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进修听吴正宪先生课的心得领会宁远县印山小学李勇军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介入了全国有名教导名家小学数学教室教授教养研究会.此次运动是教导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先生,她的教室和讲座如同一簇激浪,持久地彭湃了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先生都不想在教授教养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授教养中扎扎实实摸索,给学生一片加倍残暴的天空吧!经由过程进修,我发明吴正宪先生在教室上,不但是用数学的真理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沾染他们,用本身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融合,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中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路,把时空有限的教室变成人人介入.个个思虑的无穷空间.经由过程听吴先生的课,我感到有以下三方面异常主要:1.真挚的教授教养情感吴先生以情豪情,用聪明使教室具有浓浓的情面味,用她的话来说等于:“教室教授教养源于情!”她可以或许真正做到从心底观赏学生.赞赏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先生的教室上,充满了真挚的赞美与热忱的勉励,如:“好极了!我很观赏这位同窗,很会倾听,并会回收他人的思惟.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但造就了学生的自负念,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说话的鼓励,吴先生还异常擅长用身形说话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换,这一系列天然的行动,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先生的信赖,同时也表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信赖,先生如斯的身材说话定会震动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材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憔悴的说教更有说服力2.让我看到了“自立进修”的魅力.吴先生的教室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重的情面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教室上表现得极尽描摹,教室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诲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同伙.吴先生在这节课伊始便制作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一条裙子有几种搭配?学生猜的情形不一,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的进修.接着便让学生报告请示本身的设法主意,3种的搭配和4种的搭配让学生本身总结特色:引出乱和不全.6种的展现之后让学生明确如何才干稳固和全.让学生本身建模,经由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换进修新知.总结出要有纪律的搭配才可以不反复不漏掉.处处稀有学.3.擅长观赏每一个孩子,面向全部.吴正宪先生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换和性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先生挚爱教导,用性命上课,不单你激动,大家都邑激动,用吴先生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庄严地留在集体中”,教室上吴先生面向全部学生,存眷学困生,通知课上没有留意听讲的学生,不竭地吸引学生的留意力,让全部学生都跟上集体的程序,在充分的交换与展现运动中,学生快快活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子.课上完,学生都有种不舍,别说是学生了,看到吴先生的分开,我都想流泪了,舍不得.吴先生陈述中的一段话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做好先生从读懂学生开端;做好先生从读懂教材开端;要做好先生还应在本身的教室上扎实地练,好课是上出来的,好课是练出来的”.吴先生精深的教授教养艺术使我折服,把我们带到了数学教室教授教养的崇高境界,这是她几十年丰硕教授教养经验积淀的成果.《课程尺度》指出:“责任教导阶段的数学课程,其根本动身点是促进学生周全.中断.协调地成长.”多年来,吴正宪先生致力于小学数学教授教养改造,在教授教养中擅长调动学生进修的自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做到很好的掌控教材,又很好的掌控学生,教授教养中做到表现自立.引诱合作.推进探讨.存眷进程,尊敬学生共性特点,看重学生的探讨体验和感悟发明.走近名师,走进性命的教室,我们的专业得到不竭地成长,也逐渐感触感染到什么是快活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痛苦.。
以学伦教《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书感悟
以学伦教《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书感悟暑假,从网上购买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
我爱不释手地读着,觉得吴老师的团队真是太给力了。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是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成员品读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智慧结晶,是在吴老师课堂现场、课堂实录的基础上编写的。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中,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解读。
也对评课的涵义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述: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吴正宪老师认为: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
评课是听课活动之后的延伸,是要引发教师们的参与,互动评课,从多角度思考课堂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需求反思自己的教学。
“评课”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执教能力和教学质量。
在评课时应关注一下三个方面:一、注重课后访谈,以学伦教。
吴老师评课时,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每次教学研讨活动,伴随下课铃声的响起,吴老师总会微笑地走上讲台,站在授课教师的身边,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表情,随后是一连串的点睛之问。
吴老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有机会表达真实的学习感受,这些感受像一面镜子,有助于教师更客观地看清自己的实践,促进了授课教师及听课教师的共同反思,进而提升教师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意识和能力。
吴老师说:“学生会告诉你怎样做教师。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一直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记得前天让学生做关于分数乘法的问题时,有道题是这样的: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其中手骨的块数占全身骨头的27/103,手指骨的块数占手骨的14/27,人体的手指骨有多少块?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06×27/103×14/27=28(块)当我让学生说完解题思路时,一个意外的声音传来。
吴正宪学习感言
学习吴正宪教育思想心得看教育名家怎样把“枯燥”数学课变有趣!相信我们数学老师都知道,吴老师是小学数学界的翘楚,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曾经看过她几节录像课,而每次看吴老师的课我都能让从中学到很多,而且发出深深的感叹:做吴老师的学生真幸福,听吴老师的课更是一种享受!从每次听课中、从吴老师的著作中感受到吴老师已经把每一个学生都装在了心里,创造出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她上出来的课,就像是从她的心里流出来的一样,那样清新,那样流畅。
她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紧紧的粘住孩子们的心,用满腔的热忱感染着孩子们的情。
在看到课例《带小括号的计算》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备课中我考虑最多的是从认知系统去思考学生怎样接受这个新知识,而没认真从情感这个系统思考学生乐意不乐意接受这个规定。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但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考虑,还要从情感角度去思考,总是在教书过程中育人,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会的选择好判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难怪吴老师每一节课都让学生留恋忘返呢!这一点是我追求的目标。
她在教学中,倾注了自己的喜爱、兴趣、幽默,使教学活动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其中不乏矛盾的困惑与无言的沉思,更有激烈的争论、为精彩发言的喝彩、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使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
只要她一上讲台,学生便愿意与她亲近,不愿意下课。
研究吴正宪的课堂,我有以下感受:1、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明了的板书。
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出课题,带领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探索未知的数学。
例如在讲授《面积》一课时,吴老师是这样讲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叫面积。
面积呀面积,你怎么就叫面积呢?”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抓住了。
在讲解面积单位时,吴老师在黑板上摆放两张1平方分米的纸片,然后撕掉其中一张纸片的一角,与剩余纸片摆成不规则图形。
“同学们,现在这还是1平方分米吗?”孩子们一下愣住了。
看着那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吴老师立即蹲下身藏起来。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本学期我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本书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看了此书,我认为教师应该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
并且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上课,更要学会去听课、评课,评课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执教质量。
吴正宪老师有对儿童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对教育事业饱含热情。
让我真正理解到什么叫做“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书学,智慧地读课堂”。
阅读了此书,对我之后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帮助,让我更好的认识到如何去听课,如何做好课后反思。
听课不是简单的去听一节课,而是有不同理念、不同思维碰撞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
在听课时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和授课老师的交流,提出和发现更好的优化教学方法,每个人给出一丝丝的想法,才能有助于一节课的整体提升。
2、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时候很多疑惑教师想不明白的地方或许可以从孩子身上找到启发,以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认真思考不同的学生给予的每一句评价观点。
如果想要读懂学生就要充分的信任学生,不能一昧的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理解学生。
3、教师要注重重点把控,一节课更主要的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数学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技术层面。
本书还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不同评价和鼓励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
在《圆的认识》这一课,一位老师给2位学生不同评价,一个是你的话不多但是精要,另一位是这个知识点我们之后会学到,
显然第二位学生听后会比较失落,因为她的超前理解没有得到老师的夸奖。
因此我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多给予孩子们一句简单的鼓励。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牛顿曾说:”我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人认为这是牛顿的谦虚之词,其实不然,牛顿用这句话说出了他成长和成功的在本质,这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学习。
从教育者的角度讲,这告诉每一个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要善于学习名师、亲近名师、阅读名师文章和著作,用名师的精神、教育经验阅和艺术帮助自己成长,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吴正宪老师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近日,有幸读到《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一书,再次感受名师教育智慧、学习名师教书育人的艺术。
书中给我们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了独到的分析、品读和解读,而不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教学案例或者实录。
这样的品读能够帮助阅读者更深入地学习、了解、品读,有利于引起读后的思考,引领学习者把自己的课堂和吴老师的教学课堂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找到自己需要改善和完善的地方,也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优点。
全书共有10节,通过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着眼未来的发展课堂。
无疑,这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的课堂,而该书从一个特级教师的角度立足学生、着眼于课堂,放眼于大教育观,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灵魂与思维进行教育,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灵魂的交流,这样的教育,才是新课程需要的教育,更是每个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教育课堂。
作为我来说首先要转变思想——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师生之间才能产生相互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长才得到充分的保障,才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吴正宪听课心得体会 精品课听课心得体会 精品
吴正宪听课心得体会精品课听课心得体会这5节精品课不仅让我领略了老教师讲课的风采,也让我学习了新教师讲课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平日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新颖的授课技巧和独特的授课方法上还有很多缺陷.下面就听课的收获来谈几点我的心得体会:一、灵活使用课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现代化教学中的优势.本次讲课老师大多使用了多媒体,无论是从课题材料的搜集还是视听效果上,都非常有创意,既生动又形象直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例如於潜二小张燕老师在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时,用到了电子书本的模式,从导入开始引导学生看书,今天也给学生带来了一本奇特而又有趣的书,激起学生兴趣.并在电子书籍上加入图片和适当的课文,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自然而然学会在野外迷路该怎么办,在感情上的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对课外科学知识的兴趣.再如太阳小学周洁老师在上《雷雨》这篇文章时,很好地结合了下雷雨是的场景图片和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感受到下雷雨时的紧张感.二、在授课过程中都很注重方法传授,善于授生以渔.俗话说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这样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一劳永逸.例如横塘小学程楚媛老师在上《鱼游到了纸上》,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时候,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找到全文有游的句子,将具有对比性的内容放在一点比较;二是改动后再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效,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再如西林小学的朱晶晶老师在上《太空趣事多》教导有方:因为这是一篇二年级的文章,学生不太能理解太空,所以教师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联系比较既能举一反三又能深入问题实质.这样让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太空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来解释在太空中生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区别.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一堂课的目标完成程度怎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方法如何.而这些老师个个方法灵活而科学,一直将学生的注意力给调动在最高点,让。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解放村小学邱素婷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
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
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
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
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
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
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
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
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
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doc-免费下载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当时封面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说:“每次听吴老师的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
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
”怀着这样一种享受的心理,我翻开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仔细体味书中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感受吴正宪老师上课的艺术魅力。
“真情”,是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
她用这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育和谐的课堂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
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
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
品味此书,我被吴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深深震撼。
1、尊重每一个学生。
吴老师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
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2、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
孙晓天教授说。
吴老师的课堂“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适时的点拨与指导随处可见。
吴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或“陷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3、为学生设计有过程的参与。
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1这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认真的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
说实在,读教育类的策略方法感觉还是挺枯燥的。
但在课堂教学后,感到迷茫也无助时,拿起这本书,就像是吴老师在远处给你指明了方向一般。
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
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
在我课后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习题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从学生做到老师讲,可见我的课堂没有生趣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吴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
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从中我还深刻的感受吴老师也提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书中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中,有一个“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片断,吴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总结:(1)先看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求什么问题,弄懂题意。
(2)再想想先怎么做,再怎么做,也就是做好解题的计划。
(3)解决问题,按计划实施。
(4)回头看,进行回顾整理、反思、总结。
正好这两天我们也讲到了“解决问题”,备课时我就想着也试着用这种方法讲讲看,在讲完例题后就带着学生总结了以上的4个步骤,并提出在今后解决问题时就按照以上4步进行。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第1篇:吴正宪教学心得吴正宪教学心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次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想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次性品质得以展现,以推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要创造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要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发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惜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经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发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
课堂上我经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经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发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要实践、要创新的意识。
-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实质特征时所论述的那样:“教学是一次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
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整次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方程就是讲故事——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大足区刘圣萍名师工作室学员、沙桥小学周菊2014年12月20日我有幸参加在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举办的“和美课堂”之“同课异构”学习观摩会。
听了聂军和吴正宪老师对《认识方程》一课的“同课异构”,吴老师的《认识方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课就如一股小溪,清晰流畅,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她态度谦逊平和,与学生真诚的沟通。
听完之后,感觉自己受益颇多。
下面,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直入课题,问题指向明确。
课一开始,吴老师直入课题,出示“方程”,让学生用“你……你……你……”针对方程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很多,表达了对方程的了解和疑惑,后来,吴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到“方程是怎么来的?方程有什么用?”两个问题上。
吴老师通过孩子们对方程的疑惑摸清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便于老师的教学。
二、由直观到抽象,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吴老师出示自己用纸制作的简单的天平教具,告诉学生现在天平是平的,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演示。
当左边放了5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30克的砝码时,会怎么样?吴老师边说边放砝码图片。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摆弄天平,其余学生用自己手臂的一高一低表示天平的不平衡,请学生用数学方法记录现象。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右边放20克的砝码会怎样?学生立即摆出了平衡姿势,老师又立即让学生记录并板贴。
之后吴老师把2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香蕉图片放在了天平上并随即提问:“能记录吗?”后来老师又把3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苹果图片放在右边的天平上方。
老师又问:“天平会怎样?能记录吗?”吴老师在引导孩子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还不忘对学困生的关注,请小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一连串的操作,引导学生用式子记录下来:20+30=50,30+x=50,30+x<50,30+x>50,30+□=50……三、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用天平原理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读书感悟
今年寒假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这一套一共四本书,我目前在读第二本。
吴正宪老师,他有很多头衔,等等……百度百科确实给了吴正宪老师很多较“官方”的介绍,但是真正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吴老师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是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晚,意未尽”的课堂氛围,吴正宪老师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就教育同仁来说,吴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无数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之路。
今天,我以一个深受其益的读者的身份,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对于我们这样的想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的年轻教师而言,这确实是一本可以借鉴值得学习的好书。
此书以“课堂”二字入手,分为十个篇章,记录了吴正宪老师的一些经典课例,并附以专家的精彩点评和同行的学习感悟。
通过对这十个篇章的拜读,我体会到吴老师的课堂是一个非常有生命的课堂,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能很激动、很兴奋、能妙语连珠。
随着课堂的深入,认知矛盾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这正是我的课堂上所缺少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的能力。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吴老师“求平均数”的教学案例。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值。
新课标指明,应把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放在突出的地位课一开始,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入手。
两组同学比赛拍球,看哪一组赢。
怎么比呢?她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全体学生都参加是不行的,只派一个代表又少了,那就派四个代表吧!”(这是总体中的随机抽样)并当场根据每一个代表的拍球数做出统计。
不一会儿,男生组发现本组的总数超过了女生组,高兴得欢呼起来;吴老师便自告奋勇地也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加入女生组之中,顿时女生组的总数明显增多。
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男4人,女5人)。
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男生说:“给我们组也加1人。
”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学生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讲座,深感吴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我对吴正宪教授实践教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吴正宪教授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创新实践: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吴教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创新实践:吴教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跨学科教学: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应注重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书心得】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精彩的师生互动评课---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参与进来评课,把评课的话语权也交给了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老师教学的风格、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
通读本书中吴老师和学生互动点评的文章,我感受让学生参与进来评课有以下优势:一、师生互动评课,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由于每个授课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同,教学认识不同,有时教学设计难免顾此失彼,出现教学上的偏差,师生互动的评课方式可以直击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缺失。
当然,这需要听课的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访谈问题要精准,直至问题要害,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吴老师评《认识圆柱》一课:上课时老师的圆柱教具全是高高瘦瘦的,下课后,吴老师举起两个圆柱,一个是又矮又胖的月饼盒,一个是又瘦又高的薯片筒,看着吴老师手上的两个不同的圆柱体,杨老师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上完课后的“轻松愉悦”,立刻被“如坐针毡”取代。
吴老师:谁告诉我,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水立方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
生2:我知道了茶叶桶是圆柱体。
吴老师:(举起又高又瘦的薯片桶)这是什么形状?生:圆柱体。
吴老师:(举起又矮又胖的月饼盒)这是什么形状?生1:这个物体也是圆柱体吧。
生2:不是圆柱,圆柱又高又瘦,它太胖了。
生:对,太胖了,不是圆柱!……吴老师在听课中准确地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课后互动式点评,将其传递给教师们。
评课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这样的评课不仅仅为了评价教学,更是为了引发教师主动地反思,进而自主地改变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专业水平。
二、师生互动评课,暴露学生的疑问学透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实能很顺利地掌握知识,可是一旦离开这样的此情此景,孩子们往往就会陷入思维的混沌,束手无策;甚至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难以有机会提出,得不到大家的帮助。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一定要适时地“停一停”,让学生有个学习缓冲的过程,消化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等一等”,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把心中的疑惑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共同朝胜利的目标前进。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读书心得
吴正宪,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 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 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 中心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 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 四步曲”,吴正宪老师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绍, 但是就教育同仁来说,吴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无数小学数学教师的教 育之道。
在吴老师的启发下,我对两个班的孩子有 的新的思考,102班的孩子乖巧沉闷,在学习 上的创新思维不够,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敢 于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发言,发言有误也不加 以指责,久而久之,孩子们应该会更加大胆地 思考、发言。101班的孩子思维活跃,但是两 极分化严重,日后教学应该更加关注思维较缓 慢的孩子,但是也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多 鼓励这些孩子,相信会有很好的成效的。
对于教学经验非常充足的吴正宪老师来说,
她总是能从孩子已有的经验出发,说儿童能懂的 话,简单明了,而且语言生动、亲切,很适合学 生,更能激发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大大提高教 学的有效性。很多人会认为,说儿童能懂的话就 是故作姿态,嗲声嗲气像个孩子说话就行了。真 正深入课堂后,我发现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小学 老师不是“作出来”的,而是真正深入孩子的内 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当然,吴老师就为我 们做好了榜样。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能很激动、很兴 奋、能妙语连珠。那是因为吴老师善于制造思维矛盾, 随着课堂的深入,认知矛盾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 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 学习的快乐。吴老师总是能机智地捕捉到那些“稍纵 即逝”的思维火花,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吴 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改进教学设计,为学生架设“知识 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提起吴正宪老师,由衷的钦佩,她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培训时经常能听到专家们拿她的课做案例与大家分享,网上也经常能看到她的精彩讲座与课堂实录。
这次暑假有幸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一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精彩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给我们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了独到的分析、品读和解读。
我一边读,一边思考,一遍遍的问自己“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一次次的后悔自己当初上这一课时没有用上这样的设计。
这本书也对评课的涵义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述。
吴正宪老师认为: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
它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执教能力和教学质量。
书中精彩的点评,“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对《角的度量》一课,吴正宪老师评课前,先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授课教师说了自己的困惑后,吴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惑。
如:如何渗透度量意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基本都是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当学生用眼睛直观比不出大小时,就要引入用量角器量了。
而吴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袋中的大大小小的角帮忙,学生的答案自然不一,这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统一角的单位。
一个简单的细节处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读后感(
一、教师要真正了解课堂、了解所教知识
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这知识点真难教,没办 法讲明白,看似简单的课堂知识,倘若你要讲清楚, 这是对教师真正的磨练。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教会孩子们 知识,要从基本功锻炼起。
吴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生动,而且不是流于形式 的热闹,而是真正的有内涵。
吴老师的追问:“肯定吗?”“为什么?”“有一 个锐角,不能保证其他两个角也都是锐角。”在这些问 题的追问下,都是激发孩子思考的因素,让课堂真正活 跃起来。
二、让孩子在做中学会知识
吴老师的课经常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场景,这非常值得 学习,让孩子在动中真正学会知识,让孩子们有自己发现、 研究的味道,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吴老师的课堂是活跃的,孩子们是快乐的,因为孩子 们真正在动中掌握知识,感觉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
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为这是他自己研究 出来的知识点。
如果每位老师都可以增加孩子动手的时间,相信每位 孩子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创造力也会增强。
三、寻根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吴老师的课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知识点的寻根,先 出示知识点的来源,让孩子们觉得知识点不是一个单纯的 知识点,是通过人类努力而得到的。
吴老师真正了解每一节的教学知识点,每一个 问题目的性都很明确。
一、教师要真正了解课堂、了解所教知识
如:吴老师在任教《三角形的认识》中,吴老师展 示了多个角,让孩子们去辨识三角形的种类。
看似简单的一个教学设计,其实是老师对教材的十 分了解,吴老师充分理解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估能设计 出这么好的教学环节,让孩子真正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 特征。
三、寻根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鸡兔同笼”中,吴老师讲述了我国的《九章 算术》、《孙子算经》等名著,在吴老师的熏陶下,孩子 们的学习激情异常高涨。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观看了吴老师的视频讲座,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上课直接问“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有的学生回答的是听说过平均分苹果---这就是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平均分。
还有的学生回答算过平均分等等。
吴老师的课没有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社的眼球,而是凭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孩子的已有的知识储备的了解。
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吴老师这节课的课件大部分都是一张幻灯片,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用了一张课件:北京市六岁以下儿童1。
1米乘车免票标准,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吴老师的课堂中,讲台前通常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在一起。
学生就是老师的助手,和老师默契的配合。
吴老师的数学课能激发学生思考,在动脑筋的过程中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吴老师讲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严谨的数学课上的津津有味。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整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如在平均数教学中,一组数据:7,4,6,3。
先让学生猜一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猜的结果不统一:4,6。
5。
8等。
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再算一算是多少。
当学生算出平均数是5时。
找出当时猜测平均数是8的学生,让他向同学们发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是8呢?”从而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样的生生对话比老师单纯的告知结果,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原来的教学注重从算法上理解平均数,把概率与统计方面的课上成了计算课。
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因此吴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观看了吴老师的视频讲座,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上课直接问“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有的学生回答的是听说过平均分苹果---这就是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平均分。
还有的学生回答算过平均分等等。
吴老师的课没有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社的眼球,而是凭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孩子的已有的知识储备的了解。
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吴老师这节课的课件大部分都是一张幻灯片,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用了一张课件:北京市六岁以下儿童1。
1米乘车免票标准,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吴老师的课堂中,讲台前通常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在一起。
学生就是老师的助手,和老师默契的配合。
吴老师的数学课能激发学生思考,在动脑筋的过程中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吴老师讲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严谨的数学课上的津津有味。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整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如在平均数教学中,一组数据:7,4,6,3。
先让学生猜一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猜的结果不统一:4,6。
5。
8等。
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再算一算是多少。
当学生算出平均数是5时。
找出当时猜测平均数是8的学生,让他向同学们发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是8呢?”从而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样的生生对话比老师单纯的告知结果,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原来的教学注重从算法上理解平均数,把概率与统计方面的课上成了计算课。
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因此吴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上。
当然,吴老师的课堂还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如碰到难题都是向学生说---不急,不着急,与我平时讲课时----谁想起来了,会的学生请举手这样的催促形成明显的对比。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