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选读复习

合集下载

《论孟》选读

《论孟》选读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选编夫子自道(一)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 "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 "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吃粗茶淡饭,喝水,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朴实的生活之乐).不符合道义取得富有并且地位高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子路不答。

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的为人啊。

发愤起来忘了吃饭,欢乐起来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来临。

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论孟选读》(精选精读)

《论孟选读》(精选精读)

《<论语><孟子>选读》精选各语文老师:经年级和语文教研组同意,为加强高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决定在高一开展《论孟选读》教学,具体操作是坚持每天积累和竞赛推动相结合,从下周二(11月13日)开始,按下面精选的语句顺序,指定一名学生,每天抄一句原文和翻译于后黑板,老师利用早晚读和每节课候课时,对句子重点字词和句意进行点拨,要求学生抄录在《作文天天练》上,并加强背诵,每月20日各老师进行一次班级集中指导和阅读汇报,年级和语文组还将组织2次背默比赛。

由于书本才到,请各语文老师于下周一(11月12日)安排学生到大礼堂领书本。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臂)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云尔。

”5.子曰:“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未得及改正。

8.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9.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10.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

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

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11.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求得保住生命而损害仁,而应为做到仁献出生命。

”1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孟 名句默写

论孟  名句默写

精心整理《论语》《孟子》选读之名句整理1.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五》2.,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七》)3.,,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七》)4.,,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十四》)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孟子·告子上》)6.,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十八》)7.孟子曰:“伯夷,,耳不听恶声”。

《孟子·万章下》8.子曰:“,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六》)9.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十七》)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32.,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公孙丑上》)33.体有贵贱,有小大。

,。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34.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六》)3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论语·宪问·十四》)36.子曰:“,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十五》)37.子曰(1):“,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论语·为学·一》)38.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二》)39.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二》)40.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五》)41.子曰:“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七》)42.子曰:“,犹恐失之。

《研 究 论 孟》原创试题及答案

《研 究 论 孟》原创试题及答案

《研究论孟》原创试题及答案双基提要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编纂.(zuǎn)俸.禄(fèng)曾.子(zēng)熨.帖(yù)B.逃遁.(dùn)贫瘠.(jí)囚禁.(jìn)奇诡.(guǐ)C.绮.窗(qǐ)传.曰(zhuàn)谥.号(sì)发轫.(rèn)D.桑梓.(zǐ)冠.冕(guàn)慰藉.(jiè)迁徙.(xǐ)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之类,只是撮取篇首二三个字为篇题。

B.《论语》是采辑孔门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有关笔墨,在战国初期编纂而成的书。

C.盂子初见梁惠王,惠王就称他为“叟”(老先生)。

D.可以采取同情古人的态度,发挥自己的理解力,以自己的心去猜度古人的心。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试,用,被任用;艺,技艺,用做动词,掌握技艺。

B.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谷,谷物。

C.至于文又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遽,立刻,急忙D.大抵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

徐,缓缓,缓慢地;却,退,后退。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将可有以.得之于指掌之间矣A.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B.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C.而随其意之所至以.验其通塞D.复以.众说互相诘难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成诵之后,反复玩味于燕闲静一之中,以须其浃洽可也B.将可有以得之于指掌之间矣C.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D.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英美等国政府对前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的解释,越来越闪烁其词....,让人不知所云了。

论孟 教师版

论孟 教师版

灌南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论语》《孟子》选读导学案专题一:仁者爱人主备人:白平包科人:崔跃峰(使用日期:2014年月日编号:003)【学习目标】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学习过程】一、原文重要篇目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1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第六》)1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第二》22.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第十三》2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第十六》27.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论语·季氏第十六》3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第十九》二、基础知识整理1.识记:輗(ní)軏(yuè)惮(dàn )硁(kēng )狷(juān )筲(shāo )佞(nìng )狎(xiá)2.通假⑴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同“逊”谦逊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同“悌”尊敬兄长⑵君子义以为上?上同“尚”尊尚⑷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同“披”披散3.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⑴吾道一以贯之宾语前置⑷门人问曰:“何谓也?”宾前⑵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宾前⑸固相师之道也判断句⑶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介宾短语后置⑹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宾前4.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①泛爱众而亲仁②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④子钓而不纲A、①和②相同B、②和③相同C、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相同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吾亦欲无加诸人②尧舜其犹病诸③遇诸途④求善贾而沽诸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②和④相同,①和③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②和③相同,①和④不同6.对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吾道一以贯之②夫子之道③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④可谓仁之方也已⑤敝之而无憾⑥愿闻子之志⑦老者安之⑧与师言之道与⑨又相之A、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B、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D、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7.下列各句中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C、何谓也D、吾道一以贯之三、学习感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语文论孟选读上册论学篇试题

语文论孟选读上册论学篇试题

1.下列文句,完全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A)恬不知耻的政客,在舆论沸腾的批评下,依然装模作样,我形我素(B)精致的布置,昏黄的光晕,绽放的花束,这一切都只给予一时的感动,却承戴不起永恒的誓约(C)怀里揣着信,惴惴不安,深恐消息不胫而走,将造成骨牌效应(D)急景凋年,隆冬腊月之际,摧生壮士悲秋之慨,昔日恃才矜己,而今方悟盛年不在。

答案:C详解:(A)行(B)载(D)催、再2.下列诗句所描写的主题,何者与其他三者不同?(A)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B)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C)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 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 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划遍长空/ 飞向那历历的关山(D)我如何舍得与你重逢/ 当只有在你心中仍深藏着我的青春/ 还正如水般澄澈/ 山般葱茏。

答案:D详解:(A)(B)(C)思乡,(D)逝去的爱情。

3.下列诗句,何者不是表达对爱情的坚贞?(A)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C)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答案:B详解:(B)对康桥的眷恋。

4. 下列“”中的词,何者并不具有指示称代的作用?(A)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B)都督“见”委,自当效劳(C)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D)“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答案:A详解:(A)副词,互相。

5.俯首帖耳/依然固我/作舍道边/佯食中书/以邻为豁/以敬效尤/中喟犹虚/并行不背/不赞一词/借箸代筹/仪态万芳。

上述成语中共有几个错别字?(A)11个(B)10个(C)9个(D)8个D7.““主人对我好!”/ 主人只教我这一句话/“主人对我好!”/ 我从早到晚学会了这一句话/ 遇到客人来的时候/ 我就大声说:“主人对我好!”/ 主人高兴了/ 给我好吃好喝/ 客人也很高兴/ 称赞我乖巧/ 主人有时也会/ 得意地对我说:/ “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孟子》导读讲义

《孟子》导读讲义
孟子40多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等思想主张。到过宋、齐、魏、鲁、滕等国。
稷下学宫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孟子》主要思想
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都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命与义,都是人所珍贵的,当生命与义不可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3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
4天爵与人爵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论孟选读前三模块翻译txt

论孟选读前三模块翻译txt
13. 孟子说:“君子道德风尚的影响,五代以后就断绝了;小人道德风尚的影响,五代以后也就断绝了。我没能(赶上)做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习(孔子的道德学问)的。”
人的起点
人之生也直
1.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2.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8.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14.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15. 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论孟名句默写152句

论孟名句默写152句

《论孟》选读名句选编第一、二板块编写:胡锦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比喻义】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9.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孟选读集萃

论孟选读集萃

《夫子自道》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情境默写:孔子认为,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已经了然于心,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自己的观念独立地进行解释,这个世界不再会给他带来困惑的句子是:四十而不惑。

而对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熟谙于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自由自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而是那些规则已经内化为他人格中一部分的句子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写作适用方向:道德修养实例枚举: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情境默写: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可以看出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写作适用方向:道德修养、处世态度实例枚举: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情境默写: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写作适用方向:安贫乐道实例枚举:4.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情境默写: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孟子》题库汇总

《孟子》题库汇总

《孟子》篇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A)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D)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B)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B)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D)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C)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8.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思想家是(C)A.陆贾B.司马迁C.董仲舒D.司马相如9.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D)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0.表达对苛政、暴政痛恨,感叹“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家是(A)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11.朱熹是(D)的集大成者A.文学B.史学C.哲学D.理学22.“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23.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对徐志摩的名字可能的出处作了两种猜想:一是“有摩顶放踵之志”;二是“志在效法王摩诘”。

请问“摩顶放踵”典出何处?(A)A.《孟子》B.《墨子》C.《老子》D.《孔子》24.成语“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原指什么?(B)A.鲁班B.木匠C.山名D.岳父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A)A岳阳楼记B醉翁亭记C桃花源记D小石潭记2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C)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3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31.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论孟复习课

论孟复习课

• 为臣须有才德
为君须有政德 • 社会理想:均、和、安,社会和谐、安定。 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安定。
2.诵出课文中表现孟子思想的句子 诵出课文中表现孟子思想的句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谷与鱼鳖 谷与鱼鳖 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百亩之田, 矣。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无饥矣。 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 王者,未之有也。
三、诵读研习,温故知新 诵读研习,
1.总结孔子、孟子的治国观点, 1.总结孔子、孟子的治国观点,并能运用文 总结孔子 中语句作具体分析 2.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孔孟名言 2.写作素材积累 孔孟名言 3.活学活用 活学活用, 3.活学活用,语言运用题练习
1.找出课文中表现孔子思想的句子 找出课文中表现孔子思想的句子
治民之产,以德行仁;教民以礼, . 孔孟名言(课内) 孔孟名言(课内)
孔子:危而不持, 孔子: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既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谋动干戈 祸起萧墙 孟子: 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一、文言知识检测
目标: 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常见虚词用法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常见虚词用法 2.把握特殊句式 把握特殊句式, 2.把握特殊句式,总结翻译规律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论》、《孟》选录课件34页PPT

《论》、《孟》选录课件34页PPT
❖ 曾子的言论,亦是孔子思想的反映:人应该有所担 当,有所追求,而且至死方休。有浩然之气。
❖ 【总结】
❖ 1 思想。 这里所选《论语》里的五则语 录,内容主要侧重在人格修养方面,反映了 儒家在人生观方面基本的价值取向,值得后 人科学地加以继承。
❖ 2 文学特色 。这五则语录很好地体现了 《论语》语言简洁、内蕴隽永、说理形象的 文风。
❖ 2 思想。儒家之“亚圣”(元文宗) ❖ 性善 ❖ 养气 ❖ 民贵君轻 ❖ 仁政
❖ “性善论”,称尧舜,法先王、倡仁义,论王 道的政治主张
❖ 反对桀纣,不谈齐桓晋文,提倡仁政王道, 反对暴力,反对不义战争。反对统治者“争 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的主张
❖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税敛”, 发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政”,“推恩爱民”,使民有“恒 产”,给人民一个“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的生活条件,使百 姓“养生丧死无憾”。
❖ 人应该有一种为理想与信仰献身的精神。(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论语·泰伯》)
❖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 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 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 还不遥远吗?”
❖ 3 文学特色:文风犀利,长于论辩,气势浩
然。

四、《孟子·滕文公上》(节选)注译 与文意梳理
❖ 1 注释补订
❖ [9]由之:(共同)走这条大道。由,经由,走。 之,前句中所谓的“大道(义)”。
❖ [10]“富贵”三句:朱熹注日:“淫,荡其心也; 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
❖ 翻译(略)

论孟检测P13-16

论孟检测P13-16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12.,来者犹可追。
13.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14.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15.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
16.,。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17.集大成也者,。
18.子曰:“人之生也直,。”
19.人性之善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高三语文早读检测单(《论孟》P13-16)
1.,申之以孝之义,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食人食而不知检,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未有能生之者。
4.,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事在易而求诸难。
6.遗佚而不怨,。
7.孟子曰:"人有不为也,。
8.行有不得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10.,,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论孟》选读复习

《论孟》选读复习

灌云县第一中学《论孟》选读复习姓名:班级:得分:1、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2、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3、“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6、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从“齐人有一妻一妾”这则寓言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寓意简略分析孟子的论辩特色。

《论孟》选读复习答案:1、(1)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苏教版论孟选读

苏教版论孟选读

苏教版论孟选读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7.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8。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0。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1.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6。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7.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0。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9。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0。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3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32。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3.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6.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高三语文复习(五)

高三语文复习(五)

高三语文复习(五)《<论语>七则》《<孟子>二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字,《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2、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之称,与孔子并称为“”。

从“民为贵,,。

”的言论中,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是“民本”,他提出了“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

3、孟子的文章往往(手法),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二、词语解释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2、造次....必于是3、乐以.忘忧4、士不可以不弘毅..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6、蹴.尔而与之7、是亦不可以已.乎?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9、敢问夫子恶乎长...?10、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1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12、芒芒然...归13、今日病.矣14、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二)词类活用1、饭.疏食2、曲肱而枕.之3、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三)通假字1、女.奚不曰2、故患有所不辟.也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乡.为身死而不受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三、特殊句式1、敢问夫子恶乎长?2、君子去人,恶乎成名3、仁以为己任4、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古诗文补充(十八)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3题人月圆李持正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1.作品所写节令应为元宵,依据是、。

(2分)2.作品生动描写了元宵夜的热闹气氛,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3分)⑴色彩例子:⑵例子:3.词评家认为以“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结尾十分别致,意趣高远,试作简要赏析。

(60字左右)(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甲乙语段,完成1-5题(17分)王旦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云县第一中学《论孟》选读复习
姓名:班级:得分:
1、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
,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2、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3、“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6、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从“齐人有一妻一妾”这则寓言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寓意?简略分析孟子的论辩特色?。

《论孟》选读复习答案:
1、(1)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2)第一,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第二,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第三,从反面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2、(1)因材施教。

(2)闻斯行之。

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

(3)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

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启发: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3、(1)曾点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第一,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第二,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第三,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4、(1)“和而不同”是君子处世的原则。

即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任何事都经过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2)“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对今天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比如,在与人交往中和谐相处,也保持个性;在民族交流中互相学习,也尊重各自的文化、观念;在宗教问题上融合进步,也保留各自的特点。

5、(1)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2)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孔子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6、寓意略。

孟子长于比喻,善于在论辩中使用比喻,使文章生动浅显而又深刻贴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