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Hadley 环流的形成
赤道上空向北流动的气流,在柯氏力的作用下向右偏 转,在30º N左右转为西风,并在此处辐合,质量堆积, 地面气压升高,并且冷却下沉,下沉气流辐散,其中 向南的一支在柯氏力影响下右偏,转为东北风,此风 系稳定,称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两支 信风在赤道汇合上升,从而构成直接环流圈,称为 Hadley环流.
东北信风(NE trade wind):北半球Hadley环流 圈中低层向南的气流,在柯氏力作用下向右偏而 形成的一支稳定的风系。
东南信风(SE trade wind):南半球Hadley环流 圈中低层向北的气流,在柯氏力作用下向左偏而 形成的一支稳定的风系。 赤道辐合带(热带辐合带):赤道附近东北信风和 东南信风汇合的地带,简称ITCZ(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2,大气内部角动量的垂直输送(P160 图4.16)

哈得莱环流有净余的Ω角动量,向上输送—— 补 偿了高空西风带 费雷尔环流有净余的Ω角动量,向下输送——补 偿了低层西风带
平均经圈环流对角动量的垂直输送是主要的
②扰动的垂直运动是上升、下沉互补出现 由于高层u角动量大于低层u角动量,所以扰动的垂直 运动总是向下净输送u角动量
2、大气的平均温度特征(P152 图4.11) (1) 对流层中,低纬为暖中心,向极地温度逐渐递减, 冬季南北温差大于夏季。 (2) 平流层中,低纬为冷中心,夏季温度由赤道向极 地逐渐升高。 (3) 无论冬夏,低纬地区对流层顶高于中高纬,两者 间有明显断裂
3、温度分布不均匀必然产生热力环流
假定:地球不旋转、地球表面性质一样
(二)地形影响——青藏高原 1,高原的动力作用 ①冬季极锋的西风急流在东亚明显分为南北两支,在 高原东侧形成“北脊南槽” 高原北部脊区——我国北方晴天多 孟加拉湾低槽——我国南方阴雨多 ②高原东侧形成特殊天气系统 东亚大槽 500hpa 长江中下游风场辐合线 700hpa 江淮切变线 700hpa 西南涡
对流层中低纬暖,高纬冷,使空气 在赤道上升,极地下沉,在南北温差的作用 下,高空为赤道吹向极地的南风;在气压梯 度力作用下,低层为极地吹向赤道北风—— 构成直接热力环流圈
二、地球自转作用
地转偏向力,f随纬度变化 (P154 图4.12a、b)
1、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模式 三圈经向环流: 极地环流圈---强 费雷尔环流圈——弱 哈德莱环流圈——强
③计算表明,向上、向下对角动量的垂直输送平衡
④水平输送与垂直输送共同作用,大气角动量收支 平衡, 东西风带长期维持,地球角动量收支平衡,地球转动 角动量速度是常数
四、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
(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 海平面的气压场:“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季节性大气 活动中心”是海陆温差结果
• 极锋:极地环流圈中低层向南的东北风与 Hadley环流圈中下沉辐散而向北运动的西 南风相遇,干冷与暖湿气流相遇而形成的 锋区。 • 副热带锋区:Hadley环流圈中高层向北运 动的暖湿气流与极地环流圈中上升辐散向 南的一支气流相遇而形成锋区。在对流层 上部明显,有副热带急流与之对应。
2、低层三风四带 三风: 极地东风(东北风) 中纬西风(西南风) 低纬东风(东北信风) 四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PM
(纬向有效位能)
KM
Ferrel环流 (冷升暖降)
(纬向动能)
发展槽脊南 北热量输送
斜槽对角动量 的输送 (反串级 输送)
热力扰动环流(暖升冷降)
PE
(涡动有效位能)
KE
(涡动动能)
扰动摩擦损耗
中纬度大尺度大气运动的能量循环过程
1 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通过热带加热,极地冷却产生平均全 位能(纬向位能) Q PM 2 通过中纬度斜压扰动(斜压不稳定长波)对感热的输送使其基本 气流的有效位能转化为涡动有效位能 PM PE 3 通过中纬度斜压经向扰动形成的暖升冷降,使涡动有效位能转化 为涡动动能。涡动动能一部分由于摩擦而损耗 PE KE 4 通过中纬度大型扰动对角动量的输送,使涡动动能转化为基本气 流的动能(纬向动能) KE KM 5 平均经圈环流的净作用使基本气流的有效位能转化为基本气流的 动能(纬向动能) PM KM 6 纬向动能维持大气平均环流(处于稳定、平衡转态),并由于摩 擦而有一定损耗
单位质量的空气绕地轴旋转的绝对角动量
地球角动量
相对角动量
(一)地球大气系统中绝对角动量分布状态
1、 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其大小随 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极地最小
2、低层相对角动量 弱 极地东风带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具有东风角动量

(二)地球大气系统中绝对角动量守恒 a 低纬东风带由于摩擦和山脉的作用从地球 获得西风角动量 b 中纬西风带由于摩擦和山脉的作用失去西 风角动量
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冬季大陆东岸有大槽西岸有脊形成
• 大地形的动力作用,使气流发生明显的分 支、绕流和汇合 • 上山和下山对槽脊的影响(绝对涡度守 恒原理)H为气柱为至对流层顶的高度
d f 0 dt H
气柱上山,H减小,辐散,f不变,则气旋性涡度减小, 反气旋性涡度增大,气柱下山,气旋性涡度增大
极地环流圈的形成
极地能量亏损,温度低,密度大,从 而使气压随高度递减增大,高空有较低纬 度指向极地的气压梯度,而低层有极地指 向较低纬度的气压梯度。则低层空气有指 向较低纬度运动,在柯氏力作用下右偏成 为东北风,高层南风在柯氏力作用下右偏 成为西南风,构成极地环流圈
• Ferrel 环流的形成 Hadley环流中在30º N下沉辐散的气流中, 向北流动的气流,与极地环流圈中上升支 汇合,在高空辐散,其中有一支向南运动。 这样在Hadley环流圈和极地环流圈之间存 在一个与直接环流圈相反的环流,为间接 环流圈,也称Ferrel 环流圈。
气压场分布
3、高空主要为西风带:
高纬西风带——极锋西风急流 中纬东风带——弱 低纬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 二条行星锋区:极锋和副热带锋
• 季风: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风,主要由海 陆热力差异造成。 • 高空急流:在300hPa以上,>=30m/s的风 速带。
三、角动量交换
转动惯量与角速度乘积 :
2,高原的热力作用
a 南亚高压形成 高层高压 ①夏季为热源 低层低压 上升气流,高温高湿 b 夏季高原南侧转为东风急流
②冬季为相对冷源 低层高压(P163 图4.18) 高原南多西风急流适应
五、能量收支(P164 图4.19)
Q(太阳辐射)
平均摩擦损耗
维持纬向环流
Hardely环流(暖升冷降)
a)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远大于定长扰动和平 均经向环流 b)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最大值出现在30度纬 度附近 c)冬季哈得莱环流较强对角动量输送显著 d)费雷尔环流较弱,但水平输送方向与哈得莱环流相 反
③. 槽脊输送角动量的方式(P159 图4.15) a 对称槽 槽前对u角动量向北输送 槽后对u角动量向南输送 两者相等 无南北净输送 b 东北——西南向的倾斜槽 槽前对u角动量向北输送大于槽后对u角动量向南 输送 有u角动量向北净输送 c 西北——东南向的倾斜槽 有u角动量向南净输送 但实际大气在中高纬地区多为东北-西南向槽脊, 所以中纬度的扰动水平输送主要是向北输送西风角动 量
实际上: 地球旋转为常数 东、西风带长期维持
——两者相互补偿,达到平衡,证明角动量 守恒
(三)角动量的两种输送方式
1、大气内部角动量水平输送 ①. u角动量水平输送三种形式: 平均经向环流——三圈经向环流 定常扰动 ——平均长波槽脊 非定常扰动——天气尺度的槽脊、(反)气旋
②. 角动量水平输送的特征(P158 图4.14)
冬季
海洋暖——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强大 大陆冷——蒙古冷高压,北美冷高压, 格陵兰高压
海洋冷——太平洋副高,大西洋副高强大 大陆暖——亚洲热低压,北美热低压
夏季
2 高空的东亚大槽、北美大槽是海陆温差和高大山脉共
同作用的结果
东亚大槽
冬季——欧亚大陆东海岸温度低+青藏 高原背风坡动力作用 夏季——大槽东移离开大陆东岸+青藏 高原背风坡动力作用 北美大槽 冬季——北美大陆东海岸温度低+洛矶 山脉背风坡动力作用 夏季——大槽略东移离开东海岸+洛矶 山脉背风坡动力作用
第二节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太阳辐射能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能源。(P151 图4.10)
1、太阳辐射能在整个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随纬度 增大而减小。
(1) 低纬度(40°N~40°S)是太阳辐射能净得区
(2) 中高纬(40°N~北极、40°S~南极)是太阳能 净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