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及其差异比较

合集下载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对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基因改良,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或特征,以达到提高产量、抗病虫害、改良品质等目的。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检测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本文将就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和安全性评价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1. PCR技术2. 蛋白质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中携带的外源基因往往会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科学家们也可以通过检测目标蛋白质来鉴定转基因食品。

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Western blotting、ELISA和免疫共沉淀等。

这些技术可以直接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对于大量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3. 多重分析技术一般而言,转基因食品检测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所谓多重分析技术,就是指通过多种检测手段,例如PCR、蛋白质检测、生物学特性鉴定等,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全面检测。

这种综合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出更多的外源基因序列和蛋白质,因此具有更高的鉴定准确性。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1. 毒理学评价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评价是指通过实验方法,评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和动物的潜在毒性和危害性。

这包括对转基因食品中潜在毒素的检测和评价,以及对动物进行饲料试验等。

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是在食品上市前,充分评估其潜在毒性,确保其对人体和动物的安全性。

2. 过敏原性评价一些转基因食品中携带的外源基因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因此过敏原性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评价内容。

这一评价通常通过实验方法,评估转基因食品中潜在导致过敏反应的基因和蛋白质,以及通过动物实验和过敏原性试验来进行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学评价主要是对比分析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异和变化。

这包括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的分析评价。

通过这一评价可以了解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营养方面的差异,以及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注: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目录1、概念 (2)2、发展史 (2)3、主要分类 (3)4、应用领域 (3)4.1药物领域 (3)4.2食品领域 (3)5、转基因作物的特点 (4)5.1缺点 (4)5.2优点 (4)6、社会质疑及争议 (5)6.1众说纷纭 (5)6.2舆论误导 (6)6.3存在风险 (7)6.4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要比同类食品更安全 (9)7、重要事件 (10)7.1动物异常 (10)8、各国情况 (12)8.1美国 (12)8.2欧洲 (13)8.3俄罗斯 (13)8.4日本 (14)8.5印度 (14)8.6中国 (15)9、转基因标识 (15)10、转基因的利弊至今无定论 (16)11、各国政策 (17)1、概念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

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

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2、发展史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

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实现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

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

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

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

发明与创新2010.07INVENTION&INNOVATION走进科学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陈亚光生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遗传工程,改变植物种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然后把这些修改过的再复合基因转移到另一些植物种子内,从而获得在自然界中无法自动生长的植物物种。

上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开始把10多年分子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转基因食品上,1995年成功地生产出抗杂草黄豆,并在市场上出售。

现在他们利用基因技术已批量生产出抗虫害、抗病毒、抗杂草的转基因,如玉米、大豆、油菜、土豆、西葫芦、棉花等。

目前,转基因农作物的主要产地是美国、加拿大、欧盟、南非、阿根廷等国家。

中国也开始实验并种植一些转基因农作物。

在科研方面,中国的生物转基因技术水平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在世界上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要通过生物科研手段研究、开发转基因植物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为了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抗逆的能力,而采用人工杂交、远缘杂交等方法来育种,希望将不同品种的作物,甚至是采用野生近缘物种中间的有益基因,转移到推广品种中间去。

为了实现这些问题,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将我们所需要的基因进行定位,分离克隆,然后再将这个目的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我们的目标生物品种中去。

这种以生物技术的手段来转移基因的过程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与自然杂交的或传统的通过人工杂交转移的基因技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这种用生物技术来进行转基因有很强的目的性———只转移需要的基因,而将不需要和有害的基因统统拒之门外。

同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从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中的基因,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我们需要的品种中,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

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一些生物技术方式,修改动物、植物基因,使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强次特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转基因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转基因食品,即含有经过改造的基因的食品,已经成为当前食品行业的热点话题。

然而,随着转基因食品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大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质疑也日益增多。

那么,如何检测转基因食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呢?本文将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和安全性评价两个方面详细介绍。

1. PCR技术2. Southern blotting技术Southern blotting技术是另一种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方法。

与PCR技术不同的是,Southern blotting技术需要将DNA片段进行分离并转移到膜上,然后与探针结合检测。

这种技术对DNA序列的特异性比PCR技术高,但是检测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更高的实验技巧。

3. ELISA技术ELISA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利用对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来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方法。

该技术对操作要求不高,且检测速度快,但是只能检测特定的基因改造。

目前,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有三个基本要素:动物实验、体外检测和人类测试。

1.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用于评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动物体内,可以观察到转基因食品产生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效应。

例如,采用小鼠实验可以评估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的影响,评估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毒性和过敏原性等。

2. 体外检测体外检测主要是对转基因食品的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进行检测。

通过对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等物质进行检测,可以判断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3. 人类测试人类测试是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人类测试中,研究人员将转基因食品或其成分喂给测试人员,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中 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中 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了解转基因食品以及如何鉴别它们并非易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通过这种技术,农作物可以获得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更高的产量,或者具备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

在中国市场上,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等。

这些转基因作物通常被用于生产食用油、豆制品、饲料等。

例如,我们在超市中常见的大豆油,很多就是由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的。

那么,如何鉴别转基因食品呢?这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查看食品标签。

按照我国相关法规,转基因食品必须在标签上明确标注。

如果食品的包装上标注了“转基因”字样,那么就可以确定其为转基因食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可能会在标签上使用较小的字体或者不太显眼的位置标注,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仔细查看。

另外,通过外观和口感来鉴别转基因食品并不是十分可靠。

因为转基因食品在外观和口感上与非转基因食品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在外观上可能很难区分。

还有一种方法是了解食品的原料来源。

如果某种食品的原料是已知的转基因作物,比如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玉米油,那么这种食品很可能是转基因食品。

对于一些新鲜的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等,如果是转基因品种,可能会具有一些特定的性状。

例如,转基因抗虫玉米可能在外观上没有明显的虫咬痕迹。

然而,鉴别转基因食品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转基因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转基因品种不断出现,这使得鉴别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一些食品可能经过了复杂的加工过程,其原料的转基因特征可能在加工过程中被掩盖或改变。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利弊分析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利弊分析

转基因的认知转基因(tr-ansgene)技术是指所有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导入受体生物细胞并稳定整合到该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外源基因的技术。

人们对植物、动物进行遗传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从转基因在受体植物、动物基因组中得到稳定整合并在当代及其子代中得到有效、稳定的表达。

转基因这项前沿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有望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由于其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改变品种品质,所以它将对农业未来的发展作出变革性贡献。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促使农艺学家不但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高产、稳产的农产品,还要研究如何在其食用口味、营养成分以及外在性状等方面提高产品品质。

转基因技术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矛盾。

目前已培育出玉米、水稻、烟草等29种重要农作物的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营养品质大幅度提高的转基因植株。

在诸多的农业增产措施中,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作物良种繁育的方法占到30%~40%。

培育转基因动物的用途在于:(1)研究基因功能和调控机理;(2)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3)培育高产、抗病家畜或能够为人类提供移植用器官供体动物;(4)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工业和医学所需的珍贵活性蛋白。

在农业生产上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包括提高乳生产的产量和改变乳成分,饲料利用率,胴体品质,抗病力,繁殖力,生产效率以及为生物研究和制造业而改变细胞和组织的特点,转基因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目前,全世界进入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超过500种,从基因工程农作物大田试验的种类上看,试验次数最多的是抗除草剂类的基因工程作物,其次是抗虫类的基因工程作物,其三是品质改良、抗病毒和抗真菌类的工程作物。

已进入大田试验的基因工程农作物品种有玉米、马铃薯、番茄、大豆、棉花、瓜类、油菜、烟草、甜菜等,同时还有水稻、小麦、葡萄、甘蔗、核桃、苹果、花生、甘蓝等进入中型或小规模大田试验,并已有多种基因工程农作物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种类的不断增加,社会要求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也要不断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也在逐步完善。

目前采用的转基因成分检测主要包括核酸水平的检测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

1.核酸水平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核酸水平检测主要是指检测遗传物质中是否含有插入的外源基因(即新引入的外源DNA片段)。

当今核酸水平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定性PCR、定量PCR、印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1)PCR法PCR方法是针对外源基因的启动子、终止子等来设计引物,经PCR反应对待测食品DNA样本进行扩增,经凝胶电泳分析靶标PCR产物的有无,来对食品进行定性判断,改良的PCR方法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并且与蛋白质具有组织特异性相比,PCR技术不受到材料的限制,又由于核酸的性质比蛋白质稳定,变性之后复性也更为容易,所以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初加工和深加工的食品,因此在转基因领域PCR技术使用最为广泛。

(2)定量PCR法PCR方法虽然灵敏度高,但是操作繁琐,在操作过程中样本容易受到污染或因样品本身感染相关病毒而呈现假阳性,有的时候还会呈现假阴性。

由于PCR本身的局限性,又为了满足定量分析的需求,为此,研究者们在定性筛选PCR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不同的定量PCR检测方法。

目前,国外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竞争PCR(Quantitativecompetitive,QC—PCR)和Real—timePCR法。

(3)基因芯片法基因芯片方法又称为DNA微探针阵列法,其实质就是高度集成化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是将目前通用的报告基因、抗性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的靶片段固定在载体上,将待测基因扩增、标记后与固定的探针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由扫描仪扫描后,由计算机对杂交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得到杂交谱。

基因芯片方法与PCR方法具有相同的优点,但PCR方法检测范围窄、检测效率低,而基因芯片方法能够一次性单独分析样品中大量的、不同种类的GMO,进行筛查、定性、定量。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基因改良,使其具有特定的特性或性状,例如抗虫、抗草药、耐旱等,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常见,但是其安全性却备受争议。

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1. PCR 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能够复制DNA片段的技术,通过PCR 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存在。

PCR 技术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技术之一。

2. Southern blot 技术Southern blot 技术是一种以核酸杂交为基础的技术,能够检测DNA样本中特定序列的存在。

通过将DNA样本进行限制酶切割、凝胶电泳分离、转移和杂交等步骤,可以检测出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存在。

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精确的检测。

3. 蛋白质检测技术除了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蛋白质检测技术来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蛋白质。

可以利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技术来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蛋白质,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合法性。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1. 毒理学评价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评价是确保其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毒理学评价包括对转基因食品中外源蛋白质和其他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以及对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来评估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确保其对人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

2. 过敏原评价转基因食品过敏原评价是评价其对过敏原的影响,以确保其不会导致过敏反应。

对转基因食品中外源蛋白质进行过敏原评价,包括对敏感人群的过敏反应进行评估,以及通过模拟消化等方法评估其过敏原性,确保其安全食用。

转基因玉米检测中4种DNA提取方法比较

转基因玉米检测中4种DNA提取方法比较

转基因玉米检测中4种DNA提取方法比较摘要以1%转基因玉米MON810粉末为材料,对比了酚-三氯甲烷法、PVP法、CTAB法、胍-三氯甲烷法4种经过调整和优化的DNA提取方法在转基因玉米检测中的效果差别,该4种方法均能获得可供进行进一步转基因成分检测分析的DNA,其中CTAB提取法获得的DNA质量相对较高。

DNA提取过程中,略去蛋白酶、淀粉酶以及RNA酶的使用步骤,同样可获得质量良好的DNA用于转基因成分检测分析。

在转基因玉米检测中,可针对样品情况选择和优化方法。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检测;DNA提取;酚-三氯甲烷法;PVP法;CTAB 法;胍-三氯甲烷法DNA的提取过程中,对来源于植物的样品,要根据不同特点选择不同方法,或对方法进行调整优化[1]。

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用于玉米或粗加工玉米产品的DNA提取方法很多[2]。

该文对4种适合于未经加工或粗加工玉米类产品的核酸提取纯化方法进行调整优化和比较,以选择和建立一种高效快捷的用于玉米粗加工产品转基因检测核酸提取方法。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中所用的材料为1%转基因玉米MON810粉末,购自欧洲标准局(IRMM)。

1.2 试验方法采用酚-三氯甲烷法、PVP法、CTAB法、胍-三氯甲烷法4种方法,对试验材料进行DNA提取。

不同方法所用样品量均为0.1 g。

每种方法设置1个平行对照。

分别分装于编号的2 mL离心管备用。

1.2.1 酚-三氯甲烷法提取DNA。

向A、A1离心管中加入700 μL缓冲液(0.05 mol/L Tris,0.05 mol/L K2EDTA,30 g/L SDS,pH值8.0),65 ℃水浴30 min,期间混匀2次;加入等体积的Tris饱和酚,混匀,12 000 g离心5 min,取上清液;再依次用Tris饱和酚-三氯甲烷-异戊醇(25∶24∶1)、三氯甲烷-异戊醇(24∶1)重复上个步骤;上清液中加入0.6倍体积的异丙醇,-20 ℃沉淀20 min;4 ℃冷冻离心机中12 000 g离心2 min,弃上清液,用70%乙醇洗涤沉淀2次,干燥;加入50 μL TE(pH值8.0)溶解得到DNA储备液A、A1。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转基因玉米的鉴别可以采用许多复杂的技术,如分子标记分析,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qPCR)分析,蛋白分析,原位杂交等。

不过,可能也需要结合抗性检测或外部鉴别等方法。

其中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1)PCR 技术:它是利用脱氧核糖核酸(DNA)特异序列引物以及Taq 酶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转基因玉米的标志基因位点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可以在体外快速、准确的鉴定不同的转基因玉米类型。

(2)分子权重(w)分析:它是利用核酸序列的分子量(mw)或分子量值来鉴定转基因玉米的一种技术,通过比较转基因玉米基因组DNA的分子量值与对照群体完全不同的DNA分子量值之间的差异,从而可以发现转基因玉米特有的特征。

(3)DNA 指纹:它是一种利用一系列剪接酶来生成特定基因组DNA片段的技术,可以用来鉴别转基因玉米的品种和基因组结构的变化。

(4)十二碳溴代酰胺(DCC)方法:它是一种利用基因片段中的三磷酸核苷(ATP)酶活性来鉴定转基因玉米特征的技术,可以利用电泳和有机溶剂中和镜翻转作为反应条件来鉴定基因片段的ATP 活性构成和构成比例,从而进行结果判断。

二、临床应用检测转基因玉米被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食物营养研究中,以及转基因产品的供应链及食品中的安全性研究中。

1. 检测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研究:主要用于分析转基因玉米中毒性和敏感性的机制、治疗疾病进程及临床应用前的安全性评价等。

2. 转基因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及检测:通过检测转基因玉米以及它在从种子到品牌食品所处的每个环节可以发掘出转基因物质在食品中是否合法。

3. 营养食品研发:通过系统地建立序列和功能数据库以及筛选和鉴别转基因玉米中的营养物质和抗耐性基因,找到一种能健康滋养身体的有效营养物质,用于营养食品的研发。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食品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

其中,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难点较大,因为转基因成分难以被直接观察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快速检测转基因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转基因食物简介转基因,即基因工程技术,是指为了改善食品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抗御病虫害等目的而人为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人工改造。

而转基因食品,也称基因改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人为改变食材的遗传特性,使得其具有更好的品质、更高的产量或增加耐受病虫害的能力。

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和使用,例如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都经过转基因技术改变了其遗传特性。

然而,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广泛应用,一些人开始关注其安全性问题,有关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是指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这也是制定严格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标准的重要原因。

转基因食品中会改变食材的遗传特性,可能会引起某些基因的失控,从而出现一些与传统食品不同的物质。

此外,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生素残留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工作尤为重要。

三、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技术目前,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主要依靠实验室的手段,这样检测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以及对食品样品进行提取和处理的技术水平。

因此,快速检测转基因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快速检测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技术。

这些技术大多基于生物技术、化学反应和光学测量等原理。

其中,PCR技术、电化学法技术以及纳米传感器技术等方法都是比较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

(a) PCR技术PCR技术又称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快速、敏感、简单、可重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弊大于利

转基因技术的弊大于利

转基因技术的弊大于利尽管支持的声浪不小,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人在世界各国也大有人在。

许多人从食品安全、基因扩散、生态失衡等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新技术可能给人类的健康以及生存环境带来不可预测的危害。

有专家指出,目前世界上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虽然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对人体和环境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考虑并不充分,认识也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

包括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地球之友等在内的许多环境保护组织都持有这种观点。

不少人首先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对转基因食物进行的安全性研究都是短期的,无法有效评估人类几十年进食转基因食物的风险,现在的科学证据不能证明其有害,并不意味着它的有害后果不会在日后逐渐显现出来。

长期进食转基因食品,人类健康有何影响仍是未知之数。

更有人怀疑,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从而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同时,转基因作物中的免疫或致敏物质可使人类机体产生变态或过敏反应。

例如,从生、巴西坚果等可导致部分人群过敏的作物中提取基因,植入另一种作物,就有可能将一些过敏基因同时转移出来,导致食用后人发生过敏反应。

另外,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素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

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推广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样也是许多人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原因。

转基因生物会在自然界中自我繁殖,并通过花粉风扬等方式扩散到其他传统栽培作物或自然野生植物中,从而使得外来基因在自然中以不可控制的方式传播,造成不可挽回的“基因污染”如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推广已造成这个国家许多非转基因作物的种子中含有转基因。

另外,在玉米起源地和品种多样性集中地的墨西哥,由于每年从邻国美国进口大量转基因玉米,研究人员在偏僻的瓦哈卡山区发现野生玉米的污染比率高达35%,将玉米视为衣食父母的当地人就此惊呼:“玉米妈妈的圣洁被玷污了!”由于基因污染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随着生物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因此较之其他污染而言危害性更大,一旦失控后果更可怕。

三种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仓义鹏

三种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仓义鹏

世界人口现已超过 65 亿,预计 2050 年将达到 90 2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亿,而发展中国家现有 8.4 亿人营养不良,13 亿人陷于贫
困,因此,转基因作物的出现,给人类带来机遇。转基因作
由于转基因物质有可能在耕种、收割、运输、储存和
物,又称基因修饰作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加工过程中混入食品,对食品造成偶然污染。因此,不论
断相适的引物;③对待测 DNA 片断进行 PCR 扩增;④用 子释放,产生的荧光可被内设的激光器记录,记录到的荧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扩增的 DNA,EB 染色后,分析鉴定 光强度可反映 PCR 的产物量,从而实现实时定量分析。
转基因成分。
PCR 检测技术灵敏度测方法
无法对转基因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此,研究者们在定性 技术操作程序繁琐,需要对样品 DNA 进行提取,对某些 筛选 PCR 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定量 PCR 检测 材料可能出现假阳性,所以,对出现假阳性的样品应进行 22
方法。目前,国外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竞争 PCR 目的基因检测,同时还应选择合适的植物内源基因作为
调 研 综 述
三种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J IANG S U S HI P IN YU FA J IAO
2008年第 2 期 总第 133 期
三种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仓义鹏,陈晓燕,田 娟,刘小勤
(宿迁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江苏省白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
PCR 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 500ng 待测 DNA 与经过定量的竞争 DNA 共扩增,凝胶电
30 多种转基因产品得到相关国家的安全评价,在现有的 泳后经扫描分析得到〔目标 DNA〕/〔竞争 DNA〕的比值,

转基因食品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蛋白质水平上的检测

转基因食品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蛋白质水平上的检测

转基因食品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蛋白质水平上的检测;另一种是核酸水平上的检测。

1蛋白质水平的检测1.1酶联免疫法(ELISA)ELISA检测是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于底物后的显色反应,当抗原与抗体结合时,借助于比色或荧光反应鉴定GMF。

酶与底物反应的颜色与样品中抗原的含量成正比。

ELISA检测对样品进行定性检测的同时又能进行定量分析。

Rogan等人用ELISA法检测出传统大豆加工产品中混有2%Roundup Ready 大豆中的CP4 EPSPS蛋白质。

此方法具有选择性和灵敏性,具有商业可利用性;但是复杂基质对它的准确性和准确度有干扰,并且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较低水平或热处理变性时,免疫方法的检测能力就会下降。

1.2试纸法主要将特异的抗体交联到试纸条上和有颜色的物质上,当纸上抗体和特异抗原结合后,再和带有颜色的特异抗体进行反应,就形成了带有颜色的三明治机构,并且固定在试纸条上,如果没有抗原,则没有颜色。

此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用于现场检验或初筛。

上面两种方法有三方面不足:第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专一性;第二,加工过的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抗原性很容易破坏,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第三,有些转基因食品不表达蛋白质或表达量很低或很大时,则无法进行检测。

1.3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将电泳较高的分离能力、抗体的特异性和显色酶反应的灵敏性结合起来,是检测复杂混合物中特异蛋白质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普遍用于分离、检测特异的目的蛋白质,灵敏度为1~5ng。

它可确定一个样品中是否含有低于或超过预定限值水平的目的蛋白质,特别是用于不可溶蛋白质的分析。

V an Duijn等人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oundup Ready大豆中的CP4合成酶,检测限在0.5%~l%。

经验证,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转基因Roundup Ready 大豆原材料和大豆蛋白质产品的检测。

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简介

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简介
• Bt-玉米的定性检测试剂盒:
• Bt Corn Grain Test Kit
TraitCheck Test Kits原理
TraitCheck Kits检测结果解释
Test Strip Top (Reservoir Pad) Result Window
Red Control Line (Assay has Run Properly) Red Test Line (Sample is Positive)
分子生物学基础
中心法则
DNA
RNA
蛋白质
次生代谢产物
国际目前检测重点
已发现一些变化 (安全评价)
目前已采用的检测方法
• 核酸水平
• 蛋白质水平
转基因生物(GMO)的检测略图
核酸物质 (DNA) ,位于细 胞核
Nucleus
mRNA(信使 RNA) •由DNA转录而来
蛋白质 • 功能产物
蛋白质检测方法
与传统的常规育种有何区别?
转基因植物通常至少含有一种非近源物种或 种 的遗传基因。
转基因植物的分类
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最早进入田间生产,目
前栽培面积最大)如 Monsanto 的抗除草剂草甘膦大豆
抗虫转基因植物 如 Syngenta的Bt 176抗虫玉米 抗病转基因植物 (抗病毒,抗真菌,抗细菌) 抗环境胁迫转基因作物 (温度、水分、化学物) 植物发育调节基因工程 (控制果实成熟,雄性不育,
第二个循环
PCR and TaqMan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Hoffmann La Roche and Perkin Elmer
PCR检测流程示意图
筛选测试
想证明产品中有 GMO ? 35S 启动子 / NOS 想确认出现了哪种 GMO ? Roundup Ready 大豆 / Bt176 玉米 想确认GMO出现的数量 ?

农业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新方法优化

农业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新方法优化

农业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新方法优化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抗性,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然而,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优化农业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的新方法,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农业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农业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时,传统的方法主要借助于PCR技术和ELISA等方法进行基因检测,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1.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PCR技术在基因检测中确实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在样品中存在一些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而ELISA等方法则容易受到交叉反应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检测结果。

2. 检测成本较高:传统的基因检测方法通常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试剂,并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导致检测成本较高。

3. 检测速度不够快:传统的基因检测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样品处理和检测操作,限制了大规模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的效率。

二、农业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新方法的优化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法来优化农业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验: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对大量的基因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还可以检测出转基因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未知基因,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2. 快速筛查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检测速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快速筛查技术,如扩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循环放大技术(LAMP)等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基因的筛查,减少了样品处理和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3. 先进的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直接将转基因产品中的基因与生物传感器内的适配体结合,从而实现对基因的检测。

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势,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的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检测。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分析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分析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分析作者:邓珍丹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13期基因工程于上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该项技术能够以人的意愿为根据,改造出处于理想状态的生物,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大量的转基因植物在种植,其中包括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

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其中一直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当前社会各界仍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隐患予以高度重视,并不断发展各种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一、转基因食品概述所谓“转基因”,也就是采用DNA重组技术使外源性的基因可以转移至其他生物体之中,并促使生物体呈现出与既往不同的生物性状以及遗传特征,从而实现基因的重组,并形成新生物体。

转基因食品也就是由基因重组生物体经过加工而形成的食品。

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作物生长周期可缩短、产量可提升,同时抗病虫害的能力更强,也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虽然当前尚未在转基因食品中发现大量毒素存在,但因为其中的基因以及DNA重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转基因的安全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转基因食品存在的隐患近几年来,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数量越来越多,从整体上来看,其中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基因食品属于基因重组构成的新生物體,当前还不能确定其中的成分以及结构是否发生改变。

(2)转基因食品非自然生长,若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过敏甚至中毒等情况。

(3)部分转基因作物中存在细菌基因,能够导致害虫或是昆虫出现不正常发育的情况,甚至在生长过程中发生死亡,导致生物链受到不良影响。

(4)转基因作物不具有规律的基因序列,可能导致生物资源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环境甚至生态平衡被破坏。

正因为转基因食品存在以上隐患,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强化对于检测技术的研究,科学且规范地对转基因食品开展监管工作,并解决相关的安全问题。

三、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主要类型1.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冰对外源的蛋白质进行分离,根据蛋白质及显色酶反应完成检测。

转基因深加工产品DNA提取方法比较

转基因深加工产品DNA提取方法比较

转基因深加工产品DNA提取方法比较1
张明辉,高学军*,敖金霞,秦君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210 室(150030)
E-mail:zhangminghui2001@
摘 要:转基因农产品检测主要是检测样品中转基因 DNA。纯化的 DNA 是用来进行 PCR 检 测最基本材料。成功的样品制备技术是判断随后采用的分析技术是否合理的关键。对于一般 的分析来说,好的制备技术应该是简便、安全、廉价,并且能保证 DNA 质量和数量。用于 检测分析的 DNA 应具备一定的浓度、纯度、完整性。材料和提取技术都可能对这些参数受 到影响,反过来,这些参数也可能影响分析技术是否合理。样品制备的关键步骤包括:均质、 预处理、提取、纯化以及恰当的分析方法。所用实验方法必须使分析材料达到最高产量、抑 制物最少、污染最小,根据 DNA 的特点选择最恰当、合理的样品制备方法。 关键词:深加工产品;DNA 提取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原料的深加工品和普通深加工品一样,都要经过若干道加工程序, 理化性质发生很大变化,营养成分重新搭配并分割很细,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中转 基因成分检测的难度。由于深度加工使原料DNA在加工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加工中出现 的某些物理、化学或酶因子也会影响DNA质量,例如罐装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导致DNA降解;
表 3 PCR 抑制物和可能的去除方法
抑制物来源
抑制物名称
去除方法
样品材料
蛋白质 多糖 脂肪
SDS,CTAB 或胍盐缓冲液,蛋白酶 K 去聚合酶(淀粉酶),CTAB 缓冲液和氯仿抽提
脂肪酶或正己烷处理,氯仿抽提
提取过程
酚醛塑料 盐类 酸 盐
EDTA 有机溶剂残留物
异丙醇
PVP,PVP/醋酸铵 洗涤样品材料,硅胶或 DEAE 吸附,

两种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两种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两种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由于转基因物质有可能在耕种、收割、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混入食品,对食品造成偶然污染。

因此,不论是对转基因食品贴示标签,或是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原料进行分别输送,转基因原料和食品的检测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要区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食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选择性标记,对食品中的转基因含量的多少加以限制,也需要准确有效的基因检测技术。

从发展来看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根据检测的直接对象可分为三类:(1)利用导入外源基因所表达的特殊性状直接鉴定;(2)针对导入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鉴定方法;(3)以导入外源基因的特定DNA序列为检测对象的检测技术。

其中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PCR技术、ELISA技术(酶联免疫法)和生物芯片技术三种。

3.1免疫学检测法是从蛋白质水平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即对外源蛋白质的测定可将其分为Western杂交、酶联免疫法(ELISA)、试纸条法和快速检测试剂盒法。

免疫学检测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抗原(antigen)抗体之间的特异反应来实现的。

抗原抗体反应是一种非共价键特异性吸附反应,即通常情况下,抗原只和它自己(或者具有相同抗原决定族的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3.1.1杂交Western杂交是将蛋白质电泳、印迹、免疫测定融为一体的特异蛋白检测方泫,它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可以从植物细胞总蛋白中检测出50ng的特异蛋白。

Western杂交检测的关键是抗体的制备。

3.1.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nzymeLinkedImmuneabsorbentAssay),此法则通过酶反应将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从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而且还能产生有颜色的底物,通过仪器或肉眼识别,此法一般在酶联板上或膜上进行,检测一次需要4小时左右。

3.1.3试纸条法试纸条法(LateralFlowStrip),此法主要将特异的抗体交联到试纸条上和有颜色的物质上,当纸上抗体和特异抗原结合后,再和带有颜色的特异抗体进行反应,就形成了带有颜色的三明治机构,并且固定在试纸条上,如果没有抗原,则没有颜色。

快速检测法测定转基因农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快速检测法测定转基因农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7 年第 8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12财经◎农业经济随着转基因农产品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人员的重视。

采用快速检测法-试纸条法测定转基因农产品检测结果准确、速度快、成本低,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测试范围受限,测试的敏感度不高等。

本文对用快速检测法测定转基因农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转基因农产品,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

因为所有生物的 DNA 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

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急剧增加。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

国内外检测转基因产品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蛋白质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 分为ELISA 、试纸条和蛋白芯片三种方法;第二种是PCR 检测方法,它是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其中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 、定性PCR 、PCR-ELISA 半定量和基因芯片等方法;第三种是通过红外光谱检测转基因产品空间结构和化学构造 。

目前国内外检测生物技术产品中PCR 方法最普遍,它的应用范围广、检测限低并且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但测试需要的仪器设备耗材价格昂贵,检测时间较长,不适用于田间地头的快速检测,因此需要一种检测方法满足农产品在种植、加工及贸易中的监控需要,试纸条法就是其中一种快速检测法。

1 快速检测法的意义检测技术的水平体现一个国家食品安全水平,使用快速检测法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快速检测广泛运用,不但扩大了检测项目和检测范围,而且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特别适合于在田间地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有利于区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执法工作,为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和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打下基础,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减少各类因为食品安全带来的对广大群众的伤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核酸分子定 性检 测 技 术
定性聚合酶链式
反应通过定性检测调控基因或目的基因的存在来 显示转基因成分的存在 $ 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
-+-+-
普通 LPI 技术 $ LPI 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
-+-+. LPI/B1;1’84; 法 $ LPI 扩增后 % 借助 MN, 测序仪中基因片段扫描 !B1;1’84;" 的功能替代琼 脂糖凝胶电泳对 LPI 产物进行分析 $ 该方法可以 分辨出相差 $ T * 个碱基的 LPI 产物 % 从而准确
免疫吸附法 "$%&’( $! 并对几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
% 关键词 & 转基因产品 & 检测 & 生物安全 & 基因芯片 % 中图分类号 & ’()*+# 69>4624;74@1 G131 69>8F>>16+ %()* +,%-#& @1;1798455A <:69?916 :3@4;9><> E3:6F87> #6171879:;#H9:>4?17A #@1;18=9E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00-.!!""#""$/""-*/". %!"#$%&’$& ’121345 6171879:; <17=:6> ?:3 @1;1798455A <:69?916 :3@4;9><> !BCD " E3:6F87> 4;6 7=193 4624;74@1 4;6
()!)(
竞争性 %&’ ! 在同一反应管中 " 未知含量
的待测模板和已知含量的内标模板 #竞争性模板 $ 用同一对引物同时扩增" 扩增后用内切酶消化
%&’ 产物 % 竞争性模板的产物可被酶解为两个片
段 "而待测模板不被切割 " 通过凝胶电泳或高效液 相可以将两种产物分开 "分别测定荧光强度 " 然后 根据已知模板推测未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 &*+,-.//., 等"(000’12+34 和 564.7"8009$ %
-*
中国饲料
!""# 年第 $ 期
!"#$%&’()*+,-./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山 东 莱 阳 农 学 院 于忠娜 单 虎 苗向阳 韩荣伟 李建霞
% 摘要 & 本 文 介 绍 了 常 用 的 转 基 因 产 品 检 测 方 法 ! 包 括 针 对 核 酸 的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 和 针 对 蛋 白 质 的 酶 联
物沿膜板延伸 ! 延伸 "$ 这 0 个步骤重复循环 % 使模 板 MN, 的某一个靶序列呈特异性指数扩增 % 是其 他 LPI 技术的基础 $
-+-+!
多重 LPI 技术 $ 在 LPI 反应中使用一对
以上的引物 %目的在于同时扩增模板 MN, 中的几 个片段 $ 如果基因的某一区段消失 % 则电泳图谱上 相应的区带就会消失 $ 每种扩增产物的产量随着 反应中引物数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减少 $ 该方法可 以同时检测多个突变或病原 ! 吕山花等 %!Q"! "$
是 NOP<B 法 % NOP<B 是将抗原与抗体反应的特异 性与酶对底物催化的高效性结合起来 %在测定时 " 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 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 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 原或抗体 " 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 此时固 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 例 % 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 " 底物被酶催化成有色产 物 "根据酶作用于底物后的显色反应 " 当抗原与抗 体结合时 " 借助于比色或荧光反应鉴定转基因成 分 " 酶与底物反应的颜色与样品中抗原的含量成 正比 %
判定扩增片段的大小 $
即双链 MN, 膜板加热变性成单链 !变性 "# 低温下 引物与单链 MN, 互补配对 !退火 "#合适温度下引
-+!
核酸分子定 量 检 测 技 术
定量检测是对原
万方数据
!""# 年第 $ 期
中国饲料
8#
料和转基因产品中的成分进行定量 ! 随着人们对 转基因食品重视程度的提高 " 加上所采取的 %&’ 法因其高灵敏度常伴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 " 定 性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 为此 " 研究人员 在定性筛选 %&’ 方法的基础上 " 发展了不同的转 基因生物的定量 %&’ 检测方法 !
引物 & 内引物 $ 扩增 8$ " :" 个循环 % 利用该技术 检 测 转 基 因 大 豆 ’63?-3F ’.+-GHI 中 &FDJ.F4F4 基因和 H?64 终止子的方法都已确定 % 该方法具有 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检测限为 !" F/ @AB" 相 当于一般原料中含有 "KC( L " M)8 L 的转基因大 豆 % 采用套式 %&’ " 将外引物扩增的片段又经内 引物扩增 " 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能检测
因食品中特定蛋白质的酶标抗体 ! 目前商品化的 转 基 因 食 品 %&’() 检 测 试 剂 盒 只 能 检 测 少 数 几 种转基因食品 " 且一种试剂盒只针对一种特定转 基因产物 " 无法高剂量 # 快速地检测具有多种混合 成分的食品样品 !
!*+
!"#$ 法
根据蛋白质等电点不同在 ,- 梯
度 胶 中 等 点 聚 焦 $./0121345.3 607/.89 "’%: % 将 其 分 离 " 然后按照分子质量大小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 向 进行十二烷 基磺酸钠;聚丙烯 酰 胺 凝 胶 电 泳 $(<(;=)>% % 第二次分离 ! 但如果要使双向电泳 能较精细地分离结果 " 组成双向电泳的两个单向 电泳所依据的分离原理应该有很大不同 ! 该方法 分辨率高 " 一般的 !;<% 能分辨 ?""" @ +""" 个蛋 白质点 " 但对于碱性蛋白质不能有效分离 $ 吕秀 华 "!""? %!
!)!
试纸条法
与 NOP<B 法相比 " 试纸条法检测
蛋白质也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 不 同之处是以硝化纤维代替聚苯乙烯反应板为固相 载体 % 对外源蛋白特异结合的抗体上联结了显色 剂被固定在试纸条内 " 当试纸条一端被放入含有 外源蛋白的植物组织提取液后 " 另一端吸水垫的 毛细管作用使提取液向上流动 " 当特异抗体与外 源蛋白相结合时 "便呈现颜色反应 % 试纸条上含有 两个 ) 捕获 * 区域 + 一个 ) 捕获 * 结合外源蛋白的抗 体蛋白复合物 "另一个 )捕获 *显色剂 % 当形成的夹 心复合物及未反应的显色剂被试纸条上的相应 ) 捕获 * 区捕获时 "这些捕获区显红色区带 % 当在试 纸条上只显示一条区带 & 质控线 $时 " 为阴性结果 " 表明不含有被检测的转基因蛋白 " 而当显示两条 带时则为阳性结果 " 表明含有被检测的转基因蛋
8)!):
<63=>.,? 杂交 % 该法于 80#$ 年首创 " 是将
核酸凝胶电泳 ( 印迹技术和分子杂交融为一体的 技术 % 被检的 @AB 分子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消 化后分成若干片段 "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转 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 " 然后将膜放置在 含有同位素或其他标记的 @AB 探针溶液中进行 分子杂交 % 杂交膜显影后如果有条带出现 "则说明 被检测 @AB 片段与核酸探针具有互补序列 % 在基 因工程操作中 "它可以检测重组 @AB 分子中插入 的外源 @AB 是否为原来的目的基因 " 并验证插入 片段的分子质量大小 % 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克隆 鉴定 ( 品种鉴定以及基因作图等方面 % 但此方法对 样品的质量和纯度要求较高 & 孙鑫 "!C"D’ 郑 云雁 和李小芳 "800E$%
8)!)!
荧光定量 %&’ % 荧光定量 %&’ 技术是在常
!Q8
酶联免疫吸 附法
蛋白质检测应用最多的
规 %&’ 基础上 " 添加一条标记了两个荧光基团的 探针 % 一个标记在探针的 $! 端 " 称为荧光报告基 团 &’ $’ 另一个标记在探针的 :! 端 " 称为荧光抑制 基团 &; $% 两者可以构成能量传递结构 "即 $! 端荧 光基团发出 的荧光可被 :! 端荧光抑制 基 团 抑 制 或吸收 % 当二者距离较远时 " 抑制作用消失 " 报告 基团荧光信号增强 % 荧光信号与 %&’ 产物同比增 长 " 随着 %&’ 产物的增加而增强 % 利用荧光信号 监测整个 %&’ 进程 " 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 板进行定量 &李少骞 "!""! $%
8)!)D
套式 %&’ % 即先后用两套引物扩增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