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其人”:一个古典美学命题的辨析

合集下载

“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

我们时常说的“书如其人”,出自于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一书。

刘熙载在总结了历代书法家书法作品的意境、风格之后说“书,如也。

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比如说,苏轼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他的豪放飘逸;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则表现出他的刚正方直。

刘熙载的“书如其人”,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创作者与书法在形、神、风格等方面关系的概括与总结;另一方面,又是从广义上创作个性与艺术作品风格关系的理论概括,即“文如其人”在书法领域的延伸。

比如说,一千多年前的刘腮在《文心雕龙》中就很明确的指出文章“各师成心,其异各面。

”宋代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更明确地提出“其文如其为人。

”清代龚子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中说“诗与人为一”……等等。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话语,或者从整个艺术创作领域,或者分别从文章、诗词、书画等不同领域阐述这种关系。

肯定创作个性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我...中国书法在国际上被誉为“四维空间艺术”。

汉字内在的象形表意特性使书写者能够将个性风格与书写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篆、隶、真、行、草五点纵向选择坐标系上,横向发展创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个人书写风格。

这种橄向发展线上的个性表现力即带有广阔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又具备一定的可辨别性和规律性。

因此,当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常会油然联想到书写者本身的风格和情性。

“书如其人”,这一中国人常用的俗语简洁地阐明了书写风格与书写者之闻所潜在的依存关系。

然而,鉴于毛笔书法在横贯中国书写文化史、最终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已逐渐远离日常书写方式,而主要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而存在,所以,目前国内外对于书法风格的研究大多限于美学范围,其要旨可用美国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隆延的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书法是自我审美意识表现的最高形式之一”。

至于对汉字书写个性与书写者情性之间的潜在关联的研究虽常见沙及,但尚未有系统性的科学探索。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思想和人生态度。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观点,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应该与其人格相符,才能够真实地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文如其人”的理念。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性格都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曹雪芹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因家族财政状况不佳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反映了自己对家族衰落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

这些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另外一个例子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杜甫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以及对普通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反对奢华和虚荣。

这与他自己深受社会动荡和人们苦难的经历有关。

他在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中发现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呼喊社会正义。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不仅仅是一个审美观点,也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道德追求。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应该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追求真实和authentic,要求作品与自己的性格、思想和人生态度相一致。

他们也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和引导读者思考。

“书如其人”思想研究

“书如其人”思想研究

“书如其人”思想研究书法在古代是文人用来传递思想和沟通心灵的重要方式。

观书知人,观人知书,书法与人紧密相关,书法中流露出人的哲学思想、生命形质与生命精神。

自古以来就有“书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它们常被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

本文选择“书如其人”命题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例证。

通过对“书”与“人”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书如其人”的思想。

第一,“书”如什么样的“人”。

由于“人”的内涵非常丰富,本文将从心性、情性、人品、学识几个维度,研究书法中流露出的“人”的特质。

这些将在第一章“书如其人”的概念及内涵中展开论述。

第二,“书”怎样才能如其“人”。

本文将从“修辞立其诚”出发,探讨“心正则笔正”的内涵、“中和气象”的本质、“以书喻人”的特点等。

这些将在第二章“书如其人”的哲学观中展开论述。

第三,“书”在哪方面如其“人”。

书法在筋骨血肉、精神气韵方面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将在第三章“书如其人”的生命观中展开论述。

第四,什么样的“书”才能如其“人”。

审美中须求真尚善,书法作品要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书法家要努力做到“德艺双馨”。

这些将在第四章“书如其人”的审美观中展开论述。

“书如其人”的哲学观为“书如其人”命题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

哲学是人的灵魂,人有了哲学思想,艺术就可以从中生发。

故人是连接内在(哲学、文化)与外在(书法、绘画)的桥梁。

哲学观从文质论、心性论、意象论、中和论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文质论、心性论、意象论在本质上都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但侧重点不同。

文质论侧重于质与文的统一,即人格修养与书法艺术的统一。

心性论侧重于心主百骸,“心正”到“笔正”是“心主于百骸”在笔端的体现。

意象论强调“得意忘象”,“意”是内在,“象”是外在(表面),表现形式是“以书喻人”,通过人物神情风貌反映书法艺术。

中和论强调书法艺术中的对立与统一,侧重与人相关的中庸范畴,如动静、肥瘦、老少、润燥等。

“书如其人”——书法品评最后的遮羞布

“书如其人”——书法品评最后的遮羞布

“书如其人”——书法品评最后的遮羞布
刘凤山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4页(P5-8)
【作者】刘凤山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书法如其人书道在尽势——孙清彦《学书枝言》书法艺术内容述评 [J], 熊洪斌;
2.书法如其人书道在尽势——孙清彦《学书枝言》书法艺术内容述评 [J], 熊洪斌
3.浸心经典以书传道——基于书法文化底蕴背景下的学生书法作品评析 [J], 周敬;
4.新时代背景下看“八桂书风”的传承与出新——广西书法文化、地域生态简论兼第九届广西铜鼓奖书法项目获奖作品评述 [J], 李方重
5.融文于墨书如其人——李龙石书法研究 [J], 张桓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如其人说之漫谈-文档资料

书如其人说之漫谈-文档资料

书如其人说之漫谈「书如其人」义界,关于「书」字的解释,东汉许慎(58~147)《说文解字》云:“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者,如也。

”许慎以「如」字释「书」字,但意义不明,而段玉裁注为:「如其事物之状也。

」采取「依类象形」之义。

东汉蔡邕(133~192)则云:「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道出书法「抒情」的功能。

唐代虞世南(558~638)云:「书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

」则强调书法的「社会」功能。

又唐代张怀?《书断》云:“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往不经。

”张怀?广泛述说书法在「个人」与「群体」上的应用,认为书法可以表达思想、抒写情怀、取名述事、记载历史,乃至阐述万有,非常实用,几近万能。

综上所述,「书」的意涵由原本著于竹帛之书,扩充至一切文字的记录;而「书」的功能由拟状造字至任情恣性,乃至属词记事、发挥义理。

而我们要探讨的「书」为「书法」,举凡人表达思想、抒写情怀、取名述事、记载历史所写之字,意即人所书写之「书迹」,包含「线条」、「笔法」、「结体」、「章法」等各方面的样貌,并欲透过自己的样貌,探求了解其字性特征。

「其人」即是指「创作、书写者」的身心状态,包括书写者生理上的书写状态、健康状况,以及心理上的个性、人生价值观。

而「如」字为「书」与「人」的沟通桥梁,使「书」与「人」二者获得联系。

许慎《说文解字》释「如」为:「如,从随也,从女从口。

」段玉裁引《白虎通义》云:「女者,如也,引伸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伸也。

」「如」字本为「从随」之义,其引伸义有二,一是「相似、类似」之义,一是「所往」之义,亦有「相应」之义。

综合上述「书」、「其人」的解释,与「如」的本义、引伸义,界定「书如其人」:创作者其书作所显示之相,即其所呈现的种种书作特征,皆从随、相应于创作者所具之个性、所习之技法等众多因条件而产生,故创作者书作所显示的特征,确实与其个性相应,而又相似于个性的风貌。

“书如其人”之我见

“书如其人”之我见

“书如其人”之我见内容提要:“书如其人”是书法界公认的一个话题。

本文从性格、情绪、修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对书如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书法,情绪,修养,人品“书如其人”最早起源于汉文学家扬雄《法言》中的一句话:“书,心画也。

”后人将他的话引入书法领域,用以说明书法与书写者内心世界的关系。

清刘熙载对这句话进行了发展,他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家,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论述,而且更具体更明确的说出了书法与人之间的关系。

书法和人的关系应以周星莲《临池要诀》中表述的最为具体,他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瞻人气象,书法亦然。

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

徐季海善用渴笔,世观其貌,如怒猊扶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

褚登善、颜常山、柳諫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赏明,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

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书咄咄逼人。

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风,飘飘乎有仙气。

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二公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

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之象。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对“书如其人”,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书法,是书者性格的对应性格勇猛异常的人,他的字会有刚健有力之势;而性格温存的人,他的字多有清丽秀润之气;个性开朗的人写字多洒脱少拘束;而懦弱的人写字常软绵少骨力;优柔寡断者的字多缠绵而少果断之意……颜真卿的字厚实严谨,其为人也庄重沉稳。

因此,历代评书者对他字的批评是很少的,而南唐后主李煜曾笑其字“失于粗鲁”,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讥其缺少灵动之风,而粗鲁之气太浓。

这恰恰表明了他们两种不同性格上的对应,而这种对应,又在他们的书法中得到体现,风流逸情的李后主当然看不惯规矩端庄的颜真卿,就像刚正不阿的傅山看不起奴颜婢膝的赵孟頫,怪诞非常的郑板桥欣赏放浪不羁的徐渭一样。

书法中的书如其人名词解释

书法中的书如其人名词解释

书法中的书如其人名词解释
书法中的"书如其人"是一种形容词解释,用来形容书法作品的
风格和气质与书法人的个性和品格相契合。

这个词解释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书法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使用。

根据"书如其人"的观念,一个人的独特个性特点、态度和情感
状态会直接反映在他的书法作品中。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沉稳、端庄,那么他的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也会有类似的特点,字体规整、笔法稳健、结构平衡。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性格豪放、自由自在,那么他的书法作品也会散发出相应的气质,笔画宽大、气势磅礴。

"书如其人"意味着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展示,更是表
达了书法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

通过观察和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考方式和审美追求。

因此,在书法艺术中,"书如其人"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念。

古人对字如其人的解释

古人对字如其人的解释

古人对字如其人的解释苏轼“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清.王澍“作字,如人”,“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个方面都具备,才可以成为人”“筋、骨、血、肉”体现的是基本功,但“精、神、气、脉”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素养。

王澍跋《宝晋斋法帖》清.刘熙载“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意思是说你写的字,它的内涵,反应了你的内在素质。

你写的字,蕴含着你的素养从字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字,是书者人品的写真。

王羲之“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提笔写字,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

王羲之远宦帖苏轼“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

”意思是看一个人的字就可知道他的为人,甚至还可以看出是君子或小人。

宋苏轼致季常尺牍王羲之:品德清纯,任性率真,胸襟豁达,书法就潇洒,飘逸。

王羲之兰亭序虞世南:沉静寡欲、忠直、意志坚定。

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颜真卿:忠臣烈士,字端正、刚毅、厚重颜真卿自书告身帖褚遂良、颜杲卿(颜真卿堂兄):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

褚遂良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

欧阳询张翰帖米芾: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米芾陈揽帖字,是写字人情绪的一种流露方式人欢喜时,心气和谐,写出来的字就舒放;李白上阳台帖人发怒时,心气粗闷,写来的字就险绝;人悲哀时,心气忧郁,写出来的字就内敛;颜真卿祭侄文稿人高兴时,心气平和,写出来的字就秀丽。

总之,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趣、向往追求都会从字的神采、风格上反映出来。

字,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意志、情趣、追求。

唐张怀《书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好的书法都有深刻的含义,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而且往往能一目了然。

宋黄庭坚盛赞林逋说“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

”林逋的字清气照人,笔劲有骨,同他的处世为人的高洁的志向相似。

尽善尽美与书如其人——略论古代书法审美的儒家趣味

尽善尽美与书如其人——略论古代书法审美的儒家趣味

图1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乎?”[3]扬雄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书法判断书者是君子还是小人,其原因就是人们能够以“书”观“心”。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把扬雄的“书为心画”说往前推进了一步,发展为“书为心学”的论断,把书法艺术和书家的精神情感以及品性、志趣直接联系起来,他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

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

”[4]175刘熙载创造性地将“心画”改为“心学”,把书法表现情感的本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心学”本来是指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哲学理论,他们把“心”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刘熙载借用“心学”的概念,就是要强调书家的内心修养在书法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内心修养不如别人,还想在书法上超过别人,那是即使再勤学苦练也绝不可能的事情。

由此可见“心”对书艺的重要性。

《艺概·书概》说:“右军《乐毅论》《画像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孙过庭《书谱》论之,推极情意神思之微。

在右军为因物,在过庭亦为知本也已。

”[4]152与唐太宗一样,刘熙图2 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拓本;局部)732022/01 No.239而君子的人格力量主要来自内心,是人内心完满和自我修养完善后所焕发出的光辉,所以儒家始终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在《大学》“八目”中,“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根本,“格致诚正”是修身的方式与手段。

然而,身心修养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6]237,“至善”乃是“三纲领”之首。

儒家将书法纳入“六艺”修身教育的科目体系,强调“书以载道”。

在儒家看来,书法的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前者为书,后者为道,书以载道,而不能背道。

由此,儒家赋予书法以修身教化的重任,从而形成了悠远深厚的书教传统。

晚唐书家柳公权继承了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传统,他的“心正则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紧密地联系起来。

对于书法与人心的联系,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阐释得更为充分:“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219338908_同步、同质与自由——人书俱老的美学阐释

219338908_同步、同质与自由——人书俱老的美学阐释

自孙过庭提出人书俱老这一命题以来,各时期不断有论者以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回应,形成了书法史上颇为醒目的重要观念。

不过,当前学界对人书俱老的理解仍局限在孙过庭的视域内,妨碍着其作为基本命题的普遍意义。

在此,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来阐释人书俱老包蕴的普遍性价值。

一、人与书的同步性在孙过庭之前,论者已经意识到书法与主体的关联。

虞龢在论述书法发展时提出了古质今妍的观点,并将其落实为书家创作的差异。

他认为“二王”创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差异,二人晚年书法要胜于年轻之时,“二王暮年皆胜于少” 。

他以年龄为划分依据,把“二王”书法创作分为少、暮两个阶段,并以此来对应书法的质妍,初步揭示了书法创作与主体境况间的关联。

不过,以暮、少来划分书法创作过于简单,没有揭示二者的内在关联,尚未形成一个足以囊括书法与主体的普遍命题。

孙过庭继承了虞龢的观点,直接指出了二者的关联,将其凝练为涵盖二者的命题:人书俱老。

在《书谱》中,孙过庭把书法创作分为三阶段:初学平正、中间险绝、复归平正。

三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渐进的跃升关系,呈现为辩证性品级结构。

复归平正同步、同质与自由——人书俱老的美学阐释陈志峰内容摘要:人书俱老是关涉书法众多维度的普遍命题。

人书俱老把书家和书法创作纳入一个时间链条中,呈现了书家生理年龄与书法创作品级间的同步关系,同时揭示了书法与书家存在的同质关系,认为书法创作是对书家当下生存境遇的即时性显现。

人书俱老与书如其人揭示了书法与主体间的内在关联,聚焦于书法创作的主体根源。

从人书俱老到书如其人,关注重心由生命存在转向存在境界,呈现出由存在论向价值论的倾斜。

老是一个理想性的终点,具有炉火纯青的技巧和无法之法的境界。

关键词:同步;同质;生存境遇;修养;自适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古艺术形式观念研究”(编号:22YJC751020)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3.03.012是书法创作的审美理想,也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从“书如其人”的疑问出发

从“书如其人”的疑问出发

展厅·中坚杨二斌Yang Erbin又名尔彬。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书法院特聘研究员。

书学论文曾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最高奖)、首届敦煌论坛优秀论文奖(最高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学术论坛(最高奖)等。

出版有《山西书法史》(合著)一部,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丛刊》等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30万余字。

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数十次。

从『书如其人』的疑问出发文_杨二斌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云:“书者,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无疑,此说是西汉扬雄“书为心画”之最佳注脚。

而关于此论,赞成者有之,诋毁者亦有之。

诋毁者往往以史上臭名昭著者(如蔡京秦桧之流)的书作为证据,而辩驳者亦是认为其人不足称,其艺则等而下之。

的确,在书史之上,把人之道德准与艺术水准关联在一起,称为“人品即书品”。

如果以“人品”为第一位,则“书品”是附着于“人品”等而下之的第二重意义。

这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主流意识,而强调以书法风格为第一位,把“人品”附着于书法风格之上,则是混淆了“书品”与“书法风格”二者的区别。

“书品”,我认为是“人品”意义在字里行间的道德叠加,而“书法风格”则是一个人书写时的风格特征,“书品”强调的是人一生的达到高度,“书法风格”则强调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形成的天生与众不同的书写面貌。

如果必须找到关联,历史上书家的风格特征的确是和其性格相互表里。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决定这个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决定这个人自我书写的外在特征。

比如说王羲之风骨峭拔,其书遒劲而秀美;颜真卿严肃端庄,故其书雄浑而大气。

如果强迫让一个性格很是拘谨的人书写极为奔放的狂草,而或让一个性格很是好动的人书写极为安静的魏晋小楷,那么这二者都是出力不讨好的。

诸如蔡京之流,其道德水准极其卑劣,则其“书品”是极差的,而其书作本身仅仅是表现了蔡京之流的风格特色以至于性格气质,这是艺术水准和道德水准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典型表现。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该怎样理解?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该怎样理解?

古⼈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已该怎样理解?⼈品是中国古代对⽂⼈⼠⼤夫个⼈品德的重要评价⼿段,其在官员⾝上体现出“官品”,在书家⾝上体现出“书品”,在诗⼈⾝上体现出“诗品”。

官品、书品、诗品都是⼈品的代名词。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常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对前⼈的评价,常以书品论⼈品,或以⼈品论书品。

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都是“书如其⼈”的典型代表。

⼀、历代关于“书如其⼈”的审美观“书如其⼈”的评价反映出书法家书品与⼈品的统⼀。

“书如其⼈”的说法最早出⾃西汉扬雄:“故⾔,⼼声也;书,⼼画也。

声画形,君⼦⼩⼈见矣。

”后世认为这种提法指出书法是内⼼世界的轨迹,是书家德⾏、品性的反映。

⾃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家的⼈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家本⼈的品⾏紧密联系在⼀起。

纵观历代对“书如其⼈”审美观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个⽅⾯:书法即⼼法:⼼与笔、⼼与字之间的关系唐代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关于⽤笔之法的提问时,说道:“⽤笔在⼼,⼼正则笔正。

”柳公权⼀⽅⾯从书法的⾓度说明⼼中端正,⽤笔就会端正,另⼀⽅⾯暗⽰穆宗,⼼存正⽓,朝政之事才会公平端正。

唐代张怀瓘说:“⽂则数⾔乃成其意,书则⼀字已见其⼼,可谓简易之道。

”说明书为⼼画,⼀字见⼼。

明代项穆认为⼼、⼈、笔、书四者间的关系是:“⼼为⼈之帅,⼼正则⼈正。

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

……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

”“故⼼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之为节操,宣之为⽂章,运之为字迹。

”说明⼼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书法即⼼法,“⼼”是书法的主宰者。

本⽴⽽道⽣:修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家的修养问题,他认为:“君⼦⽴⾝,务修其本。

扬雄谓诗赋⼩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

”强调了君⼦⽴⾝之本在于德⾏,德⾏是翰墨之基。

反思“书如其人”提倡“书超其人”

反思“书如其人”提倡“书超其人”

作者: 黄复盛
出版物刊名: 美术大观
页码: 6-8页
主题词: 书法理论;艺术理论;书法评论;书法作品;传统;著述;序言;基本理论;观点;文章
摘要:在当今的一些艺术理论著述中,人们可以不时地读到'文如其人'、'艺如其人'的说法.在当今的一些书法评论文章中,人们可以更多地读到传统的'书如其人'的说法.有的书法作品集的序言,甚至以'书如其人'作为标题.这种情况表明,当今的一些书法理论家不仅仅是一般地赞成传统的'书如其人'的说法,而且还把它当做一种基本理论观点.。

书如其人对书者艺术创作影响分析

书如其人对书者艺术创作影响分析

关键词:书如其人;书法创作;美学;精神;情感从宋代起,许多书家就将书法看作表现其人的艺术门类。

认为从观赏其书就可得知作者的人品学识、胸襟抱负与生活经历等。

由于书法艺术以文字为表现对象,将形式与内容结合在一起,人们认为书法比其他艺术更能时刻表现人的精神风貌,故称作“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的美学思想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书法特征与书者的为人作风大致相关,其中更包含着多角度与多方面的深刻意义。

一、“书如其人”指书法艺术是书者心灵与情感的表达无论是艺术创作前的创作动机还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乍现,都离不开心灵与情感这两大角色的参与,艺术是心灵的旨趣,创作时的最佳境界是创作者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与抒发。

创作的动机归根结底是心灵对不同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李元博在《书法美学解析》中说:“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能成为艺术作品。

”艺术的创造亦离不开想象和对自然事物的创造性表现,对这种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黑格尔指出:“艺术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雄劲的想象,它以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去了解和创造观念和形象。

”邓以蛰在1937年所撰写的《书法之欣赏》中说:“书法是性灵自由表现,摆脱一切拘束、凭借,保得天真,然后下笔,使其人俗也则书必俗,使其人去俗已尽则其书必韵。

书者如也,至此乃可谓真如。

”书法艺术的生命性无可厚非得体现在心灵与气韵的表达上。

有人认为书法出于心,心即其物,书法创作来自于心灵的妙悟。

实际上书法作为一门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必然离不开对“意境”的表现。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虞世南说:“故书道之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

”书法艺术要更具有表现力,不能永远在简单模仿自然事物,必须有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情绪的流露,从而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韩愈十分重视情感在书法创作中的意义,他曾以张旭为例说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作者:刘凤山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1期书法艺术,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把使用的文字发展升华为艺术的表现形式。

由于这种艺术依托的是汉字,而汉字是记录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信息纽带,那么,这种艺术从诞生的初始就浸染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汁液,承袭了这种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基因。

借用现代计算机时代的一个关键词来说,就是把中华文化压缩打包,让所有解读它的人在重新解压的过程中,感受到书法文化和书法艺术喷薄的力量及为之倾倒的艺术魅力。

难怪有人把书法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甚至有人还进一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炳明语)。

这里暂且不去讨论这些论断是否切中肯綮,但有一点是能够理解的,那就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架构及人文价值取向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书法文化的内在规定和外延约缚。

如果汉字还仅限于使用的范畴之内,那么这仅仅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产物,反映着早期人民认识自然,同时也认识自我的那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旦文字使用的功能升华出更多审美的情趣之后,书写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过程就具备了鲜明的个体特征,同时书写行为的结果——具有美感的书体形式就暗含了某种程度的艺术自觉。

“书如其人”在中国文化中似乎已经由一个命题被证明成为一个真理。

这一命题中的“书”与所书之“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意义连接,而连接的津梁就在于一个“如”字。

许慎《说文解字》对“如”的考释“书,著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如也。

”一个“如”字,千百年来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和猜测,由于许氏对“如”字的的阐释过于简单,就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的阐释范围和多向性引申。

于是才有了刘熙载《艺概·书概》中对“书如也”的具体阐述:“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如果许慎所说“书,如也”的解释还基于文字书写的功用意义即“著于书帛”以示世人的从心所愿,那么到了刘熙载这里,“书如”的阐释已经完全从文字作为书写工具的功用层面上剥离开来,成为一种可以以此审视个人学养、才情、志趣的标准,甚至可以理解为“书”与“人”是两个等值的集合。

书如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书如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书如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以书如其人”,这句话是很多人都听过的一句谚语,意思是通过一本人所阅读的书籍,可以了解到这个人的性格、思想、兴趣爱好等等。

这也就说明了书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人读什么书,就能了解到这个人的性格和思想。

比如,一个人喜欢读哲学类书籍,那么他可能比较喜欢思考人生、命运等大问题,也许他的思维比较开阔、理性、深刻;如果一个人喜欢看小说,那么他可能更加注重情感、充满激情、浪漫主义;如果一个人喜欢读历史类书籍,那么他可能比较喜欢探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书籍还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

比如,一个人读了一本关于运动健康的书籍,那么他可能会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逐渐培养起了锻炼的习惯;如果一个人读了一本有关旅游的书籍,那么他可能会渴望去旅游,去探索未知的风景和文化。

书籍还能够对一个人的学识和知识储备产生影响。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读书,人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

如果一个人经常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那么他的知识面就会相对比较广泛,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以书如其人,这句话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通过一本人所读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兴趣爱好等等。

因此,我们
应该注意自己的读书品味,选择能够对自己有益的书籍,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知识水平。

书如其人 意法相成——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

书如其人 意法相成——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

书如其人意法相成——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用自身的美来表现人的学问、气质、品格、情操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理念。

清人刘熙载所著《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体现了其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主张。

刘熙载提出了“书为心学”“书如其人”的论断,把书法和书家的精神情感和品性志趣联系起来,成为他品评书法的重要特征。

刘熙载对书法特别重视“意”和“法”,主张“意法相成”,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对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进行了独到地批评理解,使《艺概·书概》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刘熙载;书法;意法清人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中,有《书概》一篇,约一万五千多字。

这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言简意赅,言近旨远。

对于中国书法各种书体以及用笔方法等,都有深刻、精到的论述。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学问、气质、品格、情操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理念。

”[1]同时书法还具有修身养性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书法的灵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顶礼膜拜、为之如痴如醉。

一根富有意味的线条,抵得上一堆组合有序、五彩斑斓的色块。

中国书法家赋予线条具有哲理的内容,在极大的抽象意境中,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诗意人生。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上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愈来愈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没有哪门艺术能像书法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几乎所有认识汉字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对书法感兴趣,但又没有谁能轻易道出书法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艺术底蕴。

”[2]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文》)这里讲得十分形象,但也只是谈及了书法艺术特性的一个方面,更有许多研究者从书法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甚至把书法史看作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缩影。

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如其人”是传统书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大部分书论家的论述各有侧重,直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才明确提出“书如其人”的命题:“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产生于对汉字的书写,是书写汉字和文本的艺术,而汉字与文本是实现“书如其人”的基础和支点。

那么,以汉字书写为存在基础的书法是如何具体实现“书如其人”的呢书法的直接对象——汉字具有形象性。

每一个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构成其结构的笔画相互交叉,这种交叉的关系分割出了不同的结构空间,这种复杂的空间关系具有建筑的意味,就使得汉字即使不再具有原始文字的象形性而仍然具有造型特征。

而这种造型特征是通过被规定的书写顺序产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顺。

汉字的笔顺既是对书写的规定,同时也是对欣赏的规定,笔顺的存在能够使得书者的动作完整而准确地保留在纸面上。

古代书家一直承认并追求心、手、笔三者的一体性,观者能通过笔迹实现对书写活动的还原。

在这个过程中,书者与观者就能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把书者与观者通过作品联系起来。

具有意义的文字再加上可见的形象,如同声音配上形体表情,那么观其书就会有如见其人的感觉。

书法很容易跟书者联系在一起,古人的字迹如其人在场,不仅是因为文字能传递思想,更是因为文字具有外在的形象,因此书法作品与书者的人品、学识、才情就被看作是统一的存在。

除此之外,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文字学。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且一直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在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多种字体,并最终形成了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为主的文字系统。

楷书与行书成为日常实用的常见字体,篆书、隶书尤其是篆书则成为文字学的研究内容。

书法创作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的准确性,特别是以篆书、隶书为内容的书法创作;其次还会涉及用词是否准确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中国书法美学的一个评判传统 : 人品的优劣是评判 书法 的重要 尺 度 , 书法 作 品 的美 丑 、 下 和 书家 品格 高 的美 丑 、 高下 直接关 联 。明代 书法理论 家项 穆从 儒 家 中和 的审美理 想 出发 , 强调 心 正则 书正 , 把 它 提 高 并 到正人心 、 闲圣道的高度 : “ 柳公权 日: 心正则笔正 , 余
收 稿 日期 : 0 —1 —2 2 9 2 7 0
作者简 介: 沈伟棠(98 , , 17 一) 男 福建 永定人 , 助理研 究员, 士 , 究方向 : 硕 研 文艺美学 、 书法史论 。

5 4 ・
“ ” 何 在 书 作 中 得 以 表 现 成 为 时 代 的 热 点 话 题 。 公 共秩 序 、 会 阶 层 、 意 如 社 家族 尊 卑 和 典 章制 度 等 外部 道 西 晋成 公 绥说 “ 巧 难 传 , 工 善之 者 少 , 心 隐手 , 由 德重任——这是中国古代 以文治 国的典型体现。但 应 必
式 等 方 面 , 现 出整 体 性 、 糊 性 和经 验 性 的特 征 。 于 审美 评价 的价值 取 向和无形 力 量 。 呈 模 书论界对 这 个命题 中“ ” 人 的理 解 主 要局 限 于道 德层
作 为传 统的批 评观 , 强调 书家 在 日常情景 中的道
面上 , 同时有 意无意 地省 略了导 向该命 题成 立 的 中间 德完善 当然 是“ 书如其人 ” 应有 之义 , 这是 艺术 活动 合 仔 环 节 。其研究 的角度 多停 留在书 法外部 的 审视 上 , 基 目的性 的要 求 。但 是 , 细 梳 理 每 个 时代 的 书法 观
21 年 2月 00 第 3 卷第 1 l 期
湘南学 院学报
J u n l f a g a i ri o r a o n n n Unv s y Xi e t
F b. 2 0 e . 0l Vo . 1 No. J3 1
“ 书如 其 人” 一个 古 典 美学 命题 的辨 析 :
“ 书如 其人 ” 中的 “ ” 人 的内涵是什 么 ?
书论 史上 的流行 观念认 为是 道德意 义上 的人 品 、 程 。在 书法理 论不 断发 展 的今 天 , 们很有 必要 重 回 我
人格 。作 为批评 观 ,书如其人 ” 是要求 书家 把 日常 书法史 的脉络 中解 读或 者还原 “ “ 就 书如其 人 ” 完整 内涵。 的道 德修 养投射 和表现 在 书法作 品 中, 由此 而形 成 并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1 J9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132 1 )1 04 5 17 ~87 (00 0 —05 —0
“ 书如其 人 ” 书法理 论 批 评 史上 的~ 个重 大 的 和人格象征 , 是 弃赵体而回归傅氏家族世代推崇的书家 美学 命题 。这个 命 题 重点 讨 论 的是 书法 活 动 中书 家 典 范— — 颜真卿 , 教 育儿 孙 说 :作 字 先 作人 , 奇 他 “ 人 笔 ” 2 J 主体精 神外 化 成 书作 是 否具 有 一 致性 的 问题 。综 观 字 自古 。纲 常 叛周 孔 , 墨 不 可 补 。l( 颜 真 卿 以 中国古 代 书论 关 于这个命 题 的陈述 , 该命题 作 为一 套 老朽 之身 毅然为 国捐躯 , 被后 代誉 为忠烈 之 士 。傅 山 理论话 语 , 概念界 定 、 述方式 、 在 叙 阐释机制 和批 评模 的这一转变再一次 印证 了中国书学史上道德评价高
沈伟 棠
( 福州大 学 宣传 部理论 室 ,福建 福 州

30 0 ) 5 18
要 : 书如其人” 按“ 的三个子题 :人” “ 的传 统 内涵、如” “ 的过程 和“ 的审美表现本质 的顺 序逐步展 开对该命 书”
题的讨论, 最后认为命题 “ 书如其人” 立的限度是在 书家审美意蕴的表 现形式上 。 成 关键 词 :书如其人 ;审美表现 ; 立限度 成
本 未深 入到书法 的本体 中。所 以 , 有必要 从 内外结 合 后 , 我们 发现古 代 书论家 大部分 仅局 限在道 德 的范 畴 的视 角进一 步挖掘 “ 书如 其人 ” 统 内 立 的限度进行 理论 上 的辨析 。

其人 ” 的内涵远不 局 限于此 。历代 书论家 在各 自的理 论文 本 中都 或显 或 隐 、 或这 或那地 对“ 书如其人 ” 一 这 命题做过发挥和补充 , 使之得 以不断丰富。“ 书如其 人” 批评 观 的形 成 过 程 是 一 个 不 断 生 长 和 开 拓 的 过

作为传统批评观的“ 书如其人’ ’
“ 书如其人” 这个命题的发轫应属汉代扬雄的著
名论 断 :书 , 画也 。在 “ 黜百 家 、 尊 儒术 ” “ 心 ” 罢 独 的汉 代鼎 盛时期 , 雄 主要 阐述 的是在 书 中“ 子 小 人见 扬 君 矣” 。到 了魏晋 南北朝 时期 , 战乱 不断 , 儒学失 去 了一 统 天 下的霸气 , 玄学 兴 起 , 族 文人 不 再 受世 俗 礼 法 士
的羁绊而放浪形骸。伴随着人的觉醒, 艺术性地 书写 书法 正式从 技术 上 则日: 人正则 书正 。取 舍 诸篇 , 不无 商 、 韩之 刻 ; 心相 成 为 当时士 大夫 自觉 的审美追 求 , 人 等论 , 实同孑 、 L 孟之思 。六经非心学乎?传经非六 书 升 为为 一 门艺术 。在相对 宽松 的人 文环境 中 , 物 品 乎 ?正 书 法 , 以 正 人 心 也 ; 人 心 , 以 闲 圣 道 评 之风 大兴 ,骨 ”“ 、筋 ” 所 正 所 “ 、肉”“ 等这些 表现人 物形 貌 风 也。I P ) , 5 明末清初的傅山 自 ,J 1 1 3 ( 觉以书法作为身份标识 度 和精神 气韵 的范 畴被用 在书 法评 品 中 , 同时 书家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