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2f8c6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b.png)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应该说,余秋雨先生先生的散文,我最欣赏有三点:一是其语言,余秋雨先生的语言往往凝重而深沉,引人深思;二是对待文化与历史的严肃的思索,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三是能够走出象牙塔,不拘泥于史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索。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论余秋雨先生散文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先生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余秋雨先生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先生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a026fc1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61.png)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66bf03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9.png)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篇: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4cadabf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4.png)
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第一篇: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efb8252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1.png)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和喜爱。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下面就对这些特征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描写细腻、情感丰富余秋雨的散文中,经常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他却能从中寻找出感人的情感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描写了一次父子间的“蒙面”过程,这个小小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意义。
2. 句式简洁、语言清新余秋雨的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易懂,不过分冗长,也不心理难懂。
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比如他的《豆蔻岁月》中写到:“回忆是一时的寂寞,想你是永久的错过。
”3. 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余秋雨的散文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人称借代等修辞手法,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用“他有一个梦想,有时在梦中,也做那呼吸急促、脸潮红的磨底漆的工作。
如果他的画布上有一道划痕,这意味着他的内心也留下了一道伤痕。
”这样的长句又复杂又有力度。
4. 人本、思想深邃余秋雨的散文多从人性角度审视问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芳华》中舞蹈老师激励孩子们去练习跳舞,从“现在”出发,以此寄托对未来的畅想,而他的散文作品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许。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刻入微的思想,又简洁轻盈又意蕴丰富,脉络清晰,句式多样,表现出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06d3584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7.png)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e91f730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b.png)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游记散文集。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摘要:将灵魂落于山水,将悲情寄于历史,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之特点,也是近年来对其评论的重点,其描写之审美、议论之情趣、抒情之韵味,则向我们呈现了文化之“美”、文化之“苦”。
本文就以《文化苦旅》中的“美”与“苦”为切入点,分析其创作特色。
关键词:《文化苦旅》创作特色“美调”与“苦蕴”引言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人文山水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表征,也是实现文化之苦的寄托点,其感情的隐性表现,是其创作的最大特征,而分析《文化苦旅》自身的散文价值,其在语言、文字以及情境蕴含上呈现出“美”的姿态,而《文化苦旅》的散文价值和情感价值激化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走向,实现着整个文化文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文化苦旅》创作之“美调”若说《文化苦旅》是美的,肯定会引起众多人的反对,因为文化的思想是“苦”的,这就是文学思想的作用性的力量,但若说《文化苦旅》言语、表达、情调衬托之美,则就恰如其分了。
(一)言语之美文化散文是对《文化苦旅》的属性之解说,而作为散文,其主要特点便在于语言艺术,通过言语表述,文字调整,以及字间组合实现着散文之魅力,对于这个响世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其一,用字之美。
语言之壮气,文字之霸气,字字简洁,字字着力,是余秋雨用字的关注点,而在文化描述之中,也许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够将其心声放出,且看《夜雨诗意》中“将军眉舒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率平缓了。
”其中的动词,是点点入心,而通过各项人物及事物的变态用字,使我们感受到战场之平息,体味激情下的平静。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2fd75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b.png)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引领了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潮流。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写作风格、选材、语言表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余秋雨散文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自然意识,他善于从自然环境和生命之中捕捉感触和灵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充满了自然的力量。
如《锦衣之下的乡土味》中,余秋雨借助田园风光,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表现了乡土文化、农民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余秋雨作品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而自然,用词精准,富有感染力,对字句结构的把握恰如其分,善于使用修辞手法,使读者产生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如在《骆驼祥子》一篇中,余秋雨写到:“每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储、犁啊犁,扶啊扶,都要拼尽全力,争取多一点谷,多一点土地,多一点幸福的生活。
”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情感浓郁。
同时,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常常夹杂着诗歌般的语言,使其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选材广泛且深入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对于多个领域的选材广泛且深入,其中主要囊括了历史、文化、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大多数也融合了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在其散文作品中,余秋雨通过对孔子、庄子等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赏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太古中国的精神》、《庄子何以是庄子》等。
此外,余秋雨在其散文作品中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也十分深入,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独特看法和思考,如《陷入黑暗的艺术世界》、《存不存在一个中国式幸福》等。
三、掌握语言表述艺术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语言表述艺术较高超,他善于运用修辞语言和表现手法,通过以虚实相生、借用比喻、想象和感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在《人性缺陷:中国文艺翻译的根本问题》一文中,余秋雨运用对比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矛盾激烈的画面:“中国人译成的外国文学受到外国人评价的情况竟然是反过来。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https://img.taocdn.com/s3/m/6507cfd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b.png)
风雨如磐书如侣——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赏析散文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该书并非传统的游记散文,而是以游记的形式,从山水景致所承载的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层层递进的短章手法组织布局,对中国的漫长历史与悠久文化进行探寻、思考与推广;风雨天一阁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蕴和作者匠心独具的思想光芒;一、短章结构: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共六节;开篇设定了特殊的天气——“台风袭来,暴雨如驻”,作者在这样冷飕飕的氛围下登临天一阁,为文章奠定了沉厚凝重的基调;第二节开头,以“极端艰难、极端悲怆”两词总起,这两词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继而抛出成为一名藏书家的五个苛刻条件,一笔略过历史上藏书事业的昙花一现和转瞬凋敝,由面及点,将目光聚焦在了范钦和天一阁;第三节叙议结合地详写范钦倾其一生建立起天一阁藏书基业,由事及理,抛出“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并通过范钦为官轶事以及与其他藏书家的对比进行阐释,佐证范钦“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人格魅力与天一阁延续的关系;第四节叙述了天一阁的传承,通过藏书遗产继承、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登楼、为编四库全书献书这几个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珍贵典籍是“藏”还是“传”的思考;如果说第四节浓墨重写“艰难”,那么第五节则轻描淡写“悲怆”,近代纷至沓来的失窃、大火和战争,使天一阁风雨飘摇,千疮百孔;尾节通过议论,以小见大,将文章主题由天一阁藏书升华到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高度,一连串的问句收束全篇,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什么、实践什么六节既独立成章又气势贯通第二部分围绕天一阁以时间线索追溯其建立、传承、破坏和重建,而全文又以现在—过去—现在的潜在线索,把情、景、事、理贯通融合,由天一阁兴衰推及对历史文化的赞叹和忧思;二、文化视角:由文题到主题一文题风雨天一阁这一标题可拆为“风雨”和“天一阁”两部分;“风雨”作为全文的触发点,首先指天气,继而象征着沧桑、动荡和艰难;具体表现为登楼的风雨、藏书阁乃至历史文化延续的风雨;一方面,作者在风雨如驻的天气中登阁,将其视为“登楼的屏障”和“狞厉的仪式”,引出从古至今登阁之艰难;第四节中通过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等大学者登楼的严苛,充分体现登楼经历的风雨;另一方面,历代藏书不过几代便湮没在波诡云谲的历史变幻中,而岿然独存的天一阁自建成以来也饱受偷窃、火灾、战争的磨难;在近代的飘摇浩劫里,那些历经艰辛保存下来的中国文化也都难逃动荡和艰难;“天一阁”,指范氏藏书阁,全文围绕这一阁楼的建立和维护挥毫泼墨,而在尾声部分,作者赋予它象征意义“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以小见大,天一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影射出中国历史的壮丽恢弘与跌宕起伏;它们有同样的呼吸和命运,我们都应对其生存、延续和传扬承担责任,倾注思考和行动;二主题由文章标题和行文脉络,即可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文化苦旅中,“文化”为视角和核心,记录一个学者的人文情思;何为文化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风雨天一阁使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藏书这一从前没有特别关注的文化领域;思维回溯到经济重心南移后的明清时期,江浙这一书香气息浓厚的地带;认知上升到“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高度;接下来我将论述我所理解的本篇的四个主题和由此引发的思考;1.赞叹以范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人格品位;通过现场说故事的演绎方式,赞扬了范钦刚正不阿的品格、冷峻的理性、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由现象到本质,范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纵观文化苦旅,处处触及中国文人的文化灵魂——都江堰歌颂李冰这样“达则兼济天下”、勇担历史使命的仁人志士;白发苏州中卓尔不群、安贫乐道、孤傲超然的唐伯虎……中国文人因有了儒家文化的绵延血脉而自觉地忍受磨难、砥砺人格;2.回顾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感叹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渴求的悲怆和神圣;联想道士塔、莫高窟等篇目,其主旨是一脉相承的;这部作品从始至终不局限于地域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透析中国文化的内核,史诗性地再现一个“极端艰难、极端悲壮”的文化苦旅;3.呼吁保护、传播天一阁乃至整个中国的优秀文化;作者在对范家的世代坚守表示感佩的同时,也提出了善意的质疑——“藏”不是终极目的,藏书的关键在于将其广泛传播;在多元文化竞争的社会转型期,挖掘范氏家族的灵魂史,将其袒示世界,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同时我们又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文化到底该用何种方式健康地传承不禁联系到对待韩国泡菜申遗事件,与其计较泡菜的原产地在不在中国、四川泡菜的味道有没有韩国的好,不如将目光着眼于挖掘、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采取封闭的态度,更不能不问目的,简单、愚忠式的传递责任,而是要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将其艺术魅力弘扬于现代世界;4.倡导宁心静气地阅读,从中体会乐趣、汲取文化的养分;这篇写于上世纪末的散文对当今生活充满借鉴意义;正是中国这个历史上满腹经纶的国家,近年来统计数据中人均读书量远远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物质世界斑斓炫目的今天,行色匆匆的快节奏生活、高科技时代快捷化的信息获取,蔓延了浮躁,也使我们和书卷疏离;天一阁的存在,提醒我们自己最基础、最本真的精神需要——阅读的泥土,让生命有厚度;正如梁晓声散文用阅读抵抗寂寞的意旨,唯有宁心静气的阅读才能填充生命的苍白,无论是步履如飞还是百无聊赖,记得给自己留些空白与书独处;阳光正好,微风不躁,于这样的一个午后把心灵叫醒,让墨香流连于指尖,静听思维的奏鸣;风雨天一阁读罢,思考与惊叹并存;无论藏书者所采用的极端方式是否受到世俗大众的理解认同,我们都没有理由去否认藏书者莫大功勋;他们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颠沛流离中有了个歇脚的地方,而这种不遗余力的文化忠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于乱世中余脉延存的支柱力量;但小小的天一阁,承载不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一座藏书楼来寄托追思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文化,就陷入相当危险的境地了;也许余秋雨推崇天一阁,就是因为它孤独地显现出藏书者极强的文化韧性和它对文化传承者们巨大的示范意义;三、情趣与理趣:余秋雨式散文风格赏析一多种表达方式错落有致语言优美,描写、议论、抒情、叙事多种表达方式并用;余秋雨式散文是融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于一炉的大散文;大散文在取材上不受时空限制,既不拘泥于抒情的滥觞,也不停留于论据的堆砌;散文富有一定哲理性,散发着知识分子的理性意识;同时,语言的清丽典雅,结构的工巧精致,使文章意境深邃充满诗意;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余秋雨式大散文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用这种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二联想和想象历史现象还原似的虚拟,如风雨天一阁中“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处官场恩怨……这一切的重量比不上收集来的旧书”作者通过对范钦日常公务的合理想象,虚实结合,增强散文的文学性;又如此文由作者到访天一阁时遇到台风暴雨,联想到历史上学者的登楼之难,想象成天地主持的狞厉的仪式;三将历史、文化话题通俗化他的语言具有理性思辨和审美感悟相融合的风格,不像文学语言那么浪漫,也没有理论语言那样空泛;同时还综合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在大众与文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四独特的视角他的大多数散文投入了对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辨、判断和审视;如在山居笔记中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篇指出,“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批判虽然堂皇地传之久远,却包含极大的不公正”;再如评价沈括、秦桧等历史人物,给予客观的审美意识和恢弘气度;附:我看余秋雨——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初闻余秋雨是在央视青歌赛,从小学到高中,每届青歌赛综合素质考察环节余秋雨的点评我都必看;初中读过山居笔记,大学重温之前已不记得内容,但这个人对我产生的不小影响,并不来自他某本书某一段里的具体内容;他独特的历史大散文式的笔法,打开了我的视界,使我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另一种历史,牵引我把目光投向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并对该领域产生了敬仰和热爱;相信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而单就这一点,就足以称得上是功绩了;看过不少余秋雨的负面评论,包括质疑其人品和学术深度、批判其文笔过于煽情做作、苛责其青歌赛中的某次口误并归结他为不懂中国文化……而我认为这些负面看法的角度,都偏离了最主要、最核心的聚焦点——余秋雨“中华文化传承者”这一定位;正是因为他本身文化内涵的丰富,使他尤其擅长历史文化散文;他的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开创了20世纪末中国散文创作的新风;文中表现出的历史反思与社会批判,文人忧患意识与精神品格,充满了文化意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我认为余秋雨的作用是启蒙性的引路人,他成功地把中国精深甚至有些“高冷”的传统文化带入了各年龄段国人的视野,像一串银铃,以理性却不乏温情的口吻轻敲在国人耳畔,提醒我们关注中华文化,并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基于文化传承者这一定位,我觉得他的语言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将中华文化这一很抽象、很正统的内容融入个人情感,用新颖、通俗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一定程度上对枯燥的史料和现代人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做了折衷,既引起读者的兴奋点,也深入浅出地传递了文本背后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正是他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拓宽了阅读群体的广度,使更多人深入文化领域,关注和思考文化、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实践中;我并不关心余秋雨的学术是否有史学家精深,写作风格是不是有固定的煽情套路,比文字更重要的是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引领了社会思想的思考和聚焦方向;总之,中国需要余秋雨,因为他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015f6ef6bd97f192379e914.png)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典丽精工的语言锤炼,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叙事模式和议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
秋雨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诗性叙述中,叙事语法被一种理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
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一种潮样的愤激和诗意。
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浑厚质朴。
此外,修辞手法和叙述风格的大胆采用,对于增加文章的气势和厚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
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
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语言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长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其贡献在于播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1。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5848ff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0.png)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散文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有着异常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组熠熠闪光的系列散文中,有两个“新质”尤为引人注目:“无疆”的行走文化和历史遗迹中的废墟文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学者,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大地,并且还走遍了欧亚的大陆。
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
余秋雨运用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风光、非常生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子,给当代散文的创作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体分析第一,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非常鲜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文化的追溯,主题都非常的鲜明,他的散文创造性非常强,并且把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对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文化古迹的沧桑以及山水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雨开始在甘肃就创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对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
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鲜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第二,文化的内涵非常的深刻,通过余秋雨的众多的散文,可以看出他思考了几大文明,虽然没有超出众多的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用自己的笔传达着自己的思考,文明是怎样衰落的,文明是否能够重新更生,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怎样对别的文明进行参考的等等,余秋雨接触的人格、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文明等主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都是需要重新建设、重新神视的,余秋雨在这样重建与审视中运用散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期待建立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fec629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6.png)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朴而深邃。
他不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文化苦旅》中,他描述莫高窟的经历时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了莫高窟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余秋雨的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
他常常将诗意的表达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他在《霜冷长河》中说:“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这样的语句充满了诗意的韵味,又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余秋雨善于将历史典故、文化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散文之中,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文化长河之中。
在《山居笔记》里,他讲述清朝的兴衰时,旁征博引,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将历史与文化融入语言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懂得运用长短句的交替、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行者无疆》中:“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02001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b.png)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文化内涵深厚。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文化世界。
他善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莫高窟、都江堰等,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智慧。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其二,哲理思考深刻。
余秋雨在散文中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讲述故事,更是在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他常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或事件出发,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哲理思考。
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对友情、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他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三,情感真挚深沉。
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的真挚情感。
他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会流露出感慨和惋惜;在面对人性的美好时,会充满赞美和敬意;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会表达出同情和关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痛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表示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
其四,语言优美典雅。
余秋雨的语言功底深厚,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行者无疆》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如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43fea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8.png)
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作家余秋雨的散文大多带有怎样的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欢迎参考阅读!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一)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367a3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8.png)
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内容提要:当代学者余秋雨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人文思想为基奠,在散文创作中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融历史人文风物哲理等于一体,且走且评,开创了散文领域的一代新风。
在余秋雨散文中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历史气息充分体现了这一代散文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拓展,展现了时代的精神。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文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
余秋雨散文语言特点
![余秋雨散文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d888c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2.png)
在余秋⾬先⽣的众多散⽂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下⾯我们⼀起来看看余秋⾬散⽂语⾔特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通过游历⼭⽔名胜把握⽂化的脉络 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有着明确的写作⽬标,始终本着意⽓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的风格来创作。
它的散⽂,看似在写⼭⽔,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化寻根。
他散⽂中的⼭⽔,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是为了衬托⽽出现的,⽽真正的创作⽬的所在是要从⼭⽔中找寻⽣命之真谛、寻求⽂化之根源,⽤⼀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的散⽂是“⾛”出来的。
⽐较典型的就是《千年⼀叹》⼀⽂,这是⼀篇⾃序,其中让⼈印象深刻的⼀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较于笔端,我个⼈更加注重脚步;相⽐较于⽂章,我个⼈更关注⽣命;相⽐较于精细,我个⼈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的`散⽂被誉为⽂化⼤散⽂,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定历史⽂化内涵的⾃然事物和⼈⽂景观相联系,常以⽂化的视⾓观照⽣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化氛围和⾃觉的⽂化意识。
在其作品《⽂化苦旅》中余秋⾬凭借⼭⽔风物以寻求⽂化灵魂和⼈⽣真谛,探索中国⽂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的⼈格构成。
其中《⽩发苏州》《江南⼩镇》等以柔丽凄迷的⼩桥流⽔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化和世态⼈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风⾬天⼀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化⼈格和⽂化良知,展⽰出中国⽂⼈艰难的⼼路历程。
这些⽂化创作⼀⽅⾯体现出了余秋⾬深厚的⽂化功底,丰厚的⽂化感悟⼒和艺术表现⼒,另⼀⽅⾯也是作者通过⼭⽔名胜把握⽂化脉络的典型写照。
⼆、通过历史⽂化名⼈来感慨和反思 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在古今中外游⾛的余秋⾬,对历史演绎的感悟是内⼼的由衷,是随⼼所欲之作,他借助历史名⼈来抒发⾃⼰内⼼的情感,通过⾃⼰内⼼情感的抒发不断⾃我反思。
在余秋⾬⼀⽣的苦旅中,和⼀个个历史名⼈进⾏了真⼼的交流与沟通,在恳切的交谈中,共同探讨⽣命的真谛。
⽐较典型的就是《苏东坡突围》⼀⽂,⽂中体现了他对苏东坡先⽣的⽆限崇拜之情,他会为东坡先⽣被⼩⼈攻击⽽愤慨,通过他的这种愤慨之情也让作者感慨中国⼈不懂爱惜⾃⼰,从⽽引发⽆限的伤感的情怀。
浅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
![浅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50c53a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8.png)
浅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著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
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
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
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 200 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游记散文的特点和写法
![游记散文的特点和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42c054d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5.png)
游记散文的特点:1、既要写景,又要写当地的人们;2、写出景致所引发的作者内心的波澜;3、除了对物的描摹介绍,还要有对人类活动的情节或细节描写;4、控制好穿插在写作过程中的抒情或议论,以间接抒情和含蓄的议论为妙。
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
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
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
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作家余秋雨 的散文 大多带有怎样的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欢迎参 考阅读!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 那就是对中国历史、 中国文 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 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一)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 那就是对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 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 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 为一个知识分子, 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 这点也许是最重要 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 力, 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 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 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 富有诗意、 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 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 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 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 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 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 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 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 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
1/6
,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 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 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 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 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 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 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 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 实。
这些话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证,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 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
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 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台。
因此,这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文章,充满了阅 读张力,常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境界。
余与其说成是散文大家, 不如说成是一位辩思的哲人, 正如一些评论者对他 的评论: “系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 便是那种诗 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 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
对此,对于我们大学生写作也有很强的借鉴 性,也能够为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在追求表达的主题上,是力求表达自己,还是外部事物,这本身就是 一对矛盾, 如何将其协调好, 实乃智者所为。
而我始终认为, 能够表达自己真情, 就是好的,不必太拘泥于章法,本身“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渐渐发现,人不是 生活在真空中, 也不能总沉浸在小我的忧伤温情的封闭世界中, 我们还要时不时 地抬抬头,仰望一下古今,仰望一下中外,这个时代缺少一份大气、恢弘,但我 们的文章却不能圈囿如此,我们也须怀着一份博大的文化良知。
其次,对语言的考究上。
余散文的语言非常考究,字字句句都是经过精雕细 琢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这种刻意加工而成的文字,太过浮丽、花哨, 掩不住某些内容的空洞,从《千年一叹》中可以看出,他的有些评论太过牵强, 这也是《千年一叹》远不及《文化苦旅》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对语言的考究 选用上要注意的是避免内容的空洞, 不能为语言而语言, 那种华而不实的文章没 有多大的生命力,也会被聪明的读者所唾弃。
最后,关于风格的创新问题。
既然是风格了,干吗还去创新?这听起来有点 矛盾,其实未必,风格是要创新的,需要变化的。
尤其对于本身固有自由精神的 散文体来说, 太常规化的风格 〈或说成是格式吧〉 也会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套式, 限制着自己的发展。
细观余的散文,发现其中内含一种书写模式,譬如《文化苦 旅》 、 《山居笔记》 等作品都有“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元素。
这种缺乏变化的话语模式最终让阅读者厌倦, 因为它无法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
“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
2/6
固有的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格格不入的。
“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就获得了世 俗性的巨大成功,但在精神深度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文学 不是抚慰品, 不是按摩椅; 文学是向阅读者诉说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 呼声。
文学是让阅读者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 那就是言为心声的人生见证, 说话, 而且是说真话,而且是说出真相。
”所以风格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作品的生命力 也才会长久。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