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政绩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政绩考

本文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站在还原历史真相的立场上,以中立之眼光臧否古人,辨其优劣得失,或许也可做饭后谈资。但此种评价未为定论,因所见史料有限,还可校正。现逐项评分如下:

1、内政:

诸葛亮擅于料理政务,此乃不容置疑之优长,史载亮“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究其治国既法家遗风,亦具儒家精神,宽严得所,民咸称道至于今。稍不足处在于蜀地人才贫瘠,加之政务繁忙,难免事事亲为,遂未享天年。

2、外交

诸葛亮可谓完美的外交人才,出使江左,促成孙刘联盟,将可能置之事外的江东集团直接拉入与曹操的正面对抗,且使新败之刘备处于与孙权集团的平等地位,从而签订平等条约而非处于依附地位。在彝陵之战后,再次促成孙刘联合,捐弃前怨,再复旧好。显出其外交上的一种气度和魄力。

3、军事

军事不仅是战争,而是包括诸项综合因素,我们试一项项分析之。

军事预见性,对各方强弱、战力、胜负预见方面,如果不说是亮胜,至少也是平手

。亮出使东吴,平南蛮,是其预见性的胜利;出祈山皆亦洞幽烛微,但惜乎天时未到。

治军布阵之才,诸葛亮有《八阵图》传世,而亮死后,“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据武功五丈原时,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可见治军之严之善。

军事理论上,据《三国志》载,诸葛亮有《兵要》、《八阵图》等兵书后法传世。

战绩方面,诸葛亮平定南蛮,五出祈山,与司马懿战成平手。

4、经济

作为蜀国丞相,其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直接关系蜀国百姓的生计问量,也是其能否赢

得民心的关键,这一方面诸葛亮堪称完美。“抚百姓,示仪轨”,“庶事精练,物理其本,

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蜀汉大治。在五丈原行“分兵屯田”

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虽有战争之事而有和平之实。

因此诸葛亮在死后迅速被蜀汉广大群众纪念,据《三国志》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

立庙于沔阳。”裴注引《襄阳记》补记其因缘:“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亮德范遐迩,功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于是始从之。”后来魏将军钟会征蜀,亦“祭亮之庙”。蜀汉之民对诸葛丞相的纪念,是对一代贤相的缅怀,亦是贤明政治的期盼。如今丞相祠堂仍庄严地坐落在成都市,历千年而不毁

。在诸葛亮身上,我们无疑能看到中国传统政治人物达于其极至的光辉形象。

5、科技

这是极易为国人所忽视的一项。中国历来以政治军事为重心,对科技向来重视不够。诸葛亮在此方面有特出式贡献。《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三项发明创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损益连驽,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

寸,一驽十矢俱发”,这是军事方面的重大改进,使其在与强悍的魏军对峙时,常常处于上风,即使司马懿带军,也只能坚守不出,在正面对抗中,终诸葛亮之世,魏军始终处于裂势。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的改进,在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进生产工具亦是一

项重大功绩。

6、战略

诸葛亮终其一身,都是在其一贯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我们知道,历史上具有战略高度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并不多,西方有将汉尼拔、凯撒、拿破仑等列为四大军事战略家之说。诸葛亮初出茅庐,而其战略思想已成型并成熟,《隆中对》便清晰地判明半个世纪的天下大势。这正有如二战后雅尔塔会议标明了战后的政治格

局一样,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之时也判明了其后半个世纪的政治格局。

如果说“三分天下”是诸葛亮的第一步战略,那么“统一中国”则是诸葛亮的更大战略。诸葛亮的悲剧也围绕此大战略展开。因为自刘备入蜀,并战领汉中,三分格局已定。他们也完全可以像孙权集团那样坐享太平。孙权集团虽也有以攻为守的举动,但终究是守。刘备、诸葛亮的旗帜非常鲜明,那就是“统一中国”。这已不仅仅是英雄的悲哀,而是心忧天下者的悲哀。因为诚如诸葛亮所分析,如果坐等形势的变化,那么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魏国因其据有中原而将在长期的和平中胜出,与其坐待天时,不如尽量人谋。如果形势未变,人谋终难成功,但未尝不有三分胜算的可能。故陈寿《三国志》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长与?”其实不免有失公允,因为连年动众,是不得不为之,是不能坐以待毙,而想统一中国的诸葛亮所不能忍;而所谓“奇谋”,在一个局势基本稳定的时代,往往也难有用武之地,诸葛亮唯一的被人看作未能用奇谋的是未采纳魏延之计,出邪谷。这确是其不足。然子午谷之计终究难评论,毕竟后世有出子午谷而全军覆没者也。

诸葛亮在以上两个大战略之下,也有相对具体的战略。这就是《孙子兵法》所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征服南蛮,平定后方,以为统一中国打下稳定基础,便是这一战略的运用。这一战略着重“德”,以道德力量感化人,注重“势”,以强大威势慑服人。如果仅以战争解决定,那一战就可平定南方,而战略解决则有七擒七纵,可参见裴注引《汉晋春秋》

7、心胸气度格局眼光

诸葛亮乃天下之器,隐居南阳,便“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不是现代人们所盛行的相互吹捧或做托什么的,真正的英雄在寒微时往往难为人所识,故“时人莫之许也”,这就如刘备寄人篱下时,大多数人对其并不看好,而唯曹操识之。诸葛亮前期主要是做为参谋长的角色统管后方,出谋划策。这就好像萧何、张良、韩信一样,韩信的战绩是看得见的,而萧何、张良的功劳只有刘邦知晓。《隆中对》显示出诸葛亮非凡的见识与长远的眼光,其后形势不出其所料。先主病逝,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作为托孤的股躬之臣,其地位不可替代,显然不能如有些人所谓蜀汉集团无诸葛亮,一切照样。陈寿《三国志》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以治国平天下,开万世之太平的志向激励自身,显然是非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孙权集团之所比,这也是诸葛亮或曰蜀汉集团的悲剧赢得后世之同情与悲感之原因所在。这是孔子的悲剧,是俄狄浦斯的悲剧,是西西弗斯的悲剧,是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这种精神力量不是东吴孙权集团所能激发与塑造出来的。

8、人物形象上

人物形象可依据易中天先生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历史形象上,已诚如前述,诸葛亮有胸怀天下,恢复汉室,承续汉统的强烈使命意识,这使其浑身弥散出一种让后世有志于国家天下者永奉之为楷模,他深沉浑厚的气质与迷人的个性魅力遂成为杜甫诗歌、唐人笔记、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塑造一个文学形象的坚实基础。因此,继历史形象而后的文学形象,诸葛亮总值得人们大书特书,总值得人们永远追怀与纪念。因此才有“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出师未捷身先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