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组织中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判断过程。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王晓钧教授的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进行介绍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的判断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言语和信念,来推测他人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组织中的决策、领导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成分社会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成分:1.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感知和理解,如面部表情、语言、行为等。
知觉是社会认知的起点,个体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信息。
2.归因: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和判断。
个体会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特征、外部环境或其他因素。
3.自我调节:个体基于对他人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比如,个体可能会在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时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以获得更好的反馈和结果。
4.社会信息处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社会信息可以包括他人的评价、反馈和意见等。
个体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认知在管理中的应用社会认知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影响到决策、领导和组织绩效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招聘和选拔通过社会认知的技巧和方法,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观察候选人的言行举止,可以推测其责任感、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这样可以提高招聘和选拔的准确性,并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2. 领导和沟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的社会认知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沟通方式。
例如,如果管理者认识到某个员工更喜欢直接反馈和指导,那么他可以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与该员工进行沟通,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通过积极的印象管理,个体可以 减少偏见和误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概述:归因理论是指解释和 推断人们行为原因的过程。它包括内 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类型,内部归 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因素( 如能力、性格等),外部归因则将原 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情境、他 人影响等)。
个体适应策略及心理机制
个体适应策略
包括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前者指个 体积极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 后者指个体在环境变化中保持原有行 为模式。
心理机制
包括认知调整、情感调节和行为改变 等,如通过改变对环境的认知评价、 调整情绪反应或改变行为习惯等方式 来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适应策略及变革管理
组织适应策略
跨文化交流
包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和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等,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例如,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歧
视或偏见行为。
02
价值观与行为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美丑等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它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选择,使个体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价值观
相符的行为。
03
社会角色与行为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规
成员在群体中找到归属和认同 感,愿意为群体付出努力。
领导者作用
领导者的权威、魅力和组织协 调能力对群体凝聚力有重要影 响。
群体规模
适中的群体规模有利于成员间 的互动和沟通,增强凝聚力。
群体决策过程及优缺点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行为决策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行为决策社会认知与行为决策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决策行为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对社会认知和行为决策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通过对社会情境的感知、加工和理解,来描述和解释这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加工过程。
社会认知不同于知觉、注意、记忆等基础认知过程,它更侧重于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和反应。
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情绪、信念、态度、自我概念和快速判断等。
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影响因素社会认知是通过长期的社会经验、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技能和经验可以促进社会认知的提高,例如注意他人身体语言的变化、理解他人的观点、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协调不同角色等。
除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人们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也会对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乐观的人在社交互动中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和乐观的评价,而情绪低落的人可能更加敏感、疑虑重重,对他人行为容易产生负面评价。
二、行为决策行为决策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通过加工、选择和实施行动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需要不断做出行为决策,这些决策可能涉及个人利益、社会责任、价值观等多个层次。
行为决策的类型行为决策的类型包括风险决策、时间决策和社会决策等。
风险决策是指个体在面对具有潜在风险的选择时的决策过程;时间决策是指个体在面对一定时间限制和资源限制的情况下做决策的过程;社会决策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交往、他人情感和道德价值等与社会有关的情境时做出决策的过程。
影响行为决策的因素行为决策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到注意、记忆、情感和认知等多个心理过程。
行为决策的结果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情境、个体特点、选择属性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做出行为决策时,除了会考虑自己利益外,还会考虑他人利益、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等伦理层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个体最终做出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 社会认知
social psychology
行为信息 区别性 低 高 高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归因类型 人 刺激物 情境
social psychology
4、几种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把行为归因于其内 部稳定的人格因素,忽视引起行为 的外部客观因素。 认知性偏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动机性偏差:自我服务的偏差
social psychology
凯利(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 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 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 面构成一个共变的立体框架,所以 称三维理论。
social psychology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 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的共变:
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 对同类其它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结果 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 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 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 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 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 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所有的认 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social psychology • 涵义
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 因的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 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 做内部归因。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 为什么?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的注意力 偏重于外在的情境;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 及内在因素。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更了解 自己的过去,而观察者只从当下来看。
social psychology
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认知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探索其机制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的概述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会借助认知过程来感知他人的意图、意义和动机,进而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社会认知涉及感知、注意、记忆、评价和推理等多个方面,为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提供了认知基础。
第二部分: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1. 行为预测:社会认知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预测。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语、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言语信息,个体能够揣摩他人的意图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行为。
这有助于个体做出适当的反应,加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2. 社会归因:社会认知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
个体倾向于通过归因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或外部情境。
社会认知会影响个体的归因偏好,进而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态度、情感和行为选择。
3. 社会标签:社会认知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社会标签。
社会标签是人们根据他人特征或行为给予的评价和标签,对他们作出相应的回应。
社会认知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社会标签的形成和使用,从而影响行为的选择和决策。
第三部分:社会认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教育领域:社会认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行为,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社会互动和表现,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和需求,从而采取更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习效果和学生发展。
2. 组织管理:社会认知理论在组织管理中发挥作用。
了解员工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助于管理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培训,促进组织内部的合作与沟通,并更好地解决潜在的冲突和问题。
3. 心理咨询:社会认知理论常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中。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和行为认知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和行为认知社会认知和行为认知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不仅和个体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而且也与个体在社会中的交往、合作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和行为认知两个层面探讨它们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研究进展,并着重分析它们与实际生活中的关系。
1. 社会认知1.1 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过程,是了解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涉及的对象包括社会情境、社交情境、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等,是人们理解和解释社会化信息的重要手段。
1.2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社会认知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化因素等。
一些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化教育、亲密关系等也会对社会认知的发展产生深厚的影响。
1.3 社会认知的研究进展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社会认知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增强了人们对社会认知调节有效性的认识。
例如,许多研究发现,倾向于主观刻板印象和刻板印象威胁的个体对社交性问题和社交交往中的负向事件都有较高的敏感度,从而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排斥、歧视等行为。
2. 行为认知2.1 行为认知的定义行为认知(behavioral cognition)指的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在行为方面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包括决策、态度、动机、行动执行等方面。
行为认知作为与社会认知相对应的另一个认知层面,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竞争性的信号推断和应对能力。
2.2 行为认知的影响因素行为认知的发展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生物基础、心理特征、情感经验、语言与思维等。
此外,潜意识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行为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
2.3 行为认知的研究进展过去几十年来,有关行为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智模型理论、错误调整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方面,其中,心智模型理论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概述: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互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他人和自身的认知过程,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的机制。
1.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它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决定了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情感。
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将直接影响其对他人的态度和情感反应,进而影响其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表现。
其次,社会认知还决定了个体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个体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将决定其遵守和表达这些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
2. 社会行为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它也会对个体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
首先,个体的社会行为会通过反馈机制影响其对他人的认知。
个体的行为表现会引起他人对其的评价和反应,进而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社会行为还会通过社会交往的经验改变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经验将塑造其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模式,进而影响其未来的社会行为。
3.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相互影响机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机制。
首先,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循环关系。
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影响其社会行为,而个体的社会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其社会认知。
这种循环关系将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发展和调整。
其次,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受到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对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反馈机制的解读和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结论: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对他人态度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上。
而社会行为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个体对他人认知和社会环境认知的改变上。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而社会行为则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展现的行为表现。
在本文中,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它包括对他人的看法、社会群体的认知和社会情境的理解。
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1. 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包括自身的特点、能力和身份。
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和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例如,一个对自己有自信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的行为给予积极解释,而一个自卑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的行为持负面看法。
2. 他人认知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语和表情等,来获取关于他人的信息。
他人的认知可能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和行为的反应。
例如,一个人认为他人友善和可靠,他可能会对该人产生亲近和信任的感觉,并愿意与其建立密切关系。
二、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
它是个体对社会认知的反映,也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行为涉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合作、竞争和社会规范的遵守。
1. 互惠行为互惠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帮助、支持和回报的行为。
它基于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期望,通过互相给予利益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
互惠行为有助于建立社会信任和减少冲突,对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见的行为表现。
合作是指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努力,而竞争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资源等利益而相互对抗。
个体在合作和竞争中的行为取决于其社会认知、自我利益和社会规范等因素。
三、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对周围社会环境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估的能力,通过认知过程个体能够获取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
而社会行为则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具体行动或表现。
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社会认知对于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个体的社会认知水平决定了其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社会认知,个体能够获取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必要信息,从而辅助和引导自己的行为。
举个例子,当个体对某个社会问题进行认知时,他们会收集相关的信息、观察和评估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行动中根据这些认知进行选择和决策。
其次,社会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是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是自身认知的外在表现。
通过社会行为,个体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性信息。
同时,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他人的反馈和对比来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
例如,当个体与他人进行互动时,他们可能会接触到其他不同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看法。
此外,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还与个体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有关。
个体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不同的认知方式会导致个体在行为中有不同的选择和反应。
例如,一个乐观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更容易找到积极的解决办法,而一个悲观的个体可能会更倾向于放弃或消极对待问题。
因此,个体的认知方式对于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最后,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还与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特质和情感因素有关。
每个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都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进行塑造和规范,从而影响其社会认知和对社会行为的选择。
而个体的特质和情感因素则会影响其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反应。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一致性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一致性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它是建立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基础上的,既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行为则是基于社会认知而产生的实际行动。
这篇文章将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并讨论其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个体的社会认知会直接影响其社会行为的选择和表现。
例如,一个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而社会行为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二、社会认知与个体行为的一致性社会认知与个体的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
个体的认知会引导其行为,而个体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其认知的改变。
这种一致性在个体面对相同的社会情境时尤为明显。
首先,个体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与其行为的一致性密切相关。
对于同一个社会问题,不同个体的认知层次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例如,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环保意识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行为,而环保意识较低的个体则可能忽视这些问题,选择浪费资源的行为。
其次,个体的价值观与其行为的一致性也是重要因素。
价值观是个体对于何为善与恶、重要与不重要的判断和评价。
个体的价值观内化为一种行为准则,在特定情境下决定其行为的选择。
例如,持有公正合理价值观的个体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可能会选择采取维权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
最后,个体的社会认同与其行为的一致性也有密切关系。
个体往往会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并通过参与该社会群体的行为来表达这种认同。
例如,一个身为大学生的个体可能会加入学生会组织或参与学术研究活动,以展示自己对于大学生身份的认同和支持。
三、社会认知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除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社会认知也会影响到群体的行为,从而产生一致性。
群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体的共同认知和价值观。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一、社会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1、人的面部表情2、人的言语活动3、人的体态表现4、人的行为方式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
一、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远比对物的知觉要复杂得多。
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
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的把握的。
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对人的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性的影响。
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会影响被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
R .H.沃尔夫对婴儿微笑的研究出生后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作出微笑反应。
第四周前后见到人脸时也会作出微笑反应。
当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就可观察到他对周围刺激物作出的分化反应。
此时当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戏剧表演用的脸谱时,婴儿即会作出微笑反应;而当给婴儿看其他非人的刺激物如奶瓶等时,婴儿则无微笑反应。
婴儿的这种对人的刺激物才有的微笑反应被称作“社会微笑”。
二、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A、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它具有间接性。
B、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
C、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三、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特点A、预见性特征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社会行为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
第三章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
第一节、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 题
五、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1、图示化的信息处理与认知效率 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
它能帮助我们: (1)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 (2)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 (3)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
四、图式:类别
4、团体图式(Group-schema) 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
体刻板印象(Stereotype)。
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 员所共有。
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 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
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 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脸谱化”,例如:谈到东北人,马 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 南人, 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日本 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 :“日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东 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 河南人都爱 欺骗别人吗? 不一定!日本 人都坏吗? 不一定。这些 都是受到“天下 乌鸦一般黑”俗 话的影响,是 这句俗话的 变异思维。
图式的文化差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
美国移民与班图人的牲口交易: 美国人人借助于簿记 班图人借助于记忆 班图人的图式领域:牲口、动物、自然环境、地理 美国人的图式领域:股票、科技、流行歌曲、明星、橄榄球
准备。 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之处,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
析与解释特质。
慕尼黑事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社会学家利用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解释和预测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与特点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感知、理解和加工的过程。
这种认知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与他人的交往、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社会认知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个体对于不同社会情境的感知和反应会有所差异。
例如,个体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等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对待同一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可能有所差异。
2. 受社会化过程的塑造:社会认知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模仿,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社会化过程中的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化机构对于塑造个体的社会认知有着重要作用。
3. 影响个体的观念和态度:社会认知对于个体的观念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社会认知的过程,形成对于自己身份、群体归属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评价。
二、社会行为的定义与特征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展现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方式。
个体的社会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规范、个人动机等。
社会行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受社会交往的影响:社会行为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密切相关。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展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
2. 遵循社会规范:社会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约束。
个体在进行社会行为时,需要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3. 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个体在社会行为上可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来自于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理解和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看法、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的理解等。
而社会行为则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态度。
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的社会认知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一方面,个体通过对社会认知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他人的行为意图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另一方面,个体通过对社会认知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从而避免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而反过来,个体的社会行为也对其社会认知产生着影响。
个体通过自己的社会行为,可以不断地获得来自他人的反馈和评价,从而改变自己对社会世界的认识。
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够引发他人的反应,促使个体对自身的社会认知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根据心理学研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是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中相互作用的。
个体通过社会认知的过程,获取对社会世界的信息、理解和解释。
社会行为则是在这种认知基础之上,对社会世界做出的行动。
不同的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同的因素产生影响,包括个体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等。
因此,同样是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个体可能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差异而做出不同的社会行为。
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也经常被运用到实际的社会问题中。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可以通过了解和理解员工的社会认知,来塑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互助的工作环境。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社会认知,来更好地设计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模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促进其良好的社会行为。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
个体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且每个人对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研究和指导。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关系分析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关系分析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考和理解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自己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所表现出的行动和反应。
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对后者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决定着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个体在接触他人时,会根据自身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来形成对他人的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他人友善和值得信任,他往往会积极与他人互动,表现出友好的行为。
相反,如果一个人认为他人不可信或有敌意,他可能会采取警惕、回避的行为。
因此,个体的社会认知将直接影响其对他人的态度,从而决定其社会行为。
其次,社会认知也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个体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社会反馈和社会比较的基础上的,而社会认知则是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被他人频繁地表扬和肯定,他可能会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认知和评价,并表现出更为自信和乐观的行为。
相反,如果一个人遭受到他人的批评和负面评价,他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认知,出现自卑和消极行为。
因此,个体通过社会认知对自己进行评价和认知,进而影响其社会行为。
此外,社会认知还能够影响个体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守程度。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是社会对于行为的期望和要求,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往往受到规范和价值观的引导和约束。
个体通过社会认知了解并内化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对其的认同和遵守。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诚实和公正是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他可能会尽力遵守这些价值观,并在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出诚实和公正的行为。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较低,他可能会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持漠视或抵触的态度,从而影响其行为。
因此,社会认知对个体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守程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社会认知并不是决定个体社会行为的唯一因素,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情绪状态、经验和文化背景等都能够对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认知与行为动机
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认知与行为动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组织、发展和变迁规律的学科。
它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动机,包括社会认知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并分析社会认知与行为动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对人类行为的塑造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行为是为了实现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功能主义理论假定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为了满足自身和整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和利益。
2.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基于成本和回报的计算。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会根据自身能够获得的回报来选择特定的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以及通过行为来实现个人目标和满足需求。
3.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符号交流上。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通过符号和语言来解释和理解世界,并根据这些理解来行动。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扮演和符号意义的共识与交流。
二、社会认知与行为动机的相互关系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认知、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
行为动机是指个体内在的或外在的驱动力,推动人们采取特定的行为。
社会认知与行为动机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动机,并推动其采取特定的行为。
反过来,个体的行为动机也会影响其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并可能改变其认知过程。
例如,一个个体对社会公平和正义有强烈的认知,可能会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社会改革。
这种行为动机是基于其对社会价值观和信仰的认知。
另一方面,一个个体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认知可能会影响其行为动机,使其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法则。
总结起来,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功能主义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理论都试图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并且相互影响。
我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对他人行为的评价,进而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
本文将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结果。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和形成机制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过程。
它受到个体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方式。
例如,乐观主义者倾向于看到事物的积极面,而悲观主义者倾向于看到事物的消极面。
其次,文化背景对社会认知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可能对同一社会现象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最后,社会经验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形成机制。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中积累了大量社会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他人行为进行认知的基础。
二、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对我们的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决定了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读和对他人的评价。
当我们通过认知模式将他人的行为归类为“善良”或“恶意”时,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当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是善意的,我们可能会更加信任和支持他;而当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是恶意的,我们可能会对他保持警惕和回避。
其次,社会认知还影响我们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遵循。
当我们认同某种行为规范或价值观时,我们更有可能按照它们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最后,社会认知还影响我们的群体行为。
当我们感知到自己与某个群体有共同点时,我们可能会更容易接受和遵循该群体的行为模式和规则。
三、社会行为对社会认知的反馈作用社会行为也对我们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
通过行为的反馈和结果,我们会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社会认知。
例如,当我们的某种行为得到正面反馈时,我们更有可能继续保持这种行为,进而巩固和强化相应的社会认知。
相反,当我们的某种行为得到负面反馈时,我们可能会反思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并调整相应的模式和策略。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而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社会行为也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机制。
首先,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影响他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和理解。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观察与理解来决策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观察到他人的友好举动时,他会更倾向于主动与对方交往;而当他观察到他人的冷漠或敌对行为时,他可能会有所回避或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因此,个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与其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社会行为也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会受到其他人的评价和反馈,这些评价和反馈会影响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赞扬和鼓励,他可能会更加自信和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而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他可能会对他人持有更加负面的认知态度。
因此,社会行为会对个体的社会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个人特征和经历会对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人际交往经验都会影响他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社会文化和社会情境也会对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下,人们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
综上所述,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社会认知会引导和决策个体的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个体的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关注个体的社会行为对其社会认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模式。
4、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难点:归因理论及其运用☆教学内容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认识其他人,与他人打交道。
研究对人的认知及其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对人所形成的初步印象。
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相识不久的人,通过初步交往形成了印象,但对他的本质特征(如能力、性格)还缺乏了解,只有在今后的进一步交往中,随着接触增多,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选择性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对同样的刺激,人们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却不完全相同。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对外界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些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是指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那么认知反应就越显著。
(三)防御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自我防卫机能息息相关。
当刺激物的出现破坏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时,个体可能采取的自我防卫方式是避开刺激物或是消极反抗。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
即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如果对刺激物了解的不完整时,倾向于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形成完整的印象。
德国格式塔学派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下述原则:1.接近原则。
两种刺激若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则具有被看成属于一个组织单位的倾向。
例如,下列的图形容易被认知为三个圆圈一组的。
○○○○○○○○○○○○2.相似原则.两种刺激的性质相似,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在企业中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各被视为不同的群体。
3.闭锁原则。
几个知觉对象包围一个空间,则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连续原则。
当知觉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性时,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对象组合的连续性原则对企业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认知的类型(一)他人认知(二)自我认知(三)人际认知(四)角色认知四、社会认知的信息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知觉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依照上述分析,社会认知信息范围基本上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特征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常常是人们最先看到的信息。
通过一个人的相貌、高矮、胖瘦、肤色、衣着、发型,我们可以看出他(她)是男还是女,大约有多大年纪,是时髦还是朴素,通过一系列特征的整合,我们可以对这个人心理状态作出某种判断。
1、相貌相貌具有生物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的相貌也即五官不仅具有生物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这同样不容忽视。
相貌不等于表情,但表情是通过相貌来表现的,表情本身又是个体心理的反映。
因此,人的相貌就如人的生理需要一样,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
人的表情的多样性可以掩饰相貌,对人的相貌的推断还有很多主观方面的偏见因素,所以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是社会认知信息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的方面。
2、体型体型同人的相貌一样,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特点。
从统计数字来看,体型确实同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有些人因无法应付而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造成内分泌失调,可能使体型发生较大的变化。
由于过量进食造成脂肪积累或由于多虑苦恼而不想吃东西变得骨瘦如柴。
这表明,体型的变化同人的社会性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但是如果把体型看作人的心理状态的标志,而排斥其他因素,那也是不正确的,和相貌一样,体型也只是一种参考的因素。
3、发型、服饰发型和服饰,在现代社会中是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是对相貌、体型进行加工、掩饰、衬托的最普通、最简单的方法。
适宜而得体的服饰,不仅可以展示人的内在魅力,而且也能表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因此通过一个人的发型和服饰判断其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是认知人的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言语、动作言语是说出来的话,动作是肢体或面部的活动,人的外部特征是静态的,而言语和动作是动态的,因而言语和动作更能够反映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
这样说当然并不含有外部特征只反映一般心理状态、言语和动作只反映当时心理状态的意思,人的某些个性心理特征例如能力恰恰在言语和动作中才能更充分地显示,人的气质、性格在言语和动作中也能对外部特征作进一步的补充。
另一方面,人的外部特征只能够用眼睛来观察,而他的言语和动作需要眼、耳并用,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言语和动作为我们认知其的个体心理提供更可靠的凭据。
一般来说,相同的面部表情通常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各民族大同小异,全人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如目瞪口呆、捶胸顿足、咬牙切齿、手舞足蹈等表情往往成为认知一个人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某个人如果嘴角下垂,两颊拉长,皱眉呈八字形,那他(她)多是不愉快;如果他(她)经常这副表情,那我们就可以推测他(她)可能是一个抑郁、悲观的人。
目光接触可以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而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但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愤怒、敌意的信号。
我们对他人的知觉,不仅取决于对方所说的话,也取决于他(她)怎么说,如说话的速度、节奏等。
当一个人说话的速度很快时,我们常常会推断此人心直口快,是一个直率、没有心计的人;一个说话轻声慢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的印象。
表情、手势、体姿传递的信号不统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的社会性。
在于意识支配动作时两种强弱不同的、矛盾的信号互相干扰,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自然应激。
观察个体的表情、手势和体姿,不仅要从它们表达了什么,也要从它们的表达是否一致以及为什么不一致来认识人的心理。
而这又是以表情、手势、体姿的各自的真伪性的判断为前提的。
表情同手势和体姿比较起来更容易被注意,所以它也更容易装假。
脸部表情越丰富越能够看出心理变化,因而善于掩饰的人总习惯于控制脸部变化,保持表情的稳定性。
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认为,真正具有意义的表情一般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例如有所指向的微笑只有4至5秒,超过5秒的微笑是没有特定内容的。
人们往往注意对方的眼神,而眼神也是能锻炼和控制的,坦荡的眼神并非一定代表坦荡的胸襟,而且老练的人往往用垂下眼皮、看着桌上的东西或用沉思的眼神掩饰心中的慌乱。
手势包括手的各种动作。
弗洛伊德曾说:“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
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研究过说谎时人的手势,认为它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手的动作减少;第二,以手摸触脸部的动作增加;第三,摊手的动作增多。
他们并能解释说,手的动作减少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说谎,而怕手的动作“多嘴多舌”;触摸脸部是因为想帮助嘴说谎而又怕弄巧成拙;摊手是想加强谎言的可信度。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在潜意识中探寻的,说服力不强。
不过手势确实反映人的心理,这是可信的。
心理学家们在警告人们不要为表情、手势、体姿的假象所迷惑的时候,提出了四条原则:第一,离脸部越远发生的动作越为真实;第二,越不自觉的动作越为真实;第三,越不明确的动作越为真实;第四,越不自然的动作越为真实。
用这四条原则来检验人们言语和动作的真伪性,一般能较为准确地认知个体的心理。
(三)行为虽然外表与非言语线索是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利用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最有用处的信息还是他人的行为,因为许多行为与某些人格特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一个人热心公益事业,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一个人贪污受贿,我们就会认为此人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
琼斯与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此理论还分析了人们在什么时候会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此人具有与他(她)的行为相对应的内在特质。
(1)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
如当一个消防员冲入火中抢救人时,人们不一定据此行为推断此人是利他的、勇敢的,因为这是他的职责。
人们对消防员这一角色的期望就应如此。
但如果是一位过路居民勇敢地冲入火中抢救人时,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据此行为推断此人是利他的、勇敢的。
(2)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总之,人们会利用所能获得的各种线索对他人形成印象。
但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
所谓的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
五、认知偏差(一)首因效应又称为优先效应,即所谓“先入为主”。
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较为强烈,从而左右对后来信息理解。
(二)近因效应是指根据最近出现的信息所形成的强烈印象,而忽略了过去信息所留下的印象。
(三)晕轮效应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此人有某种品质或某种特征较为突出,使人产生特别清晰明显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一定情感,使后来有关此人的信息都带上了情绪色彩,再由此去推断此人尚未获悉的品质。
(四)刻板效应由于社会的影响,对某一类人的产生稳定不变的看法,以致在后来看待人时把此类人归类,用这类人的印象来照套某个人。
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心理因素一、认知者的因素(一)兴趣、动机和任务兴趣的个别差异往往决定着认知的选择性,这就是说,人们的兴趣往往会使他们把不感兴趣的事物排除到认知的背景上去,而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事物。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原因,符合人的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与注意的中心。
给被试以明确的任务,其对事物的感知就比较完整。
(二)过去的经验人们的感知是当前存在于面前的事物,但这些客观事物却是复杂的。
人们在感知其时,由于过去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同一社会刺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认知对象的意义,是因为对关于该对象的经验已形成了观念,这种观念参与了认知过程,经验参与认知过程,巴克称之为“概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