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课件)
新课程改革ppt课件
2021精选ppt
20
练习题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 念,这句话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学生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7、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
在对待师生的关系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建设者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
问题、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
2021精选ppt
6
新课改的目标 (重点)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即发挥教育评价学科学习目标,又发挥其
促进学生一般发展、教师水平提高、课程更新,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 家长间的合作关系
2021精选ppt
18
练习题
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______。
A.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B.以学生发展为本
C.探究自主性学习
D.转变旧的学习教学方式
2、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________ 和________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 做到( )
2、哪一组符合情感体验目标陈述方式:( )
A. 说出、表演、展示 B. 设计、制作、创作
C. 感受、参加、养成 D. 解释、完成、背诵
3、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一致的是( )
A.以教师的视角反思 B.教学设计留白
C.培养求异思维
D.教学过程预设性强
2021精选ppt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课件
二、本书的特点
◆理论性比较强。本书概要性地阐述了新课程及其 教学改革所关注的各种理论层面的问题。其中, 既有课程理论方面的问题,又有教学理论方面的 问题,更加侧重于教学理论。
◆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特 别是教学实践中所关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针 对性地作了简要的阐述。
◆便于教师领会。广大教师可以结合山东省更主要 是我们兖州市的中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个体 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学理论、用理论。
的第一步。
▪ 第四章: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的
▪
实施环节(一)
5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课 程教学
的实施环节(二) 第六章: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手段 第十章:题目(略)——新课程及其教学 的评价
(三)特例:本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实行的 新型课程、新式教学方面的问题(第七章、 第八章、第九章)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兖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二00五年八月
1
导论
一、学习本书的目的
◆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激荡着中国 的基础教育界,唤醒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 教学改革热情,同时也引起了广大教师对 新课程的教学的种种困惑。
◆广大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校本学习观念,在 学习型学校中边学习边工作,才能创造性 地开展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
。在实行多元化课程体制的国家里,同一门学科往往有好几 种不同的教材,它们也往往反映出课程设计者的不同价值理 念。例如,在美国有两种应用面很广的化学教材,一种叫 CHEMSTUDY,它完全是按化学学科的结构进行设计,强调 化学的概念和理论,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倾向于化学学习的学 问性。另一种叫CllEM.COM,它完全按照社会的化学问题 如能源、资源、材料、环境等进行设计,强调化学的应用性, 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倾向于化学学习的社会性。同样是学习化 学却赋予了学习者以完全不同的价值目标。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过的第八次。
第一节国内外课程改革趋势一、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力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体现的具体特点: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2、强调加强基础3、重视治理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要求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课程任务方面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方面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别差异4、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课程管理方面,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课程评价方面,改变课程评价方式,第二节课程改革目标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的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二章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结构的调整一、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新课程结构课程的基本特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社会的差异而提出的第二节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一、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的变化发展分科课程的优点: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3、有助于组织教育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的特点:1、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2、在课程的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二、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2、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3、管理的问题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联系: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中拓展和加深3、在某些情况先,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喝某些学科打通进行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兼顾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四、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注意的问题1、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防止惟科学主义倾向2、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要求4、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集中使用5、教师应把自己是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6、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1、服务社区2、走进社会3、珍惜环境4、关爱他人5、善待自己六、新课程的劳动和技术教育特点:1、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2、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3、建构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4、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5、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6、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七、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第三章新课程标准第一节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一、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课标2022新版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详细解析 PPT培训课件 PPT
YOUR பைடு நூலகம்OGO
PART 01
新理念,新起点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教学观念上,新理念是师生践行新课 标的方向指挥棒,是开启新学习方式的起点。
课程标准
课标解析
教师培训
新理念,新起点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03 新内容新征程
前言preface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前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 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
【阅读与鉴赏】
• 较2011版课标的【阅读】更为详细,且在序列上有调整。
【表达与交流】
• 在2011版课标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基础上有新增内容,且在序列上有调整。
【梳理与探究】
• 相较于较2011版课标的【综合性学习】在序列上有调整,且内容上有新增。
新改变,新挑战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YOUR LOGO
—— 新课程标准(2022版)——
中小学语文新课标 详细解析
ZHONG XIAO XUE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汇报人:XXX
时间:20XX
课程标准
课标解析
中小学面临新课程综合课程
中小学面临新课程综合课程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综合课程,这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综合课程将占重要位置,逐步实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构造化,是新课程的鲜明特征。
根据新课程方案,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构造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
据专家分析,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内容穿插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另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精细地分科教学,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构造。
过细的分科教学,也给师资配备带来困难,尤其是广阔农村地区,由于缺少教师,一位教师同时兼几门课,一星期写十几个教案,有些课因为缺教师而被砍掉,致使课程方案难以落实。
近几年,重新整合学科知识、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学术性课程分科体系,在中国已建立了近百年,人们已根本认识了它们的规律与特点,对知识系统传授有较大价值,对学术性课程的继续深造也有较大帮助,在设计课程方案时,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但是,要看到分科课程不适应现代科学开展与现代人成长的需要的方面,要通过设置综合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来弥补它的缺乏。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当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穿插综合。
专家预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是当代科技开展的根本特征之一。
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
1、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解读
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 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 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 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 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 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
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 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 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观念。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突破了学科中心 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了 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 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 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调学 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 学生发展的功效。
第三,教师自身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高 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仅要 求必须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 与技能,还提出教师是教学研究者和课程 开发者的要求,而大多数教师往往缺少研 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化程度 不足,急需提高。
第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影响教 师的教学与生活。
第二,新课程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 件资源支持,由于多数学校经济上的 不足,有心无力,使课改无法顺利进 行下去。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对教师 均有较高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各 地区因经济等各因素制约,课程开发 的能力与校本课程质量发展不平衡。
第三,选修课的增加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 部分学校无所适从。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有的学 校出现教学管理混乱的情况,学生选修课的指导 与管理工作一团糟。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PPT课件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三)数学核 心素养的内 涵—“三会”
01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01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01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01 是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 价值观
02 是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的应用意识。 03 是科学精神、社会责任。体现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
• 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 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前至一年级开设,完善艺术课程。
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方向与原则
(三)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
• 设置“跨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 和实践性。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再比如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3+2)×4=5×4=20和3+2×4=3+8=11两 种方法解释,一种方法是讲故事,前者:操场上来了一队同学,每排3名男同学、 2名女同学,一共4排,问共有有多少名同学?同学数=每排的人数×排数,后者: 操场上有3名同学,后来又来了一队同学,2名同学一排,一共4排,问现在操场 上有几名同学。同学数=原有同学数+后来同学数。
的变化与解读
演示完毕感谢观看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三)内容的设置体现整体性和一致性特征
数与运算领域的修订有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不单纯介绍概念,新概念的引入要涉及概念的性质或者比较,这就是负数移到初中的理 由,在过去小学数学课程中只介绍负数,没有比较、没有计算, 二是不单纯介绍方法,新方法的引入要让学生感悟必要性。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适当
偏难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书面习题 读课本 实践性作业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 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 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 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第三讲: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考虑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考虑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题)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新世纪、 2、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3、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4、克服传统课程弊端的必然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文献比较研究、经验与调查研究、 文献比较研究、经验与调查研究、专题研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开发
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
全面推广
1996年 月始, 1996年7月始,在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 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 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 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 1993年秋实施的九 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实施的九 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 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总计调 查了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 查了全国9个省( 16000名中小学生, 名中小学生 多名校长、教师和50 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多名校长、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员会委员。 员会委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落实 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教与学过程中的问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PPT教学课件
数学
数学 外语
数学 外语
数学 外语
数学 外语
数学 外语
数学 外语
数学 外语
体育 类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 康
体育与健 康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周
总
课
26
时
数
学
年
总
910
课
时
26
30
5
2020/12/10 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课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程
语文
语文
科学 语文
科学 语文
科学 语文
科学 语文
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门
9
2020/12/10
如何描述课程标准
• 结果性目标 (1)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 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 推广、证明等。
(2)技能 模 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 迁 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1、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第八次)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5、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结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概要:一、课程及其本质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四、新课程结构五、新课程标准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一、课程及其本质(一)课程概述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本质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4.课程是育人指南。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技术水平对象因素:青少年的特点,发展的规律内部因素: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特点,教育观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近几十年来几个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
它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
全球化还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互丰富。
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变革和调整的进程。
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也已成全球化现象。
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特征。
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
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1)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4)判断信息的价值;(5)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1.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2.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
3.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
4.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6.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7.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8.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现行的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6)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4.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课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都经历了不同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已成为一种潮流,改革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增强,究其原因,其中最为普遍和根本的原因应在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变革。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二: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1.调整培养目标;2.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3.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4.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5.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6.改革评价方式(三)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三:中国的现状:1.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2.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3.基础教育的滞后。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1、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5、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6、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6项具体目标为: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新课程结构(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五)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五、新课程标准(一)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二)新课程标准的框架国家课程标准的表述包括以下内容:1.前言:说明本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和价值、课程改革与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选择具体内容的标准,并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方式阐明掌握内容的程度;4.实施建议:为了便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提供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
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典型性的案例供教师参考;5.附录: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
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本次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来阐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1.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2.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3.破除书本知识的束缚,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4.突破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教学应关注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5.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6.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思考与讨论综述世纪之交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情况,探讨这些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什么?是否有必要?是不是成功?以你所了解的一种与教育有关的现象,如教育不公平、不考试的科目就不开课、全国共用一套统编教材,等等,分析其与学校课程的关系,探讨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将其中一些负面的弊端加以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