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 考点05 名著阅读之《论语》(原卷版)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 考点05 名著阅读之《论语》(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05 名著阅读之《论语》【命题趋势】2022年高考考试,北京卷名著阅读只考《红楼梦》和《论语》,采用选考的方式命制试题,以前两个都考,现在只考其中的一部,以前考两题,每题6分,现在改为考其中的一部,分数为10分,这样就势必增加考核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要对名著在做深入的研究。

关于《论语》要重点掌握孔子的儒学思想。

【真题再现】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考点详解】《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

【内涵解读】(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执政者应实行“仁政”:①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富之”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只是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北京卷《论语》真题考查2019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后)(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7分)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析】1.考生如果不熟悉这一章,日常没有储备,那么面临这则文言小短文,会有如下文字障碍:①看到第一句,可能会想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自《增广贤文》)的名句,于是,做第一题时很容易将“其道”解释为“正确的途径、方式、方法”(对立面是“不择手段”),不会依据语境去做更为精准的解释——“仁,仁道,仁义之道”(“其道”:A.依据下文“去仁”“违仁”,此指仁义之道;B.精准阅读能力强的话,会注意题干中的“本句中的”,也会提醒自己)。

②“贫与贱”一句,由于字句有争议,在没有认真看第二题题干之前,肯定一头雾水,读得稀里糊涂。

③去仁:离开仁道。

去,离开。

恶wū乎:于何处,在哪里,怎么。

恶:何。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

颠沛:困苦,受挫折。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①“其道”指仁或仁道。

// 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配上学生答案,验证我的猜测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北京卷《论语》真题考查2019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后)(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7分)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析】1.考生如果不熟悉这一章,日常没有储备,那么面临这则文言小短文,会有如下文字障碍:①看到第一句,可能会想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自《增广贤文》)的名句,于是,做第一题时很容易将“其道”解释为“正确的途径、方式、方法”(对立面是“不择手段”),不会依据语境去做更为精准的解释——“仁,仁道,仁义之道”(“其道”:A.依据下文“去仁”“违仁”,此指仁义之道;B.精准阅读能力强的话,会注意题干中的“本句中的”,也会提醒自己)。

②“贫与贱”一句,由于字句有争议,在没有认真看第二题题干之前,肯定一头雾水,读得稀里糊涂。

③去仁:离开仁道。

去,离开。

恶wū乎:于何处,在哪里,怎么。

恶:何。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

颠沛:困苦,受挫折。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①“其道”指仁或仁道。

// 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配上学生答案,验证我的猜测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试题详注详释详解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试题详注详释详解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题详注详释详解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部分试题如下:(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6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4分)一.本试题的总体评述。

2020年北京试卷中《论语》整本书阅读题,较以往试题有较大变化:1.分值设置。

自2018年起,《论语》以“名著阅读”板块进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以来,其分值一直并不固定,2018年为5分,2019年为7分,2020年为6分,看起来只是一分的波动,但是,这个波动却体现出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人对《论语》在试卷整体格局中的权重意识的差异。

2.题型变化。

2018年,《论语》初入试卷,命题者将着眼点在于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三则材料围绕“闻”与“行”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能够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首度进入高考试卷的《论语》试题,其考查的仍是“孔子的思想”,只是将这一思想置于具体的材料中,第一问只是为了完成“孔1/ 9子思想”而搭的台阶。

相比2018年试题,2019年试卷中《论语》板块的试题,更“像”一道语文题。

一者,命题人将语言特别是文言语言现象作为命题的主体,体现出语文试题的“语文”属性。

“其道”指什么?这本身是阅读中必得解决的问题,而基于“道”的理解基础上的“孔子的思想”就更具体化。

而第二问设计更具有语言探索的意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句,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北京高考《论语》复习 课件80张

北京高考《论语》复习 课件80张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 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 安详自得的人生 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 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②(4分)这则《论语》指出,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 承担的责任。正石文中伊尹,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没有 在危机时刻回避问题、推卸任,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 含义。【评分参考]解释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三则的翻译分别为: (1)孔子说:“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 主,如果行不通,便宁可不干。” (2)子张问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 忠实。” (3)孔子说:“(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 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礼是什么?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 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 交也。”(《礼记·哀公问》)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 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 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 “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实际即是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论语》阅读及答案详解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论语》阅读及答案详解

北京市2020届高三各区历次统一考试《论语》阅读及答案详解一、试题部分二、2020适应性测试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注释:【1】愈:胜。

(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

(4分)(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3分)海淀区201911(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

(6分)1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②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③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2】:“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注释: 【1】《韶》:歌颂舜因文德受到尧禅让的音乐。

【2】《武》:歌颂武王灭商功绩的音乐。

朝阳区2019111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①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

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

②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近年来,高考成绩对于中国学生的未来影响巨大,其中北京高考被认为是全国最为重要和竞争激烈的一场考试。

而北京高考的语文科目中,经常会出现有关论语的题目,考察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对某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中的论语题目进行解析和答案讲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目的具体内容:【题目】本题共有两问。

一问:原文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你说明,孔子说的这些话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以怎样的启示?二问:你有什么样的理解或体会?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想法。

【解析】这道题目是一道结合了论语原文和个人理解的应用题。

要正确回答这道题目,首先要明确孔子在原文中的观点,其次要能够将孔子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给出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这道题目的具体内容和要点。

第一问要求对原文中的话语进行解释,并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原文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达了孔子对于个人行为和态度的期望。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所处的环境和问题,不要心生怨懑,不要生怕麻烦而不敢行动,只有展示自己的一隅之见,并且不因他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将这句话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给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和勇于行动的能力。

第二问则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学生在回答此问时,可以从自己的实际经历、人生观等方面出发,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学生可以谈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自己是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克服困难的。

同时,也可以谈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体验,包括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与他人进行有效对话。

综上所述,这道题目考察的不仅是对于论语原文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于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考察。

2021届北京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含答案

2021届北京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含答案

论语专题北京市西城区2021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注释:①几:轻微,婉转。

②道:引导。

(1)“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材料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__。

(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4分)11.(6分)(1)(2分)参考答案:忧虑(2)(4分)参考答案: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

看法:略【评分参考】原则2分,看法2分。

北京市东城区2021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 题。

(共6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路》)(1)请解释“宰予昼寝”和“不舍昼夜”。

(2分)(2)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时间的认识。

(4分)12.(1)参考答案:宰予在白天睡觉白天黑夜都不停止(2)答案要点: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利用时间,不断学习,增加个体生命质量;时间飞逝,时不我待;利用时间,事业有成。

北京市顺义区2021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12.阅读《论语·乡党》第9章,回答(1)(2)题。

(共5分)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文言文中,“不”常常通“否”,因此,本章划线部分可以有多种断句,其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伤人乎/不问马B.伤人乎不/问马C.伤人/乎不/问马D.伤人乎/不/问马(2)这一章,体现出孔子什么思想?(2分)12.(1)(3分)C(“乎”为表疑问语气词,与前面分开、与“不”结合,都不通)(2)(2分)参考答案:人本思想(仁爱;仁;以人为本;重视人,不重视物;首先重视人,然后才是物)北京市海淀区2021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京高考《论语》复习 课件80张

北京高考《论语》复习 课件80张

第一板块 政治
时代背景: 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 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 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家”。
第一板块 政治
1、为政以德:
观点: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
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 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 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 不学礼,无以立。 绘事后素。……礼后乎?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为国以礼。 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核心是仁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 乎哉?”(17.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不仁,如乐何?”(3.3)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原因。(4分) ①由材料乙可知,孔子的志向是建立一个老少皆安、仁爱和乐的礼治社会。 (2分) ②材料甲曾皙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正是孔子梦寐以求的国泰民安、天下太 平的礼治社会的生动写照与缩影。(2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五)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五)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五)21.(2020年海淀一模)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注释:【1】鞟(ku6):去毛的兽皮。

(1)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

(2分)(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并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

(5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②重点词汇:史——虚浮鞟——去掉毛的皮,即革。

③解析:第一问,断句不同,造成的句式不同。

第一种断法后半部分是判断句,意思是夫子的说法是君子的说法。

第二种断法,后半句是主谓句,意思是夫子谈论君子。

第二问,“质”和“文”的关系考过多次,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所以这道题并不难。

按照要求举出例子,并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即可。

④答案:(1)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

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2)文学作品既要有丰富的内涵,又要有美好的形式。

例如: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沉郁指的就是深沉蕴藉的情感,这是内容方面的,属于“质”。

顿挫指的是停顿转折,也就是形式之美,就是“文”。

《登高》一诗即为典型,诗中的思乡之悲、漂泊之悲、孤独寂寞之悲,深沉蕴藉。

专题三:名著阅读《论语》专题-【一轮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三:名著阅读《论语》专题-【一轮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一轮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专题三:名著阅读·《论语》专题(解析版)【名著阅读】北京市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在2017年专题设置不固定,2018年固定此专题模块,考查的《论语》综合专题,2019、2020和2023年考查的都是《论语》专题,2021年考查的《论语》和《红楼梦》综和专题,2022年考查的《红楼梦》专题综合。

题型设置以分析、概括和简答为主,题量二到三题。

【《论语》专题答题方法】(一)对每个章节的复习,要抓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次。

“文字”层次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目的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层次指对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目的是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层次指对文化传统的评价和理解,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论语›选读» 的考查主要从文化层面切入,考查考生对«论语»内涵的评析和探究。

虽说“文字”和“文章”是基础,但也不能忽视。

(二)掌握运用三段论准确表达观点的方法。

对«论语»思想分析题的解答ꎬ应恰当运用下面的格式:(1)提出观点。

观点应该尽可能明确、不含糊。

(2)进行论证。

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含的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反面批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应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之足”。

(3)适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

(三)灵活运用知识(1)要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

尤其要认真阅读每课后的“相关链接”,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其中的意义,对“仁、义、礼、智、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ꎬ要结合教材说清楚。

(2)解答探究题的格式要规范化。

要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挥。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二模试卷《论语》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二模试卷《论语》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二模试卷《论语》阅读题一、海淀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②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

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链接材料:[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

(钱穆《论语新解》)(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

(4分)(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已”未必截然对立。

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6分)二、朝阳一模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

(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

(2分)(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4分)(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

(4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

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北京高一语文论语知识点

北京高一语文论语知识点

北京高一语文论语知识点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由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素材。

在北京高一语文课程中,论语作为重要的文本之一,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下面将介绍几个关于北京高一语文论语知识点的要点。

1.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整本书分为20篇,共有512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理念等。

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和他对待学生、家庭、社会的态度及思考等重要内容。

2. 学习论语的重要性学习论语对于北京高一语文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论语是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价值观。

同时,论语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教材。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学习论语的方法与技巧学习论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善于借用现代汉语词汇解读经典中的一些古文词汇。

例如,"观"可以理解为看,"行"可以理解为做等。

其次,要注重对上下文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境下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研究论语的注释与诠释,帮助理解和解读。

4. 论语中的重要思想论语中包含了众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如仁、礼、孝、学等。

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仁德,即对他人关怀和尊重。

而礼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与人伦之道紧密相关,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规范。

孝则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尽的职责。

此外,论语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5. 论语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也具有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不管是仁、礼、孝还是学,这些价值观念都能对人们现代社会的行为和思考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需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考点分类:整体把握内容(含答案)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考点分类:整体把握内容(含答案)

论语:整体把握内容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注】。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注】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公子纠被杀,他的师傅召忽自杀殉主,另一个师傅管仲却做了桓公的宰相。

子路和子贡对“仁”的理解,与孔子有何不同?结合以上材料中他们对管仲的评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③子夏曰:“大德不逾闲[注],小德出入可也。

”《子张》【注】闲:界限对于子夏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前两则内容谈谈你的思考。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②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请概括上述两则材料中孔子所讲述的道理,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

(1)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2)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记背手册09:高考名著阅读(《论语》专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记背手册09:高考名著阅读(《论语》专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记背手册09(《论语》专题)《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述孔子及其少数弟子的言论行事,集中反映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传世《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等二十篇;片名只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两三个字,若开头是“子曰”则取语录中的头几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一、内容介绍1.关于《论语》《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晳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之名著阅读《论语》题详注详解(李锦超)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之名著阅读《论语》题详注详解(李锦超)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名著阅读试题《论语》详注详解李锦超一.试题呈现11.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1】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2】之意。

”(《传习录》)注释:【1】去声:第四声。

【2】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

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分)(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2分)(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6分)二.文本详注1.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本章出自《论语•卫灵公》,即《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第20篇。

疾:①动词,厌恶,憎恨。

②忧虑。

《论语》中“疾”作该义用,有以下句子: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4-32……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16-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没世:没,死;世,死。

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名:名词,名声,名誉。

称:①chēnɡ,称述,称扬。

②chèn,符合,相适应。

焉:①代词,之,此。

②助词,无义。

2.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病:①动词,厌恶,憎恨。

②忧虑。

《论语》中用此义的句子还有:6-30……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四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六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

“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参考答案1、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参考答案:(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富民”。

2、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性、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的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5、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6、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参考答案: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注意两点:(1)对待管仲的评价上(2)比较墨子的兼爱)7、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参考答案:(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

“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

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会使朋友疏远,劝导朋友也应忠言相告,而不听则作罢。

而晏子因“善与人交”,在交往中让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

据史书记载,晏子是春秋齐国的贤相,很为人敬重。

朱熹在这段语录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论说:“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8、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

“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