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演示实验的改进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1、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

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

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判断物体的浮沉和计算浮力的大小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的理解。

3、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上网查找资料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浮力的知识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演示用具:三支量筒、三支小试管、水槽、钩码、测力计学生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桔子、笔、盆子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

(课件: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动画)师:文彦博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因为水有浮力)好!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

(出示板书:浮力)(借助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初二演示实验的改进

初二演示实验的改进

初二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分三类: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为使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更明显,可以尝试对一些演示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一、光沿直线传播的演示实验改进为了能清楚地演示光的传播路径,可用如下改进方法:①用教材提供的仪器,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或在水中混入适量肥皂水,使水呈轻微的浑浊状态,再用氦氖激光等光源射向水中,此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路。

演示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时,我采用的是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这样当用激光手电照射时,就可以在液体中清楚地看到一条红色的光线。

②用点燃的蚊香和1个去掉底的大可乐瓶(最好是蓝色)制成烟雾室;再用学生激光笔发出激光照射,可看到一条笔直的光路。

③用一支激光笔和大果冻(里面不含果肉)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也可以验证。

方法是:学生直接用激光器从侧面对准果冻射去,则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在果冻内有一条直线光路。

二、摩擦力实验的改进在讲摩擦力的时候,学生对于摩擦力的方向不够明确,教师也只能根据一些现象给学生讲解,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没有实际经验,也没有实际看到我在教学中根据生活经验,用很简单的器材演示摩擦力的方向。

器材:鞋刷(硬度要选择适当,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做法:①演示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方向。

做法:把物体放在鞋刷上,毛朝下,向前拉动物体,可以看到物体向前移动,鞋刷的猫朝后弯,说明地面给物体的摩擦力是向后的。

②演示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方向。

做法:用两个鞋刷,分别固定在两个物体上,使他它们的有毛部分相对(就是在两个物体中间)。

拉上面的物体,可以看到:与上面物体固定的鞋刷的毛向后弯,说明上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

与下面的物体固定的鞋刷的毛超前弯,说明下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前。

《浮力》教学反思15篇

《浮力》教学反思15篇

《浮力》教学反思15篇《浮力》教学反思1本节教学在引入浮力的时间过长,前四个动手实验过多,在要求同学怎样才能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出乎意料,有一组同学利用乒乓球,将橡皮泥粘在乒乓球的一侧放入水中,这时橡皮泥未沉入水中,而其他组的同学由于第一次没有成功使橡皮泥沉入水中,再让其浮在水中的话难度就加深了。

在做鸡蛋放入水和盐水中时,我先把鸡蛋放入杯中,拿出两杯水让学生猜想倒入后会有什么现象?本想卖个关子,但学生很聪明,立刻就回答出来沉入杯中的是水,浮起来的是盐水。

在讲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分别让同学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但由于时间较紧,请同学分组探究并展示,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想让学生复习一下表格的设计,这一步就被我临时删除了。

最后,做巩固练习时,课件由于出了一点小问题答案直接就跳出来了,我只好临时请同学讲解一下为什么?《浮力》教学反思2华师大版的《浮力》一节内容安排在八年级第三册第四章第二节中,对力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综合性强,相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有点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力求试验方法简单化,过程易于理解。

在安排第一个活动《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时,我用一大一小两只空塑料瓶,要求学生用同一只手将它们逐一压入水中,感受水对空塑料瓶的浮力,同时希望学生能得出以下结论: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托力越大。

在课堂巡视中,却发现有位学生用两只手将两只空塑料瓶同时压入水中,甚至还溢出了一部分水。

我眉头一皱,正想上前制止,突然“灵感”顿悟,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在我脑中形成。

活动结束后,在汇报实验结果时,我请刚才那位同学上讲台演示。

一开始他不敢把刚才“粗鲁”的动作再做一遍,后来看到我鼓励的眼神,就挽起袖子,伸出两只手将两只空瓶同时压入水中(讲台上溢出了一些水),下面的同学哗然大笑。

我趁机问他们:“你们为什么笑呢?”他们说桌子上有很多水溢出来了。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篇一」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设计时主要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如:“死海为什么不死”,引出浮力。

通过观察,发现鹅浮在水面,乒乓球浮在水面,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

最后由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死海为什么不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造死海的例子来鼓励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

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造船比赛”、压易拉罐等实验,让学生边做边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

本节通过大量实验,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间、生生间以交流、讨论、实验等多种手段保持探究兴趣。

让学生给浮力下定义,从现象猜浮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再从实验和交流中得到规律,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

让学生在现象中发现,探究,交流,再发现新题。

《浮力》教学反思「篇二」1、经过教学的实施后,对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物体浮沉条件实验的改进方法

物体浮沉条件实验的改进方法

物体浮沉条件实验的改进方法:(1)在黄色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用蜡封住口,将乒乓球放入装有适量水的大量筒中,把乒乓压入水底,撤去压力后,乒乓球会缓慢向上运动,这种状态称为“上浮”;(2)乒乓球上浮到一定的位置后,最后会静止,一部分体积浸没在水中,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水面,这种状态称为“漂浮”;(3)若将铁块放入水中,铁块将会向下运动,这种状态称为“下沉”,铁块最后会下沉到容器底部;(4)将灌满水的小气球(小气球内要尽可能灌满水,不留空气,必要时还要在口处绑一些细铁丝,否则不易浸没在水中)扎紧口,轻轻放入水中,小气球会停留在水中任何深度处,这种状态称为“悬浮”。

关于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如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为此,可演示一个小实验:把一枚小铁钉放在水中,结果下沉;而将大木块放在水中,会上浮直至漂浮。

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

这个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发生冲突,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物体浮沉的条件。

器材:空塑料眼药水瓶一只,大铁钉一只,自行车气门芯皮一根,还有胶带、锥子、小刀等。

制作:用胶带将眼药水瓶和大铁钉缠在一起,在塑料瓶紧靠铁钉的侧壁上用锥子戳几个小孔,再用小刀将瓶口削尖,在瓶口处接上自行车气门芯皮,这就做成了潜水艇模型。

思考:把模型进入水中,从管内吸气,模型将怎样?为什么?向管内吹气,模型又将怎样?为什么?学生通过实验就会发现:把潜水艇模型放入水中,向外吸气时,由于内部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就会从侧壁上的小孔进入塑料瓶,使模型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下潜;反之,向管内吹气,会把部分水排出模型,使模型的重力减少,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上浮。

由此总结出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改变自重实现上浮和下沉。

此时可引导学生将潜水艇和“活动1”中鸡蛋的浮沉原理进行对比,明确:通过改变浮力或改变重力这两种方法都可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浮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浮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浮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水奥秘》中第三节《浮力》。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概念,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关系,以及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浮力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概念,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

难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实验物品(石头、木块、塑料瓶、硬币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物品、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让幼儿观察浮力演示器,引发他们对物体沉浮现象兴趣。

(2)请幼儿预测不同物体沉浮情况,并实际操作验证。

2. 讲解浮力概念(5分钟)(1)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幼儿理解浮力存在。

(2)用简单易懂语言向幼儿介绍浮力定义。

3. 探究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沉浮情况。

(2)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

4. 影响浮力大小因素(10分钟)(1)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不同大小物体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2)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解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5. 例题讲解(5分钟)(1)出示例题:为什石头沉入水底,而木块能浮在水面上?(2)引导幼儿运用浮力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6.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推力。

2. 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浮力>重力,物体浮在水面上;浮力<重力,物体沉入水底。

3. 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物体大小、形状、密度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观察家里物品,判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入水底,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幼儿解浮力概念和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

改进的浮力实验演示仪

改进的浮力实验演示仪

以下介绍 几个 利 用 改 进 的 浮 力 实 验演 示 完
测力 示数 , 以探究 浮力 大小 与 物体浸没 在 液体 可 的深度 是否有 关 。 用手 把橡皮 泥 捏成几 种不 同 的
形 状 , 别浸 没在水 中 , 分 记下 测力 计示 数 , 以探 可
成 的浮 力探究 实验 :
( ) 究浮 力产生 的 原 因 1探
摘 要 : 文 介 绍 了一 种 顺 应 素 质 教 育要 求 、 应 学 生 的 兴 趣 爱 好 和 认 知 能 力 、 应 当前 的 评 价 体 系 , 初 中物 理 本 顺 顺 在 习题 中合 理 创 设科 技 史 的 情 境 , 学 生在 做 题 过 程 中接 受 科 技  ̄V - 认 识 和 在 初 中教 学 中 的 尝 试 性做 法 . 给 出 了 让 - g的 并
如图 2所 示 , 手 把 小 塑 料 桶 按 在 塑 料 片 用 上, 遮住 中间 的圆孑 , L 向实验 筒 中加水 , 让小 塑 料
桶没入水 中后 松手 , 由于小 塑料 桶下方 不受 水 的
究浮力 大小 与物 体 的形 状 是否有 关 。
( )探究 阿基 米德 原理 3 如 图 5所示 , 用两 只 相 同的测 力计并 排挂 在
托力 , 小塑 料桶不 会 浮起来 。 水不 断漏 下来 , 当小 塑料桶下 方水装 满后 就会 产生 向上 的托 力 , 塑 小
支架 上 , 只下 方 挂橡 皮 泥 , 只下 方挂 小 塑 料 一 一
桶( 拿下 盖 子) 在 实验 简 中装 满 水 , 橡 皮泥 逐 , 把
料桶 受到浮力 的作用 会浮 出水 面 。 ( )探究影 响浮力 大 小的 因素 2 把实验筒 放在铁 架 台 的底 座 上 , 筒 中装入 往 足够多 的水 , 把橡 皮泥装 入 小塑 料桶 内 、 紧 , 盖 用

2023年《浮力》教学反思12篇

2023年《浮力》教学反思12篇

2023年《浮力》教学反思12篇《浮力》教学反思1五下单元第五课充探索物体沉浮因素转为对浮力的感受和认识,这一课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浮力并尝试测量浮力的大小。

同时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浮力与排水量的直接联系。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特别重要,课程实验需要提前做一次。

特别是泡沫沉水实验。

各个环节的实验材料要提前准备。

作为滑轮用的勾码(加重)实验用的各种大小不同的泡沫弹簧测力计烧杯本节课实验内容比较多,分为感受实验和测量实验。

课堂中我用手将泡沫呈现出上升、静止、下降三种不通的状态,从而引出支持力和重力关系的讨论: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下落;当支持力等于重力,泡沫静止;当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上升。

得出结论后就可以开始感受实验。

由于我们在前面了解了泡沫静止在手中是因为支持力的作用,而泡沫静止在水面上必然有一个等同于支持力的力。

提出问题什么力让泡沫静止在水中?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浮力。

之后就是用手压水中的泡沫,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慢慢的加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浮力及其变化。

感受实验之后就是浮力测量实验。

在实验前应先让学生了解:浮力=重力+压力(拉力);这个过程可以用感受实验中下压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讨论得到。

测量实验前重物和泡沫的选择十分重要,物重的质量一定要足够,否则实验会失败,另外可以将观察排水与浮力关系结合,所以烧杯的选着尤为重要。

但是我们在实验时犹豫泡沫和重物的原因导致排水现象特别不突出。

或许可以用1000ml 的量筒代替。

测量浮力实验为了达到实验效果,也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选择小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尽可能的缓慢加大拉力。

让小组同学都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另外,当泡沫完全沉入水中的时候,可以让操作学生继续缓慢的让泡沫再下拉一段距离(让泡沫悬浮在水中),并记录浮力大小。

由于课程实验较多,我们在课堂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否则会有学生不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浮力》教学反思2第一部分:引发认知冲突,猜测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通过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块和圆柱体的沉浮实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会迅速沉到水底,这与空塑料瓶,乒乓球和木块放入水中,用手压到水底,松手后它们又会迅速上浮的现象不同,手上会感觉到一股向上顶的力,骆老师请学生们画一画这个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浮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们猜测沉到水中的圆柱体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32名学生,14人猜测受浮力作用,18人猜测不受浮力作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浮力》实验说课稿说(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浮力》实验说课稿说(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浮力》实验说课稿说(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XXX《浮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一节。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不锈钢架子。

钩码、杠杆、篮球、橡胶塞、气球、水槽、玻璃杯、圆柱体、兵乓球、矿泉水瓶、烧杯、铜块、铁块、细线、弹簧测力计、不锈钢架子等。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1.探究浮力方向时教科书只说浸在液体中物体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但没说具体是怎样的向上。

学生观察倾斜瓶子里兵乓球拉细线,细线在竖直方向被拉直。

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实验中浮力产生的效果,得出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探究浮力方向时让学生观察塑料瓶上下的薄膜凹进的程度不同,得出上下表面的压力不同,从而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3.在深入探究浮力产生原因时,做了兵乓球放在瓶口朝下的瓶子里,往瓶子里注水,兵乓球并未浮起来。

以往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捂住下端瓶口,兵乓球不多久就浮起来了。

学生总是无法看清楚到兵乓球下端瓶口的水有没有装满,无法排除是因为空气柱使得兵乓球浮起来,所以很难得出乒乓球是因为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上浮。

实验改良:利用连通器原理,在底部瓶口内部加一个瓶子,只要当内部瓶子液体深度跟内里瓶子瓶口深度相同时,乒乓球才会上浮,这时瓶口全部注满水,从而得出乒乓球是因为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上浮。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研究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实验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知道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初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浮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2)在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

浮力教学反思9篇

浮力教学反思9篇

浮力教学反思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浮力教学反思9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9篇浮力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以供参阅。

《浮力》实验课教学设计

《浮力》实验课教学设计

《浮力》实验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要点:(1)知道浮力与及浮力产生原因;(2)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这一节内容是在前所学二力平衡知识,压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其中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能为下一单元物体的浮沉,浮力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1、本人任教的学校是乡镇中学,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意识弱,害羞,但求知欲强,需要老师多加鼓励,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材处理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浮力和浮力产生原因2、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技能目标: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教师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学法:让学生“自主猜想、亲身体验、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实验改进: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

故相应策略: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器材准备:实验器材:教师准备:乒乓球,大饮料瓶,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红绳子,盐水,鸡蛋学生准备: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鸡蛋,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测力计、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盐水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浮力》实验教学创新设计

《浮力》实验教学创新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科学学习过浮力,有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八年级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所 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完全可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是我对这节课学 情的定位。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及质疑创新的科学思维. 5.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课堂小结,大谈收获,通过自我总结和评价,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 实验代替, 学生做中 学,学中 做。
板书设计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 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ρ液 和 V排
浮力的大小与 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 和 液体的密度 有关.
铜 铝
活动二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是本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我设计教学活动 如下: 让学生进行如下的体验活动,由此引发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深 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继续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 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 把这些因素写在黑板上。
三、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乒乓球和铁球,让学生猜想放入水中会怎样?结 果出现两种如图异常的现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
(二)、小组合作 实验探究

对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改进

对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改进

对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改进华东版教材,初二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用蜡块在水底是否浮起来说明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的压力差。

蜡块浮沉实验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蜡块底部是否平滑。

为了追求底部的平滑,我们尝试了刀削法、把玻璃加热融平法、在玻璃板上垫纸熔铸法、抹油法、按压法,甚至悄悄地抹胶法等等,总算让蜡块沉在水底了。

课堂上几分钟的演示实验课前必须花几小时去准备,时间效益极不经济。

在制作过程中,我萌发了改进实验的想法,把一木块的一面粘上等大的玻璃片,替代蜡块做实验。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一来玻璃面非常平滑可确保实验的成功,二来不易变形,可反复使用达到一劳永逸的要求。

在制作木块玻璃体时,建议注意以下三点:1.木块形状上浮。

应选择图1所示的扁体正方形状为宜。

2.木块、玻璃的厚度问题可以通过计算得以确定。

为保证实验成功,木块产生的浮力不应过大。

根据:水=1.0×103千克/米3;木=0.5×103千克/米3;玻=25×103千克/米3。

设木块厚度为H,玻璃厚度为h,面积为s,见图1。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水gs(H+h)>水gsH+玻gsh水(H+h)>木H+玻h整理得:>3即木块的厚度大于玻璃厚度的3倍,可保证木玻体在水中上浮,综合第三点,故取5倍较适宜。

3.由于水槽或大烧杯的底部可能不平滑,就必须进行第二次吻合。

解决的办法,再取一片面积稍大的玻璃,实验前将它平放在烧杯底部。

这样,两片玻璃之间就很容易达到紧密吻合,水对系统产生浮力。

由于木块的厚度为单层玻璃的5倍,而小于两层玻璃厚度的3倍,故系统不能浮起。

教师每每改进实验,应与原实验原理相比较,这无疑会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大有益处的。

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对浮力的应用教学的两点改进建议

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对浮力的应用教学的两点改进建议

瓯畏撬导=二===_————●-物理教学要让学生j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一对“浮力的应用"教学的两点改进建议矗蠢i一蕊‘臻罨誓《黧j|{{}冀曩糍爨誊鬻。

舞v曼…鹭≥蕊蕾冀善穗:溅誊黪罨萎誉囊萋;燕鬻誊凳毒}|I;j曩琏叠≯蠹。

石屏县教育局教研室郑永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六节“浮力的应用”的教学,应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概念——物质的密度决定物体的沉浮。

因此,它是一个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非常好的内容。

然而,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过这一节之后仍然不能建立起关于物体浮沉的正确的科学概念,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是形状改变决定物体的沉浮。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如下两点改进:一、教科书用“想想议议”栏目通过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如图1)图l为了使学生获得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直接经验.抓住重力和浮力大小的关系,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出浮沉的条件,也为后面学习课标要求的潜水艇浮沉原理打下基础,笔者采用了一个学生探究实验(演示实验也可,但学生自己动手效果更好)如图2。

实验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探究,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图21.所需器材为一个水槽(水桶也可),一个有盖的小空瓶。

2按照下表中的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观察结果。

3.请把实验探究的结论填写在下面空格中: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力和——力的大小。

当浮力——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重力时,物体下沉;当浮力——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实验观察小瓶小瓶受力次数实验方法运动情况情况分析把盖上盖子的空瓶1浸没于水中再松手把装满水并盖上盖2子的小瓶浸没水中再松手想办法使小瓶既不3上浮也不下沉,即静止在水中二、课本第99页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用来说明轮船浮在水面的原理(如图3)演示把金属箔卷成一团放入水中,它能浮到水面上码?把它做成中空的筒放入水中.它能浮在水面上吗?甲乙图14.6-4金属箔能漂浮在水面上图3上述实验能直观形象地说明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原理,但也会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误的直觉——“形状改变,影响物体沉浮”。

关于《浮力》一节“浮力方向”的设计评析

关于《浮力》一节“浮力方向”的设计评析

关于《浮力》一节“浮力方向”的设计评析作者:程挺模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3年第02期《浮力》是初三物理较为难学的一节内容,是学生在掌握重力、摩擦力、压力、密度和压强等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拔高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分为: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等三部分重点知识.在应用练习上关键是由感性认识转为量化计算,要设计多个物理量的综合分析,再选择适合的计算公式,这是学习浮力的难点.我处理本节的观点是:教学内容要先分清主次,三项重点内容必须课堂学明白、弄清楚,关于浮力的计算知道简单的称量法和重要的阿基米德原理即可,不必深究引导,因为对浮力计算的系统认识是要学完本章学生才能完全领会的.但在集体备课和听评课研究过程中,我更发现处理课堂细节的重要性:“大事明了”就会层次分明,“小节要细”就会思维顺畅.事因源于一个普通的知识点: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下面是我们对这个知识点处理的精细化程度的递进过程.个体备课时,教师的一般设计是:(1)学生用手体验:将漂浮的纸杯慢慢压入水中,体会纸杯所受浮力的变化及方向.(2)学生用眼观察:松手后,观察纸杯的运动方向情况.教师问: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体验、学生观察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回答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教师补充“竖直”二字即可,但恐怕底气不是太足.淡化这个细节也就淡化了教学的严谨程度.集体备课时,我们的合作设计是:(1)学生用手体验:将漂浮的纸杯慢慢压入水中,体会纸杯所受浮力的变化及方向.(2)学生用眼观察:松手后,观察纸杯的运动方向情况.教师问:请同学们猜想: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教师再问:果真是向上的吗?教师引导: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3)教师演示实验:一段长度合适的红丝线,一端粘在黄色乒乓球上,一端粘在大烧杯内底上,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慢慢没过乒乓球,让学生观察红线的形状变化.教师问:红线为什么被拉直了?那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这个增加的演示实验一下子是浮力的方向问题形象化了,一条在水中被竖直拉直的红线反映出了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并且是“竖直”的.在这里,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情况进行猜想,再集体演示进行证实,这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同时还渗透了“转化法”的物理学习方法.“试水”课堂时,我们的调整设计是:在以上三步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第四步,即:(4)教师比对实验:在大烧杯旁边增加一个重锤线,让学生观察水中红线是否与重锤线相互平行.教师问:大家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那么观察两线的平行情况,说明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应该说,增加红线演示浮力方向的实验已经很不错了.但老师们课下一起交流时,就又想到了增加重锤线的比对实验.这样一比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就一下子体现出来了.对教师而言,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严谨性的最好体现.优化课堂时,我们的完善设计是:(5)实践改进实验:教师把第三步的大烧杯放在固定的平台上,第四步用作比对的重锤线是挂在铁架台上的,把它们靠近后并摆在一起,然后再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实像在大屏幕上.再好的设计也得需要课堂进行验证.针对第四步的比对实验可见度,教师虽然在器材的颜色、红线的粗细等方面都做了考虑,但班级后面位置的同学还是看不清楚,所以把实验用投影放大出来,增加可见度;针对实验的稳定性,把用手提重锤改为铁架台悬挂重锤,增加可信度.这样的处理是教师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最好体现.一个普通的浮力方向的知识点,经过我们集体备课研讨,完成了对它的四次递进设计,完善了对它的五步细节实验,从而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也越来越顺畅.实际上,这个知识点的处理在课堂上是一气呵成的,时间也仅是三四分钟,但由于我们设计的比较精细到位,我想留给学生的记忆可能是永久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果每个细小课堂环节都能如此,我们的辛苦安排必定换来学生的认可和赞赏.。

关于科学教材中浮力知识教学的思考

关于科学教材中浮力知识教学的思考

治学之法2013-08关于科学教材中浮力知识教学的思考文/程德海浮力知识是初中科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浮力知识涉及的具体情况复杂,基础知识内容多,学生思维适应性要求较高等原因,浮力知识的教学始终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浮力教学中常见的几个典型问题1.同一个鸡蛋放在甲杯液体中时,它在液体内悬浮,把它放入乙杯液体中时,它却漂浮在液面上,问鸡蛋在哪种液体中受到浮力大学生往往认为,鸡蛋在甲杯液体中受到浮力大。

他们为什么做出这个判断呢?学生的想法是:因为鸡蛋在甲杯中是全部浸没,当然排开液体的体积大,所受到的浮力也就大。

学生之所以产生错误,从知识上分析是由于对二力平衡的知识没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从心理因素上分析,就是忽略了隐蔽因素。

这个隐蔽因素是“同一个鸡蛋”和“液体的密度不同”。

隐蔽因素的心理作用,在浮力一节的学习中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

2.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把它们投到水中,谁受到的浮力大在叙述这个题的过程中,如果在“体积相同”这几个字上加重语气或者有所重复时,学生就会做出:“木块和铁块受到的浮力一样大”的错误判断。

这是因为教师在叙述上的暗示起了作用,导致学生只想到了“体积相同”这个明显的已知条件,忽视了木块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一条件。

事实上,木块只有部分体积浸没在水中,铁块是全部体积浸没在水中,当然木块排开水的重力要比铁块小,因此铁块受到的浮力要大。

如果在叙述题目的过程中,语气的着重点放在后面,一样大的“木块和铁块”时,这样就又有一种暗示的倾向,使学生感到教师在提示注意:它们的密度不同!木块要上浮、铁块要下沉,所以就能较快地作出铁块受到的浮力大的正确判断,改变了提问题的语气,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效果。

3.把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放到水中,当它们静止后,谁受的浮力大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木块受到的浮力大。

如果只看他们做出的判断,那是正确的。

可是要注意,学生有时是根据错误的依据,又进行了错误的分析,反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自制浮力成因演示器分析及改进

自制浮力成因演示器分析及改进

自制浮力成因演示器分析及改进作者:蒋丽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10期江苏苏州新区一中(215011)蒋丽艳将矿泉水瓶底部剪开后倒置,放入乒乓球后注水,乒乓球被压在近瓶口处。

若将瓶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但是,这种用乒乓球和饮料瓶自制的浮力成因演示器,在堵上瓶口后,水只需漏下少许,乒乓球就会浮起,此时乒乓球下方还没有水,不足以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

本文作简要的分析。

一、原“自制浮力成因演示器”的分析图1文献[1]中提出了改进实验,去掉底部和盖的1.25L和600mL的大小塑料可乐瓶倒置,下方各放一个乒乓球,将小瓶放入大瓶内,用铁丝水平穿过大小可乐瓶上方,架起整个装置(如图1),之后向瓶中灌水。

该装置中,瓶口须切除,文中还特别提到要用钩刀将瓶口开大点(仅比乒乓球直径略小一点)。

倘若不将瓶口切除,不难发现在实验过程中,乒乓球下方始终有一段空气柱被封存在瓶口处,乒乓球上浮仍有下方气体作用。

所以,将瓶口去除,其目的无非是使乒乓球下方没有空气,使其完全与水接图2触。

但在开口过程中,较难把握切口的大小,且实验过程中水流量较小,耗时长。

若不切除瓶口,是否可以使乒乓球下方完全与水接触呢?为了将瓶口下方的空气排掉,笔者在乒乓球与小塑料瓶接触处下面开一道长约为1cm的水平窄切口(如图2)。

在加水的过程中,当小瓶中的水位比大瓶中水位高出一段距离时,乒乓球会向上浮起。

为了弄清这段高度差的数值,将有切口的小塑料瓶倒置后,放一个乒乓球,再向其中灌水,随后将其压入水中,发现当瓶内水面比外界水面高3.5cm时,乒乓球便会浮起。

文献[1]中提到当大瓶中的水位高过小瓶中乒乓球一定高度时,乒乓球就可以浮起,这个说法也存在片面性。

若乒乓球上方的水位原本不太高,如只有5cm,大瓶中的水位还没高过乒乓球时,球就会上浮了。

当然,为了保证小瓶内乒乓球在接触下方水面时球不浮起,可先向小塑料瓶内灌水,水位必须超过3.5cm。

浮力产生原因演示装置的创新改进

浮力产生原因演示装置的创新改进

浮力产生原因演示装置的创新改进
庄中木;刘信生
【期刊名称】《实验教学与仪器》
【年(卷),期】2024(41)3
【摘要】利用自制的相互隔开的空心立方体上下2个探头与2支U形管压强计相连,构成组合装置,可以巧妙探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单元中的“探究浮
力产生的原因”实验。

采用放大法将橡皮膜的形变大小转化成U形管内液面的高
度差,即可进行实验的定量分析,从而使定性的静态实验转化为定量的动态实验。


学实践表明,实验装置的创新改进,一方面可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庄中木;刘信生
【作者单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民安中学;庐江县龙桥镇初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自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演示装置
2.化繁为简一步到位——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与浮力的产生原因综合演示器3.浮力产生原因演示实验的改进4.“浮力产生原因”实验的分析与研究--以“乒乓球浮力成因演示实验”为例5.“浮力产生原因”演示仪的定量化改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演示实验的改进
作品全称《浮力》演示实验的改进
学校名称联系电话
姓名性别年龄初、高中组初中组
设计原理(含原理图和实物图、主要解决
的问题)
实验原理: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排
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
关,与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主要解决问题:
按照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做实验时,由于
学生与讲台之间的距离较远,以及教师
手工操作中容易发生晃动,使得在做实
验时会出现下面的问题:
物体逐渐浸入液体中时,物体的浸入的
体积变化不够明显,学生不容易观察清
楚物体体积的变化。

物体逐渐浸入液体中时,物体所受到的
浮力的变化不明显,学生不容易发现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用一串密度较小的小球所为研究物体,让小球一个一个浸入水中,学生就容易观
察小球浸入水中的体积的变化。

而且,小球密度较小,使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
变化较大,学生容易观察小球浸入水中的体积与所受浮力的变化关系。

(二)实验方法(或实验过程)
实验中需要的器材:一牛量程测力计、铁架台、四个小球用细线连接、圆柱型玻
璃容器、细线、钩码。

其中测力计选择一牛量程,因为,这个量程的测力计读数容易,而且,受到较小
的力时,指针变化幅度比较大,容易观察。

圆柱型玻璃容器盛有水时具有放大
功能,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看见浸入水
中物体的体积的变化。

测力计和物体用细线连接在铁架上,
并用钩码拉住,避免教师因长时间操
作而发生晃动,影响实验。

按照上图中方式组装实验仪器,并请
一名同学上台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的
变化。

并记录在黑板上。

钩码细线连接方式如图:
步骤:
1、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2、将第一个小球完全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拉力的大小,并根据平衡力计算浮力的大小F1.
3、将第二个小球完全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拉力的大小,并根据平衡力计算浮力的大小F2.
4、依次将小球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拉力的大小,并计算浮力的大小。

5、当所有小球都浸入水中后,改变小球在水中的深度,测量浮力的大小。

6、在水中加入大量的食盐并搅拌使其溶化,重复第五次实验。




中记录数据表格
浸没小球的数量没有一个小球两个小球三个小球四个小球
深度h1
四个小球
深度h2
四个小球
盐水
测力计示数
浮力
浮力变化
(变/不变)
分析数据并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及其具体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