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世界的地形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3. 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 使用简洁的关键词和短语来描述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 用图表或图形来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4. 艺术性和趣味性:
- 设计有趣的图形或图案来表示不同地形,如山地可以用山形符号表示。
- 使用颜色和字体变化来增加视觉吸引力,如使用不同颜色的字来表示地形分类。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世界的地形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地图册:提供一系列世界地形分布图,包括地形类型和特点的详细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2. 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和行为,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困惑,我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次小测试,以评估学生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如果有学生测试成绩不理想,我会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形分析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形分析的应用。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2第3节世界的地形》word教案(6)
学看地形图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教学
反思
讲练结合,课堂效果好。
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回忆,思考回答
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
熟悉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失。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组代表发言
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记。
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答案,进行自测。
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及相对高度。
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世界的地形(第三课时)
课题
世界的地形(第三课时)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学具
教学挂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认识尚不全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分布图、地形图阅读方法等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及其特点,呈现各地形区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形区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组汇报,总结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5分钟)练习题:请学生阅读地形图,判断各地形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请学生思考世界各地形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各种地形的特征,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形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地形的分类和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能运用地形图识别各种地形;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2.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2.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地图等相关教学材料;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呈现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分析各种地形的特征,学会运用地形图识别地形。
4.巩固(10分钟)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举例说明。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教案
《世界的地形》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二)海底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2 、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世界的地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并能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的地形特征,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地形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七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地形的概念和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理要素,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很好。
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请举例说明。
4. 学生举手回答。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
2. 教师:同学们,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地形。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3. 学生观察并思考。
第三环节:讨论与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形进行讨论。
2. 教师:现在,请你们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你们选择的地形。
你们可以讨论这个地形的特点、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3.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例子:小组A选择了山地)学生A1:我们选择了山地,它的特点是地面高度较高,地势陡峭。
学生A2:对,山地通常有很多山峰和峡谷,非常壮观。
学生A3:而且山地的交通不便,因为山地地势陡峭,道路建设困难。
湘教版七上地理 2.3世界的地形 教案设计
合称:科第勒拉山系(最长山系)
(2)西岸: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1)喜马拉雅山脉(亚洲)(最高山脉)珠穆朗玛峰(最高山峰)
(2)阿尔卑斯山脉(欧洲)
(3)阿特拉斯山脉(非洲)
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所学内容
通过书上活动,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世界之最并强调“世界之最”的重要性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了解海底地形
四.海底地形
1.等深线
2.大陆架
3.大陆坡
4.海沟
5.大洋中脊
可与陆地地形进行对比分析
海底地形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内容,可适当将一些海底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陆地地形
海拔、相对高度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两大山脉带
海底地形
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七大洲四大洋及洲界
引入新课:
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讲授新课:
一、地形: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地势: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二.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利用简单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启发学生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比较平原与高原;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课时)
《世界的地形》教案(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
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地球的面貌,激发学生热爱我们家园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计算相对高度。
2.会判定五种地形。
教学难点:1、各地形对应的世界之最。
2.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课前我先问学生:我们都生活在哪里?(学生回答:地球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陆地表面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往窗户外看回答:有山、有树、有水……总的来说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下面请看几副图片(用课件展示各类地形图片),多种多样的地下早就了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了解世界的地形。
教学过程:任务一:海拔与相对高度自主学习:1、什么是海拔与相对高度?2、什么是地形?学生回答: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合作探究:1、先观察图2-38,后看很多种的文字介绍。
学生回答: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两种?2、思考并回答教材P.33“活动”1、2,以加深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估算。
3、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三幅图片。
有人说珠穆朗玛峰高度有8811.43米,但有人站在山脚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只有4000米左右。
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提问个别学生回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时珠穆朗玛峰与山脚的相对高度。
)任务二、五种地形类型自主学习:1、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2、利用教材P.36“活动”1,读图2-38,判断A、B、C、D、E各点所在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让学生利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对五种地形的感性认识。
合作探究:1、运用比较法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归纳完成下表。
我们了解了五种陆地地形的基本特征,你知道世界上哪些著名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吗?2、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
03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运用对比的方式组织教学,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比较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
运用阅读地图或绘制地图的方式了解世界主要山脉带、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海底地形的分布。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区域认知)4.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1.区别世界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
2.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
难点: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填图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自青藏高原的卓玛却说珠峰的高度只有4 000多米。
这是怎么回事呢?海拔概念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举例甲的海拔是1 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丙的海拔是-500米相对高度概念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甲、乙的相对高度是1 000米,甲、丙的相对高度是2 000米2.陆地五种地形的特征教师: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那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都有哪些?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展示五种陆地地形的景观图片,完成下表。
点拨:描述地形类型特征从海拔和地面起伏两个方面着手。
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表示地面高度的方式;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海底地形及分布以及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3世界的地形(1)教学设计
2.3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学情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在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并且也有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学习方法,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陆地地形”这个知识点,要求达到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即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二是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中根据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识别它们。
“陆地地形”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对应“标准”中“海拔和相对高度”“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等内容的概念部分,为在地形图中“估算”和“识别”打好基础。
“海底地形”内容属于一般性知识,它为以后理解海陆变迁打下一定基础。
“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中。
教材通过展示统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标准的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和数据,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通过地形图,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通过世界地形图,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4.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并能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注家乡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初中精选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七大洲地形分布。
2.能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3.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4.让学生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5.让学生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6.让学生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过程与方法】1.能陈述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几种类型及特征。
2.能在陆地地形图和海底地形图上识别几种地形。
4.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5.学生能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识别各种陆地地形(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自己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平时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陆地地形类型及特征;识别地形图;大陆架和人类的关系;七大洲地形特征。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几种类型及特征;能在陆地地形图和海底地形图上识别几种地形;了解七大洲地形分布及其地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这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课件展示形态差异很大的五幅景观图),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
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
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
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认识世界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形类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及分布。
2.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吗?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学会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4、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教学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
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
一、陆地地形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
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
(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
(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海底地形
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重点,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第2课时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过渡)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一、学看地形图
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
继续阅读图2-45,并和图2-46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
学生回答P39活动第1题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学生观察图2-50
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口答P9活动2
(过渡)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位类型。
结合投影,讲述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
(先看海拔,再看相对高度)引导学生阅读P39图2-49,指导学生如何辨认山脊、山谷,而后介绍陡崖、鞍部山峰等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P39图2-46,思考: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明显的不足?(线条太多,看起来费劲)
(过渡)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为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显得单调。
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2-46和2-47,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并得出结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
黄色代表山地和高原、或丘陵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