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吨,及测量的简单计算。
本册教材本单元,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但还是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但是像千米、吨,学生还是不太好理解,这方面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测量的概念,会进行一些有关测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测量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1、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3、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难点: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毫米的认识......................................................................1课时2、分米的认识..................................................................... 1课时3、长度单位的换算..............................................................1课时4、千米的认识.................................................... ………….1课时5、吨的认识......................................................................... 1课时6、解决问题..................................... ………………………1课时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测量》)
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策略:1.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一些较大的单位(千米、吨),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课时分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三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9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学科:数学课题:毫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
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
在小动物运动会上,两只蚂蚁A和B比跳远,让学生做裁判,比一比它们谁跳得远。
课件出示a、b两条线段(a=5厘米,b=5厘米3毫米),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2.要想准确地比较a、b两条线段的长,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就来学习毫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测量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千米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师讲解:用五只手指分别代表学过的米和米分开的最远,他们之间的进率是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如果间隔一个单位,100.师:看完图后,你能想到什么?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3、吨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探究师:要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为了更好的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列表法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1 4次 0次 8吨√2 3次 1次 9吨3 2次 2次 10吨4 1次 2次 8吨√5 0次 3次 9吨师:你们看,这样可以一眼就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师: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生: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师:那我们再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生自我探究。
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测量
第三单元《测量》总第15—23课时,反思8—13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通过实践活动,辅助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并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4.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体验1毫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建立“吨”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1. 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2.能够根据分离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3.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4.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放阿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与方法:1.让学生实际测量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体验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观察直尺、动手测量,当测量不是整厘米时,用毫米来表示。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3.让学生熟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从而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知识梳理:1.学生尺上1厘米中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2.10厘米长的一段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10个1分米就是1米,1米=10分米3.千米(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4.测量较远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作单位。
5.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6.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总第15课时)电教9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示范使用直尺进行测量,讲解测量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测量,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制定测量方案。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测量活动中关注和保护环境,如节约纸张、爱护测量工具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测量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教学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开始测量活动。
-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所学的长度测量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2.教学目与作业:
-请家长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测量作业,了解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测量知识,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反思: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章节测量学习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自己在测量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业布置要求:
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布置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2.作业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估测距离》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
2.走100米的路程,并记下所需的时间和步数。
3.记录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以及上学的交通方式,估一估家到学校有多远。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二次设计
【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长度,生活中是否所有的情况都能精确测量距离呢?大家请看视频。(多媒体播放“跳眼测距法”视频)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本单元又认识了毫米、分米、千米三个长度单位,并学习了他们之间简单的换算,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距离,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积累,同时也存在着对于长度的量不能很好的感知和体验的问题,特别是对非标准测量单位和长距离量的感知,尤其是中低学段学生“量感”普遍缺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有一定的测量能力,但由于量感比较缺乏,头脑中单位表象不够深刻,估测能力比较弱。
师评价:这个同学通过测量自己100米走了多少步,然后根据家到学校所走的步数,推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真是个好办法。
生2:我坐妈妈的电动车从家到学校用了3分钟,妈妈说1分钟能骑300米,所以我家到学校大约900米。
师评价:看来我们知道了骑电动车1分钟大约能骑300米,骑了几分钟就大约是几个300米。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校周边地区地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生针对课前开展的估测任务进行讨论分享,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生1:骑电动车一分钟大约骑300米,我爸爸骑了5分钟,所以我家到学校大约1500米。
生2:开车一分钟大约行驶1千米,我妈妈开车送我上学用了6分钟,我家到学校大约6千米。
师总结:看来估测的方法有很多,关键要找到一个估测的标准。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文档 7毫米。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毫米),然后画线段。
37B、在刻度尺上输出毫米(3厘米=30 0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2题。
、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毫米地毫米厘米的再1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第1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 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题。
2、完成“练习五”第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毫米大约有多长。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 1 1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3 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分米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10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步骤: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一、复习导入) (米、厘米、毫米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毫米)一只蚂蚁长约5(()一头大灰狼长约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8 厘米太短了。
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米太长,8 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文档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分米。
请1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 10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分米等于110厘米。
(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1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2交流:用线表示出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分米1=10厘米米1=10分米毫米米毫米1厘米=10 1=100 毫米1分米=100 、实践活动。
5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7题。
、完成“练习五”第3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文档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第3 教学目标:、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1、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 2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 、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2 )厘米)毫米 10毫米=( =1厘米( 10厘米=()分米=1分米()厘米)米分米 =1米()分米 10=(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毫米?12(1)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个(2)5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二、探究新知3教学例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角硬币的图片。
5出示教材文档 2厘米)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 )毫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毫米?(1)1厘米是( 10毫米?2(2)厘米是()个)毫米?(3)就是(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毫米的长度关系。
厘米与厘米就是(4)学生回答2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2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厘米等于10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 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2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 )分米吗?(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个10厘米?)(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分米?)((2 )个10厘米就是()分米?80(3)厘米等于(分米之间的长88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度关系。
分米,想几十厘米里厘米等于1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 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面有几个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组织练习。
3 )米20分米=( 5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40毫米()厘米)分米(厘米)毫米 80+8分米= =320厘米毫米((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归纳总结。
4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0(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3(文档三、巩固练习 41、完成“练习五”第题。
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
然后指名2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学生回答。
题。
2、完成“练习五”第8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103、完成“练习五”第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分米÷4=1分米)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 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3)如果这根绳子长四、课堂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1 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课时第4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1 10001步建立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步骤:一、导入,初步感知:米、1厘米。
1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2文档)测量铅笔的长度。
(1 ()测量硬币的厚度。
2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5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3 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