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第17课古诗五首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参考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参考教案

《淮上与友人别》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大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2、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在晚唐诗坛负盛名。

3、学习生字:淮上(huái)潇湘(xiāo xiāng)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品评: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品评:风笛”、“离亭”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7.古诗五首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

(重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③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光启三年进士。

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愁杀.(shā) 潇湘..(xiāo xiāng)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2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2

诗五首教学目的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点:(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正课组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体会感情,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评价,激发诵读兴趣。

3、教师联系诗意,逐句指导诵读。

(一)《杂诗》1、作者简介:2、朗读这首诗,应该语速舒缓、语调轻柔,可采用“二二一”节奏断句。

两个“故乡”应重度;最后一句“寒梅着花未”,语调要轻柔而略有上扬。

3、解题“杂诗”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

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了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丝。

(二)《夜雨寄北》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3.内容分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时已入秋,年关将近。

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涨了不少。

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了离别愁绪。

“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

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同时也道出了离别仇恨。

4、小结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诗五首》参考教案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诗五首》参考教案1

《诗五首》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介绍学法现在大家是中学生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加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来锻炼锻炼。

前两首主要由老师介绍,后面就看大家的了。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后,选派代表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后面三首诗歌。

(三)范讲两首,组织诵读123(1)《杂诗》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

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

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

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2)《夜雨寄北》这是作者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信。

作者接到妻子询问他的归期的来信,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不禁心神飞驰,想象着归家后和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向她诉说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长夜难眠思念亲人的愁苦。

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

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

景中透情,委婉清新。

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

编写时间撰写人周少智课型新授课题25、诗五首(《杂诗》、《夜雨寄北》)学习目标(含重点、难点) 1、了解和掌握王维、李商隐的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整体感知诗意。

(重点)2、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难点)3、品味、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乡思亲的情感。

(难点)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体味教学流程:预习反馈:1、默写句子。

《木兰诗》中揭示战事惨烈、战争持久的句子:,。

表现军营艰苦、木兰刚强坚毅的诗句:,。

2、我国古代“乐府双璧”是指:、。

其中是北朝民歌,是南朝民歌。

3、解释句中加点字:愿为市.鞍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自主探究:1、了解古诗的分类及古诗朗读的技巧2、了解和掌握王维、李商隐的相关文学常识3、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杂诗》、《夜雨寄北》,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4、《杂诗》中,诗人久别遇故人,可问之事万万千千,为啥独问“寒梅着花未”?5、你认为《夜雨寄北》应该是寄给谁的,友人还是远在家乡的妻?说说你的理由看看?6、自由质疑。

合作展示:1、自学成果展示:小组竞读诗歌、分角色读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诗人为啥独问“寒梅着花未”?《夜雨寄北》应该是寄给谁的,友人还是远在家乡的妻?说说你的理由看看?3、、《杂诗》一二两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运用手法,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句是写(虚、实)景,想象别后相聚时秉烛长谈的景象,后句是写(虚、实)景,写眼前秋雨连绵,思念随水涨蔓延的景象。

这两句,将想象与现实巧妙融合。

5、互帮互学,解疑答难,共同提高。

拓展提升: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字有何妙用?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有何深意?达标检测:背诵并默写《杂诗》、《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 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古诗五首》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用斜线标出诗歌的朗读节奏。 2.把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标示出来。 3.把每首诗的关键语句(或名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③?
来自《点拨》
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 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 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 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 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 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 物。
一 读一读字音
绮窗著花涨秋池淮潇湘城阙宦游人歧路闻笛赋烂柯人侧畔长精神一一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qzhuzhnghuixioqu?hunqfkpnzhng天yfn似二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涯翻部分来自点拨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 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 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 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 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来自《点拨》
王勃(约650—676),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
来自《点拨》
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他与白居 易并称“刘白”。著有《刘 禹锡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五首》杂诗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五首》杂诗教案 语文版

杂诗1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绮”、“著”,了解诗人王维有关的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的感情主旨。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古典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的思维能力差,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以及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高洁的品性,领略诗歌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杂诗》王维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一片草地”打一植物答案“(没)梅花”梅花,岁寒三友之一。

宋代王安石有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代最繁荣的是诗歌文学,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

二.解题何谓“杂诗”?——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三.写作背景他乡偶遇旧友四.简介诗人——王维世称王右丞。

字摩诘,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被誉为“诗佛”五.学生朗读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应、绮、著”的读音。

3.划分节奏。

小组比赛读诗。

声音响亮,有感情,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六.读懂诗句,翻译古诗1.请学生借助字典、教材注释,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古诗。

2.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

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了没有? 君:朋友,古代对人的尊称。

自:从。

3.出示全文翻译七.教师点拨1.朗诵点拨: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朗诵时应加重语气。

“应知”表现出诗人急切的心情,急于询问家乡的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7课古诗5首赏析)新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7课古诗5首赏析)新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杂诗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事情。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夜雨寄北(唐朝.李商隐)(中考篇目)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无法确定定归期;今晚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你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一道剪烛夜谈呢;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赏析: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写出异地相思、归期未定的心景,表现的是欲归不能的愁苦。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7、古诗五首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7、古诗五首

17、古诗五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蕴。

2、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掌握诗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正确朗读诗歌。

4、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了解常识1、作者作品王维:唐朝著名诗人,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李商隐:唐朝著名诗人,本诗为北方长安的朋友而作。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郑谷:唐朝诗人,此诗为赴前程而与友人握别而作而作。

王勃:唐朝著名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此诗为回赠白居易而写。

2、关于唐诗唐诗的体裁和类别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

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

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唐诗一般指的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成于唐并盛于唐的一种讲究格律的诗体,所以唐人就把它叫做今体诗或近体诗。

它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三类,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五种。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中间两联对仗。

七言律诗:是在五言的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对的两字。

绝句:则是取律诗的一半。

排律: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

排律通常为五言3、诗歌的特点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以反映社会生活。

采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

多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识字正音诵读五首诗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学法指导:学生诵读五首诗词,将课下的拼音注到正文里,将读音有疑问的字词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最后进行诵读检测,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绮.窗着.花未淮.上潇湘..蜀.州城阙.宦.游人歧.路贬谪.长.精神【探究活动三】跳读课文,识记词义读诗歌,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学法指导:对照课下注释逐步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有不懂得字句做上记号,一会交流讨论)来日:绮窗:何当:却话:杨花:风笛:之.任:辅.三秦:五津.:宦游人:天涯:比邻:无为:歧路:酬.乐天:弃置:怀旧.:翻似:侧畔:病树:万木春:长.精神:【探究活动四】品读课文,掌握主旨鉴赏《杂诗》1、解题杂诗:2、概括诗歌的内容3、人们常把“他乡遇故知”当作人生一大喜事。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word17.古诗五首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

(重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义山,号某某生,怀州河内(今某某沁阳)人。

③X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某某(今某某某某)人。

光启三年进士。

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X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X鹧鸪”。

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愁杀.(shā) 潇湘..(xiāo xiāng)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古诗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古诗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语文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品原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

③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

⑤沉舟侧畔千帆过,⑥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今日听君歌一曲,⑧暂凭杯酒长精神。

⑨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2)巴山楚水:泛指今重庆和两湖一带,是作者当年接连被贬之地。

(3)二十三年:作者被贬外地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4)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5)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6)翻似:反而像。

(7)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

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

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8)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9)长(zhǎng):增长,振作。

[1]作品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创作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变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初,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和县)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白居易。

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他,他就写了这首诗作为答谢。

[2]作品赏析“乐天”,白居易的表字。

“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杂诗(君自故乡来)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杂诗(君自故乡来)教案语文版

杂诗(君自故乡来)教案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

你们自己能行吗?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他故乡的事情吗?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第2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第2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第2课时)教学案语文版第二课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重点)2.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难点)3.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哲理。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对,它就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

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与王叔文相善,王叔文政治集团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文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律诗:旧诗体裁之一,每首八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要押韵,字的平仄也有定规。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律,七个字的叫七律。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城阙.(què)辅.三秦(fǔ)宦.游人(huàn)歧.路(qí) 烂柯.人(kē)侧畔.(pàn) 长.精神(zhǎng)三、合作探究(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

2.理解诗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之”字作何解?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作动词用,是“到,往”的意思。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古诗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案 语文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古诗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案 语文版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明确: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三.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格言警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
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XX初一语文上第17课古诗五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XX初一语文上第17课古诗五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XX初一语文上第17课古诗五首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7古诗五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1.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渺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如同奔涌的热血,棱角分明的脸庞。

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风景独好”!设计2.先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后讲述友情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

今天学的五首诗就是这样的。

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学习《杂诗》.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2.解题“杂诗”是指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

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思。

3.内容分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便欲知家乡事的分外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念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情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4.小结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2.内容分析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七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五首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五首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古诗五首》(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后两首古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预习指导](第一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写作背景。

王勃:刘禹锡:2、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1烂柯((2)了解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称为“初唐四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3、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把握感情,可以在小组内朗读,也可以自己朗读,看看谁读得好。

课后巩固练习[基础巩固]1、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一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这里3、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能力提升]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五首杂诗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五首杂诗教案语文版

王维《杂诗》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教学重点: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简介王维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重点提示:“应、绮”的读音.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

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

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

君:朋友。

自:从.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2、背诵王维的古诗。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篇。

2.概述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古体诗产生较早,唐以前无此诗名,唐代出现律诗,始称律诗为近体诗,非律诗为古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王维的《杂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写作背景
《杂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淮上与友人别》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3.注音。

绮.窗()著.花未()潇.湘()城阙.()
宦.游()歧.路()侧畔.()长.精神()
4.文学常识填空。

(1)《杂诗》作者是代诗人。

字。

(2)《夜雨寄北》作者是代诗人。

字义山,号,
与“”合称为“小李杜”。

“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

字。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字子安。

诗题中“之”的意思是。

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乐天”就是。

“酬”的意思是。

5.解释下列字词。

来日
..:翻.似.:
..:却.话:无为
6.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具有豁达超脱的思想境界。

(2)古代文人墨客借“酒”抒情言志,借“酒”振奋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一句,表现了自己的坚定乐观。

(3)《杂诗》中含蓄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句子是:
,。

(5)《淮上与友人别》中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离别时情景的诗句
是:,。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杂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为什么“故乡”一词在诗开头的两句两次出现?
2.如何理解“寒梅”这个意象?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探究二:《夜雨寄北》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句中的两个“期”字,写出来什么?“涨”“秋”字
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三:《淮上与友人别》
1.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这首诗通过那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
第二课时
探究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探究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蕴涵的哲理。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我的收获
人生总会遇到种种离别,小至迁居、升学与旧友分离,大至生离死别,天各一方。

但是不管怎样,人都会成长,会从离别中得到成长的教益。

学了这些诗歌,你懂得了些什么?
17.古诗五首
自主学习
3. qǐ zhuó xiāo què huàn qí pàn zhǎng
4.(1)唐王维摩诘(2)李商隐唐玉谿生杜牧寄给北方的友人。

(3)郑谷唐守愚(4)王勃唐往骆宾王(5)刘禹锡唐白居易酬答,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5.来的时候再,还不要做倒好像
6.B
7.(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杂诗》
1.用反复表达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和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2.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3. 思乡之情
探究二:《夜雨寄北》
1.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写出了诗人思念妻子(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秋”字点明了季节。

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2.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探究三:《淮上与友人别》
1.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2.通过“扬花”“风笛”“离亭”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课时
探究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

《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3.通过对离别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勉励,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探究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2.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

哲理:事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必将取代旧事物。

3. 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的辛酸和愤闷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和乐观的精神。

我的收获
示例:生活中有离别,有不如意,我懂得了要珍惜,珍惜时间,珍惜友谊,珍惜生活等。

不管何时何地何种际遇,都要以宽广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