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三节 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1.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机械系统相结合,进行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分析。
2.掌握实验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准确处理实验数据。
-重点:实验步骤、仪器使用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针对八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机械效率的学习将更为深入和具体。然而,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能量损失、效率优化等概念可能感到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在数学运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到对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滑轮组,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使用滑轮组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但物体移动的距离却很小?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学生能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能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使用适当的方法处理数据,得出可靠的实验结果。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简单机械大单元教学设计

本章章首图呈现的是2005年7月30日,美国宇航员史蒂夫·罗宾逊在机械臂的辅助下,对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行维修的情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机械的发展,展现人类的伟大智慧。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产生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等方面会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
单元课时划分
(单元整体划分为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的主题)
第1节 杠杆 1课时
第2节 滑轮 1课时
第3节 机械效率 1课时
二、学情分析与学习条件支持
主题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方面的经验)
本届八年级学生物理基础较差,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中等生和学困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中等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互助的意识。
3.通过拼图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框架图
(图示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习目标、核心问题串、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任务以及课时数的对应关系。)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上学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许多学生对物理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深入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农民使用锄头耕地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农民为什么要选择锄头而不是其他工具?锄头在使用过程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2. 概念讲解:解释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并给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例题,如:一个农民使用锄头耕地,锄头的重量为10N,耕地时的前进距离为5m,求锄头的机械效率。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起重机吊起一个100kg的货物,起重机的重量为500kg,求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5.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2.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3.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4.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梯重2000kg,每次能载客10人,电梯从1楼升到10楼,求电梯的机械效率。
2. 答案:电梯的有用功为W有=G人h=10×700N×10m=70000J,电梯的总功为W总=G电梯h=2000×700N×10m=1.4×10^7J,电梯的机械效率为η=W有/W总×100%=70000J/1.4×10^7J×100%=5%。
初二物理(人教版)-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设计
1.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1.基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认识,重新审视之前的实验数据,指出其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请学生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比较不同机械性能的优劣。
3.出示新的实验数据,问学生是否还可以根据额外功来比较机械传递能量时性能的优劣?
4.再次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审视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产生用“比例”来比较的意识。
5.出示两种比例,先承认两种比例的“可比较性”,然后从人类的思维习惯方面,交代人们实际上采用。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3篇)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3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仪器】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
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如果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第三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总·h=690J第二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总·h=780J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1)W2=G总·h=3120J(此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安排上面计算顺序的目的。
困惑一:需要计算楼梯的长度吗?提示学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动不做功,再竖直升高做功。
困惑二:人的体重该不该算上?)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3节 机械效率(第2课时)

1、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则提桶做的功、提水做的功、提水和桶做的功分别是()
A.总功、有用功、额外功B、额外功、有用功、总功
C、有用功、额外功、总功D、总功、额外功、有用功
2、小明通过绳子用500牛的力把200牛的沙子提上2米高的楼上,不计绳子重和摩擦,则他所的总功为J,有用功为J,他的机械效率为;额外功是J。
四、课堂检测
斜面倾角
物重
物体上升高度
沿斜面拉力
物体移动距离
有用功
总功
机械效率η
较缓
5
0.10
1.6
0.5
0.5
0.8
63%
较陡
5
0.15
2.2
0.5
0.75
1.1
68%
最陡
5
0.25
3.1
0.5
小周提出了一个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知识点二:斜面做功的效率
1、当用斜面把物体匀速提升一定高度时,额外功是克服做的功,计算式为W额=;有用功是克服做的功,计算公式为W有=,W总=;则斜面的效率公式为;从该公式可以看出,斜面越陡,效率越。
例2:一斜面高2m,底角是30度,一人用300N的力沿此斜面把质量为50kg的物体匀速拉到斜面的顶端,则他所做的有用功是焦耳,他所做的总功是焦耳,他所做的额外功是焦耳,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第五中学备课专用稿(改进版)
八学年物理组第2课时总3课时
课题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3节机械效率
集体备课时间:5月31日第周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
主备人
刘晓东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第一节杠杆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如果有一天,你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
小朋友想跟你一起跷跷板,但他的体重比你的体重小得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他能够和你一起玩跷跷板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76页至第79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杠杆仔细观察如下所示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师点拨】(1)如图所示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__力的作用__下能绕着固定点__转动__,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为了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对照图来熟悉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图中的__O__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F__;有时也用符号F1(或F动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G__;有时也用符号F2(或F阻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1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动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2__表示。
有时也用符号l阻表示。
(3)通常我们把杠杆的__支点__、__动力__、__阻力__、__动力臂__和__阻力臂__称作为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阅读】课本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
【学生思考讨论】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教师点拨】(1)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
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如右图所示)。
(2)对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将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__动力臂__=阻力×__阻力臂__(或写作F1l1=F2l2)。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3节 机械效率(B案)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次数 1 2 3 钩码 重 G /N 钩码提升 有用功 的高度h/m W 有用/J 拉力 F/N 绳端移动 总功 的距离s/m W 总 /J 机械效率 η /%
结论:
有用功 W有用 :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
W额 :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W总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W W W 总 有 额
沙子重100N
人的体重 400N
滑轮重10N
桶重 20N
思考3:
右面是小刚把不 同重力的沙子从一楼 运到三楼的两种方法, 你认为哪种办法好? 请从功的角度通过计 算分析。(不考虑摩 擦。) 人的体重 400N
甲
乙
沙子重 100N
沙子重 120N
滑轮 少,人可以少做功。
义 务 教 育 教 科 书 物理 八年级 下册(人教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3节 机械效率
作 者:山东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 耿玉莲
思考1:小明利用一个动 滑轮将100N的重物提升了6 米,小明用的拉力是60N.通 过计算说明,使用机械省功 吗? 人使用机械多做了多少功? 为什么会多做功?
思考2:
小明用了下列三种方法把重100N的沙子从一楼运到三 楼,请从做功的角度分析,人做的功一样多吗?你认为哪 种方式最好?说出你的理由。
沙子重 100N
乙
沙子重 120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机械效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 理解机构效率
(2)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
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
(六)作业
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