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2)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 每个部分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进行区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 使用简洁的关键词和短语来描述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 用图表或图形来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4. 艺术性和趣味性:
- 设计有趣的图形或图案来表示不同地形,如山地可以用山形符号表示。
- 使用颜色和字体变化来增加视觉吸引力,如使用不同颜色的字来表示地形分类。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世界的地形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地图册:提供一系列世界地形分布图,包括地形类型和特点的详细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2. 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和行为,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困惑,我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次小测试,以评估学生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如果有学生测试成绩不理想,我会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形分析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形分析的应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湘教版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地形图。

(讲授新课)板书三、学看地形图讲述一般来说,平原用绿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高原用黄色表示,高山顶上的积雪和冰川用白色表示。

承转可见,学会看地形图后,我们可以在平面图上知道各地的海拔高度、起伏状况,从而判断地形类型。

那么,这种彩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

板书 1.地形鸟瞰图课件展示教材P.30的图2-38“地形鸟瞰图”,图中的地表起伏,山地、平原、水体都一清二楚。

然而这是一幅立体图片,请大家试着将它们改绘成一张平面图。

活动分组讨论后,各组绘出一张平面图在班上交流。

板书 2.平面地图教师评价后展示图2-39平面图,指出平面图的不足:无法准确地表示出地形的起伏变化。

提问怎样才能把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表示在平面上呢?板书 3.等高线地形图讲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来表示,那么,什么是等高线?课件展示教材P.30图2-40,请大家找到图中400米的线,在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

小结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课件展示 FLASH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提问等高线中的高度用的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回答海拔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等深线?深度从哪里起点?回答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深度起点应该从海平面开始,采用负值。

讲述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就可以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了。

活动 1.在教材P.30的图2-40中找到最高山峰、海洋最深处的大致位置。

2.完成教材P.31的活动题1,教师可增加一个问题:读图说出反映山脊、山谷的等高线的特征。

3.教师展示下面三幅错误的等高线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并说明理由,从而加深对等高线的认识和理解。

4.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形类型等高线的特征。

小结承转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过多,看起来费劲,再加上缺少色彩的变化而显得单调,我们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就得到了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省优获奖教案2.3世界的地形教案2 新版湘教版

省优获奖教案2.3世界的地形教案2 新版湘教版

世界的地形运用等高线
查找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的分布位8
地地形等
洋中的等深线上标写的数值为什么是负值?
,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图中蓝色、绿色、部、陡崖,看看它们的等高线分布有何特点。


(1)山顶:用“”符号表示,等高线外低内高。

(2)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育,并从海拔高处流向
之间呈
D
米。

图中山顶H的海拔在米到
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方向。

置。

由此可知,
世界人口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何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迅
________
某一地00
000
2
1.8%、展示提升
、训练巩固
“巩固自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认识尚不全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分布图、地形图阅读方法等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及其特点,呈现各地形区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形区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组汇报,总结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5分钟)练习题:请学生阅读地形图,判断各地形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请学生思考世界各地形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以及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从而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本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

教材首先介绍了各种地形的定义、特征和分布,然后分析了世界主要地形区的特点,最后讨论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对七年级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地理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地形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

2.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形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地形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让学生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

3.案例分析:分析世界主要地形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掌握地形知识。

4.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教案

《世界的地形》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二)海底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2 、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世界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世界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爱之情。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基本地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
字需要强调,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
意图辅助。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世界的地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并能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的地形特征,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地形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七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地形的概念和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理要素,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很好。

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请举例说明。

4. 学生举手回答。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

2. 教师:同学们,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地形。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3. 学生观察并思考。

第三环节:讨论与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形进行讨论。

2. 教师:现在,请你们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你们选择的地形。

你们可以讨论这个地形的特点、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3.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例子:小组A选择了山地)学生A1:我们选择了山地,它的特点是地面高度较高,地势陡峭。

学生A2:对,山地通常有很多山峰和峡谷,非常壮观。

学生A3:而且山地的交通不便,因为山地地势陡峭,道路建设困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课时)

《世界的地形》教案(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

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地球的面貌,激发学生热爱我们家园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计算相对高度。

2.会判定五种地形。

教学难点:1、各地形对应的世界之最。

2.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课前我先问学生:我们都生活在哪里?(学生回答:地球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陆地表面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往窗户外看回答:有山、有树、有水……总的来说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下面请看几副图片(用课件展示各类地形图片),多种多样的地下早就了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了解世界的地形。

教学过程:任务一:海拔与相对高度自主学习:1、什么是海拔与相对高度?2、什么是地形?学生回答: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合作探究:1、先观察图2-38,后看很多种的文字介绍。

学生回答: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两种?2、思考并回答教材P.33“活动”1、2,以加深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估算。

3、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三幅图片。

有人说珠穆朗玛峰高度有8811.43米,但有人站在山脚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只有4000米左右。

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提问个别学生回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时珠穆朗玛峰与山脚的相对高度。

)任务二、五种地形类型自主学习:1、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2、利用教材P.36“活动”1,读图2-38,判断A、B、C、D、E各点所在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让学生利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对五种地形的感性认识。

合作探究:1、运用比较法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归纳完成下表。

我们了解了五种陆地地形的基本特征,你知道世界上哪些著名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吗?2、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

2.3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5.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动画认识等高线的相关特点及海拔高度。

2.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的制作原理及坡度陡缓。

3.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来表示五种山体地形部位与等高线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并能够通过地图加强对地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地理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性,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还未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较为抽象,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听不懂而焦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创新,吸引学生注意力,设置简单动手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2.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PPT演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八百里狮驼岭遇到太白金星化身报凶,悟空为知虚实探山,路遇巡山小妖小钻风,他口中念叨:大王叫我来巡山~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小钻风一起巡山,看看山中是什么样子。

[新课教学]课件展示两幅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语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在本节内容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地图。

观察同一座山的不同表现方式,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信息,结合上节所学知识比较海拔地势的差异并总结: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有大面积的平坦部分;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陡峭;山地较高,500米以上,坡陡沟深;丘陵较低,崎岖不平;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
教学
反思
重点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
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难点
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法
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1、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几部分?
2、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有何特征?
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
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
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
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
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回忆,思考回答
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激情展示
精讲点拨
强化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
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具体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进一步对一定的区域内容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熟悉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失。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组代表发言
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记。
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答案,进行自测。
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运用对比的方式组织教学,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比较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

运用阅读地图或绘制地图的方式了解世界主要山脉带、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海底地形的分布。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区域认知)4.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1.区别世界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

2.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

难点: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填图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自青藏高原的卓玛却说珠峰的高度只有4 000多米。

这是怎么回事呢?海拔概念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举例甲的海拔是1 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丙的海拔是-500米相对高度概念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甲、乙的相对高度是1 000米,甲、丙的相对高度是2 000米2.陆地五种地形的特征教师: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那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都有哪些?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展示五种陆地地形的景观图片,完成下表。

点拨:描述地形类型特征从海拔和地面起伏两个方面着手。

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表示地面高度的方式;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海底地形及分布以及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认识世界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形类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及分布。

2.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吗?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和海底地形特征。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学会阅读地形图。

(4)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采用对比分析,认识各种地形图,进而学会阅读地形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等高线稠密、稀疏与坡陡、坡缓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人的五官有凹凸起伏,表情丰富,形态不一。

地球上有海洋、有陆地、
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地图上反映出来呢?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陆地地形
播放图片,学生结合地图册上的各种地表形态,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

明确:地形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

陆地表面的地形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出示五种基本地形图片,整体感知。

师:说到地形,当然离不开高度。

高度有海拔和相对高度,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呢?
出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
提问:海拔与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海拔是指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甲地的海拔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提问: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呢?(学生回答:1000米)强调:海拔是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五个大组,每个组以一种地形的名称命名,以第一人称展开“自述”,要求全面细致地说出自己代表的地形特征。

各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展示。

明确:列表比较,熟悉各种地形特征
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读图活动:
学生结合教材32页图2-45,找出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学生读图查阅)
明确: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自北向南纵贯美洲本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

西岸是由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屿山体;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这个山脉带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组成。

展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师:你还知道哪些世界之最?(学生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拓展延伸:
有关地形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世界上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最寒冷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过渡:了解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以后,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是什么模样的吗?
(二)海底地形
学生结合教材29页图2-37,找到海底五种地形并简要介绍。

明确:
大陆架: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是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大陆坡: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大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强烈。

洋盆:是大洋底部的深邃洼地
第二课时
师:地理学习中要经常用到地形图,有了合适的地形图,即使你没有去过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读图,了解那里的地形状况。

引导学生阅读图2-38、2-39、2-40、2-41,认识各种地形图,提问:这几幅地形图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读图比较,回答)
明确:地形鸟瞰图虽然直观形象,但是表示海拔高度和海洋深度;等高线地形图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哪里高哪里低,哪里是山地,哪里是盆地,都能看出来,但是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对照高程表,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一般规律:
绿色表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
黄色表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褐色表示高山
白色表示雪线
你知道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吗?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提问: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深线?(学生通过看视频找到答案)
明确:等高线是指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等深线是指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展示图片,仔细观察图,你能说出等高线的特点吗?(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明确:
等高线的特点: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2.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等
3.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想一想:观察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概念判断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错误,同一条等高线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高度,而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是相等的。

展示图片说明等高线稠密、稀疏与坡陡、坡缓的关系
明确:等高线稠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开动脑筋:
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明确:从C点爬到山顶A顶容易,因为C点到A点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小组探究:
分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是怎样表示的?(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的形状和等高线上的数值变化规律)
明确:
山顶——等高线闭全,数值中心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此地形容易发育成小河)
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适合攀岩)
读图练习:
1.A、B、C、D分别表示哪种地形?
2.估计山顶甲的海拔高度大约在多少米?
3.如果从A和F分别爬到乙山顶,你认为哪条路难走?为什么?
明确:
1.A表示山脊 B表示山谷 C表示鞍部 D表示陡崖
2.山顶甲的海拔大约在600—700米之间
3.从F点爬到山顶比较难走,因为此处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对五种基本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地面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2.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A)
A.亚马孙平原
B.东北平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东欧平原
3.操场的旗杆高10米,指的是(C)
A.海拔
B.绝对高度
C.相对高度
D.无法确定
4.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是(D)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大洋中脊
5.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等高线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B.等高线闭合的地方一定是山顶
C.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D.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脊
二、读右图,回答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山脊)C (山谷)D(山顶)
2.图中容易形成河流的部位是(C)
3.AB两条线路中,从(A)处爬到山顶D比较容易,是因为( A处等高线稀疏,坡缓)
4.B点和C点的相对高度是(100)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的特征以及判别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教材第31页活动
3.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的对话活动、学生的读图活动频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

这节课我们除了在知识上获得收获,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积累:一是养成看地图的好习惯,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二是采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三是加强各个地理事物的联系,注意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