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课件)
张绪培:新课程改革PPT课件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1. 课程结构的调整——增加选择性 • 共同必修——共同基础
语、数、艺不变,体育加1学分,其他学科全面裁军 • 选择性必修——个性发展
各学科按纵向延伸或横向拓展方式设置模块,供学生选择 不要求每个领域都选 • 选修课程——创设学校特色,满足个别化需求 • 建议分批实施,渐次推进。
提出了我们的期望
• 对“模块”给予了更宽泛的定义,有利于不同学科根据自 身特点编制课程。
• 关于“第二外语”。建议在共同必修中,提供多语种选择, 并在选择性必修中给予衔接。
感谢您的关注
2020/4/15
10
(三)高中的普及 1. 对不同的学生作统一的要求已没可能 • 最大的问题是“陪读”——年青人的精力是需要释放的 • 学”学得会“的,是普及教育的一大原则 • 让“学习”发生,才会对学习发生兴趣 2. 对不同的学生做统一的要求也没必要 •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让不一样的人变成一个样 • 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让每个人都有生命出彩的机会 • 学“适合自己“的,是普及教育的又一大原则
2. 强调与新课程有关的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度建设 • 选课指导制度 • 生涯规划制度 • 选择性课程实施走班教学制度 • 学分管理制度 3. 其他 • 将“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纳入培养目标中 • 课程内容由原来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整体性调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科书制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 应的改革。
12
• 课程目标: • 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
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 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 民教育。 • 课程设置: • 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 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 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 信息技巧方面的内容。
定“国家课程” • 日本:1984年,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 • 20世纪80年代新学科主义课程改革运动总的特点在于:主
张加强基础学科、更新学科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
• 4、20世纪末90年代,新一轮课程改革出现 • 美国: • 1990年,《国家教育目标》 • 1991年,《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 1993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 1997年,克林顿总统在教育改革、课程改善方面
• 第四次(1963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 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 第五次(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 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10
• 第六次:1988年5月,颁发《义务教育全日 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 的教学大纲。
新课程改革课件
走进新课程改革
课程理论
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中西方词源
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西方:斯宾塞,跑道。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课程要素
课程六大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六、课程管理
什么是课程?
课程类型
(1)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和选修课
(4 )根据课程任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5)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6)根据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因素
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生特征)
课程内涵的变化
对课程理解的变化代表着课程观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即教材,是学科中心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杜威的课程即活动,注重课程的探究性,是活动课程观的起源;
泰勒的课程即经验,强调建构性的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1)学生中心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
代表观点: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在活动中学。
(2)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代表观点:重视发现法,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
5.1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是()
2022年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PPT课件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关注
第四部分
(一)尝试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
充分利用直观,进行规则感悟,以三个基本事实作为依据。1.两点间直线段最短。2.传递性:a=b,b=c→a=c3.等式性质:a=b→a+c=b+C:a×c=b×c a>b-a+c>b+c命题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说理:先进行直观操作,后用基本事实1进行总结(推理意识)命题②:加一个数比原来的数大说理:5>0,a+5>a,用基本事实3。(推理意识)概念记忆上,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那么根据性质是否可以理解:一个非直角三角形至多有几个钝角,一个非直角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结论与说理:至多有一个钝角,因为两个钝确大于180度至少有两个锐角,同样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推理素养。还有是否能够理解:如果a+b=c+d,那么a<c→b>d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
(三)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强化了学业质量指导
各学科结合课程内容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广度,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设置教学提示,增加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教师“如何教”的具体指导。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课件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 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重 点
19
Leabharlann Baidu
教师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20
第四章 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班级教学
一、班级教学的优势 二、班级教学的局限
重点
21
第二节 小 组 教 学
2
◆教师通过研读本书,能够掌握一定的课程与 教学理论,对新课程及其教学有新的感悟,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从而 有效地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广大教师通过与本书进行对话,以本书为基 本平台掌握更多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并 且把自己置身于鲜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 践中与之进行交流互动,一定能够成为反 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观的形象
7
第一节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般研读)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 与特点
最新课程改革工作汇报ppt课件
示例:“前言”比较
原稿(第一节)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 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 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 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 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 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 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1. 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
如“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正确 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 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 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 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任何情况 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体现语文 课程基本特征,发挥语文课程的本质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条“改革开放主线”。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举例: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 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 2.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 3.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 4.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ppt课件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建国后八次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1.八次课程改革的时间脉络及关键词
2.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3.关于新课改(重点) 4.从不同视角看课程改革 5.新课改问题何在
1.内容 提要
2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1] 郑富芝,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01.13. [2] 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J],化学教育, 2010(4). [3] 乔建中,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J],江苏教 育研究,2012(18-22). [4] 于 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11(4). [5] 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 49-51. [6] 乔建中,冯媛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与关 键词[J],江苏教育研究, 2012(1c)18-21. [7] 赵超,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一)——课程改革阶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23-24.
11
12
目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课程面临哪些 问题?
新课程理念 PPT课件
1、学生进入中心需要教学正视学生的多元化。 2、学生进入中心需要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 活。(理财教育 ) 3、学生进入中心还需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
27
• 沪一所小学开发特色课程 理财教育每个年级不一样
有了数学课,还要不要开理财方面的特色课;学了理财会不会成为一个 唯利是图的小财迷?在浦东新区小学日前举行的课程建设成果展示上,浦东 新区第二中心小学开发特色课程建设的一系列做法与探索,给观摩者以极大 的启发。
25
第四讲 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
课程意识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 学的意识。
教学觉醒,就是在上述课程意识支配 下教学活动主体自觉的唤醒。涉及:
一、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 觉醒
1、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主体的回归
2、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种
对话。
26
二、教师从“代理人”回归自主 1、教师自主首先在于他是课程的开发者 2、教师自主同时在于他是反思和探究的主体。 3、教师自主还在于他掌握着自身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角色也不再是专家的“传声 筒”,通过反思性实践教师也可以成为专家型的 教师。
37
教学大纲:主要是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 行评价。
课程标准:评价内容是多元化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内容 上不仅有运动技能及体能的评价,更有心理、道德等方面 的评价。也即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和心理表现的 评价,努力使评价的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第二讲中小学新课程改革ppt优秀资料
◎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
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英国新课程的四方面共同价值观
• 美国 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来阐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四十年来几个对教育
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 产、扩散和应用”。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 p.3;科学出版社,1998
“信息爆炸”
– “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
四十年来几个对教育 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4、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
课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都经历了 不同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世界范围的课 程改革已成为一种潮流,改革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增强 ,究其原因,其中最为普遍和根本的原因应在于科学 技术的新发展、新变革。
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
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伍德·威尔逊全国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识与技能。
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新课程改革ppt课件
A.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021精选ppt
19
练习题
4、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勒温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与学生 ( )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相互配合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2、哪一组符合情感体验目标陈述方式:( )
A. 说出、表演、展示 B. 设计、制作、创作
C. 感受、参加、养成 D. 解释、完成、背诵
3、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一致的是( )
A.以教师的视角反思 B.教学设计留白
C.培养求异思维
D.教学过程预设性强
2021精选ppt
28
练习题
6、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过去:管理集中 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
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21精选ppt
7
练习题
1、最近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______年启动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2、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_____,明确了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框架
在新课改中发挥主体地位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新课改和课程标准ppt课件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利于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在教学前、中、 后均可以进行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家长 间的合作关系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
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新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标准
中观教育理论的认识与实施
内容提要:
1、新课改的背景 2、新课改的目标 3、新课改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 4、新课改教学观的变革 5、新课改学习方式(学生观)的变革 6、综合实践课程 7、信息技术教育
一、新课改背景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新 中国成立后,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 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
概要:
一、课程及其本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新课程结构
五、新课程标准
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一、课程及其本质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育人指南。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技术水平
对象因素:青少年的特点,发展的规律
内部因素: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特点,教育观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近几十年来几个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
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它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全球化还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
互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变革和调整的进程。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也已成全球化现象。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1)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4)判断信息的价值;(5)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1.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3.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4.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6.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7.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8.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现行的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4.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
课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都经历了不同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已成为一种潮流,改革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增强,究其原因,其中最为普遍和根本的原因应在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变革。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二: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1.调整培养目标;
2.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3.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4.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5.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6.改革评价方式
(三)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三:中国的现状:
1.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2.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3.基础教育的滞后。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1、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
5、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6、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6项具体目标为:
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新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