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实用、考试、学习知识点整理
真核与原核原核具有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
原核细胞:其细胞核发育不完善,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无明显的核膜,没有特异的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典型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真核真核细胞具有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细胞核发育完善,有定形的细胞核(核仁、染色体等),有明显的核膜,有特异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大多数生物,包括高等生物都是真核的,如酵母菌、霉菌等。
革兰氏染色由于细胞壁化学组成的不同,可把细菌分成两大类G+菌和G-菌,革兰氏染色试验是一种复染色法,即通过多次染色达到区分不同细胞结构的目的不同:G+菌和G-菌的差异主要在于细胞壁组成和结构上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
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两者的不同还表现在各种成份的含量不同染色步骤:1.涂片固定 2.初染—结晶紫染液第一次染色1min 3.媒染—碘-碘化钾溶液浸湿1min4.95%乙醇溶液进行颜色洗脱5.复染—红色的蕃红染液第二次染色革兰氏阴性菌G+菌是紫色,G-菌是红色由表可知: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有以下两点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的关系:G+菌的等电点低于G-菌,所带负电荷更多,因此,它与结晶紫的结合力较大,不易被乙醇脱色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的关系; G+的细胞壁脂类少,肽聚糖多,G-则相反,故乙醇容易进入G-细胞,进行脱色。
细菌细菌的细胞结构可分为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一般结构(或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内含物及细胞核物质等。
它们是所有细菌所共有的。
特殊结构:如糖被、荚膜、鞭毛等。
它们是某些细菌所特有的。
所以特殊结构是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
细菌细胞由外向里依次有鞭毛、菌(纤)毛、荚膜、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又有液泡、储存性颗粒、核质等。
细菌的细胞结构:①细胞壁:细胞最外面的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薄膜。
化学组成:肽聚糖、蛋白质、脂类细胞壁的作用:①固定细胞外形;②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③阻拦大分子物质进入④使某些细菌具有致病性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细胞壁之内,统称为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间体或称中间体,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与质粒②细胞质膜:在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的一层半透性膜,它可以选择性吸收物质。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环境。
以下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点总结。
首先,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非常广泛的分布,可以在各个环境中找到它们的存在,如水、土壤、空气等。
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特征,揭示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微生物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参与到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如有机物的降解、氮循环等。
微生物还能够参与到环境的修复和净化中,如土壤的重金属去除、水体的藻华抑制等。
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可以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再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和调控,如温度、湿度、pH值等。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对环境因素产生影响,如微生物对土壤结构的调节、微生物对大气气候的影响等。
研究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揭示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生态功能。
最后,环境微生物学还涉及到微生物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
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研究有助于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起来,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重点包括微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功能、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应用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微生物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和有害物质降解等过程的科学,其知识点主要包括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代谢与降解、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等。
下面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参与地球物质的循环,如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氮循环、硫循环等。
-微生物参与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降解过程,如有机物、重金属等的生物降解。
-微生物参与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理等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如厌氧消化、好氧污泥法等。
2.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是环境中最广泛存在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如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弯曲菌等。
-微生物还具有耐寒、耐干、耐酸碱等特点,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3.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指数期、平稳期和衰老期等阶段,其中指数期是微生物数量急剧增加的阶段。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芽孢形成、孢子形成等,不同方式的繁殖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受限于养分、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
4.微生物的代谢与降解:-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包括有氧代谢和厌氧代谢两种,其中有氧代谢产生较多的能量,厌氧代谢则在缺氧条件下进行。
-微生物通过产酸、产碱等方式调节环境pH值,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微生物通过降解酶的产生,可分解有机废物、降解有害物质等。
5.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微生物可通过生物吸附、生物转化、生物降解等方式修复环境污染。
-微生物通过喜气微生物、耐酸碱菌等的应用,可以修复酸性废水、碱性废水等特殊环境。
-条件良好的微生物栖息地,如湿地、土壤等能提供较好的微生物修复效果。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和降解等过程,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分类与特征、生长与繁殖、代谢与降解以及应用等知识点,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污染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总结微生物是环境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微生物在固体废物处理、废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各个环境工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应用和研究进行总结。
首先,微生物在固体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固体废物厌氧处理过程中,厌氧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物产生甲烷等有用气体。
同时,厌氧微生物还可以降解有机物质,减少厌氧分解废物产生的刺激性气味。
在固体废物堆肥过程中,好氧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效减少有机物的体积,降低固体废物处理成本。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在固体废物中降解有害物质。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降解含有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废水处理是环境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微生物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厌氧微生物可以将废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减少废水中的氮含量。
在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吸附、降解和吸附等方式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此外,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还可以降解具有抗酶性的有机物质,如难降解的染料及有机溶剂。
另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空气净化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生物过滤器是空气净化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质进行降解。
微生物利用废气中的有机物质作为其生长和能源来源,在过滤材料中降解、氧化有机物质,从而净化空气。
如生物脱硫也是环境工程中重要的气体处理技术之一,通过微生物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将含硫废气中的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达到脱硫的目的。
此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例如,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能源技术,利用微生物催化剂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电能。
微生物源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利用微生物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于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
另外,近年来在遗传工程学方面的进展也为环境工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04525环境微生物学每章知识点整理
04525环境微生物学每章知识点整理绪论1、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微生物的命名按国际生物命名法命名,即采用林奈(Linnaeus)的双名法。
每一微生物的拉丁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
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用小写。
属名和种名均用斜体表示。
如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
(1)当泛指某一属微生物,而不特指该属中某一种(或未定种名)时,可在属名后加sp.或ssp.(分别代表species 缩写的单数和复数形式)例如:Saccharomyces sp. 表示酵母菌属中的一个种。
(2)菌株名称——在种名后面自行加上数字、地名或符号等,如:Bacillus subtilis BF7658 BF=北纺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TCC824 丙酮丁醇梭菌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美国模式菌种保藏中心(3)当文章中前面已出现过某学名时,后面的可将其属名缩写成1~3个字母。
如Escherichia coli 可缩写成E.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可缩写成S. aureus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微米(µm)级的,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
大多数病毒小于0.2µm,是纳米(nm)级的,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之外,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2)分布广,种类繁多因微生物极小,很轻,附着于尘土随风飞扬,漂洋过海,栖息在世界各处,分布极广。
同一种微生物世界各地都有,在江、河、湖、海、土壤、空气、高山、温泉、水、人和动物体内外、酷热的沙漠、寒冷的雪地、南极、北极、冰川、污水、淤泥、固体废物里等处处都有。
自然界物质丰富,品种多样,为微生物提供丰富食物。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代谢途径呈多样性,从无机营养到有机营养,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点
1.微生物按细胞核膜,细胞器及有丝分裂等的有或无分为哪两大类?微生物按照细胞核膜、细胞器及有丝分裂等的有或无,可划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两大类。
、2.将微生物有次序地分门别类排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为?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3.微生物六界分类系统是如何划分的?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4.原核微生物包括有哪些?原核生物包括一藻(蓝藻)、二菌(细菌、放线菌)、三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5.细菌的形态有哪些?主要有球菌,杆菌,螺旋菌,丝状菌,弧菌6.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是单细胞。
所有的细菌都有如下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核物质。
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等。
7.细菌的培养特征:固体培养基—根据菌落表面特征进行鉴定细菌明胶培养基—根据形态溶酶区进行细菌分类半固体培养基—根据细菌生长状态判断细菌的呼吸类型和鞭毛有无,能否运动液体培养基—细菌分类8.真核微生物包括哪些?原生生物包括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
9.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有哪3类?全动性营养:吞食其他生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这类原生动物含有色素体,与植物一样,能利用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供自身消费。
腐生性营养:某些无色鞭毛虫及寄生性原生动物,借助体表的原生质膜,依靠吸收环境或寄主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为生10.存在于废水生物处理构筑物种的原生动物有哪些?其在水处理中的指示作用?(1)鞭毛虫喜在多污带和α-中污带生活。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作污水处理的指示生物。
(2)变形虫喜在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自然水体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则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出现。
(3)游泳型纤毛虫多数是在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少数在寡污带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货载处理效果差时出现。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数量: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广泛,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颗粒附近的微环境中,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水柱和沉积物中,大气中的微生物则可以通过气溶胶等方式存在。
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取决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定量和监测。
2.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性:微生物的活性是指其在环境中进行代谢活动的程度。
微生物的活性对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降解过程等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消耗氧气,影响水体和土壤中的氧含量;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有机物质,维持水体和大气中的碳循环。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性可以通过测量其酶活性、代谢产物等指标进行评价。
3.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中具有许多功能,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
有益的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固氮、改良土壤、污水处理等。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和植物的生长;水体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
有害的功能包括引起疾病、产生毒素等。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微生物、测量其代谢产物、酶活性等方式进行研究。
4.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的分布、数量、活性和功能等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湿度、pH值、氧气含量、光照强度等。
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对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环境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5.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消除重金属等污染物。
例如,通过菌株的筛选和培养,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油污染物、农药等有机污染物;通过利用微生物的吸附和还原作用,可以减少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
微生物的应用还包括生物吸附、土壤改良、生物堆肥等。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关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数量、活性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为大二生物学课程的一部分,环境生物学涉及广泛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大二环境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一、环境因子的分类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因子是影响生物的环境要素。
根据影响程度和性质的不同,环境因子可以分为生物性环境因子和非生物性环境因子。
生物性环境因子包括其他生物对某一生物的影响,如食物、捕食者、同种竞争者等;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则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二、生态位与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职位。
生态位分化是指通过进化适应,不同物种在相同生态系统中分化出不同的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可以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促进物种的多样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生物多样性与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适应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生物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保护、栖息地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
四、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生物相互作用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等。
这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产生了威胁,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措施来解决。
五、生物指示与环境污染评估生物指示是利用生物物种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特定生物物种或群落的指标生物学特征,可以从中判断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类型,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六、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是指对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过程。
生态恢复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领域,涵盖了对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遗传、繁殖、生态等方面的研究。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可以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几大类。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益,如参与食物发酵和分解有害物质,而有些细菌则是人类的致病菌。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繁殖,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动物体内等环境中。
真菌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引起人类的疾病。
3.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它们可以感染细菌、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引起各种疾病。
4.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阿米巴、锥虫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动物体内,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食物链成员。
二、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各异,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1. 细菌结构与功能:细菌通常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组成。
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等代谢过程。
有些细菌还能产生酶、激素等物质,对环境有调节作用。
2. 真菌结构与功能:真菌通常由菌丝、菌核和孢子等组成。
真菌通过菌丝在有机物上进行分解和吸收,起到分解有机物和循环养分的作用。
同时,真菌还能产生抗生素、酶和食物等。
3. 病毒结构与功能: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通过感染细胞进行繁殖,对宿主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引起各种疾病。
4. 原生动物结构与功能:原生动物通常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
它们通过摄食和吸收等方式获取营养,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笔记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与范围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极其微小的生物体,它们个体微小,通常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微小形态,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和类病毒等。
2. 微生物的范围:(1)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生菌,它们没有细胞核和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
(2)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动物、藻类,它们具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3)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它们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
二、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等。
(3)真核微生物的结构: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1)微生物的营养需求: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等。
(2)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3)微生物的代谢调节:酶的诱导与阻遏、反馈抑制等。
3.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遗传物质:DNA、RNA。
(2)遗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等。
(3)基因突变: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4.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水体、空气、极端环境等。
(2)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
5. 微生物的应用:(1)微生物发酵:酿酒、制酱、抗生素生产等。
(2)微生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
(3)微生物环境保护:生物降解、生物修复、废水处理等。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1. 微生物学的启蒙时期(17世纪- 19世纪中期):(1)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2)拉扎罗·斯帕兰扎尼(Lazzaro Spallanzani):证明了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
2. 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19世纪中期- 20世纪初):(1)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证明微生物是引起发酵和疾病的原因,发明巴氏消毒法。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绪论微生物是所有形态微小的单细胞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界、门、纲、目、科、属、种、变种、型、株命名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生态特征、血清化反应、细胞成分、红外吸收光谱、GC含量、DNA杂交、DNA-RNA杂交、16S RNA碱基顺序分析等二名法:1、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姓)+现定人姓+定名年分Pseudomonas aeruginosa (schrocter) Migula 1920铜绿假单细胞2、学名=属名+种名+菌株(用字母、符号等字形表示)Bacillus subtilis AS 1.398枯草杆菌中能产生蛋白酶的一株菌株3、学名=属名+sp.(or spp)微生物特征:1.个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结构简单2.代谢活跃,类型多样3.防止迅速,容易变异4.抗逆性强,休眠期长5.种类繁多,数量巨大6.分布广泛,分类界级宽微生物的重要性:1.环境、能源降解、转化、清除污染物2.医药3.农业、食品4.生物工程5.科学研究1.2 微生物的发展史一、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段)8000年前---1676年细菌冶金、制曲酿酒二、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段)1676---1861 列文虎克(Leeu wenhoek)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细小生物三、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期)1861---1897 帕斯特、可科赫Pasteur\koch特点:建立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须的独特方法借助了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把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科赫法则: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有机体,而健康动物没有。
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3.纯培养中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4.可疑有机体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有机体一样四、发展期(生化时期)1897---1953 Buchner特点:进入微生物生化研究水平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开始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五、分子生物发展阶段(成熟期)1953---今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间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的学科,尤其着重与研究微生物活动对人类环境所产生的有意与有害影响,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巴斯德的贡献:1、最后推翻了自然发生说,是将微生物学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特方法。
环境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消毒:是指杀死全部病原微生物只要是营养细胞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或者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灭菌:是指将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全部彻底消灭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或者使机体或材料内所含有的活细胞和微生物完全死亡的方法(例如通过加热))菌胶团:是细菌及其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细小颗粒,是活性污泥的主体,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与菌胶团有关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互相分工协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寄生:是一种生物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对另一种生物损害或死亡。
分解代谢:是生物将自身或外来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又称异化作用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细胞物质的过程,因此又称同化作用(或者合成代谢又称同化作用或生物合成,是从小的前体或构件分子(如氨基酸和核苷酸)合成较大的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过程。
)分批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使其在一定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微生物适应期:微生物进入新的生长环境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环境。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因素1、适宜温度正向促进微生物生长2、高温导致菌体蛋白变性,微生物死亡3、低温抑制微生物菌体蛋白复性生长4、温度在生物膜法中影响生物氧化进行需监测。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机理简述好氧生物膜净化作用机理1、首先上层生物膜中的生物吸附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
2、吸收溶解性的有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代谢产物;3、下层生物膜吸收从上一层生物膜流下来的代谢产物,进一步氧化分解成CO2和H2O;4、老化的生物膜和游离细菌被原生动物吞食,最终废水得到净化。
简述固氮作用定义,原理,共生固氮、自生固氮举例说明微生物固氮作用,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态氮在微生物(固氮生物)体内由固氮酶催化还原为氨的过程。
考研-811《微生物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1影响病毒在环境中存活的理化因素主要有哪些?在一般的污水随处理厂得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病毒的去除效果如何?p232-07L1影响细菌存活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主要是抗生素)三种。
其中物理因素主要有温度、光和其他辐射、干燥等;化学因素有各种对病毒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如:酚类、醛类、醚类等,生物因素主要有链霉菌,青霉菌和藻类分泌的一些抗生物质。
这些因素能导致病毒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以致使病毒失活。
污水处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是物理过程,以筛选、除渣、初级沉淀为主,其中去除病毒的效果很差,越去除30%。
二级处理是生物处理方法,是生物吸附、生物降解和絮凝沉淀过程,以去除有机物、脱氮和去除磷为目的,同时对污水中病毒的去除率较高,去除病毒率在90%~99%。
病毒被吸附在活性污泥中,只是由液相转为固相,对病毒的灭活率不高。
三级处理是继生物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有生物、化学和物理处理过程。
它包括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的过程,进一步去除有机物、脱氮和除磷。
三级处理可使病毒的滴度常用对数值下降4~6第二章1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P233-07L2革兰氏染色法,又称鉴别染色法,是用俩种以上的染料染色,将菌体不同结构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观察的复合染色方法。
其主要染色步骤如下:a)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的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b)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c)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顷去多余溶液;d)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醇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
e)用番红溶液复染1min,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至此,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被区分开革兰氏染色机制一般认为有俩点:1)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系,已知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为PH2~3,革兰氏阴性菌的等电点为PH4~5,这说明革兰氏阳性菌的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它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故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对乙醇脱色的抵抗力更强。
2024年环境微生物重点总结范文
2024年环境微生物重点总结范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微生物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理解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方面。
2024年的环境微生物研究重点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气候变化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2024年环境微生物研究的重点进行总结。
首先,环境污染控制是2024年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和发展有效的生物技术和策略,以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各类环境污染物,例如有机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努力发现和开发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微生物材料,用于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治理。
其次,环境修复也是2024年环境微生物研究的重点之一。
环境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来促进土壤和水体的修复过程。
这涉及到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以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高级技术手段,对环境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相关基因进行研究,以提高环境修复效率和效果。
第三,生态系统功能也是2024年环境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影响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过程。
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例如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微生物和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致力于研究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气候变化也是2024年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微生物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以及微生物在调节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利用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研究微生物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潜力。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和活动的微生物的学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微生物的种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是一类以显微镜观察才能看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
细菌按照形状和结构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形菌等。
真菌是一类以丝状真菌和酵母菌为代表的微生物,常见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复制。
除了这些常见的微生物外,还有一类被称为古细菌的微生物,它们具有特殊的生存能力,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高盐和酸碱环境等。
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许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
在碳循环中,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了有机物和无机碳的相互转化。
在氮循环中,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并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在硫循环中,微生物能够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参与了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途径适应和改变环境条件。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氧气,使环境中的有机物降解得更快。
另外,微生物还能够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如石油、农药等,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能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通过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源。
而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的物质又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微生物可以用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等。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总论部分1.绪论2.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3.细菌的增殖与代谢以及人工培养4.噬菌体5.细菌的遗传变异和实际应用6.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和物理化学灭菌法7.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8.病毒概述9.真菌概述10.其他微生物11.免疫学基础1) 抗原、抗体的概念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3) 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4) 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5) 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微生物是个体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
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等种类,它们的特点和区别也不尽相同。
正常菌群是一种定居于人体表面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体。
而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则是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
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形菌、螺菌、弧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部分。
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其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
细胞膜则具有渗透和运输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合成等功能。
细菌的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其中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细菌还具有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它们具有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运动器、抗原性和与致病性有关。
三、其他微生物的概述除了细菌以外,还有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
真菌则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
四、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包括抗原、抗体的概念,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以及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微生物是所有形态微小的单细胞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界、门、纲、目、科、属、种、变种、型、株命名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生态特征、血清化反应、细胞成分、红外吸收光谱、GC含量、DNA杂交、DNA-RNA杂交、16S RNA碱基顺序分析等二名法:1、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姓)+现定人姓+定名年分Pseudomonas aeruginosa (schrocter) Migula 1920铜绿假单细胞2、学名=属名+种名+菌株(用字母、符号等字形表示)Bacillus subtilis AS 1.398枯草杆菌中能产生蛋白酶的一株菌株3、学名=属名+sp.(or spp)微生物特征:1.个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结构简单2.代谢活跃,类型多样3.防止迅速,容易变异4.抗逆性强,休眠期长5.种类繁多,数量巨大6.分布广泛,分类界级宽微生物的重要性:1.环境、能源降解、转化、清除污染物2.医药3.农业、食品4.生物工程5.科学研究1.2 微生物的发展史一、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段)8000年前---1676年细菌冶金、制曲酿酒二、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段)1676---1861 列文虎克(Leeu wenhoek)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细小生物三、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期)1861---1897 帕斯特、可科赫Pasteur\koch特点:建立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须的独特方法借助了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把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科赫法则: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有机体,而健康动物没有。
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3.纯培养中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4.可疑有机体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有机体一样四、发展期(生化时期)1897---1953 Buchner特点:进入微生物生化研究水平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开始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五、分子生物发展阶段(成熟期)1953---今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间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的学科,尤其着重与研究微生物活动对人类环境所产生的有意与有害影响,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巴斯德的贡献:1、最后推翻了自然发生说,是将微生物学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特方法。
2、发现了厌氧微生物和厌氧过程——发酵3、发现了牛痘疫苗、狂犬疫苗4、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罗伯特·科赫的贡献1、建立了疫苗细菌说2、首创了细菌染色体3、首创了细菌的纯培养——固体培养基4、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第一章病毒一、形态和特征1、形态:动物病毒形态有球形、卵圆形、砖型等植物病毒形态有杆状、丝状和球状噬菌体病毒形态有蝌蚪状和丝状2、特征:1)超显微2)无细胞结构3)不是二分裂繁殖4)专性活细胞寄生二、病毒的分类1、根据专性寄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真菌病毒2、根据核酸类型:DNA病毒、RNA病毒三、病毒的组成和结构1、组装:蛋白质、核酸衣壳粒(排列组合)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病毒粒子磷脂+胆固醇+多糖(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被膜(囊膜)由于衣壳粒的排列不同,使病毒有三种对称性构型:立体对称型:腺病毒、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螺旋对称型:烟花草叶病毒、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复合对称型:大肠杆菌T 系噬菌体四、 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聚集、释放五、 病毒的溶源性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引起属猪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当他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温和噬菌体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反应称为溶原反应第二章 原核生物2.1细菌一、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丝状菌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细菌形态改变,所以描述细菌个体形态时,需要在给定的条件下(给定的培养基、培养温度、时间等)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胞壁N肽聚糖β—1,4糖苷键N —乙酰胺基壁酸聚糖链:短肽+肽键G+易受溶菌酶和青霉素破坏,而G-不易革兰氏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把细菌做成细菌涂片——草酸铵结晶紫进行染色——络哥尔氏碘媒染——乙醇脱色——(脱色则为G-,不脱为G+)——蕃红复染——(G-呈红色,G+呈深紫色) 细胞壁功能:1) 维持细胞形态2) 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的作用3) 为鞭毛提供运动的支点4) 分子筛选功能,有选择的阻挡某些分子进入(二)原生质体1、细胞质膜:双层磷脂分子组成的镶嵌流动模型功能:1)物质运输2)细胞壁的合成部位3)氧化代谢的重要部分4)鞭毛着生的基点2、细胞质及其内含物1)核糖体:亚微颗粒(RNA+蛋白质)组成其中的蛋白质只起维持形态和稳定功能的作用S:斯韦德贝里单位,指在超高速离心时,物质的沉降速度2)贮藏颗粒:inclusome granule○1异染粒volution含多聚偏磷酸盐,可用果苯胺或甲烯蓝染成蓝色作:磷源和碳源○2聚β—羟基丁酸【PHB】易被脂溶性染料苏丹黑着染作:碳源和磷源渗透惰性:由于大分子聚合物而使细胞渗透压不受外界影响作用○3硫粒:作为能源○4肝糖粒和淀粉粒遇碘时:前者呈红褐色,后者呈深蓝色3、拟核:由一条环状双链DNA高度折叠缠绕而成4、质粒:细胞核外游离生长5、往往携带部分特殊遗传信息,如:抗药性(二)特殊结构1、荚膜:一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的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粘度大的粘液或胶状物质,使细菌与外界具有明显的边缘功能:1)保护细菌,防止干燥以及防止受宿主吞噬细胞吞噬2)作为碳源和能源3)有生物吸附作用4)是分类的依据之一5)组成:90—98%为水,含多糖2、菌胶团:有的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排列方式相互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3、鞭毛:单鞭毛、两端着生鞭毛、偏端丛生鞭毛、周身鞭毛4、芽孢: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其细胞产生一个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称为芽孢外壳层:硬蛋白(疏水氨基酸)芽孢壁中层:皮层,肽聚糖、钙盐形式的羟酸内层:孢子壁,肽聚糖三、细胞的培养特征(一)培养基的种类1、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2、物理状态:液体培养基:利于菌均匀生长固体培养基:观察菌落形态半固体培养基:观察菌种分类和运动,鉴定其呼吸能力和运动能力。
3、功能: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含有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基,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它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这种特定的化合物或试剂能产生明显的反应,根据这一特征性反应能将某微生物与别的分开,这种培养基被称为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用某种微生物对化学试剂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种化合物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而利用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或鉴别某种微生物的目的。
(二)培养特征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观察菌落:表面特征、边缘特征、纵剖面液体培养基:通气培养:细菌均匀生长,液体培养基浑浊静置培养:絮状培养基或在试管口形成环状、浮膜状和膜状培养物。
2.3 放线菌(G+)一、放线菌的形态和大小:丝状单细胞营养菌丝:0.2—0.8um,<1.4um,潜入固体培养基内部。
菌丝体气生菌丝: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带的部分。
孢子菌丝:凝聚分裂分生孢子繁殖:孢子繁殖横隔分裂子囊孢子繁殖:形成孢子囊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1、表面干燥、粗糙、有褶皱、不透明2、和培养菌结合紧密,嵌入在培养基中,不易挑取3、繁殖期表面是绒毛状4、培养基表面颜色和方面颜色不一样2.4 其他原核微生物一、立克次氏体介于细菌病毒间,能通过细菌过滤器专性活细胞寄生,对磺胺及抗生素敏感二、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对磺胺及抗生素敏感生活史:原体:0.2—0.4um始体:0.8—1.3um三、支原体:迄今为止能自由生活的体型最小的原核生物无细胞壁,细胞膜的外层、内层为蛋白质,中间为脂类与胆固醇二分裂、出芽生殖四、蛭弧菌:寄生在细菌中,多为G-分为寄生期和腐生期寄生侵入:1.高速碰撞,产生胞壁酸2.高速钻孔3.侵入周质空间(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4.分裂、释放六、螺旋菌:轴索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发育完全,具有核仁、核膜;细胞质中存在叶绿体中等分化的细胞器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真核微生物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真菌丝状真菌—霉菌微型后生动物3.1 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菌一、酵母菌营养方式:有氧发酵、无氧发酵1、形态、大小形态:卵圆形、圆形、圆柱形、假丝状(它在繁殖时子细胞没脱离母体而与母细胞相连成链状,称为假丝状)大小:直径1—5um。
长5—30um发酵型:将糖变为乙醇氧化型:无发酵能力或弱,可用于含有机物废水的处理菌落大小和细菌相似,边缘规则,表面光滑湿润有粘性,红、白色。
2、组成结构(1)细胞壁组分与细菌不同,以葡萄糖为主。
啤酒酵母中含有几丁质。
(2)细胞核:外形固定,有核膜,核仁是遗传信息存储、复制、转录的场所。
(3)细胞质线粒体:位于核膜和中心体的表面;外形和大小酷似杆菌,也有球菌;每个细胞有数百个至千个;功能是执行呼吸功能。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内含物3、繁殖:无性繁殖(出芽生殖;裂殖);有性繁殖3.2 霉菌一、形态,大小营养菌丝:摄取营养和排除废物气生菌丝: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二、形态:绒毛状、圆形、布满整个培养基、易被挑取三、分类单细胞霉菌:毛霉属、根霉属、绵霉属多细胞霉菌:青霉属、曲霉属、镰刀霉属、木霉属、交链孢霉属、白地属3.3 伞菌3.4 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因其形体微小,在10—300um之间,在光学显微镜下才可见。
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壁,具有细胞质、膜等。
原生动物的生命特征和生理特征a,胞口、胞咽、食物泡、吸管:摄食、消化、营养b,收集管、伸缩泡、胞肛:排泄c,鞭毛、纤毛、刚毛、伪足:运动、捕食d,眼点:感觉细胞器(二)营养类型1、全动性营养(大多数为此)吞噬其他生物:细菌、放线菌等,也可吞噬有机颗粒(异样)2、植物性营养具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如绿眼虫、衣滴虫和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4、腐生性营养体内无色素吸收环境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为生,如无色鞭毛虫(三)繁殖良好时,无性繁殖(纵分裂、横分裂)、不良好时有性生殖(接合生殖)二、原生动物的分类(一)鞭毛纲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兼有三种营养方式营植物性营养的鞭毛虫,如绿眼虫在有机物浓度增加和环境条件改变,或失去色素体时,改营腐生性鞭毛虫喜在多污带和—中污带生活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做污水处理的指示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