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的说课稿
乡愁的说课稿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乡愁的说课稿。
欢迎阅读。
乡愁的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所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材中,这首诗属于现代诗歌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面对这首内涵丰富的诗歌,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中的意象,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2.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会,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赏析: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赏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拓展:介绍余光中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拓展知识面。
7.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说课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乡愁》。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乡愁情感的内涵,并能够分析诗人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积极热爱乡土,关心乡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内心的乡愁情感,进一步理解乡愁的内涵。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把握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乡村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四、说课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乡村风景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对于乡村的记忆和情感,引发学生对于乡愁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乡愁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出现,以及乡愁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
二、呈现:1. 通过勾勒乡愁的轮廓,引导学生感受乡愁这种情感的内涵。
例如,乡愁是对于离别的思念、对于家乡的眷念、对于乡村的朴素之情等。
2. 分段研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诗人对于乡愁的真挚感受。
重点突出第二段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乡愁的情感。
三、讲解:1. 展示诗人对于乡愁的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诗人对于乡愁的描述,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真实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并讨论乡愁对于诗人成长和人生的影响。
四、练习:1. 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乡愁对于他们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
五、概括归纳:1. 教师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课文《乡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透彻的思考抒发了对于乡村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乡愁的内涵和对于诗人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9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说课稿10一、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余光中简介(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五)学生齐读全诗(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母子深情绵长夫妻恩爱厚重绮丽迷人生死悲痛巨大最感人思乡哀愁绵绵无尽最惊人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2.正语反出3.形式美(1)结构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诗歌。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共四节,每节四句,每句七个字,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
诗中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乡愁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诗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乡愁这一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悟乡愁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乡愁主题。
2.原因:乡愁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丰富,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余光中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出本课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3.诗歌品鉴: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等。
4.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人的乡愁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乡愁的魅力。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主题和诗歌意象的重要性。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
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乡愁》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杨洪基的诗歌《乡愁》。
诗歌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美好回忆及对亲人的牵挂。
学生将理解诗歌的主题,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背诵《乡愁》;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乡愁》复印件、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杨洪基的《乡愁》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阅读:学生自读《乡愁》,理解诗歌内容。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练习:学生朗读并背诵《乡愁》。
6.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之情,可以是口头表达或写作。
六、板书设计《乡愁》主题:思念故乡、亲人韵律:ABAB、CDCD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书写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回忆故乡的美好,也可以是对亲人的思念。
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故乡和我的心。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熟悉的小村庄,那里有我儿时的欢笑和泪水。
故乡的风景,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片金黄的麦田,那条悠然流淌的小溪,那座古老的石桥,都承载着我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思念,是一种无言的情感,如同风儿吹过窗帘,轻轻拂过我的心田。
我想念那些亲切的乡音,想念那些温暖的笑容,想念那些简单的快乐。
乡愁,是一种深深的牵挂,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无论我走到哪里,乡愁都会如影随形,陪伴我度过每一个难忘的时刻。
2. 作业题目:请学生分析并描述《乡愁》中的修辞手法。
《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所选的诗文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乡愁》以其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诗人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事物,使乡愁变得可感可触。
同时,诗歌在结构上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但对于诗歌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敏感,对于乡愁这种情感可能会有一定的体会,但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因为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探究分为:体会本诗音韵美、体会本诗语言美、体会本诗画面美、领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在互动中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个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水平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1、以诵读为基础,体会本诗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
2、领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四、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能够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乡愁》示范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五、说学法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通过对本诗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艺术技巧的探究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水平。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乡愁》是一首由现代诗人余光中所作的抒情诗。
诗歌以乡愁为主题,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阅读诗歌,我们要理解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乡愁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要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诗歌的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可能对乡愁的情感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难以理解。
2.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不够:学生可能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不够了解,难以分析诗歌的效果。
3.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品味不足: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理解和感受不够,难以品味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的分析,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品味。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说课稿】《乡愁》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3. 学会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或播放一首关于家乡的音乐,调动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学生进行感性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与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首名为《乡愁》的诗歌,并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尽可能读出脑海中直观的印象,与相似的经历分享。
文本理解(15分钟):1. 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乡愁是什么?一词多义,发散思路;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乡愁的不同层面。
诗歌分析(15分钟):1. 学生对诗歌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找出诗歌的重点表达;2. 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情感体验与情感写作(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思乡之情;2.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一篇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或诗歌分享给同学,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乡愁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家乡的景色对于每个人而言,家乡的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乡音乡音是乡愁的一种体验乡情乡情是乡愁的一种表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诗歌教学,学生对诗歌《乡愁》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写作,发现学生在表达乡愁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一次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和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来提高。
【乡愁】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绪。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乡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
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1、朗读教学法;2、探究欣赏法;3、联想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
《乡愁》说课稿2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通用14篇)《乡愁》说课稿篇1《乡愁》说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精选7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余光中《乡愁》说课稿(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乡愁》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
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
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中学初四学年的语文教师赵玉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之一《乡愁》。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课标分析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难点六、教学流程一、说课标分析《乡愁》是一首文学作品中的现代诗(体裁),课标要求是: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分析如下:“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是知识目标——学习动词是理解、鉴赏,学习水平是初步,学习内容是文学作品。
“注重情感体验”是情感目标——学习动词是注重,学习水平是经历,学习内容是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的语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能力目标——学习动词是品味,学习水平是形成,学习内容是良好的语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之一《乡愁》。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
在学习前一首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首诗,本首诗以它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千万游子期盼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声。
三、说学情分析优势:首先,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词的朗读欣赏技巧,如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了划分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等。
其次是学生句斟字酌的能力也进行了多次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劣势: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写作中还存在最大的一个不足之处是:语言平淡直白、不生动不严谨,不能充分表现个人情感观点,不能很好地达到中考一类文的“语言有文采”的评价要求。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2篇
《乡愁》说课稿4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1.整齐的结构美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3.和谐的的音乐美: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4.深沉的意境美时间线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头这头外头这头空间线索:{{{{那头那头里头那头人物线索:母亲新娘母亲大陆(祖国母亲)抒情线索:母子情夫妻情母子情思乡情感情基调: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说课稿5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乡愁》说课稿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课
《乡愁》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说课内容包括七部分: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模式;四、教学设计;五、板书设计;六、课堂评价;七、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本诗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
其中前三课《诗两首》(《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属于中国新诗,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是外国诗,这组诗歌仍按主题编排,主题叫“土地情思”。
根据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本单元课文要反复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众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通过学习本诗,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学过多首体现“乡愁”主题的诗歌,但大多是古诗,如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而且有本课的第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蕴涵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作铺垫,因此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并不难,何况九年级的学生也大都有离家在外的经历,应有“思乡之情”的生活体验。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抒写的并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要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种乡愁的升华。
三、教学模式我采用的是王敏勤教授提出的“和谐教学法”教学模式,也是我校课改推行的教学模式。
《乡愁》说课稿.doc
《乡愁》说课稿-【说教材】:《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这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所选诗作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吟咏并欣赏这些诗作,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乡愁》一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诗人抓住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层层推进,最终诗情由个人思乡情感升华为家国之思。
【说教法】:由于本诗所体现的是诗人余光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体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所以我首先采用了反复阅读法。
这首诗由四小节诗组成,每节都是一幅简单而生动的画面,为了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画的画面,这时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几节诗作之后,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可以欣赏诗歌之“美”了,所以我启发学生去分组讨论、发现诗作中的“美”,这时我主要用了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最后延伸拓展,我要求学生仿照《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写一首小诗,这时我主要采用了作业实践法。
【说学法】:1、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创造背景,便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2、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整体感知,理解全诗,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4、随学随用,仿照《乡愁》写法学写《童年》。
【说教学过程】:一、从学过的关于“乡愁”主题的诗词名句导入(投放第二张幻灯片。
注:开始时投放第一张“大家好”幻灯片)。
二、学生简绍自己所了解的余光中后,教师总结作者简介(投放第三张幻灯片),进行背景介绍(投放四张幻灯片)。
三、范读全诗(投放第五张幻灯片),划分节奏,标明重、轻音。
四、播放朗读带,体会诗歌感情(点击第五张幻灯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桥朗读的《乡愁》)。
五、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六、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投放第六张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勒的画面,教师示例第一节(投放七张幻灯片)后,学生描述后三节,以深层理解全诗内容(投放第八、九、十张幻灯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说课稿
锦屏中学:车丽清
一、说教材
㈠、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要求对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
地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㈢、重点、难点的确立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月之故乡》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在七八年级时已经学了很多首现代诗,对现代诗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2、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朗读,收集余光中的资料;检查多媒体是否正常;通知学生上课时间、地点。
(二)导入新课。
激情导入:播放歌曲《月之故乡》。
欣赏了这首歌曲,你心中是否也涌现出了淡淡的乡愁呢?乡愁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多少游子因为思乡而断了肠,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思乡而留下了千古绝唱。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仅仅用了20分钟,就写成了一首乡愁诗,他也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三) 新课教学
1、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美美地听。
学生听录音,注意朗读节奏、语速、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美美地读。
学生根据多媒体录音的节奏、情感等齐读。
美美地听。
老师指出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示范配乐朗读。
美美地读,分四组朗诵,个别读,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3、细腻解读: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升↓华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现在-------- 海峡-------- 祖国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
4、美美地品。
品读语言,感悟《乡愁》之美。
美在结构:
《乡愁》精致小巧,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
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参差之美。
美在音乐:
美在节奏: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重章叠字,反复咏叹的美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5、丰富联读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朗读方法朗读席慕蓉的《乡愁》
6、联想迁移
仿例造句。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
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思乡的情绪,你能说说有那些句子吗?
(四)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升↓华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现在-------- 海峡-------- 祖国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托物寄情比喻新奇
(五)、课堂小结:(教师边小结边出示板书)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课外推荐阅读:
罗大佑:《乡愁四韵》,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当我死时》
3、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试仿写一首诗歌(以乡愁为主题)
五、教学效果反馈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明确,预设很充分,课堂教学能紧扣文本,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
很注重学法的指导,双基的训练,充分积极的调动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能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体现得较好,课堂教学中“亮”点也较多。
但课堂容量较大,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存在毛糙的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会给人留下课堂教学中“深沉”的东西似乎少了些。