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浮宫有广为人知的三大镇馆之宝,那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本篇就介绍这三大宝。
米洛的维纳斯在卢浮宫苏利馆的古希腊、伊特鲁利亚及古罗马展区的一个过厅里,(它与德农馆交界)你只要看到人头涌涌就不会错过了。
米洛斯岛是爱琴海上的一个火山岛,位于基克拉泽斯群岛最西南端。
由于位处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之间,该岛在爱琴文明时期是重要的位置。
在青铜时代著名的费拉科庇遗址上发现了一个米诺斯宫殿。
另外,该岛在古希腊以盛产艺术品闻名于世,著名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即发现于此。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美术史上的习惯称呼,严格说,它应当叫《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维纳斯是罗马人对这位爱与美女神的称呼,希腊人是不知道有什么维纳斯的。
它于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故叫做米洛斯的维纳斯。
维纳斯女神,是古罗马神话传说中美与爱之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之为阿芙罗狄特)。
公元前,就有雕刻家将她人体化,雕刻成石像。
这前后维纳斯为主题的而创作的不乏其人,而《米洛的维纳斯》则是至今之冠,可以说她是雕塑史上之典范。
米洛斯的维纳斯女神雕像,高约2.04米,由两块半透明的白云石拼合雕就。
她站在鸡血白纹的云石底座上,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裹着围毯,神情端庄,肌体丰润,窈窕曲立,仪态万方,造型典雅至极,集美之大成。
作品是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或公元前1世纪,作者已经无从考证。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膄,美丽精致的椭圆形的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都流露出希腊雕塑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
她的嘴角上略带微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
跟许多古希腊著名的阿芙洛狄忒全身立像不同,《米洛斯的维纳斯》没有用全裸的形象,它采取了半裸的处理方式。
在众多的希腊女性雕像中似乎还找不到什么类似的,这自然可以说独树一帜,颇具特色。
一波三折的曲线美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
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上身的秀美。
她的身姿庄严、崇高而端庄,像一座纪念碑;她的表情平淡而深邃,人们能感受到她那丰富而又高贵的心灵。
她的双臂已经残断,这是幸还是不幸呢?真难说,我觉得或许少了它们,整体更简洁单纯,裸露的部分也更突出醒目,视觉美感会更强烈更动人,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空间。
《米洛的维纳斯》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的优美与崇高两种风格。
它那阔大而简洁的手法,使人想起菲狄亚斯在巴特农神庙所创造的庄严、崇高的雕刻;它那端庄优美的身姿和容貌,又使人联想到普拉克西特列斯所创造的优美而抒情的人体美。
她的体形符合希腊人关于美的理想与规范,身长比例接近利西普斯所追求的人体美标准,即头与身之比为8∶1。
由于8为3加5之和,这就可以分割成1∶3∶5,这就是“黄金分割律”,这个比数成为后代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准则。
这座雕像专家们考证是公元前100多年左右古希腊文化后期的作品,可直到1820年才被人发现。
当时,一个名叫伍蒂埃的法国海军见习军官来到当时尚属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殖民地的希腊米洛岛。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一个希腊农民岳尔戈斯,在其带领下,伍蒂埃在岛上的一个山洞内发现了一座小小的庙宇,在庙内的大堆沙土中有一座断了双臂的美女雕像,这便是被后人称之为“米洛的维纳斯”的雕像。
可惜当时,伍蒂埃和岳尔戈斯寻找多时,却始终没有找到维纳斯雕像所缺损的双臂。
当下伍蒂埃决定把雕像抢购回去,因而付给岳尔戈斯定金100银币。
这时伍蒂埃所在之军舰奉命航赴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待一上岸,他赶忙去拜见法国驻土耳其大使利维埃尔
侯爵。
在问明原委后,侯爵即派使馆文化参赞偕同伍蒂埃去办成交手续。
不想在此期间,英国官方也风闻此事,派出“荷兰”号驱逐舰开赴米洛岛以图得之而后快。
当法、英掠夺者几乎同时赶到米洛岛时,雕像却已被希腊庙宇总管买去,打算送人,并已装箱搬上了土耳其军舰。
法国方面岂肯坐失这块嘴边肥肉,经过一番争夺后,终以8000银币把这个稀世珍宝抢购回去,后来利维埃尔侯爵将此雕塑送给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八,路易十八又将她捐赠给卢浮宫博物馆,从此卢浮宫里就多了一个让世人为之倾倒的永恒的绝世美女。
这件作品出土时已经成好几块碎片,经过拼接修复,使十九世纪的美术界大为震惊,认为是公元前二世纪大希腊化时代人体美学的精品,也奉其为美术素描的基础,影响了全世界美术学习者的基本观察。
许多人在探讨女神残破的双手原来应该是什么样子,至今却没找到答案。
或许,因为双手失去,更可以单纯观察人体从臀部到小腹、两腰、胸部,以及上肩微妙的线条变化。
女神的重心落在右脚,因此她的左腿微微弯曲,身体倾斜,也正式学者所说---埃及人只懂立
在背后观察,从尾尻部份向上升起的脊椎,像一只莲花的茎,一直到颈部,是一条缓慢升起优雅而充满韵律感的线条,正是希腊人体艺术中最有名的“蛇形线条”。
一种在休息状态的身体展现出希腊人对美的向往,不是纪律的紧张,而是找到自己内在平衡的一种自在。
维纳斯雕塑四周永远是布满了围观的各色人等、种族的人群,大家都惊叹不已,也在奇怪---为何这样一个美丽的雕塑会被打烂并掩埋在废墟中。
现在我们知道---
希腊人在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的时候,他们非常歌頌這個「身体」,他们觉得这个身体是神创造的,我們外面穿的这件衣服,是人创造的,所以衣服沒有肉体更崇高,所以他们在「奧林匹亞」的运动会时全部是裸体,他们有一个名词叫作「Kouros」,這个「Kouros」是說十八岁到二十一岁是身体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狀況,所以因此他们可以跑得最快、跳得最高的身體,头上要戴一個月桂葉的冠,來受到最大的歌颂。
可是到了公元三、四世紀的時候,基督教文明起來了。
基督教文明认为肉体是罪惡的,我们为什么有这个肉体?因为有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违反了神的的戒令,偷吃了禁果,最后才有了后代、有了肉体。
所以基督教认为人的身体是有原罪的,故小孩子生下來就要洗礼「baptism」,因为这样才能够洗清罪惡。
所以经过一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时代)以后,希腊的雕像是不准看的,全部打碎埋在土里,等到近代,我們看到十七、十八世纪文艺复兴之后,人们才大量在的地里发现和挖出這些作品,把它重新拼接起來,这时才发现希腊曾经有过这样伟大的文明。
以上的资料来自百度百科,从“这件作品出土时已经成好几块碎片,.....”那一部份起的解释来自台湾的蒋勋先生的“蒋勋的卢浮宫”这本书,以及他的某次讲话。
这是维纳斯隔壁的雕塑,也是残缺的,按蒋先生解释的意思延伸---这些残缺的雕塑有可能是原件,
而眼前过厅里(以及以后其他展室)的完整的希腊时期雕塑,都大部份是复制品或摹仿品,我现在也明白了梵蒂冈博物馆里的雕塑,为何有的标明是原件(大部份是残缺的),有的标明是复制品了,当然就复制品所塑造的时代和精美程度而言,那也是很棒的历史艺术品文物了。
由此而延伸---当我们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致一些世界有名的博物馆中,看到一些残缺的文物,不要全部都认为那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掠夺、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破坏,毕竟像唐太宗昭陵六骏的其中两匹马被切割开来偷运走的案例只是一种特别
案例(在此案例中掠夺和破坏都是不能否定的),大部份情况下文物的破损是中世纪时候的事,有些中东地区的文物都是像维纳斯那样用钱向当时当地的政府首脑买回来的,那样掠夺的定义值得斟酌,那是当地政府的腐败、贪腐和无能。
现在我们去看胜利女神,她又被称为“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其位于德农馆的一个楼梯过道的中庭,同样属于古希腊、伊特鲁利亚及古罗马展区的一部分,远远的已经可以看见她。
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儿。
她的罗马名字叫Victoria (维多利亚)。
雕像的形象为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的女性,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
所到之处胜利也紧跟到来。
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
在提坦战争中倒戈向奥林帕斯,并助其获胜。
雕塑《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是古希腊美术史中的希腊化时期(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一世纪,又称作“泛希腊时期”)的作品。
这一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并向外扩张。
该雕塑是为了纪念打败托勒密舰队的海战而建造的。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又称胜利女神。
卢浮宫最著名最珍贵的两座古代雕塑之一。
这座高3·28米的雕像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希腊的著名雕刻。
胜利女神像为公元前306年统治着小亚细亚的德米特里乌斯,在一次海战中打败统治着埃及的托勒密而建。
1863年从萨姆特拉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
被后人发现前,这尊雕像一直耸立在萨莫德拉克勒边的悬崖上。
胜利女神像虽然已经头手残缺,但从保存完好的躯干中,仍能感悟到女神英勇、飘逸的气势。
两支张开的翅膀和轻盈飞扬的衣裙,让人感到女神在空中腾飞,有着一种强烈的运动感。
丰满躯体在薄衫下透露出力量和健康,表现了胜利和与之而来的喜悦。
是已知雕像中表现热情奔放与动态的最完美的作品。
雕像的头部与手臂在历史岁月中遗失了,但飘逸的裙裾、展翅欲飞的形态仍然动感十足,栩栩如生。
胜利女神的希腊名字叫尼刻(或耐克)(希腊语:Νίκη,“胜利”;拉丁字母转写:Nike)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她在罗马神话中对应的是维多利亚(Victoria)。
根据赫西俄德的《神谱》[1],她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s)和斯梯克斯(Styx)的女儿,也是克拉托斯(力量)、比亚(强力)和泽洛斯(热诚)的姊妹,他们都是主神宙斯的同伴。
尽管出身泰坦族,她在泰坦战争中还是站在了奥林匹斯神一边,为他们带来了胜利。
《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在传统的描述中,尼克常带有翅膀,拥有惊人的速度,但是除此之外并不具有其他特殊力量。
她并不仅仅象征战争的胜利,而是代表着希腊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中的成功。
因此她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神祇,经常作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
在艺术作品中,她通常同化于其他的神,比如古希腊的雕塑家通常将她塑造为娇小的带有翅膀的形象,栖停于另一个神的手臂,或是从同伴神的衣裳中探出,或者像仙女一样高飞于天空。
美国的运动鞋品牌耐克就是以她命名。
在她最著名的肖像中,如卢浮宫内的《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她表现为裸体或是穿有盔甲的带翅女神。
在希腊的陶器上,她被描绘为站立、飞翔或是跨步,有时候是在祭坛上倾注祭酒。
她的附属物通常是花环、双耳罐、小瓶和香炉。
在意大利西部的希腊殖民地上她通常出现为乘坐战车的形象,在另一些地方她表现为拿着武器或奖杯,或是演奏里拉(lyre,古希腊的竖琴,有五弦至七弦)或笛子。
尼克经常与雅典娜一起受到崇拜,因为在前490年马拉松战役中希腊战胜了波斯之后她们两个被着重联系起来。
雅典的帕台农神庙中供奉的雅典娜巨像据信也刻画了尼刻,并且帕台农建筑群中也包含了一个献给雅典尼刻的神庙。
有时,雅典娜被描绘为携有尼刻附属物的形象。
根据保萨尼亚斯的纪录,雅典尼刻被表现为不带翅膀的形象,大概人们希冀如此可以
阻止胜利女神离开这个城市。
该神庙还存留下了这个神的一个形象:解鞋带的尼克(Nike Slancio)。
它曾经位于神庙的胸墙上,现存于雅典的卫城博物馆。
这是胜利女神尼克的立像,她站在船头,展开华美的翅膀,威风凛凛地宣告胜利的到来。
据说是公元前190年左右的作品,大约是罗得斯岛的军队战胜叙利亚的安提欧克斯三世,为了谢神,在萨摩色雷斯岛的卡比利神殿树立了这尊雕像。
雕像高275厘米,1863年发现于萨摩色雷斯岛。
也许雕像过于庞大,博物馆里似乎找不到她合适的安身之处,于是人们把她安放在一条宏伟宽敞的阶梯的高处,让她在那里迎接来自四方的艺术爱好者。
雕像的头部和手臂残缺,我们已看不到她的容貌,这是一个大遗憾。
但也正是如此,人们才可以毫无禁忌地想象她是花容月貌抑或是威武豪迈。
女神全身充满了生命力和雄壮的感觉。
包裹身体的薄衣被大海的飞沫打湿,随风飘扬,紧贴在女神丰满胴体上,细密而又富于变化的衣褶勾勒出女神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华丽优雅的美感,被人称为是“崇高样式”的理想化人体。
这座雕像完美而健全地体现了女性肉体所包含的蓬勃的生命力,并赋予其高贵优雅雄壮的美。
这是古希腊时期的典型作品,在动态和静态的平衡上发展到了顶峰。
我想---西方十九世纪许多海船的船头都有一个女人的雕塑,不知道是否来自胜利女神的变异传承,而电影《泰坦尼克号》里女主角站在船头迎风而立的造型和场景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蒙娜丽莎》在德农馆的7号展厅,眼前这么多人,你就不用费神问工作人员了。
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Monna Lisa)又称《焦孔达》(la Joconde),是西方最著名的油画。
但《蒙娜丽莎》同时也是被歪曲得最厉害的作品:它有成千上万种复制品,有的甚至面目全非。
《蒙娜丽莎》还是最少被人们认真仔细看的的作品之一,因为卢浮宫里争相欣赏的观众太多,谁也没机会在它面前久留。
达芬奇全名为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蒙娜丽莎》是一幅女子的半身像。
她坐在阳台上,背景是一片广阔风景的俯瞰图。
她双手交叉,身体半侧,微笑着面对观众。
画上的女子是谁?艺术史专家们对此有过许多评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她叫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绅士法兰西斯科·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蒙焦孔达(La Joconde)。
可是另一些评论家指出,她应该是朱利安·德·美弟奇(Julien de Medicis)公爵的情妇,本是罗马的一名高级妓女,名字叫帕奇菲卡·布兰达诺(Pacifica Brandano)。
画中女子超群的美貌以及她那令人销魂的著名微笑,似乎证实了第二种说法。
莱昂纳多·达·芬奇(以下简称达芬奇)大师的命运犹如彩虹一般,鲜艳、混杂、色色俱全。
达芬奇一生漂泊无定,见过各种各样的非常人物,各种各样的非常事件。
在达芬奇的旅程中,波涛越是汹涌,浪潮越是澎湃,风暴越是峻厉,他那艺术的无底的海洋深处却越是平静。
达芬奇在米兰经受了一切希望皆遭破灭之苦,目睹了自己的创作被毁之灾,饱尝了种种计划、盘算一一落空之痛。
在崭新的16世纪之始,达芬奇来到了曾经养育过他,但却并不承认他的才智的佛罗伦萨。
世的不幸将生活的航船碰得破烂不堪,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画家在半百之年竟没有给自己攒下多少固定的资产。
达芬奇仍然像他过去一样要去依赖有势力的定货人,满足他们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念头和想入非非的勾当。
就这样,在生活的路途中闯荡过半个世纪之后,达芬奇终于创造出了一幅杰作——《蒙娜丽莎》。
一幅经过许许多多磨难、失败,有时甚至是灾难的不平静的岁月之后,在那严峻的日子前夕开笔所作的画。
这时,那幅达芬奇曾倾注了全部经验、全部爱和恨的力量的毕生之作,却已遭毁坏的《最后的晚餐》的圣像时时在他眼前显现。
达芬奇耳边还响着正用弩在射击他的纪念碑,指着那
匹“马”的一帮喝得醉醺醺的大兵的吼叫声。
达芬奇忘不了几十幅动了笔但没有完成的画幅,他的那些未曾面世的孩子。
外表上达芬奇是平静的,但只有上帝才知道,他内心藏着的是怎样的一团烈焰……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达芬奇画了蒙娜丽莎,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妻子。
请不妨从这幅肖像中寻找一下画家所经受的生活风暴的丁点痕迹。
从外表上乍一看,这幅画是静谧与和谐的王国。
但就像冷却了的熔岩和灰烬层底下潜藏着滚沸的岩浆的火山一样,这位高尚的、穿着朴素的夫人,在微笑的背面隐藏着一颗颤动的深沉的心,一个锐敏的洞察一切的头脑。
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成千成百的书描写过这微笑。
恐怕蒙娜丽莎的眼神也是一座不小的迷宫。
达芬奇往往赋予人的眼睛以特殊的意义。
达芬奇在《眼赞》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呀,你是上帝创造的一切事物中最杰出的一件!怎样的赞誉才能表达出你的高尚?怎样的民族、怎样的语言才能描绘出你的真实的动作?我把它播散到如此高深、如此广阔的推论中去又有怎样的裨益?通过眼睛什么不能干呀?”
眼睛是心灵的镜子。
达芬奇也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应当画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心灵”。
在蒙娜丽莎身上达芬奇创造出了人的复杂无比、细腻无比的心理肖像。
要用语言来表述达芬奇所赋予蒙娜丽莎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因为她心灵的颤动实在太难以捉摸了,太难以印证了。
我们简直不知道,一眨眼之后蒙娜丽莎会怎么样,是笑还是哭,是发怒还是依旧春风满面。
我觉得法国哲学家培尔在17世纪就另一个问题所说的话倒可以作为对蒙娜丽莎的相当精确的碑铭:“说真的,我拿不准,在表现人的弱点时,究竟是哭还是笑更加恰当些?”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创作的顶峰,这是他留给人们的遗产。
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画了四年,但还是没有作完这幅画,瓦萨里是这样说的。
达芬奇是在将近50岁时遇见蒙娜丽莎的,那是崭新的16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1503年(这是创作蒙娜丽莎的推测时间),达芬奇决定画人的概括性形象,画自己同时代人的概括性形象。
也许,这个决定并不是马上作出的。
可是,月复一月,画家越来越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渐渐地便产生出要创造人的生动形象的愿望,而且自觉不自觉地使这一形象赋有了他自身性格中的许多特点。
达芬奇让蒙娜丽莎用他的观点去看待世界,那是一种睿智而略带讥讽意味的观点。
许多研究人员都感到惊异,为什么富商不要求达芬奇把妻子蒙娜丽莎的画像留给他;他们认为,这大概是要想证明画家所画的并非蒙娜丽莎其人。
我倒觉得佛罗伦萨的这位商人一见此画吃惊不小。
他并没有把自己年轻可爱的妻子蒙娜丽莎看作一位贤淑的仙女。
对于他来说,这幅肖像画是太堂皇,也太庄重了。
另一方面,画家达芬奇在蒙娜丽莎这个形象中倾注了太多的个人色彩,因而他也就无法和蒙娜丽莎分离,终于带着她离开佛罗伦萨到远方漂泊去了。
就这样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跟作者一起到了法国。
曾经庇护过达芬奇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大师故世之后得到了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
后来蒙娜丽莎终于到了卢浮宫,成为大博物馆的骄傲。
油画《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为模特儿安排的姿势突出了她成熟的体形、丰满的胳膊和乳房。
她身在豪华的府第,穿着贴身的衬衣,领口微露出隆起的乳房。
有人认为,达芬奇作画时模特儿并没有穿任何衣服。
然而,她并没有任何挑逗性的姿态,甚至相反的是,她交叉的双手完全符合当时良家妇女的举止规范。
她的微笑也表现出介乎于轻浮与庄重之间的含糊状态。
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微笑,赋予她一种撩拨人心但又非放荡的面部表情,从而使画像不致流于粗俗。
这种表现效果恰恰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以往的皇家收藏艺术品清单中,在说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曾先后用过“一个戴面纱的妓女”和“一个富有美德的意大利贵妇”这样截然不同的描述。
16世纪时的一些画家曾经肆无忌惮地模仿达芬奇的这幅画,他们或是让模特儿脱掉衣服,画出裸体的蒙娜丽莎:或是按照《蒙娜丽莎》的姿势画出其他妇女的形象。
然而,《蒙娜丽莎》动人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她的姿态和微笑上。
它同时也是完美油画技法的产物。
达芬奇运用的油画技法让模特儿融入洒满金光的神奇风景当中。
在女子的身后,宽阔的原野一直延伸到海边,地平线上隐约可见起伏的山峦。
柔和的光线和自然的过渡色彩,使女子的逆光轮廓,协调而自然地置于较为明亮的风景之中。
被艺术史专家们称作“渐隐法”(sfumato)的色彩技巧,在《蒙娜丽莎》与其背景之间,形成了一种巧妙的联系:身处理想境界的女子本人,也予人以某种梦幻般的感觉。
呵呵,人多根本就不能走近,我当时用得广角镜,要换长焦还要走开找地方,所以照虚了也是没有办法滴,好在网上蒙娜丽莎的图片很多,我在上面就借用了。
最后借用台湾的蒋勋先生的一篇视频谈访的记录稿来作为结尾,我想他解答我和许多人的疑问---
“我們都知道羅浮宮有所謂的「鎮館三寶」,其實,我們當然可以給這個名字加一個引號,就是說,羅浮宮幾十萬件的作品,你就把這列為鎮館三寶,到底對其他作品公不公平?那我想,其實我們都知道說,現代化的這個博物館,為了觀光、為了很多…呃…宣傳吧,或者要給媒體,那個媒體很不耐煩你講長篇大論,所以你要給他「鎮館三寶」,他們很快就會發、說要寫,所以其實有時候很不得已。
可是,我當然也知道,這「鎮館三寶」有兩件是希臘的雕像,那希臘作為西方文明,它真的是某一種起點。
比如說,我在羅浮宮,我常常會問自己,西方的文明起點為什麼不是埃及?為什麼不是巴比倫?為什麼不是波斯?為什麼反而是,希臘?希臘這麼小,這麼小的一個城邦,那它為什麼可以作為起點?
那當我們看到米羅的〈維納斯〉,米羅是一個小島,那麼後來到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時候,在這個地方就發現了,海裡的碎片。
那我們知道說,因為希臘人在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的時候,他們非常歌頌這個「身體」,他們覺得這個身體是神創造的,我們外面穿的這件衣服,是人創造的,所以衣服沒有肉體更崇高,所以他們在整個運動會、叫做「奧林匹亞」的這個運動會裡全部是裸體,然後他們有一個名詞叫作「Kouros」,這個「Kouros」是說十八歲到二十一歲是身體達到最完美的狀、狀況,所以因此他們可以跑得最快、跳得最高的身體,頭上要戴一個月桂葉的冠,來受到最大的歌頌。
那麼這些故事其實讓後來的歐洲人非常的感動,因為那個月桂葉的冠,不是一個幾百萬的賞金,它就是一個樹葉而已,可是它有一個這麼大的榮耀,因為他們告訴你說,你十八歲到二十一歲的身體是受到神最大祝福的,它是最美的身體。
所以他們作出了〈維納斯〉、作出了〈阿波羅〉這些像,其實都是「Kouros」、都是歌頌那個青春之美的那個像。
可是我們知道這樣的像,為什麼被打碎了?為什麼丟到海裡?為什麼被埋起來?因為在公元三、四世紀,三世紀、四世紀的時候,基督教文明起來了。
基督教文明認為這個肉體是罪惡的,我們為什麼有這個肉體?因為有亞當、夏娃,亞當、夏娃違反了神的戒令,偷吃了禁果,所以最後才有了後代、有了肉體。
所以基督教認為人的身體是有原罪的,所以小孩子生下來就要洗禮、「baptism」,因為它才能夠洗清這個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