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2_3 世界的地形教案 (新版)湘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 每个部分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进行区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 使用简洁的关键词和短语来描述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 用图表或图形来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4. 艺术性和趣味性:
- 设计有趣的图形或图案来表示不同地形,如山地可以用山形符号表示。
- 使用颜色和字体变化来增加视觉吸引力,如使用不同颜色的字来表示地形分类。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世界的地形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地图册:提供一系列世界地形分布图,包括地形类型和特点的详细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2. 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和行为,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困惑,我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次小测试,以评估学生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如果有学生测试成绩不理想,我会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形分析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形分析的应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发展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运用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
4.培养对地球地形多样性的人文关怀,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学生需要掌握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3.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VR设备,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地形景观,便于学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地形类型。
4.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资料、课堂讨论话题和课后作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地理知识。
5.地图绘制活动:学生动手绘制世界地形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山脉、河流、海岸线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和变化。通过地形剖面图,学习者可以观察到地形的起伏变化,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为地理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平原和盆地适合种植业发展;山地和高原适合畜牧业发展。
-工业:山区利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平原和盆地利于交通和人口的分布。
-城市分布和交通:山区城市分布稀疏,交通不便;平原和盆地城市分布密集,交通发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世界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识别和区分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特别是在没有直观地形景观的情况下。此外,学生在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难以理解地形对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交通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地形优势和克服地形劣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地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形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掌握各种地形的名称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

2.难点: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地形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世界地形相关的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教学材料:准备世界地形图、地形特征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各种地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的分布和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各种地形的名称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形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利用地形模型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世界的地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并能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的地形特征,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地形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七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地形的概念和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理要素,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很好。

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请举例说明。

4. 学生举手回答。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

2. 教师:同学们,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地形。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3. 学生观察并思考。

第三环节:讨论与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形进行讨论。

2. 教师:现在,请你们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你们选择的地形。

你们可以讨论这个地形的特点、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3.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例子:小组A选择了山地)学生A1:我们选择了山地,它的特点是地面高度较高,地势陡峭。

学生A2:对,山地通常有很多山峰和峡谷,非常壮观。

学生A3:而且山地的交通不便,因为山地地势陡峭,道路建设困难。

《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学历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学历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地形》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世界的地形”,主要围绕地形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世界各地地形的基本特征,理解地形对人类生活与发展的影响,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和特点,认识各种地形的形成原因;了解世界各地地形分布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形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理解地形与人类生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地理观。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小组讨论的贡献度、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2.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后小测验、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考查学生对地形的分类和特点、地形分布及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3.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期末考试中的综合题,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的地形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分析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等。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地形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学习:(1)地形的概念及分类:通过讲解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定义及分类。

(2)世界地形分布:通过地图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地形分布情况。

(3)地形形成原因:结合实例,讲解各种地形形成的原因。

3.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世界地形分布的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后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形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份世界地形分布图,并标注出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3. 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教案1 湘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教案1 湘教版(2021学年)

湖南省醴陵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1 (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醴陵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3 世界的地形教案1 (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醴陵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1 (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世界的地形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1)主备人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

区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3。

知道世界著名的两大山脉带的分布,并能对照地图说出著名的平原、高原、山脉、盆地的名称及分布;4。

利用海底地形示意图,知道海底基本地形。

重点掌握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世界主要平原、高原、山脉、盆地的分布。

难点掌握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世界主要平原、高原、山脉、盆地的分布。

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

33—-P.36,完成以下任务.(一)陆地地形1.阅读课本33页,找出地形概念,说出五种基本的陆地地形。

2。

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完成P。

33页的“活动”。

3.阅读课本34页,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及地面起伏状况了解各种陆地地形的特征,并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

阅读课本35页,找出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二)海底地形5.查看课本36页的图2—44,找出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哪几部分?二、合作探究专题一:(1)读图2—39、图2—4—、图2—41、图2—42、图2-43,比较归纳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地形类型主要特征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完成课本36页“活动”的①题。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旁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种地形的特征及相应的“世界之最”。

3、熟悉海底地形。

4、理解等高线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3、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

4、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1、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2、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力。

三、教学策略: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演示法观察法对比法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运用课件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

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探究结论】如果要准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等高线(等深线)归纳: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探究结论】归纳: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认识世界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形类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及分布。

2.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吗?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第3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第3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及相对高度。
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回忆,思考回答
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
熟悉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失。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组代表发言
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记。
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答案,进行自测。
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
教学挂图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激情展示
精讲点拨
强化识记
当堂检测
反馈纠正
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等高线,它有哪些特点?。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具体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进一步对一定的区域内容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山脊、山谷、鞍部和山顶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2、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有何特点?
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和海底地形特征。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学会阅读地形图。

(4)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采用对比分析,认识各种地形图,进而学会阅读地形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等高线稠密、稀疏与坡陡、坡缓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人的五官有凹凸起伏,表情丰富,形态不一。

地球上有海洋、有陆地、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地图上反映出来呢?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陆地地形
播放图片,学生结合地图册上的各种地表形态,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

明确:地形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

陆地表面的地形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出示五种基本地形图片,整体感知。

师:说到地形,当然离不开高度。

高度有海拔和相对高度,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呢?
出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
提问:海拔与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海拔是指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甲地的海拔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提问: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呢?(学生回答:1000米)
强调:海拔是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五个大组,每个组以一种地形的名称命名,以第一人称展开“自述”,要求全面细致地说出自己代表的地形特征。

各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展示。

明确:列表比较,熟悉各种地形特征
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读图活动:
学生结合教材32页图2-45,找出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学生读图查阅)明确: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自北向南纵贯美洲本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

西岸是由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屿山体;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这个山脉带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组成。

展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师:你还知道哪些世界之最?(学生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拓展延伸:
有关地形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世界上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最寒冷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过渡:了解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以后,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是什么模样的吗?
(二)海底地形
学生结合教材29页图2-37,找到海底五种地形并简要介绍。

明确:
大陆架: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是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大陆坡: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强烈。

洋盆:是大洋底部的深邃洼地
第二课时
师:地理学习中要经常用到地形图,有了合适的地形图,即使你没有去过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读图,了解那里的地形状况。

引导学生阅读图2-38、2-39、2-40、2-41,认识各种地形图,提问:这几幅地形图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读图比较,回答)
明确:地形鸟瞰图虽然直观形象,但是表示海拔高度和海洋深度;等高线地形图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哪里高哪里低,哪里是山地,哪里是盆地,都能看出来,但是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对照高程表,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一般规律:
绿色表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
黄色表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褐色表示高山
白色表示雪线
你知道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吗?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提问: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深线?(学生通过看视频找到答案)
明确:等高线是指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等深线是指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展示图片,仔细观察图,你能说出等高线的特点吗?(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明确:
等高线的特点: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2.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等
3.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想一想:观察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概念判断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错误,同一条等高线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高度,而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是相等的。

展示图片说明等高线稠密、稀疏与坡陡、坡缓的关系
明确:等高线稠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开动脑筋:
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明确:从C点爬到山顶A顶容易,因为C点到A点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小组探究:
分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是怎样表示的?(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的形状和等高线上的数值变化规律)
明确:
山顶——等高线闭全,数值中心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此地形容易发育成小河)
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适合攀岩)
读图练习:
1.A、B、C、D分别表示哪种地形?
2.估计山顶甲的海拔高度大约在多少米?
3.如果从A和F分别爬到乙山顶,你认为哪条路难走?为什么?明确:
1.A表示山脊B表示山谷C表示鞍部D表示陡崖
2.山顶甲的海拔大约在600—700米之间
3.从F点爬到山顶比较难走,因为此处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对五种基本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地面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2.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A)
A.亚马孙平原
B.东北平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东欧平原
3.操场的旗杆高10米,指的是(C)
A.海拔
B.绝对高度
C.相对高度
D.无法确定
4.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是(D)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大洋中脊
5.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等高线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B.等高线闭合的地方一定是山顶
C.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D.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脊
二、读右图,回答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山脊)C (山谷)D(山顶)
2.图中容易形成河流的部位是(C)
3.AB两条线路中,从(A)处爬到山顶D比较容易,是因为(A处等高线稀疏,坡缓)
4.B点和C点的相对高度是(100)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的特征以及判别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要
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教材第31页活动
3.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的对话活动、学生的读图活动频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

这节课我们除了在知识上获得收获,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积累:一是养成看地图的好习惯,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二是采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三是加强各个地理事物的联系,注意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