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大学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二、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预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三、课文阅读分析:
1、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2、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雯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4、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物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一、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任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张巡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抗战。至德二载(757)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张巡守睢阳时,朝廷封其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故称张中丞。曾随他守睢阳的李翰写过一篇《张中丞传》,韩愈这篇文章是对《张中丞传》的阐发与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后叙,亦作“后序”,“序”是文章体裁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的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对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亦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对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叙有时候可以成为独立的文章,这就是一篇记人的散文。后来叫“跋”。
三、写作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军节节败退;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3万大军围攻睢阳,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遏制来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江淮地区,为唐军积蓄力量,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令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最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三十六同时殉难,许远被叛军虏至洛阳,不屈而死。张巡、许远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张中丞庙)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
1、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作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中丞传》上呈肃宗,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
2、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3、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文本分析
(一)主题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二)结构层次
第一段(1)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引子)时间:808年
缘由:“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竟与巡俱守死”
(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语言知识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赋”。
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语言知识点: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所要效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先受其病者”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1)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2)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有何用
(3)睢阳不能率残余饿羸突出重围
(4)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5)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语言知识点: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
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第三段(5):记叙南雯云的事迹
第一层,叙南雯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第二层,南雯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语言知识点: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
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第一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第二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第三层,交待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语言知识点: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语言知识点: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是被动。
被武人杀害。
五、艺术特色
(一)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