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贺新郎别友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3-11-13contents •背景介绍•深入剖析•诗文鉴赏•诗文评价•结语目录01背景介绍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文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新,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和文学,推崇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化、新文学,反对旧文化、旧文学。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思想。
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代背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和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鲁迅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他的散文多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朱自清作者介绍社会环境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革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为现代诗歌散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个人经历鲁迅和朱自清等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02深入剖析主题思想挖掘精神内涵通过深入解读诗歌散文的文本内容,剖析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把握时代背景结合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外部因素,分析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化元素挖掘诗歌散文中的文化元素,解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010302分析诗歌散文中出现的物象,探究其象征意义和隐喻含义,深入理解作者的意象运用。
解读物象寓意通过感受诗歌散文所营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感受意境之美分析多篇诗歌散文中的意象运用,探讨其内在联系和主题的连贯性。
探讨意象的连贯性意象分析1艺术手法23分析诗歌散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揭示其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修辞手法探讨诗歌散文中的叙事、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对作品意境营造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诗歌散文选

中国近现代诗歌散文选篇一: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一、模块内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包含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有六个单元。
诗歌每个单元五篇作品,散文每个单元三篇作品。
每个单元有一篇精读作品,其余都是略读作品。
无论是精读作品还是略读作品,都具有“经典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适合教学”的特性。
这些作品中大多是名家名篇,比如,诗歌《天狗》(郭沫若)、散文《动人的北平》(林语堂)等,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还有一些新人佳作,这批作者在当代文坛已经有一定的声望,这些作品也有比较厚重的分量和新颖独到之处,比如,诗歌《神女峰》(舒婷)、散文《美》(曹明华);选文也注意作品的风格多样化,让同学们多见识一些“有意味的形式”。
本册教材是必修教材现代诗文部分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同学们选修这门课程可以集中地阅读和欣赏更多的现代诗歌散文作品。
选修本模块,要紧紧围绕阅读和鉴赏优秀作品这个中心,在阅读和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
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一至必修五所学的现代诗文的内容和形式,促成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要区分精读、略读两种阅读方法,一般而言,精读务求深透,略读则借用精读所得的方法、技巧;提倡写欣赏笔记,鉴赏性写作可以多种多样,如写片段,写整篇文章,写作品分析,写阅读的想像和体验,续写作品,改写作品等等。
此外,还应适当关注知识性内容,如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作家知识等等,及时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全方位地切切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材特色《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必修教材现代诗文部分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意在引导同学们集中地阅读和欣赏更多的现代诗歌散文作品,所以培养目标确定于文学素养,学习方法确定于感悟、探究;教材也提供一些知识(如文体知识),主要目的是为同学们的“读”和“想”提示方法、技巧。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三单元:合欢

请你填表
年龄段 十岁那年 二十岁时 三十岁时 “我” 母亲 闲情打扮 一心治病
作文获奖
双腿残废 小说发表
不在人世
思考:我作文获奖与双腿残废时母 亲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文获奖时:母亲是一个 美丽、聪明、能干而幸福 的女人。 双腿残废时:母亲早生华 发,迅速衰老,已无养花 种草、打扮装饰之闲情。
积 累 展 示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 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 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的时候,夹了一个, 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 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 “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 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上,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 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 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 吵着要吃鱼头。妻子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子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 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子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艰难地用汤 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 “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陈运松文)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春》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象征了对生命旳困惑
“二十岁禁闭旳肉体”:
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旳花 朵充斥希望和 痛苦.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旳组合”:
不论自然界旳光影声色,还是青春觉醒旳肉体, 都因强烈旳敏感, 透明旳渴望而变得赤裸,变 得伸手可及,都在痛苦旳渴求融入其他生命, 都在渴求本身旳扩展和更新.
“绿色旳火焰在草上摇曳”:
象征了青春来临,生命随之觉醒.
“对抗着土地”:
象征了渴望摆脱禁锢.
“满园旳欲望”:
象征青春旳欲望犹如花朵一般漂亮 而充斥生机.
“永远旳谜”.
象征了对生命旳困惑
“二十岁禁闭旳肉体”:
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旳花 朵充斥希望和 痛苦.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旳组合”:
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
在40年代,穆旦与郑敏、杜运燮 等青年诗人形成一种引人瞩目旳 诗人群(后人称之为“九叶诗 派”)。为纠正抗战以来形成旳直 白浅露旳诗歌创作倾向,他们力 图用丰富旳诗歌意象来暗示、象 征自己在黑暗现实中感受到旳忧 愤和痛苦,追求知性和感性旳结 合,使思想知觉化、感觉化,穆 旦是此诗派成就最突出旳诗人。
• 难句了解:“绿色旳火焰在草上摇曳”
•
——以火焰体现绿色之盛、之逼人,以摇曳
突出绿色之动感。整句突出地体现了春天旳蓬勃生机,
也暗示青春旳蓬勃气息。
“对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
——倒装旳句式。突出花朵旳无穷生命力。
“蓝天下,为永远旳谜蛊惑着旳/是我们二十岁旳紧闭
旳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旳鸟旳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
卷曲,缺无处归依”
• ——“永远旳谜”,那是生命旳谜,是青春旳谜,“泥 土做成旳鸟旳歌”,既轻盈,又浑沉,这奇妙旳组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金黄的稻束》课件

首 页
X 新知导学 Z 重难探究
INZHI DAOXUE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目标二赏析语言, 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 .《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首诗由于独特的对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使语言带有一种 雕塑般的质感和光辉。 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 也是出于一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 ,“金黄”是高贵的色调。 而三个“静默”预示 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有“声”有“色” 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 .《地之子》这首诗的第一、二两节分别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提示:
X 新知导学 Z 重难探究
INZHI DAOXUE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有 “声 ”有 “色 ”的语言 ——浅析《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 感和光辉。 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 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 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 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 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 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 诗歌的厚重感。
首 页
X 新知导学 Z 重难探究
INZHI DAOXUE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二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歌——给暖

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篇目一 也许——葬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本 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 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 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 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 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其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 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 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点拨] 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 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了身 为人父的诗人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 根须吸水。 [点拨] 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听 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 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
[课文主旨]
《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 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炊 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为我们展现了静 穆、和谐、朴拙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 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语意分析]
1.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 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点拨]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 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散发着诱人 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 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 了 夜炊 时的 声响 (“ 必必 剥剥 的响”)和光 色 (“ 嫣红 的火 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联想到山柴的 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 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嫣红” 和“青布”颜色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 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等ppt课件

2.相关知识 (1)撼人心魄的舐犊深情 ——《也许 ——葬歌》 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闻一多年仅四岁的长女闻立瑛。据说她相当 聪敏,当时已识不少字,只是身体虚弱单薄,闻一多对她怜爱至极。 1926 年夏,闻一多在北京不堪时任校长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 病中女儿上路,一路折腾,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但为生 存,闻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训导长。期间, 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闻一多得知后却抽不出时间回 家看望孩子,只能寄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着照片边叫边哭,并于同 年冬天不幸夭折, 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爸爸。 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 见到的只是萋萋墓草。
(3)
简介: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省南阳人。 成就:在写作生涯早期,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 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 诗歌的声音的《秋歌》可看作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主要作品:诗集有《痖弦诗抄》 《深渊》 《盐》 《痖弦自选集》 《痖 弦诗集》等。
(4)简介: 江非, 本名王学涛, 1974 年生, 山东临沂人, 是中国“ 70 后诗人群”代表诗人之一。 2004 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驻 校诗人,也是中国首位驻校诗人。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 《傍晚的三种事物》 《水是怎样抽上来的》 《中 秋节》 《到北方去》 《一只蚂蚁上路了》等。
há o hà o
2.辨字形
嗽 漱 嫣 蔫
咳嗽 漱口 嫣红 蔫了
荫 阴 辫 辩
荫蔽 树阴 辫子 辩证
3.积词语 辽远、广阔 ⑴辽夐: ________________ 。 ⑵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尽,形容拼命叫喊、呼号 ________________。 ⑶尔虞我诈: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________________。 ⑷呼天抢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痛 ________________。 用拳头打胸部,用脚跺地,形容非常焦急、 ⑸捶胸顿足:懊丧或极度悲痛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4.2 金黄的稻束

-15-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金黄的稻束》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不给人 凌乱、费解的感觉。试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提示: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有着“皱了 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 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做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 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做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 “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联系了起来。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 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所引起的,即为什么劳 动者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 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 的贯串表现了出来。
牛汉
-5-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中国台湾著名诗人。 洛夫的诗善于从现象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多探索生死之谜,意象 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变,诗意晦涩朦胧,耐人回味。著有诗集《灵 河》《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等,另有 散文、译著多种。
李广田
-4-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