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机构信誉度调查研究报告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调查目的:调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调查对象:慈善机构近来的负面事件调查方法:文献查阅调查人员:蔡阿燕、娄熠雪(资料收集)李树芳、朱文凤(资料分析整理)尹首航(撰写报告)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慈善事业大力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进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我们做一次社会调查,通过网络、杂志、期刊、文献等搜集资料,再融汇整合,发现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前言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慈善事业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发展慈善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
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是手段,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
慈善事业兼顾效率与公平问题,有效的促进社会成员共同进步,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其次,慈善组织是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资本提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慈善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人们之间相互信任、诚实和互助的建立,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构建公民参与网络,让公民、公民性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
最后,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道德素质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
慈善事业展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提倡人道主义,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形成相帮互助、相互关爱、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在中国,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
首先,以奉献爱心为宗旨的慈善事业是我国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
第二,志愿服务是慈善事业的核心价值形式,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我国慈善组织现状的调研报告及研究分析

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 位 , 而这 些主管单位基
本上是政府部 门或政府授权 的组织 , 因此使 得慈善 组织在法律体系 中的层次不 高。
2 . 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关 注度
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缺乏 强制力 , 在具体 的运 行 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
发 展的 《 慈善法 》 ,对慈善组织的定位 、运行监督
教育程度及 收入状 况等变量 的平衡 , 使研究具有一
机 制及其 职责等方 面有很 主要 以调查 问卷 的方式进
行, 调查 问卷共发放 2 0 0份 ,回收问卷 2 0 0份 , 有
字会等 慈善 组织推 到 了风 口浪尖 ,使其遭 受到 了前 所未有的信 任危机。本文通过 实地调研 、分析数 据、 阅读相 关研 究成果 、参考相关概念的方法, 对慈善 组织的现 状做 了进 一步的调 查研 究 ,使 大众对慈善 组织
公信 力、监督 渠道和信 息公 开等问题有更 为深刻 的 了解认识 ,进而提 出设想来 完善 慈善组 织的相 关法律 问题 , . 推动我 国慈善组织达到较 高水平的法治保 障。 关键词 :慈善组织 ;立法信 息 ;公 开诉讼 ;制度机 制 中图分类号: C 9 1 5 文献标识码 :A
神生活水平及维权 意识 的提高 , 社会公众对慈善组
的人没想过救济途径 , 4 . 2 %的人希望找主管部门或
领导 ,6 2 . 6 %的人是不 了了之 ,2 . 1 %的人会选择 尝 试用诉讼的方式来 进行维权 。
织的信息公开有 比较高 的关注 ,并且呈上升趋势。
慈善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 自愿 的基础上 , 其成
在被调研 者中 ,1 2 4 人表现一般关注和非常关 注 ,占总人数 的 6 5 , 2 %; 不太关注和不关注的人数
中国慈善机构现状调查

中国慈善机构现状调查一个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绝对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都开始积极参与到慈善中来,然而,慈善机构如何取信于民?相关法规又如何保证捐赠者与受助者的共同利益?中国的慈善机构目前有哪些可以改进的问题?在慈善项目的推广方面,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创新模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政府及非官方的慈善机构,几乎所有慈善机构负责人都表示,公信力是慈善机构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之一,而我们的话题,就从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谈起。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都是一个有实际影响力的指标,和吸引公众的筹款能力高度相关。
如何让民众的善款可以得到合理分配使用,几乎是公益组织得到民众支持的首要条件。
采访中,很多被访机构都提出,公信力的加强除了要通过行业自律,还需要通过专业分工、相互监督、相互依存来实现。
须大力发展社区性公益机构目前,中国公益组织还是以国字号的公益筹款机构为主,它们在引导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明显的规范作用,并基本形成合乎规范的接受资助和合作、监督模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应该大力发展基层社区性慈善公益机构,它们直接面对基层问题和需求,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较强,运作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将慈善行动价值延伸到社区,满足社区慈善的需求。
和所有企业一样,慈善公益机构的公信力还在于如何吸引和培养人才,只有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慈善事业工作,才能使慈善机构的组织能力及公信力大幅度提升。
立法可保慈善基业长青另一方面,通过立法保障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拟议中的《慈善法》,一方面通过对慈善机构的性质及运行方式作出相应规范,对国家的监督管理职责及社会监督机制予以明确,以大幅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度和透明度;另一方面,通过确立现代慈善事业必须尊重受助者人格的基本Ô¬则,来帮助人们树立现代慈善意识与观念,推动我国古老的慈善事业向现代化的转变。
《慈善法》第一稿2005年就已¾¬完成,后来几¾¬修改,至今仍有许多根本性问题尚未形成完全共识。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慈善组织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力量,它们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救助和服务来推进社会进步,缩小贫富差距,改善社会矛盾。
但是,利益驱动、管理不善、信用问题等诸多因素,制约了慈善组织的发展。
鉴于此,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管和信用评价,提高其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
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慈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和评估标准。
我国慈善组织数量逐步增多,但是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了解程度有限,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也较低。
公众普遍认为慈善组织利益驱动、透明度不足、信用问题多发等等。
为了弥补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疑虑和问题,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评价中心等多个相关单位自2010年起开展了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工作,通过对慈善组织的全面评估,提高了慈善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公信力。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状,探究其评估标准、方法和工具,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概念、内涵和意义;2.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的相关制度、框架和标准;3.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的方法和工具;4.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的现状和问题;5.借鉴国外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法规、报告等材料,了解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的相关制度、框架和标准。
2.实证研究法:通过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探究其公信力问题和现状。
3.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认知和信任度,并针对问卷结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
三、研究预期成果1.评估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完善公信力测评体系的建议;2.探究评估标准、方法、工具的优缺点,为慈善组织公信力测评提供相关参考;3.提高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认知和信任度,促进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
慈善调研情况汇报

慈善调研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大家好!我负责进行了一次关于慈善的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调研目的慈善是社会的治理要素,对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福祉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各地慈善组织、捐助者和受助者进行,重点了解慈善行为的动机、捐助方式和效果。
访谈主要针对相关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和慈善活动参与者,了解他们对慈善事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文献研究主要针对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进行梳理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慈善行为的动机和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慈善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给予帮助和善良的愿望。
捐助者主要通过提供金钱、物资和时间等方式参与慈善事业。
不同的捐助者对于不同的慈善项目有着不同的偏好,有些人更愿意捐助给教育和医疗领域,有些人更倾向于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
2.慈善机构和管理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慈善机构的数量庞大且各种形式纷杂,建设有待加强。
有些慈善机构缺乏专业管理和规范的运作体系,导致慈善活动的效果不佳。
另外,一些慈善机构的协调能力不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
3.受助群体和效果评估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助群体中以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为主。
然而,慈善活动的效果评估不够科学和全面,导致有的慈善项目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接受捐助”而不是“走出困境”的情况。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1.加强慈善机构的管理和建设,推动慈善机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的运作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2.加强对慈善行为的引导和培养,提升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意识。
开展慈善教育和宣传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加强慈善活动的效果评估和监督,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及时调整和改进慈善项目,确保慈善活动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慈善会调研报告

慈善会调研报告慈善会调研报告一、概述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慈善会的发展状况、运营方式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现有慈善会的调查,期望得出一些有关提升慈善会效能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问卷,包括对公众、志愿者和捐款者的调查,通过传统和在线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三、调研结果1.慈善会的运营方式调研结果显示,慈善会的运营方式多样化。
大部分慈善会依托志愿者和捐款者的支持,通过筹款、宣传和项目推广等活动进行运营。
而一些慈善会还通过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非营利机构的合作来拓展影响力和资源。
2.慈善会面临的挑战调研显示,慈善会面临着一些常见的挑战。
首先,筹款难是大多数慈善会普遍面临的问题。
其次,受限资源和人员力量也限制了慈善会的发展和影响力。
此外,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问题也对慈善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3.慈善会的价值与意义大部分调研参与者认为,慈善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慈善会通过提供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服务,有助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
此外,慈善会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公民参与。
4.改进慈善会效能的建议为了提高慈善会的效能,调研结果表明以下几点建议是重要的:(1)加强筹款能力:慈善会应该积极开展筹款活动,吸引更多的捐款者以及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拓宽筹款渠道。
(2)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慈善会应该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慈善组织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提高慈善活动的可持续性。
(3)加强组织能力建设:慈善会需要加强内部运营,提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4)加强透明度和公信力建设:慈善会应该建立更加透明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公开捐款使用情况,增强公众对慈善会的信任和支持。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慈善会的运营方式多样,面临着筹款难、资源受限以及透明度问题等挑战。
为了提升慈善会的效能,我们提出了加强筹款能力、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加强组织能力建设以及加强透明度和公信力建设的建议。
这些建议有助于慈善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财富不断增加,慈善事业也
得到了迅猛发展。
慈善组织成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巨
大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慈善组织的声誉和公信力却经常受到质疑,尤
其是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慈善丑闻更是让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度降低。
同时,当前慈善组织的信用评价系统还不完善,公信力建设亟待加强,
这对于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研究,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促进其
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研究内容:
1、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概念及重要性;
2、当前慈善组织公信度和可信度状况的调查分析;
3、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4、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度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5、国外经验与我国现状的比较分析;
6、进行案例研究,并从中总结出可行的经验;
7、撰写研究报告并提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建议。
研究意义:
1、提高中国慈善组织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
2、更好地促进并规范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3、为慈善组织提供有效的公信建设方案与措施,进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4、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慈善公信亻建设。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慈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慈善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组织作为发展慈善事业的载体,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如果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则会导致慈善捐赠环境的恶化,缺少捐赠资金,从而使慈善组织无法继续运作,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从此方面来说,研究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对于慈善组织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提高公信力,完善慈善组织,发展慈善事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课题的研究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出发,在总结前人的研究观点的基础之上,又分别从我国慈善组织的现状,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以及对策等三大方面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课题研究的方向符合时代的发展,观点清晰,并针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状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
政府从计划经济的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到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协调经济的发展。
但随之而来人们却发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等。
这些社会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当然也不是万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多的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使慈善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得以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迅速发展,层出不穷的慈善丑闻也频频出现,例如近年的“郭美美”事件和“宋庆龄基金会”事件等,严重的影响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慈善的丑闻使人们在捐助慈善事业的时候多了几分疑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也成为了不容忽视题。
如今,公信力的缺失问题己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慈善组织组织的发展,同样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影响了社会诚信建设。
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慈善事业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改善社会福利状况。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当前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二、慈善事业的概况慈善事业的定义是广泛的,包括物质捐赠、志愿服务、教育帮助等多种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也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慈善事业发展迅速,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也不断提高。
三、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1. 数据化: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慈善事业的需求和效果,提高慈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2. 透明化:加强慈善组织和项目的信息公开,提高信任度,吸引更多的捐款和参与。
3. 联合行动:各慈善组织和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 创新模式:引入商业化模式和创新技术,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1. 资金来源多元化:中国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企业捐赠和个人捐款。
近年来,个人捐款不断增长,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 专业化运作:中国慈善组织和机构逐渐提升运营和管理水平,引入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慈善事业的效益。
3. 资金分配更加合理:中国的慈善事业从前期的援助式转向了长效机制,更注重解决根本问题,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五、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1. 信任度不高:由于社会的不公平和慈善机构的管理不规范,一些慈善组织存在信任危机,导致一些人对其抱有质疑态度。
2. 缺乏公众参与:尽管慈善事业的参与度提高,但仍缺乏公众的广泛参与,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
3. 资金分配不均衡:尽管慈善资金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区和群体得到更多关注的问题,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六、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建议1. 加强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慈善机构的运作和管理。
2. 增加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参与度。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状况的研究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状况的研究作者:张丽哲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中图分类号: C36 文献标识码: A一、我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公信力状况1.我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共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事业复兴时期和初步发展时期。
发展时期一:复兴时期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创立;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
这两个事件可以作为我国当代慈善事业复兴时期的起点和终点的标志性事件。
在当时,中国仅有一小部分地区性的慈善团体进行慈善公益活动,并且这些团体大多是官方或半官方的。
之所以把这一时期作为复兴期,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首先,政治环境的宽松。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拨乱反正”等一系列政策和主要思想的变革,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全国的任务拉回到经济建设上来, 具备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而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始渐渐向“服务型”转变,并逐渐允许民间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中去。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领导人也逐步开始对慈善事业表达了赞同之意,更是消除了人民群众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的顾虑。
其次,经济环境的变化。
由于我国地域差异、行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开始出现,并且有加剧的趋势;先富起来的人逐渐形成规模,相对于较为贫困的人群,他们具备足够的财力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并由于不能忘怀过去的贫困生活而更愿意去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碍于财力的有限,政府对于较为贫困的人群的救济也是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下,这些方面原因的作用之下,依靠民间力量、借助民间财力促进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复兴的态势。
再次,思想文化方面的转变。
随着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思潮的渐渐深入,特别是对于人道主义的论证,更正了一直以来人们错误的偏见,这使理论界端正了对慈善事业特别是人道主义的认识。
慈善捐赠行为调查报告

慈善捐赠行为调查报告近年来,全球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在许多国家,人们纷纷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慈善捐赠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理解人们的捐赠动机、行为模式以及对慈善机构的信任程度。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针对来自不同年龄、职业、收入等方面的1000名受访者展开,旨在获取全面、客观的调查数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1. 慈善捐赠动机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人们参与慈善捐赠的主要动机包括:(1)同理心和关怀:8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捐款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2)社会责任感:75%的受访者认为捐赠是他们对社会贡献的一种方式;(3)道德信念:62%的受访者将慈善捐赠视为一种道德义务。
2. 慈善捐赠方式调查显示,受访者在选择捐赠方式时存在以下特点:(1)线上捐赠:56%的受访者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捐赠,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2)定期捐赠:42%的受访者倾向于设定一个固定的捐赠计划,定期向慈善机构捐款。
3. 慈善机构选择在选择慈善机构时,受访者注重以下因素:(1)透明度和财务公开性:82%的受访者认为慈善机构应该公开其财务状况和项目运营情况,以增加捐赠者对其的信任;(2)声誉和知名度:67%的受访者更愿意捐赠给那些在公众中有良好声誉和知名度的机构;(3)影响力和效果:53%的受访者更看重慈善机构的影响力和项目效果,希望能够真正改善受助群体的生活。
4. 慈善捐赠习惯根据调查数据,我们了解到受访者在慈善捐赠方面的习惯和行为模式:(1)频率:近半数的受访者(47%)每年至少捐赠一次,其中37%的人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捐赠;(2)捐赠金额:大部分受访者(62%)每次捐赠的金额在100-500元之间,只有3%的人每次捐赠超过1000元;(3)捐赠对象:多数受访者(78%)宁愿将捐赠款项用于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领域;(4)受助对象:56%的受访者更愿意将捐赠款项用于帮助弱势群体,例如贫困儿童、残疾人士等。
中国社区慈善调研报告

中国社区慈善调研报告中国社区慈善调研报告为了了解中国社区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开展了一项调研工作。
通过对社区居民、社区服务机构和志愿者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一、慈善意识和参与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大多数居民对慈善事业存在一定的关注和意识,但参与度较低。
他们普遍认为慈善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但由于生活压力和时间限制,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参与其中。
二、社区服务机构情况社区服务机构在社区慈善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调研显示,社区服务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规模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大部分机构侧重于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而在慈善项目上投入相对较少。
三、志愿者参与情况志愿者是社区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志愿者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一些社区存在志愿者资源丰富的情况,但也有很多社区缺乏志愿者支持。
志愿者参与的主要原因是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热情,同时也有一部分志愿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交圈和个人发展而参与。
四、慈善项目和资金来源社区慈善项目的种类较多,包括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环境保护等。
然而,大部分项目仍然依赖于个人捐赠和政府补贴。
调研结果表明,公司和企业在社区慈善方面的参与度不高,捐赠金额和项目数量有限。
五、慈善监管和评估情况社区慈善事业需要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项目的有效实施。
然而,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够完善,部分社区慈善项目存在浪费和效果不佳的情况。
因此,加强慈善监管和评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发展趋势和建议据我们预测,社区慈善将逐渐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社区慈善的发展,我们建议:1. 提高社区居民的慈善意识和参与度,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他们关注社区慈善事业并积极参与其中。
2. 加强社区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能力建设,提升其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和贡献。
慈善调查报告

慈善调查报告慈善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关注度提高,慈善事业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慈善行业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慈善调查,并撰写了这份慈善调查报告。
本报告将从慈善行业的背景、捐赠者特征、受助者情况和慈善机构运营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慈善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慈善行业的背景慈善行业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帮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
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的慈善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
二、捐赠者特征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捐赠者的特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首先,捐赠者的年龄分布广泛,涵盖了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
其次,捐赠者的教育水平较高,大部分捐赠者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此外,捐赠者的职业背景也各不相同,包括企业家、白领、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士。
三、受助者情况慈善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受助者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灾区和弱势群体中。
贫困地区的受助者主要是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灾区的受助者则是因为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导致生活陷入困境。
此外,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儿童等也是慈善行业的重点关注对象。
四、慈善机构运营慈善机构作为慈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筹集善款、管理项目、监督资金使用等职责。
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慈善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慈善机构的信息公开度不高,捐赠者对于资金使用情况缺乏透明度。
其次,一些慈善机构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导致项目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慈善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重复。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慈善机构应加强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让捐赠者和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善款的使用情况。
其次,慈善机构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提高项目的执行效果。
慈善调研报告

慈善调研报告慈善调研报告慈善是指为了公益事业或他人利益而自愿捐赠时间、财产或者资金的行为。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慈善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本报告将通过对慈善行为的调研,分析目前慈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慈善行为的现状1.捐赠金额逐年增加: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国的慈善捐赠金额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这说明人们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度在不断提高。
2.捐赠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现金和实物捐赠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促使捐赠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募捐,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转让闲置物品等。
3.慈善机构和项目众多: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和项目涌现出来。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选择合适的慈善机构或项目进行捐赠和参与。
二、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1.个人经济状况:慈善行为受到个人经济状况的制约。
收入较高的人更容易有能力进行慈善捐赠。
2.社会关注度:一些大型慈善项目得到较大的社会关注度,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3.慈善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和项目的可信度对于捐赠者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慈善机构无法提供明确的项目信息或者资金使用情况,捐赠者的信任度会降低。
三、未来发展趋势1.社交化慈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更容易发现慈善项目,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参与。
社交化慈善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平台也将成为慈善传播的重要渠道。
2.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通过捐赠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实现社会责任,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品牌的认可度。
3.专业化慈善: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慈善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慈善机构将更加注重专业化发展,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以提高捐赠者的信任度。
总结:慈善行为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人们的善良情怀。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慈善行为将进一步多样化和专业化。
同时,个人和企业的参与将继续增加,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我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研究

第10卷第4期2016年12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QIHAR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Vol- 10 No-4 Dec.2016我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卮张龙杰(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摘要: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活动领域不断扩大,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但慈善组织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化解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已成为当前我 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比任何其他事业更需要信任。
只有经受住了 公众的监督和质疑,才能重建公众的信任。
我国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塑造和提升要从加强 自身管理、实现独立性、强化法律约束力和各方监督等方面持续改进,切实为慈善事业又好 又快发展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慈善组织;信任危机;对策中图分类号:C 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2011 (2016) 04-0042-0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得到了长足 发展,各类慈善组织纷纷出现。
慈善组织作为慈 善活动的主要承载机构,是慈善事业得以为继和 发展的重要依托。
随着大众慈善意识的逐渐提 高,慈善活动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进而要求慈善 信息更加透明、慈善组织更加专业化。
近年来, 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不顺利,“郭美美事件” “尚德诈捐门”等一系列涉及慈善组织的负面报 道,严重影响了这些机构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 不仅干扰了慈善组织的良性运营,而且对慈善事 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危害。
中国的慈善事业正 陷人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慈善组织的公信 力大打折扣。
2"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特点我国现代慈善组织最初起源于1993年1月成立的吉林省慈善总会,[1]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慈 善为名称的组织机构。
自此,全国各地的慈善组织纷纷成立,尤其是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 的社会背景下,慈善组织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立法中并没有对慈善和慈 善组织进行界定,《公益事业捐赠法》第3条和 《信托法》第60条只对“公益”进行了界定。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

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一、调查概述1、调查目的:通过了解目前重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进而为促进重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整个行业效率的提高,并为重庆慈善组织信息管理制度的改进进行探索。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分为慈善组织信息发布的主体和信息接受对象两部分来进行分析。
信息发布主体是在我市范围内开展业务的慈善组织(以慈善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信息接受对象为社会公众。
3、调查内容:我们向信息发布的主体慈善组织了解如下主要内容:慈善组织信息发布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对作为信息接收对象之一的社会公众,了解他们对于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关注点和满意度。
4、调查方法:一方面是通过对基金会及机构官方网站的搜索和调查获取各项信息,另一方面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本次监测分析,共选取慈善组织31家,具体情况见下表1-1,社会公众调查问卷发放66份,回收60份,回收率90.1%。
其年龄、职业结构分布如表1-2和表1-3:告了解四项内容表1-2表1-3二、调查结果分析(一)慈善机构信息公开情况1、常规信息公开情况此次调查共从四个方面对机构常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一是机构章程,二是机构年报,三是机构财务报告,四是理事会名单等情况。
经过对28家组织机构的调查,其机构常规信息披露结果如下(见表2-1):方网站或网站打不开的组织。
理事会成员名单等信息:共13家机构在其网站上公开了此项内容,占总数的46.42%。
机构年报:共6家(约占总数的21.42%)机构对其进行了公开披露。
其中,4家机构是不完整记录,公开不够全面,更新不够及时。
财务报告公开,只有6家组织,而且是比较官方的组织。
2、四项指标均完成四项常规信息指标都有披露的机构,共3 家,占总数的10.7%,详见表2-2:共有下列 2 家机构组织无官方网站,公众无法从官方的网络平台了解到该组织通过对28家组织机构机构常规信息披露情况的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重庆慈善组织信息透明方面有以下特点:(1)、整体上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较低在调查的28家机构中,大多数网站的年报,财务报告等均未公布在其网站上,只能在民政局的网站上自己查询,且更新速度较慢,往往今年下半年才公布去年上半年的信息。
2024年慈善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慈善市场调查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慈善市场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了解慈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慈善市场的规模。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结论和建议,以帮助各界人士更好地参与慈善事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2. 调查方法为了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查:通过在社交媒体和慈善相关网站发布问卷链接,我们邀请了广大公众参与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慈善捐赠的经验和意愿,以及对慈善活动的态度和了解程度等。
•口头访谈:我们与一些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和慈善活动的参与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意见。
•文献研究:我们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慈善行业报告和期刊文章,以获取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3. 调查结果基于以上调查方法,我们得到了以下调查结果:•大多数受访者对慈善事业持有积极的态度,并表达了捐赠的意愿。
其中,教育和医疗慈善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领域。
•虽然许多人表示有捐赠意愿,但实际的捐赠行为相对较少。
个人经济能力的限制和对公益组织透明度的担忧是影响捐赠行为的主要因素。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慈善事业的推广和筹款提供了新的渠道。
许多慈善组织开始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募捐和宣传活动。
•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度成为影响捐赠意愿的重要因素。
建议慈善组织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高公众对组织的信任感。
4. 结论和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加强慈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和参与意愿。
•提高组织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程度,以增强公众对组织的信任感。
•创新募捐方式,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拓展慈善事业的影响力。
•提供多样化的捐赠方式和金额选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捐赠需求。
•加强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发展。
5. 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慈善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希望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相应建议的提出,能够促进慈善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福利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慈善机构的信誉度调查研究报告
调研时间:2012年5月20日
调研地点:河池学院
调研对象:河池学院全体师生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人们心中慈善机构的形象及人们对慈善的积极度
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郭美美事没弄清楚,没心思给红十字会捐款。
”这或许是不少人的心理写照。
为应对信任危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星期在网上推出捐款信息发布平台,试图走出公开透明的重要一步,但当中错漏信息百出,再遭网民质疑。
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
而因为红会等各方慈善机构负责人的回答应欠妥,更加导致了其信誉度的降低。
红会等慈善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自郭美美事件后,中国慈善机构在广大群众眼中的信誉已经大打折扣,2011年3-5月,全国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数额为62.6亿元,但郭美美事件发生后,6-8月全国公益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仅为8.4亿元。
其中,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
慈善组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
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善款的去向,对慈善机构不满,从而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自愿捐款给慈善机构而更多的是点对点地捐赠。
中国慈善事业每况愈下,到底还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些机构?这关系慈善事业存亡。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河池学院的全体师生,印发问卷100张,收回有效问卷100张。
以下是问卷分析。
在是否知道郭美美事件的大前提下我们还做了以下调查:
10.如果现在又一次由红十字会组织的捐款活动,你会参加吗?(
)
A、会
B、不会
C、可能会
D、不知道
2
4
6
8
10
12
14
16
18
会不会可能会不知道
这显示,知道郭美美事件的人多数不会参加募捐,即不信任红十字会;只听说过和不知道此事件的人还是会募捐的,即相信红十字会。
这也就表明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的信誉度冲击还是很大的。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知道事件的人群中还是有较多的人会募捐的,这说明大学生还是比较有爱心,比较理智地看问题的。
了解到红十字会的信誉度后,我们还进行了如下调查:
7. 您觉得我们需要红十字会之类的慈善机构吗?()
A、需要
B、不需要
C、其他
5
10
15
20
25
30
需要不需要其他
结果显示,在觉得不需要红十字会之类的慈善机构的人当中,知道郭美美事件的人占多数,这进一步说明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另一方面,不管知不知道郭美美事件,大家都是觉得需要慈善机构的,这说明大学生仍是很有爱心的,同时慈善机构在慈善事业方面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红十字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既然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信誉的冲击如此之大,而红十字会却依然有存在的必要,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其实,这就意味着红十字会之类的慈善机构应该进行改革。
那么,“慈善机构应该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8. 您觉得慈善机构应该变成什么样子才好?( ) A 、进行改革,由政府管理
B 、取缔慈善机构,慈善活动直接由政府操办
C 、不需要政府或机构来搞慈善,直接点对点地捐款
D 、其他
51015202530A
B
C
D
调查结果显示,不管知不知道郭美美事件,大多数学生都是希望能点对点的捐助。
这也再一次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慈善机构,甚至连政府都不太信任了!那么慈善机构存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查:
6. 您觉得怎样的募捐形式您才放心呢?( ) A 、慈善机构公布善款开支细节
B 、能从慈善机构了解到受助者的信息,进行点对点、人对人的直接捐款
C 、慈善机构归政府直接监督或管理,方可组织募捐活动
D 、其他
510
1520
25A
B
C
D
调查结果显示,不管知不知道郭美美事件,极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慈善机构能够提供
更多的受助者的信息和善款的开支细节,其中大多数人只希望能从慈善机构哪里了解到受助者信息,进行点对点的直接捐助。
也就是说,需要慈善机构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希望能从慈善机构那里得到受助者的信息。
以上是从捐助者的外在因素对慈善事业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另一方面——捐助者自身情况来分析其对慈善事业的影响。
下面是调查问卷的第13、14、16、17题的调查结果:
13.您认为不捐赠给慈善机构的原因有哪些?( )
A 、慈善意识的缺失
B 、本身的贫困
C 、 慈善机构不值得信任
D 、慈善事业宣传不到位
14.您了解您捐的现金或物品的去向或用途吗?( ) A 、很了解 B 、有所了解 C 、一点都不了解 D 、其他
16.在捐款之前你是否会担心这个募捐活动是个骗局? A 非常担心 B 不太担心 C 一点都不担心
17. 您是否关注慈善信息的公开情况?( )
A.非常关注
B.很关注
C.一般
D.不太关注
E.不关注
根据数据分析,大多数人认为慈善机构信誉度不高、对象慈善机构捐的现金或物品一点也不了解、非常担心或不担心﹙各占总人数的一半﹚慈善结构的活动室个骗局、对慈善机构的信息关注度也一般;约三分之一的人因自身贫穷而无法向慈善机构捐赠物资、对对象慈善机构捐的现金或物品有所了解、对慈善信息的公开情况很关注或不太关注﹙约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少部分人因为慈善意识的缺失或慈善事业宣传不到位,而不向慈善机构捐赠物资、非常关注慈善信息的公开情况;极少数人很了解自己所捐的现金或物品的去向或用途、不关注慈善信息的公开情况;没有人一点都不担心在捐款之前这个募捐活动是个骗局。
根据以上对调查数据情况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看法:
根据分析得知慈善机构没能让大家得到太大的信任。
从宏观上来看,任何组织的运行都并不是很复杂的事。
慈善事业也一样,说起来无非就是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
要慈善事业是否做的好,首先要看是否能用最少的钱帮助最多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节流。
但节流并不能等同于截流,如果没有足够的后备资金的投入,再知道接也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开源。
在某种意义上,运行一个慈善组织和运行一个国家有相同之处。
从广义上说,良知也是一个人真心向善的基础任,而何人的心底都多少会有些良知,即便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
当楚灵王出征在外时,听说国人起来反对他,并杀死了他的儿子。
楚灵王首先想到的不是带兵杀回镇压国人的反抗,也不是对自己的儿子被杀的仇恨,而是在大哭之后问身边的大臣,国人是否也和他一样爱自己的儿子。
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又叹着气说:“我杀别人的儿子太多,也难怪别人要杀我的儿子。
连楚灵王这样一个历史上公认的暴君都可以作到由自己的悲哀想到敌人的悲哀,由此可见,善心对任何中国人而言都不存在缺乏的问题,关键看你如何去唤起它。
要人们把钱放心交给慈善机构,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取得人们的信任,取得信任的关键是把人们捐赠的钱用到实处。
这就牵涉到了节流,但节流是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无法用理论的东西来总结。
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受到众多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很难轻易见到成效。
但这些外在因素,捐赠者也是可以看到的,对取得捐赠者信任并不是什么大的影响,只要用心去做就行了,不必担心成效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下几点:郭美美事件的发生极大地降低了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信誉度,并且相关慈善机构负责人的回应并不足以挽回局面,似乎慈善机构的信誉在众人面前已一文不值。
幸好郭美美母女的出面澄清有效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但红会等慈善机构在人们心中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
慈善机构急需改革,政府也应当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革。
人们依旧很有爱心,依旧热心慈善,只是难于表现出来。
人们期望今后的慈善机构应该是这样的:慈善机构不再是已收集善款为主,而是以收集受助者的信息和传达受助者的信息的机构。
另外政府部门可以不取缔慈善机构,但必须对慈善机构进行一定的规范、监督和管理。
最后,衷心祝愿政府和慈善机构都能变得更好,成为人们心中的忠厚可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