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听吴正宪学习心得

听吴正宪学习心得

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课心得体会5月13日---5月14日,学校组织张立飞老师、石风华老师和我参加石家庄市瀚堂和雅小学举办的吴正宪老师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

为期两天的培训,那贴近生活的朴素、有滋有味的每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

也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授课方式,更加更新了我对教育的认识。

教书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本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由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一、“讲道理”的一节课吴正宪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在给学生讲道理,整节课她都是在板演,首先让学生大胆的提问,激烈的讨论,最终探究真理。

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师的风范。

二、“好吃又有营养”的一节课一堂好课要像一道好菜,好吃又有营养,这是吴正宪老师对每一节课的比喻。

“好吃”指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

“营养”指的是丰富的知识含量。

我们听吴正宪老师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让我深深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联想。

想想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会喜欢。

课堂上吴正宪老师的每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整节课老师只是学生的领航人。

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知道你学会为止。

把课讲透讲精讲细。

细想为何自己的课堂效率低,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专业水平太低,解读文本过于肤浅,教学设计乏味,教学实施不能迎刃有余。

三、用学科的魅力博得眼球。

有许多教师用激励学生用发奖金买零食的方法诱惑学生学习。

这样的方法绝不是长久之计,绝不是明智之举。

吴正宪老师说过“用学科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吴正宪学习感言

吴正宪学习感言

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心得看教育名家怎样把“枯燥”数学课变有趣!相信我们数学老师都知道,吴老师是小学数学界的翘楚,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曾经看过她几节录像课,而每次看吴老师的课我都能让从中学到很多,而且发出深深的感叹:做吴老师的学生真幸福,听吴老师的课更是一种享受!从每次听课中、从吴老师的著作中感受到吴老师已经把每一个学生都装在了心里,创造出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她上出来的课,就像是从她的心里流出来的一样,那样清新,那样流畅。

她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紧紧的粘住孩子们的心,用满腔的热忱感染着孩子们的情。

在看到课例《带小括号的计算》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备课中我考虑最多的是从认知系统去思考学生怎样接受这个新知识,而没认真从情感这个系统思考学生乐意不乐意接受这个规定。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但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考虑,还要从情感角度去思考,总是在教书过程中育人,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会的选择好判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难怪吴老师每一节课都让学生留恋忘返呢!这一点是我追求的目标。

她在教学中,倾注了自己的喜爱、兴趣、幽默,使教学活动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其中不乏矛盾的困惑与无言的沉思,更有激烈的争论、为精彩发言的喝彩、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使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

只要她一上讲台,学生便愿意与她亲近,不愿意下课。

研究吴正宪的课堂,我有以下感受:1、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明了的板书。

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出课题,带领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探索未知的数学。

例如在讲授《面积》一课时,吴老师是这样讲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叫面积。

面积呀面积,你怎么就叫面积呢?”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抓住了。

在讲解面积单位时,吴老师在黑板上摆放两张1平方分米的纸片,然后撕掉其中一张纸片的一角,与剩余纸片摆成不规则图形。

“同学们,现在这还是1平方分米吗?”孩子们一下愣住了。

看着那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吴老师立即蹲下身藏起来。

学吴正宪老师有感

学吴正宪老师有感

• 吴老师的事迹犹如一簇激浪,持久 地激励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 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 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 起手来,改活动, 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素质教 育的发展。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 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
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
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
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
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
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
成的全过程。

3 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 吴正宪老师。她1954年出生,1970年中学 毕业就开始了教师生涯。80年代初开始进行教 学改革,十年后取得了巨大成绩。我深深思索: 她16岁就开始教书,仅仅中学毕业,学历并不 高,更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只是通过自 己默默地耕耘,虚心地讨教,才换来了今天的 丰硕的成果。她的经历激发了我,使我产生了 奋斗的激情。
学吴正宪老师有感
•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 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 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 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 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 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 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 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学习归纳,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
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 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 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 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 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 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 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 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 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 得以健全。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篇一:读吴正宪心得体会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XX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

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

“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

“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

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吴正宪,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吴正宪的思想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于教育的热爱和追求,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吴正宪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吴正宪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吴正宪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方案。

他主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和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此外,吴正宪还强调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他也呼吁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只有通过创新和改革,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通过学习吴正宪的思想和实践,我深受启发。

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黄强2012年3月9日上午,在成都空军大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两节小学数学课《重叠》和《方程的认识》。

听后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是真实的数学课,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

这也是吴正宪老师在制定完2011秋课程标准后,首次尝试实践新课标。

吴正宪老师讲的《重叠问题》。

给我指明了上课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由一道排队问题引入:这个阎同学,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还是第5个,这队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回答后,老师问为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

并能给其它同学讲明白。

接着,由一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地算了出来。

老师问:参加小组的学生还有其它可能吗?学生说:“可能有的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如果有两个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参加这两个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呢?”吴老师问。

然后,吴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小组数学小组,让参加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在对应的下面贴上学号)。

男生完成语文组,女生完成数学组。

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高潮,男生和女生争夺4号和5号同学,最后达成一致,将这两个同学放在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中间,然后用集合圈圈起来。

最后,老师让同学根据图列出算式,并随机引导学生讲清楚那样列的原因。

又进行了拓展,最多可以有几人重复,用点子图演示。

最后,举出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并向学生介绍韦恩图。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巧独特,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她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课堂上吴老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让学生学起来充满自信。

如:“你这招真好!”,“我算是服了你了”,“你说的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另外,她的课上能够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是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学习的。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半壁山联合小学高明月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

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

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

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

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

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

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课后吴老师的报告《我的儿童教育主张》阐述了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吴老师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儿童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儿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

用心做一个读懂孩子的老师,去寻找被长大的人逐渐遗忘的童趣,去倾听孩子原生态却充满生机的智慧心声,去体验孩子创造的精彩与成长中的挫折,去分享孩子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功的自信。

让我们留住那颗童年的心,找回那段童年的梦,燃起那段童年的情,用心静静守候教育的真谛。

吴正宪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吴正宪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吴正宪教学方法心得体会第1篇:吴正宪教学心得吴正宪教学心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

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 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 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

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

观摩吴正宪老师执教《数的整除复习课》有感

观摩吴正宪老师执教《数的整除复习课》有感

观摩吴正宪老师执教《数的整除复习课》有感这阶段的我也正处于六年级的总复习阶段,面对纷繁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复习一直是我思考的一大点。

在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的整除复习课》一课后,感触挺大的,现在把听后的点滴思考或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一节非常朴实的课,吴老师没有用课件,用的只是几张小纸片。

小纸片上写了“整除”、“公倍数”“公约数”、“质数”、“约数”“合数”、“互质数”“奇数”、“偶数”等等,凡是有关整除中的概念,吴老师全部用纸片呈现出来,并将这些纸片凌乱地粘贴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整理,再集体汇报交流,集体汇报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出分类或整理的依据。

课堂中,吴老师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出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投身探究学习中。

我们知道,复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

在复习中吴老师没有用讲代替学生的学,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二、让知识增长与能力培养同行。

在复习课中,我们总以为是旧知的复习与巩固,就常以讲练为主进行,却常常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本节课中,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与学,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知识和能力二者之间的密切相联性,也充分感受到学生知识的存在与增长,都是其学习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系统整理应是复习课的主线索。

吴老师以“整除”这一概念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相关概念(质数、互质数、倍数、因数等)的内涵和处延,即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以达使学生把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学习吴正宪八大特色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八大特色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八大特色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的八大特色课程后,对教育以及教学有着很深的感悟。

首先,就如吴老师一样,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有着与时俱进的观念,正是她的这一观念,才有了后来的八大特色课程。

吴老师是一个用心做教育的人,所以2001年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后,她阅读了很多书籍,她苦苦寻求的理论支持也终于找到了归宿,《儿童学习理论》、《儿童学习数学理论》、《儿童课堂教学理论》,成为了吴老师课堂教学特色的理念的支撑,因此,逐渐形成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

我们品读着吴老师的课堂,也学习着吴老师对课堂的真情真意。

吴老师细致地研究着学习,细心呵护着学生的发展。

吴正宪老师致力打造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以情导学,发自内心得肯定学生,努力创造爱学的条件,形成乐学的环境,打造会学的系统。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经验,要从孩子已有的活动经验开始,那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已有的活动经验呢?学习完吴老师的课后,我知道了这就需要我们说儿童能听懂的话,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做学生喜欢做的事。

吴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课堂,学习吴老师的课堂,真的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篇一:读吴正宪心得体会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XX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

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

“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

“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

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个人收集整理贾头中心校王红梅今天听了吴正宪老师教学 商不变性质 一课我受益匪浅 吴老师利用 猴王 分桃 地故事,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 发现 商不变性质地奥秘 把一些枯燥地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地故事 ,从而使学生始终在愉悦 、和谐地课堂氛围中学习 整堂课就像是在聊天,给人以轻松自然地感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吴老师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地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这节课地又一特色 教师地主导作用是潜在地,而学生地主体作用是显性地 吴老师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地问题情境 在探究 商不变性质 地奥妙时,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和讨论,这里既有组内地合作,又有组间地竞争 为使学生辨析 被除数与除数之间地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 时,又一次激起争辩地高潮 争辩是思维最好地触媒 随着波澜迭起地教学设计,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通过探索、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大家终于获得了共识 课堂是生命交流地驿站,是思维碰撞地舞台 在这节课中,知识地获得是学生思维碰撞地结果,是学生智慧地结晶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吴老师以她高超地教学艺术,紧紧地吸引了孩子们地心 她以知促情,以情导知,她与孩子是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价,完善学生地人格,意义是深远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吴老师地课堂中,处处是真情流淌地生命课堂 在她地课堂上,没有 失败者 地角色,她会对学习有困难地孩子付出加倍地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地风帆 吴老师课堂教学风格中地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唤醒什么?唤醒地是学生已有地知识经验 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自己地知识经验理解新地知识 所以,吴老师地追求地是经验对接地主体课堂;更是思维碰撞地智慧课堂;机智敏锐地灵动课堂;纵横联通地简洁课堂;以做启思地实践课堂;追本溯源地寻根课堂;充满魅力地生活课堂 正如她自己所说地: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更不是知识地简单堆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吴老师地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数学教育要用教师地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地智慧,要以教师地人格魅力影响、完善、健全学生地人格,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地教学目标三者和谐有机地结合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时刻要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数学思想方法 学会 数学地看问题、数学地想问题、数学地解决问题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复习课研讨心得体会范文(4篇)

复习课研讨心得体会范文(4篇)

复习课研讨心得体会范文(4篇)复习课研讨心得体会1在5月29日和30日,我参与了由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吴正宪工作站的“毕业班复习专题”研修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仔细听了宋虎军教师执教的《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整理复习》、邬文斌教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整理复习课》、齐鑫教师执教的《比与比例的整理复习》、吴正宪专家示范的《数的整除整理复习》的四节整理复习课,以及吴正宪教师针对六年级的教材梳理解读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大版块内容。

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展了反思。

现就此次活动的体会总结如下:在活动的四节课中都表达了这一点,比方齐鑫教师的学问树,吴教师的学问框架图等等都把平常所学的零散的学问连续起来,让孩子对所学过的学问有了清晰的熟悉。

之前我也带过毕业班,在进入复习的阶段,只是在不断的做题,没想到将学过的相关联的学问做成学问树,然后对树上的每一个枝干或每一片树叶进展讨论。

当吴教师出示这个标题时我就想:究竟这个度量的维度看数学该怎么看?随着吴教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度量不仅仅是长度单位之间和面积单位的度量,我们的数学中许多的学问是可以度量的,比方我们的整数也是可以用“1”来度量,我们的分数也是可以用分数单位来度量,从而可以看出我们的小学数学中的学问是相通的,也就是吴教师常常说的那句话:“一通则百通”。

在我们的课标中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进展学生的数感”这句话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再熟识不过的了,可是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落到实处了吗?我的答复是没有。

我能知道数感对孩子很重要,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才能让孩子建立数感。

吴教师的讲座中提到:“建议一年级的教师在黑板上拉线标数,让孩子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数线模型”。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在教孩子《比多少》(用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和少的多来描述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之间的关系)时,有许多的孩子不明白,当时我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晰,“多一些”就是多一点点,“多得多”就是多的许多许多,可课后的结果是许多的孩子不“买账”,我也反思了,可还是没找到问题所在,听了吴教师的建议我才找到了真正的缘由:教师没给孩子建立数感,对他们来讲就是很难很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白仲义doc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白仲义doc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白仲义12月11日,在伊旗阿镇第二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现场授课和即时点评。

吴老师讲的课是一节五年级的《认识方程》课,在课堂中,吴老师的大师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师生的关系。

听吴老师的课,就像享受春天的阳光,在课堂上她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是那么得体,以至于我都怀疑,这是在上课吗,分明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上课的痕迹只能在黑板上找到。

那种呆板的标准课堂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取而代之是洒脱的交流,师生心灵上的碰撞。

刚开始学生还是有点紧张,出现一些小意外,但是在吴老师亲切的语言交流下,氛围逐渐缓和,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方程啊、方程,你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

”这是吴老师与学生激起对话的时机,消弱了师生之间对的紧张心理。

二、随意的语言不随意。

吴老师在课堂中,看似随意的、不经意的语言,仔细想来确实相当的不随意。

这些语言有些都不严谨,像什么“小东西”、“好样的”等等,这些随意的语言,必定是经过老师长时间缜密思考后的结果。

记得全国特级教师徐彬老师曾经在一节课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就这样上来了?”,这句话徐彬老师想了三天,反复改了几次,最后才决定用这句话。

这才是一句话,一节课用好多句话,一节课磨出来有多么的不易。

这看似随意的下面经历了多少个不随意,我想只有这节课的设计者才会深刻理解和体会。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思想,但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需要渗透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转化的思想和集合的概念等等。

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吴老师这节课设计得比较巧妙,很流畅的引入课题,并逐渐展开教学。

四、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本次吴老师讲的这节课中,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学生和老师由于比较陌生,配合并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给我们示范了生动的活教材,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流,逐渐的进入上课状态。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讲座,深感吴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我对吴正宪教授实践教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吴正宪教授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创新实践: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吴教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创新实践:吴教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跨学科教学: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应注重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选择相信,适时放手本次培训活动中吴正宪老师老师的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吴正宪老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动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高,视频中可以看到,没有一个孩子的状态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大家都非常积极的参与。

我想吴老师之所以能够把课堂节奏掌控的炉火纯青不仅是因为她的专业能力比较强,更是因为她的心中有孩子,能够深深的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有待改进,吴老师没有选择直接改进,而是让孩子们一一提出自己的意见,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吴老师没有直接地向孩子们介绍计数单位,而是通过“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小数”的方式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期间有一位同学认为0.5更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是中间的”,吴老师没有着急否定这位同学的说法,而是通过大家交流,引导学生认识0.1为何最重要,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并接受。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适时的“糊涂”引发了一场“辩论大会”,通过辩论的方式去理解“0.66中的两个6表达的意义是否一样”加深孩子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极大的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我记得有位老教师给我说过:“人家名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名师的课。

”我之前看过吴老师讲的二年级的《搭配》这节课,然后在自己班级上,总觉的味道不对。

通过看吴老师其他视频课程,我发现吴老师的课堂就像师生聊天一样,聊着聊着就把学生聊明白了,而我费劲力气去塞给孩子知识,不少孩子却一知半解。

归根结底还是我不够信任自己班级的孩子。

吴老师的每节课都放手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适时地点拨让孩子有种顿悟的感觉,有种解决难题的欣喜感,而不是被题海困扰的厌烦感。

我在班级中尝试过让学生当小老师上黑板讲题,但是很少有孩子能够完整的表述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一般就表扬几句后直接给孩子们讲解,总是担心孩子们继续讲下去也讲不明白,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现在想来是我不够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我浪费了倾听学生想法的宝贵机会,不知道学生想法就教学的教师真的是不亚于不诊断就开药的庸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

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

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

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
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

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

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

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

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

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
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

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

3、挥洒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听吴老师的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

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

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

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走近吴老师,她的课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