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社考试经历
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获奖证书
我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获奖证书1. 简介我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赛事,每年都吸引着大批英语学习者的参与。
而获得该比赛的奖项更是成为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荣誉。
我想借此机会,在我的文章中探讨这个主题,深入挖掘这个赛事的意义和价值,并共享一些个人观点和感悟。
2. 深度评估我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台,它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展示自己英语能力的机会。
从初赛到决赛,参赛者都能通过不懈努力和精心准备,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学习成果。
这个比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
获得该比赛的奖项更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和肯定,激励着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3. 广度评估我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涉及范围广泛,参赛选手可以选择从生活琐事到社会热点话题作为演讲的主题,展现自己对不同话题的见解和思考。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培养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比赛的评委也会就演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评判,鼓励学生在演讲中勇于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文章撰写我认为获得我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的获奖证书不仅是对英语学习成果的认可,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肯定。
在我看来,这个赛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激发了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份获奖证书承载着学生对知识和思想的探索,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5. 总结与回顾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我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产生了新的认识。
这份获奖证书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激励我不断进步的动力。
我将珍惜这份荣誉,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
在本次文章中,我详细解释了我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获奖证书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逐步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使得主题得到全面的展现。
我也共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加深了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王韬报业生涯
报纸是民情民心的一种反映手段。一个 看重民心民情的社会必然要重视报纸;反过 来讲,一个不重视报纸社会地位的社会也必 然是一个漠视民心民情的社会。
王韬认为,报纸至少有三重作用: "通上下"、"通内外"和"辅教化之不足"。
王韬对报纸的文字风格和编辑原则等问 题进行了思考。他主张朴素的文以纪实的通 俗风格,反对报纸哗众取宠,提倡报道务求 详实。对报社主笔和编辑,王韬力主要"慎 加进选"。
王韬 创办 《循环 日报》 背景
时代背景 香港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个人的媒体实践经历
它是日报 《循环日报》 特征
它是由中国人完全自 办自营的独立报纸
政论色彩
及时论述时政 广泛的政论内容
政论文特色
系统的中心思想 战斗的政论文风
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
政论文评价
立论鲜明,内容充实, 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或者以为西法不足恃,何以西人用之足以雄长欧洲、争 衡天下呢?不知泰西诸邦国小而民聚,其民心齐而志固,同 仇敌忾,素蓄于中。在其国内,各事其事,各业其业,雍 雍然其气静谧而专壹,故国易以治。夫岂徒恃乎器艺技巧、 繁术小慧,逐足以收效也哉!
(选自《弢园文录外编》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四、对王韬新闻传播活动的评价
二、王韬新闻传播活动
•1849 年在上海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参加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 •1864年曾任香港中文报《近事录编》编辑。 •1872 年前后,他担任了香港《华字日报》的主笔。 •1874年在香港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 《循环日报》 •1884年后为上海当地报刊撰稿。
小结
《循环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 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 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是一张 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西方主流媒体中的中国人
在⼤家的印象中,西⽅主流媒体基本上是⽩⼈的天下。
虽然偶尔也能发现⼀些华⼈记者在西⽅主流媒体⼯作,但也是寥若晨星。
不过近年来,开始有⼀些⽣于中国长于中国的同胞迈进了西⽅主流媒体的⼤门。
在西⽅主流媒体蓝眼睛⾼⿐梁的世界⾥,这些黄⽪肤⿊眼睛的中国⼈显得尤其引⼈注⽬。
他们为什么要到西⽅媒体⼯作?他们是怎样跨进西⽅媒体的门槛的?在西⽅主流媒体⼯作到底是个什么感觉?他们的⽣活、⼯作以及待遇怎么样?他们在新闻⼯作中有没有不同于西⽅记者的独特视⾓?带着这些问题,⼈民驻美国记者唐勇分别对6位同⾏进⾏了采访。
在跟被采访⼈聊天的过程中,记者也跟着他们⼀起分享了⼀段段不同寻常的⼼路历程。
被采访⼈: 黄天波(Billy Huang),祖籍⼭东。
1995年-2000年在新华社对外部当记者,2000年离开新华社到美国密苏⾥⼤学新闻学院留学。
2002年⾄今,他在CNN亚特兰⼤全球总部先后担任副制⽚⼈及编辑协调⼈。
钟布,祖籍重庆。
1992年-1998年在《中国⽇报》国际部从事编辑⼯作,1998年到美国密苏⾥⼤学新闻学院留学,2000年-2003年间在亚特兰⼤CNN/USA新闻制作部担任电视编辑,后离开CNN,⽬前在马⾥兰⼤学攻读新闻学博⼠学位。
赵轶璐,祖籍上海。
18岁来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耶鲁⼤学历史学学⼠学位和纽约⼤学新闻学硕⼠学位。
2001年成为《纽约时报》第⼀个也是⼀个⽣长于中国的正式记者,2004年年初离开《纽约时报》,⽬前在哈佛⼤学法学院攻读博⼠学位。
Maggie Tan:祖籍湖南。
1995年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即到新华社对外部从事外事报道⼯作,2004年年初到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驻北京分社担任新闻助理⾄今。
Jane Zhang:祖籍⿊龙江。
1995年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即到国家机关新闻部门⼯作,2002年跳槽到加拿⼤电视有限公司驻北京记者处担任新闻助理,随后⼜到加拿⼤阿尔伯塔⼤学留学,2004年夏天到《意⼤利共和国报》驻京记者处担任新闻助理⾄今。
《中国日报》:中国人的“英文名片”
《中国⽇报》:中国⼈的“英⽂名⽚”2019-10-23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报》是新中国成⽴以来创办的第⼀份全国性英⽂⽇报。
⽬前,《中国⽇报》⽇均发⾏量30万份,读者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报以权威、客观、迅捷的报道,向国内外读者介绍我国政治、经济、⽂化、社会等各⽅⾯的信息,是⽬前我国被境外各⼤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转载最多的媒体之⼀,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权威的英⽂报刊。
发展历史与现状《中国⽇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
随着中国向世界敞开⼤门,1981年6⽉1⽇,《中国⽇报》应运⽽⽣。
创办初始,《中国⽇报》以增进国外⼈⼠对中国的了解、树⽴中国在国际上的正确形象为办报宗旨,着重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化、教育及社会发展等⽅⾯的情况。
在技术及设备⽅⾯,中国⽇报社是我国新闻⾏业第⼀家采⽤电脑照排系统的报纸;是第⼀家通过国际卫星传送版⾯到国外印刷的报纸;是第⼀家使⽤⼤平⾯⼯作台,使写稿和编辑系统电脑化的报纸;是第⼀家从采编、排版到照相制版实现全部电脑化的报纸。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报》从质与量上逐步靠近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相匹配的⼤报⽬标。
中国⽇报社现已形成包括两⼤报系、三⼤语种九个⽹站、三⼤⼿机传播平台为核⼼的现代传播体系,其中中国⽇报⽹是亚洲最⼤的英语新闻⽹站,⽇均访问量达2000万次;《中国⽇报⼿机报》⽇均发⾏量60万份;《中国⽇报电邮报》每天送达105个国家的20多万⾼端⼈⼠。
《中国⽇报》的报道经常被西⽅三⼤通讯社及《纽约时报》、CNN等欧美主流媒体转引,平均每周有300条稿件被转引近2500次,是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中国平⾯媒体,旗舰报纸的发⾏量已达⽇均30万。
中国⽇报社现拥有12份出版物,包括《中国⽇报》、《中国⽇报⾹港版》、《中国专稿》、《中国商业周刊》、《21世纪报》、《21世纪中学⽣英⽂报》⾼中版、《21世纪中学⽣英⽂报》初中版、《21世纪少年英⽂报》、《北京周末报》、《上海英⽂星报》等。
21世纪报简介
21世纪报
国际英语教学论坛
向中国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
学习者传递全球最前沿的英 语教学动态和学习信息。
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 承担教育部课题。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近600所英 语报刊阅读实验学校。 带动更多的老师利用我报开发 教学资源。 给学生提供更加贴近生活、贴 近时代的时事读物。
全国中学英语报刊 阅读实验学校
凭借中国日报的权威性和品牌优势经过18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21世纪英文报已从一份报纸发展成为拥有9份子报大学版高一二三初一二三小学版教育周刊的报纸体系成为一家权威的全国性的教育媒体拥有覆盖大中小学生和教师两大市场的双语系列报刊
级英文日报,创刊于1981年6月1日。 《中国日报》发行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发行量20余万份,三分之一 在海外;“中国日报网站”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日均访问量600万人次, 三分之二在海外。 《中国日报》是中国目前唯一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和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 报纸,据不完全统计,月平均被转载500余篇次。 《中国日报》报系拥有《中国日报》、《中国商业周刊》、《中国日报香 港版》、《中国日报电子版》、《上海英文星报》、《中国专稿》、《北 京周末》和面向国民教育领域发行逾百万份的《21世纪报》、《21世纪高 中生报》、《21世纪初中生报》、《21世纪小学生报》。 《中国日报》国内读者:在华的外国人,包括外交人员、驻华工商界人 士、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及民间驻华机构、专家、留学生和旅游者;中 国高端读者,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工商界高层管理者、科研 人员、专家学者、高级白领、专业人士等。
每年将举行一次
“21世纪报杯”
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
一等奖的选手分别获得赴英、澳、新加 坡等国家修学访问的机会。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木铎: “木舌金铃。
循于路, 求路谣之言”●两汉进入文字传播为主时代。
书写媒介: 以竹简、木简、和绢帛蔡侯纸●前报纸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布告: 在固定地点张贴和悬挂为主, 主要用于发布皇帝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露布: “露而宣布, 欲四方速知”主要用于发布军事消息;●中国的报纸据考证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 是官僚政府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中国唐代官报的产生与藩镇制度有关: 进奏院和进奏院报状●“敦煌进奏院状”内容: 归义节度使求旌节意义: 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
●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是唐代官报的实物●以上相关报状的考证说明唐代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一)、宋代官方报纸:邸报: 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官报:“邸报”。
宋代邸报和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①同唐代进奏院状不同, 宋代官报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统一编发给地方官员, 传报朝廷政事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宋代邸报已完全从官报中分离出来了, 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3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宋代“小报”: 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于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提供了官方报纸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 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信息的需要。
●小报本身没有言论, 通过所刊载的信息表明倾向。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议论朝事, 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统治者查禁。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三个环节:1,通政司2,六科3,提塘●一《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创办的时代背景: 配合经济侵略,进行文化渗透.●创办的过程: 马礼逊﹑米怜马六甲1815年●办刊宗旨: 宗教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80﹪多为宗教教义●刊物特点十分注重迎合读者心理:附会儒学,形式:中国的线装书◆最早的新闻图画:<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创办过程:1833年郭士立广州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刊物宗旨:宣扬西方文化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排外心理●刊物特点:⒈设有言论新闻专栏,体现出报刊业务近代化的趋势⒉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之略论>⒊首先开始摘录京报●早期《申报》的特点1.重视新闻采写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社会新闻的采写2.重视言论3.副刊性文字4.新闻图片的使用5.重视广告6.重视经营:发行期刊《瀛寰琐记》等出版图画为主的刊物《点石斋画报》等兼营书籍《古今图书集成》等●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外报的时间有助于中国明祖报业的发展●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时务文体1.维新变法的代表作《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
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
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日报社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媒实力。
作为一家国家级新闻机构,中国日报社的机构设置对于保持新闻传媒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构设置是指中国日报社内部各个部门和职能的安排,以便更好地开展新闻报道、信息服务和国际交流等工作。
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是根据国家对于新闻媒体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以及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进步,中国日报社的机构设置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其目的在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拓宽媒体的传播渠道,增进国内外读者对中国新闻的了解和认知。
文章将详细探讨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以及这些设置的意义和未来的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日报社在中国媒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于推动中国媒体事业发展的贡献。
下一节将主要介绍中国日报社的历史背景,包括成立的背景和作用,以及它在中国媒体发展史上的地位。
随后,将探讨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的演变过程,包括从最初的设置到如今的现代化设置,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动力。
最后,将阐述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的意义,包括提高媒体工作效率、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等方面。
并对未来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的展望进行探讨,展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的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日报社的运作机制和发展趋势,同时也能为中国新闻媒体的改革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展开讨论,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中国日报社的背景和机构设置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文章的背景和框架。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日报社的历史背景,探讨它在新闻传媒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历程。
其次,我们将重点探讨中国日报社机构设置的演变。
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访中国日报社海外版编辑部执行主编拉维先生
为非洲人民的生活带来 了极 大的改观。 相应 的, 中国人
的面孔 对 他们来 说 就 是 一种 强烈 的刺激 , 非洲 人就 会 对
中国在 非洲 的生 产 活动 、 在 非洲 建 立的核 电站 感兴 趣 。
门收集 了各个领 导人关于 中国梦 的解读, 每个人都
会 有 不 同的角 度 , 这样 的观 点 将会 得 到 呈 现 。《 中国 日 报 》也会呈 现 外 国专家 如何 看待 中 国梦 。 许 多外 国专
题呈现, 例如, 李娜获得 网球冠军的时候甚至被人说成
背 叛者 ( 由于 并 未代 表 国家参赛 ) 赢了 。 所 以在 跟 外 国人 , 比如 欧 洲 的年 轻 人 交谈 的 时候 , 会 发 现他 们 非 常
面孔 , 从普通人 的角度进行报道 , 甚至还采访在 中国 的外国人他们对 中国梦 的解读, 可以说对 中国梦
运会, 在 向世界讲述中国, 前后一共做 了2 0 多天 报道 , 而他 自己甚至一直没 能抽 出时
间去观赏哪怕一场比赛。 然而这样的经历 却是非常值得和快乐的。 至于现在, 他说: 最激动人心的就是 《 中国日报》 海外版
的发行了o
2 4 国 际人 才 交 流 2 0 1 4l 02
的调查数据也反映出, 人们确实乐于听到来自中国本土的
声音。 ”
在关 于 中 国的讨 论 中, 中 国 自己应 该 占有 一席 之
地, 这就 是我们 的角色。
或许 很难 想象, 这样 的话 出白一位 外国专家 。 这里 面 体现 了拉维先生个人对新 闻价值 的深 刻认 知。
拉维 ( 左 四) 与印度友人在 中国友谊杯赛 上合影
一
向世界讲好 中国的故事
王韬与中国报刊
王韬与中国报刊19世纪70至80年代,近代中国产生了首批为数不多的国人自办中文报刊,打破了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垄断局面,书写了近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光辉灿烂的报业奋斗史。
王韬是近代首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者当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创办了近代历史上影响最久的中文报刊,而且以大量思想个性鲜明的评论文章,完善了传统报刊的结构构成,奠定了后代中文报刊重视评论的优良传统。
王韬(1828—1897),江苏吴县人,原名利宾,又名瀚,1862年改名韬,字仲强,又字紫铨,有搜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
王韬出身寒门,童年启蒙教育是在母亲的督导下进行的。
少年王韬的读书目的明确指向封建科举考试,希望一朝中式而名扬天下。
1846年王韬随父亲一起去南京参加举人考试,最终未获通过。
王韬的积极斗志受到极大挫伤,他开始抱怨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三年后,王韬的父亲不幸去世,家庭责任和生活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
王韬于1849年秋接受新教伦敦会办“墨海书馆”聘请,担任中文编辑,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报刊事务,并进一步研究西学。
近代意义上的报刊由四大要素构成:新闻、评论、广告和副刊,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报刊评论又被喻为报纸的号角和灵魂。
然而在中国报业史上,报刊评论的出现却是十分艰难的。
近代中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和王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报刊评论第一人。
1815年8月,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南洋的马六甲问世,其主编是英国传教士米怜。
月刊上每期均有站在基督教立场上的一些言论,这便是中文报刊评论的雏形。
1833年8月,我国境内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主编郭士立同样是传教士,但他却对世俗社会问题有着更大的兴趣,再加上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内在驱使,促使他很快将月刊的内容重点“从天国转向了人间”。
另外,这一时期的其他“外籍”中文报刊也都很重视报刊评论的地位,其发展呈雨后春笋之势,这种局面引起了满腔爱国之情的近代中国报业人士的极大关注。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及感悟5篇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及感悟5篇很多名人之所能够成为大众心中的偶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现在的成就,更是因为在获得成就之前,那一段迎难而上、积极奋进的经历,看多了对我们也是一种正能量的影响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现代名人故事及感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现代名人故事及感悟1财经记者何飞鹏曾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就是在3个月之内,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记者,变成一个对所有财经政策、商场动态、产业知识都了如指掌的老记者。
1978年,中国台湾的《工商时报》创刊,何飞鹏成为新记者,没有任何经验。
当时,竞争对手《经济日报》已创刊10多年。
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三言两语,《经济日报》的记者已了然于心,何飞鹏却因为知识缺乏,经常抓瞎,痛苦不堪。
面对这种情况,他想出一种最笨的方法,就是每天把《经济日报》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不只是内容,还包括广告。
这是一个无聊、无趣、痛苦的过程。
报纸上印着大量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产品名,再加上数字、专业知识、专有名词……第一个星期,他看懂不到一半。
怎么办?看三遍,先背下来再说。
这个极笨的方法,效果却极佳。
过了一个月,何飞鹏大致把当时商界主要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都弄清楚了,也大致掌握了当时正在发生的焦点事件。
等到《工商时报》正式创刊时,他所了解的经济基本知识和社会动态,与《经济日报》的老记者已不分上下。
他只用3个月追赶老记者10年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勤奋工作。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及感悟21996年,他从湖南电视播音专科学校毕业。
一个中专生要想在电视台找到立足之地谈何容易?刚进湖南卫视时,他什么都做不了。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被安排去做剧务。
所谓剧务,说难听点就是台里的打杂工。
一次,编导让他搬200多张椅子。
那是什么样的椅子呢?不是折叠的,也不是塑料的,清一色的粗笨木制高背椅子。
一次只能搬动两张,这样要来回走上百趟,既费时,又辛苦。
他累得满头大汗,也没一句怨言。
搬椅子扛凳,这种活儿干多了,谁都觉得没意思。
范长江
人物生平
01
非凡少年
02
艰难选择
03
进入北大
04
从业新闻
06
冒险采访
05
成名之举
1
进入延安
2
加入组织
3
人民日报
4
迫害致死
5
平反昭雪
范长江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 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
《中国的西北角》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 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
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 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 他经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 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 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1927年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 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收稿日期:2019-12-10作者简介:石钰婧,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石钰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下重要的一环———高考,也顺着全球化的潮流而逐渐被世界各国所熟悉。
这场被称为“全球最难”的年度考试,在深深触动国人神经的同时,也激起了外国媒体和网友的浓厚兴趣。
作为亲中代表的泰国,该国媒体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显现出泰媒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真实看法。
与中国的报道相对比,能够看到中泰报道高考之间的差异,从而能进一步发现中国现有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或能帮助中国从评论中收获对高考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考;报道对比分析;语料库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087 05 一、引 言《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是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目前中国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
《曼谷邮报》是泰国主要的英语报纸,主要在曼谷发行。
该报自1999年起,每年都提供半年份的泰国经济报告。
通过该报纸,每天数以万计的各国读者获得关于泰王国的政治、财经、教育、交通、旅游、就业信息,以及增进自己的英文水平。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近年来,高考扼杀学生创造力、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也正在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中外媒体对中国“高考”报道的不同视角、信源选择以及修饰高考的短语搭配的差异体现出中外对“高考”的不同态度,进而可以看到本土媒体和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差异,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中国日报招聘真题答案解析
中国日报招聘真题答案解析中国日报一直以来都是国内重要的新闻传媒机构之一,而其招聘考试难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日报招聘真题已经成为很多求职者备考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对中国日报招聘真题进行解析,帮助考生了解真正的答案。
首先,中国日报在招聘过程中注重考查求职者的综合能力。
在面试和笔试中,会综合考察求职者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和实际与工作相关的技能。
因此,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对于笔试部分,阅读理解和写作是两个重要的内容。
在阅读理解中,考生要注重抓住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对比,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同时,背景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日报的文章题材广泛,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考生需要广泛的阅读,积累相关知识。
在写作部分,考生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思维的清晰度。
中国日报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注重应试者的写作能力,在文章的结构、段落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方面都会给予较高的评价。
因此,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除了笔试部分,面试也是中国日报招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面试过程中,考官会综合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考生在准备面试时,可以通过模拟面试的方式提前感受面试的氛围,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改进。
此外,多关注和了解中国日报的报道内容以及其口风和风格也是一种重要的备考方式。
考生可以通过阅读中国日报的文章,了解其新闻价值观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态度,以此为背景进行面试准备。
总结起来,中国日报招聘真题的解析和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
通过广泛的阅读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面试准备中,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对中国日报的了解。
只有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脱颖而出。
现代文常考题型
现代文常考题型一、说明文说明文是现代文常见的一种题材,它通过对某个事物、现象或问题进行解释和阐述,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原理、性质、特点等。
在现代文考试中,说明文常以文章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1.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
通常会给出一篇说明文,并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中国日报》是中国最大的英语日报之一。
它于1981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管成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中国日报》每天提供全球新闻报道、观点评论和专栏文章等内容,旨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声音和观点。
该报既有纸质版也有电子版,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
练习:1.《中国日报》是什么时候成立的?2.《中国日报》每天提供哪些内容?3.《中国日报》有哪两种版本?2. 短文改错短文改错是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之一。
通常会给出一篇说明文,文章中有几处错误,要求考生找出并改正这些错误。
例题:请根据下面的文章,找出并改正其中的错误。
(1)The Intern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but italso brings some problems. (2) First, many young people are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and spend too much time on it. (3) Thiscan affect their study and health negatively. (4) Second, there isa lot of fals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hich can misleadpeople and make them believe in something that is not true. (5)Finally, the Internet has also become a platform for cyberbullying and other illegal activities.练习:请找出并改正上面文章中的错误。
杨放之_晋冀鲁豫_人民日报_总编辑_钱江
··《党史博览》2008年第12期2003年4月的一天晚上,我在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值夜班,接到总编室主任谢国明的电话,说刚刚接到新华社播发的杨放之在北京逝世的消息,消息称,杨放之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谢国明要我核对一下是否如此。
我放下电话,马上查阅了《新闻年鉴》,证实杨放之确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但新华社的消息存在可推敲之处,因为杨放之担任总编辑的《人民日报》,是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而不是后来的华北《人民日报》。
从新闻史角度来说,华北《人民日报》才具有了中共中央机关报性质。
所以,新华社稿应在《人民日报》前加上“晋冀鲁豫”四个字,就准确了。
问题并没有结束,杨放之从何时担任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总编辑,他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有什么样的影响?现有材料没有给出回答,对这位总编辑的经历,也缺乏文献资料。
经历过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老同志,对杨放之的回忆也只是一些片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杨放之在战争岁月里担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总编辑的一年,正是解放战争大转折的一年。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负责组建“临时新华总社”,建立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台,杨放之在此期间作出了重要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杨放之当时使用的名字是吴敏。
几番周折,我找到了杨放之的女儿杨学勤。
她大力支持,提供了杨放之本人填写的履历和一些文献资料(包括他的著作、照片)。
在此基础上,我又从人民日报社老同志处获取了对杨放之不同侧面的回忆,综合写成这篇文字,对杨放之(吴敏)的前半生就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同张闻天、王明、王稼祥等人共赴苏联学习杨放之,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他的一生波澜起伏。
1908年11月24日,杨放之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县(今济源市)合河村一个地主家庭,先在村私塾上学,不久转入庙街蚕桑学校,后又到济源县第一高小读书。
1921年夏天,杨放之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在这里,他接触到《向导》、《新青年》等刊物,深受影响,积极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日报社考试经历
这是一位2002届毕业生被中国日报社录用后所写的成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我院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所启示和帮助。
衷心祝愿我院毕业生心想事成,顺利就业。
――天道酬勤学生处
中国日报社考试经历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China Daily 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了,它是中国境内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之一。
中国日报社目前发行五种报纸:China Daily, HK Edition, Business Weekly,Shanghai Star, 21st Century。
中国日报社网站是中国五大网站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植建设的对外网站。
第一轮考核:递交自荐材料
自荐材料包括中英文和、学校推荐表、在校成绩单、以及大学期间所获证书的复印件。
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自荐材料不够重视,这是非常不对的。
要知道,总共有近40名优秀学生(包括交大的)递交材
料,而最后只录取四名,每一轮都要淘汰一部分应聘者。
这里,我要强调地是:自荐信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并且要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2寸照片一定要显得你很有朝气。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没有之前,用人单位都是通过你所写的材料来认识了解你本人。
学校收集好所有同学的材料一同寄往北京,等待结果和下一轮考核。
第二轮考核:
过了将近两周时间,参加笔试的名单公布出来了,时间是在星期五的下午两点钟。
进入这一轮考试的有20名同学。
那天中午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由于她刚刚参加完新华社的笔试并深有体会,所以她给了我一些非常好的建议,这对我非常有帮助。
下午两点,考试正式开始。
一篇:2001 a year unforgettable;汉译英和英译汉,时间3个小时,题量相当大。
答完所有的题,我发现我已写了14张作业本大小的纸,脑子也是昏昏沉沉。
第三轮考核:
成绩很快揭晓了。
只剩下八名同学参加这最后一轮的考试。
那天是星期三,我的心情不是很好,因为有一个朋友这两天病得很厉害。
我觉得我的思想根本无法集中。
下午两点面试开始。
我被安排在最后。
时间过得真慢,每个人要面试30至40分钟。
我在走廊等着,冰冷的寒风使我的思维镇定了许多。
等了3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了。
日报社的老师们问了我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电脑、经济、政治、体育、文学、二外、旅游,当然最主要还是我的特长和个人特点。
我觉得我还是回答得相当不错的。
面试结束不久后,最终结果马上公布了。
我
很荣幸地进入了中国日报社网站,其他被录取的三名同学成为了报社记者,他们将在西安实习,我由于情况特殊,必须去北京实习。
这两天办理好了请假手续,舍友、朋友和老师也纷纷向我祝贺,与我做短暂的道别。
我非常感动,也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刚才,电话突然响起,是中国日报社的一名老师,她是来确定我的出发和到达时间的。
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她让我明早下火车后直接坐出租车去他们那里,她已经为我定好了房间。
单位对我如此重视,让我非常感动。
我也希望在实习过程中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多些本领,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