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写作技巧与叙事风格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写作风格评述

红楼梦的写作风格评述

红楼梦的写作风格评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其写作风格以其独特性和深刻性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红楼梦》写作风格的评述:
1. 复杂的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通过多条线索和众多角色的交织来展示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具层次感和戏剧性,同时也为揭示人性、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腻描写和富有意象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景和人物。

他巧妙地运用了色彩、音乐、建筑等元素,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和艺术美的虚构世界。

3. 真实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个性各异,栩栩如生。

他们有着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性。

4. 幽默与讽刺:《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使作品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

作者通过巧妙的对话和情节设计,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愚昧暴露无遗,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

5. 诗意的语言和抒情描写:《红楼梦》中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和抒情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作者通过优美的诗词、动人的音韵以及细腻的情感描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

总体来说,红楼梦的写作风格独特多样,既有冷静客观的叙述,又有细腻生动的描写,同时融入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这种风格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洞察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

《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

《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天才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并评估其对中国文学历史产生的影响和价值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用于介绍文章的主题与目标。

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包括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写作技巧与手法以及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等内容。

第三部分将着重解读《红楼梦》中的叙事结构与写实表现,包括叙事方式的改革创新、调和传统与现实主义元素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揭示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深入探讨《红楼梦》中运用到的意象与象征,包括道德意象、自然景物描绘和意义呈现、色彩符号与隐喻表达方式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红楼梦》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创新特点,并讨论其对中国文学历史的影响和价值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红楼梦》作品中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创新,探究其对中国文学历史产生的影响与价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叙事方式、写实表现以及意象与象征的运用等方面,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红楼梦》,同时也可以从中吸取启发,进一步推动中国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2. 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独特价值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创新而备受赞誉。

在这一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采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和手法,并通过精细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展现了卓越的写作才华。

2.1 艺术形式的独特性红楼梦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首先,它采用了架空虚构的故事世界,将现实生活中各色人物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人物体系。

红楼梦文学风格分析

红楼梦文学风格分析

红楼梦文学风格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的文学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写实主义风格《红楼梦》以鲜活的形象和真实的描写而著称,体现了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情感表达细腻而贴近生活。

例如,作者曹雪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形象,使读者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浪漫主义风格《红楼梦》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在对爱情、友情等感情关系的描写上。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细腻动人,情感浓烈。

例如,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真挚情感的赞美。

三、叙事技巧多样性《红楼梦》中的叙事技巧非常多样,既有直接叙述,又有对话交流,还有以诗词和曲调的形式描写场景和人物情感。

这样的叙事手法使整个小说更加生动有趣,语言使用也更加灵活多变。

四、社会讽刺意味《红楼梦》在描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包含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讽刺。

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安排,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虚伪、腐败和权力对人性的摧残。

例如,贾府的奢靡生活和母贵妃等人的权谋斗争,都暗含着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五、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红楼梦》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诗词、对联、曲调等形式,将诗画、音乐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还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六、意境独特《红楼梦》从整体来看,营造了一种富有禅意和玄幻色彩的意境。

小说中的空灵与浓烈并存,在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时,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这种意境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作品。

综上所述,《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

通过对写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元素、叙事技巧、社会讽刺意味、艺术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楼梦》的魅力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我喜欢的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我喜欢的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我喜欢的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流传着许多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文字的魔力,带领读者穿越时光,领略那个古老年代的风貌。

在这些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和《西游记》。

下面我将从叙事手法、文学意义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一番赏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宏大的叙事结构,描绘了一个贵族世家的兴衰荣辱,透露出人世沧桑和人性的复杂性。

整个小说通过宏大的叙事结构,将真实的社会生活与虚构的人物揉合在一起,展现出古代封建社会的繁复与生动。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利用超凡的写作技巧,使读者能够深入到小说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乐。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酷无情,对后人的情感触动深远。

另一个我喜欢的古代文学作品是《西游记》。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诙谐的风格而闻名。

小说讲述了孙悟空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令人忍俊不禁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寓言小说。

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传达了对社会道德与人性的思考。

孙悟空作为典型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许多思考和启示。

如他拥有敏锐的直觉和聪慧的头脑,却因为自负和桀骜不驯而屡遭挫折。

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使《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思辨与反思的作品。

以上是我喜欢的两部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的传递者,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这些经典的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手法,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无论是《红楼梦》中的人世繁华,还是《西游记》中的英雄传奇,都散发出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获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这些作品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我们深入思考人类的幸福、痛苦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在我们喧嚣而忙碌的生活中,读一本古代文学作品,就仿佛获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迎来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完整版)浅谈《红楼梦》的叙事视角(古代文学作业)

(完整版)浅谈《红楼梦》的叙事视角(古代文学作业)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古代文学专题作业)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姓名:乔纪东学号:134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小说是一种叙述艺术,作家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用想象虚构手段创造出来的小说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呈现出来,才能存在。

离开了叙述,也就没有作家创造的小说世界,也就无所谓小说艺术了。

通过王平先生《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学习,现在我也来浅谈一下《红楼梦》的叙述视角的问题.英国评论家卢泊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写作技巧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

”叙事观点,也就是叙述视角,也称叙事体态、叙事焦点.《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复杂的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但《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在审美上的新创造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作品第二十九回运用全知视角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写作技巧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写作技巧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写作技巧作者简介《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他生于一八〇七年,卒于一七六三年,享年仅五十一岁。

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较为坎坷,家境贫寒,曾在府衙当小役人,后因祖父的遗物被打入监狱,最终得以还乡,但家道仍属失落。

曹雪芹文笔优美,擅长写作,但痴迷酒色,面对逆境无力自拔,晚年生活凄苦。

作品简介《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小说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了大观园的贾家和荣府的史家两个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和人性的曲折变化。

小说对于传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巨著。

作品特色1.精细入微的人物描写。

《红楼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每一个人物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2.独特的故事结构。

小说采用回忆叙事结构,隐喻人类命运和历史旋回的循环不息,甚至可以说是小说叙事的一次巨大革新。

3.艺术化的语言表述。

小说的语言风格雍容华贵、精深博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技巧《红楼梦》作为经典文学巨著,无论作者人生经历、作品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下面是一些关于《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的写作技巧。

1. 表达情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深入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

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表达人物的情感,带领读者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写作时,可以多琢磨人物的思维方式,发掘人物内心的情感,注意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以达到深刻描绘的效果。

2. 打造立体人物《红楼梦》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可谓是首屈一指,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富有个性,深入人心。

这得益于曹雪芹的精心构思与刻画。

在写作中,也应该注意构建立体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内涵,别忘了为人物赋予独特的个性特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为人物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经历与性格。

3. 克服窘境曹雪芹亲身经历的窘境和逆境,在小说中被深刻反映出来。

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与写作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与写作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与写作特色《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写作特色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意象描写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和写作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叙事结构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

整个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贾府和荣府两个大家族的兴衰史来展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故事更加丰满、生动。

同时,它还采用了嵌套式的叙事结构,通过插叙、回忆和预示等手法,使故事更加曲折、悬疑。

例如,在第五十五回,作者描写了贾宝玉梦见了自己的前世,以此揭示了他与黛玉的前世情缘,增加了故事的神秘和戏剧性。

其次,人物塑造是《红楼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贾宝玉被描绘为一个多愁善感、情感丰富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聪明、敏感、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对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和绝望,她的形象成为了女性解放的象征。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最后,意象描写是《红楼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物品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第五十六回,作者通过对黛玉和宝钗的比较描写,以花卉为象征,展示了两个女性形象的不同特点。

黛玉被比喻为“枯木逢春”,象征着她的悲剧命运和无奈;而宝钗则被比喻为“芍药蕊”,象征着她的美丽和坚强。

这种意象描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总之,《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写作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中的诗词写作手法与文学创新》

《《红楼梦》中的诗词写作手法与文学创新》

红楼梦中的诗词写作手法与文学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有丰富的情节和独特的人物描写,还展示了作者曹雪芹出色的诗词写作能力。

通过运用多样的手法和艺术创新,他成功地将诗词融入到小说之中,给读者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

1. 以唐宋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运用唐宋绝句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揭示故事进程。

这些绝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颇具艺术魅力。

通过这种形式的应用,曹雪芹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种雅致、优美的氛围。

2. 利用对偶与比兴等修辞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经常使用对偶和比兴等修辞手法,在短短几个字之间赋予诗句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些修辞手法既强调了诗词的美感,又在形象化描写上展示了作者的卓越才华。

3. 展现人物心理与情感《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玩家意境描写,还通过诗词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态度。

曹雪芹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物象的精妙描绘,巧妙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悲欢离合,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情感变化。

4. 在文学创新中突破常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诗词写作形式,他还尝试了一些前所未有、创新性的手法。

例如,在小说第五十三回中,他创造性地使用追魂夜行舟的方式来呈现黛玉接触荷花精灵元媚时候发生的奇异经历,这种文学技巧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梦幻、神秘的色彩。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丰富多样的诗词写作手法以及对传统形式的突破,使小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这些精彩的艺术表达,曹雪芹成功地将诗词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物心理、情感描绘的敏锐洞察力。

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不仅可以享受故事本身,还能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学美学与创新精神。

利用《红楼梦》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利用《红楼梦》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利用《红楼梦》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

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包含了许多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写作技巧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 塑造生动形象的能力《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言辞和举止。

通过阅读并分析《红楼梦》,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刻画细节、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以及展现情感变化等技巧。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场景,使用小说中的写作技巧来描述其中的人物形象。

2. 表达真实感情的能力《红楼梦》讲述了复杂而真实的人际关系,在描写情感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透过小说中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关系,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赋予文学作品更多的真实感。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并要求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来描述自己所处的情境。

3. 运用比喻象征的能力《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寓意深远、形象鲜明的比喻,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学生可以通过研读小说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培养自己在创作中运用这些技巧的能力。

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经典比喻例子并要求他们扩展为完整段落或短篇故事,以锻炼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引申思考的能力。

4. 构建细致环境描写能力《红楼梦》以其精致而详尽的环境描写闻名,通过形容人物所处之地、特定时空背景等来增强氛围。

通过阅读小说,并模仿其中丰富而生动的环境描写,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创作中的细致观察力和描写能力。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并进行详细的描写练习,以提高他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5. 探索主题意义的能力《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深邃、富有哲理的作品,其中涉及了诸多人生命题。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并分析折射其中主题意义的手法,培养自己思辨和探索问题背后深层含义的能力。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小说中不同主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加以思考。

《红楼梦》悲剧艺术探析

《红楼梦》悲剧艺术探析

《红楼梦》悲剧艺术探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典小说,作者曹雪芹通过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历史长卷。

本文将探究《红楼梦》中的悲剧艺术,并分析其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曹雪芹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衰落和社会的黑暗。

他将这种感受融入到了《红楼梦》的创作中,通过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呈现了一幅封建社会的悲剧画卷。

《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作手法:曹雪芹采用了独特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和情节。

例如,他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悲剧命运与贾母、王熙凤等人的虚伪狡诈进行了对比,使得悲剧效果更加突出。

同时,他还运用了暗示和隐喻等手法,使得小说的悲剧氛围更加浓厚。

审美特征:《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被深刻地刻画出来。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也极具审美价值,使得读者在感受悲剧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思想意义:《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小说通过展现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同时,小说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使得读者在欣赏悲剧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真谛。

《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深远的。

它不仅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使读者在欣赏悲剧的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人生的美好。

《红楼梦》还启示了读者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如何勇敢地面对现实、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典小说,其悲剧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红楼梦》中的悲剧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启示。

《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双层叙事结构和悲剧艺术特征,让读者深刻体验到了人生的苦难与生存的意义。

《红楼梦》中的构思与写作技巧分析

《红楼梦》中的构思与写作技巧分析

人物性格转变:通 过人物性格的转变 ,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后面的情节转 折提供动力
情节高潮与悬念
高潮设置:通过关键事件的发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悬念设置:通过未解之谜或矛盾冲突,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高潮与悬念的交替出现: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高潮与悬念的巧妙结合:使读者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和深度
结构布局:采用章 回体小说形式,以 贾、史、王、薛四 大家族的兴衰为线 索,展现了一个宏 大的社会画卷。
叙事手法:运用多 种叙事手法,如倒 叙、插叙、平叙等, 使故事更加丰富、 生动。
人物塑造:通过细 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和动作描写,塑造 了一系列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通过细 腻的环境描写,展 现了一个真实、生 动的社会环境。
07
《红楼梦》的意象表现技巧
意象的选取与寓意
选取人物形象:如“黛玉”、 “宝钗”等,象征人物的性 格和命运
选取自然景物:如“落花”、 “流水”等,表达人物的情 感和命运
选取物品:如“玉”、“扇” 等,寓意人物的品质和命运
选取场景:如“大观园”、 “潇湘馆”等,象征人物的
生活环境和命运
意象的象征与暗示
蘅芜苑:简洁朴 素,充满禅意
环境氛围营造
运用细腻的笔触, 描绘出丰富的环 境细节
通过环境描写, 展现人物的内心 世界和情感变化
运用象征和隐喻 ,赋予环境以深 层含义
运用对比和反衬 ,突出环境的特 点和氛围
05
《红楼梦》的情节安排技巧
情节线索设计
主线:贾宝 副线:贾府 玉 与 林 黛 玉 、 的兴衰历程 薛宝钗的爱
社会环境描绘
贾府:封建社会的缩影,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关系 官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以及官场的勾心斗角 市井:展示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世俗人情 乡村:描绘了乡村的宁静和淳朴,以及农民的勤劳和善良

文学名著赏析与写作技巧

文学名著赏析与写作技巧

文学名著赏析与写作技巧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留下的经典力作,也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通过赏析名著,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同时也能够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经典名著的赏析,探讨其中的写作技巧。

一、《红楼梦》--描写细腻、情感真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描写细腻、情感真实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揭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曲折。

在写作技巧上,曹雪芹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的世界,以及通过对话和行为方式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深意和哲理。

二、《傲慢与偏见》--对话生动、语言优美《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该小说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展示了社会阶层和婚姻观念对人性的影响。

在写作技巧上,奥斯汀的对话生动且语言优美,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此外,她还善于使用幽默手法,使作品更具趣味性和智慧。

三、《鲁滨逊漂流记》--氛围设置、细节丰富《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讲述了一个男子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笛福通过对环境氛围的设置和对细节的丰富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绝望和希望。

在写作技巧上,笛福善于运用对比和转折,通过描述主人公与环境的关系,展示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未来的期许。

四、《麦田里的守望者》--视角独特、语言流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内心世界来反映社会的冷漠和虚伪。

塞林格的写作风格独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立刻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在写作技巧上,塞林格的语言流畅,同时兼具幽默和哲理,通过对话和独白来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和反叛,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对这几部经典名著的赏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写作技巧的启示。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转换技巧与转换时机研究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转换技巧与转换时机研究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转换技巧与转换时机研究《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典小说。

该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故事。

小说的情节呈现了一种复杂而有机的结构,其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转换技巧。

故事情节转换技巧和转换时机的选择,不仅决定了小说情节的紧凑程度和节奏感,同时还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特色。

一、情节转换技巧1. 先后贯通《红楼梦》中最为常见的情节转换技巧是先后贯通。

这种技巧常常在前后看似毫无关联的情节之间发生。

作者通过一些伏笔或线索,将前后两个情节紧密连结起来,使得整个小说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性。

例如,在第一回中,太虚所讲的西游记故事与贾宝玉一家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个故事后来却变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描绘了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人生哲学。

同样的道理,贾琏和薛宝钗的买卖讨价还价也与柳湘莲的出现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个情节在后来却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并行叙事另一种情节转换技巧是并行叙事。

这种技巧常常用于同时发生的情节间。

当小说中有两个或多个情节同时进行时,作者可以将它们穿插在一起,以此来增强小说的紧迫感和真实感。

在《红楼梦》中,最常见的并行叙事是关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节。

在小说中,两人的感情一直是故事中的一大亮点,作者通过将它们的相遇、相知和相爱的情节交替叙述,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缘份是如何逐渐加深的。

3. 时间跳跃时间跳跃是另一种常见情节转换技巧。

在小说中,时间跳跃意味着在一个事件发生后,作者会直接跳过一段时间,到另一个故事点。

这种技巧可以加强紧凑感和节奏感,同时也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期待和好奇心。

在《红楼梦》中,最显著的时间跳跃出现在贾宝玉回家之后。

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宝玉在家中的生活,但是当宝玉出门游玩后,作者就会开始时间跳跃。

这种技巧可以让读者想象宝玉的回家生活,同时也能保持生动的情节和快节奏的故事进程。

4. 回环叙事回环叙事是一种复杂的情节转换技巧,它在小说中属于较为高级的写作方式。

《红楼梦》前五回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前五回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前五回的叙事艺术《红楼梦》前五回是作者曹雪芹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爱情故事,它主要讲述了有关爱情与婚姻的三个小故事。

如何来分析这五个故事呢?先说这第一个小故事:《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对她们容貌的描写:晴雯似蹙非蹙罥烟眉,眼空蓄泪泪空垂,对镜心悬自采萧,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露出的是白里透红的鹅蛋脸儿,不施粉黛却似天然美女;除了王熙凤与秦可卿,都是健康、活泼、美丽的少女形象。

当然其中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林黛玉了,她的眉宇间流露出的是忧郁与悲伤,没有一丝表情。

也许是因为在荣国府长大的原因吧,黛玉身上总是带着一种忧愁的气质。

其中最能吸引我注意力的就是宝玉出生那段了,作者很好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贾宝玉出生时的情景与西方极乐世界相比较,而且还运用了音乐和诗歌的象征性手法,从而使文章达到高潮,其艺术效果甚至超过后面的重头戏“刘姥姥进大观园”,虽然这种形式更多地是被认为是一种游戏笔墨,但作者能恰当地运用也实在不易。

宝玉刚一出生,周围环境突然变得寂静无声,只听见丫头们叹息的声音,而其他物体却依然在那里照常摆动,连树叶和小草也仿佛感觉不到人世间的悲哀,它们仍旧自顾自地做着各自的事情。

直到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的判词出现才使得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原本沉寂的环境霎时喧闹起来,大家惊奇地发现这次出生的宝玉竟然不同于往日,尤其是在他洗澡后,别人竟然认不出他了,他也没有感受到痛苦,整个人显得十分安详。

这正符合道家的观点,是以一种出世的姿态来观看世间百态,而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要经历很多痛苦。

从第二个故事:贾雨村偶遇黛玉之事上看,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贾府。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对外貌的刻画,反映了十二位女子的不同性格特征;在第二个故事中,通过对丫鬟对宝玉的态度及性格特征,反映了贾府中下层的社会状况;而在第三个故事中,作者利用对环境的描写,将贾府的奢华与贫穷的残酷现实展现给读者。

分析红楼梦的写作手法

分析红楼梦的写作手法

分析红楼梦的写作手法《红楼梦》是四大名著里最难懂、最难读的,尤其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人生经验和阅历还没有很多,可能感觉“读不懂。

”我讲这个《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就是希望帮助大家尽可能多地去理解《红楼梦》,读懂它的思想精髓和艺术精华,促进大家的语文学习。

第一,“所言”,即《红楼梦》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这就是鉴赏派关心的问题,《红楼梦》讲了哪几个故事,讲了哪些人,人和人的关系是什么,这个事和事的关系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人和事、盘根错节、林林总总的关系,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你答不出答案没有关系,但是你必须按照这个路子去读,你才能够真正地走入到鉴赏的状态。

第二,“所以言”,《红楼梦》它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讲故事的。

不同的文体,表情达意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思想感情,你可以通过写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方式来表达。

《红楼梦》作为古典的小说,它在刻画人物、结构全书、表达感情、渲染环境方面,它跟其他的小说有什么不同?它和《水浒传》《三国演义》有什么不一样?它和《老人与海》、《变形记》、《百年孤独》这些作品相比,又有什么不一样呢?《红楼梦》这些表现手法,它怎么体现所有小说写作中遵循的原则和法则?哪些地方又是对传统小说的创造性的超越,体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问题就是鉴赏派要关心的问题,“所言”和“所以言”。

《红楼梦》这本名著,就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魅力,永远不过时。

如果你站在鉴赏派的角度来看,它的“所言”和“所以言”,这两者就交融于字里行间。

像舟行水上,雨落花丛,到处都是和谐的音符。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红楼梦》,就是从它的语言文字入手,归纳概括它的故事情节,欣赏它的人物形象,研究它的思想情感,品味它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你的所得用自洽的逻辑说出来,这就是鉴赏。

比如说《红楼梦》里,有儒家的济世之心,有法家的治世之方(王熙凤为代表),它还有释(佛教)、道(道教)两家的出尘之念。

而且《红楼梦》的表达“致广大而尽精微”,又能像史学家一样严密、准确地写出人情冷暖、世事兴衰,还能给它的文字赋予诗人一样的超拔体验。

红楼梦第二回写作技巧

红楼梦第二回写作技巧

红楼梦第二回写作技巧
红楼梦第二回是《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中的第二回,是作者曹雪芹创作的重要篇章。

下面是一些关于红楼梦第二回的写作技巧:1. 描写细腻:红楼梦第二回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

作者通过描写两人的面容、神态、言辞等细节,表达了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2. 对比烘托:红楼梦第二回中,作者通过对比宝玉与黛玉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烘托出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背景,进一步推动故事的发展。

3. 反思抒发:红楼梦第二回中,作者通过宝玉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作者通过宝玉的思考和抒发,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读者深入思考和共鸣。

4. 笔墨独特:红楼梦第二回中,作者运用了独特的笔墨,如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独特的风格。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语言运用,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红楼梦第二回通过细腻的描写、对比烘托、反思抒发和独特的笔墨等写作技巧,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作
品更加丰富多样、引人入胜。

利用《红楼梦》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利用《红楼梦》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利用《红楼梦》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阐述主题
1. 培养阅读习惯
•通过读书,学生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根据自己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制定阅读计划。

2. 提高写作技巧
a) 学习精细观察和描写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注意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学会观察事物细节,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字表达中。

b) 注重情感及人物刻画:
•小说作品通常会展现丰富的情感和复杂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情感经历等方面,借鉴塑造自己写作作品中的人物。

c) 提升叙事能力: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独特而精妙。

•学生可以学习其中的叙事技巧,如才子佳人的对话、场景描写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培养思考能力
•阅读过程是思考和解读的过程。

•学生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通过阅读来寻找答案。

结论
•利用《红楼梦》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可以从阅读中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

•阅读扩大了视野,提高了知识储备;同时也锻炼了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小说中的描写方法、情感表达和叙事技巧等,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最重要的是,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培养起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红楼梦写作技巧教案

红楼梦写作技巧教案

红楼梦写作技巧教案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深受读者喜爱。

要想学习和应用红楼梦的写作技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文体特点和写作手法。

本文将以教案的形式介绍红楼梦的写作技巧。

一、概述《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对爱情、亲情和友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教案旨在帮助读者学习和应用红楼梦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二、文体特点1. 戏曲意味浓厚:《红楼梦》的描写方式常常带有戏曲的意味,使用了很多戏曲中的艺术手法,如唱、说、做、颂等。

2. 情节错综复杂:《红楼梦》的情节错综复杂,人物众多,关系复杂,通过众多的角色和事件展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3. 精细入微的描写:作为细腻描写的代表之作,红楼梦以其对细节的精确描绘著称。

无论是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心理描写,都精心展示了曹雪芹的写作功力。

三、写作技巧1. 刻画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矛盾。

学习红楼梦的写作技巧时,我们可以从细节入手,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言语表达等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2. 运用比喻和象征红楼梦中的描写经常使用比喻和象征,这使得小说更具艺术感和意境。

学习这一写作技巧时,我们可以运用比喻和象征来凸显人物的心理变化、氛围的营造等,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3. 利用对白《红楼梦》中的对白相当丰富,不仅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交流,也透露了他们的思想动态。

学习红楼梦的写作技巧时,我们可以通过对白来传达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和矛盾,使作品更加生动。

4. 精选风景描写红楼梦对环境的描写非常细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虚构世界的美妙。

学习红楼梦的写作技巧时,我们可以通过精选的风景描写来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五、小结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写作技巧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将不定期陆续公益推送问渠系列阅读材料浅析《红楼梦》的写作技巧与叙事风格作者:章鱼丸子再次读《红楼梦》,不同于之前传统阅读方式,在阅读完《文学阅读指南》《说梦录》之后,我开始分开头、人物、叙事、解读这几个部分来重新阅读这本书,从崭新的角度对于一些情节安排以及对其中一些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由于一部长篇小说所包含的人物繁多,且人物之间关系复杂,所以一旦如果处理不好如何介绍人物的问题,往往会使读者读的一头雾水,弄得昏头昏脑。

例如《西游记》,它是先从孙猴子的故事开始写起,然后引出一个又一个人物,凑齐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队伍,然后以这支队伍为中心,写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难。

再者《水浒传》,它的前半部分是写各路英雄各自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相互勾连又彼此独立,然后后半部分则是将这些英雄好汉聚集在一起,描写他们集体打仗。

但《红楼梦》却不同,对于人物的介绍,它是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来列出一张主要人物表。

而且这种列表并非机械排列出的表,它是通过冷子兴和贾雨村的一问一答,加上冷子兴说的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可以说是一张立体的勾起人极大兴趣的人物表,尤其是在介绍那位一生下来就衔玉的公子。

可见这张人物表介绍不仅对于情节发展有所帮助,而且读者读完之后也会对后面登场的人物主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再说起人物,对人物的刻画我想这是这本书中最为厉害之处。

毕竟在现实主义文学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是最丰满、最个性化的人物,而《红楼梦》里所出现的人物几乎都做到了这一点,她们各具特色,极具有个性。

而且,你会感受到与《水浒传》歧视女性,《西游记》无视女性不同,《红楼梦》是重视和尊重女性的。

其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甚至还有“金陵十二钗”副册,等等这些写的全是女性,而且是各式各样,拥有自己个性的女性。

那么如何看待这些人物呢?《文学阅读经典》中提到了一点“古人不接受个体可以独善其身”,即人与环境之间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的。

论起人物所处的环境,我首先要提及的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

有人曾提出此“潇湘”为“消香”,暗示着居住在这个地方的黛玉后来的命运,但这不过是后人的一些推测罢了。

那么书中是如何描写的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的特点在于那个竹林,而竹林一向是孤傲的象征,这倒是与黛玉性格有几分相似。

除此外《说梦录》还提及我没想到的一点:“黛玉所爱的这个‘清幽’的境界,又正是她的唯一知己也认为与她最相宜的境界。

”那么潇湘馆与怡红院的距离最为相近就显得有另外一层意义了。

到了后四十回,写黛玉刚死的时候,李纨走出院外所见之景“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惨淡”,这一切显得如此凄清,这个寄人篱下的孤女的确是死去了,就在宝玉大婚,众人贺喜的那天。

再说到贾宝玉的怡红院,虽然贾宝玉曾对黛玉住潇湘馆,自己选定怡红院说过“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可见这两处都是清幽之地,但这两者的清幽又不是一样的,《说梦录》里的观点是“潇湘馆的清幽,更多是‘空谷佳人’的色彩;怡红院的清幽,纯是‘富贵闲人’的意境”。

这个观点在书中也可得到验证,书中曾写宝玉住在怡红院时的生活“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这可不是地道的“富贵闲人”么?如果只仅仅用环境来衬托人物个性,也不甚稀奇,稀奇的是作者还灵活运用,从不同人物视角去写环境,以至于将各个人物的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贾芸进怡红院所见之景“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烁......连正眼也不敢看。

”贾芸的身份是本家旁支子弟,经常奔走于宁荣二府之门,高贵华丽的场面总是见过的,所以《说梦录》里说他进怡红院还能冷静地注视着院中廊上乃至匾上的一切,有艳羡而无骇诧,眼中闪烁而心地清楚。

但论到没有见过世面的刘姥姥到了怡红院,则是向推醒她的袭人说道“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么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似的!”二者一对比,便更能把怡红院的奢侈新奇表现出来了。

再者是极为重要的第一印象,所以在人物初登场的时候,如何凸显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并以此抓住读者的眼球,作者的心思就已见分晓。

在主要人物中,黛玉是最早出场的人物,《说梦录》中说她并非一下子就站到舞台的中心位置,而是从远远一个角落,一步步移进的。

的确如此,我们认识她,并不是一下子看到她,而是通过贾雨村的宦海升沉所了解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女学生,“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之后即便是到了京都,进了荣国府,我们随着她听到了她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以及看到了她眼中所见,包括旁人对她的态度和印象,却到这里我们都还不曾真正清晰看到她的样貌,直到宝黛初相见。

宝玉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才真正地看清了她的样貌,内心感叹着这世间竟真有绝世妙人!黛玉这样由远及近,由模糊及清晰的动态出场方式,不仅将她日后生活在贾府里的整个心情的基调定了下来(“不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而且也将宝黛之间的不同于旁人的亲密也传递了出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有一丝暗合前世“木石前盟”的意味。

再谈宝玉的登场,在这之前可以说围绕他的全是“悬念”——因口衔玉引发的惊奇,因抓周抓胭脂珠钗引发的嫌憎等等,可以说,这样独特的登场方式,要说他不是男主角,舍他其谁?当宝玉正式出场的时候,通过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一个的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的普通人,并非是传闻中的什么惫懒人和混世魔王的形象,这便又是一个大“悬念”了。

再说说第三个主要人物宝钗的登场,如果说黛玉的出场是充满诗意的,宝玉的出场是布满悬念的,那么她的登场可以说是平平无奇,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却提及她的家庭以及家人品性——有个花花太岁式的哥哥和溺爱不明,纵子生非的母亲。

论及这三人的出场,个人认为是与其本人性格有着紧密联系的,黛玉本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且因为木石前盟的缘故,故而其出场总带有那么一点诗情画意;而宝玉的出场就如同他本人一般,因矛盾而充满悬念,引人深究;宝钗的出场就如同她一向的性格,极为现实极为平凡,正如宝玉第一次见她时内心觉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不是守拙我们无法确切判定,但是平平无奇一定是有的。

除开以上三位主角的出场,唯一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还有凤姐的初登场,可以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式登场,这种登场的描写,不仅将她泼辣的性格展现了出来,而且还显示了她在家中有宠有权的地位,毕竟旁人都是敛气屏声,她却敢大声高呼“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紧接着她称赞黛玉是贾母的“嫡亲的孙女儿”,一箭双雕,不仅夸了黛玉气度不凡,还奉承了老祖宗,可见其性格上世故的一面。

这样的先声夺人的登场方式,怎能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人物的第一印象,作者细节处理的也极妙。

例如为了突出林黛玉性格中的多愁善感,作者安排了两次葬花的情节,尤其是第二次葬花,她一边悲泣,一边吟诗,而《葬花词》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便可知她哀诉的不仅仅是她与宝玉吵架这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饱含了她寄人篱下的孤苦无依之感,以及痛苦无望的爱情。

这个情节的安排有多集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给读者以最突出的印象呢?大概是只要提及葬花,必定会想起林黛玉。

这便是《红楼梦》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了。

除了黛玉,为了突出宝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形象,通过一系列不论雅俗事件展现她丰富的学识。

例如在第四十二回中,因着黛玉在行酒令时不小心用上了《西厢记》的成句,她便恩威并施地把黛玉“教训”了一通,并表明她小时候也偷看过这些书,成功让黛玉心服口服。

紧接着宝钗在论大观园图的时候,对于绘画所用绢纸料,起稿步骤以及颜色搭配等,展现了她独特的见解,一下子将她与旁人分隔开来。

到了第四十五回,她还论起了医学药理,说黛玉常吃的要药药性太热,应用燕窝粥代之。

不仅如此,在第七十七回,她还对于药材市场的情伪洞若观火,提出由她们薛家的铺子,去找平日有往来的人参给凤姐配药。

可见她是一个多么有城府有眼力见的人!除了以上的“主子”,我还想说说丫鬟里形象刻画的较为丰满的一个,那就是袭人。

她在促成宝黛爱情悲剧上,起着很大作用,要负很大责任。

她对宝玉的体贴真的是无微不至,伏侍宝玉睡下,还“摘下那通灵宝玉来,用绢子包好,塞在褥子底下,恐怕次日带时冰了他脖子”。

但若仅仅只是作为丫鬟来伏侍宝玉,倒是与其他丫鬟区别并不是很大,所以作者便在第十九回中安排了宝玉去袭人家这一情节,在花袭人家里,花袭人自然暂时摆脱了丫鬟身份,用主人的身份来招待贵客,最为绝妙的是她在家人面前卖弄自己与宝玉的特殊亲密关系,甚至拿出宝玉的通灵宝玉给她的姊妹们瞧。

《说梦录》评:“这次的得意卖弄,近于轻狂”。

在我看来,这一情节的安排,既突出了袭人本人作为丫鬟在丫鬟群体里的特殊性,也使得后来向王夫人汇报宝玉的一切安排合情合理,更是为被许做妾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这一系列情节的安排,都是为了表现人物。

除开典型细节抓到位,还有对小物件的灵活运用。

例如贯穿全书的“通灵宝玉”。

这个小物件在一开场时就带有神话色彩,它原本是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顽石,因宝玉出生便衔它,全家人认为这是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一直是将其看得格外重要。

贾府全家上下有多重视这个通灵宝玉呢?在其第一次出现便描写了出来,当宝玉发起狂病,摘下玉狠命摔去之时,其余人的反应是这样的:“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说:‘.......何苦摔那命根子!’”。

可见众人十分看重此物。

甚至在宝玉娶妻上,它也成了促成他与宝钗二人婚姻的助力。

在第二十八回中,薛姨妈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便是所谓的“金玉良缘”了。

在我看来,这玉连同这人,象征着这个日趋没落的封建贵族家族的最后一点希望,只可惜这玉是假的,这人也不是能够随意操控的,就像他们保证不了自己永远大富大贵一样。

就像《说梦录》里提到的“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的要求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贾母、宝钗、袭人等的心目中被看作宝玉。

”而且还提及通灵宝玉的出现是给宝玉带来痛苦而并非幸福,“那块宝玉在现实生活里出现和被提及的时候,大抵不是宝玉、黛玉不愉快的时候,就是宝钗、袭人得意的时候”。

更能体现这种情况的,是第一百一十七回中,贾宝玉向王夫人、宝钗、袭人说“你们这些人,原来重玉不重人哪!”可见通过对于通灵宝玉这一宝物,作者反其道而用之,作诗讥讽说“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