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数学的二级结论

数学的二级结论

数学的二级结论1. 什么是数学的二级结论在数学中很多定理都需要通过证明才能成立,而定理的证明又需要借助其他的定理。

这些辅助证明定理的定理就被称为数学的二级结论。

简单来说,二级结论就是证明其他定理所必需的定理。

2. 二级结论的重要性二级结论对于证明定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细节的考究和推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结论来推导出更加复杂的定理,从而使证明变得更加简洁、易懂。

同时,一些比较难证明的定理,也可能从一些简单的结论出发,最终证明。

3. 二级结论的典型例子我们以数学中常见的三角函数为例,其中一些经典的三角函数的定理(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都需要借助其他结论进行证明。

比如,为了证明正弦定理,我们需要借助勾股定理证明过程中的其中一个步骤:利用勾股定理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再用这个结论去证明正弦定理。

4. 如何证明二级结论证明二级结论的过程通常也是一个类似于证明定理的过程,需要归纳证明、递归证明等一系列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结论出发,通过递推方法逐渐推导出二级结论。

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反证法出发,假设二级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结果,从而证明二级结论成立。

5. 怎么应用已有的二级结论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二级结论来推导出更多的定理和结论。

而在研究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推理方式,借助一些已有的结论来得到更加复杂和深入的结论,这对于学术领域的研究和开拓有着重要的作用。

6. 总结综上所述,数学的二级结论对于数学的证明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研究二级结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中的定理和规律。

因此,对于学习数学的人来说,二级结论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圆锥曲线二级结论的应用:直观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提升

圆锥曲线二级结论的应用:直观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提升

圆锥曲线二级结论的应用:直观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提升在数学中应用圆锥曲线的二级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减少计算量,并增强对几何图形的直观理解。

以下是几种在数学中应用圆锥曲线二级结论的实例:1.2.焦点与准线性质的应用:3.在解决与焦点和准线相关的问题时,这些性质可以直接使用。

例如,在求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距离之和时,可以直接应用这一性质,而不必每次都从头开始计算。

4.5.6.弦长公式的应用:7.对于圆锥曲线上的弦长问题,利用相应的弦长公式可以迅速得出答案。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如果知道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弦长公式,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复杂度。

8.9.10.切线性质的应用:11.切线的性质在求导数和曲线的几何特征时非常有用。

通过计算导数来找出切线的斜率,进而利用切线方程研究曲线的局部性质。

12.13.14.面积与周长公式的应用:15.当需要计算圆锥曲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直接使用相应的公式可以迅速得出答案。

这在几何和微积分问题中特别常见。

16.17.18.离心率与半轴长的应用:19.在解决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和尺寸有关的问题时,离心率和半轴长是两个关键参数。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曲线的“扁平”程度或“张开”程度,从而更容易地识别和分析几何图形。

20.21.22.渐近线与包络线的应用:23.在涉及渐近线和包络线的问题中,利用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曲线的长期行为,特别是在处理无穷大或无穷小时的行为。

24.25.26.对称性与极值点的应用:27.在解决与对称性和极值点相关的问题时,这些性质可以用来验证解的正确性或找到潜在的解。

28.29.30.焦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31.在处理涉及焦点和弦的问题时,焦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用来简化计算,特别是当弦经过圆锥曲线的焦点时。

32.在数学中,圆锥曲线的二级结论不仅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还提供了直观理解几何图形和性质的工具。

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这些结论,可以加深对圆锥曲线理论的理解,并提升数学技能。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韦达定理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是描述三角形内部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内心的定理。

除此之外,韦达定理还有一些二级结论,本篇文章将对其中的二级结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韦达定理的二级结论有三个:1. 如果在一个三角形内,有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则该点在三角形的垂心上。

这个结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垂心就是三角形三边上的垂足所构成的点,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是显然的。

从几何意义上讲,这个结论说明了垂心是三角形内部离三边最远的点。

2. 如果在一个三角形内,有一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平方等于该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的乘积,则该点在三角形的外心上。

这个结论需要一些数学知识才能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外心,外接圆和外接圆心。

外接圆是指与三角形三边相切的圆,而外接圆心是指这个圆的圆心。

外心是三角形三个顶点到外接圆心的距离相等的点。

如果一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平方等于该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的乘积,那么这个点一定在外接圆上。

这是因为外接圆的半径等于外接圆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的平均值,而该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的乘积就是外接圆的半径的平方。

因此,该点一定在外接圆上。

3. 如果在一个三角形内,有一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倒数等于该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的和的倒数,则该点在三角形的内心上。

这个结论也需要一些数学知识才能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内心,内切圆和内切圆心。

内切圆是指与三角形三边相切的圆,而内切圆心是指这个圆的圆心。

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如果一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倒数等于该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的和的倒数,那么这个点一定在内切圆上。

这是因为内切圆的半径等于内切圆心到三边的距离的平均值,而该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倒数就是内切圆心到三边的距离的倒数的和。

因此,该点一定在内切圆上。

总之,韦达定理的二级结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几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定理。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常用的二级结论,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在解题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且实用的高中数学二级结论。

一、函数部分1、若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 = a\)对称,则\(f(a + x) = f(a x)\);反之,若\(f(a + x) = f(a x)\),则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 = a\)对称。

这个结论在解决函数对称性问题时非常有用,例如判断函数的对称轴或者根据对称性来简化函数表达式。

2、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f(x) = f(x)\);若函数\(f(x)\)是奇函数,则\(f(x) = f(x)\)。

利用奇偶性可以简化函数的运算和分析函数的性质。

3、对于函数\(f(x) = ax^2 + bx + c\)(\(a \neq 0\)),当\(a > 0\)时,函数在\(x =\frac{b}{2a}\)处取得最小值;当\(a < 0\)时,函数在\(x =\frac{b}{2a}\)处取得最大值。

这有助于快速找到二次函数的最值点。

二、三角函数部分1、在三角形\(ABC\)中,\(A + B + C =\pi\),则\(sin(A + B) = sinC\),\(cos(A + B) = cosC\)。

这对于在三角形中求解三角函数值很有帮助。

2、\(sin^2\alpha + cos^2\alpha = 1\),\(tan\alpha =\frac{sin\alpha}{cos\alpha}\)(\(cos\alpha \neq 0\))。

这是三角函数中最基本的恒等式,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基于此。

3、\(sin(2k\pi +\alpha) = sin\alpha\),\(cos(2k\pi +\alpha) = cos\alpha\)(\(k \in Z\))。

周期性是三角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化简一些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

解析几何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二级结论
几何二级结论是指一个几何(geometric)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指当某一因素被改变时,其它组成因素会响应地作出变化。

它通常用于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如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等。

几何二级结论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并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几何二级结论的使用是为了解决一些建立在正确形状/结构之上的复杂几何问题。

它包含了“当改变了一个因素,其它因素也会随之改变”这样的结论。

如果改变一个因素,可以得出有关于几何形状的新事实,那么结论就变成了一个几何二级结论。

特别的,只要学生们熟悉了几何二级结论,他们就可以更快地理解和解决几何问题。

它帮助思考者使用问题中提供的信息来创建一个想象,而这个想象可以以流畅的结构解决几何问题。

它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形状之间进行比较并理解和推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几何二级结论也可以用于图形建模。

它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复杂的图形表示形式,以便更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几何二级结论也可以用于研究,比如几何学中的解释性几何研究,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理解形状和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总之,几何二级结论是一组特定的几何方面的理论,它们可以在对抗复杂几何问题时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它的功能在现代的几何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帮助学生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几何形状,以便更加高效地解决几何问题。

高考数学专题六解析几何 微专题38 圆锥曲线中二级结论的应用

高考数学专题六解析几何 微专题38 圆锥曲线中二级结论的应用

当我们垂直地缩小一个圆时,我们得到一个椭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
π 与椭圆的长半轴长与短半轴长的乘积,已知椭圆 C:ax22+by22=1(a>b>0)的
面积为 6π,两个焦点分别为 F1,F2,点 P 为椭圆 C 的上顶点,直线 y=
kx 与椭圆 C 交于 A,B 两点,若 PA,PB 的斜率之积为-49,则椭圆 C 的
A,B
两点,且|A→F|=λ|F→B|,则椭圆的离心率等于λ+λ1-c1os
α.
2.设点 P 是双曲线ax22-by22=1(a>0,b>0)上异于实轴端点的任一点,则
(1)|PF1||PF2|=1-2cbo2s
θ.(2)
S△PF1F2
= b2 tan
由二级结论可知S△F1PF2 =
∠bF2 1PF2=5 3.
tan 2
(2)已知 P 为椭圆 C:x42+y32=1 上的一个动点,F1,F2 是椭圆 C 的左、右焦 点,O 为坐标原点,O 到椭圆 C 在 P 点处切线的距离为 d,若|PF1|·|PF2|=
274,则
14 d=____2____.
方法二 因为AB过抛物线的焦点, 设A(x1,y1),B(x2,y2), 则 x1x2=p42=1,y1y2=-p2=-4,
所以O→A·O→B=x1x2+y1y2=-3.
总结提升
圆锥曲线有许多形式结构相当漂亮的结论,记住圆锥曲线中一些二 级结论,能快速解决圆锥曲线压轴小题,常用结论包括椭圆与双曲 线中的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焦半径、切线方程、离心率等,周角 定理以及抛物线焦点弦二级结论的综合应用.
3.M为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l上一点,MA,MB均与抛物线相切,A, B为切点,则有:(见图4) (1)AB过焦点F. (2)2yM=yA+yB. (3)MA⊥MB. (4)MF⊥AB.

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

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

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一 椭圆、双曲线的“垂径定理”1、(14浙江理)设直线)0(03≠=+-m m y x 与双曲线12222=-by a x (0a b >>)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点B A ,,若点)0,(m P 满足PB PA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就是__________、2、 已知点就是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右焦点,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点,垂直于轴,直线交椭圆于点,PB PA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__________、3、 设动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与双曲线交于不同的两点且则符合条件的直线共有______条、 4、已知某椭圆的焦点就是过点并垂直于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且、椭圆上不同的两点满足条件:成等差数列、 (1)求该椭圆方程; (2)求弦中点的横坐标; (3)设弦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求的取值范围、5、(16四川)已知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一个焦点与短轴的两个端点就是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点在椭圆上、(Ⅰ)求椭圆的方程;(Ⅱ)设不过原点且斜率为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线段的中点为,直线与椭圆交于,证明:二 圆锥曲线的共圆问题6、 (11全国)已知O 为坐标原点,F 为椭圆22:12y C x +=在y 轴正半轴上的焦点,过F 且斜率为-2l 与C 交于A 、B 两点,点P 满足0.OA OB OP ++=u u u r u u u r u u u r(Ⅰ)证明:点P 在C 上;(Ⅱ)设点P 关于点O 的对称点为Q,证明:A 、P 、B 、Q 四点在同一圆上. 7、 已知抛物线C :y 2=2px (p >0)的焦点为,直线与轴的交点为,与C 的交点为Q ,且|QF|=|PQ|.(Ⅰ)求C 的方程;(Ⅱ)过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垂直平分线l ′与C 相交于M ,N 两点,且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 的方程. 二 抛物线的性质8、 (14四川)已知F 为抛物线2y x =的焦点,点A ,B 在该抛物线上且位于x 轴的两侧,2OA OB ⋅=u u u r u u u r(其中O 为坐标原点),则ABO ∆与AFO ∆面积之与的最小值就是( )A 、2B 、3C 、1728D 、10 9、(15新课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 :y =24x 与直线y kx a =+(a >0)交与M ,N 两点,(Ⅰ)当k =0时,分别求C 在点M 与N 处的切线方程;(Ⅱ)y 轴上就是否存在点P ,使得当k 变动时,总有∠OPM =∠OPN ?说明理由。

二级结论数学

二级结论数学

二级结论数学二级结论是数学中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概念,它在许多数学问题的推理和解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级结论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其指导意义。

一、二级结论的定义二级结论指的是在证明一个定理时,由这个定理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

通常它不是直接得出的,而是需要通过利用定理中的条件、定义、公理等来推导出来的结论。

因此,二级结论是在推导过程中逐步得出的,是前面一系列推理的结果,具有可追溯性和可证明性。

二、二级结论的性质1.二级结论的正确性:二级结论的正确性是在原定理正确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它的正确性是有保证的。

2.二级结论的多样性:在同一个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可以得出多个二级结论,它们可能互相独立,但在最终的证明中又有联系。

3.二级结论的前提条件:二级结论与定理存在相互联系,因此它的前提条件应该包含定理中的条件,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前提,则二级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

三、二级结论的应用在数学推理中,二级结论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定理,挖掘问题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可以指导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以数学竞赛中较常见的代数问题为例,当我们需要证明一个不等式时,通常要根据不等式的符号关系,将其转换为另一个形式,然后再通过二级结论来证明它。

如当我们需要证明以下不等式:$\dfrac{a}{b+c}+\dfrac{b}{c+a}+\dfrac{c}{a+b}\geq\dfrac{3}{2}$可以先将其转化为:$\dfrac{2a}{b+c}+\dfrac{2b}{c+a}+\dfrac{2c}{a+b}\geq3$ $\dfrac{(a+b)+(b+c)+(c+a)}{b+c}+\dfrac{(a+b)+(b+c)+(c+a)} {c+a}+\dfrac{(a+b)+(b+c)+(c+a)}{a+b}\geq9$接着,根据二级结论中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我们可以将原式左侧分别拆分为:$\dfrac{a}{b+c}+\dfrac{b}{c+a}+\dfrac{c}{a+b}=\dfrac{(a+b)+(b+c)+(c+a)}{b+c+c+a+a+b}-3$$\dfrac{(a+b)+(b+c)+(c+a)}{b+c}+\dfrac{(a+b)+(b+c)+(c+a)} {c+a}+\dfrac{(a+b)+(b+c)+(c+a)}{a+b}=6+\dfrac{2a}{b+c}+\dfrac{2b}{c+a}+\dfrac{2c}{a+b}$然后,我们要证明的不等式即变为了:$\dfrac{(a+b)+(b+c)+(c+a)}{b+c}+\dfrac{(a+b)+(b+c)+(c+a)} {c+a}+\dfrac{(a+b)+(b+c)+(c+a)}{a+b}\geq15$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二级结论中的关系式和代数公式得出,原不等式是成立的。

精选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docx

精选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docx

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一椭圆、双曲线的“垂径定理”1. ( 14 浙江理)设直线x3y m 0(m 0) 与双曲线 x 2y 2 1()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a 2b 2点 A, B ,若点 P(m,0) 满足 PA PB ,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__________.2. 已知点 是椭圆x 2y 2 1(a b 0) 的右焦点,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点, 垂直a 2b 2于 轴,直线 交椭圆于点 , PBPA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__________.3. 设动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与双曲线交于不同的两点且则符合条件的直线共有 ______ 条.4. 已知某椭圆的焦点是过点 并垂直于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 为 , 且. 椭 圆 上 不 同 的 两 点满 足 条 件 :成等差数列 .(1)求该椭圆方程;(2)求弦中点的横坐标;(3)设弦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求 的取值范围 .5. ( 16 四川)已知椭圆: x2y 21(a b0) 的一个焦点与短轴的两个端点是正三角形a 2b 2的三个顶点,点在椭圆 上 .( Ⅰ) 求椭圆 的方程;( Ⅱ) 设不过原点 且斜率为 的直线 与椭圆 交于不同的两点 ,线段 的中点为 ,直线与椭圆 交于,证明:二 圆锥曲线的共圆问题6. ( 11 全国)已知 O 为坐标原点, F 为椭圆 C : x 2y 21 在 y 轴正半轴上的焦点,过 F2且斜率为 - 2 的直线 luuur uuuruuur 与 C 交于 A 、B 两点,点 P 满足 OAOBOP 0.(Ⅰ)证明:点P 在 C 上;(Ⅱ)设点 P 关于点 O的对称点为 Q,证明: A、 P、 B、 Q四点在同一圆上.7. 已知抛物线:2( p>0)的焦点为,直线与轴的交点为,与C 的交点为,C y =2px Q 且|QF|=|PQ| .(Ⅰ)求 C的方程;(Ⅱ)过 F 的直线 l 与 C相交于 A,B 两点,若 AB的垂直平分线l ′与 C相交于 M,N两点,且 A, M, B, N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 的方程.二抛物线的性质8.( 14四川)已知为抛物线的焦点,点,在该抛物线上且位于轴的两侧,(其中为坐标原点),则与面积之和的最小值是()A、B、 C 、 D 、9. ( 15 新课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 y=x2与直线y kx a(a> 0) 交与M N两:,4点,(Ⅰ)当 k=0时,分别求 C在点 M和 N处的切线方程;(Ⅱ) y 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当 k 变动时,总有∠ OPM=∠ OPN说明理由。

解析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几何图形中的点的位置关系和比例关系。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使用坐标系来表示点的位置,通过坐标系中的坐标值来描述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几何位置。

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是指在坐标系中,通过计算点的坐标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得到几何图形的性质或关系。

这个二级结论常常用于解决几何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图形的性质、判断点的位置和推导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中,常见的比例关系包括线段的比例关系和面积的比例关系。

对于线段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两个点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差值来得到线段的长度比例;对于面积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有限个点的坐标值来得到图形的面积比例。

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解决直线、圆、三角形、四边形等各种图形的性质和关系问题。

通过运用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我们可以简化几何问题的分析过程,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探讨其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该二级结论的详细解析和实例分析,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它通过计算点的坐标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推导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的应用和意义,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章节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下面是对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可能的编写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1. 引言:- 在引言部分,首先将简要概述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并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要点进行讨论:- 第一个要点:详细介绍几何坐标之比二级结论的概念、原理和推导过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析。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常用二级结论——帮你节省解题时间(精)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常用二级结论——帮你节省解题时间(精)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常用二级结论——帮你节省解题时间(精)高考数学中,平面解析几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其中,二级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椭圆和双曲线的常用二级结论,帮助考生节省解题时间。

椭圆的参数方程为 $x=acos\theta。

y=bsin\theta$,其中$a>b>0$。

椭圆的焦半径公式为$PF_1=PF_2=\sqrt{a^2-b^2}$。

焦点三角形的面积为 $S=b^2tan\angle PFF_1/2$,特别地,若$FF_1\perp P_1P_2$,则面积为 $b^2/2$。

当 $c\geq b$ 时,椭圆上存在点 $P$,使得 $PFF_1\perp P_1P_2$。

椭圆的内部满足 $x^2/a^2+y^2/b^21$。

椭圆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为$xx_0/a^2+yy_0/b^2=1$,外一点处的切线方程为$xx_0/a^2+yy_0/b^2=1$。

椭圆与直线 $Ax+By=c$ 相切的条件是 $A^2/a^2+B^2/b^2=1$。

双曲线的参数方程为 $x=asec\theta。

y=b\tan\theta$,其中$a>b>0$。

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为$PF_1=PF_2=\sqrt{a^2+b^2}$。

双曲线的内部满足 $x^2/a^2-y^2/b^2>1$,外部满足 $x^2/a^2-y^2/b^2<1$。

双曲线方程为$x^2/a^2-y^2/b^2=1$,渐近线方程为 $y=\pm x$。

双曲线与直线 $Ax+By=c$ 相切的条件是 $A^2/a^2-B^2/b^2=1$。

在解题过程中,熟练掌握这些二级结论可以帮助考生更快地解决问题。

1.对于双曲线$2-\frac{x^2}{a^2}+\frac{y^2}{b^2}=1(a>b>0)$,在点$P(x,y)$处的切线方程为$\frac{xx_0}{a^2}-\frac{yy_0}{b^2}=1$,其中$x_0=\pm\sqrt{a^2+b^2}$,$y_0=0$或$\pm\sqrt{a^2-b^2}$,具体取决于点$P$的位置关系。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及证明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及证明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及证明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是一门研究形体的基本几何结构和空间性质的学科,它也是构成现代数学的基础,这门学科有着许多有趣的结论和证明。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二级结论及其证明。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心角平分定理。

中心角平分定理是题主介绍高等数学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指出:“在构成一个角的直径(弦)内,平分角,直径(弦)上的两个点之间可以分别连接直线从而构成两条不同的角。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角的边和它的中心点都是连接的,那么该角的边可以被平分。

该定理的证明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需要使用到数学原理和推理能力。

接下来,咱们来看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定理。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定理指出:“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同时垂直于一个外接四边形的四条边,那么我们可以将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平移到外接四边形的四条边上,使得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外接四边形的四条边重合。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定理的证明也同样需要数学原理和推理能力的支撑,特别是需要使用三角形不等式的概念。

最后,我们来看看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洛必达点到直线距离定理。

该定理指出:“由一个洛必达点(洛必达点是一个给定点和平面不垂直的直线之间的交点)到某一直线的距离等于该直线与给定平面之间的距离。

”洛必达点到直线距离定理的证明也需要使用数学原理和推理能力,其中包括利用向量概念计算洛必达点到直线上某一点的距离。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二级结论和它们的证明都是非常有趣的概念,他们不仅是这门科学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是认识几何宇宙的重要基石。

除了以上讲述的三个结论,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定理和证明,如叉乘定理、泰勒定理等。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更多关于高中数学解析几何的结论和证明,以及它们对我们研究几何宇宙的重要性。

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

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

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首先,二级结论可以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定理。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如果能通过二级结论将其简化为简单的情况,那么求解起来将变得更加容易。

比如,通过角平分线定理和边角和恒等定理,我们可以推导出著名的角平分线定理和调和中点定理。

这些定理不仅可以简化推导过程,还可以为后续的问题提供便利。

其次,二级结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一些常见的几何理论。

在解析几何中,存在着许多常用的定理和性质,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通过理解这些定理的二级结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应用场景,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利用线性条件的二级结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次曲线的判别式,并能够更准确地确定二次曲线的特性。

此外,二级结论也可以作为验证定理正确性的依据。

在数学中,证明一个定理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二级结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验证这些定理。

通过分析定理的二级结论,我们可以看出是否有一致的逻辑关系,并从中找到推导的方向。

如果二级结论与已知的定理和公式一致,那么就可以认为定理是正确的。

反之,如果二级结论与已有定理产生矛盾,那么就需要重新检查推导的过程。

再者,二级结论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

在解析几何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用定理和公式来求解。

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有时单纯的应用定理和公式是不够的,此时需要通过推导二级结论来解决。

通过二级结论,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为更易解决的情况,并有助于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例如,在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时,我们可以首先推导出三角形的高公式,然后再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最后,二级结论的运用还可以拓宽我们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运用二级结论,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将其与其他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的扩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几何问题,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使我们的分析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及证明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及证明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及证明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是为高中学生所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基础的几何原理,并通过计算和证明来理解这些原理。

在解析几何中学科中,有几何的一级结论和二级结论,每种结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证明方法。

本文将着重解释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二级结论,并阐述其有关的证明方法。

首先,要明确了解二级结论的定义。

二级结论可以概括为“关于两个或多个几何定义和实例之间的一般性相关关系”。

由此可知,二
级结论可以用来表述几何定义和实例之间的一般性规则,以及当某些几何定义和实例满足一定条件时,几何的某些性质可能会出现的结论。

其次,为了更好地理解二级结论,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若一个几何图形的边都平行,则其邻边相等。

在这个例子中,平行边是几何定义,同时也是一级结论,而相等的邻边则是该一级结论的结果,即为二级结论。

以上就是二级结论的概念,也就是当几何定义和实例满足一定条件时,其相关结论有可能出现的结论。

最后,要讨论的是二级结论的证明方法。

根据上一段的讨论,二级结论的证明方法可分为定理法和示例法。

定理法要求证明一般性的原理,而示例法则要求证明某些特殊情况的结论。

要证明某些二级结论,有时只需要证明其定理,就可以使用定理法来证明,而有时需要结合定理法和示例法来达到最终的证明。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二级结论是指几何定义和实例之间的一般性规则,以及当某些几何定义和实例满足一定条件时,几
何的某些性质可能会出现的结论。

其证明方法可以分为定理法和示例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希望本文能为你学习解析几何提供帮助。

高联解析几何二级结论

高联解析几何二级结论

高联解析几何二级结论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直接求出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

利用这一结论,我们可以迅速判断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解决与距离相关的问题。

两直线垂直的条件:两直线垂直时,它们的斜率之积为-1(斜率存在的情况下)。

这一结论在解析几何中非常实用,可以快速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圆的切线性质: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切线的长度相等。

这一结论在解决与圆切线相关的问题时非常有用,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椭圆的焦点性质:任意一点到椭圆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长。

利用这一结论,我们可以解决与椭圆焦点相关的问题,如求椭圆的离心率等。

抛物线的准线性质:抛物线上任一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该点到准线的距离。

这一结论在解决与抛物线相关的问题时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抛物线的准线和焦点。

这些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掌握它们可以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的,因此在使用时要确保满足相应的条件。

同时,理解这些结论的推导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

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

数学解析几何二级结论数学解析几何是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几何概念、定理、方法和应用。

在数学解析几何中,二级结论是由一级结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其中一级结论是几何学的基本定理和结论。

例如,在数学解析几何中,二级结论可能包括:1.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对边相等。

2.在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都在这个三角形的垂心上。

3.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踵边的中线交平行四边形的中线于一点,称这个点为平行四边形的垂心。

这些二级结论都是由一级结论推导出来的,如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相等的结论是基于比例等式的基本定理推导出来的。

在数学解析几何中,除了上述的几个二级结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二级结论。

例如:1.在正方形中,任意一边的中线与对角线的交点在正方形的中心。

2.在任意一个多边形内,若一个角被平分线分成两个相等的角,则这个角是一个角平分线。

3.在任意一个正三角形中,顶点与边的中点的连线与另一条边的交点在这个正三角形的垂心上。

4.在任意一个四边形内,若一条对角线的端点在四边形的对踵角上,则这条对角线与四边形的对踵边平行。

继续列出一些数学解析几何中的二级结论:1.在任意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

2.在任意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点角的度数等于相邻的两边所成的角的一半。

3.在任意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任意一条顶边与相邻的两边所成的角的度数均等于顶角的一半。

4.在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若一条边的中线与另一条边垂直,则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5.在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对踵边的中线交平行四边形的对踵边的中线于一点,称这个点为平行四边形的双垂心。

直线方程恒过定点二级结论

直线方程恒过定点二级结论

直线方程恒过定点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直线方程是研究平面上点与直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直线方程有很多种表示形式,如点斜式、截距式、一般式等。

这些方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在研究直线方程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特殊的直线方程恒过某个定点。

这些定点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我们需要求解的。

本文将对直线方程恒过定点的二级结论进行探讨。

一、直线方程恒过定点的二级结论1. 点斜式直线方程恒过定点设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 - y1 = k(x - x1),其中k为斜率,(x1, y1)为直线上的一点。

当x1 = 0时,直线方程变为:y = k(x - x1) + y1 = kx + (y1 - kx1)。

此时,无论k取何值,直线方程都恒过定点(x1, y1)。

2. 截距式直线方程恒过定点设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为:Ax + By + C = 0,其中A、B、C 为常数。

当B = 0时,直线方程变为:Ax + C = 0。

此时,无论A、C取何值,直线方程都恒过定点(-C/A, 0)。

3. 一般式直线方程恒过定点设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为:Ax + By + C1 * x1 + D1 * y1 + E1 = 0,其中A、B、C1、D1、E1为常数。

当C1 = D1 = 0时,直线方程变为:Ax + By + E1 = 0。

此时,无论A、B、E1取何值,直线方程都恒过定点(0, 0)。

4. 两点式直线方程恒过定点设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为:(y - y1) / (y2 - y1) = (x - x1) / (x2 - x1),其中(x1, y1)和(x2, y2)为直线上的两点。

当x1 = x2或y1 = y2时,直线方程变为:x = x1或y = y1。

此时,无论x1、y1、x2、y2取何值,直线方程都恒过定点(x1, y1)或(x2, y2)。

5. 法线式直线方程恒过定点设直线的法线式方程为:(Ax + By + C) / (A^2 + B^2) = 1,其中A、B、C为常数。

高中抛物线二级结论

高中抛物线二级结论

高中抛物线二级结论高中数学中,抛物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既有几何意义,又有解析意义。

在抛物线的研究中,二级结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从几何和解析两个方面,阐述高中抛物线二级结论的相关知识。

一、几何方面1. 相交判别法在数学中,我们往往需要研究两个抛物线的交点问题。

那么,如何判断两个抛物线是否相交呢?二级结论告诉我们,只要相交的两个抛物线的两个焦点和顶点的连线三条交点不共线,那么这两个抛物线一定相交。

这个判别法也可以反过来使用,即如果两个抛物线不相交,则两个焦点与顶点的连线三条交点共线。

2. 焦点的对称性抛物线的一个性质是,其焦点是其对称轴上的一个点。

而二级结论告诉我们,如果抛物线的两个焦点与该抛物线的一个点A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点A关于两个焦点的中垂线交于对称轴上的一个点B。

这个结论在几何证明和解析证明中都有重要作用。

3. 切线角公式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而二级结论告诉我们,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和该点到两个焦点的连线夹角等于该点到该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的倒数。

这个公式在解析证明中常常被使用。

二、解析方面1. 抛物线标准方程在解析几何中,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而高中数学中对抛物线的研究,也大多采用标准方程进行分析。

二级结论告诉我们,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px²,其中p是焦点到顶点的距离的一半。

这个结论给我们提供了解析求解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方法。

2. 抛物线的参数方程在解析几何中,参数方程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抛物线也有自己的参数方程。

二级结论告诉我们,抛物线的参数方程为x=t,y=pt²,其中t为参数。

这个结论可以方便我们求解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坐标。

3. 拓展性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内容外,高中抛物线二级结论还具有许多拓展性。

例如,可以通过二级结论证明抛物线与任意一条直线之间的夹角关系等。

综上所述,高中抛物线二级结论是数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既有几何意义,又有解析意义,而且还有许多拓展性。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韦达定理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描述了一个三角形内部的点与三边上的点所构成的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整个大三角形的面积。

在韦达定理的基础上,还有一些二级结论,本文将就这些二级结论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韦达定理我们先回顾一下韦达定理的内容。

韦达定理指出,对于一个任意三角形ABC,如果P是三角形内部的一个点,那么有以下等式成立:△PAB + △PBC + △PCA = △ABC其中,△PAB表示由点P和线段AB所构成的三角形。

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通过向量法、面积法等多种方法来完成,但由于本文不得包含数学公式和计算公式,因此将不对韦达定理进行详细的证明。

二、二级结论在韦达定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二级结论。

接下来,将逐一介绍这些二级结论。

1. 三点共线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如果点P在三角形的边AB上,那么点P与点C必定共线。

换句话说,点P在边AB上的投影点必定在边AC或边BC上。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反证法来证明。

假设点P不与点C共线,那么根据韦达定理,△PAB + △PBC + △PCA = △ABC成立。

然而,由于点P不与点C共线,所以△PCA的面积为0,从而导致△PAB + △PBC 的面积之和等于△ABC的面积,与韦达定理相矛盾。

因此,点P必与点C共线。

2. 三角形中点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如果点P是三角形内部的一个点,那么它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所构成的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整个三角形的面积。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韦达定理进行证明。

根据韦达定理,△PAB + △PBC + △PCA = △ABC。

而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BC = 1/2 × AB × h,其中h为三角形ABC到边AB的距离。

同理,△PAB = 1/2 × AP × h1,△PBC = 1/2 × BP × h2,△PCA = 1/2 × CP × h3。

解析几何微重点16 椭圆、双曲线的二级结论的应用

解析几何微重点16 椭圆、双曲线的二级结论的应用

解析几何微重点16椭圆、双曲线的二级结论的应用椭圆、双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因而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基础知识,采用多种数学手段,熟记各种定义、基本公式.法则固然很重要,但要做到迅速、准确地解题,还要掌握一些常用结论,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结论,一些复杂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考点一焦点三角形 核心提炼焦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P 为椭圆(或双曲线)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一点,F 1,F 2且∠F 1PF 2=θ,则椭圆中12PF F S △=b 2·tan θ2, 双曲线中12PF F S △=b 2tan θ2.例1 (2022·临川模拟)已知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其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其离心率为e =12,点P 为该椭圆上一点,且满足∠F 1PF 2=π3,已知△F 1PF 2的内切圆的面积为3π,则该椭圆的长轴长为( )A .2B .4C .6D .12易错提醒 (1)要注意公式中θ的含义.(2)椭圆、双曲线的面积公式不一样,易混淆.跟踪演练1 如图,F 1,F 2是椭圆C 1:x 24+y 2=1与双曲线C 2的公共焦点,A ,B 分别是C 1,C 2在第二、四象限的公共点.若四边形AF 1BF 2为矩形,则C 2的离心率是( )A. 2B. 3C.32D.62考点二 焦半径的数量关系 核心提炼焦半径的数量关系式:直线l 过焦点F 与椭圆相交于A ,B 两点,则1|AF |+1|BF |=2a b2,同理,双曲线中,1|AF |+1|BF |=2a b2. 例2 已知双曲线C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7,0),F 2(7,0),过F 2的直线与C 的右支交于A ,B 两点.若AF 2→=2F 2B →,|AB |=|F 1B |,则双曲线C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易错提醒 公式的前提是直线AB 过焦点F ,焦点F 不在直线AB 上时,公式不成立.跟踪演练2 已知椭圆C :x 216+y 24=1,过右焦点F 2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且|AF 2|=2,则|AB |=________,cos ∠F 1AB =__________.考点三 周角定理核心提炼周角定理:已知点P 为椭圆(或双曲线)上异于顶点的任一点,A ,B 为长轴(或实轴)端点,则椭圆中k P A ·k PB =-b 2a 2,双曲线中k P A ·k PB =b 2a2. 例3 已知椭圆C :x 22+y 2=1的左、右两个顶点为A ,B ,点M 1,M 2,…,M 5是AB 的六等分点,分别过这五点作斜率为k (k ≠0)的一组平行线,交椭圆C 于P 1,P 2,…,P 10,则直线AP 1,AP 2,…,AP 10,这10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 )A .-116B .-132 C.164 D.11 024规律方法 周角定理的推广:A ,B 两点为椭圆(双曲线)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P 为椭圆(双曲线)上异于A ,B 的任一点,则椭圆中k P A ·k PB =-b 2a 2,双曲线中k P A ·k PB =b 2a2. 跟踪演练3 设椭圆x 2a 2+y 2b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上、下顶点分别为A ,B ,直线AF 2与该椭圆交于A ,M 两点,若∠F 1AF 2=90°,则直线BM 的斜率为( ) A.13B.12 C .-1 D .-12考点四 过圆锥曲线上点的切线方程 核心提炼已知点P (x 0,y 0)为椭圆(或双曲线)上任一点,则过点P 与圆锥曲线相切的切线方程为椭圆中x 0x a 2+y 0y b 2=1,双曲线中x 0x a 2-y 0y b 2=1. 例4 已知椭圆C :x 24+y 2=1.如图,设直线l 与圆O :x 2+y 2=R 2(1<R <2)相切于点A ,与椭圆C 相切于点B ,则|AB |的最大值为______.规律方法 (1)该切线方程的前提是点P 在圆锥曲线上.(2)类比可得过圆(x -a )2+(y -b )2上一点P (x 0,y 0)的切线方程为(x 0-a )(x -a )+(y 0-b )·(y -b )=1.跟踪演练4 已知F 为椭圆C :x 23+y 22=1的右焦点,点A 是直线x =3上的动点,过点A 作椭圆C 的切线AM ,AN ,切点分别为M ,N ,则|MF |+|NF |-|MN |的值为( )A .3B .2C .1D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结论在解析几何中的作用
一 椭圆、双曲线的“垂径定理”
1.(14浙江理)设直线)0(03≠=+-m m y x 与双曲线12
2
22
=-b
y a
x (0a b >>)
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点B A ,,若点)0,(m P 满足PB PA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是__________.
2. 已知点是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的右焦点,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
于点
,垂直于轴,直线交椭圆于点,PB PA ⊥,则该椭圆的
离心率__________.
3. 设动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
两点
与双曲线
交于不同的两点

则符合条件的直线共有______条.
4.已知某椭圆的焦点是
过点并垂直于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且.椭圆上不同的两点
满足条件:
成等差数列.
(1)求该椭圆方程; (2)求弦中点的横坐标;
(3)设弦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
,求的取值范围.
5.(16四川)已知椭圆:22
221(0)
x y
a b
a b
+=>>的一个焦点与短轴的两个端点是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点在椭圆上.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设不过原点且斜率为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线段的中点为,直线与椭圆交于,证明:
二圆锥曲线的共圆问题
6. (11全国)已知O为坐标原点,F为椭圆
2
2
:1
2
y
C x+=在y轴正半
轴上的焦点,过F且斜率为-2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P满足0.
OA OB OP
++=
(Ⅰ)证明:点P在C上;
(Ⅱ)设点P关于点O的对称点为Q,证明:A、P、B、Q四点在同一圆上.
7. 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直线与轴的交点为,与C的交点为Q,且|QF|=|PQ|.
(Ⅰ)求C的方程;
(Ⅱ)过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垂直平分线l ′与C 相交于M ,N 两点,且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 的方程.
二 抛物线的性质
8. (14四川)已知F 为抛物线2y x =的焦点,点A ,B 在该抛物线上且位于x 轴的两侧,2OA OB ⋅=(其中O 为坐标原点),则ABO ∆与AFO ∆面积之和的最小值是( )
A 、2
B 、3
C 、
172
8
D 、10 9.(15新课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 :y =2
4
x 与直线y kx a =+(a
>0)交与M ,N 两点,
(Ⅰ)当k =0时,分别求C 在点M 和N 处的切线方程;
(Ⅱ)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当k 变动时,总有∠OPM =∠OPN 说明理由。

9. (14山东)已知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为F ,A 为C 上异于原点的任意一点,过点A 的直线l 交C 于另一点B ,交x 轴的正半轴于点D ,且有||||FA FD =.当点A 的横坐标为3时,ADF ∆为正三角形. (Ⅰ)求C 的方程;
(Ⅱ)若直线1//l l ,且1l 和C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E . (ⅰ)证明直线AE 过定点,并求出定点坐标;
(ⅱ)ABE ∆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0. 点到点
及直线的距离都相等,且这
样的点只有一个,求值. 三 椭圆、双曲线的性质
11. 已知两点1(1,0)F -及2(1,0)F ,点P 在以1F 、2F 为焦点的椭圆C 上,且
1||PF 、12||F F 、2||PF 构成等差数列.
(Ⅰ)求椭圆C 的方程;
(Ⅱ)如图,动直线l 与椭圆C 有且仅有一个公
共点,点M ,N 是直线l 上的两点,且1F M l ⊥,2F N l ⊥.求四边形12F MNF 面积S 的最大值.
12.已知双曲线
的左焦点为,左准线与轴交于点,过点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
两点,且满足

,则的值为
O
1F 2F
x
y
l
M N
13.双曲线的左右顶点分别为点是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的点,若直线,的倾斜角分为,且

那么
14. (10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B 与点A (-1,1)关于原点O 对称,P 是动点,且直线AP 与BP 的斜率之积等于1
3
-. (Ⅰ)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Ⅱ)设直线AP 和BP 分别与直线x=3交于点M,N ,问:是否存在点P 使得△PAB 与△PMN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四 中线长定理
15. 设O 为坐标原点,1F ,2F 是双曲线22
22x y 1a b
-=(a >0,b >0)的焦
点,若在双曲线上存在点P ,满足∠1F P 2F =60°,∣OP ∣=7a ,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16. 双曲线
22
24b
y x -=1(b ∈N )的两个焦点F 1、F 2,P 为双曲线上一点,
|OP |<5,|PF 1|,|F 1F 2|,|PF 2|成等比数列,则b 2=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