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4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练习一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饮于河渭。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
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
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
(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标点:谢公与人围棋。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憎恶(zēng wù)嗤笑(chī xiào)惬意(qiè yì)B. 惨淡(cǎn dàn)拙劣(zhuō liè)摇曳(yáo yè)C. 惊骇(jīng hài)感慨(gǎn kǎi)谄媚(chǎn mèi)D. 惩罚(chěng fá)憎恨(zēng hèn)哀求(āi qiú)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犹豫不决,让人感到很拖沓。
B. 这部电影情节紧凑,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C. 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D.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骄傲自大,让人敬而远之。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坚持阅读。
C. 在比赛中,他发挥出色,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D. 由于他经常锻炼身体,身体一直很健康。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范进中举》是鲁迅所著的一篇小说。
B.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
C.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的一篇表文。
D.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5.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是()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6. 下列关于《水浒传》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讲述了宋江、吴用等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B.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梁山泊排名第一的好汉。
C. 《水浒传》中的林冲因杀害恶霸而被迫上梁山。
部编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论教养》课后练习
部编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论教养》课后练习选择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箴言(jiǎn)恪守(kè)程颐(yí)扭捏作态(niǔ)B.贸然(mào)涵养(hán)难堪(kān)大发雷霆(tíng)C.汲取(jí)遵循(xún)譬如(pì)彬彬有礼(bīn)D.自持(chí)缺陷(xiàn)尴尬(gà)自吹自擂(léi)【答案】A【解析】试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
A.箴言(jiǎn)-(zhēn)B.正确;C.正确;D.正确。
据此,答案为A。
选择题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民国初年,梁启超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由梁启超拟定的。
B.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C.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D.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答案】C【解析】C.第一个句号应在引号内,因为这是整句话的引用。
故选C。
选择题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是可以得之于自身。
B.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C.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D.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
【答案】A【解析】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为“不仅……而且……”。
故选A。
选择题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 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 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第一课: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第二课:克己复礼P10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章;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章,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探究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21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参见课文有关注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第五课:仁者爱人P2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探讨二: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探究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如果去掉,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六课:君子之风P30探究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形象地表述孔子的心境,可以章和章为例;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探究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探究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第八课:周而不比P40探究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难以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有了着落;探究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此题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探究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此题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P5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探究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探究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第十二课高山仰止P60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作2—3分钟的演讲;略探究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二课章,三课章,章,四课章,五课章,十三课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探究三: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第十三课:沂水春风P65探究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对曾点有肯定,意味着对三子的不满;探究二: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景,说说自己感受;略探究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人物的神情风貌:①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与子路“且.知方也”比较;③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与冉有“可.使足民”比较;④曾点的从容:“鼓瑟希”说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听到讯问后未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声明“异乎三子者之撰”等;⑤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另外:本章还用了对比手法;“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孔子与曾点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第十四课:中庸之道P68探究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此题可参考本课“相关链接”;探究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事君数,斯辱矣”、“求也退,故进之”等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探究三: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是鲁孔丘与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丘不与易也D.使子路反见之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B项,“辟”通“避”,躲避。
D项,“反”通“返”,返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仪封人请.见(请求) 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B.孔子过.之(经过) 是知津.矣(渡口)C.何.德之衰(怎么) 往者不可谏.(劝谏,劝阻)D.来者犹可追.(追赶)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项,谏:匡正,挽回。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日..,子路行以告B.子路从而..后C.鸟兽不可..与同群D.遇丈人..,以杖荷蓧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语,“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D项,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4.下列对文化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全书共20篇。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行以告C.子曰:“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A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B项,省略句。
C项,省略句,判断句。
D项,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化设计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化设计答案【篇一: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答案】作》课后练习题答案:1、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记叙了周总理工作的情况?答:课文是从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这两方面来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
2、朗读课文最后两段,结合上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答:抒发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赞颂了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辛勤劳作、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穷人》课后练习题答案:1、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以“穷人”为题?答:因为一是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在沙皇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更为宽泛。
二是以“穷人”为题更能体现主旨。
虽然人穷,但为了帮助别人,宁愿吃苦受累,像这样的穷人,在当时沙皇统治下的社会里,不会只有桑娜一家,所有的穷人都会诚心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2、课文中多处描写了桑娜的心理活动,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答: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点。
尤其是第二部分描写了桑娜矛盾痛苦、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当她发现邻居西蒙已死,毫不犹豫地抱回两个遗孤,可她又“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家境本来就很穷,又有五个孩子,丈夫的担子已经很重了,现在再加上两个孩子,能养活吗?所以,桑娜的担心是很自然的。
可是她又想:“嗯,揍我一顿也好!”可见她更坚定了收养孤儿的决心。
是什么原因形成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呢?是罪恶的剥削制度造成的穷困。
这是穷苦人民在现实情况下一种真实的心理写照。
它不但不会减少桑娜善良性格、纯洁心灵的光彩,反而在思想斗争中,增添了她克己待人的光辉形象!《白桦林的低语》课后练习题答案:1、“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答:因为那里有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看林人。
“我”知道有了看林人的牺牲,才会有大森林的安静。
“我”怀念看林人,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全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练习二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汉书?张骞传》)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许行》)后句是,“于”字式。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
“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今:有何陋。
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
“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今:与谁守。
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古:未之见。
“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
今:未见之。
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
“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
今:莫能一之。
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
“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
今:不欺余。
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
“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今:为奚,即为什么。
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
“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
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
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第5.1课《〈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上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5.1课《论语》十二章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莫学夫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不可以已C.天下归仁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汇一词多义的辨别能力。
A.都是代词,那、那个、那些;B.都是动词,停止;C.称赞;通馈、赠送;D.都是动词,反省。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富而好礼者也人而无信B.君子喻于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其皆出于此乎其“恕”乎D.不以其道得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给加点字注音: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簪.()燕脂.()提携.()折戟.()殷.勤()长嗟.()【答案】zān zhīxié jǐyīn jiē【解析】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注意积累这些易错词语。
2. 文学常识填空:(1)陶渊明(365—427) 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又自号“”。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
(2)杜甫(712—770)字,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代表作有《》《》《》等。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
【答案】(1)东晋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2)子美现实李杜三吏三别春望(3)诗鬼昌谷集【解析】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因此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知识,平时应注意积累。
3. 古诗默写填空:○1问群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
○5《春望》中写诗人思亲之深情的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中采用议论方式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心远地自偏○2感时花溅泪○3浑欲不胜簪○4此中有真意○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解析】古诗默写填空书写要工整,错一字该题不得分,因此要格外注意同音字不要用错。
理解性默写要对整首古诗内容有所了解,按题目的要求确定需要默写哪一句,之后正确书写。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2.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的时期?()A. 5000多年前B. 6000多年前C. 7000多年前D. 8000多年前A. 大禹治水B. 禹传子,家天下C. 商汤灭夏D. 武王伐纣4. 生活在距今约三四千年山东的原始居民是()A. 半坡居民B. 河姆渡居民C. 大汶口居民D. 良渚居民A. 司母戊鼎B. 四羊方尊C. 大盂鼎D. 大克鼎6. 下列哪个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制度?()A. 分封制B. 世袭制C. 井田制D. 奴隶制A. 纣王失道B. 亡羊补牢C. 愚公移山D. 烽火戏诸侯A. 齐桓公B. 晋文公C. 秦穆公D. 楚庄王A. 周公旦B. 管仲C. 魏文侯D. 齐威王A. 春秋争霸B. 战国争雄C. 商鞅变法D. 秦统一六国二、判断题:1.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种植农作物。
()2. 大禹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3. 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
()4. 西周时期,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5. 商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定都于镐京。
()6.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实力相当,相互争霸。
()7. 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
()8.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
()9.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仁”的学说。
()10.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三、填空题:1. 中国古代将银河系称为______。
2. 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在______朝。
3.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最终被______所灭。
4. 春秋时期,______是第一个霸主。
5.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他创办的私学在______讲学。
6. 老子的学说记录在《______》一书中。
7. 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练习含解析上册
4 《论语》十二章课后篇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20分)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D。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知”同“智"。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君子喻.于义喻:比喻。
B。
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
C.文胜质则史.史:失实。
D。
可以群,可以怨.怨:怨恨。
项,喻:知晓,明白。
C项,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饰、浮夸的意思。
D项,怨:指讽刺时政。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譬如平地..,虽覆一篑B。
小子..何莫学夫《诗》C.古之学者..必有师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项,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地方。
B项,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C项,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富而.好礼者也人而.无信B.君子喻于.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其.皆出于此乎其.“恕”乎D。
不以其道得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项,表并列关系;表假设关系,如果。
B项,介词,对于;介词,在。
C项,均为表测度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D项,代词,代指“富与贵”;助词,的。
5。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
见贤.思齐焉B。
就有道而正.焉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项,形容词作名词,贤人.B项,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D项,名词作动词,事:侍奉。
6。
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70字。
(5分)(1)主题:(2)开场白:1)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2)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根据此主题写出开场白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新视野1课后翻译题答案
原文: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Confucianism)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古代的“圣人”(sage)。
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论语》(The Analects)一书中。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对后来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孔子的很多思想,尤其是其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1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视。
翻译:Confucius wa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Chinese history. He was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and was respectfully referred to as an ancient"sage".His words and life story were recorded in The Analects.An enduringclassic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Analects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the thinkers,writers,and statesmen that came after Confucius.Withoutstudying this book, one could hardly truly understand the thousands-of-year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ch of Confuciu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thoughton education,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In the 21stcentury, Confucian thought not only retains the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but it原文:每年农历(Chinese lunar calendar)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着落(zhuó)嗤笑(chī)惩罚(chéng)B. 稍纵即逝(shāo)拾级而上(shè)引吭大叫(háng)C. 怅然(chàng)摔跤(shuāi)挑拨(tiǎo)D. 惊慌(huáng)愕然(è)悄无声息(qiǎo)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部电影太感人了,观众们纷纷潸然泪下。
B. 老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C. 他这个人一贯推陈出新,这次也不例外。
D. 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都能答得出口若悬河。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B. 老师要求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这次运动会。
C. 春天来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都发出了嫩芽。
D. 由于他平时学习刻苦,这次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 下列诗句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由孔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B.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他与父亲分别的情景。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述了他在百草园的生活。
D. 《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小草探出了头。
B. 雨过天晴,彩虹出现在天空。
C. 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也跟着亮了起来。
D. 大海波涛汹涌,仿佛在怒吼。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件事是谁做的?B.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C. 这么晚了,他还去哪儿呢?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重点篇目课后研习与思考答案及补充简答题
研习与思考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原文见为“教师备课资料光盘”部分)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2.《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六、研习与思考1. 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
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
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答: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 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
答:略。
七、练习3.简答题(1)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答:参见课文第九段。
(2)试讨论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离不开土地(土气因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部编语文《古人谈读书》教案设计一等奖及课后练习题
部编语文《古人谈读书》教案设计一等奖及课后练习题第八单元25.古人谈读书【教学内容】教科书P106~107内容。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9个生字。
2.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
3.学会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教师讲述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说明古代人读书很刻苦,同时说出古人关于读书有很多体会,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古人谈读书》。
二、了解作者《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三、学习生字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9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四、整体感知学生通读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对文章进行翻译。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倦怠。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 常(巾部)卍(十部) 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 贰(贝部)郊(邑部) 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论语》课后练习答案要点第一课:《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第二课:《克己复礼》(P10)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23《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21)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参见课文有关注释。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第五课:《仁者爱人》(P2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
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
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4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探讨二: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探究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如果去掉,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六课:《君子之风》(P30)探究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形象地表述孔子的心境,可以7.16章和7.19章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5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获得的高尚的快乐。
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探究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
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
”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探究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
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6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第八课:《周而不比》(P40)探究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
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
请联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难以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
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
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有了着落。
探究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此题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
此题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
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
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7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
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P5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探究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
探究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8(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P60)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作2—3分钟的演讲。
略探究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
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二课13.3章,三课17.5章,17.7章,四课18.7章,五课5.26章,十三课11.26章,等等。
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
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9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
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