可将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分成发酵、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产生ATP的三种磷酸化反应是什么?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水平磷酸化中,高能磷酸基团直接从磷酸化合物(底物)转移到ADP而形成ATP。在EMP途径和TCA循环中都有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电子水平):电子从有机化合物通过一系列的电子载体(NAD+等)被转给分子氧或其他有机分子时发生氧化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在光合作用时,利用光能由低能化合物CO2和水所合成有机分子(例如糖的合成)。在此过程中,光合磷酸化把光能转化为以ATP和NADH 形式储存化学能,进而被用于合成有机分子。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为细胞合成和维持生命活动提供大量能量。三羧酸循环中产生30 mol ATP,占葡萄糖彻底氧化总产能量的79%。

–为细胞合成提供原料。在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除某些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生长辅因子)由食物供给外,大多数细胞合成的原料来源于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由于三羧酸循环中的中间代谢产物种类较多,这就为细胞合

成提供了方便。

–作为各种有机底物彻底氧化的共同途径。TCA是碳水化合物(糖类)、脂类、蛋白质等共同彻底氧化分解的途径。

–分析葡萄糖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硝化细菌和硫细菌获得能量的方式。

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能以有机物为供氢体,以硝酸盐NO3-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获取能量。

–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被还原为N2或氮氧化物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在此过程中有少量ATP生成。

硫细菌:在无氧条件下,主要有两类硫酸盐还原菌以SO42-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呼吸,即无芽孢的脱硫弧菌属和形成芽孢的脱硫肠状菌属,均为专性厌氧化能异养型。

?第六章(生长繁殖)

–微生物直接计数法有哪些?间接计数法有哪些?

–全数测定(直接计数法):涂片染色法、滤膜染色法、血球计数板测定法、比例计数法、比浊计数法。

–活菌计数(间接计数法):平板计数法、液体计数法、液膜法。

–细菌纯培养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其中稀释倒平皿一般可分为浇注平板法和平板表面涂布法)

–怎样获得细菌纯培养的生长曲线?并分析生长曲线各时期的特点。

?分批培养

–将少量细菌接种于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内,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pH、溶解氧等)培养,培养过程不投加或取出任何东西。这种培养方式叫分批或间歇培养。

–细胞量(y )随时间(x )的变化曲线称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细菌的生长曲线四个时期

?停滞期(lag phase)

–当菌种接种到新鲜培养基后,细菌并不立即生长繁殖,而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以合成多种酶,并完善体内的酶系统和细胞的其他成分。

–在这个时期,细胞的代谢活力很强,蛋白质和RNA含量增加,菌体体积显著增大。在迟缓期末,细菌的长度可达接种时的6倍。迟缓期末期和对数期前期的细胞,对热、化学物质等不良条件的抵抗力减弱。

?对数期(log phase)

–迟缓期末,细胞开始出现分裂,培养液中的菌数增加,进入对数期。在此时期,以细菌数的对数与培养时间做图则成一直线。

–生长速率最大,世代时间(generation time)和倍加时间(doubling time)最短;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体内各成分最为均匀。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由于在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某些有毒性的代谢产物不断积累,致使细菌分裂的速率降低,世代时间延长,细菌细胞活力减退。此时,群体中细菌的繁殖速度与死亡速度近乎相等,活菌数目保持稳定。

–处于稳定期的细胞开始积累体内贮藏物质,如肝糖粒、淀粉粒、异染颗粒等。菌胶团细菌此时大量分泌体外贮藏物质(荚膜),因此更易形成菌胶团。大多数产芽孢细菌在此时期开始产生芽孢。

?衰亡期(death/decline phase)

–此期间环境变得更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细胞的活力继续衰退,死亡率大于繁殖率,活菌数迅速减少。在衰亡期中,细胞形状和大小很不一致,有些产生畸

形细胞,细菌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内源呼吸,并呈现大量死亡。

–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废水应将污泥控制在哪个时期?为什么?

静止期(稳定期)

–对数期微生物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能够大量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正是因为去除能力强,对进水的有机物浓度高,则出水的绝对值也相应偏高,不易到达排放标准。

–对数期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表面的黏膜和荚膜尚未形成,运动很活跃,不易自行凝聚形成菌胶团,污泥沉淀性能差,出水水质差。

–静止期的微生物代谢活力虽比对数期差些,但仍有相当的活力,去除效果仍较好,且微生物体内积累了大量的异染颗粒、聚β-羟基丁酸等贮存物,这些物质可以强化微生物的生物吸附能力,具有自我絮凝、聚合能力强,二沉池泥水分离好,出水水质好。

–为什么热蒸汽灭菌比干热灭菌温度低、时间短?

–消毒和灭菌有什么区别?

–消毒: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致病菌(有芽孢和无芽孢的细菌),或是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些芽孢。

–灭菌:利用超高温、物理、化学方法将所有微生物营养细胞和所有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

–嗜中温细菌的最适温度是多少?

25~40℃

–外界的pH变化如何影响细菌?

–抗生素如何影响微生物?微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破坏微生物细胞壁:青霉素抑制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40~90%)的合成,导致细胞壁合成受阻,微生物失去保护。加之在膜内外渗透压的作用下,革兰氏阳性菌被杀死。

–破坏微生物细胞质膜:多粘菌素的游离氨基可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质膜的磷酸根结合,损害细胞质膜,破坏细胞质膜的渗透屏障作用。导致体内核酸外流,死亡。

–抑制蛋白质合成: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与核糖体蛋白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核酸的合成:争光霉素(博来霉素)、丝裂霉素(自力霉素)、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抗生素可与DNA结合,干扰DNA复制。有些抗生素影响双链分开,破坏复制。

–结合产甲烷反应,说明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竞争关系?

水中的复杂有机物经产酸细菌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 再由产乙酸菌进一步生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氢气。SRB能同时氧化乙酸和氢气, 通过异化作用维持生命活动, 在此过程中硫酸盐被还原成硫化氢。MA则利用乙酸和氢气产生甲烷。由于SRB和MA均可以利用乙酸、氢气作为基质, 因此两者虽然能够共存, 却依然存在竞争关系。

–捕食在污水生物处理上的意义?

主要的细菌捕食者是原生动物,它们吞食数以万计的细菌,明显影响细菌种群的数量。这一作用在污水处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e.g., ①在无纤毛类原生动物存在时,活性污泥法出水的的上清液中每ml含有游离细菌达100-160百万个,而存在纤毛类原生动物时,上清液中每ml水可仅含细菌1-8百万个,出水亦较清澈。

②粘细菌直接吞食细菌,也常侵袭藻类、霉菌和酵母菌。

?第七章(遗传与变异)

–何谓DNA的半保留复制?

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一个DNA分子最终复制成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DNA,从而准确地将遗传特性传递给子代。新DNA分子各由一条新链和一条旧链构成双螺旋结构,这种复制方法称为半保留复制。

–概述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包括由DNA到DNA的复制、由DNA到RNA的转录和由RNA到蛋白质的翻译等过程。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

–基因突变的特点。

自发性:概率极低。每104~1010繁殖才有一次出现基因突变体。

可诱变性

可逆性

不对应性:指多种因素导致一种性状的出现。

–转化、接合、转导。

·转化: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DNA片断,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化过程:感受态细胞出现;DNA吸附;DNA进入细胞内;DNA解链;形成受体DNA-供体DNA复合物;DNA复制和分离。

?转导

利用温和噬菌体做载体,将供体特定基因携带给受体细胞,使后者得到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受体细胞和供体细胞不进行直接接触,靠的是温和噬菌体的媒介作用。

·接合:

细胞接触的遗传转移(细胞膜融合→质粒转移→DNA复制)

–基因工程及其操作步骤。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在体外进行重组,然后把这种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并使之增殖和表达的技术。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目的基因的获取;

–载体的选择;

–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

–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

–筛选优秀菌种;

–目的基因的表达。

– PCR技术原理。

PCR使用一种耐热的多聚酶,以及两个含有18~24个碱基的单链引物,经过高温变性将模板DNA分离成两条链,低温退火使得引物和一条模板单链结合,然后是中温延伸,反应液的游离核苷酸紧接着引物从5’端到3’端合成一条互补的新链。而新合成的DNA又可以继续进行上述循环,因此DNA的数目不断倍增。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生态系统有什么功能?

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什么是微生物生态?

–土壤生物修复的技术关键有哪些?

–微生物种:目前“土著”微生物应用较多,具有经济性,但效果较差;从污染

土壤选育优势菌种,经扩大培养接种到污染土壤中,易实施,收效快,效果好;质粒育种或基因工程菌,有不相容性。

–微生物营养C:N:P:因污染物的过量积累,可能使营养物质品种单一,营养元素比例失衡严重,需通过可行性试验确定适应的营养元素比例。

–溶解氧:通气良好的土壤溶解氧在5 mg/L左右,粘土和积水土溶解氧极低,加之存在污染物,溶解氧更低。保证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的旺盛生长,才能有效分解污染物。

–微生物的环境因子:适量的水、pH和温度对于土壤的生物修复也有很大影响。

–为什么选用大肠菌群作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指标?

–又称大肠杆菌群,包括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等十几种肠道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的、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被用于指示水体被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

–理由:大肠菌群是人肠道中正常寄生菌,数量最大,对人较安全,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与致病菌相近,而且检验技术相对简便,因而一直被用作致病菌的间接指示菌。

第九章(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氮素是如何循环的?

首先,分子氮被自由生活的微生物固定成NH3并转化为有机氮化物或被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作用转化为供植物直接利用的形式。植物及微生物体内氮化物为动物食用,转化为动物蛋白质。

其次,当动植物和微生物尸体及排泄物等有机氮化物(以蛋白质为主)被生生物分解后,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供植物利用或被氧化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或被进一步还原为气态氮返回自然界完成整个循环。

整个过程包括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何为硫酸盐还原作用?有什么危害?

–如何处理含硫酸盐废水?

–何为硫化作用?有哪些细菌?

–磷素是如何循环的?

第十章(废水生物处理)–什么是活性污泥,有哪些组成和性质?

–好氧活性污泥中有哪些微生物?

–菌胶团、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什么是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微生物有哪些?如何控制?

–厌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

微生物、免疫的技术复习题

《微生物、免疫学技术》复习题 判断题(对的选A,错的选B) B1、微生物体积小,单位体积表面积大,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代谢速度快。() B2、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要求右手调焦,左手移片或绘图记录。() A3、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链霉素较敏感,格兰阴性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不敏感。() A4、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A5、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是将一定稀释度的细胞悬液加到固定体积的计数器小室内,在显微镜下观测并记录小室内细胞的个数,计算出样品中细胞的浓度。() A6、无菌技术是指在进行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分离、转种及培养时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实验材料的操作方法。() 7、质粒上携带着某些细菌染色体上所没有的基因,使细菌等原核生物具有了某些对其生存并非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如抗药、产毒、产生特殊酶等。() A8、微生物大多为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有的甚至不具备细胞结构。() B9、革兰阳性菌能产生内毒素,革兰阴性菌多数能产生外毒素,两者致病的物质不同。() 10、巴氏消毒法的低温维持法一般是在40℃维持60分钟。() 11、基础培养基就是微生物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培养基。() 1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能在低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选择题(四选一) E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B2.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移植物排斥反应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免疫增生病 A3.抗原性是指: A.抗原分子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B.抗原分子不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C.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D.抗原分子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E.抗原与载体结合后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C4.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表位的数量B.抗原分子量的大小C.抗原决定簇的性质、结构及空间构型D.抗原结构的复杂性E.抗原的化学组成 B5.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是因为: A.抗原和抗体性状相似B.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C.抗原的分子量较大D.抗原和抗体的大小相近E.抗体为多聚体 B6.参与对TI抗原识别和应答的细胞是: A.T H细胞B.NK细胞C.T淋巴细胞D.B淋巴细胞E.巨噬细胞 B7.在个体发育中,Ig的产生顺序是: A.IgA→IgG→IgM B.IgG→IgM→IgA C.IgM→IgA→IgG D.IgM→IgG→IgA E.IgG→IgA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

绪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 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 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 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等的基础知识;讲述栖息在水体、土壤、空气、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以及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的原理。 二、简答题: 1. 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 微生物的特点; ①个体极小;C2分布广,种类繁多;O 3繁殖快;G4易变异。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一、名词解释: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 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 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 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7. 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简答题: 1. 病毒的特点; 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用nm表示;G2无细胞构造,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又称分子生物;O 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迢缺乏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器,合成核酸和蛋白质。 2.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 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 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3.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4.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5. 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 6. 菌落: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细菌就迅速地开始生长,形成一个由无数细菌组成的子细胞群体。 7. 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一般为大批菌落聚集而成。 8. 放线菌:主要呈丝状生长、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9. 气生菌丝:基内菌丝长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直径1-1.4um, 长短不一,形状不一,颜色较深。 10. 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变质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1. 水华: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是仅由藻类引起的,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12. 支原体:支原体是自由生活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只具有细胞质膜,细胞无固定形态,为多行性体态。 13. 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14. 立克次氏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题

环境微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现在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很多,其中,用物理化学方法虽可清除部分污染物,但效率普遍较低,且易造成二次污染。近年来利用细菌、真菌、藻类、原 生动物等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降解有机物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在净化污水和处理工业废水领域中投入实际应用。该法由于费用少、环境影响小、降解污染物能力强,且避免了二次污染。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途径为生物吸附。所谓生物吸附是指利用某些生物体本身的化学结构及成份特性来吸附溶液中金属离子,再通过固 液两相分离来去除水中金属离子。微生物吸附金属的机理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胞外富积、沉积等发现一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出的蛋白质能使溶液中可溶性的Cd2+、Hg2+、Cu2+、Zn2+形成不溶性的沉淀而被除去。但通过胞外吸附分离金属,只有当溶液中金属浓度很低时才是可行的。(2)细胞表面吸附或络合。大部分的微生物对金属的富集往往发生在细胞壁表面,细胞表面对金属的吸附通常是一快速、依赖pH的过程。一般认为吸附机理主要是由于金属离子与细胞表面活性基团络合/离子交换以及络合基 团为晶核进行吸附沉淀。如某种藻类在吸附Sr2+的同时释放了等量的Ca2+和Mg2+,这说明此种微生物对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吸附是由于静电相互作 用的离子交换过程,而吸附过渡金属Cu2+时同时有H+的释放,表明此时有共价结合过程存在。(3)微生物细胞膜上某些酶的存在也会导致重金属的沉积。柠檬酸细菌对铅和镉的分离就与细胞上磷酸酯酶有关。对于不同的吸附体系,它们的吸附机理各有特点。胞内富集已观察到金属可以被富集在细

菌、真菌、海藻细胞内,如铜绿假单孢菌在细菌内富集UO22+,活发面酵母在胞内富集Cd2+等。其中细胞表面的吸附和络合对死、活微生物都存在,而胞外和胞内的大量富集则往往要求微生物具有活性。金属离子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即细胞外多聚物,细胞壁上的官能团与金属离子结合)是被动吸附,它包括离子交换、表面络合、氧化还原等;细胞表面吸附的金属离子和细胞表面的某些酶相结合而转移至细胞内是主动吸附。它包括运输和沉积,表面为酶促机理、微沉积等。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主要是以污水中含有的污染物为营养源,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有机污染物降解成CO2和水或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形态和毒性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降解作用、共代谢作用、去毒作用。降解作用是指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的降解反应。如马拉硫磷在微生物作用下,其分子中的酰胺和酯链易水解。氟乐灵等农药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发生脱烷基反应。共代谢作用是指不利用基质作为能源和元素的有机物转化作用。具体来说,微生物不能从其代谢中受益,既不能从基质的氧化代谢中获取足够能量,又不能从基质分子所含的C、N、S 或P中获得营养进行生物合成。去毒作用使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降低或去除其对敏感物种的有害性。例如有机磷农药马拉硫磷在羧酸酶作用下,水解成一酸或二酸。有毒性杀草剂醚草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脱氨形成对植物无毒害的产物。 不同的细菌对不同金属有特殊的亲缘性,细菌及放线菌对某些碱土金属、过渡及过渡后金属有较高的分离能力。细菌不但可以吸附重金属,更是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

最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3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只有 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①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②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③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④动物界、⑤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 Escherichiacoli。 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 Escherichia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 Bacillussubtilis。 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体极小:(二)分布广,种类繁多:(三)繁殖快:(四)易变异: 8、什么是病毒,有什么化学组成?结构是什么样的?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生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μm以下的超小微生物。 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 9、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毒性噬菌体:就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是正常表现的噬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 区别于百度类万金油资料,忠于课本原教学顺序。个别讲师使用自设顺序教学的请自己甄别。 绪论 1、微生物的含义(P5):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P6):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五界系统:1969 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 (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 (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 (3)真菌界:酵母菌、霉菌 (4)动物界 (5)植物界 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2)细菌域(Bacteria):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 3、分类依据(P6):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血清学反应、噬菌体反应、DNA 中的G+C(%)、DNA 杂交、DNA-rRNA 杂交、16SrRNA 碱基顺序分析和比较 5、微生物的特点(P9)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 (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 (5)适应性强(6)易变异 第一章:第一章:病毒 1、病毒

特征: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 定义: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 形态:动物病毒:球型、卵圆型、砖型 植物病毒:杆状、丝状、球状噬菌体:蝌蚪状、丝状 组成: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结构:无细胞结构。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①蛋白质衣壳②核酸内芯 2、复制: (1)吸附: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间的电荷、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得华力 (2)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3)复制与聚集:病毒侵入后,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已合成的各部件进行自行装配成新的噬菌体 (4)裂解(释放):被感染细胞裂解,成熟的子代噬菌体转移到外界 3、烈性噬菌体:凡能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4、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 结合,随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 第二章: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古菌(P30-32): 古菌的分类学位置:属于原核微生物 古菌的特点:古菌是一群具有独特的基因结构或系统发育生物大分子序列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多生活在地球上极端的生境或生命出现初期的自然环境中,营自养和异养生活;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在超高温、高酸碱度、高盐及无氧状态下生活;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骨架为蛋白质或假胞壁酸,细胞膜含甘油醚键;以及代谢中的酶作用方式既不同于细菌又不同于真核生物。古菌的分类: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极端嗜盐菌 2、细菌形态、大小、繁殖与菌落:(P39—P41) 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丝状菌 大小:球菌:一般直径在0.5~2.0μm 杆菌:长×宽(0.5~1.0)μm×(1~5)μm 螺旋菌:宽×弯曲长度(0.25~1.7)μm×(2~60)μm 繁殖:细菌裂殖 3、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P41):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 ☆4、细胞壁: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

绪论思考题 1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包括淡水在内的许多资源短缺;草原退化严重、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济损失重大。2什么是环境生物技术? 广义上讲:凡是涉及环境污染控制的一切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环境生物技术。 严格上讲:环境生物技术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来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能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成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 3环境生物技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内容是什么?是否有明显的界限? 从技术难度和理论深度上环境生物技术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近代污染物防治生物技术。包括构建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高效基因工程学,创造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 这个层次是以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为基础,为寻求快速有效的污染治理与预防途径提供了可能,是解决目前出现的日益严重复杂的环境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第二层次:是以废物的生物处理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废水的生物处理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也包括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下开发出的废物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等。这个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是当今废物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在高新技术不断渗入的过程中,其本身也在不断改进,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主力军。 第三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和农业生态工程等。这个层次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环境中生物生态功能;投资运行费用少,易于操作管理,是一种省力、省费用、省能耗的技术。 在解决实际环境污染问题时,三个层次的技术可能会集于一体,很难有明显的界限。 4环境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 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有机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大气污染的生物防治技术;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等。 5环境生物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是在哪个领域? 环境生物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领域是废物高效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环境的现场修复技术、及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术。 第一章思考题 酶: 酶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内自身合成的、参与生化反应、并传递电子、原子和化学集团的生物催化剂。 酶工程: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物质转化(合成有用物质,分解有害物质)的技术,是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 酶工程包括的内容:酶的生成、酶的分离纯化、酶分子的修饰、酶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酶反应器、酶的应用等。 酶的固定化: 固定化酶:是指将酶固定在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其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的同时,又不妨碍底物的自由扩散)。 益处: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优势在于: 热稳定性提高;可以重复使用; 不需要在反应后进行催化物质与反应物质的分离; 能够避免外源微生物对酶的污染和降解。

环境微生物学期末复习A卷

环境微生物学期末复习 A卷 一、名词解释 1、致死时间:当孢子或菌体细胞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的作用下达到一定致死率所用的时间。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是地球表面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圈层,包括了生活于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三圈界面的所有生命体。 3、溶原性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为溶原性细胞。 4、厌氧菌:一类只能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好的细菌,而不能在空气和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 5、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词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6、化能异养型:一群依靠氧化有机物产生化学能而获得能量的微生物,它们的碳源也是其能源,包括绝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及全部的真菌。 二、填空题 1、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作用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2、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焚烧法、填埋法和堆肥法。 3、微生物培养基的分类:按培养基组成的性质分类: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复合培养基。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分类: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按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和用途分类: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加富培养基。 三、选择 1、微生物学发展史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定期和发展期。其中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列文虎克。列文虎克是最早发现微生物的人。 2、噬菌体是侵染细菌的病毒。 3、放线菌。大多数放线菌为腐生菌,少数是寄生菌。放线菌菌丝体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似。 4、丝状真菌俗称霉菌,无性孢子是丝状真菌进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 5、凡能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称为碳源。碳源的主要作用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含碳物质(碳架)和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及运动所需要的能量。 6、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化学变化)。 7、一般情况下,活性污泥驯化成熟期最多的原生动物是钟虫。 8、细菌的光合作用:环式光合磷酸化,主要参加的细菌为紫细菌和绿硫细菌。 9、代谢产生ATP不需要DNA和RNA的参加。 10、实验室常规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 121摄氏度、15~30分钟。 11、腐生菌属于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从已死的动、植物或其他有机物吸取养料,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属于化能异养型微生物,腐生细菌大大促进了自然界的生物循环。 12、主动运输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13、在废水分析过程中,大肠埃希氏菌作为水中粪便污染的指标。 14、纯培养是其中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15、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1.微生物学初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C )。 A.巴斯德 B.科赫 C.列文·虎克 D.维诺格拉德斯基 2.噬菌体是侵染(B )的病毒。 A.植物B.细菌 C.动物 D.动物和植物 3.放线菌具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功能的菌丝是(A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考试必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 考试必备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绪论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 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和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和真核 4、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 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6)易变异 6、解释Escherichiacoil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coilK12

(λ),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解释Escherichiacoil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coilK12(λ),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第一章:病毒 1、病毒的特点以及分类: (1)大小在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必须在电子显微镜。(小) (2)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简) (3)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寄) (4)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 生物技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及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领域的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基本特征: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 环境生物技术三个层次高层次是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近现代污染防治生物技术;中层次是指传统的废物生物处理技术(如废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如氧化塘、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系统、农业生态工程等)。 环境生物技术的技术组成:环境污染治理基因工程技术;环境污染生物治理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环境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 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近代防治污染生物技术;二,以废物的生物处理为注意内容;三,主要包括氧化塘、人工湿地和农药生态工程等。 生物氧化的方式:1.有氧氧化:在有氧条件下,好气生物或兼性生物吸收空气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可将有机物基质完全氧化分解。2.无氧氧化:在无氧条件下,兼性生物或厌气生物能利用细

胞中的氧化型物质作为电子受体,将燃料分子氧化分解。3.无氧呼吸:以无机物分子作为氢受体。4.厌氧发酵:以有机物作为最终氢受体。 有机污染物代谢的基本过程包括:向基质接近、吸附在固体基质上、胞外酶的分泌、基质的跨膜运输、细胞内代谢。自然界中生物有机物分解的代谢途径 1,好氧降解: 多糖类-单糖类| 脂肪类-甘油+脂肪酸类|--丙酮酸-氧化脱羧--乙酰-CoA-三羧酸循环-CO2+H20 蛋白质类-氨基酸类| 木质素-芳香族单体| 2.厌氧降解 第一阶段:水解发酵阶段: 多糖-(水解)-单糖-(糖酵解)-乙醇和脂肪酸 蛋白质-(水解)氨基酸-(脱氨基)-脂肪酸和氨 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由产氢产乙酸细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和CO2。 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由产甲烷细菌利用乙酸、H2和CO2,产生甲烷。 共代谢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6、微生物有哪些特点?1.个体极小 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7、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1.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的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2.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磷壁酸、少量蛋白质和脂肪。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结构较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分为三层:最外层脂多糖,中间层磷脂层,内层脂蛋白;内壁层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 8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有以下两点:(1) 革兰氏染色与等电点的关系G+菌的等电点低于G-菌,所带负电荷更多,因此,它与结晶紫的结合力较大,不易被乙醇脱色。(2) 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的关系G+的细胞壁脂类少,肽聚糖多,G-则相反,故乙醇容易进入G-细胞,进行脱色。 8、藻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它分为几门? 根据藻类光合色素的种类、个体形态、细胞结构、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将藻类分为10门:蓝藻门、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 9、真菌包括那些微生物?它们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各起什么作用? 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及各种伞菌。酵母菌既处理了废水,又可得到酵母菌体蛋白,用作饲料。还可以用酵母菌监测重金属。美军在对废水中氰化物的去除率达90%以上,有的霉菌还可以处理含硝基化合物的废水。真菌在处理有机废水可以用于培养食用菌的菌丝体,这样既处理了废水和固体废物,还获得了食用菌。 10、酵母菌有哪些细胞结构?有几种类型的酵母菌?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酵母菌有发酵型和氧化型两种。 11、霉菌有几种菌丝?如何区别霉菌和放线菌的菌落? 整个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放线菌菌落:是由一个孢子或一段营养菌丝生长繁殖出许多菌丝,并相互缠绕而成的,有的呈戎状或密实干燥多皱,整个菌落像嵌入培养基中,不易被挑取。霉菌菌落:呈圆形、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比其他微生物的菌落都大,菌落疏松,与培养基结合不紧,用接种环很容易挑取。 12、什么叫定向培育和驯化? 定向培养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驯化是经过长时间地定向培养后,微生物改变了原来对营养、温度、PH 等要求,产生了适应酶,利用各营养,改变了代谢途径。 13、什么叫水体自净?可根据那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河流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这叫水体自净。1、P\H 指数,2、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和氧垂曲线。 14、水体污染指标有哪几种?污化系统分为那几“带”?各“带”有什么特征?1.BIP 指数2.细菌菌落总数3.总大肠菌群 多污带:位于排污口之后的区段,水呈暗灰色,很浑浊,含有大量有机物,BOD 高,溶解氧极低,为厌氧状态。 α-中污带:在多污带下游,水为灰色,溶解氧少,为半厌氧状态,有机物减少,BOD 下降,水面上有泡沫和浮泥,有氨、氨基酸及H2S ,生物种类比多污带稍多。 β-中污带:在α-中污带之后,有机物较少,BOD 和悬浮物含量低,溶解氧浓度升高,NH3和H2S 分别氧化为NO3-和SO42-,两者含量均减少。 寡污带:在β-中污带之后,标志着河流自净作用完成,有机物全部无机化,BOD 和悬浮物含量极低,H2S 消失细菌极少,水的浑浊度低,溶解氧恢复到正常含量。 15、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有几种? 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入湖泊、河流和海洋,使水体中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的藻类过量生长,使淡水中发生水华,使海洋中发生赤潮,叫富营养化。观察蓝细菌和藻类等指示生物、测定生物的现存量、测定原初生产力、测定透明度和测定氮和磷等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 16、什么叫活性污泥?它有哪些组成和性质? 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由各种微生微、真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和各种有机无机的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绒粒.即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由外到内水解细菌、发酵细菌、氢细菌和乙酸菌、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原生动物其中产甲烷丝菌是厌氧活性污泥的中心骨架。 17、叙述好氧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机理?1.在氧化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绒粒中的絮凝性微生物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2.活性污泥绒粒中的水解性细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直接被细菌吸收,在细菌体内氧化分解,其中间代谢产物被另一群细菌吸收,进而无机化。3.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吸收和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物及游离细菌。 42、叙述氧化塘和氧化沟处理污水的机制 氧化塘和氧化沟一般用于三级深度处理,用以处理生活污水和富含氮、磷的工业废水。有机污水流入氧化塘,其中的细菌吸收水中的溶解氧,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H2O 、CO2、NH3、NO3-、PO43、SO42-。细 菌利用自身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的NH3和环境中的营养物合成细胞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藻类利用H2O 和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再吸收NH3和SO42-合成蛋白质,吸收PO43-合成核酸,并繁殖新藻体。 43、菌胶团、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水处理过程中有哪些作用。菌胶团的作用: 1、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栖息场所 4、具有指示作用 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 1、指示作用 2、净化作用 3、促进絮凝作用和沉淀作用 44、叙述生物膜法净化污水的作用机制 生物膜在滤池中是分层的,上层生物膜中的生物膜生物和生物膜面生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吸附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生物膜生物吸收溶解性有机物和经水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进入体内,并进行氧化分解,利用吸收的营养构建自身细胞。上层生物膜的代谢产物流向下层,被下层生物膜生物吸收,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老化的生物膜和游离细菌被滤池扫除生物吞食。通过以上微生物化学和吞食作用,污水得到净化。 45、什么叫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微生物有哪些? 由于丝状细菌极度生长引起的活性污泥膨胀称为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经常出现的有诺卡氏菌属、浮游球衣菌、微丝菌属、发硫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等 46、促使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温度 2、溶解氧 3、可溶性有机物及其种类 4、有机物浓度 47、为什么丝状细菌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能优势生长? 因为几乎所有的丝状细菌都能吸收可溶性有机物,尤其是低分子的糖类和有机酸。在运行过程中,有机物因缺氧不能降解彻底,积累大量有机酸,为丝状细菌创造营养条件,使丝状细菌优势生长。 48、如何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1、控制溶解氧 2、控制有机负荷 3、改革工艺 49、污水为什么要脱氮除磷? 在水体中氮、磷量过多,危害极大,最大的危害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有的蓝细菌产生毒素,毒死鱼、虾等水生生物和危害人体健康,由于它们的死亡、腐败,引起水体缺氧,使水源水质恶化。不但影响人类生活,还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50、微生物脱氮工艺有哪些? A|O 、A2\O 、A2\O2、SBR 等 51、叙述污水脱氮原理? 脱氮是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NH3转化为NO2--N 和NO3--N 。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NO2--N (经反亚硝化)和NO3--N (将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 52、什么叫捷径反硝化?何谓短程硝化-反硝化?在生产中它有何意义? 捷径反硝化:即通过限制充氧量和缩短曝气时间等条件,抑制硝化细菌生长,促使亚硝化细菌优势生长,迅速将氨氧化为HNO2 后,随即利用有机物将HNO2 还原为N2的过程。捷径反硝化不仅可缩短曝气时间,减少能耗,还节省碳源,从总体上节省运行费用。 Q10:温度每升高10度酶促反应速率相应升高的因数。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是我国目前及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受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加之其技术开发所预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应用微生物的高效降解、转化能力治理环境污染,在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重金属降解、化合物分解、石油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理过程分为:①高效生物降解能力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筛选、鉴定;②污染物生物降解基因的分离、鉴定和特殊工程菌的构建;③生物恢复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化。 一、污水治理 环境中的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经过迁移、转化,绝大多数将归入水体,引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的胁迫。尤其是高浓度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倾入,使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通常情况下,只要这种污染不超过阀值,污染的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下,是可以得到净化的,这种净化主要源于水体中的微生物能直接或间接地把污染物作为营养源,在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同时,又使污染物得以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固体废弃物治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影响我国的环境质量。我国同体废弃物年产量数目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千亿元以上。目前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主要是填埋、堆放和焚烧。填埋、堆放既占用土地资源,又会使有害物质渗漏、扩散,造成二次污染。固体废弃物焚烧产生的二嚼英等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产。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机物,从而实现其无害化和资源化,是经济而有效的处理同体废弃物方法。微生物技术治理同体废弃物的优势是:可以有选择地浓缩或去除污染物:节省运营和投资成本:废物总体积显著降低: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其缺点在于反应速度慢,某些同体废弃物难以降解。尽管如此,人们相信生物降解中存在的问题会随着对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很快得到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