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高考核心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必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元素和周期表1.1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核电荷数、主要氧化态等1.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1.3 相关性质和应用二、化学键和化合物2.1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2.2 键的性质与化合物的宏观性质的关系2.3 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简式的书写2.4 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特点及性质三、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2 化学反应种类、形式及及原理3.3 反应后氧化还原数的变化和计算3.4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及相关原理四、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4.1 质量、物质的量及物质的基本单位4.2 摩尔及其应用4.3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五、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5.1 反应速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5.2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5.3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5.4 平衡位置移动规律的相关原理六、酸碱和盐6.1 酸碱的基本概念、性质及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运用6.2 强弱酸、强弱碱的区分和理解6.3 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6.4 盐的溶解度积及相关计算七、电化学7.1 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和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原理7.2 电解质的电离及表达7.3 电解质溶液电导、电解定律及其应用7.4 电化学反应、电动势、标准电极电势及测定八、化学能量与化学动力8.1 化学反应的放热、吸热及计量8.2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热力学计算8.3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计算8.4 化学反应的速率、活化能及影响因素以上是高考化学必学知识点的总结,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化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高考化学考试做好准备。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程。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总结化学知识,下面将对高三化学知识点做一个完整的总结。

第一章:物质与分子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原子组成,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

元素的符号和名称需要熟记。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原子组成,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

化合物的命名需要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和比例进行。

第二章: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反应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化描述。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将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比例写成简化的分子式,并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三章: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离子与离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离子方程式:用离子符号来描述离子反应的简化描述。

电离:在溶液中,部分化合物由盐离解成离子,称为电离。

电离是使溶液具有导电性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其中,电子的失去称为氧化,电子的得到称为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通过比较物质的氧化态或使用氧化还原半反应方程式来判断反应物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能使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而还原剂能使其他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第五章:化学计量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和物质的量关系的一门学科。

摩尔质量:表示单位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mol。

摩尔比例: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进行计算。

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的摩尔量与溶液的体积的比值。

第六章:气体与溶液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理想气体的状态。

PV = nRT,其中P为气体压强,V为气体体积,n为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量,T为气体的温度。

化学高考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

化学高考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

化学高考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高中学生的学业考试,尤其是高考来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将对化学高考知识点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

一、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化学符号表示(如H表示氢元素);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化学分式表示(如H2O表示水)。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位于原子核外的能级上。

3.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离子是由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

4. 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组成的,通过配位键连接。

二、化学反应1. 反应的表示: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等信息。

2.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等。

3.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物质的电子转移,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4.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中含有H+离子,碱中含有OH-离子。

三、化学方程式1. 摩尔比: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反应物质之间的摩尔比。

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平衡:通过增加H+、H2O、电子或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系数来平衡氧化还原方程式。

四、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1. 物质的量:用摩尔(mol)表示,1摩尔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2. 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比值。

五、离子方程式和离子反应1. 离子方程式:方程式中将溶液中的离子写成离子形式。

2. 离子反应:离子交换或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

六、化学键和化合物的结构1. 共价键: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共价键。

2. 离子键:靠电荷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通过自由电子形成金属键。

4. 分子的立体构型:包括线性、三角形平面、四面体和五棱锥等。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在高考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占据着一定的比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化学,以下将对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1.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1.1.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2.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1.3. 元素的特点和常见元素:金属、非金属、类金属1.4. 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性化合物1.5. 混合物的特点和分类:均匀混合物(溶液)、非均匀混合物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云、元素的原子序数2.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2.3. 周期表的主要分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2.4. 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概念及其关系3. 化学键与化合价3.1. 化学键的种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3.2. 化学键的特点和形成规律3.3. 化合价的概念与计算方法4. 物质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方程式4.1. 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分类: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4.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条件4.3. 摩尔与量的关系: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比5. 溶液的勾配和溶解度5.1. 溶液的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5.2. 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6.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6.2.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化学平衡状态、平衡常数和反应向左向右的判断条件7. 酸碱与盐7.1.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7.2. 酸碱反应中的滴定方法和计算7.3. 盐的命名和性质8. 电化学8.1. 电解与电解质8.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电解过程8.3. 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8.4. 电极电位和标准电极电位的定义和测定9. 有机化学基础9.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分类9.2. 烃类的结构和性质:烷烃、烯烃、炔烃9.3. 功能性基团和官能团的概念和常见有机化合物以上就是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化学是高考科学必考科目之一,而高考化学的知识点众多,涉及范围广泛。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总结,下面将对高考化学的必备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和归纳。

一、基础概念知识点1.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物质的最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构成,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

常见元素有氧、氢、氮等。

-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元素经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

例如,水(H2O)由氢和氧元素组成。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位于核外的能级上。

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其原子结构决定。

- 元素周期表: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特性。

3. 化学键和晶格- 化学键:物质中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力。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 晶格:晶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有序排列。

晶格决定了物质的晶型、晶体的形状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

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并可分离。

2. 物质的性质- 密度: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 熔点和沸点: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温度,以及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温度。

- 溶解度: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 颜色和气味:物质的可见外观特征。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较简单的物质。

- 置换反应:一个元素或离子被另一个元素或离子替代。

- 还原和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或电子反应。

2. 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参与反应并消耗的物质。

- 生成物:从反应中形成的新物质。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配比关系可由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化学平衡和酸碱反应1. 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率。

- 平衡常数:表征反应在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

高考化学掌握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掌握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掌握知识点汇总化学是高考中一门重要的科目,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我将对高考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颜色、形状、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是物质的性质。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二、原子与化学键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壳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原子的分类:原子可以分为元素的同位素和同种元素的异位素。

3. 化学键: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新物质的生成。

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3. 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一定比例的反应。

四、酸碱中和反应与溶液浓度1. 酸碱中和反应:酸溶液与碱溶液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2. pH值与pOH值:pH值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值表示溶液的碱性。

3. 浓度的计算:溶液浓度可以通过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等方式表示。

五、化学反应热学1. 热力学定律:包括恒定压力下焓变化等于吸热减放热和焦耳定律等。

2. 热反应公式:热反应公式可以根据热力学定律计算热能的变化。

3. 熵和自由能:熵和自由能是热力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影响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

六、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平衡原理: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表达式是判断化学平衡位置的重要指标。

2.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浓度等因素的变化。

3.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反应物浓度变化对时间的导数来表示。

七、电化学与电解1. 电解与电解质:电解是指通过电流可以使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

2. 电化学反应方程式:电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方程式表示,包括正极和负极的反应。

化学高考必背知识考点(完整版)

化学高考必背知识考点(完整版)

化学高考必背知识考点(完整版)化学高考必背知识考点(完整版)原子基本结构与性质:原子的组成、电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华力等共四种化学键形成原理及化学键的特点和应用。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基本概念、性质及中和反应的原理,以及酸碱度、pH 等指标。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变化规律和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和应用。

化学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键的静电势能、分子中原子的分布密度、基分离能、离子半径等化学基本理论。

化学量和化学计量:化学量和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化学计量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化学动力学等内容。

功能性有机化合物:烃、卤代烃、醇、酸、醛、酮、胺、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性质及应用,包括有机合成反应的原理等。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中基本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基本观察和记录等。

高三化学学习方法高考化学必记21条规律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__橙3.1红色3.1—4.4橙色4.4__酚酞8.0无色8.0—10.0浅红色10.0红色石蕊5.1红色5.1—8.0紫色8.0蓝色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Ag+Hg2+Fe3+Cu2+H+Pb2+Fe2+Zn2+Al3+Mg2+Na+Ca2+K+阳极: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4.根据化学总反应方程式书写两个电极反应式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两个电极反应式;(2)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两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5.解计算题时常用到的守恒规律:原子守恒、转移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高考化学必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高考化学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高考,本文将总结高考化学必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的分类及性质•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2.原子与分子•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3.晶体结构•晶体的分类与性质•晶体的空间结构•晶体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二、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2.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3.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平衡常数与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三、溶液与浓度1.溶液的分类与性质•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溶液的分类(均相溶液、非均相溶液)•溶液的性质(稳定性、均一性、透明度等)2.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与计算•浓度单位(mol/L、mol·L⁻¹)•溶液的稀释与浓缩3.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的概念与计算•物质的量分数的概念与计算•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分数的关系四、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自发的与非自发的)2.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电子转移的概念与类型•电极电势的定义与计算•标准电极电势表•电极电势的应用(原电池、电解池等)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方法•配平过程中的电子守恒•配平实例分析五、物质性质与变化1.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氢、氧、氮、卤族、硫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2.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等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3.有机化合物•烃、卤代烃、醇、酚、醚、酮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六、实验操作与技能1.基本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与洗涤•溶液的制备与浓度测定•气体的制备与收集•滴定、光谱、色谱等分析方法2.实验设计与评价•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步骤与方法•实验结果的评价与分析3.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化学实验安全常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与处理•化学实验废物的处理与环保通过上面所述六个方面的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高考化学必学的基础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 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 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 而 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 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 类型:根(如 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COOH 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 · 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 团。 (1) 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 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
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 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 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 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 H
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 核素
气体名称
液化后名称
主要用途
空气
液体空气
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稀有气体
氮气
液氮
冷冻剂
氯气
液氯
自来水消毒剂,制氯化铁、氯化烷等
氨气
液氨
制冷剂,用于氨制冷机中
二氧化硫
液体二氧化硫
漂白剂
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
燃料
12. 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 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 存、
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 能耐高
压,以确保安全。常用的几种气体液化后用途见下表。
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基(羟基)
根(氢氧根)
电子式
电性
电中性
带负电
存在于
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和其他“基”或原子团相结 合
能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宏观)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
实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时呈 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时呈现的性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 态、
状态的变化。
10. 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 在
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 70℃时,却能以任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 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13. 非金属性
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 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
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 这样的
(微观)
现的性质

性质包 括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 一般指跟氢气、氧气、金属、非金属、氧化
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物、酸、碱、盐能否发生反应及热稳定性等
9.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
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2.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 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 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 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 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 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 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
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
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
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高考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第一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 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 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