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历史通史复习: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全套]

合集下载

2014版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大总结

2014版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大总结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共制 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 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 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 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 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 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抗战胜利后,美 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 均主义,人民的生活 水平普遍低,城市里 生活有一定保障,农 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纵向命题线索
中国近代史大总结
实行改革开放,经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 令世界瞩目的提 高,与发达国家的 差距不断缩小,衣 食住行等发生根本 变化,中国正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济发展迅速,国家 第四次 改革开放 把重点放在经济建 大变化 以后 设上,努力改善国 计民生,调动了各 方面的积极性
全发动并领导了这场农民运动。 运动中建立了以天京为中 心的政权, 形成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局面。 “天京事变”后, 这场农民运动由盛转衰;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 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发动的反帝 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避免了中国完 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但具有盲目排外的阶级局限性。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近代化开始。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 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 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官商合 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纵向命题线索
中国近代史大总结

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2013年(40题)近代中国与世界文化科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热) (25分,全国Ⅱ卷)
近年历史学科命题趋势
1、与教材的知识联系紧密,紧扣教材 , 回归教材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 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的, 命题结果让考生感觉历史高考脱离课本, 远离课堂;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发生了明 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初步的感觉是,由 “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
2014届高考备考复习建议
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并对主 要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还要拓 展学生的认知深度。
这项工作可以分配到复习的各个阶段:如 第一阶段复习按照现行教材专题式体例,通过 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考点串讲和练习讲评、阶 段测试,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 步做到基础知识的细化和深化,第二阶段进行 通史意识下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拓展,帮助学生 查漏补缺,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对主干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2010年(27题)明代土地买卖契约情况(4分) 2010年(40题1问)明代江南手工业发展特点(8分) 2013年(25题)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衰退(4分, 全国Ⅱ卷)2013年(41题)涉及汉、唐行政区划的演变 及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12分,部分,全国Ⅰ卷)
2009年(26题)均田制(4分) 2009年(27题)市的变迁(4分) 2011年(25题)南北朝货币使用情况(图表)(4分) 2012年(26题)明后期工商业发展影响(4分) 2013年(26题)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全国Ⅱ卷)
考点3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 2013年(31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意识形态) 学艺术 (4分,全国Ⅱ卷)
考点34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2011年(35题)哥白尼、爱因斯坦理论(4分)

2014年高考冲刺讲义历史

2014年高考冲刺讲义历史

五种选择冲刺高考
(2014年高考冲刺讲义提纲)
杨宗年
思考高考命题,研讨12课时复习
一、讲解重点知识、重点阶段、重点线索,重要方法增强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一)常考知识四学三转化,这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六大命题热点与这些知识有较高的关联性)
(二)抓好十个重要阶段的通史总结,答好原因及影响
1.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分建社会的衰落(明清时期)(1368~1840年)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近代化的启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912年—1919年)
5.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78年——至今)7.资本主义的兴起萌芽时代(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期)(14世纪至17世纪初)
8.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时期)(17-18世纪中期)
9.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10.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三)构建必修Ⅱ的线索结构,提炼特点特征
(四)讲透多元史观,多角度独立思考问题
(五)记忆方法及运用公式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二、用心讲好题
(一)讲解选择题的规律
(二)主观题讲解步骤及解题的方法
(三)主观题的各类材料的解析
(四)“评论类史料题—观点辨析”題解答思路。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高考历史通史阶段特征复习

高考历史通史阶段特征复习

高中历史之简明通史福清一中历史组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①分封制:奴隶社会时期以血缘为标准的地方管理制度②宗法制: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利世袭而产生的纷争③世官制:以血缘为纽带而产生的选官制度2.经济:农业: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实质:土地归周天子个人私有)②耕作技术:刀耕火种③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兼有少量青铜器④耕作方式:集体劳作手工业:①行业:以青铜器为代表②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工商食官”商业:商人的出现3.文化:甲骨文——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政治:①分封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②战争频繁,政权更迭③选官制:军功授爵2.经济:农业:①小农经济的出现②土地制度的变革: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产生③生产工具:铁农具的应用——人类真正进入农业文明时期④耕作技术:铁犁牛耕⑤耕作方式:个体劳动,家庭为单位⑥耕作特点:精耕细作手工业:①冶铁业: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②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出现商业:①商业中心——诸侯国的都城②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文化:“百家争鸣”,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成为主要的流派;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文学:《诗经》与《离骚》为代表,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220 年)【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分期 P101
1、按革命时期划分: (1) 近代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2、以近代化历程为主线 3、以政权演变为主线 (1) 晚清时期(1840-1912) (2)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912.3)
二、知识清单
政治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 《黄埔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 篇》;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与中英、中法《北京条 约》、沙俄攫取我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总理衙门
经济 思文
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在通商口岸 设立企业,中国开始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传统生活方式 开始发生变化(西餐、西装、洋房……)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4.(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 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 ,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 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2.(16·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 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 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 其产生影响的是( )
4.影响: 半殖半封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 变化,传统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才能够被录用,与科举制考试成绩是唯一的选官依据不同, 察举制中“察举”是最为重要的,是前提条件。某种程度上, 察举制是后来科举制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1.农业 (1)生产技术的进步 ①原始时代: 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 ③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的数量增多, 出现曲柄锄和大镰, 还出 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 在某些地区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耕作技 术。 (2)农业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 ①战国时期有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工程。 ②汉代关中地区创造了“井渠”灌溉法。 ③东汉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基本上解除了水患。
归纳总结汉字的演变
演变规律: 由图画到符号、由繁到简。
4. 文学成就 (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为中国古典文 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2)屈原和《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 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代表。 (3)汉赋 ①由来: 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 并用的文体。
A.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孔子首创私 学,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朱熹是理 学的集大成者, 四处讲学, 宣扬他的理学思想, 亚 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在雅典创办学园, 故 ①③④正确;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 倡导官学教 育。答案为 C 。
2. 绘画艺术成就 ( 1) 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在陶器上绘制绚丽的图形。 ( 2) 先秦两汉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 保留有许多绘 画的遗存。 3.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最早的成熟汉字: 商朝的甲骨文。 (2)演变: 秦统一后, 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 后来进一步简化和规范, 出 现隶书、楷书。

通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通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 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经济:二牛一人耦犁和一牛挽犁。 井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冶铁工具;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文化: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 学, 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1、政治: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 简单协作;井田制。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 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3、文化: 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前221年)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1、政治上: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军事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 控。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 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太平天国(1851—1864)
1、背景 2、过程(重大事件) 3、革命纲领 4、特点 5、失败原因
6、功绩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时代特征
• 1、背景: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世界已 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 2、革命任务新: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 3、治国方案新: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资政新篇》; • 4、失败原因: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 5、所属革命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 一个形态 • 两对矛盾 • 两大任务 • 两个时期 • 四条线索
一个形态:
(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后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1927—1949)
鸦片战争前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签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新中国成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重点深化一:四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 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 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请回答: •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表述:不完全正确。 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归纳· 深化]————————— ———————[拓展·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的影响”
史学范式 革命史观 近代化 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必背清单-世界古代史、近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必背清单-世界古代史、近代史

专题04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通史知识要点一、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古代希腊以发达的民主政治著称于世,并最早产生人文精神;古代罗马创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古代希腊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1)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并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主政治(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古代罗马古代罗马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2)《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此后公民法不断完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3)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自然法思想的产生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二、世界近代史(一)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阶段特征】: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资产阶级开始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封建制度加速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拓展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并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二)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阶段特征】: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人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纲要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总体特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指导

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指导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解题技法】 (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 因。 (2)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 确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长远影响和直接影响、积极 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 和经济文化影响等。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潮流是不同的: 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 反封建;近代化; 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 )的发展。
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依据的观点与采用 的方法 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 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 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3.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所做 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六、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 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 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 表述、分析)正确(或错误)的是”。
文字材料型:新观念在高考中的体现
29、在学习了某一历史事件后,甲、乙两位同学对该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甲 观点: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理由:1、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 2、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
命题趋势
历史选择题命题趋势: 1、对时间、阶段特征和历史概念的考查; 2、史学探究试题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 3、都注意运用历史知识解读新情景和新材料。 关注热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重点归纳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重点归纳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重点归纳
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
时代特征:
⏹ 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
⏹ 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
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下):世界
时代特征:
●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时代,文化繁荣
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中国:下隋唐宋元)时代特征:
●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
第三部分: 14世纪-19世纪前期的世界时代特征:
●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
● 西方:人的觉醒与征服世界
第四部分: 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世界
时代特征:
● 中国:封建社会穷途末路
第五部分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时代特征:
● 中国:战争不断
第六部分 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时代特征:
● 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与潜在危机。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3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3分)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3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5.(3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6.(3分)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7.(3分)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向成熟的?
(3)秋收起义
(7)反围剿斗争
武装斗争的探索: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 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 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 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 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近代史复习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重大事件和现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 运动
1919
中共 成立
1921
国共第一 大革命 次合作 失败
抗战 开始
抗战 胜利
1924
1927
1937
1945
新三民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新中国 成立
1949
毛泽东思想基本线索危机 严重指出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和 进行农村革命的意义。
形成 时期
土地革 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的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成熟 时期
抗战 时期
发展 时期
解放战 争—过 渡时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1)两党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 不同是两党矛盾斗争直至最终决裂的主要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成 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关系就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就会加速 两党关系的破裂。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列强侵华——屈辱史
多国
日,美

抗争与探索
(一)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三)土地革命(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五)解放战争(1946-1949)
一 政治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向成熟的?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Leabharlann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 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项目 社会习俗
变迁 ________;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 式进一步变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 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年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________》《新华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 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抗争与探索
(七)新三民主义
(八)毛泽东思想
(七)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民族 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 对外明确反帝,对内民 独立 一律平等 族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 抽象的民权到普遍平等的 少数人所得而私。凡真正反 民权,资产阶级专政到各 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国共两党的关系,20年代是“党中有党”(中 共党团员加入国民党);30年代是“国中有国” (中华民国之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40年代是 “一国两制”(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国民 党承认中共边区的合法存在)。数十年间,两党分别 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进行政治试验。两种政治体制并 存竞争。

最新通史复习: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教版]

最新通史复习: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教版]

一、先秦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2.经济: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之一。

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文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

3.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不复存在。

三、隋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四、宋元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五、明清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

3.思想文化: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开始出现,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科学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科技著作;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应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京剧诞生并发展。

1.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希腊工商业发展起来,推动了以雅典城邦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兴起,并走向繁荣;同时,古希腊的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1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 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